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及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歲鍵動。
新文化運動為新的思想開辟了道路,同時也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其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也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更是啟發了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
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旁纖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領導乎啟巧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根本原因)(由妥協性,軟弱性的階級本性決定)
2.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袁世凱告密)
3.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持。(外部原因)
㈡ 新文學運動 文學創造社
新文學運動:五四運動前後,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啟蒙運動。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開命令尊孔讀經,倡導尊孔復古。但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新文化和新聞業蓬勃發展,民主的思潮勢不可擋。同時,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強,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隊伍也有所壯大,面對尊孔復古的謬論,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
內容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與「科學」。運動提倡的「民主」,就是資產階級民攔塌做主政治,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反對為專制獨裁政治服務的封建舊倫理道德,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運動提倡的「科學」,就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反對迷信、盲從和武斷,樹立積極、進取和科學的精神。隨著運動的開展,「科學」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它和「民主」一樣,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為出發點,提倡民主的同時,必須提倡科學。
興起和發展五四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青年雜志》從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後擔任《新青年》的編輯或主要撰稿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左翼的主要倡導者。
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公開向傳統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戰,舉起了新文化運動「人權」(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鼓勵號召青年們沖決歷史上的一切網羅,破除一切陳腐的學說,催促青春之中國的誕生。他還極力反對復古運動,猛烈抨擊「偶像」、「聖人」束縛人們的思想,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要求民主與和平。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集中於以維護封建專制為基本內容的孔子學說,號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為上書黎元洪、段祺瑞,主張定孔教為「國教」,列入憲法;國會也討論孔教應否列入憲法的問題,引起輿論界的激烈論戰。《新青年》連續發表文章,從反對康有為擴大到對整個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冒「毀聖非法之名」,號召打倒以孔子為護身符的封建獨裁者和專制制度,掀起一場討孔的大波。陳獨秀認為尊孔和定孔教為「國教」,違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李大釗認為抨擊孔子是反對歷代帝王製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權威,是攻擊「專制政治之靈魂」。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以小說、雜文為武器,無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呼籲人們奮起打倒「吃人」的舊禮教。新文化運動還涉及到婦女簡衡解放問題、家庭問題、婚姻戀愛問題,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出版的部分刊物書影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繼續發展,《新青年》從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主張,倡導「文學革命」。
新文化運動得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動派視民主和科學為洪水猛獸,進行誹謗、誣蔑和攻擊。1919年1月,陳獨秀發表綱領性的「答辯書」。1919年3月間,林紓在《新申報》發表影射小說攻擊陳獨秀、錢玄同、胡適等人,煽動軍閥以武力壓制新文化運動。他又在《公言報》發表《致蔡鶴卿書》,攻擊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蔡元培公開發表《致〈公言報〉函並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辦學的思想自由原則和兼容並包主義,在這種辦學方針指導下,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衫嘩重要陣地。
意義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它促使人們更迫切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迴避對軍閥政府的政治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運動的某些領導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義的,他們對中國文化遺產不加分析地一筆抹煞,甚至要「廢滅漢文」、採用世界語,而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非常崇拜,這種絕對化態度產生過不好的影響。
文學創造社: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㈢ 新文化運動真的深入人心嗎
淺談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新文化運動是對中國現實的回應,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從鴉片戰爭開始,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從封建思想的桎扒純含梏中解脫出來。作為一場褲斗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起的思想啟蒙運動 以其對封建主義傳統的猛烈批判和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大力引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一座豐碑。毋庸置疑 ,新文化運動決非簡單意義上的文化革新運動,她所帶來的是沖破舊勢力的種種束縛,以圖引起社會全方位的進化。因此,新文化運動對當時乃至今天的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在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而在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中其成效尤為顯著。 放眼世界,不斷地向西方學習,追求真理。但在革命春笑的實踐中,屢遭失敗。在辛亥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後,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現實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面對中華民族大眾的無知和愚昧,他們決定發動一場新的啟蒙運動,使人們從封建思想枷鎖中解放出來,這一運動被稱為新文化運動。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新文化派,我們需要承認,新文化運動確實給當時中國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讓科學、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它嚴重動搖了封建統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進的知識份子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之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之發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先進的知識份子改造國家,拯救社會之利器. 從而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並且這種影響就是在今天,還是具有重大的現實 意義的。 1915 年 9 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陳獨秀、蔡元培、劉半農、胡適、魯迅、李大釗為代表的人物,以《新青年》和 北京大學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積極地宣傳思想,開展運動。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思想、舊傳統,其主要口號是反對孔教。批判封建綱常禮教,主張文學革命,並沒有完全否定傳統。前期針對當時正在十分猖獗的復古尊孔的反動思潮,舉起民主和科學的兩面旗幟,用民主和科學來「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的呼聲反映了在實際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深受封建桎梏之苦的青年的要求,引起他們的共鳴,激起他們的斗爭熱情。大張旗鼓地宣傳民主主義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把打擊的矛頭直指封建時代的聖人孔子,掀起「打到孔家店」的潮流。 開展的文學革命就是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主要 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思想、舊傳統最主要的內容,是反對孔教,批判封建綱常名教
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批評「舊思想」的針對性是很鮮明的.他們集中反對將孔教定為國教並列入憲法,指出孔教是維護專制制度的,與民權、平等思想背道而馳.李大釗指出:「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於自由,即孔子不當存於憲法.」陳獨秀也強調說:民主共和重在平等精神,孔教重在尊卑等級,「若一方面既然承認共和國體,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論上實在是不通,事實上實在是做不到.」他們還指出,尊孔是為了復辟帝制,「蓋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認為思想學說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遷的,「孔子之道,施於今日之社會為不適於生存」.
新文化運動 意義:
1.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2.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傳播後:
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指明了新途徑
㈣ 當代人應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作用(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 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
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
[展開]
Hulda 2018-08-25 01:47:19舉報 0 評論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3)前期思想: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4)主要陣地:《新青年》
。 (5)活動基地:北京大學。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1)前期實質: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
(2)前期內容(3)後期內容:宣傳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
㈤ 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是什麼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五四青年節的意義
在1919年的5月4日,青年人群走上街頭,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運動,這一場被稱為「五四運動」的歷史事件,不僅讓青年人成為歷史的主角,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很多現實的素材。時至今日,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五四青年節呢?筆者以為,五四青年節的精神內涵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我們慶祝的形式。比如,以往的歷史中沒有互聯網的參與,今天卻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有了更多的時代印記。所以,五四青年節需要有與時俱進的形式和不變的精神內核。
鐵肩擔道義,這應該是五四青年節不變的精神價值所在。在1919年的那場運動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精神,正是青年人走上街頭,振臂一呼,才讓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起來。今天,我們再次重溫這樣的精神價值,都不難發現其中的痕跡,即通過「鐵肩擔道義」的內容傳遞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在每一代青年人的身上,都應該有這樣的痕跡,也都應該有這樣的價值呈現。今天,我們需要的五四青年節,就是重溫歷史中這樣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這種鐵肩擔道義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時代,總是有著不同的價值訴求,在這樣的不同價值訴求中,卻能夠找尋到相似的精神內核。
熱衷於本職,這也是五四青年節需要重申的內容。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著不同於上一代人的職業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才能夠安身立命,如何才能夠不斷推陳出新,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灌輸的內容。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通過五四青年節這樣的節日,讓我們重新看到對於本職工作的重要價值。一方面,任何人都需要通過本職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也需要在本職工作上不斷奉獻,創造人生輝煌;另外一方面,本職工作在於堅守,在於熱衷,這些都是我們在青年節需要重申的價值。只有當每個青年人都能夠認識到這樣的基本價值,都清楚看到自己的本職工作的意義,才能夠不斷奉獻,不斷呈現出一個新的天地。
勇於攀高峰,這也是五四青年節應該點明的主旨。在節日里,我們不能夠只是緬懷過去,沉浸在過去的歲月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內容在於,每個青年人都應該有著勇於攀登高峰的勇氣和豪邁氣質,在這樣的勇氣和豪邁氣質中,能夠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對於個體來說,通過這樣的勇於攀登高峰精神,能夠實現個體的價值;對於青春中國來說,通過這樣的勇於攀登高峰,能夠實現社會價值的貢獻。這或許才是我們每年慶祝五四青年節的真正歸宿所在。
㈥ 何謂"新文化"先進中國人為何要發動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知識分子為什麼要搞新文化運動?
為什麼要搞新文化運動,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為中國人還不具備共和國民的素質,辛亥革命後的中國需要一場文化啟蒙運動,提高國民的素質,使之適合共和國的需要。一個國家的政體應該和該國國民的素質相適應。保皇派說,中國人沒有做共和國民的資格,有一定的道理,但當時民主共和已是大勢所趨,空言資格有否沒有實際意義。不過,當時中國人的素質的確不合於共和政體。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推行愚民政策,孔夫子的思想變了又變,孔子思想中的獨立精神(學而不思則罔)已經消磨殆盡,取而代之以綱常等盲從式的教條。兩千年的愚民政策使得愚昧和盲從深深的植根於中國人的骨髓中。其對中國人的影響絕不是十幾年、二十幾年就可以消除的,而中國人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僅十幾年的時間。
西方國家民主制度確立以前已經歷了幾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盡管如此,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民眾思想由淺及深的解放,參政議政的意識提高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歷了一個與西方相反的過程,中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不是自身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受西方影響巨大,是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結果。民眾的思想在尚未得到充分解放、公民素質尚未形成之前民主共和的框架即已建立。即已建立,就絕無推倒再按西方老路重走一遍的道理。只能在共和國建立之後,再進行思想解放,提高公民之素質,臨時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學校教育不讀四書五經,不拜孔子,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綱」的公民道德,即是摒棄舊道德,弘揚新文化的努力,不想,「民國」很快變成了「帝國」,則更顯思想解放之重要。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矛頭直指中國人的愚昧和迷信。須知愚昧和專制是封建社會的左膀右臂,愚昧帶來盲從,盲從塑造奴隸,奴隸則放縱了專制。啟迪人的愚昧,讓人們變得理性、科學,這樣反對專制、建立民主就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