❶ 有人說馬未都學歷不高,但看起來很有文化,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馬未都學歷不高,但看起來很有文化,這是為什麼呢?誠然,如今很多知名人士的學歷都不高。
比如說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他小學沒上完就回家種地了,雖然後來補上了,但是按道理說他也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段。
還有近代的一位大師級人物陳寅恪,梁啟超向當時的北大校長梅貽琦推薦陳寅恪,梅校長就問陳寅恪是什麼學歷,有什麼著作,梁啟超說這些他都沒有,只是在國外讀過十幾年的書,梅校長又問梁啟超,那陳寅恪的學問比他如何,梁啟超說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那些書還不及陳寅恪的一篇小短文,於是梅校長破例聘請了陳寅恪,後來陳寅恪成為了「教授的教授」,學生聽不懂他的課,到後來來聽課的全都是教授。
在上個世紀,大師輩出的時代里,這種學歷不高的大師比比皆是。
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學歷不高,看起來都很有文化呢?這不是偶然,學歷只是代表一個人的過去,不代表一個人的將來,人的命運和見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這些人學歷不高,但是有文化,那就是他們背後的努力,或許沒有在學校里接受過教育,但是, 社會 ,世界,書本都是學習的地方,像馬未都這些人就是通過自己自覺地學習,才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文化人!或許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得聽他們講,很多學歷不高或者根本沒有學歷的人還在給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講課。
所以,自覺地學習很重要,出了學校也不能停止學習,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首先我想說的是——學歷高並不等於有文化,我見過不少學歷很高但說話幼稚如小學生,思想酸腐、僵化,與 社會 格格不入的,我覺得這種人學歷再高也難有大的出息。
反之,有些人雖然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是後天的學習能力強,加上悟性高和肯鑽研,反而能給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覺, 馬未都 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馬未都1955年於北京出生,祖籍山東榮成,由於那個年代的特殊性,他只讀到四年級便沒再讀書了,然後下鄉當知青,回城後又當了幾年機床銑工,於1980開始文學創作。
那年他26歲,全憑自己的實力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學歷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從他寫的《今夜月兒圓》來看,情節生動,用詞精準而簡練,已頗有專業作家的老辣勁,這肯定與他平時的努力積累有關系。
據說他非常好學,看過很多書,那個年代有段時間很多人都將家裡的藏書燒了,馬未都就去撿這些書回來看,比如《簡愛》這本書他看過好幾遍了還不知道書名是什麼,因為書皮被燒掉了。
廣泛的閱讀使得馬未都擁有深厚的知識結構和較於常人的認知,這不僅體現在他的作品上,也體現在他挖掘作家的眼光上,比如 王朔、劉震雲 和 蘇童 ,都是他挖掘的。
馬未都曾說:「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一語道盡了他平時的用功。
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知識只是體現文化的一種,後天自我的學習和積累才是最重要的,馬未都的知識量多且全面,所以他給人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感覺。
馬未都從當編輯開始便喜歡收藏,經常去舊貨市場或者賣古董的地方淘貨,而那時候又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不久,百廢待興,沒有幾個人有閑心玩收藏,這就給了他一個機會。
等到收藏開始熱起來時,他淘回來的東西就值大錢了,這既是時代所賦予的機遇,也跟他個人的努力和遠見有關。
眾所周知,收藏古董文物是件極其考驗眼力和甄別能力的活兒,要是看走眼了,分分鍾都能傾家盪產。盡管和他同期的不少人破產的破產,改行的改行,但馬未都卻能一直做下來,並且做出了大成績,這跟他的潛心鑽研分不開。
馬未都說:「 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貪。收藏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歡的門類的書讀一遍,只帶著錢去收藏,必死無疑。 」
因此他常常能一眼就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假以及它的出產年代,進而能對文物的價格心中有數,如此,就不容易發生看走眼的事了。
從他近年主持的《都嘟》、《觀復都嘟》、《馬說陶瓷》和《馬未都說收藏》來看,每一集都有很多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無疑都是他從他幾十年的收藏經驗以及看過的書本里得來的。
這幾十年裡,他一邊玩收藏,一邊主持收藏節目和出版跟收藏有關的書,已然是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民族文化的傳播者,這樣的人,何須再用學歷來衡量?
他最高明的地方在於他不僅僅是一個收藏家和商人,他還有民族大義,有情懷,比如:他創辦了 觀復博物館 ,將自己的收藏無償捐出,只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文物。
他在其主持的某個節目中說:「文物最後大多都會進入博物館,一旦進入博物館,就是整個民族的樂趣。」體現出了他對文物的責任感,並且為文物找到了最佳的歸宿。
也是他高於一般商家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精明洞察,但又不唯利是圖,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到了名利都有時,第三個階段就是 安放靈魂 。」
所以我想套用一句網友的話來評價他——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
學歷是分不同時期而論的。相對學歷而論高低。在他同期馬未都的學歷算是比較高的,要不然他也進不了報社。再者說學歷是學習的經歷,不包括自學。只要是有一定知識基礎,就有能力自學成才,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這都是正常現象。
依照馬未都當前的影響力、知名度和他給我們帶來的作品看,馬未都當之無愧是一個文化人。
馬未都為什麼能夠稱得上文化人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1、有學歷不等於有文化,馬未都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以及對中國古典國學和文物的研究,讓他成為了一個有文化的人。
馬未都出生於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小學四年級沒讀完就輟學了,早年時間下過鄉當過知青,然後插過秧,之後到城裡面當了幾年機床銑工。後來開始文學創作,並於80年代開始收藏文物,至1996年10月,在馬未都的主持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准成立了。
自從進入到收藏界以後,馬未都的人生就完全開掛了。
在進入收藏界以前,馬未都憑借一部小說出名,這部小說叫《今夜月兒圓》,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這部小說,後來馬未都成為《青年文學》的編輯。在做編輯期間,馬未都憑借自己的學識發掘了王朔、劉震雲等一批文學家,而且還和他們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具影響力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
之後,馬未都寫了很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例如1992年出版的《馬說陶瓷》等,還出版了大量的關於文物鑒賞、文物研究的論文及優雅的散文。其中2002年出版《中國古代門窗》還獲得了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
而在2008年的時候,馬未都先生做客央視的《百家講壇》,先後播出52講。在這52講裡面,馬未都系統性的講解了關於「傢具收藏、陶瓷收藏、玉器收藏、漆器收藏」等多個課程,這些課程的專業度、趣味度都受到了人們大眾的一致好評,一舉讓馬未都成為中國當代收藏界的大佬。
尤其是2008年的時候,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這樣的優異成績,讓馬未都成為全國的名人。
從以上馬未都的經歷來看,可以看出馬未都是一個特別愛學習、愛讀書、愛研究、愛鑽研的人,因為我們都知道,要想在文學創作上有所成就,以及擁有鑒別文物的能力,都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的。這些都是考驗一個人真實能力的技術活,如果沒有實打實的能力,馬未都也獲得不了那麼高的成就。
以成就和結果論英雄,馬未都已經是一個實至名歸的文化人了。
2、馬未都的有文化,還體現在他是一個有 歷史 擔當、有民族氣節的人。
提到馬未都,就不得不說「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是馬未都先生於1996年所創辦的一家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強調「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 歷史 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觀復博物館舉辦了眾多展覽,讓世人以及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典雅、莊重和文明的魅力。
並且馬未都強調博物館是一個承載文化和人文 歷史 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馬未都,就不得不說馬未都是一個很有 歷史 擔當的人。因為他不僅僅是是一個作家、商人、收藏家,還是一個傳播者、教育者。他用自己的書籍、文字和言論來身體力行的傳播中國文化的宏美,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知曉文物,將文物引入到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這些都是馬未都先生為人們所帶來的偉大作品,這些東西都是有價值的,是能夠為人們授業解惑的。所以說,馬未都是在不斷的彰顯他的個人價值,並把這種價值傳遞給更多的人。
3、利用新媒體方式,來為現代的人們提供更多的文化大品。
了解馬未都的人都知道,馬未都有很多視頻節目在網上傳播,有《觀復嘟嘟》、《收藏馬未都》、《國寶100》、《博物奇妙夜》等等。
這些節目都是馬未都個人魅力和個人文化知識的大載體,通過這些節目,我們可以聽到很多有關中國文化和 歷史 的趣事、知識等,也可以學習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不僅僅是當做一種消遣,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增長智慧的學習手段。
通過馬未都的講解,我們了解了很多以往不知道的東西,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未都的文化可要比很多高學歷的人要高啊。
總的來說,學歷是我們接觸這個 社會 的一個標簽,但不是鏈接這個 社會 的武器。真正鏈接這個 社會 的武器是我們的真才實學,而擁有真才實學,那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才能一步一步獲得的。因此,不能僅僅以學歷來去評判一個人是否有文化。
有時候學歷 學問。
說一個我親眼見到的事例,我的一個朋友報名上了一個碩士班,本來還挺替他高興的。可是到了畢業寫論文和答辯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碩士學歷是咋回事了。先是東拼西湊的攢出一份「論文」,然後到了答辯的時候老師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結果當然是順利拿到碩士學位。
最近這個朋友又報了中國 歷史 上第一所公立大學的博士,因為沒有英語等級證書,竟然在網路上下載了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的證書PS了一份,至於課題選項什麼的都是找人代寫的。
我這才理解到為什麼中國的學歷在國外讓人家不承認和看不起。
博士學歷都能造假還有什麼學歷不能。
孫慶國試答:
有學歷不等於「有文化」,「有文化」不等於有學歷。
用一句「抬杠」的話,孔子什麼學歷?
如果用數學思維解釋:
每個人是在最有文化和最沒用文化區間內。即:每個人 [最有文化,文盲],孔子是萬代宗師,國家(朝廷)沒用給他頒發畢業文憑;
「學歷」 「有文化」;
「馬未都學歷不高,但看起來很有文化」符合數學集合原理。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的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余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馬未都不是看起來很有文化,而是確有文化。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從書本學習而產生的文化。另一種是從 社會 和從身邊的環境這個大染缸中一點一滴熏染的具有為實踐性的文化。雖然二者都在學習文化,學者型的文化構成和實踐型文化的構成都離不開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與知識,但他們又是有區別的。
翰墨書道認為這個區別存在在於誰主誰輔的的情況。學者型是由書本知識然後融入實踐,而實踐型的文化構成則是唯實踐為目的。這兩種形式的文化雖然仍然以學者型為第一,這是從知識和文化方面來看到,但從經濟方面來看,可能實踐型文化的經濟效益的確比學者型的文化要高一些。問題出在文化向經濟的轉化形式,一個是直接的,一個是存在過度期的。所以就會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無論如何,學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雖然採取了方式不同。
但就馬未都來說,說馬末都文化程度不高,實在是存疑。馬末都1955年生於北京,1981年就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而且是在《中國青年報》上,那時候馬末都才26歲,說其沒有文化似乎是不了解具體情況的囈語。
舉個例子,我們的領袖毛主席若論學歷也才是個師范生,但是他的書法、詩詞,博士生導師也比不上呀!軍事方面的才能更是無與倫比,像當代的軍事專家與主席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白石老人,也就念過幾年私塾。還隔三差五還幫家裡勞動、放牛。但以後卻成了偉大的書畫家、篆刻家、詩人。原因何在?就是每日堅持不懈,勤於觀察。虛心好學,不恥下問。
像如今的各大美院,單說搞純藝術的每年也不下成百上千。但能寫入藝術史的又有幾人?
由此可見才學的高低與學歷是不成正比的。最終能否成大器,靠的是天長日久的磨練。
鄭板橋詩雲: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從詩中可知,要想成一事,必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孜孜以求,慢慢沉澱,厚積薄發,最終成得大業。
為什麼馬末都的學歷不高,但看起來很有文化,為什麼?
學歷指的是完成一整套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位。文化指的是道德的修養,實踐的知識。
為什麼有人說某人說的『『頭頭是道』』,就是指他把理論和實踐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折相結合所得出的結論。所以,很多人聽了以後覺得津津有味,很有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 社會 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前進,很多理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去完善,不斷地通過實踐中的檢驗,才能得出符合 社會 發展的真理。
所以,文化來源於課本,還需要到實踐中去運用、完善。知識來源於 社會 和實際經驗,但需要用文化去補充和表述,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觀點,歡迎批評指點。謝謝。
確實如此! 社會 是邊實踐,邊學習,實踐出人材,古往今來就是如此!學歷高,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懂!馬未都學歷確實不高,但閱歷豐富,了解許多,在 社會 中學習,在 社會 中研究!
朱元璋那一幫精英學歷高的沒有幾個,但論兵法,排兵布陣,那幫精英幾乎條條是道,對於《孫子兵法》有些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但文化幾乎都是文盲! 社會 就是現實版的老師,讓你學會一切!學歷高,有文化,但並不代表你真懂!
趙本山學歷並不高,馬雲也並不高,但都是精英。當代一些名人說過,只要爆發戰爭,進入持久戰,就會淘汰一大批辦公室將軍,嘴皮子將軍,完全就是實事求是。
學歷高,文化高,但閱歷不一定豐富,經驗不一定多。 社會 經驗,軍事斗爭,真正的精髓,書本上是學不到的,需要實踐!
❷ 馬未都只有小學文化,為何看起來卻很有知識
學歷不等於文化,所謂文化指的是這個人的見識與眼界,如果單單把學歷看作文化是比較片面的。並且一個人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促使其學習的因素也有很多。而這種不用參加考試的人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時間大把。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你不管是讀書、查歷史或者人文,其實都是興趣使然。而這在學習的路上自然就可以大刀闊斧的前進了。
後來他曾成為我們這里遠近文明的作家,曾在市文化館就職。能通過自己學習提升自己其實挺難的,沒有人管,沒有人看的情況下,一切都靠自覺與興趣撐著成為了人上人,可以理解為是知識與見識的力量。而往往生活里也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沒有學歷的人卻在一個需要見識與眼界的網位任職更加讓人佩服。
❸ 馬未都是什麼出身
馬未都出身具體如下:
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不僅如此,他還登上過百家講壇,還躋身作家排行榜,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人,可是殲絕咐很少有人知道,馬未都的真實學歷,其實只有小學四年級,當時他趕上了那段紛亂的時期,從此輟學下鄉,成了一名光榮的知青,後來動亂結束,高考也恢復了,馬未都卻沒了興趣,轉行當起了工人。
人物特點:
馬未都氏純人稱馬爺,文物鑒定專家,媒體人。這些年來他一直活躍於多種節目。即展現自己的才華,又突出自己的智慧。本行自不必多說,其他各門各類無不如數家珍。他博覽群書,精通歷史,識得人情,游戲於世故。懂得進退,一言一行莫不暗藏生機。
他的文物收藏,主要集中在早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物質追求遠遠大於精神追求。當時潘家園一個品像好的官窯碗也只宏虛五元一個。隨著知名度的提升,現在每天光從全國各地拿物件給他掌眼的,就高達上萬。
❹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
61歲的馬未都,赫赫有名。他淵博,生動,又極富個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徹。他一直活躍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終有他的傳說。
有人羨慕馬未都腰纏萬貫,有人仰慕他博學慧眼。而從一介草根晉級為國寶級文化學者,他靠的其實就是兩個字:精準。
他的人生,說傳奇毫不為過:從編輯、作家、影視編劇,到文物鑒賞家、博物館館長、奧迪英傑匯文化大使、脫口秀主講、文化名人,最終名利雙收。
他是怎麼做到的?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機床銑工。作為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為《青年雜志》的編輯。在文學最璀璨的時代,這是個特別優越的身份,哪位讀者投稿,他隨手寫一句「稿子可以,你來一趟」,別人就樂顛顛地來見他陵和御了。他棚沖就在那時發掘了王朔、蘇童,辦公室的常客還有劉震雲、莫言等人。
在編輯之外,馬未都也一直在堅持創作,而且成績斐然,中青社曾為他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他代表小說,顧城代表詩歌。
而就在文學事業如火如荼時,馬未都卻選擇了江湖隱退。
他說:「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誤認為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只幹了十年,在看到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隨後,「海馬影視創作室」製作了《海馬歌舞廳》。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
「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馬未都的尋寶歷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尺岩躺在被窩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養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淘到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❺ 馬未都是怎麼發家的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馬未都從70年代末開始了收藏之旅,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源謹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謹薯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
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1981年,馬未都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而且整整佔了一個版面。這件事對馬未都的影響,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當時的報刊數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報》是八個版面外,其他都只有四個版。
可能全國所有的報紙加起來也沒有今天的一份報紙版面多,而且報紙的傳閱率非常高,一個車間一份報雹晌基紙,輪流傳閱,況且《中國青年報》的發行數量是500萬份。所以,馬未都一夜之間成了有名的作家。
❻ 馬未都是什麼出身
出身如下:
馬未都就在於成長時段,沒學可上也無書可讀。11歲那一年,他就無端輟學,且很快下到鄉下務農、混社會。在工廠做機床銑工近10年,沖御待大風大浪過後再拿起書本時,已是臨近30歲的大齡老青年,最好的進學時衫亂光一去不復返。
當然肯吃苦,謙虛好學,腦子聰明絕頂,人情練達皆文章散塌岩,江湖經驗渾身都是,這是馬未都的看家本領,也是後來居上的秘訣。
簡介:
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
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被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❼ 有人說馬未都學歷不高,但看起來很有文化,這是為什麼
“英雄不問出處”!
學歷高不代表有文化,學歷低不代表文化低,人的文學素養是由其自身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知識儲備度等來決定的,而不是只看受教育程度。
放眼我們這個世界,學歷不高,但是看起來很有文化的人不在少數。比如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節目中那位“外賣小哥”雷海為,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平時卻十分酷愛讀書、背詩,工作之餘總是見縫插針學習。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他積攢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最後他憑借著超強的實力在詩詞大會上一路過關斬將,拿得了總冠軍,真可謂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代表他沒有知識文化。在校學習,是系統地學習過程,在校外學習,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有些人在學校里學習,還不一定學到了知識,而有的人靠自學,無師自通,就能達到了大師的水準,馬未都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人。
馬未都曾為《百家講壇》的主講人,曾靠著七百多萬的版稅收入,登上過中國作家富豪榜。
所以,學歷和文化這兩樣東西,不一定是完全對等的,這就像學歷、身份和素質一樣,它們都不是正相關的關系。
你覺得呢?
❽ 馬未都作為京城高級「老炮兒」,為何能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馬未都作為京城高級「老炮兒」,為何能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馬未都生於北京長於北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時候的馬未都,是標準的大院子弟,父親外地工作,母親打理家庭應接不暇,他就跟大院里的孩子們混在一塊,茬架抽煙吹口哨,還經常跟隔壁大院的孩子們打群架,如今馬未都身上的「江湖氣息」,跟小時候的經歷關系很大。
有人將他與高曉松、老梁等人並列,稱為「當代四大才子」,這樣的稱號表面是在誇贊馬未都,實則卻是太過看輕馬未都。
論才華馬未都是頂級暢銷書作家、論言談馬未都是頂級人精,論身家他收藏百億,論年齡也是老當益壯,不靠包裝不靠虛名,這些耍嘴皮子的又拿什麼與之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