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貴州六盤水傳統民俗有哪些
採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鄰村鄰縣數千苗胞聚集於村東側的一個洞前,唱情歌,吹蘆笙,直簫,邊吹邊歌,人頭涌動。不少男女青年以這種方式談情說愛,尋求對象,故稱「採花洞」。
2、折溪儺戲(農歷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農歷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鄉洞彝族同胞在村裡演出儺戲,以祭神驅鬼。集神、鬼、人與一體的儺面具扮相生動,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觀者踴躍,熱鬧異常。
3、跳花節(農歷二月十五)
水城縣南開鄉三口塘每年都要舉行當地苗族同胞最喜慶的傳統節日—「跳花坡」。屆時成千上萬苗族同胞聚集於此,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這是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民族節目之一。
4、彝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
玉舍鄉海坪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都要舉行盛大的彝族「火把節」。所以活動均在篝火旁、月色中舉行,所以又稱為「曬月亮」。
以上這四個就是六盤水當地的民俗文化,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以後去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曾經傳承下來的的慶祝活動,相信會讓你有不少收獲。
Ⅱ 六盤水為什麼被叫做涼都
六盤水市被譽為「中國涼都」,是因為六盤水氣候獨特,長年無夏、春秋相連,尤其在炎炎夏日時節,此處卻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輻射適中,氣候宜人,備受每一個六盤水人和到過六盤水的人士廣為稱道。為此,市內外各界人士紛紛贊譽六盤水為「涼都」。2005年8月,六盤水市獲得中國氣象學會頒發的「中國涼都•六盤水」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氣候資源優勢命名的城市。
所謂「涼爽、舒適」,是指六盤水境內長年無夏、春秋相連,6月份月平均氣溫18.3℃,最熱的7月份月平均氣溫只有19.8℃,8月份月平均氣溫19.2℃,歷史上的極端最高氣溫只有31.2℃。在六盤水,無論是一天24小時中的任一時刻還是整個「夏季」,96%以上的時間人體均感覺到涼爽舒適。其中7月、8月是六盤水市最舒適的月份,97%以上的時間人體感覺涼爽舒適。
所謂「滋潤、清新」,是指6月至8月的月平均相對濕度都在83%左右,既沒有酷熱乾燥的痛苦,又無潮濕悶熱的難受;2000年至2003年全年空氣質量天數從85.8%遞增到96.7%,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一級標准,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標准。據監測,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年均值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一級標准;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均為100 %。六盤水市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森林植被良好,空氣清新,兼具高山氣候和森林氣候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氣候療養作用。
所謂「紫外輻射適中」,是指六盤水上空經常有厚達一千米以上的高濕度層、晴天日數相對較少、地面濕度大,因此六盤水的紫外輻射較之同等條件的亞高原地帶仍較弱。2004年夏季實測的市區紫外輻射瞬時最強值為32瓦/平方米,只相當於紫外線強度三級,處於中等。
2005年8月12日,中國氣象學會組織的由12名資深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六盤水的「涼都」課題資料進行專題論證評審,認為六盤水課題組從大氣、氣象、環保、醫療等方面進行的論證,充分闡明了六盤水夏季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論證縝密、方法得當、結論科學可靠。經過多輪的質詢、論證,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六盤水夏季氣候「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輻射適中」,且在同緯度地區中具有唯一性,堪稱「中國涼都」。同時,六盤水圍繞打造「中國涼都」這一城市品牌,自2004年至今舉辦的一年一度 「中國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讓市外廣大人士更進一步體驗了「中國涼都」的舒適氣候,「中國涼都」也在市內外各界人士中獲得了極高的認同和廣泛的贊譽。
六盤水市是貴州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貴州西部烏蒙山區,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兩岸,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交通四通八達,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全市國土面積9965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1個縣級市、1個縣,常住人口290.7萬人。
六盤水飲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強、品類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烹飪技藝靈活、餚饌製作獨特、區域風格歷史傳承性和多元復合性等特點,主要名優小吃包括水城烙鍋、水城羊肉粉、蒸蒸糕、郎岱醬、荷葉糯米雞等。
六盤水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6個民族為六盤水世居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創造和傳承著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盤縣布依族盤歌、水城苗族蘆笙舞(箐雞舞)、盤縣淤泥彝族山歌等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盤縣「老廠土法造紙」等24個項目列入省級名錄,並公布了三批六盤水市級代表作名錄73項和兩批縣級代表作名錄101項。
Ⅲ 六盤水市的民間美術形式用途及藝術特點
傳統美術:我市的少數民族在解放前大多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是靠口頭文學和服飾藝術、繪畫等形式來表達。他們不僅將各自民族的歷史融於口頭文學中,也描繪於服飾藝術中,成為傳世的「無字史書」,在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梭戛箐苗彩色服飾、南開小花苗花背藝術、布依族服飾等。
傳統技藝: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都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基本涵蓋了各類別的器具或物件,同時也蘊含著古老的技藝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飾製作工藝、布依族服飾製作工藝、苗族蘆苼製作、直簫製作、花背製作工藝、刺綉工藝、織布工藝、盤縣老廠的造紙工藝、盤縣砂陶製作、六枝布依族油團粑製作、背兜製作工藝、竹編工藝、剪紙工藝等等。
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構想
(一)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八大山自杞國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婚嫁習俗》、《羊皮鼓舞》等17個項目。
《彝族婚嫁習俗》:盤縣彝族婚嫁習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彝族婚嫁習俗的重要表現區域,盤縣彝族文化區域處於貴州彝族文化圈和雲南彝族文化圈的結合部,這里是雲貴彝族文化積淀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特有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其一,盤縣彝族婚嫁禮俗是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古制,是盤縣彝族深厚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淀;其二,彝族的畢摩文化在盤縣彝族婚姻儀式中有重要的體現;其三,盤縣彝族的婚嫁習俗中展現的民族音樂和歌舞文化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其中的酒禮歌和哭嫁歌完整地以歌代言,描述了男女雙方從相識到成親的過程,俗蘊含了彝族豐富的傳統文化。
《羊皮鼓舞》:盤縣羊皮鼓舞是一種源於民間道壇娛神儺舞,它是一種祭祀舞蹈。最初主要流傳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的劉官屯、雞場坪、羊場等鄉鎮的漢族中,其中雞場坪鄉的最具特色。是一種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觀音、土地、彝王五個角色。表演人數的多少視情況而定,至少不低於兩個,一般是三個,也可以十幾人一起表演。表演時服飾沒有特殊的要求,也沒有固定的跳舞場所。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伴奏主要為羊皮鼓、鑼。舞者聽鼓、鑼聲邁步,隊形多變,動作原始古樸、情節隨鼓鑼聲展開,起伏跌宕,並且充分展現了男性的陽剛大氣,極具觀賞性。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舞蹈藝術研究、歷史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四格、坪地、普古、松河、雞場坪、淤泥、保基;水城縣營盤、龍場、順場、新街、楊梅、玉舍、勺米、坪寨、紙廠、雙戛;六枝特區折溪等彝族鄉。
保護內容:八擔山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鍾山區新華村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此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鈴鐺們》、《彝族莫蒿畝》等4個項目。
《彝族鈴鐺們》:新華村彝族鈴鐺舞,彝語稱「懇合唄」,是該民族為告別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種祭祀舞蹈。流傳在民間的《懇合唄》一般為四人所跳,四個勇士,各站一方,把關四個方向,預防外敵入侵,維護中央政權,保護自己的民族和家園,跳舞之前要選「懇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後舞、先主後客、先大後小的秩序,不零不亂、井井有條。舞者左手拿綵帶,右手拿鈴鐺(喻意為武器),腰部系一紅底白邊分叉式圍腰,彝語稱「畝仔撒喉」(意為騎馬而站時所用的盔甲),無任何伴奏,全憑舞者之間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鈴聲作為節奏,歌畢即舞。該舞動作古樸簡單,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場面熱烈;步伐交錯,進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後左右扭動,或前伏後仰,或相互背馱,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時,族人們或打燈火照明,或鳴槍放炮、吶喊助威,整個場面猶如駿馬奔騰,氣勢相當豪邁、恢宏,而且撼人魂魄,審美價值很高也極具觀賞性。
《莫蒿畝》:新華村彝族「吹嗩吶」,彝語「莫蒿畝」,別稱「木嗩吶」。它是居住在烏蒙山脈腹地的彝族世代相傳的、在節慶民俗活動中吹奏的、以手工木嗩吶、羊皮鼓、鐵制鑔、「Y形木棒為道具,以吹奏彝族傳統曲目《迎賓曲》、《送親曲》、《阿西里西》等為吹奏內容,以三人男性為一個吹奏組合的一種彝族傳統音樂表現形式。其嗩吶一支高音,一支低音,每曲嗩吶曲目都有合音,是和諧音程。其吹奏特點為高音起調,低音附和,鼓音定調。其曲調主要表現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吹奏嗩吶是其思想、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鍾山區汪家寨鎮新華村及周邊村寨。
保護內容:新華村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二)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青林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苗族民間故事》、《苗族服飾》等5個項目。
《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水城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是苗族同胞在聚會時表演的一種集體競技舞蹈,該舞蹈起源於苗族「老譜」在民族斗爭及生產生活中的經歷,尤以水城縣南開鄉「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蘆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開苗族彝族鄉位於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對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遷徙、征戰、歷史著有重大意義。它的影響面和涉及鍾山、納雍、赫章等縣(區)「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藝術,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識之一。上世紀50年代末,素有「黔西北蘆笙王」之稱的張文友代表中國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89年7月,南開偏坡苗寨的苗族蘆笙舞蹈藝術家祝興榮、祝興智兄弟倆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有中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參加的四國藝術節上,以粗獷奔放的舞姿,變化多端的演技,干凈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轉及出色的腳下功夫將「箐雞舞」推向高潮,給外國朋友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苗族民間故事》:居住在水城縣陡箐鄉坪箐村的「大花苗」支系是縣境內唯一一個人口較少,傳統文化較為獨特古老的「西部方言苗族」支系。其民間故事傳承久遠,原始,具有與「東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以及「西部方言苗族」中其他支系完全不同的內容和特色。如已搜集到的開天闢地神話《太陽月亮怎樣來的》、自然天象的傳說《「閃谷包」的來歷》、動物故事《小黃麂和豹子》生活幻想故事《擔莫早斗虎》、《虎妻》、《莫嘎都和莫各鬥彩》、《蘆葦沖》以及機智人物故事《阿奴堵換妻》等,從中就可窺見當地苗族怎樣從歷史走來,怎樣開「黑洋大箐」,怎樣和惡劣的環境進行不屈的斗爭,和頑強的抗爭等。給人們充分認識「西部方言苗族」的不平凡的艱辛生存發展歷程洞開了一道五彩斑瀾的窗口。
開發區域:水城縣南開鄉、金盆鄉、青林鄉、陡箐鄉等地。
2、梭戛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清代初年,六枝梭戛社區的這支苗族人,為躲避戰亂的沖擊,經歷了長途而艱難的遷徙來到梭戛的崇山峻嶺中定居至今。長期以來,他們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中,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在這支苗族女性的頭上裝飾以木製新月狀「長梳」挽「發髻」為頭飾的標志,同時,也以這種頭飾為認同標志,並與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區別獨特標志。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梭戛三眼簫藝術》等4個項目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六枝特區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安柱村安柱寨,高興村隴嘎寨、小壩田寨、高興寨、補空寨,新華鄉新寨村大灣新寨、雙屯村新發寨。
3、馬場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直簫樂藝術》、《苗族採花節》等3個。
《苗族直簫、大筒簫藝術》:直簫、大筒簫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貴州苗族音樂中的奇葩。大筒簫在器形也是民樂里極少見的倍低音竹管樂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國民樂里倍低音樂器的不足。也是中國樂器化程度較高,可演奏復雜曲目的倍低音竹管樂器。直簫在貴州西部的部分苗族地區,不僅僅是樂器,還是禮器,與婚嫁禮儀等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其特殊的語言方式在當地苗族生活中含有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載體。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馬場鄉滑石板村及鄰近區域。
(三)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羊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依族盤歌》等項目。
《布依族盤歌》:布依族盤歌伴隨著布依族的形成而萌發,伴隨著布依族的產生、繁衍、發展而逐步豐富起來,是布依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發展至今,布依族盤歌的內容、形式、譜調等已較為完整。從內容上分,布依族盤歌涉及到了勞作、時政、儀式、愛情、生活環境、歷史傳說等諸多方面;從演唱場合分,有室內演唱和野外演唱兩種形式;按演唱曲調分,可分為情歌調、禮教調、婚慶調、喪葬調等。布依族盤歌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道德、宗教等眾多領域,甚至對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徵和情感傾向都有生動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記載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布依人的一部無字網路全書,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羊場鄉。
2、猴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服飾(五等裝)》等項目。
《布依族服飾(五等裝)》:布依族人口在水城縣境內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彝族和苗族。主要居住在北盤江沿岸的猴場、紅岩、花嘎、野鍾、雞場、發耳一帶。各地支系裝束不一,尤以猴場、紅岩一帶的「喜鵲布依」支系(因其長見的青年裝多為白色上裝配青色無袖外衣,形似喜鵲毛色,俗稱為「喜鵲布依」)的五等裝最具特色。其中以猴場打把村保存較為完好。五等裝分為:特等裝、一等裝、二等裝、三等裝、四等裝。特等裝一般在辦喪事祭祀場合穿;一等裝在婚嫁場合穿;二等裝在吃酒、聚會時穿;三等裝在青年聚會趕表等社交場合穿;四等裝在幹活和平時穿。五等裝的最多的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為一至二件套。五等裝上所用的刺綉、挑花,是布依服飾的核心和靈魂,其工藝有平綉、盤綉、辮綉、纏絲、鎖扣、打子綉等。刺綉中各種技法相間,綉工嚴謹。傳統花紋有盤龍、飛風、游魚、蝴蝶、雲勾、樹葉、白果、牽牛、刺梨、稻穗等圖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輔底,用白、黃、綠、桃紅、大紅、深藍、淺藍等色相互襯托搭配,色調明朗鮮活,綉法或平順滿鋪,或盤結纏繞,有較強的立體浮雕效果。五等裝用料過去家家都有台土織布機,由自己種麻織布,制靛並染制剪裁裝飾縫制。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猴場鄉、六枝特區中寨鄉,果布戛鄉、蟠龍鄉、紅岩鄉。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民間故事》、《布依族服飾》等項目,另外,在隴腳月亮河已經建設有《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風情園》。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隴腳鄉。
(四)居都仡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仡佬族吃新節》等
《仡佬族吃新節》:六枝特區箐口鄉居都村是貴州省內仡佬族語言保留得較為完整的仡佬族社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語言基礎,居都仡佬族創造了古樸、獨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以「吃新節」最具代表性。吃新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的第一或第二個虎場天,居都仡佬族「吃新節」便開始了,整個節日持續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緬懷祖先、祈禱豐年。它不但保留了許多遠古時代的風俗信息,而且「吃新」氣氛熱烈,充滿情趣。祭祀文化是「吃新節」的核心,其內涵體現為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祭祀活動由長房主事人主持。長房主事人是本宗姓的長房長子,地位世襲。祭祀用語全為仡佬語,不準說其他民族語言。祭祀宰牛(宰馬),講求「血祭」,崇尚雄性和神力。祭祀物品除用牲畜、米飯之外,長房主事人還要上山採集數種野生植物,以此紀念祖先「開荒辟草」的艱辛。居都仡佬族「吃新節」為我們真實地記載著中國歷史衍進過程中的仡佬族民俗風情,它承載著仡佬族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文化血脈,是我們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一部「活態」教材。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居都寨、松林寨、丫口寨、舊寨。
Ⅳ 貴州六盤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貴州六盤水好玩的地方有:玉舍國家森林公園、北盤江峽谷、阿勒河景區、龍鳳地宮、滴水灘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