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西有哪些傳統文化
打麻將啊,麻將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南方地區,還是中國老百姓的國戲
❷ 江安旅遊景點有哪些
一、夕佳山古民居
夕佳山民居位於宜賓江安縣夕佳山境內,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萬曆40年,清代擴建竣工,建築面積10056平方米。
洞的頂部均系岩石構成,多為半邊洞,依洞而建,曲折奇特,內有獨具匠心的13道堅固的石寨門,易守難攻,民國初年匪盜為患,又曾作為防匪要寨。
❸ 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3)江安市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中國文化的特質正是由其特定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從地理環境看.我國處於一種半封閉的、高度穩定狀態的大陸性地域,與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從物質生產方式看,我國文化根植於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海洋民族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從社會組織結構看,宗法制度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更是罕見的。
❹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四川是一個擁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城市,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當地居民的手中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那麼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
來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者看閑書、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這就是我們的「壩壩茶文化」。
四川人愛喝茶,在公園里喝蓋碗茶、住酒店,房間里也要泡個功夫茶,還有哪兒比四川人更愛茶?
火鍋文化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火鍋,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飯,也是外地人來四川必吃的美食,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
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麻將文化
四川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四川人來說,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不受世事煩擾地打一下午麻將,連杠三次最後再來個「杠上花」,才兩三個小時包包頭就揣了五六百。
無論是職業玩家還是業余愛好者,四川人對於麻將的熱情就如同德國人熱愛啤酒,英國人熱愛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樣能奮戰一個通宵。
選秀文化
李宇春、張靚穎、郁可唯、譚維維、江映蓉、張傑、李易峰、吉克雋逸...咱川籍藝人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麗與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響亮!
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酒文化
四川名酒眾多,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被載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燒坊的遺址,作為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著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
三國文化
要說在中國什麼文化傳播覆蓋了全世界,讓外國人也津津樂道的話。三國文化那是當仁不讓的。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那也是眾多的粉絲追捧的文化之一。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劍門關、武侯祠、張飛廟、蜀門棧道...三國文化讓人們了解中國,了解四川。
蜀綉文化
蜀綉又稱「川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羊年春晚,蜀綉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綉》至今餘音繞梁。
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後來改用草紙繪制臉譜,依次粘貼臉上,臨場以煙火或摺扇掩護,層層揭去。
「變臉」蜚聲國內外,劉德華還專程為學習變臉到四川拜師學藝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語言文化: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准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四川的傳統文化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春倌說春: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跋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3、拜把子: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地方,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
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
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
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
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
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❺ 江安縣景點
江安縣的景點有夕佳山民居、紅岩柿子部落、紅佛寺、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天寶寨等。
1、夕佳山民居:位於江安縣夕佳山,始建於明萬曆40年,清代擴建竣工,是罕見的川南古民居。
2、紅岩柿子部落:位於江安縣南屏山南麓,綠樹成蔭、溪流淙淙,站在岩邊可遠眺百里竹海風光。
3、紅佛寺:位於鍾秀峰下,始建於南宋,山上霧靄繚渣態鍵、山澗流閉爛水潺潺,紅佛寺宛如一口大鍾聳峙在群峰之中。
4、夕佳山民俗博物館:位於著名的國家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邊緣,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為完古代民居建築群之一,始建於1612年,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築活化石、傳統文化的大寶庫、天然鷺鳥公園。
5、天寶寨:位於中國四川江安縣境內,相傳建於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地方官府為防禦石達開太平軍入川而建,在竹海天寶石寨萬仞丹崖上雕刻的「三十六計」大型如巧兵戰石刻,以高浮雕為主,採用現代與傳統表現形式相結合,融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
❻ 四川特色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特色傳統文化有哪些
四川特色傳統文化有哪些,四川文化的傳承是非常久遠的,很多民族都在四川這一片美麗的地方繁衍生息,所以具有很多種的文化特色,下面為大家分享四川特色傳統文化有哪些。
1、麻將文化:四川人愛打麻將是全國出了名的,作為一名四川人,不會打麻將那是相當遺憾的!人生最快樂逍遙的事莫過於不受世事干擾地打一下午麻將。一個清一色帶一個勾,庫包頭就揣起一兩百了,旁邊觀戰買你馬的心裡也美滋滋的!
2、茶文化:到四川來耍,不來這兒喝茶的話,你就感受不了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很愛喝茶,尤其是喝壩壩茶,和幾個老表或者鄰居朋友們喝茶擺龍門陣,還有就是鬥地主或者打一下長牌(我們這兒喊kao:ker)旁邊都要整一杯茶,這真的巴適得板!
3、火鍋文化:這個火鍋啊,先不說四川人愛吃,就是外地人來這邊耍的或者來四川讀書的一般都愛吃火鍋,真是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據我了解的就是,有幾家火鍋店那是真的味道不錯,每天客人都很多!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下小天鵝榮盛和火鍋和那個吳銘火鍋。
4、蜀綉文化: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又名「川綉」: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
5、川劇文化: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6、酒文化:當提到四川比較出名的酒的時候,肯定大家都會想到瀘州老窖,宜賓五糧液,豐谷,郎酒歪嘴等。這些酒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在團年飯飯桌上出現!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鍵枝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拍高,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襲亮尺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語言文化: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准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四川民風絢麗多姿,幽默的方言,獨特的'茶館,可口的川菜和小吃.豐富的各種節慶。腔調優美的川劇;離奇的生活習俗和禮儀活動;以及廣泛流傳的曲藝、雜耍,和嘆為觀止的工藝。四川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省份,各個民族有其獨特的生活習慣和信仰禮儀.漢族精於農耕,手工業、商業發達。舊習土葬。
有春節、端午節、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此外,生活在巴蜀大地的的四川人民也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的其他民族有藏族、彝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等,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性民族風情。
蓋碗茶:漢族飲食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整個茶具由茶蓋、茶碗、茶托三件組成。多為瓷器,茶托也有金屬製成的。茶托下中有一圓形凹坑,茶碗圈足剛好放入其中。
當茶:客在茶館坐定後,喊一聲「泡茶」,摻茶的師傅便會應聲而至,一手提開水壺,一手:夾一摞茶具來到桌前。只見他一揮手,茶托子滿桌開花,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把裝好茶葉的茶碗一一放在茶托上,左手扣住茶蓋,右手提壺嘴一翹,鹵上滴水不灑。「吧嗒」一聲,茶蓋翻過去將碗蓋住。
茶蓋講究蓋而不嚴,既可保溫,又能透氣,並可用來攪動碗中茶水,調勻茶味。而且隔著茶蓋品茶,可免茶葉入口,既科學又藝術。該習俗現仍十分流行。
九大碗:漢族飲食習俗。流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兒誕生、老人壽辰等喜事,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舊時,除豬肉外,或雞或羊必上滿九碗,故稱。後來發展演變為上九道菜,依次順序為:一、干盤菜;二、冷盤;三、炒菜;四、鑲碗;五、墩子;六、膀;七、燒白;八、雞或錢;九、湯菜。
罐罐肉:漢族人飲食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將豬蹄、豬腿洗凈去毛,在微火上燒烤一下,用沙罐盛裝,加大半罐水放入黃豆或白豆,加少許米。
濾米飯:漢族人飲食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將米淘洗後放入鍋中,加水煮至半熟,連湯舀入筲箕中過濾。將半熟的米飯倒入鐵鍋中,加少許水。以微火慢慢烘熟。或將半熟的米飯倒入木甑中上蓋,放入鐵鍋中加水蒸熟
鳴堂:漢族飲食習俗。是飯菜館的一種輔餐侍席世術,分為空店鳴堂和侍席鳴堂兩類。前者是在店內無顧客時,幺師站在店堂門前,對街上往來過客吆喝著介紹店內設施、技術、菜目等。後者是從顧客進店門開始,將客人視為「上帝」,自已充當個從,圍繞吃喝而開展的一系列輔餐工作的鳴堂。
——彝族——
砣砣肉:彝族佤統食品。用豬、牛、羊雞等禽畜肉砍成拳頭大小的砣狀,用水煮到剛斷生撈起濾水,然後拌以鹽、鹽、蒜、辣椒、姜等佐料。按習俗,每逢客人到來,必以此肉相待。
轉轉酒:彝族飲食習俗。彝族飲酒不分聲合。席地而坐,圍成一圈,端著酒杯依次輪飲,故名。
戒酒:彝族人飲食習俗。彝族人飲酒,主張自我剋制,以微醉為上,大醉為下,料醉如泥被視為有失體統。如長期酗酒鬧事,屢勸不改,便須在長輩主持下舉行戒酒儀式。
蘭花煙:彝族人民嗜好的一種煙。每年六七月間收割回煙葉,曬干後疊齊,用草紮成小把存放。吸用時鬮煙葉用手揉碎,搓成細末。
——藏族——
青稞酒:藏族傳統飲料。又稱藏酒。是用青稞釀成的一種低度酒。到藏家做客,主人請喝青稞酒,客人必須先喝三口,主人再給斟滿,然後喝乾。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主人會不高興。
酥油茶:藏族傳統飲料。將磚茶用熬成濃法,滲進牛奶煮沸,倒進專用的酥油桶內,放入酥油和食鹽,攪拌至水乳交融即成。是藏族日常的飲料,也是待客的佳品。
糌粑:藏族傳統食品。藏語音譯,意為炒麵。將青稞燙洗後,炒熟磨成面即成。食用時,將面倒入盛著奶茶、酥油的木碗中,再加入鹽末、乳酪等一起拌和,拌成面團食用。
——羌族——
豬膘: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茂縣、汶川、北川等地。將豬勒死,把肉分割成條塊,用鹽漬三至七天後,吊在屋樑上風干即成。
金裹銀: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區。以黃色的玉米為主拌和少量白色的大米蒸熟而成,故名。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的稱銀裹金。
玉米蒸蒸: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汶川縣等地。用水將玉米布拌勻,拌成顆粒狀蒸熟即成
❼ 江西傳統文化有哪些
贛文化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91] 。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92] 。
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於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於世。「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原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原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中國著名數學家王梓坤、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學者先後孕育或誕生在這里。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93] 。
❽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江安縣風景名勝一、紅佛寺位於江安城南的2.5公里的鍾秀峰下,2000年12月批准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據縣志記載,紅佛寺始建於南宋,據縣志記載,清康熙年間土人墾地得石佛正紅供之,故而得名:「紅佛寺」。 紅佛寺所在羅家岩鏡子坎形成的山勢被古人喻為:「蝙蝠雙翼」又形如一把護手椅。據資料記載,在這一帶過去滿山蒼松翠杉;古柏參天;藤纏蔓繞拍清消;鬱郁蔥蔥;簧竹掩影;小徑通幽;山上霧靄繚繞;山澗流水潺潺。翻天坎,過平橋,溯明湖和如鏡的天堂河而上有「流杯回觴」的妙景。沿小溪傍石階慢步登高,一路上有眠雲石,觀音崖等自然景觀,到此半山,紅佛寺靜卧林中,崖壁間,人們常說的「眠龍卧蛟」的大小龍洞流溢出潺潺清涼,仰眺雲端,鍾秀峰宛如一口大鍾聳峙在群峰之中,屹立在鍾秀峰的南照塔也隱現在山頂蒼翠之中。 這里歷來是江安人民游覽休息,避暑的好去處。文人名士在這里吟詩作賦,借景抒懷的集結之地,清光緒年間翰林院編修江安人傅增湘游紅佛寺作詩曰:「 萬峰嵐翠郁寒煙,寺倚危崖徑轉偏。山勢橫張如蝙蝠,洞雲陰莽有龍眠。手招黃鶴三千里,夢冷金鰲二十年。剩得閑身作歸客,鍾聲鈴語暮雲邊。」 清末江安名人陳天錫作文記述紅佛寺的興衰變遷。龍洞上壁的「古龍洞」三個大字為清乾隆年間生黃美所書。上世紀九十襲知年代江安書畫界名人游紅佛寺時為寺院書寫了寺畫對聯,其中有羅光元撰聯,劉應群書寫的「有緣山水幽禪寺,無限風光流江城」;「紅佛立危崖歷盡滄桑,山山水水收眼底;遊人觀勝景聘懷古今,風風雨雨注心頭」。 二、四川省江安縣有處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精美建築群——夕佳山古民居。該民居位於長江之濱,佔地1萬多平方米,周圍楠木、樟樹環抱,園內白鷺飛舞,鳥語花香,環境幽雅。夕佳山古民居是由江夏入川的黃氏家族營建,自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形成今日所見之規模。古民居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精美的建築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天然的白鷺公園,名聞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民居內有處懸山式穿斗木結構建築群,總建築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123間房屋組成,以大門、前廳、後廳為中軸線,向左右兩邊展開,主次分明,開合有序,組成一個個用途各異的四合院。跨進石獅把守的大門,進入第一進院落,迎著前寬後窄的九級石階登堂入室,便是主人會見賓朋的前廳。穿過前廳,便進入第二院落,一塊「三鳳聯飛」的橫匾懸掛在後廳正門之上,據說黃氏家庭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時考中秀才,地方賢達鐫此匾相贈。 後廳的左邊,依次展開的是工字廳、經堂、戲台、中客廳、書房、琴房、學館及後花園、西花園(沁園)。各個廳堂依次級級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邊的院落,則是下客廳、小姐樓、餐廳、廚房、倉庫、工房等,系庄園的晚輩、傭人、佃戶等居住的地方,格調也要低些,體現了封建等級觀念。穿過工字廳,轉過一道屏風,便是古戲台,戲台前的寬闊長廊,即是觀看席。上戲台須登七級台階,台階的左右兩邊木欄上,有兩幅取正帶自戲劇故事的木刻圖畫,均為大家熟悉的內容:一為《西廂記》,一為《白蛇傳》。戲台通過一道圓門與後花園相通,坐在台下,可見園中有園,戲中有景。出圓門,過小橋,進入後花園,園內古榕參天,黃桷飄香,桃紅柳綠,曲徑通幽,別有洞天,書房、琴房便在園內。透過圓門和開窗牆,可見沁園小景,遙遠幽深,極富江南園林特色。 民居建築均飾以雕刻雕塑,描金繪彩,掛匾懸對,十分精美,富含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無論門窗、脊頂、斜撐、柱礎、牆飾,還是木刻、石雕,製作都極具匠心,手法細膩,具有深刻的寓意。堂屋脊頂上灰塑的「山谷題留」,講的是北宋大文豪黃庭堅謫居宜賓期間途經江安題字的故事。其它屋頂上分別塑的是「西遊記」、「八仙過海」、「黃鶴樓」等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正廳前面是28扇木製的棱花格窗門,正中4扇是「漁」、「樵」、「耕」、「讀」四幅鏤空雕的圖畫,下面配「福」、「祿」、「壽」、「喜」4個木刻篆字,暗示子孫後代要以耕讀為本,才會年年有餘。至今,黃氏後代多為教師,散居在新疆、成都、西安等地。小橋石欄上的石刻圖畫,則是取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如《薛平貴征西》、《趙元求壽》。後廳院牆上的雕塑和鑲嵌畫,中間為蝙蝠、銅錢圖案,左右為龍鳳,四周飾以祥雲,意為眼中有福,福運滾滾。沁園內為家塾所在,橫匾上題「學稼軒」,告戒子弟們不忘學習農事。 古民居所在的夕佳山,山形鳥瞰猶如一隻大螃蟹,民居就建在蟹背之上。大門前一口水塘,如蟹口,門內兩口水井,如蟹眼。站在庄前極目遠眺,山下數十座小山丘猶如一隻只小螃蟹匍匐在前。遠處,左邊青峰山逶迤連綿,右邊白虎嶺山形聳峙,甚為壯觀。傳說,夕佳山民居創建人黃應江在始建庄園時,請來的風水先生看了地形後說,青龍、白虎、朱雀3個方位均氣勢宏大,唯宅後玄武太矮,建議在宅基後壘土造山,以壯玄武,或廣植樹木,可招吉祥。黃應江聽後採納了這一種建議,在宅後廣植楨楠。楠木成林之後,引來群群白鷺安營築巢,繁衍後代。每逢陽春三月,鷺鳥回歸,鴰噪不止,熱鬧非凡。傍晚,夕陽西照,白鷺回巢,千鳥歸林,「夕佳山」因而得名。 西面有園中園小景,園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黃桷蘭,一株參入古榕樹與一株高約10米的古棕樹相加相抱,樹根相連,暗寓"中(棕)庸(榕)之道"之意。庄園四周有近百畝300年前種植的楠木林,常年有近萬只白鷺棲息其間,為庄園的一大景觀。夕佳山民居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築群之一,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築化石"、"神州民間建築精粹",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史、民間藝術史。民間風俗史和川南社會史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❾ 急求。四川宜賓結婚習俗
宜賓民間民俗在川南地區獨樹一幟,既能反映本地的文化特色,也有外來文化尤其是湘楚文化的滲透,所以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民間事項以及信仰崇奉方面都有顯著特點。
宜賓市江安夕佳山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曹家樹日前告訴記者,宜賓的老人們都知道「夏天天熱穿瑤褲,冬天天冷頭包帕」的習俗已流傳已久,這種打扮表明了湖南、湖北人入川來宜賓所帶來的衣著上的改變。
宜賓燃面、宜賓芽菜、敘府糟蛋、紅橋磕粉、沙河豆腐、南溪豆腐乾、柏溪潮糕、喜捷砂仁糕、泥溪芝麻糕等都是宜賓廣傳久遠的名小吃。宜賓民間和城市的飲食盛宴便是傳說中的九大碗,包括了頭頭碗、扣肉、酒米飯等菜譜。此外,民間還流傳著土火鍋的吃法。
宜賓最古老的房子不是現在用水泥、鋼筋澆鑄建造的高樓大廈,而都是用石頭壘的,用植物干根柱頭撐地;布局承襲明清特色,以四合院、一顆印等形式為主體。古時宜賓山高路遠,富人常坐滑桿,窮人就只有「硬操」(步行)。舊時,宜賓水路一般靠木船運輸,連接兩岸的多是石橋、木橋,也有少數鐵索橋。而現代的宜賓城,各種現代的橋如彩虹般雄跨三江江面,大氣磅礴。
宜賓的婚嫁習俗有問婚、下聘、嫁娶等一連貫程序,至今在江安夕佳山的婚慶表演里見些端倪。宜賓的喪葬在禮義方面受多重文化影響,一般有訃告、寫禮、開路、找陰地、下葬等過程,表明了對生命的認同和尊重。一旦有嬰兒出生,則有三朝、滿月、抓周、拜保等習俗。若遇老人大壽,一般都擺出隆重壽宴,親朋好友競相以禮物饋贈以示祝賀。
宜賓的酒文化、茶文化內涵特別豐厚,表現在民間事項中,什麼時候請吃酒、什麼時候請喝茶都有嚴格的說法,老百姓常說的就是今天那個有請他去喝酒,而且又是一件很體面的事。
宜賓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牲,屬於川南語言主流支系,尤以捲舌、平舌多半不分而發音獨特。在常用語音中,既有古蜀語遺存,也受到上古、中古語音的影響,並有鮮明的湖廣語音遺存。宜賓口頭語言游戲,有說吊腳話、展言子等形式。
獨具宜賓特色的節日有梨花節、桃花節、李花節、橙花節、梔子花節、春筍節、龍舟節、美食節、酒擾中聖節、早茶節、舞龍節和苗族的花山節、踩山節以及僰人賽神節等等。其中的「花山節」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藉以傳承苗族文化和交流感情。興文縣作為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縣,成功舉辦了兩屆盛況空前的「花山節」,保護和弘揚了苗族傳統文化,也為旅遊增添了濃墨鍵岩重彩的一筆。按省文化廳評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法,苗族「花山節」完全符合申報要求,並力爭把這一傳統文化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由宜賓市縣政府分別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市級有11項,縣級有59項。同年,經省級專家評委會評審,宜賓五糧液傳統釀酒工藝、宜賓麵塑、江安縣竹簧雕刻工藝、南溪豆腐乾製作工藝、珙縣珙石雕、興文大壩高樁、苗族古歌、金江下游「船工號子」、苗族大嗩吶、蘇濟川「蟲蟲歌」等11個項目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興文大壩高樁、江安縣竹簧雕刻工藝、宜賓五糧液傳統釀酒工藝已進入國家公示程序,這三個項目可望被命名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今年,宜賓民歌《槐花幾時開》、《金沙江號子》又被省文化廳選中,將再次進京參加「北京2008年奧運會奧稿李御林匹克公園中心區『中國故事』文化展示活動」和「四川民間歌舞」晉京專場演出。
❿ 江安的電話區號
江安縣的電話區號為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