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介紹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有: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且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食醫結合。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中華傳統美食推薦:
1、桂花糕
桂花糕自古以來就是收到很多人喜歡的,主要是用糯米粉和桂花加上糖製作的,口感細膩,還有桂花的清甜和芳香,是中國古代十大傳統名糕之一。
2、綠豆糕
綠豆糕是很受歡迎的糕點,不會很甜膩,粉粉糯糯的,入口綿密,主要就是以綠豆為主製作而成的,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糕點,是中國十大傳統糕點之一。
3、涼糕
涼糕一般在北京和四川、嘉興等地是比較受歡迎的,主要是以大米為原料製作而成的,味道非常的清爽,它還有健脾清熱、祛濕等功效,還可以做成酸辣口味的。
4、米糕
米糕的主要材料就是糯米,它的製作歷史也很悠久,是我國的傳統小吃,漢代的時候就有人製作,主要是用錘子把糯米錘成粉蒸熟,食用的方法也有很多種。
5、馬蹄糕
馬蹄糕在廣東等地是非常流行的,也是最受歡迎的十種廣式早茶之一,香甜軟糯,入口綿密,據說是源於唐代的,多加食用還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等。
⑵ 飲食的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洞賣戚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納陵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配悉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美食是感受幸福最簡單的方式,美食也是一種最簡單、純潔的幸福。體味美食的一瞬間,可以忘記苦惱與不開心。
⑶ 什麼是美食文化
1、色——指的是食物的顏色,菜的顏色搭配要誘人食慾。要漂亮,五彩繽紛,紅綠相伴,搭配亮麗,給以新鮮漂亮。
2、香——指的是食物的香味,指調料和菜的香味。香氣撲鼻,香味四溢,飄香滿堂,讓人記憶猶新,增加食慾。
3、 味——指的是味道,菜的味道鮮美。最重要的就是適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口味。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感覺。
4、 形——指的是菜的形態優美,形狀神薯租美觀,新鮮。講究成菜的形狀以及裝飾。
5、意 ——指的是意境和氣氛,讓人從食物中體現出文化涵養。菜的名稱、用料形相呼應,游兆慢慢品嘗,別有一番風味。
6、養——指的是充分體現食物的營養,要葷素合理搭配類。
拓展資料:
美食,顧名思義就是美味的食物,貴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邊小吃。其實美食是不分貴賤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可以稱之為美食。中國素有」烹飪王國「這個美譽。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我們有五十六個小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美食吃前手埋有期待、吃後有回味,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
⑷ 中國的美食里蘊含著哪些傳統文化
一、藝術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牆」,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准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其中「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
二、文學
中國菜在文學作品中記錄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中的著名菜餚,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現代美食家經常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創新和恢復古代菜餚的方法。《紅樓夢》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
三、哲學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古代的哲學家經常用烹飪方式來進行比喻,如《呂氏春秋·察今》載:「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嚴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漢書》中也寫道:「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將飲食看成是治理國家首要的問題。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講的是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君子遠庖廚」,來源於《禮記》。意為心胸廣大的人應該仁慈,不應進入廚房宰殺動物以備食用。中醫學家認為,飲食是健康之本。葯王孫思邈說過:「救急之道在於葯,安身之本在於食。」 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有「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4)美食怎麼構成文化擴展閱讀: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⑸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介紹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介紹一覽
1、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道家理學觀念,儒家倫理道德觀念,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2、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3、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4、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一日三餐以米面為主食,種植水稻的東南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的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以麵食為主。無論是米食還是麵食,主食的製作方法種類繁多,主食的品種也豐富多樣。中國菜餚更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⑹ 古代飲食文化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又是如何傳承的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能從電視上看到《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這一系列的美食紀錄片。從中,我們在垂涎欲滴的同時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以及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通過人類與自然生物的碰撞,加以工具的使用和書籍的記錄,逐漸形成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並且傳承至今。
蘇軾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對美食也有自己獨到的研究和心得。與蘇軾一樣,中國飲食文化進步到如今,已經承載了太多歷史和人文感情,一餐一飯中都有著中國人對生活和世界獨到的理解和感悟。我們是萬千食客中的一部分,我們在飲食文化的發展中,也在不斷的傳承。
⑺ 文化與飲食的關系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傳統美食一般都與傳統佳節密不可分,深挖二者之間的文化關聯,或許是老字型大小重新擦亮招牌的可行性路徑。比如,北京稻香村推出符合二十四節氣的系列養生食物單等,為人們過節提供了更多美食選擇。
當然,抓住傳統佳節、美食這個關鍵點的同時,老字型大小企業仍需以不斷創新的理念和精神,走進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贏得市場、贏得認可。
(7)美食怎麼構成文化擴展閱讀:
粽子是傳統美食,凝結著人們的記憶和「小時候的味道」;粽子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在傳統節日這個時點上,品嘗粽子尤其具有一種儀式感和濃濃的情懷。
老字型大小企業做傳統美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堅守老手藝、保持老味道,既是對傳統美食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挖掘。
然而,現實情況下也有很多老字型大小處境艱難,甚至舉步維艱。究其原因,或囿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守舊,或困於「我自巋然不動」的與時背離。
⑻ 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應具有一定的歷史積累,一般歷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種飲食文化。中國有著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緻,的確令人驚嘆。而西方的一些國家曾為一些國家的殖民地,並且匯集著各國的移民,因此這些國家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採眾長,並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從而使西方的飲食文化成為一種綜合性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萬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
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民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著,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著。"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己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⑼ 飲食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包括哪些內容,說起吃每個人都不陌生,人人都會吃,人們每天都離不開飲食,但是說起飲食文化卻很少人知道,我為大家整理好了飲食文化包括哪些內容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飲食文化包括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此外對我國獨特的飲食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結束語】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都屬於飲食的中心。
古代宮廷飲食文化常識
史料顯示,先秦時期中國的飲食禮政已經相當完備了。從餚饌品類到烹飪品位,從進食方式到筵席宴饗等等,都對等級之別有著嚴格的'規定。周代盛行的青銅飲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會身份等級的標志物:國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禮記.禮運》載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費十有嚴格限制的,《國語。楚語下》載觀射父語: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這種等分出自古代的記載。《尚書.洪範》述:「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禮記.王制》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直至清代,這種等級上的飲食規定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以皇家宴為例,皇帝宴桌有菜餚40品;皇後的頭等宴桌膳品減少為32品;妃嬪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餚則遞減為15品。而皇帝皇後吃不完的菜則往往賜給大臣們吃。
禮儀雖在不斷改變,但總的精神是不變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權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中國的食文化悠久與精美也在皇帝那張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年齊桓公吃厭了珍饈美食,就想換個口味——直接說吧,他齊桓公想吃人肉了。他手下有個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廚藝非常出色,齊桓公就把自己的這個意思對易牙說了,易牙就馬上回家把自己的兒子給殺了,做成湯給齊桓公喝了。在飲食發展史上,帝王與權臣貴族起了最大的推動作用。而最好的美食總是首先出現在帝王與貴族的豪華筵席上。中國的宮廷御膳,稱為天廚,代表了不同時期飲食文化的高峰。
中國古代宮廷貴族飲食文化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註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范圍。這么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後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後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餚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製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睾丸,其狀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後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徹,再用專門特製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乾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後或皇後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餚,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像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餚。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製作了一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餚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范圍廣泛,製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製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咸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餚烹時易於軟爛,入口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製作方法。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5、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小結:我們都喜歡吃,吃好像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別人來教。但是,我們也要懂得吃,中國的飲食文化內涵這么豐富,我們要做一個很能吃,也很會吃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