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贛州華毅文化傳媒怎麼樣

贛州華毅文化傳媒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4-11 10:25:57

⑴ 梅州歷史文化名城

梅州的歷史文化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 *** 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 *** 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梅州客家歷史文化有哪些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

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

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

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 *** 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

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 *** 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 *** 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

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 *** 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

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

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

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 *** 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 *** 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

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

市 *** 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純,別見怪。

梅州客家有什麼歷史文化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被譽稱為中

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國民俗史上佔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價值。

梅州又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黃遵憲的故鄉。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都具有深遠

的政治影響力,被「黃學」研究專家稱為中國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梅州算不算個名城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國務院已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2個,其中: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24個: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 薩、西安、延安。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8個: 上海、天津、沈陽、武漢、南昌、重慶、保定、平遙、呼 和 浩 特、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濟南、安陽、南陽、商丘、襄樊、潮州、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 喀 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 什。

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7個: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安慶是國務院單獨特批的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四批歷史文化名城有12個: 南通、無錫、山海關、金華、績溪、泰安、濮陽、鳳凰縣、雷州、海口、吐 魯 番、特 克 斯 縣。

梅州的歷史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

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

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

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可能字數不夠,但能幫你了解梅州額,望採納,謝謝祝新年快樂,不懂可以繼續問我。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四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第一批24個(1982年):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 *** 、延安、西安。 第二批38個(1986年) 天津、保定、平遙、呼和浩特、沈陽、上海、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南昌、濟南、安陽、南陽、商丘(縣)、武漢、襄樊、潮州、重慶、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喀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什。

第三批37個(1994年):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第四批(2001-2005)的有4個:河北的山海關(秦皇島),湖南的鳳凰縣,河南的濮陽市,安徽的安慶市

⑵ 王安石簡介

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政治家王安石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橘納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於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准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於黃巾,唐亡於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政前就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並、便趨農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展生產,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並、便趣農」,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那些游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於人而不決定於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搜啟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圓漏沒,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於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
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啟迪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得勝的舊黨一下子失去了攻訐的對手,一黨一派一條心的日子士大夫是過不下去的,於是內部又分裂為「洛黨」「蜀黨」和「朔黨」三黨,彼此之間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謾罵,勢同水火,比當初同新黨的斗爭還要激烈。

為了國家的富強,經濟的昌盛,中國古代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有為的政治家,無不變法圖存,經歷著輝煌與失敗。這裡面,有悲劇的英雄,有名標青史的能臣和帝王,也有曾經叨擾千古罵名的歷史過客。王安石,便是這樣一位歷史的過客,留下了印跡,留下了身後的是是非非,卻並沒有留下輝煌。要說有輝煌的話,那也是文學,而非政績。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為三司度支判官,感於北宋積弱積貧的現狀,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變法以圖強。樂於守成,而不思創舉的趙禎並不以他的建言為意。直至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從小喜讀韓非子,熱衷於變法理財的趙頊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的主張。其均輸、青苗、方田均稅、農田水利、免稅,市易諸法,利在理財富國;保馬、保甲、將兵諸法利在精兵簡政,便利於民。王安石處於「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決心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自己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慮和以賢德著稱的曹皇後(仁宗妻)、高皇後(英宗妻)、向皇後(神宗妻)的干預下宣告了變法的失敗,並於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罷相,從此逐漸淡出政治舞台。後來,以蔡京為首的新黨雖然打著王安石變法的旗號,繼續推行已經變味,而成為新興官僚集團斂財擾民的工具的新法,並設元佑黨人碑迫害當時反對新法的一代名臣,卻也因為貪污腐敗,蠅營狗苟,為天下所不齒,最終成為斷送北宋江山的亂臣賊子,自己遺臭萬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罵名。

有良好的願望和動機,並不一定就產生良好的結果。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可以作為這一論斷的注腳。古來變法,實際上所要解決的就是四個字「理財、用人」。理財為了富國強兵,是變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則關繫到財理到哪裡去了,實際關繫到變法的成敗。王安石並沒有很好地解決用人的問題,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說不得力的變法卻沒有收到應有的結果,反而成為新興官僚集團搜刮地皮,擾民害民的工具,大悖於王安石的良苦用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不管當代的歷史學界怎樣誹謗反對新法的韓琦(前宰相)、富弼(知延州,抵禦西夏,守護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馬光(偉大的史學家,個人品行無可挑剔者),文彥博(樞密使、一代諍臣),范純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傳),甚至蘇軾兄弟,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即,幾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他們在其他方面都堪稱泰斗、幹才,在個人品格上也足可以光照千秋,怎麼不約而同地都成了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呢?後妃史上,賢德自守,不逾閨訓半寸、無人可以企及的曹後、高後那樣深明事理的女主,怎麼也加入到本來有利於趙氏統治的變法的反對者之列呢?簡單地用大地主、大官僚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聯合反對重在抑制豪強兼並的新法,從而導致了新法的失敗,這是不科學的,至少是違背了歷史事實本身。

縱觀王安石變法的用人,基本貫徹著黨同伐異的幹部路線。只要是口頭上堅決擁護新法,並且不惜矯枉過正地推行他所以為的新法的後進,不管其人品怎樣,節操如何、是否有胸襟為了終極目標,就能虛懷若谷地博採眾家之益言,忍辱負重地團結同人,目標一致地堅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對象。而恰恰是這些人,大多處於政治投機的動機,並不真心擁護變法改革,只是借用這一終南捷徑,來實現自己飛黃騰達,青雲直上的目的而已。曾布是王安石推介為主管變法的司農寺的少卿,也是青苗,市易諸法的參與制定者,但在朝臣,後黨一致反對下,神宗對變法有所動搖時,即聯合另一個市易法的倡議人魏繼宗攻訐實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另一個得力助手呂嘉問,止此一點,可見曾布,魏繼宗人品之一斑。首倡差役諸法害農的前三司使韓絳(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繼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者)與王安石得力助手呂惠卿多有不和,王安石復相後,又於市易司用人與王安石意見相左,自請辭職外任知州。王安石薦用呂嘉問為市易司,又為呂惠卿所不滿,雙方時有芥蒂,為王安石子王雱所知,雱僅指示御史中丞鄧紈上書彈劾呂惠卿在華亭縣借富民家財置田產,由縣吏收租,「交接貪污」,致使呂惠卿罷政,牽連同人章淳,使王安石又失兩臂膀。這樣一個臨時拼湊的,貌合神離的變法集團,個人品行又可以時時為人添加攻訐、彈劾的理由,怎能不讓王安石內外交困,陷於兩難之境呢?

接任王安石宰相的樞密使吳充,是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卻不心許新法,率先變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竟然與前宰相富弼女婿馮京聯合支持言官鄭俠上書攻擊呂「惠卿朋黨姦邪」。閑居洛陽四年的司馬光上書言及新法弊端,一是青苗錢,使民負債,官無所得。二是免役斂錢,養浮浪之人。三是保甲擾民。至少是觸到了新法在推行過程中,官吏變本加厲,使該法變質的實際。在外有強大政敵,內部又渙散離心離德的情況下,獨木難支的王安石只有息政敗北,哪裡能有其他的選擇?至此,新法便成了蔡京六賊(高俅、童貫、王黼、朱緬、李彥)攬財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紛擾,民不聊生,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使王安石多少年蒙受了不白之冤!

假如王安石能開誠布公地與韓琦、富弼、范純仁、司馬光、文彥博這些當年的改革者、智者作傾心之談,以國之根本打動他們,相信這些名臣大多數決不會抱殘守缺,堅持腐朽之見,僅以利己來論國事。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貪贓枉法、利祿熏心的腐敗官僚。王安石在建立改革的統一戰線方面首先失之偏狹,以至樹敵過多。假如王安石在用人上,聽其言而觀其行,堅持用人唯賢的路線,而不是黨同伐異,至少,新法在實行過程中便不會變味,變著法兒來擾民,成為某些打著變法之名來營私舞弊,肥了私囊的新貴們翻雲覆雨的工具。名臣們一致反對王安石變法,恐怕很大程度在他的用人上,他所任用的一些人,為名臣們所不齒,自然不屑與之為伍。而且,像蘇軾兄弟也不是一概反對變法,否則便不會有「司馬牛」的故事了。

不管怎樣韓琦的道德無庸置疑,但他的能力就有些問題了,在北宋西夏國之間的戰爭他是定難戰區的司令官。他有個特點,就是屢戰屢敗,縱觀宋史研究,就會發現韓琦的智商有些問題。在他的那個著名的「七條例」中的內容實在令人精神恍惚。他認為放棄植樹國防(當然指變法後),放棄於高麗通商,護城河隨它淤塞,城牆隨它倒塌,人民隨它痛苦,就會使遼國歡欣,不再找北宋麻煩。趙頊遠小人奸佞(王安市)親正人君子(他與司馬光)就會使天下太平。我們真搞不明白一個愛國者為何用這樣的措辭。文彥博,這個人沒有民本思想,趙頊曾經對他說「小民們支持變法」。文彥博說「陛下是靠小民治國還是靠士大夫治國「。目光短淺之本質暴露無遺,我們真搞不明白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堅持者為什末會如此反對孟柯的思想。北宋大多是諍臣,原因很簡單,在北宋胡說八道的最嚴厲懲罰不過是遠離中央,貶為地方官。這更可能是一種獎勵,不僅既得利益不受損,而且還得到正值等好名聲。這點宋做的不如唐,因為在唐朝人們必須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在那個年代出現魏徵才是值得中國人欣慰的事。 范純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傳)范仲淹的人品我一直有些懷疑,在語文書上范仲淹被描述成一個忠心愛國,敢於抗擊西夏人的文戎雙料英雄,其實這是一種避重就輕的說法。范仲淹在軍事上是個外門漢,但對內宣傳能力舉世無雙,他到定難戰區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宣傳「小范老子(他自己)胸中百萬甲兵不似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結果在他與韓琦的帶領下宋軍大敗。范仲淹執政頗為玲瓏,他的新政不怎末成功就放棄了(為了避免人身攻擊)它可比王安石差遠了。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道德高尚並不代表能力強,而那些名臣的道德本身就有些迂腐。那些所謂的傑出的人不懂得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好的單導致的結果很嚴重。如果不是王安石的變法,北宋可能連西夏都對付不了)後來在王安石的提拔下被送出了一位軍事天才王韶,他是帶領變法後的軍隊擊敗了西夏,收復了實現土番國200年的領土),更不用提女真了。

文學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也不失大家風范,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⑶ 贛州毅能達電子廠好不好

好。滑罩
1、公司工作環境好。贛州毅能達電子廠有獨立的辦公室,每天有人打掃,有空調,飲水機等基本設施,環境非常好。
2、福利待遇好。員工工資在5500元至耐清6500元,每個節假日昌讓前都有福利,有五險一金。因此贛州毅能達電子廠好。

⑷ 客家人是怎麼來的啊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以下選取部分圖,可見,客家人的中原基因佔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2.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雀塌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 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 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頃脊圓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為「末朝人」的實質。
3.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A.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野襪、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C.兩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D.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第二、三期舊居,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台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從閩西、粵北、粵東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⑵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以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純客縣為依據,按明代的行政區劃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贛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的潮州府、連平州、韶州府、南雄府。這八府州以前是地廣人稀的山區(潮汕沿海地區除外),縣治少。到宋之後,縣治逐漸加多,明代增加的縣數達12個。添設縣治,無疑是要加強統治,但必須以居民聚落眾多、生產開發已達到很高水平為基礎。在這些縣治設置之前,這里必然已經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時期,聚居於閩粵贛邊區的北方漢人經過數百年與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後,已站穩腳跟,並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
⑶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為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⑷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斗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斗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斗爭等。
5.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石城;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梅州:梅縣;贛閩粵邊區。
(1)客家基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500萬。

⑸ 贛州「毅德城」的進展如何了

贛州「毅德城」( 贛州綜合商貿物流園 )位於贛州開發區潭東鎮,項目佔地近3000畝,宣稱總建築面積30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100億元,是贛州首個集商貿、物流、倉儲、產業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服務、全業態、全智能的高效商貿物流平台。園區建成陪帶宴投入運營後,年交易額預計在300億元以上,年創利稅10億元左右。項目位於現有105,行謹323國道交匯處不遠,離贛南大道近在咫尺,緊鄰京九鐵路贛州南貨運站,離贛州繞城高速的贛州南(沙石),南康東( 龍嶺)出口也不遠,交通條件不可謂不優越。周邊還分布有贛州出口加工區,贛州高教園區等工業,文化基礎設施蘆銀。項目的操盤手是贛州走出去的港商王再興(坊間俗稱王老五),曾經在贛州開發過贛南貿易廣場,豪德--水岸新天,豪德--銀座等項目,贛州毅德城還得到了聯想控股旗下的投資公司弘毅投資的注資,並且與華南城展開了合作,公司實力也貌似有了強大的保證。在蘇區振興的大環境和諸多利好的大背景之下,2012年4月16日江西省的一哥,二哥還參加了該項目的開工儀式。一切的一切,看起來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此情此景,請江西的大魚大蝦們一起來展望一下或者說八一八贛州「毅德城」的商業前景吧 !屆時,假如你有資金,你會去買毅德城的商鋪嗎??屆時,假如你有創業的激情,你會去毅德城搞個店面開店嗎 ??

⑹ 九江有什麼技校新華電腦

在江西有條件的話還是選省會城市的學校更好,初中畢業既然選擇中專/職高/技校的話,南昌作為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可選的職高中專技校還是非常多的,專業可選的種類也是蠻多的,而且九江距離南昌很近,交通便捷,選擇一個適合的專業,未來前景和空間也會更大,以下面幾所熱門的學校和專業為例,有3+2,3+3,3+4等多種培養形式,未來可提升皮塌拿到大專本科學歷,供參考。

南昌向遠軌道技術學校(熱門專業)

南昌向遠軌道技術學校是經南昌市教育局批准、江西省教育廳備案成立的以鐵路軌道交通專業為主並被列入全國統招計劃的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學校一校兩區:老校區位於南昌市向塘鐵路地區,新校區位於南昌市經開區,現有在籍生6000餘人,教職工300餘人,學校環境優美,設備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就業前景廣闊。連續多年在市管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被評定為」優秀等級學校",並已成為省市」雙達標」中專學校,2018年榮獲南昌市教育系統立德樹人綜合考核「一等獎」,2019榮獲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另有五個專業被評為南昌市職業教育「精品特色專業」,兩個專業工作室被笑宴評為「技能名師工作室」。

點擊免費咨詢 了解更多報考信息

⑺ 贛州韓美整形美容醫院的精英團隊

早年首爾大學就讀,工作,深造。微創整形的倡導者,師從國侍或際著名的頭面部整形專家洪性范教授,每年同韓國最大的整形外科醫院(BK東洋整形醫院)技術交流。每年接待到韓國要求整形的廣大中國,香港,台灣等東南亞一帶的華人顧客,參與多名韓國明星的整形手術,醫術高明,針對東方人的特點,醫學與藝術結合精心設計雕塑美。整形專業二十餘年,專項研究韓式微創整形技術,掌握著國際美容醫學最新技術,定期來國內參加「韓國整形專家」會診活動
作風:醫德高尚,責任心強,工作嚴謹,技術嫻熟、精細,全面。
擅長:微創顴骨,顴弓,下頜體,下頜角整形,鼻綜合整形,五官,乳房,吸脂塑形,脂肪移植,性器官整形,微創瘦小腿等百餘種整形手術。 全國首批整形主診醫師[1],中國整形醫生,國內乳房整形領軍人物,在20年臨床手術中其中隆胸手術為同行之最,其獨創的「大自然」美胸術,被同行認為乳房整形冠軍,吸脂手術方面經歷了中國吸脂手術發展過程,從小針管吸脂到電子吸脂,超聲波吸脂、至共振吸脂到獨創聚能震波吸脂塑形。
擅長:唇顎裂修復、面部五官整形、大自然美胸、吸脂。 醫學碩士
皮膚美容管理中心主任
先後在加拿大TORONTO大學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北大醫院進修皮膚激光美容。在加拿大TORONTO大學醫學院進修期間,多次放棄國外的高薪聘請,在進修結束後毅然回到國內,從事皮膚醫學美容工作,並精心研究各類光學美膚儀器。從醫近15年來,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皮膚醫學美容經驗,准確掌握各類光學美膚儀器操作技術,水平精湛。曾為國內若干例罕見的多種皮膚重症並發症患者成功實施治療,一時間在整形美容界聲名鵲起,成為國內美容醫學領域新銳領軍人物之一。
主攻:皮膚激光美容、抗衰老美容、非手術美容、無創塑形等。 國內最具特色微創整形專家
中國醫師學會整形與美容分會會員
中國整形醫生
從事臨床工作20餘年,先後在上海九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福建醫大附屬醫院工作,因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在業內享有較高的信譽。
曾赴日本、美國、韓國講學及學術交流,眾多國際、國內整形學術會議中的理論權威人士,在國家及省級醫學權威雜志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精於顏面整形、豐胸美胸、塑形等方面的微創與無創整形技術,以「穩、准、輕、慢、細、巧」的卓越技法名聞業界,是面部年輕化手術和臉型改造相結合的技術先導者,總結獨創了一套完整的除皺手術理念,受到求美者的追捧。曾多次為兩岸三地的影視明星實施整形手術,在國內外整形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擅長項目:面部微創整形,微創隆胸、吸脂塑身及各種整形修復手術等。 留日教授、日式無痕吸脂減肥掌門人、一次性吸脂世界記錄保持者、日本美容外科學會會員。亞洲太平洋美容外科學會中國事務局首席代表;曾創下一次性吸脂18000毫升的世界記錄,至今無人能破。擅長:全身吸脂減肥、自體脂肪隆胸等項目,其手術特點是從肚臍處抽吸,無痕,術後皮膚自然平整、光滑柔軟。
專家擅長:全身脂肪抽吸、多維立體減肥、全身吸脂減肥、面部減肥 教授、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
國內乳房整形金刀手
國際頂級乳房整形大師
整形美容專家
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整形專業博士
廣東老纖伍省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
解放軍激光醫學會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權威專家。曾在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CHUV)整形外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UCSD)整形外科從事臨床、科研工作。羅教授在瑞士洛桑期間曾受到豎盯歐盟多家整形醫院的高薪邀請,但羅教授懷揣美麗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毅然返回國內從事整形美容的工作,長期從事整形美容外科專業近30年,整形、美容、激光專業,尤其在乳房整形、疤痕修復、人體塑形、顯微外科皮瓣移植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技巧精湛,曾獲軍隊、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軍隊、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主持國家、省級科研課題4項,在國內外著名專業雜志發表論文40餘篇。因其出色的治療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羅教授被譽為是國內乳房整形金刀手,在我國整形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擅長項目:各種乳房整形手術、疤痕修復、人體塑形、顯微外科皮瓣移植、微創瘦小腿。 國際醫學美容學會會員
整形美容專家
中國光學學會激光醫學分會會員
以色列飛頓激光江西地區技術顧問
韓美光學美膚中心治療導師
亞洲皮膚醫學美容專家
明星超模皮膚顧問
從事激光治療工作多年,師從全球著名皮膚美容和皮膚外科博士生導師Dr。MichalGold。多次應邀參加韓國、日本皮膚醫學及皮膚激光會議,並先後參加激光美容皮膚年輕化學習班、國家級色素異常性皮膚病學術交流會等,對皮膚美容醫學及醫學美學、美容心理學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在激光治療皮膚色素性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皮膚色素病變(太田痣、褐青色痣、祛斑、老年斑等)診療領域,開辟了一套獨特的治療方法,備受業界人士推崇。多次為國內外知名影視明星成功實施整形美容手術,成為河莉秀、岳紅等眾多影視明星的私人美容顧問。
擅長:激光美容、面部年輕化、非手術美容及抗衰老美容

⑻ 古代文化常識江右

1. 古代文化常識50例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昌首態魄。(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中國】 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

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片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耐源、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陸游詩雲:「芹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指整個黃河流域。【海內】 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 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 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餚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

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江左】 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 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山東】 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 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 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 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采草葯》:「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 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

《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 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
2. 江右的內容梗概
九集歷史人文紀錄片《江右》 是一部全面展現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的江西歷史人文風貌的高清紀錄片。在一段已塵封黯然的歷史面前,如何從紀念館里《牡丹亭》古代木刻版的凹凸里解讀湯顯祖的斷腸之痛?如何在一條殘破的青石板街上找尋當年運送禁書的擁擠車轍?如何透過小小祠堂觸摸到祖先的寶藏,感悟信仰的瑰麗?又該如何出沒到儺舞面具下離開神壇後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在以往拍攝占線人文風貌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少有不使用再現手法拍攝製作的,而《江右》則強調紀錄當下的正在發生,用今天的觀察、尋訪、體驗來印證歷史,以「大歷史背景下的小人物」視角來觸摸歷史,感悟歷史。利用空間變遷去呈現時光的痕跡、故事的因果和文明的流轉;利用形象思維去表達那些看上去極為抽象的文化內涵。在《江右》中,文天祥大意凜然中從容就義、歐陽修曉暢文風下壯志未酬、百年宜黃戲的繞梁古音、原始儺舞中的圖騰信仰等等都採用今人視角與古人相望的方式進行表達。立足當下是《江右》核心理念——重新在中國文化的坐標繫上描摹江西,重新構築江西歷史與文化的生命氣象,在富有江南質地的影像和言辭的打磨之下,讓江西的文化星河重新鋪展,讓那些在歷史風煙下模糊的面目逐漸清晰起來。

紀錄片《江右》由南昌市頤景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資,新影佳映(北京)電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拍攝,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出品。於2012年2月開始籌備拍攝,拍攝組歷時近2年走遍了南昌、九江、宜春、撫州、吉安、贛州、上饒、景德鎮等江西全省9個地市的30多個區縣,撲捉江西浩淼的人文自然景觀,匯集贛鄱大地的特色風光;尋訪了江西名人圖譜里的點睛人物,藉由人物視角穿越時空,拼貼細節、還原歷史;涉及題材包括了文化藝術(詩歌、繪畫、戲劇、音樂)、地理、宗教、建築、生活環境以及民族意識等,穿越了諸多學科領域,讓觀眾讀懂江右。
3. 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過秦論》: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 《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廉藺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 時節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餚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餚。」「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後。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

⑼ 有關於客家文化的詩句

1.形容「客家人」的詩句有哪些

《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鶿飛破竹林煙。

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登謝公樓 》 宋狀元 鄒應龍沿岸城廓開翠屏,南山毓秀欲騰雲。

寺院寶塔聳蒼吳,江上群峰排眾青。沽酒自作太白醉,憑欄獨向曲江斟。

風流江左令何處,弔古吟詩誰解聽。(鄒應龍,宋慶元間進士第一孫簡,狀元。

任泉州、贛凱知州知府,廣西經略,工部尚書。嘉熙間端明殿大學士。

寓長汀四堡) 《蒼玉洞 》 元逸士 王夢麟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我來自得閑滋味,坐聽山重盡日還。

(王夢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龕小集》) 《登大半山 》 明詩人 李穎方仞雲峰護一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李穎,上杭詩人,著有《梅隱稿》編《杭川風雅集》) 《南泉庵則孫褲》 明進士 邱道隆南征戰士欲投戈,尋樂施旗映薛蘿。

酒熟田家來賽社,晚晴漁舍亂堆蓑。半簾風月吟中趣,一劍功名水上波。

指點當年陳跡在,幾人襟袖淚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間進士,江南道御史。

以鯁直觸忌,謫南雄知府) 《登北山 》 明進士 熊石兒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采芝時一得,弄日莫能先。

徑僻無凡客,雲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遠,坐待此峰巔。

(熊石兒,名興麟,永定人。崇禎間進士,湖廣巡按,監察御史。

有《素園詩文集》 「客家」的詳細釋義: 客家是古越殘存者與秦以來中原漢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共同體。[1]從宋朝開始,粵贛閩三地交界處的畲族、峒族、漢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1500萬客家人。

史籍記載: 黃遵憲在《梅水詩傳·序》中說:「嘉應一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家。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

按黃遵憲的說法,嘉應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從嘉應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經在嘉應之地定居超過700年,已經延續了三十世嗣,是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到嘉應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許多被歸類為廣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紀之初仍未有傳下三十代孫嗣,可見客家人在嶺南定居的時間並不比廣府系晚。

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來自河洛地區,黃遵憲所謂「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必然只是對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體客家人。黃遵憲《梅水詩傳·序》對嘉應州居民來源的描寫,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遷徙史為基礎。

另外,在 黃遵憲的《乙亥雜詩》中也提到:「蓽路挑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 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這就再一次證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嶺南已經超過1000年。大埔縣萬福寺始建於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經超過1180年。

據明朝 祝枝山編《正德興寧縣志》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 羅孟郊童年時,在神光山南麓貴人峰的小廟里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

羅孟郊考中探花之後,鄉人便擴建這座小廟,並定名為墨池寺。羅孟郊生於北宋初的循州興寧縣,斷然不可能是北宋才從中原南遷而來,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於此。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一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粵東北,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

2.關於客家人詩句

南山池 五代 梁藻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鶿飛破竹林煙。

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粱藻,長汀人,五代時處士,有《梁處士集》)登謝公樓 宋狀元 鄒應龍沿岸城廓開翠屏,南山毓秀欲騰雲。

寺院寶塔聳蒼吳①,江上群峰排眾青。沽酒自作太白醉,憑欄獨向曲江斟②。

風流江左令何處,弔古吟詩誰解聽。(鄒應龍,宋慶元間進士第一,狀元。

任泉州、贛州知府,廣西經略,工部尚書。嘉熙間端明殿大學士。

寓長汀四堡)蒼玉洞 元逸士 王夢麟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我來自得閑滋味,坐聽山重盡日還。

(王夢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龕小集》)登大半山 明詩人 李穎方仞雲峰護一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李穎,上杭詩人,著有《梅隱稿》編《杭川風雅集》)南泉庵 明進士 邱道隆南征戰士欲投戈,尋樂施旗映薛蘿。

酒熟田家來賽社,晚晴漁舍亂堆蓑。半簾風月吟中趣,一劍功名水上波。

指點當年陳跡在,幾人襟袖淚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間進士,江南道御史。

以鯁直觸忌,謫南雄知府)登北山 明進士 熊石兒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采芝時一得,弄日莫能先。

徑僻無凡客,雲深有大仙。武陵人不遠,坐待此峰巔。

(熊石兒,名興麟,永定人。崇禎間進士,湖廣巡按,監察御史。

有《素園詩文集》)。

3.你們誰能提供最全的關於客家文化的信息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徵:一、質朴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一、質朴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

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

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

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

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

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

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

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

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

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 的客家文化 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

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

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

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

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

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

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

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

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

4.簡介客家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猶如一部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交響樂,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華彩樂段。過去,客家傳統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優秀人才;今天,閃爍著人文理想光輝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徵。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一,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5.關於客家人的語言·····急

中國境內由於幅員廣大,民族眾多,造成語言的異常復雜,大概可以分為「漢藏語 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五大語系。

「漢 藏語系」中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漢語人口約有五億人,佔有絕對優勢,而 客家話是屬於漢語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此也具有漢語的四個語言上的特點︰ 一、單音節性︰以一個「字」為語言單位;而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

所以一個音節 便是客語的一個語言單位。 二、復雜的聲調系統︰「平、上、去、入、仄」聲,便是屬於這種聲調系統之一。

學者認為聲調很可能是由韻尾輔音演變而來的。 三、濁聲母的清化︰古客語中有濁聲母的音節,在長期演變之後,完全由濁轉清; 學者只能由聲調演變推尋它的原貌。

四、少用形態上的變化︰英語有所謂的「詞類變化」;然而漢語的詞性、語法功用 ,全看其在句子中的地位次序的不同而異。 然而,經過學者長期的研究,現在出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嶄新的說法。

江運貴先生認為,客家人的發源地在於中原,黃河以北的古代胡人的聚集地區,而 客家話在起源上可能和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原始的阿爾泰語是已經滅絕的 語言;土耳其語、蒙古語、及通古斯語是很晚以後的、改變很多的分支。﹚有關,也可 能是在華夏中原誕生演進,為華北最古老語言之一。

所以,客家話並不是源自中國普通 話﹙漢語﹚的一個支流,而是一種「中國化」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麽今日客家話和中國 境內的北京普通話有無法溝通的差異。客家話和韓語有部分相似之處﹙這又是語言學家 及歷史學家在客家話起源上的另一項難題的研究﹚,但在過去超過千年歷史間,客家話 選擇使用漢文字結果,不能像韓文進一步地發展,形成嶄新的語言。

然而,這種說法還 必須由學者進一步地去研究及考證。 在台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省東部的方言區,而在腔調、口音上,目前較常 聽到的客家話有三種腔調︰ 一、四縣腔︰「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所屬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四縣,當時的 府城即現在的廣東梅縣。

二、海陸腔︰「海陸」指的是惠州的海豐及陸豐兩縣。 三、饒平腔︰「饒平」指的是潮州的饒平縣,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為腔調名。

學者專家認為,客家話最初只有一種,即是現在的四縣腔,為較純正的、標準的客 家話,因為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及梅縣為純粹的客家住縣;然而,海豐、陸豐兩縣 並非純粹的客家住縣,有許多的鶴佬人﹙或者學老人、河洛人,即閩南人﹚及當地的土 著,混音的結果,使四縣腔漸漸轉變為海陸腔。而饒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縣腔、海陸腔、及鶴佬話的特色。

另外,還有一種「詔安腔」,源自福建省詔安縣﹙永定,為 李登輝、吳伯雄的祖籍﹚,在雲林縣二侖、侖背及西螺地區的客家莊,本來也有講詔安 腔的,但因四周被閩南語群包圍,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導致嚴重的「鶴佬化」,詔 安腔已日漸式微。在台灣的客家話可以說是以四縣腔為主,像高雄、屏東的六堆客家莊 ,是台灣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來自嘉應州的四縣,所以幾乎全是四縣腔。

新竹縣則 幾乎都以海陸腔為主;桃園縣的楊梅、新屋、觀音也是以海陸腔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 縣腔。至於海外華僑的客家話,仍以四縣腔為主。

前面提及,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從中原來的;直至今日,客家社會仍然保持著中華 民族真正的傳統文化,擁有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我們仍然可以在客家話中找到很多的 古音。像是有些詩經、楚辭中的用韻,若是用現在的國語來念簡直無法韻,但用客語念 起來卻能分辨得十分清楚。

像是詩經中「雙」、「庸」、「從」三個字是韻的。而現在 的國語中,「雙」是「ㄤ」韻,「庸」、「從」是「ㄥ」韻。

只有客家話「雙」字讀作 ㄙㄨㄥˊ,「庸」字讀ㄧㄨㄥˊ,「從」字讀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屬同韻。 根據學者研究,客家話的整個語音系統的構成,是在宋代確立的。

也就是說,現在 的客家話是由宋代至今,數百年來並未受到多大的變化。 客家話中,仍含有許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現在的國語還要文雅。

像 客家話稱「我」為「吾」﹙痋 `,稱「你」為「若」,稱「他」為「其」,稱太陽為「 日」,稱鍋子為「鑊頭」,稱「沒有」為「無」,稱「吃」為「食」,稱「漂亮」為「 猑 。

等,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統文學中常用的字匯。 然而,客家話中也有一些用詞是饒富趣味的,甚至可以從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 客家語匯,一窺客家人的個性、情趣及生活上的習俗。

以下提供一些客家話中有趣味的 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問安話-「你食了麽?」客家人把「吃」和「飲」都講「食」;在 朝晨﹙早上﹚、當晝﹙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時,都一定先問「你食了麽?」,比 「早安、午安、晚安」更親切、更能表達客家鄉親間的關切之情。 另外像是學玩﹙學校﹚、輔娘﹙妻子﹚、辛臼﹙媳婦﹚、鱸鰻﹙不講理﹚、火焰蟲 ﹙螢火蟲﹚、爺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過﹙可憐﹚、硬頸﹙秉性 倔強﹚、伶俐﹙乾凈﹚、做生理﹙經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兒﹙雨傘﹚、笠痋 _ 斗笠﹚、日頭﹙太陽﹚、。

⑽ 什麼是客家文化

問題一:客家文化具體有哪些?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有關方面介紹,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綜合諸家對客家的研究,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可喜現象,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安發表時間為序,粗略地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中原最純正的 *** 後裔」說
2.「土著(古越族)」說
3.「源於整個古中原地區」說
4.「南方各民族融合」說
5.「漢族與土著融合」說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志及維系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或蔽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繫到現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 有4000至5000萬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為什麼說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為這種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范圍,它只產生於贛、閩、粵三角地區,而不產生於其它地方。
客家歷史
為什麼在這里會產生具有如此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這里是一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羅霄山脈,東面是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面是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一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連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里的原始居稿孝民是與贛、閩、粵、浙等南方地區同一族屬的百越民,他們「各有種姓,互不統屬」。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漢子不斷進入該地區,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漢化,有的被強制遷往江淮地區,有的則退出平原,進入深山衫敬州老林,成了歷史上曾經名藻一時的「山越」民,所以,從總的方面看,這里早已是一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兩晉之際,尤其是唐宋之際,由於北方不斷遭受戰爭的摧殘,農村經濟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計。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為過。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煉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朴實的品格及善於......>>

問題二:什麼叫客家人 ):「客家」,英文稱「Hakka」,屬於漢民族的一個分支民系,也是歷史上中原 *** 南遷及其語言、風俗、文化演變歷程的一個縮影。關於「客家」稱謂的由來,中外學者眾說紛紜。如王力《漢語音韻學》第四十七節「客家話」引文中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他們的語言、風俗、譜系,都足以證明。」還有不少其他觀點,比如:客家稱呼是由於客家人對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觀念而產生;客家人應該是從「客戶―主戶」這個相對的稱呼而來;客家人是由於當地居民將其作為外來種族而加以排斥才出現的稱法;客家「Hakka」的讀音是從「河洛」二字古音的音變而來,「客家人」即「河洛人」,等等。
迄今為止,對哪裡是「純客家住地」,哪裡是「非純客家住地」,事實上並無公認的確切的界定標准,只能相對而言。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一書中,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內客家人的分布區域作了大致劃分。國內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其中純客家縣有33個,非純客家縣有144個。在國外,客家人的分布就更為廣泛,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重本,有濃厚的「慎終追遠」,「崇本報先,啟裕後昆」的意識
安國樓:客家者,客而家焉。有學者深刻指出,其形式與其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生存背景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外壓內聚」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格。在千年歷史潮流中,北方民族不斷動態融合,而客家則相對靜止,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態風貌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精華,成為具有新特質文化的獨特族群,而且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培育提供了文化養分,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不止的音符。
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終追遠」,「崇本報先,啟裕後昆」的意識根深蒂固。這種崇古的價值取向與濃厚的宗族觀念相結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尋根報本的濃厚感情。此特徵在諸多譜牒皆有明顯反映,例如:鄭氏,堂號滎陽;堂聯:滎陽世澤,詩禮家聲。類此不勝枚舉。每逢佳節,客家人掛上標示自己姓氏堂號的燈籠,貼上標示自己家族郡望的堂聯,以寄託對祖先的懷念、故土的牽掛。「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如若客家人終老他鄉,不能魂歸故土,也要再三叮囑子孫後輩,在其長眠之地標明祖籍地或宗族的郡望、堂號。
客歸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為家。客家先民傳承「剛健奮進、自強不息」的精神,披荊斬棘,輾轉遷徙,歷經飢餓、疾病、離散、死亡等苦難的威脅,磨煉了堅忍不拔的意志,積淀了創新涉險的文化因子。遷居地閩粵贛交界區,山多田少,土地貧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生存環境極其艱難。然而,正是大自然的吝嗇,鑄就了客家人堅忍卓絕的品性和愛鄉不戀故土、勇於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
客家人這一族群愛國愛家的情感特別強烈
安國樓:學者夏德峰先生曾指出,客家先民多因異族入侵、國破家散而逃離故土,流移轉徙他鄉,因此愛國愛家精神比其他族群都強,這充分地體現在歷史上那些客家仁人志士身上。
宋末,客家人文天祥在贛州、嘉應州(今梅州)徵集義軍,起兵勤王。明末清兵入關南下,客家人竭力抗清護明,降服最遲,並且一再起兵反抗。
近現代,愛國愛家精神在諸多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比如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劉永福,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與其助手廖仲愷、鄧仲元、姚雨平等,北伐名將葉挺、張發奎,抗日烈士謝晉元,中國 *** 的著名將領朱德、 *** 、劉亞樓、蕭華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都是客家人精忠報國的典範。在海外,崇先敬祖的客家人十分關注中國近現代革命事業和祖國各地的建設。謝逸橋、謝良牧兄弟積極支持孫......>>

問題三:何為客家人? 「客家人」 指 原來因為古代中原因為戰亂和飢荒等災難遷徙到南方的漢族人 所以 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不是所有南遷的漢族人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方言 習俗 建築 客家山歌 第一: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 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有專家研究 客家話跟古代漢語特別像 有古漢語的活化石的稱呼 客家祖訓「寧賣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 可能這個原因 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很多詞語 客家人有自己的方言 叫 客家話(廣東的東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稱為客話、客家話;在廣東的西部和廣西被稱為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被稱為客姓話;在四川被稱為土廣東話。其中「客家話」是最通稱的一個稱謂) 第二: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 福建 江西 三省 另外湖南 四川 廣西 浙江 等地 香港 台灣 等海外有大量的客家人 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 中國廣播電台都有客家話對外廣播 主要為祖國統一服務 人口大概在 八千萬左右 第三:客家民居 圍龍屋揚名中外 據說在70年代 美國把客家圍龍屋當成中國的核武器發射場 嚇了一跳 說中國怎麼有那麼 秘密武器研發地 你有空可以到我們客家地方來 福建和廣東有大量的圍龍屋 一個 圍龍屋 就象一錯城 堅固 因為客居他鄉的原因吧 建那麼牢固 第四:客家婦女不纏腳,這是區別於傳統漢族婦女的顯著特徵 客家人揚名中外的好名聲 女性的貢獻應該超出了男性 和平年代 養家育兒 戰時可以上戰場 相傳南宋末趙 帝被元軍追逐,為梅縣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婦女所救,南宋末趙 帝因此賜封客家女性死後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員夫人死後的稱謂,普通客家女性故後稱為「孺人」,可見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南侵,文天祥率勤王師起兵抗元,客家男女「男執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清代太平天國運動,大量客家婦女投身太平軍女兵營,勇猛抗清,被曾國藩率領的湘軍稱為「大腳蠻婆」。中央蘇區時期,客家婦女更是擴紅宣傳的主力軍,她們唱著山歌把丈夫、兄弟、兒孫送上前線,挑著擔子幫助紅軍募鹽籌糧,獨持家務支持丈夫安心殺敵。客家女性堅韌不拔、剛毅自強的精神,在蘇區革命斗爭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五:客家人的忠貞愛國 在宋抗元 明代抗清 抗倭寇 特別在近百年來 客家人領導和主要由客家人組成的 太平天國運動 推動中國革命 在新中國建立時候 江西瑞金和興國的客家子弟 是中央紅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長征路上每公里倒下一個江西興國的客家兒女 客家兒女為建立新中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 朱德 葉挺 等的貢獻 還有無數的 客家兒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客家人在海外雖然受盡磨難 也生存下了 曾經在海外建立一個國家叫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 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亦有說是南方共和國, 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 其他客家後裔像 泰國總理他信 新加坡總理等 當然也有很多敗類 比如現在的 台灣領導 李登輝 *** 之類的 第七:客家人遷徙路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

問題四:「客家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客家人呢?
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我就是客家人正宗客家人

問題五:客家人是什麼意思?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答案補充 一、概述 客從何來?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中國自秦漢以後一千多年間,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災戰禍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 *** 向南遷徙,數量超百萬之眾。南下 *** 形成若干支系,其中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北山區的中原 *** ,與古越族後裔畲、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稱為「客家文化」。這些南遷 *** ,操一種濃厚中原古音,並雜夾江淮官話的語言,稱為「客家話」,講這種話者稱 「客家人」。 如今,海內外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萬之眾,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灣佔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國內、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現有人口500多萬,號稱 「世界客都」。

問題六:客家人是什麼民族,主要分別在哪 的由來
什麼是客家民系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徵,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優秀的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民系呢?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
客家民系形成的標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
客家人的大本營
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大本營地區交通阻塞,滿 三角地帶 目丘陵、山脈,是東南丘陵的集中地。這里武夷山脈和南嶺山脈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與東南沿海相隔離的天然屏障。正是在這天然屏障的心臟里,孕育出養育東南大地人民的贛江、汀江和梅江三條大江。在這三條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小盆地星羅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終於找到了較為理想的落腳地。這里一個個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開發、建設,形成了一連串車水馬龍的集鎮和炊煙裊裊的村莊。
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里有一群血脈里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麼,客家的稱謂怎麼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於「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是一首在客家地區流傳很久的歌謠。這首歌謠反映了客家人遠離故土、遠走他鄉的歷史際遇,表現了客家人隨遇而安、心胸寬廣的精神面貌。「人稟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叮他鄉即故鄉」的氣概,表現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謂」的豪邁氣概。如果沒有這種豪邁氣概,客家人怎麼可能會因被稱或自稱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這個響亮的名字,讓客家子孫後代為之驕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光大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

閱讀全文

與贛州華毅文化傳媒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