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誰會社會國從文化方面如何發展

誰會社會國從文化方面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3-04-15 21:56:42

㈠ 如何推動當今中國「文化強國」的

所謂文化強國實質是通過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來強國。現在,談及文化強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該話題涉及的核心名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產業?文化產業,總體來說,它是一種新興產業,是新興戰略性產業,是與新技術、新創意緊密結合的,能夠比傳統產業帶來更高的附加價值。它具有以下幾種特徵:一是技術含量比較高,二是未來發展潛力比較高,三是可能代替傳統產業。
為什麼說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強國?第一,文化產業發展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國家希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文化消費,而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契合了國家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國家大力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歷史機遇。第二,文化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國解決了基本基本溫飽問題後,就得解決文化精神的消費問題。這個消費需求現在越來越大,文化產業的發展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間接的實現經濟強國。第三,文化產業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外,還具有文化精神和精神文明的價值,具有提升和展現國家實力的無形資產的價值。我國作為大國參與國際競爭,文化競爭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文化競爭中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來自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那麼,在我國,該如何實施文化強國呢?
第一,需要加強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立法,完善各項扶持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特別是要加快文化與科技結合領域的相關立法,同時借鑒各種高科技領域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制定扶持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體系。各級政府根據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產業配套發展政策,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
第二,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建設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關鍵在於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使全國各族人民為了國家的發展振興而共同團結奮斗。
第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在當今世界,衡量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特別是其價值理念、發展道路、國民素質、國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能不能贏得更多的國際認同,能不能佔領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們需要著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規律,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第四,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增強文化創新活力,關鍵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激發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努力培育、引導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和文化消費能力。一方面,應在大膽利用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創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應提升全社會的文化品位,激發有思想、有影響力的文化創作。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大力增強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營造創新環境,激勵文化工作者不斷創造精品力作。
第五,持續培養龍頭企業。目前我國的文化企業還是小而散,缺乏龍頭企業,未能有效整合資源。在推動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企業家和藝術家的關系,從而提升文化企業競爭力。
第六,建設文化強國必然要求文化強民。提高全民的文化層次,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總體而言,當前全社會的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科學精神普及還不夠,存在一定數量的文盲,不愛讀書的現象比較普遍,社會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都需要靠發展文化來改變,需要優先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協調發展,即在發展文化的同時推動教育、科技、衛生共同發展;需要各級政府應重點加大對基層、農村的文化投入。
第七,建設高端人才培養的體制和機制。人才,是文化企業的第一資源也是核心資源,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最核心的要素還是解決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繁榮

中國文化發展趨勢

〔內容提要〕 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以來,世界各種文化紛紛在中國亮相。中國文化先後出現了五種主要範式:「中體西用」範式,「全盤西化」範式,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專政論」範式,「綜合創新」範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世紀伊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綜合創新。呈現這種態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 發展態勢 主導多元 綜合創新 繁榮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舞台,五彩繽紛,世界各種文化競相紛呈。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無不登台亮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各種不同性質、色調的主義、理論、學說、思想和主張,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爭奪和佔領陣地,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什麼?這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想圍繞這個中心命題,重點談談當代中國文化曾經出現的幾種主要範式和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問題。由於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當,還希國內外專家、學者批評教正。

中國現代文化的起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
1840年英國帝國主義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迅速解體,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敲響了封建主義文化的喪鍾,同時也促使中國人民的覺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亡與圖存成了全民族的頭等大事。無數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在各個戰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展開了前赴後繼的頑強斗爭。恩格斯在1857年就科學地預見到:「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世紀的曙光。」
從鴉片戰爭開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五種文化範式。
一是中體西用範式。清末張之洞最早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里所說的「體」是指原理原則,「用」則是指原理原則的應用。「中體西用」的思維範式,其實質是以封建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體」、為「本」,以西學即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用」、為「末」,其目的在於維持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種思維範式,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復古主義理論流派。
二是「全盤西化論」範式。系統提出這種主張的是陳序經(1903-1967)。他認為「中國文化根本上既不如西洋文化之優美,而又不合於現代的環境與趨勢,故不得不徹底與全盤西化」。 而創造新文化的唯一出路,則是「全盤西化」。如果不「全盤西化」,則必然為西洋文化所壓迫,其結果則是「國家滅亡」,「連了種族也許滅亡」。 「全盤西化」論不時在我國以不同形態浮現出來,在一些提倡者和鼓吹者看來,中國的一切不如人,甚至連中國的月亮都沒有西方的圓。在理論上則是不加分析和消化,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論、學說,成為十足的洋人的「傳聲筒」。
三是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間接性。「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在一段時間內成了權威的思維模式。蘇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文學原理」、「文藝學引論」等等,成了高等學府必修的教科書。但是無可否認,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和教條主義傾向,並留有庸俗社會學的痕跡。這種思維模式自然要突出意識形態性。因此,文化的黨性、階級性、人民性、思想性,在整個思想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相反對各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規律的研究和論述就顯得相對薄弱。在文藝領域獨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結果,必然要排斥世界各民族文藝中出現的新理論流派。斯大林時代主管意識形態的日丹諾夫,對西方現代主義一概斥之為反動頹廢的文藝思潮就是重要佐證。前蘇聯文化領域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範式對中國的影響,我們絕不能低估。
四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文化專政論」範式。這種範式的代表作是林彪委託江青炮製出的「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這個「紀要」以毛澤東晚年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為指導,大批「人性論」、「真實論」、「現實主義深化論」、「中間人物論」,鼓吹「根本任務論」。它披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外衣,掩蓋著「四人幫」陰謀篡黨奪權的實質。因此「紀要」所代表的是一條形「左」實右的極「左」文藝路線,它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直接成為毀滅文化的那場「大革命」的前奏曲。
五是「綜合創新」範式。在我國較早倡導「綜合創新論」的是張岱年、王元化先生。在20世紀的30年代中期,張岱年先生就主張哲學發展的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解放後他又明確提出「文化的綜合創新」論,他說:「我反對『中體西用論』、國粹主義,更反對『全盤西化論』,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是一個新的創造,同時又是多項有價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綜合。」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王元化先生呼籲學術界應重視綜合研究法,認為綜合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必然趨勢,並提出應注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 蔣孔陽先生在《美學新論》中,進一步強調在美學、文藝學研究中應走綜合創新之路,他認為不僅在觀點上應綜合創新,而且在研究方法也應綜合創新。這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盡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以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經過一個世紀的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我國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表明前四種範式都不可取,而綜合創新才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術的發展,有益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範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轉瞬已成為歷史。中國文化將以什麼樣的態勢呈現於21世紀?未來學家在作著種種預測,浪漫主義詩人正在構思自己夢幻般的暢想曲,現實主義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現在站在哪裡,腳步又要邁向何方?站在新世紀伊始的門檻上,面對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考慮到時代挑戰,社會的轉型與發展的機遇,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冷戰時代結束後,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向。就全世界范圍來講,意識動態領域(包括文化藝術領域)出現多元化景觀,很難說有哪一種哲學觀、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能夠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理論。那麼,我們是否能據此同意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中國現在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多元化呢?我認為這僅僅是說明了部分特徵,不能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向。
主導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方向。歷史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和價值取向的文化整體,其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它的理論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我們所說的主導,具體來講又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要求我們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理論體系,並以此去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二是要求我們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現象,去從事理論研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實際,豐富和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多元與多樣是有區別的。多樣是指同一種性質的文化體系中,可以有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態。如同是儒家學說,既有孔孟為代表的正統的儒家學說,又有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還有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等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中,也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文藝心理學、馬克思主義藝術學、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學等不同形態。它們雖然研究的內容、表現的形態不同,但其理論基礎則是共同的,都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形式。多元是指建立在不同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美學觀基礎上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就文藝學來講,我們看到的有: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波斯彼洛夫的《文學原理》;英伽登的現象學的文學理論;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文學理論;弗洛伊德、榮格的文學理論;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瑞恰茲和美英「新批評」派的文學理論; 巴赫金的文學理論;堯斯、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德里達及耶魯學派的解構主義文學理論;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賽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文學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及美國的詹姆遜、英國的伊格爾頓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等等。這些不同文學理論派別的倡導者,他們的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和美學觀是大相徑庭的。但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學派的學者們,追求的學術目的又有其共同性,即在探討和研究文學藝術活動的 特點與規律方面又可以走在一起,取得共識。
在一個多極化世界,某一國家的文化藝術發展中,主導與多元能否統一,多元文化之間能否共存,國內外學者們的認識並不一致。美國哈佛大學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P·Huntington) 教授在1993年發表在《外交》雙月刊上的《文明的沖突 ? 》一文中說:後冷戰時期的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不同的文化。他認為,「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於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根源。……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成為未來的戰斗線。」 對於亨廷頓先生的觀點,國際上曾引起激烈的爭論。按照亨廷頓教授的看法,由不同民族和宗教構成的多元文化國家,必然是一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地區。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林任君博士以新加坡文化發展的成功典型,有力地反駁了亨廷頓的觀點。他說,新加坡是世界的一個縮影。移民是我們的共同歷史,世界各民族與各種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資產。由於新加坡是個多元的種族社會,又處於不同文化潮流的要沖,我們有幸繼承了世界的四大文明:中國文明、馬來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換句話說,「亨廷頓預言會發生沖突的那些文明正在新加坡並存。然而,文明在新加坡小島范圍內的相互影響並沒有導致沖突,也沒有破壞我們國家的團結,相反地,卻產生了美好的成果。」 耳聞為虛,眼見是實。1997年春本人經去新加坡實地觀察和體驗,我深深感受到新加坡騰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正確處理和利用了多元文化的資源。新加坡文化發展和繁榮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第一,現代化與傳統相結合。新加坡人清醒地懂得,隨著電子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和交通的革命,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一個國家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借鑒和選擇西方文化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制度經驗。他們強調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不是全盤西化,反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一度淪為日本殖民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獨立後堅決擯棄了西方文化中的那些平庸的、消極的、對青少年有害的成分,而借鑒和吸取了西方文化中有價值有成分,保持和發揚了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 獨立性。因此,在新加坡出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現象。競爭的觀念、民主、自由的觀念與透明的法律、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和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
第二,主導與多元統一。價值觀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在新加坡並存的多元文化中,東方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共識,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力倡以群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觀,批判和抵制西方的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新加坡的街道上、地鐵中、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和文學作品中,隨時可見儒家的一些著名格言。1997年春節期間,新加坡與山東省聯合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孔子成了最受尊敬的中心人物。濱河灣廣場在孔子的高大的站立塑像周圍,還塑了五個小學生的像,他們分別代表了新加坡存在的五大 價值觀。這組群雕具有審美的象徵意義,它形象地蘊含著新加坡 文化的主導多元的基本特徵。新加坡這種文化發展的模式,、綜合創新不僅給我們以啟迪,而且也給我們觀察中國文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參照。
中外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在一定時代某個國家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平衡的關系,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文化傳統的原因,不同文化之中,往往由於一、二種文化適用於當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大眾的需要,而成為主要的或主導的文化。它之所以成為主導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些人可以主觀杜撰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對此說得很明確,他說:「每一時代,應有一個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又容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有同有異,求同存異。《周易·系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睽卦·象傳》雲:『君子以同而異』 。同而且異,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 我們說在新的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這首先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從空間來講,中國的主體即大陸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的台灣和香 港、澳門地區,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澳、台文化的多元性和體現不同性質、不同價值觀念的文化思想體系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從時間來講,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 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必然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主導多元的形態。事實也正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體現不同價值趨向不同哲學基礎和審美觀點的文化理論著作紛紛介紹、翻譯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20世紀西方出現的種種 理論學派幾乎都在中國文化舞台上亮了相。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打破了前蘇聯的僵化模式,清除了形「左」實右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影響,開始真正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同時我們又兼容並包,廣泛吸取和融合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允許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術觀點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從一元走向多元,呈現主導多元的態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導多元與綜合創新,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主導多元的文化形態,不是一種並行不悖、相互隔絕的靜止形態,而是一種開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發展形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本身,即可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對此,英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學專家杜維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說明,他說:

最近十年國內考古學所取得的成績顯示,中國文化並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樣,是一種輻射性的文化,即從渭河流域、黃河流域,開始一點逐漸地向四方擴展開來。中國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多源頭的。有齊魯的,有燕晉的,有荊楚的,有西秦的,這些文化慢慢地匯集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圖騰時期,出現了最有象徵意義的形象――龍。這個形象在自然物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由虎頭、蛇身、魚鱗、鷹爪、羊角等多種動物圖騰、所集合起來的一個整合圖形,是很多人的想像所匯集成的一個特殊的形象。一方面表明它的源頭很多,另一方面又表明它是整合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我們比較強調漢族在中國文化塑造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實質上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合體,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它特殊的價值,有它特殊的價值趨向。不可否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既是多源頭、多側面的,又是統一的整合體。

杜維明先生還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中國文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多元的。在公元前六世紀,世界是各種不同的軸心文明產生的時代,中國文化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以後在不同朝代,依據社會的需要,而往往以某一學派的思想為主導。大一統的秦代以法家思想為主;漢初出現了「黃老之術」,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玄學時代,則有老、庄、易各種不同的傳統。後來,從印度傳入佛教,從蒙古輸進伊斯蘭教,西藏帶來喇嘛教,17世紀從西方傳入了天主教。這些宗教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從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趨向來看,它的思想是多元的,是各種思想互相撞擊、融合的過程。」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走向綜合的時代。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合著的《從混沌到有序》中寫道:「我們相信,我們正朝著一種新的綜合前進,朝著一種新的自然主義前進。也許我們最終能夠把西方的傳統(帶著它對實驗和定量表述的強調)與中國的傳統(帶著它那自發的、自組織的世界觀)結合起來。」 對於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理論學派的思想體系,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盡可能地加以綜合。在綜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綜合,只有在綜合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國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才有可能推進中國新文化的建設。
綜合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任何文化上的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是有所繼承,有所借鑒,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發展。因此,綜合不僅在內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種文化體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份,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於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先進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和創造新的科學範式,從而引起理論上的革命和文化事業的創新。
綜合不是混合和湊合。「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造新文化,並不是說對於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拼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建設新文化體系的過程。」 我們既反對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又反對復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系。」 理論依賴於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綜合創新,只有緊密結合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不斷的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各種不同文化和各種不同理論學派之間,既有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的一面。它們之間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只有那些適應時代要求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又被實踐證明的合乎真理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那些背離人民的需要、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學說、觀點和成分,自然將逐漸被歷史所拋棄。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 比較而存在 , 相鬥爭而發展的。當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 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的發展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

㈢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的過程中如何發展文化

從娃娃抓起,提倡更多的國學班,學一些自己的經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書法等。

㈣ 你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如何去發展2000字。

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叢冊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槐鄭褲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鉛簡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於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要站在完成黨執政興國使命的高度,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㈤ 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 說明應怎樣發展文化事業以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

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方面來發展文化事業以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1. 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打造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和精品節目,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

2. 加強文化教育和普及,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答伍業體系,扶沖咐持文化創意、文化旅遊清判或、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和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4. 倡導綠色文化、低碳文化、公益文化等新時代價值觀,引導人們理性消費、誠實守信、關注社會、關愛環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㈥ 國家該怎樣做才能促進文化的繁榮

一、在「查處問題」的老本行上入手,促進文化體制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規定了國家審計監督的對象包括政府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對其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依法審計,目的是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從職能定位來看,國家審計工作必然涉及到關系文化體制改革的相關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及使用到財政資金的相關單位或組織。
一是對於涉及文化體制改革決策、執行等工作的相關政府部門,國家審計可以發揮以資金為主線,職責履行情況為依託的方式開展審計工作。審計中著重對資金的來源、分配、撥付各環節,對特定政策的制訂等方面是否符合《決定》等國家大政方針和重大決策的規定,作為一種審計判定的依據,查問題,找差距,才能比較全面的評價一個部門,確保這些政府部門在資金使用、政策制訂和執行中不偏離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既定方針。
二是對於與文化體制改革相關的企業事業單位,國家審計可以著重從可持續發展,順應改革方向入手,開展審計工作。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體,一些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在新形勢下,面臨著改革的陣痛和全新的機遇,國家審計在關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更要關注其執行改革的方式方法、進度節奏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如存在偏離政策的問題,及時查處揭露,深入分析問題產生和阻礙發展的原因,並向相關主管部分反饋,便於及時做出調整,適應變化順應發展,不斷增強從事文化產業的企事業單位內生動力,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另外,通過審計揭露和反映各行業各部門的違法違規等情況,使違法犯罪、不講市場經濟秩序,不講公民道德的行為受到應有懲處,推動政府部門政務公開、透明,促進企業合法經營,為文化改革發展打下法制基礎。
二、在「分析問題」方面深入研究,促進文化改革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調整、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經濟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是在改革發展過程中伴隨體制轉換而產生的深層次問題,不能不加分析和區別地一刀切,簡單地以對錯定論,如何定性和處理較難把握。對此,可以充分運用國家審計中專項審計調查的形式開展審計工作。
我國法律規定了審計機關可以依照審計法和本條例規定的審計程序、方法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對預算管理或者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等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在目的和內容等方面,審計與專項審計調查各有側重和特點,專項審計調查范圍更具廣泛性、目標更具宏觀性,方式更具多樣性、作用更具時效性,能直接對一些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難點」、「熱點」和關系長遠的特定問題進行審計調查,深入分析,實事求是的反映情況,其立足點在於為各級領導的決策和政策法規的完善提供依據。
針對文化改革發展目標和文化體制改革方針,審計調查中應著重關注文化體制改革相關配套政策是否完善,深入分析在推行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產生的原因,特別是對作為改革主體的一些企事業單位或各種組織,注意總結在改革過程中效果好的或失敗的典型案例,及時反饋,並著重看改革後的發展情況,是否符合當前法律法規,是否有利於激發從文化產業企事業單位的創新活力,是否有利於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否順應時代的發展具有長遠性。
三、加強自身審計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決定》的出台,對審計機關的多年來開展的審計文化建設也是如沐春風,有了風向標,有了指航燈。努力打造一種具有審計工作特點、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符合時代精神、利於創新發展的審計文化,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有生力量。
對於審計文化建設的論述較多,筆者只是重點強調以下兩點:
一是以堅守審計職業操守為基礎。審計機關作為一個監督機構,審計人員作為依法審計的執法人員,必然要具備必要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才能立足於這一行業,才能使這一行業風清氣正。加強職業道規范,強化職業操守意識,以此作為審計文化建設的立足點,才能促進審計人員開成正確的審計價值觀,更好地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運用好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利。
二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黨的十七屆六中全全公報中指出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而審計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很多的案例可以反思或借鑒;同時,審計文化建設也離不開一些現代審計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的理念和經驗做法,只有看到別人的優點,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在批判中繼承,在發展中創新,同樣也是審計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如此,開展好自身審計文化建設,也是審計機關對豐富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積極貢獻。

閱讀全文

與誰會社會國從文化方面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