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二戰時期英國有什麼文化

二戰時期英國有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3-04-14 17:30:52

『壹』 英國的文化

英國文化

英國人or英格蘭人
英國人常說自己的國家是「四個民族,一個王國」。一個王國就是聯合王國,四個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來自蘇格蘭、威爾士或北愛爾蘭的英國公民一般都喜歡別人稱之為「英國人(British)」,而不喜歡被稱為「英格蘭人(English)」。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
下午茶的由來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無聊,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復的晚餐Party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就請女僕准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
後來安娜女士邀請幾位知心好友伴隨著茶與精緻的點心,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後時光,沒想到一時之間,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也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級、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營造全然的維多利亞式氣氛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傳統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間(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來賓是絕對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與精緻的點心則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揚的古典音樂來陪襯,加上輕松自在的心情與知心好友共度一個優雅、悠哉的午後。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內涵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人們醉心於追求藝術文化的內涵及精緻生活品味。
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
雖然喝茶的時間與吃的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磁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茶類的種類繁多,不但下午茶的花樣多,選擇也多,如果利用一個午後,和親密的朋友來段午後之約,何嘗不是件賞心悅目的事。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基本禮儀
(一)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 (就是一般俗稱的Low Tea)
(二)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天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 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請女傭協助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為大吉嶺與伯爵茶、火葯綠茶、或錫蘭茶傳統口味純味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四 )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開回吃。至於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這是一種紳士淑女風范的禮儀,最重要是當時因茶幾乎仰賴中國的輸入,英國人對茶品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過程難免流露出嚴謹的態度。甚至,為了預防茶葉被偷,還有一種上了鎖的茶櫃,每當下午茶時間到了,才委由女傭取鑰匙開櫃取茶。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標准配備器具
瓷器茶壺(兩人壺、四人壺或六人壺..視招待客人的數量而定);濾匙及放過濾器的小碟子;杯具組;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茶匙(茶匙正確的擺法是與杯子成45度角);七?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鮮花;保溫罩;木頭拖盤(端茶品用)。另蕾絲手工刺綉桌巾或托盤墊是維多利亞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備,因為象徵著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生活的重要家飾物。
喝茶的擺設要優雅
正統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為首選,或伯爵茶,不過演變至今連加味茶都有。就英國正式的下午茶來說,對於茶桌的擺飾、餐具、茶具、點心盤等都非常講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盤?裝點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壺、漏杓、三明治盤共享,將這些餐具擺在圓桌上,桌巾亦可選擇刺綉或蕾絲花邊,再放首優美的音樂,此時下午茶的氣氛便營造出來了。
有了這些氣氛更要有優美的裝飾來點綴,在擺設時可利用花、漏斗、蠟燭、照片或在餐巾紙上綁上緞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裝飾方式,不過現在的下午茶用具已經簡化不少,很多繁冗的細節就不再那麼注重了。
英國母親節的發展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英國法官發套可能會被取消
《衛報》報道說,英國傳統的法官假發套可能很快將成為歷史。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批准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除了刑事案件之外,這種法官假發套應該被取消。文章說,這個由兩千人參與的調查顯示,法官和律師或將不再戴這種緣於18世紀的假發套,或是只在刑事案件的法庭上戴。
《獨立報》說,目前據信有一百名手工藝者受雇於假發套的生產廠家,如果這種發套遭到取消,這些人將會失業。
大英博物館的光榮與爭議
今天(6月7日)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紀念。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但在它值得驕傲的歷史中,也不乏引人爭議之舉,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對大英博物館某些展品的主權要求。
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1753年6月7號根據英國議會的決議而建立的。
它當時展品的中心部分是文物愛好者漢斯?斯羅恩爵士收集的7萬件文物。現在,大英博物館一共擁有7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遊客。
大英博物館從始至今一直對遊客免費開放,它最初是作為一個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建立的,其宗旨是宣傳展示全球各地、各民族的文化。
它隨著大英帝國的不斷發展而擴大,而它本身作為教育中心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但是,在二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版圖日漸萎縮,它目前卻面臨著爭議。
最偉大的博物館
一些國家,其中包括希臘與奈及利亞,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它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
此外,博物館還面臨著由職員罷工和遊客數量減少所造成的財政危機。
但最近幾個月,大英博物館率先發起了對伊拉克遭到破壞的博物館的修復與支持活動,這使得它作為世界文化之友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盡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但其工作人員依然樂觀地相信,它仍然位居世界最偉大的博物館之列。
牛津英語辭典面世75周年
今天(6月6日)是《牛津英語辭典》誕生75周年。《牛津英語辭典》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權威英語語文詞典。收詞44萬至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譽。
《牛津英語辭典》可以跟比它早150年的中國康熙辭典媲美。
《牛津英語辭典》從1857年英國語文學會提議編纂開始,到1928年完成出版,前後共耗費了71年的時間。被公認為是古今最偉大的英語辭典。
這部辭典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牛津英語辭典》主編辛普森說:"《牛津英語辭典》不但在英國,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說英語的地方都被用來界定英語語言。這也是編纂《牛津英語辭典》的目的。另外,它試圖收入的英語詞彙不但有現代的而且還有11世紀前諾爾曼人征服英國後的古代英語詞彙。"
《牛津英語辭典》收詞五十萬條,例句250萬句。每個詞條下都包括有關詞源。
辛普森說,19世紀早期,人們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大。這導致了1857年開始的《牛津英語辭典》編纂工作。
他說:"德國當時也開始了同樣的辭典編纂工作,不過稍微早一點。德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最後於1960年完成。這一工程耗時140年。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編纂類似的辭典。"
編纂這些辭典的目的是什麼?誰來使用這些用推車搬運的大部頭辭典呢?
歷史學家可能需要了解一個詞彙在上個世紀的含義,而律師需要確定某些詞彙的法律定義。
英國廣播電台(BBC)也經常用到《牛津英語辭典》,查證某些單詞的發音。
英國廣播電台語音研究所的語言學家桑斯特說,她自己就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
桑斯特說,"我從小就一直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我找到工作後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簡明牛津英語辭典》,一套兩本。直到今天我還珍藏著這兩本辭典。我特別喜歡查詞源。而且對辭典標注的音標特別感興趣。我經常說,如果我被困在一個孤島上,又只能有一本書的話,那麼我想要的就是《牛津英語辭典》。"
一百五十年來,《牛津英語辭典》一再修訂。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20卷,收詞多達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盛譽。
它幾乎囊括了1150年以來見於文獻的所有語詞。如果一個人進行校對的話,需要60年才能完成。
那麼,這部學術巨著是否包括了父母親在子女面前不願意使用的詞彙呢?
辛普森說,當然包括在內。
他說:"我們試圖描寫的是語言本身,而不是規定人們應該使用哪些詞彙。所以,我們找到某一個詞彙,那麼,不論它是現代的還是過去的,我們都會把它收進《牛津英語辭典》。"
他又說:"這些詞彙可能會被標為俚語或者是粗話。也許會警告你別在正式場合使用。但是,我們發現,人們是不會隨意在《牛津英語辭典》里找到個詞彙就亂用的。"
《魔戒》獲選英國最佳小說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項閱讀評比活動揭曉,選出了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托爾金寫的小說《魔戒》(又譯《指環王》)名列榜首,英國女作家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緊隨其後,名列第二。
在英國全國范圍進行的這次評比活動中,共有大約50萬人投了票。
BBC這個名為"大閱讀"的活動是在九個月前發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閱讀,當時14萬人選出了英國人最喜愛的100本小說。結果在夏季的時候,這些書籍的銷售量增加了九倍。
在接下來的一輪活動中,人們又從這一百本小說中選出了21本。然後每部小說由一位名人來加以詮釋。
在英國人選出的最受歡迎的小說中,除了英國的古典名著外,還包括美國的文學作品比如《飄》、《小婦人》、《麥田守望者》,以及兒童文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哈利·波特》、《小熊維尼》等。
另外,根據亞馬遜網路銷售公司的報告,根據這些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其DVD和錄像帶的銷量也大幅上升。比如小說《不可逾越的軍規》銷量上升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三十年前拍攝的同名電影的DVD和錄像帶銷量卻增加了近六十倍。
BBC稱,它很高興看到觀眾和讀者通過不同方式來選擇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是電影教授約翰遜卻認為,影視文學作品就像是冷凍的方便食品,無法與閱讀的那種"美味"相比。

『貳』 二戰後的英國.想要詳細的回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經濟力量的衰退

一戰後,英國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讓位於美國。二戰後,英國已經淪為二流國家。從表面看,似乎是戰爭讓英國從頂峰跌落下來,其實英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隱含著嚴重的問題,1870年以後英國就在經濟發展上顯露出疲態。盡管絕對實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國和德國超過,但對於英國這樣的國家,如果不能保持領先的發展速度,絕對的落後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分析這一時期英國相對衰落的原因,對我們理解為何英國從強國地位上滑落至為重要。

第一,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手工業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額。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許多學者稱為古典工業革命。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英國在1870年前或許一直在快速地工業化,但它仍然是一種農業經濟。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從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所能比擬的,對於一個國家更為關鍵。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即便是英國發明的先進技術,也因工業界的保守思想而沒有發生積極作用。可以說,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經濟制度的創新機制,它們並沒有跟在英國後面亦步亦趨,而是接受了現代化的思想精髓,採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導權,不僅依靠著煤和鐵,也與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研究發明息息相關。同樣,德國和美國的發展也與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緊密相連。

第二,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雖然由於世界市場的擴展,英國仍能保持經濟的低速發展,但其所佔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了。當然對於像英國這樣已經形成工業化規模的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更加困難。但當時的情況是,哪個國家在新興工業部門占據優勢,它就可以開拓新興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由於慣性力量,造成英國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方面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因此英國新興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低,其產值到1903年只佔工業總產值的6.5%。

第三,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國投資中,英國本土投資只州漏佔30%,其他70%的資金投在國外,其中美洲佔37%,已經超過在本土的投資。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長此以往,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並且形成了國內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依賴性的經濟是十分脆弱的,英國經濟必須圍繞著國際經濟運轉,必須確保無形貿易的收入,必須確保金本位制、自由貿易政策和平衡財政等經濟手段的有效運行。一旦這些條件改變,經濟的依賴性必然成為一種制約經濟發展的力量。這在後來發生的兩次大戰中得到了印證。正如保羅·肯尼迪指出的,英國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是一種戰略弱點。

第四,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方面,從1809年開始,財政拮據的普魯士政府就每年撥款15萬塔勒作為興辦柏林大學的經費。1838年,普魯士政府用於教育的支出達300萬塔勒,相當於同年英國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國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 9% ,同年英、法只佔0 9%、1 3%。1913年德國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16 8% ,占國民收入的2 4% ,僅次於居首位的國防支遲仿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頒布《普魯士鄉村學校法》,明文規定5~12 歲兒童必須入校學習;1765年頒碼跡纖布《西里西亞羅馬正教學校法》對培訓教師作了具體規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頒布《公民法》,使學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過了國家對學校監督法等等,這一系列法律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在19世紀初,德意志的許多邦就已實行了強迫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從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國在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計202項,遠遠超出英、法兩國之和,20世紀初的20年中,德國就有20人獲諾貝爾獎,無疑,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大量新技術、新設備的迅速採用,促使德國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工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間,工業生產平均增長率為61%,達到一戰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國的工人及家屬已達35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業部門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只是這點在英國反映得更加明顯。英國存在著輕視工商業,追求寧靜、安逸,貪圖享受,反對變革的貴族文化傳統。這種追求田園生活的紳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國人發達之後,就會以貴族形象來重新塑造自己。法國人把英國工業家工作時間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長當做笑柄;美國人指望英國人的守舊而從中漁利;德國人說:「假如我們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們將會置英國於死地。」

英國作為一個小國卻能成為世界最強國,關鍵在於它在上升過程中不斷抓住創新的機會,創造出新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新的生產方式。所以,如果將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後下去的原因總結一下:歸根結底,是英國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礙了英國工業的不斷創新,在處於領先地位之後,英國所做的只是對舊體制和舊技術修修補補,從而使英國在面對世界性競爭時處於被動局面。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喪失創新能力的時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叄』 二戰後英國主要的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克隆圓好技術1997

年,英國科學家成功地

培育出克慶腔行隆綿羊「多利」

文譽嘩化:英劇製作精良,

受到世界很多國家人民

的喜愛

『肆』 二戰期間,英國產生了什麼精神

6月22日,貝當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法國被擊敗之後,英國憑借島嶼多的有利地勢,從失敗的痛苦和致枝肆命的威脅中產生出一種不亞於德國的民族果敢精神。這種精神使普通老百姓都敢於猛此轎蔑視不可一世的納粹戰爭機器,決心同德國法西斯決扒陸一死戰。

『伍』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寬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逗慎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山巧敬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  英國歷史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
,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R.沃波爾任內,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見表)。
英國歷史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報》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的專橫和議會的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的主張受到為喬治三世國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人採取一些措施,進一步限制王權。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影響下,下層人民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他們希望獲得參政權以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並對後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1830年,在各階層人民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一年多的斗爭,1832年6月,改革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准成為法律。1832年第1次議會改革法稍稍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議會改革未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爭取普選權進行新的斗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掀起3次群眾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斗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這個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進行了第2次、第3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選舉權。1872年,議會開始實行秘密投票。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從當時的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群眾勞動強度大,生活非常貧困。但資產階級從他們的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份額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這部分工人的條件得到改善。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主張工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及其他福利,反對進行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19世紀中葉以後,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作為一個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只吸收熟練工人,排斥非熟練工人參加。它們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因而被稱為「新模範」工會。
60年代初,在K.馬克思、F.恩格斯幫助下,英國工人投身政治斗爭,支持美國、波蘭人民的斗爭,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斗爭。1868年召開工會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中也出現新氣象,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斗爭,號召工人隊伍團結。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工黨」。工黨初建時只吸收團體會員,是各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成立英國社會黨。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為實現帝國主義分子C.J.羅得斯提出的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陸的大鐵路的所謂"二C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母都是「C」),加緊侵略南非,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並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截至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已廣布世界各大洲,殖民地面積計達33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向帝國主義過渡,1902年國內已出現57家托拉斯及其他壟斷組織,某些部門還加入了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財政寡頭與大銀行控制一切;資本輸出大量增加。1899年時食利者收入超過外貿收入的4倍。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輝煌成就。C.R.達爾文以其《物種起源》(1859)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才華蓋世的詩人G.G.拜倫以其浪漫主義的卓越詩篇著稱於世,他用詩抨擊貴族的反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因此他被統治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邦。C.J.H.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國人民的作家,其作品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極盛時期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F.哈代、蕭伯納和J.高爾斯華綏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著名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陸』 英國的文明有哪些

第一,早在中國宋朝的時候,英國人就制定了《大憲章》(1215年),限制君王的權利,強調司法公正。

第二,英國的光榮革命(1688年),通過了《權利法案》,進一步限制君王權力,而走向君主立憲。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等,等於從司法和經濟兩個層面限制君王,而把權力轉向國會。這是議會政治的開端。甚至在今天美國激烈爭論的槍支問題,英國《權利法案》就規定,個人擁有槍支權。這比美國憲法早了一百年!

第三,英國偉大的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光榮革命期間,發表了對整個人類影響深遠的《政府論》,提出人有三大權利: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果國家政府剝奪這些權利,人民有權起來反抗,反抗暴政不僅是權利,更是一種義務。(權利可以放棄,義務不能放棄)

約翰洛克

洛克的三大權利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建國先賢們。傑弗遜等起草的《獨立宣言》,照搬了洛克的三大權利說,只是把第三點改為「追求幸福的權利」。當然,如果沒有私有財產的保護,就沒有個人幸福而言。後來麥迪森等起草的美國憲法,又恢復了洛克原有的三大權利說,第三點仍為「保護個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洛克的權利說,可用兩句話概括:保護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

第四,整個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繁榮,都跟英國當年的那場工業革命有直接的關系,正是英國率先啟動了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等,開始了人類至今仍在發展的飛機,電話,手機,電腦、博客、臉書、微信、line等等新科技。而英國的工業革命,本質上是一場思想革命,解除禁忌,心靈解放,才有了人的想像力、創造力的飛躍!

英國有這樣悠久和偉大的傳統,所以英國人,尤其是普通民眾,才會有強大的心靈,強烈的個人權利意識,才有了今天這場即使冒著全世界(主要是左翼們)強烈反對的聲浪,也要自己做主,投出了讓整個世界跌破眼鏡的結果——脫離歐盟,脫離束縛,脫離集權,脫離烏托邦!

英國的這場公投,實際上是人民大眾戰勝了精英主義,常識戰勝了意識形態!

英國脫離歐盟,是歐盟這種烏托邦幻想開始破滅的開始,捷克是下一個也要公投的,結果可能也是脫離!歐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開始。

英國脫歐公投的勝利,是主權和自決權戰勝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和群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勝利!是從英國的偉大思想家約翰洛克,大衛休謨,艾德蒙特伯克,亞當斯密等一路下來的支持資本主義,捍衛個人權利思想的勝利!

『柒』 二戰中英國的貢獻有哪些

英國首先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使德國的「海獅」計劃——不列顛空襲戰破產。這樣,英國成為西歐唯一沒有被德國佔領的地方,就堅定了以後盟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信心。

另外,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的抵抗力量流亡英國,保存了實力,為以後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基礎。

美國參戰後實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主要以英國為基地打擊德國,為整個盟軍提供了後勤保障。
還有,阿拉曼戰役中,英國統帥蒙哥馬利擊敗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軍隊,從次,便掌握了整個北非戰場的主動權,有效的遏制了德國向中東擴張,避免了德日的會師。

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二戰開始後,大批英美傷兵出現。當時是手臂受傷鋸手臂,腿受傷則鋸腿,而軀體受傷則只有等死了。英國政府在經過與美國人的秘密商談後,將青黴素的技術轉讓給了美國,就這樣,青黴素很快在盟軍中傳開,並供送少量給中國和蘇聯使用。英國人的這項生物科技救了千千萬萬個盟軍將士的生命,而發現青黴素的英國科學家佛萊明本人則因此獲得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二戰結束後,英國作為同盟國的一員,自然是在勝利者的行列。而最後在接受德日投降的主導者分別是美國與蘇聯,雖然英國曾經不可一世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但英國為二戰所作出的貢獻還是值得銘記與稱贊的。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期英國有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