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歷史名城正定古城,有"九朝不斷代"之譽,可為何知道它的人屈指可數
正定古城坐落於我國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這座古城完全是按照漢族的風格建立起來的,由於當時歷史的原因,這座古城非常的受歡迎。因為這座古城完美的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特色。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能夠建造出一座如此宏偉而且如此漂亮的古城。
但是就是這么一座歷史文化濃重的古城卻鮮有人知道。其實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被打造成了旅遊城市,而越來越多的歷史古跡充滿了商業化的氣息,因為這個古城並沒有過度開發保留著它原來有的風貌,所以在一些宣傳上它就比較欠缺,所以並沒有什麼人知道。
⑵ 河邊省正定縣歷史上有哪些名稱
正定縣古稱常山、真定,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中帶檔部的冀中平原,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截至2010年正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正定縣古塔
正定歷史悠久,公元前770年建鮮虞國,公元前221年始設縣治,公元198年改名真定府,自晉代至清末的1400多年間,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清雍正年間為避皇帝諱始稱「正定」,沿用至今,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之一,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至今橡行缺南城門仍嵌有「三關雄鎮」的匾額。
文物古跡眾多,現存梁辯隋唐以來建築38處,其中,國保9處、省保5處、縣保24處,館藏文物7672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264件,國保級文物在全國縣級行政區中位居第二。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
⑶ 正定有哪些歷史名人和名勝古跡
四位正定歷史名人,兩個百歲兩個完人。
名人中百歲非常少,在中國稱為完人的非常少,而在正定有兩位百團譽歲老人:一是個百歲帝王趙佗、一個是百歲院士張香桐。
兩個完人一個是常勝將軍趙雲,一個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剎」之稱的隆興寺--既大佛寺,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
寺內21.3米高的銅鑄大悲菩薩是全國最芹遲高的立式銅佛,與唐代建塌首段築華塔、開元寺鍾樓和須彌塔、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以及五代遺物文廟大成殿,堪稱中華文物之精粹。
紅樓夢拍攝基地榮國府,國乒訓練基地
⑷ 正定古城的古城簡介
淵源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瑋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稱。
「三山不見」指的是歷史上正定這塊土地曾是中山國、恆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內卻沒有山。
「九橋不流」說的是隆興寺前面的一座單孔三路石橋、府文廟和縣文廟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橋(古代泮橋均為三橋並列的形制),但都無活水流過。
「九樓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內的四個門樓、四個角樓、還有陽和樓;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指的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後三寺已毀。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聖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鐸萬事等。
但是由於歷史的變遷,風吹雨打,尤其是經歷十年文革動亂,不少珍貴的文物被毀壞了,但從現有的國家保護文物9處、省級保護文物6處、縣級保護文物10餘處來看,正定仍不失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古城正定於1990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遊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點。在名勝古跡中,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興寺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光胤親自敕封擴建的,氣勢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京外名剎之首」。寺中的「倒坐觀音」壁塑,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轉輪藏」被物理學家稱為牛頓定律運作的典範,還有中國最古最大的藏經櫥。
隋龍藏寺碑是中國國內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體是由漢隸向唐楷演變的實例,曾被康有為推崇為「隋碑第一」;還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國現存最早最高的銅鑄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運用典型的宋代營造手法建築。正定周邊還有四座名塔,廣惠寺的華塔是金鋼塔與花塔的巧妙結合。天寧寺的凌霄塔是我國木製閣塔之首。開元寺的唐代鍾樓與古塔左右對稱的營造手法,是我國佛教寺院建築格局由以佛塔為中心向以佛殿為中心過渡的唯一實例。臨濟寺的澄靈塔是佛教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的衣缽塔,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和紐帶。
坐落在正定城內的榮國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的描述,並嚴格遵照中國《大清會典》設計、修建的,是我國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群,也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古建築外景拍攝基地。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大部分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榮國府西郊門的清代一條街「寧榮街」全長200多米。電視劇《紅樓夢》中的重場戲「元妃省親」「秦可卿出殯」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攝的。
⑸ 有關正定的歷史文化
正定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石家莊北約40公里。
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石塔,值得一游。
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又名天寧寺凌霄塔,也稱木塔。
始建於唐咸通元年(860),宋、明、清均有修葺。
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古建築,塔內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眺望正定全境。
塔頂、塔剎和第九級於1965年邢台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特點仍清晰可見。
青塔,坐落在正定城內東早腔南角,又名監濟寺澄靈塔,始建於唐咸通八年(867)。
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
到宋代傳入日本。
唐咸通七年(866)義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內東南選地建塔葬之,遂移臨濟寺建於此,寺早毀,青塔在金大定年間重修。
現仍以此寺為臨濟宗發祥地,信徒眾多。
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
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來常到該塔朝拜。
華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南門里,又名廣惠寺多寶塔絕肆。
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一805),金、明、清皆有修葺。
塔高45米,下面三層為正八角形。
第四層為圓錐體陸宏衫,下面八個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獅、象等,造型獨特,塑工精細。
磚塔,坐落在正定城內西南街,又名開元寺須彌塔,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唐乾寧五年(898)重修,現仍保留唐塔的特徵。
磚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級,塔的初層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豐滿、栩栩如生。
塔的下層正門上寫"須彌峭立"四字。
磚塔東面有一古鍾樓,內有一巨大銅鍾,據說鍾樓大鍾響時,方圓幾十里都可聽見。
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處。
⑹ 正定古城有什麼名勝古跡,歷史文化
隆興寺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城,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臘肆圓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
開雹握元寺
正定開元寺輪塌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
臨濟寺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河北正定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榮國府、寧萊街榮國府位於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是為配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根據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具體描述和中國清代木結構建築的通行規范,並參照《大清會典》中規定的王公府第的建築制度而建造的一座仿明末清初的建築群。
榮國府為一正兩廂鹿頂鑽山形式的多進四合院。府中分中、西、東三路,中路依次是萊府大門、外儀門、向南大廳、內儀廳、榮禧堂;西路有西角門、垂花門、大理石屏風穿堂、賈母花廳、榮慶堂、鳳姐院;東路是賈政書房。東側是仿江南園林。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共有房間212間,游廊102間。
寧萊街和榮國府是一體工程。街長4000多米,兩側共建房屋120間,51家店鋪,均為仿明末清初建築,街道錯落有致,牌匾幌子古樸精美。商店經營各具特色,有工藝美術、冷飲食品、日用百貨、文化書刊和旅遊用品商店,還有飯店、咖啡館等旅遊服務設施。
交通: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
臨濟寺位於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的正定縣,是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發祥地,現為河北省佛教協會住址。寺內主要建築有澄靈塔、大雄寶殿、僧舍等。臨濟宗廣泛傳播於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臨濟寺作為臨濟宗的發祥地,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佛教信徒來晉謁拜祖。
交通:正定縣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木,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里晨鍾暮鼓,鍾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 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⑻ 正定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緩嘩國管轄。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 《史記·孝武本紀》載:「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西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古城村),從此正定縣即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樂壘(今藁城九森拍門附近),真定為縣。 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又把郡、縣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鎮。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從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恆州,治真定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恆州、真定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縣分為真定、常山兩縣(常山縣治所安樂壘),屬恆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恆山郡為恆州,治所石邑(今石家莊市振頭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恆州治真定;武後載初元年(689年),改真定為中山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真定縣;開元十四年(726年)在恆州恆陽城置恆陽軍;天寶元年(742年),廢恆州為常山郡,治真定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恆州,屬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縣;寶應元年(762年),置成德軍於恆州; 安史之亂後(763-921),為成德軍節度使治所,又稱恆冀節度使、鎮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鎮最穩定的一個,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興元元年(784年),以恆州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為避穆宗李恆名諱,改恆州為鎮州。
五代後梁時仍為鎮州,治真定縣;後唐長光元年(923年),改鎮州為北都,同年又復為鎮州;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升鎮州為真定府;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復名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恆州為鎮州,順國軍復為成德軍;契丹號為中京;後漢乾祐元年(948年)為鎮州,又升真定府;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又擾春行改為鎮州。
北宋時期,真定府為十大次級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廢鎮州置真定府路,統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金襲之,於天會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為真定路,轄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轄五州及真定等27縣。 明朝中後期,設保定巡撫,駐真定。清順治元年(1644年),屬直隸省;順治十七年(1660年),直隸巡撫移駐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復移駐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1913年廢府存縣。正定縣屬直隸省范陽道觀察使署(治保定)。
民國3年(1914年),改范陽道為保定道,仍領正定縣。 民國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民國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正定縣直隸於省。民國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劃為17個督察區,正定縣屬第十二督察區。民國26年(1937年)10月8日,日軍侵佔正定縣城。民國27年(1938年)2月,建立偽正定縣公署,隸屬真定道(治石門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縣西北部地區與新樂縣化皮地區合並建立正(定)新(樂)縣(抗日)政府,駐正定縣後塔底村,屬晉察冀邊區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8年8月25日,撤銷正新縣,建立正定縣(抗日)政府,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10月,縣政府改屬冀西區第三專署。年底,縣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縣委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9年1月,第四特別委員會改為第四地方委員會。
1939年十月,正定縣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東地區與藁城縣北部地區建立藁正縣聯合辦事處,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地二專署;正定縣滹沱河以南地區與獲鹿縣東部地區建立正獲縣,縣委屬冀南區第一地方委員會,縣政府屬冀南區第四專屬滏北辦事處。
1940年1月滏北辦事處改為冀南區第一專署。6月,冀南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改為冀中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10月,第一地委改稱第六地委,第一專署改稱第七專署;正定縣轄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共4個區、84村。
1940年2月,藁正縣與新樂縣佐合並建立藁正新縣,屬冀中區第二地委、第二專署;
1940年七月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改稱第五專署,仍轄正定縣政府;
1940年8月,撤銷藁正新縣,將原藁正縣與無極縣西部地區合並建立藁無縣,縣委屬冀中區第七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八專署(1944年3月第八專署改稱第七專署);
1941年1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北嶽區委員會,正定縣委屬北嶽區第四地方委員會;
1941年2月,正定縣改屬冀中區地七專署,縣政府遷駐藁城縣小西門一帶。8月,夏歸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縣政府又遷回縣西北部地區;1941年11月,藁城縣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區與正獲縣合並建立藁正獲縣,縣委屬冀中區第六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七專署;
1943年9月,撤銷藁正獲縣,恢復正獲縣,隸屬關系未變。1944年6月,冀中區第七專署改稱第六專署;1944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改稱第四專署,仍轄正定縣。9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四專署;
1945年3月,欒誠縣與正獲縣合並建立欒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六專署;1945年9月,國民黨在城內建縣政府;正定縣解放區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撤銷藁無縣,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七專區;
1946年2月,撤銷正藁縣,置正定縣佐,轄正定縣京漢鐵路以東(滹沱河南、北)地區;撤銷欒正獲縣,恢復正獲縣,仍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員會和市政府,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5月,改屬第十一專區;1946年5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夏設藁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1946年9月,撤銷正定縣佐,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西北部農村為正定縣,仍屬冀晉區第三專區。5月,改屬第四專區;1947年7月10日國民黨軍復占正定縣城,在城內建縣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正定縣城,建置未變;1947年10月26日,正定縣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變。1947年11月,撤銷正藁縣和藁正獲縣。原屬正定縣的村莊除西南部17村華歸獲鹿縣外,復歸正定縣;正定市改為縣轄市。正定縣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 地勢
太行山脈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牆將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隔開。由太行山向東經過短短30千米的山前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東直到渤海灣300多千米,整個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地形
正定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沖洪積扇的中上部,為山前傾斜平原。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陳家疃一帶)至65米(蟠桃一帶)之間,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縣城海拔高度為70.0米。 正定位於北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大陸季風氣候明顯,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
氣溫:日平均氣溫13.1℃,最高氣溫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氣溫-26.5℃(1951年1月8日)。
濕度:平均相對濕度62%。
風向:年平均風速1.4米/秒,7級以上大風天數9天,全年主導風向西北風。
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達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僅265毫米。
霜雪:初霜日平均為10月17日,終霜日平均為4月4日,無霜期年平均198天。
降雪:初雪日平均為12月1日,終雪日平均為3月9日。土壤開始凍結日平均11月12日,終凍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凍土層深度為54厘米(1984年)。
日照:平均日照時數2527小時,日照率58%,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發: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發源於西部山區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匯流於白洋淀;南部滏陽河水系匯入寧晉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東部獻縣洪泛區。遇有大的降水時,山高坡陡洪水奔瀉而下,東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暢,在白洋淀、寧晉泊、獻縣泛區大量滯留,形成大面積滯洪區。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鄰接平原(山前傾斜平原)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都在山前平原上,由此形成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經濟發達地區。
河流
滹沱河是流經正定縣的最大河流,位於縣城南部,距南城門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東南流向,境內長34.6千米,河床寬3~5千米,安全泄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木刀溝位於正定縣境北部,自陳家疃入正定縣界,東經西平樂鄉出境,境內長10千米,安全泄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周漢河,緊靠滹沱河東行,繞縣城西、南、東三面,由固營村出境入藁城市,河長27千米。安全流量40立方米每秒。磁河於正定縣西北陳家疃村、西宿村一帶入境,西北——東南向,至咬村、東楊庄一帶出境入藁城,境內長23.5千米,寬5千米,河道總面積6.15萬畝,久無水,也不行洪,為乾枯河道沙質河灘,俗稱「老磁河」。
⑼ 定州有哪些文化遺產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河北省三大主要歷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我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上曾作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經幾千年的文明洗禮,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傳統族仿文化---中山文化。
是和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相媲美的傳統文化體系。
其基本精神物質主要是:仁厚善良尚義重情、奮發有為自強不息、崇德重教修身為本、吃苦耐勞質朴儉約、博採眾長海納百川.中山文化——未曾斷代的城市 歷史上中山國分為戰國中山國和漢中山國。
戰國中山國是由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是戰國時期除戰國七雄之外實力最強的千乘國,號稱「戰國第八雄」。
歷史上,中山國國都幾經變遷,先是新市(今正定縣新城鋪村)、然後是中人城(今唐縣西南一帶)、再然後是顧(今定州城)、最後是靈壽(今石家莊靈壽縣)。
縱觀上述幾個中山國都,隨中山國大段的動盪和滅亡,均開始衰落,唯獨定州一枝獨秀,繼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統,一直延續了中山文化的命脈,並將其發揚光大。
定州是以上幾個中山國都中,中山文化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斷代的城市,如同中國的二十四史一樣完整,而其他的幾個國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斷滾穗譽代史。
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統,是中山文化的發源地和歷史上的中心區,是歷朝歷代中山地區的特指。
從戰國中山到西漢中山國到三國兩晉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後到清、民國定州縣衙大門上鐫刻的「古中山國」,中山文化在定州歷史上貫穿了兩千多年。
中山文物 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的「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戰國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為戰國中山國文物;「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西漢錯金銅博山爐」、「西漢長信宮燈」、「西漢劉勝金縷玉衣」為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文物,也就是說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帶有中山文化烙印的所佔比重為七成。
另外戰國中山墓中的「十五連盞銅燈」、「戰國"銅'山'字形器"」、「戰國"銅版兆域圖"」、「錯銀雙翼銅神獸」、「中山三器」中的另外兩件,都在河北文物中非常出名。
請採納
⑽ 正定有哪些歷史名人和名勝古跡
正定是沿用石家莊長安區東古城的名字,東古城漢朝之前稱為東恆,後劉邦改東恆為真定,取義真正平定之義。正定古稱安樂壘,北魏時期常山郡首府由真定前往安樂壘(如今的正定),安樂壘開始崛起,到隋唐時安樂壘改名稱成為真定一直到清朝又改為正定。
石家莊橋西區西三教東三教是韓信練兵的地方,以前是三校後來變成三教。西部太行山區一直是古代製造兵器的地方,冶河由此得名。鹿泉區是韓信射鹿見泉水的地方,以前稱獲鹿後來改成鹿泉。抱犢寨是張三豐悟道場場地,並題有抱犢福地。井陘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井陘古秦道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要隘。長安區東古城古稱東恆,戰國時是中山國的重要城邑,秦時在東恆設恆山郡,漢朝時劉邦親自率軍攻城平滅陳豨叛亂後更東垣為真定取真正平定之義。元氏,東古城(古稱東恆,真定)以及正定(古稱安樂壘)是常山郡先後所在地,趙雲是常山郡真定人,當時常山郡首府坐落在東古城。秦朝大將南下第一人,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東古城人)的先人墓在新華區趙佗公園。正定古稱安樂壘,北魏時為常山郡首府,隋朝時改安樂壘為真定,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古建築保存較好。新樂伏羲台是華夏人文先始祖三皇之首八卦發明者伏羲繁衍生息的地方。趙縣古稱趙州,柏林禪寺是中國禪宗史一座重要祖庭,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平山縣以及周圍縣是古中山國所在地,中山國遺址坐落於平山縣境內,出土了大量稀世珍寶,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西柏坡是中共領導人指揮三大戰役辦公地,石家莊是新中國解放的第一個城市,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贊皇縣是周穆王戰勝於此,封為贊皇。由於古代各縣與如今管轄范圍或名稱均有較大改變,一個名人可能在古代屬於那個縣,在現在可能屬於這個縣,但無論怎麼說,都屬於如今石家莊市!這片熱土叫石家莊市!名字是毛ZX改的,省會是周ZL定的。石家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