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國學文化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何謂國學?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必多說,學術上的時代主題是西學東漸。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敗塗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後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與現實的陰陽關系。後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後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復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范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今人對國學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覺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國學,對於朴學之類幾無任何概念。舉例來說,治國學先從經學開始,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後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周易》以占筮之書,歷秦火而獨存,沒有被焚禁過,六經之中其他經書及六國史書之類都在焚書坑儒中被焚,後在漢初由官方整理尋找,從故秦博士伏生這些人那裡按他們的背誦記述重新補足,與原書多不一致,同時又有魯恭王壞孔子家壁發現壁中書,及後世劉歆於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經」,雖有經學家的今古文之爭,古文家又因偽造部分經書而被詬病,後東漢鄭玄調和今古文,又經王弼、王肅諸人,今古文之爭漸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風氣解經,西漢尚災異,故董仲舒等人講公羊學言災變,京房易學講卦氣;東漢流行讖緯,鄭玄乃兼注緯書;魏晉尚玄,乃有調和儒道之努力,論四本、崇有、貴無以至有將無同之論,說《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襲並整理,孔穎達箋注群經,為當時經學南北融合作出貢獻。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後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朴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解》之後,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並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後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
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復雜,而只有治經學後,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歷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
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一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一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鑒》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鑒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系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並採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於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扎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閑流。
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⑵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文化
真正的國學文化:
1、國學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國學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沖擊的一次捍衛。
2、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3、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2)為什麼叫國學文化擴展閱讀:
國學文化的產生背景:
1、「國學」最初的含義專指中國古代以儒家學說為主的學問,這個學問以中國儒家經學為基礎,兼及其他諸子百家與文史之學。
2、再擴大一點,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所有關於中國古代的經世致用之學,但是其核心是儒家的經學,這是不易之論。
3、不過,在西方文化沒有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國學」之名,那時候的學者只是把中國傳統的學問分為「經學」、「史學」、「諸子之學」,或者「漢學」、「宋學」等等。
4、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文化,亦即「西學」的大規模進入,於是就有了「中學」之名,以之與「西學」相區別。後來,才由「中學」逐漸演變成「國學」。
5、「國學」這一名稱的流行,當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之間。當時的倡導者主要是辛亥革命後的一批文化改良主義者。之所以把「中學」改稱「國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學
⑶ 什麼是國學為什麼要學國學
廣義國學是指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狹義國學則是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代表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學國學是中國人找尋文化根基的表現,是值得推崇和發揚的。
相關信息: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
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⑷ 什麼是國學學國學的意義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意義:
一、傳承美德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朴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健全人格
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外來文化、網路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四、鑄造精神
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於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學生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孫子兵法》等等這些經典著作高度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包含了中華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讓孩子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營養,用經典智慧的鑰匙開啟現代各學科知識的寶庫。
(4)為什麼叫國學文化擴展閱讀:
1905-1906年,國學保存會印行了劉師培編著的中國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確標注的中小學「國學教科書」。這套國學教科書分編有《倫理教科書》2冊、《經學教科書》2冊、《中國文學教科書》10冊、《中國地理教科書》2冊、《中國歷史教科書》2冊。2013年,《劉師培國學講論叢書:中國歷史教科書》重刊。
國學強調治學要循序漸進、實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國傳統學人的治學,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小學」科目入手,而後才治「史學」,再由「史學」而入「經學」。傳統文化里有「道」、「器」、「藝」的分別。
⑸ 什麼是國學文化
國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一切中國本土的學術文化都算國學,甚至佛教里的禪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學,也算國學。這么說吧,你就把「國學」理解成「中國傳統文化」吧。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傳統戲曲,中醫巫術,風水堪輿,都是國學。
⑹ 什麼是國學和傳統文化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