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結合全球化的實際和北京的實際,談一談大學生如何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發揮自身文化優勢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觀念,這不僅對 每一個中國企業,對我們大學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示。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 信的觀念也被非常鄭重地提出。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有關文 化意識的思想已經完全確定下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面對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已經具備 了非常清晰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要以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樣 的文化大勢做出更完好的回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 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 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 質,還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關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已經被胡錦濤總書記非常清晰並更加強調地表述為: 「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 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自覺的 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於 1997 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勢 必發展,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 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 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 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聯合在 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後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信仰,如同一個人的自信 心處處體現,深入骨髓,沒有理由。 自鴉片戰爭後,外來文化藉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 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隱雀擾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 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 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 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 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 後, 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 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已經更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 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們更願 意視這樣的挑戰為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因為互聯網等的發展,我們接觸外界的 渠道更多也更寬,我們對外界的了解越多,尤其在看到國外先進的生產力之後, 對自己了解更少了,也更難看清局勢了。
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名, 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更多的是迷茫, 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雖然都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自由, 追求個性, 但是大多數做得只是表面功夫, 有時人雲亦雲, 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絕大多數都是在高中課堂和高中課本上學來 的。 而據統計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上的借閱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 說,或者現在,在各種電視劇熱播時,也是這些劇本的借閱數量最多。並不是借 閱量可以代表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我們 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同灶旦樣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 化,結合中國歲租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找准 方向,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堅持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形成自身廣闊的文化境 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關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 想與精神狀態。 大學生提升文化自覺於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 之義。 問過很多同年人,他們很多都胸懷抱負卻無處施展,亦覺得無力施展。有人 談起,如今社會上普遍顯得十分浮躁,急功近利,自己想靜下來讀一本好書,卻 發現做不到,是根本無法靜心。
也許是過於強調 GDP 的增長,我們許久以來忽 略了文化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許已和世界大國相差不多,但是談到 讓人民的文化教養,我們也許還是有一些差距。面對如今的局面,看到國家也意 識到文化、信仰的重要,作為祖國的未來的我們,在這個轉折點,我們應該看清 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實現文化強國。 這要求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鍛煉自 己,從日常的行為中培養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 斷修正自己,才能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 ,努力培養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 的認知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 著文化底蘊不足和文化歷史視野狹窄,對中華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對西方文 化卻盲目追捧的現象。 「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 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面對中外文化時,辯證取捨的 能力也應該增強,尤其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任何一種 全球化的實踐活動或理論探索都必定負載著某種價值觀、某種文化觀。文化全球 化, 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 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 我們既要反對 「文 化霸權主義」 ,又要反對「文化割據主義」 ,堅持「和而不同」 。不僅要理解、認 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 揚長避短, 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 也要尊重、 借鑒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並最終內化為自身 「謀強」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文化 的創造能力,從自在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 狀態,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 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多加協助。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 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不斷培育崇尚科學、 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學生主要在高中學習了中 國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堂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是不夠,有許多人 並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也並沒有將它們與自己聯系起來,更沒有將理解付諸於 行動中。所以,大學里應該多開設人文素養課堂,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應 該開設其他的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堂, 也許不能教化所有人, 至少讓他們去思考, 去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關心國家和自身的問題,這樣也許才有 更多的創新的可能。 最後國家先進代表帶頭,通過呼籲,和一些實質性的決策,向大學生傳遞文 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文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傳輸以及促進文化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且越來越頻繁。 文化自覺正是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樹 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鞏固理想和信念,不斷增強對文 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才不會被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 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只有這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建立起來以後,形成文化 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長久存在且在日後發揚光大。 大學生首先認識了自己的身份和責任,熟悉中國自己的文化,了解如今的國 際形勢和先進的科技,並對歷史的進展態勢有一定的理解,懂的分清好與壞,不 僅是現實的好,更是涉及長遠的計劃,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校,政府多 家協助,加上自己的努力,相信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會不斷提高,將來 走向社會,實現文化強國,將文化轉化為各方面實力的,我們一定會成為這個世 紀的主力軍。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我們自身的努力和意願是最重要的因素,作 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應該對自己和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職責,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 與自信就是一件需長期堅持的任務。
Ⅱ 北京風俗有哪些呀
北京風俗有: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Ⅲ 如何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個:
一是全球化使人們在趨同的氣氛中產生了求異的意識。席捲全世界的全球化,正在使各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的危機意識出現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為一種與全球化同時存在的世界性潮流。
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必然給中國人以文化的自信。因為中國今天的局面是由成千上萬被中國文化武裝起來的人干出來的。發展的成就證明了文化的價值,這其中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三是今天社會風氣的浮躁使當代中國人難以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優良文化,人們不得不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觀和精神寄託。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一種品質,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喜歡它,它的博大精深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四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歷了由頂禮膜拜到理性看待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充滿了敬意,否定「黃色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成為知識精英的時尚;但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西方文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美國霸權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包括《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所反映的驚心動魄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給中國人提供了全面認識西方文化的反面教材。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獨特面貌自立於世,在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潛力的大國,它完全有能力在繼承自己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有別於當今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東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能夠給未來的人類以新的選擇和更加和諧、舒適、平衡的感受。但是,這種潛力只是一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能否發展到足以輻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過程中,中國需要把自己的獨特文化加以繼承、提純和創新,使之適應時代。努力滿足這兩個條件,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
Ⅳ 北京有什麼古老的傳統文化350字介紹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
1790
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
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
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祥盯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
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
200
年的發展歷程中,京
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
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京劇集歌唱、舞蹈、武
打、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所以被西方人稱
為「Peking
Opera」。
北京小吃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
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
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
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
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
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
窩窩、豌豆黃、驢打滾、 *** 、爆肚、炒肝等。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
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
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麵人等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
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
民居建築。一座座青瓦灰磚的四合院之間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
胡同。
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應包括:詩、詞、曲、賦;琴、棋、書、畫;文言文;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農歷節日有: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初五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臘月三十除夕。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旦搭(宮燈、紗燈)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 ...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模宴拿……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妹,他們各自身懷特殊的能力。哥哥有著一對千里眼,能夠看到極遠方的微小事物;妹妹有著一對順風耳,能夠聽到極其細小的聲音。
他們從小一起長大,一起快樂,一起悲傷。
閑暇時候,他們總會跑到後山的山丘上,
哥哥眺望千里外的遙遠國度對著妹妹述說著那裡各種千奇百怪的事物;
妹妹聆聽微風傳來的訊息對著哥哥吟唱著遠方教堂傳來的天使般的歌聲。
或許是長時間在一起的緣故,他們愛上了彼此。
雖然他們知道這段愛情是不被允許的,但他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終於他們拋開了一切束縛,開始不顧一切地享受著愛情。
然而,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兩人的關系被發現了。
父親大發雷霆,母親以淚洗面,街坊鄰居對兩人指指點點。
兩人拚命證明對彼此純真的感情,但是由於道德觀念的枷鎖兩人終究不被允許,已經無路可走了。
為了證明對彼此至死不渝的愛,哥哥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妹妹弄聾了自己的耳朵。
不為什麼,只因為他們認為,既然得不到眾人的祝福,那有這能力又有何用?反正他們兩人是得不到幸福的一對。
很久很久以後,有個音樂家聽到了這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大受感動,百感交集下,他譜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曲子。我偶然間聽到了這曲子,不禁悲從中來,真能令人悲嘆兄妹兩人可歌可泣的遭遇呢!!
很可惜,沒辦法在這里讓大家聽到它優美的旋律,我只能就我所記得歌詞的部分,POST上來和大家分享,希望你們也能體會出其中的感動。
女人,你可否現實一點呢?
他不要你,分手了,你該覺得慶幸,因為現在並沒有鑄成什麼人生大錯!
你想死?快點去,請請請!
這個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失戀的人為想過感情自殺,有四分之二的人是想通了!而四分之一的人是因為心理素質過差,自殺了!如果你很愚蠢,選擇死,我沒話說!
但是,你既然想死,幹嘛在這里提問題?你是想得到大家安慰的答案再死,還是想看大家回你一句:「快死去,!」你再去死?你要的只不過是安慰,受傷的心,想得到的安慰!你現在還有朋友在關心你,安慰你,你還不滿足?
若這個世界沒有人關心,安慰你,你不是就要刺死全世界的人?
比如,上帝給你兩個人生抉擇:
你男朋友,為了你,被車撞了。不治身亡!
還有現在這個例子。他和你分手!
你想要哪個?
是否覺得他和你分手更好?如果你不是這么想,就只能證明,你根本不愛他!
自個琢磨去!
一類是皇家顯明的,另一類是民間傳統的,第三類是市井隱形的。
第一類不用在此多說,第二類樓上說了不少,第三類不能隨便說。
換個說法就是三大特色匯聚一起。
帝國之城顯現皇家文化傳統,顯然不用說了。
民眾之城顯現民間文化傳統,吃喝玩樂事業學業樣樣都有。
神秘之城隱藏居室、道士、真人等等,當然很難說明了。
北京特色傳統文化
(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很多人研究四合院就把它固化在北京城內,其實整個中國的建築傳統就是一個四合院的文化。如果你去參觀山西的喬家大院、平遙古城,你就會發現,即使是中國歷史上的商人也都遵從著那種建立在儒家哲學基礎上的人文哲學。到了蘇州園林中,人們在驚嘆步移景異的如畫如夢的鬼斧神工之中去體驗中國歷代文化經營所創造出的建築哲學。曾陪一位國外建築師訪問蘇州園林後,得出的結論讓我們驚愕,他說:真正偉大的建築不是產自建築師之手,而是由哲學家、思想家、學者創造的。就像眼前看到的這片園林,它實質上是一個家,或者是一個書齋,或者是一個古代的辦公室,它又像一個園林,而這種園林又能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家來看待,那麼人身在其中會忘卻這個家有幾個客廳、卧室,或者說它們的大小、高度,讓它們領略的是園中的景,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園林看待,而隱沒在景色之中的房屋,房屋中的陳設,又是主人精神和靈魂的最佳寫照。中國的畫壇巨獎齊白石曾說,事物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沒有技巧的技巧,或者說金庸的武俠的小說中寫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是最佳的檔次和境界。
中國現代化了,但老的房子被拆了,北京越來越象紐約、香港、東京,但人們不知道為什麼卻那麼思念那庭院中的生活,過去的四合院可以讓平民百姓安居樂業。
有一個道理,現在世界上的富人趨同,中國和美國的有錢人都穿amani,都用路易威登,但獨特的文化往往又是我們所說的窮人傳承下來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老外喜歡北京的胡同游,麗江古城成為人類的香格里拉的道理。
普通百姓是這樣,而過去的四合院大的可容納皇宮貴族,其實細細想來,我們的故宮就是一個大四合院。我們的北京就是由眾多四合院以胡同為金絲串起來的一個文明古都。因此有人說四合院的文化實質是胡同文化。
中國古老的四合院不僅從建築上,而且還從文化、哲學和精神層面上具有無與倫比的現代意義。
而現在的四合院卻真成了象牙塔內的寶貝,能住在那裡的人,擁有的不僅僅是財富……我們在幸福村做了幾套洋四合院,或叫新四合院,在現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國外建築師的想像之中去追尋那樣一種感覺,那樣一種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華的情懷。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
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國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
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
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確切地說,過去老北京人把所喜歡飼養和賞玩的種種動物多稱為「玩物」,而很少用時下最流行的「寵物」一詞。
說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寵物實在是不少, 大致分起來有四類,一是鳥類、二是蟲類、三是魚類、四是獸類。飼養寵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種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玩賞寵物之中得到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使四合院里的生活更富情趣。
先說那鳥類寵物,老北京經常飼養的鳥兒和飛禽就有十幾種。什麼畫眉、百靈、黃雀、玉鳥、鸚鵡、八哥、相思鳥、文鳥、鴿子等,僅鸚鵡按體型就分為大、中、小三類,最常見的是虎皮鸚鵡、小五彩鸚鵡、葵花鸚鵡等。而鳴叫最婉轉動聽的當屬黃鳥,也叫黃鶯。雖然體型較小,但叫起來卻清脆悅耳,還能模仿山喜鵲、紅子、蛐蛐的叫聲。因它比較容易喂養,所以在四合院里養的人較多。八哥以學舌巧語見常,多被上了幾歲年紀的老人所青睞,屋檐下放上一隻八哥,逢人便叫,時不常學兩句人語,別有樂子。
四合院里的人養鳥兒,圖的就是一樂,每天一大早,人還沒起床,那鳥就先叫早兒了,一聲聲清脆的叫聲,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滿了生機,於是人們起來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遛鳥。其實遛鳥不單獨是給鳥兒「放風」,主要在馴鳥兒,教給它一些小技藝,以做觀賞、娛樂。喜歡養鳥的人特別注重對鳥籠子的選擇,什麼水磨細竹籠、紫漆籠、柳條籠,有的雙手各提一隻,有的雙手各提兩只,或上下輕悠、或左右慢擺,自得悠閑。不少人還經常聚在一起比比「放份兒」:就是比誰的鳥兒漂亮、鳥兒籠子獨具匠心、鳥叫的聲音好聽、玩兒的花活多。
在鳥類寵物中,四合院里飼養比較多的還有鴿子。過去走在京城的街頭,時常會聽到鴿哨聲,仰首望一眼蔚藍的天空下,會見到鴿群隨風掠過,與古樹、紅牆、胡同、老院子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和諧、安詳的畫面,實為北京城的一景。養鴿子與養其他鳥不同,養其他鳥是以觀賞、鳴叫為樂,而養鴿子以放飛為趣。老北京人習慣上把養鴿子叫做「玩鴿子」,其講究很多。
先說這鴿子的種類,多達三四十種,最著名的就有點兒、環兒、黑兒、翅兒四類。點兒鴿是一體通白,只在頭上有一小塊黑或紫顏色。環兒鴿則是在頸項上有一圈兒其他毛色。黑兒鴿是從頭到尾大半身子都是黑色。而翅兒鴿是翅膀上顏色比較特別。鴿子的好壞除了毛色之外,還要看飛翔時的耐力和翻跟頭的功夫。有的鴿子能在空中翻一連串兒的跟頭,有的從數百里外放飛,用不了多久就能飛回來,這是真正的好鴿子。四合院里的人養鴿子沒有貴賤之分,鴿友們常湊在一起切磋技藝,並經常結伴到數十里地的地方放飛,看誰的鴿子先飛回來。
北京人喜歡養鳥除了圖個樂兒外,還有養心健身的「作用」。過去有句話:」養鳥遛鳥,遛的是鳥,練的是人,心變寬了,體變壯了,日子過得就豁亮。」所以無論是文人墨客、梨園名伶、還是車夫、工人,都有養鳥的嗜好,使鳥兒和飛禽動物成為四合院里飼養最多的寵物。
說起玩蟲兒, 也是老北京人的一個樂兒,而且不分地位高低,都有玩趣。蟲的種類不少,蟈蟈兒、蛐蛐兒、金鍾、咂嘴、油葫蘆等,其中最受青睞的是蟈蟈兒和蛐蛐兒。
先說這飼養蟈蟈兒,可是四合院里不少人的愛好。過去麥收之後,胡同里就開始出現賣蟈蟈兒的。小販們多是把蟈蟈兒裝在秫秸或麥秸編的籠子里。籠子的樣子很花哨兒,有圓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遠遠地就能聽見蟈蟈兒清脆的叫聲,吸引許多四合院里的人前來購買。《燕京歲時記》中就有「京師五月以後,則有聒聒兒(蟈蟈兒)沿街叫賣,每隻不過一二文」的記述。這些蟈蟈兒多來自河北易縣、淶水一帶,一是個兒大,二是叫聲清脆悅耳。而四合院里的人買蟈蟈兒時絕少買一隻,大都買雙個兒,一則是老北京人有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二則是兩只可以相互戲逗,叫得更歡。買回來的蟈蟈籠子大都掛在屋檐、門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從此蟈蟈兒的鳴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動聽的聲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北京人養蟈蟈兒有不少的講究,一是要選上品的蟈蟈兒,講究全須全尾兒、叫聲悅耳;二是顏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選黑、綠、青三種;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蟈蟈兒,越有人緣兒。按季節說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為秋蟈蟈兒,善養者能養到隆冬時節。過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錢或有身份的人,為了買到一隻上品的蟈蟈兒,會不遠百里跑到河北、山東甚至東北花高價購買。而蟈蟈兒籠子也有講究,上等的蟈蟈兒籠子是由葫蘆做成的,外面有刻花、雕花和燙花,圖案多為古樸的吉祥物,如松鶴延年、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古樸典雅,不失為一件藝術品。
再說那蛐蛐兒,也叫蟋蟀或促織,舊時每至秋天斗蛐蛐兒便成為四合院里普遍玩樂的習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兒之好。但一般的北京人過去養蛐蛐兒大多斗而不賭,斗的就是一份樂趣,即使掛點兒「餉兒」也不過是一包煙、半斤「雜拌兒糖」而已,極少有大賭的。蛐蛐兒雖小,但講究也多。同樣是斗蛐蛐兒,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不過是幾個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門道里斗蛐蛐兒取樂。裝的器具無非是搪瓷瓦罐、玻璃瓶,所有的蛐蛐兒也不是什麼上等貨色,多是自己逮來的棺材板兒、老米嘴兒。中等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兒,以娛樂為主,以蛐蛐兒會友。上等的是達官貴人,多在四合院中設案,請些貴友貴客聚會,以博雅趣,但斗時多掛賭局。
北京人玩的蛐蛐兒多是產自山東德州的墨牙黃、寧陽的鐵頭青背和黑牙青麻頭,也有北京西北郊蘇家坨的「伏地蛐蛐兒」、黑龍潭的「蝦頭青」和石景山福壽嶺的「青麻頭」。養蛐蛐兒的樂趣在於它們的廝斗與鳴唱。蛐蛐兒斗時講究用夾、鉤、閃、躲墩、抱、箍、咬、掐、滾等「招數」。養蛐蛐兒需要盆,斗蛐蛐兒也需要盆,且極講究。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多用木籠、竹籠飼養,斗的時候多用澄泥盆或陶罐。蛐蛐兒的一般拚鬥並不引人入勝,而好的蛐蛐兒則不然,其稱謂也美:翅震大將軍、紅須元帥、巨無霸、無敵王、花斑豹等等。中秋前後,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兒的 *** ,兩只小小蛐蛐兒的拚鬥,能引來十幾人圍觀和喝彩。得勝的蛐蛐兒震翅鳴叫,主人頓覺臉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數戰未決勝負,主人則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兒為四合院里帶來無限的樂趣。
再說說魚類寵物, 北京人飼養金魚已有數百年之久。因「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養魚既是一種樂趣,更能養性逸情。夏日裡以「天棚、魚缸、石榴樹」為四合院里最和諧的景緻。從王公貴族、朝中大小官員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自家庭院中擺上魚盆,居室內擺上魚缸,飼養的金魚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以至數百條。用北京人的話說:養魚練的是慢功,要的就是磨性子的過程,以此養心逸致。
北京人常養的金魚分「草魚」和「龍睛魚」兩大類。「草魚」就是小販們沿街叫賣的小金魚,體型較小,也就一寸至五寸之間,價格較為便宜,多是普通人家買上幾條放在圓形的小魚缸里以做觀賞。飼養「龍睛魚」的主兒,多是比較講究的人。「龍睛魚」的種類很多,按顏色分有紅龍睛、花紅龍睛、墨龍睛、藍龍睛、紫龍睛等。多用直徑三尺以上的木盆飼養,一般將魚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過道旁,魚盆由特製的架子支著,有的盆里還放些水草。養魚有三件事必做:換水、撈魚蟲、喂魚。換水前要將水曬上三五天,然後將魚盆里的魚用抄子抄到另外一個魚盆里,再將魚盆的水放干凈,特別是要把魚的糞便和污物清干凈,然後放上曬好的水,再把魚兒倒進來。撈魚蟲就是每天到附近的池塘、葦溝里撈魚食兒。講究的養魚人很少給魚兒喂干食兒,多喂活食兒,這樣魚才喜歡吃,長得快,看著鮮靈。喂魚是養魚人最愜意的時候,撒一把魚食兒,看著魚兒覓食,別有情趣。
在獸類寵物中, 老北京人過去飼養較多的是貓和狗。關於四合院里的貓,不再多說,《四合院》版上曾發表過一篇《老北京四合院的貓》,把北京人養貓的故事描寫的一清二楚。這里單說那養狗。過去北京人養狗絕沒有今天這樣多,狗更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寵。即使養狗也絕對享受不了今天這樣的「待遇」,做一次美容就得六七百,更沒人把它以「兒子」相稱。那時養狗多是看家護院,或外出時做個伴兒,充當一下"保鏢"的角色。
今天北京人所養狗的種類幾乎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名犬,一隻較為名貴的狗價格少則數百元,多則數萬元,這是過去老北京人想都不敢想的。舊時四合院里多養些小京叭、小柴狗,只有大戶人家才飼養大狼狗什麼的。狗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貓的數量,所以在介紹老北京的各種書籍里,很少有談養狗的。早年間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狗食多是主人剩下的飯菜,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吃不飽就到外面打野食兒,根本不知道「狗糧」為何物。而狗窩多設在四合院的門道里,為的是有個動靜好支應幾聲。而將狗放在主人居住的屋裡飼養或當成家裡的一員實在是太少了。
此外老北京人飼養的寵物還有鷹、龜、猴、雞、鵝、隼等,但數量不是很多,只有對它們特別喜好的人,才會飼養。
抱歉,我不能同意你的措辭。我們中國五千年文明並非只是「古老的」,相對淺薄的西方文化,我們無疑是強大的。不可否認,西方文化有其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是就好比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諸如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樣,兩者無疑是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物質化的反映。差異顯而易見,快餐極容易吃膩,並且無甚變化,而中餐不僅管飽,其中包含的歷史文化、養生之道、甚至人生智慧都是回味無窮的。
Ⅳ 北京奧運會會徽是如何傳達出我國悠久歷史傳統文化的
1印章具有中國特色
2構鋒消喚成承載著凝重的中華文化傳統和激越的奧林匹克精神,彰顯著先進的審美觀念和昂揚的時代激情
3她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奧運會歷史上史無銀凱前列的會徽,也將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發揚光橋消大
Ⅵ 老北京的傳統文化的作文600
當列車駛過北京的高速公路時,圓明園的斷垣殘壁正以歷史的亂橡頃方式催人奮進。
當霓虹閃耀於北京的繁華街市,四台院的歡聲笑語正以歷史的方式將美麗定格。
當現代人用匆匆的步伐追趕生活的節奏,用經濟的發展衡量時代的進步時,那些已然被逐漸淡忘的‚老規矩‛,正攜著歷史的呼喚而來。
此刻,我們是否應該駐足,聆聽那些昔日的‚老規矩‛與時代發展碰撞的聲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碰撞的變奏曲。
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規矩‛是老北京人所遵循的傳統與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與更新,有的老規矩已不符合現代人的認知范圍與生活方式,有人將其稱之為‚陋習‛並不為過。
老北京有‚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的規矩,在現在看來,這種所謂含蓄或矜持實質上並無太大的意義。
在一個提倡張揚個性的時代,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笑的方式、說話的方式,都是值得尊重的。
可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同樣也深刻體會到了社會上人性的渦滅和真情的淪亡。
也許‚老規矩‛中的嘩陸美好品質能夠常給我們某種回歸,真善美的回歸,傳統道德的回歸。
‚老規矩‛中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當‚老規矩‛中的污穢被洗滌,當遺失的美好被重拾。
我們才能在這樣的變奏曲中蛻去
榮塵的外表,成為大寫的人。
昨天的習俗走進今天的生活——碰撞的交響樂。
日益繁華的北京城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褪去了老北京的莊重與占朴,成為絢麗都市的代表,隨之而來的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競爭的無窮壓力。
繁忙中,重溫下老北京那些影響多少輩人的規矩,也許會給生活增添幾分情調。
放學回家的我們,如果不是進門就直奔廚房,而足同家人長輩打聲招呼,彼此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暖流吧!飯桌上的我們,如果拋棄平常的隨意任性,而是謙恭有禮,不再滿盤子亂挑,飯菜想必也會更加可口吧!炎熱夏日,從冰櫃里存放的各種各樣冰淇淋中抽出一支老冰棍,尋回那最初的味道。
這種新鮮而久違的感覺就如賣是重溫老規矩時的感覺,它的莊重內涵與現代的集約高效互為輝映,這才是生活!
傳統與現代的傳承融合——碰撞的主旋律。
北京這個古老的城市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財富,看似簡單的‚老規矩‛往往蘊含著無窮的內涵。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並引發熱議看似偶然,實則隱含某種必然規律,那就是時代發展得再迅速電不能忘記對優秀傳統的銘記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這是時代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歷史交給我們每個現代人的使命,‚老規矩‛教導我們忠厚傳家、勤儉持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現代科技、經濟發展相融合,繼往開來,難道不尾中國夢的匯聚,不是夢想的主旋律嗎?
古老皇城根下誕生的‚老規矩‛是21世紀新時代的過去。
遺忘時間的人最終也會被時間遺忘,必須溝通歷史和現實。
‚老規矩‛不老,它將為時代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專組句評:本文抓住「老規矩」與時間的碰撞,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入手,從變奏曲、交響樂、主旋律等三個方面進行思辨,層層推進,嚴謹而大氣。
Ⅶ 北京哪裡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構或企業
北京通州有一個學習傳統文化宏嘩的企業,叫誠敬仁,現在在辦班,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和胡絕塵書法太極拳,詳情請查看大方廣公益文化褲禪網,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Ⅷ 北京傳統文化50字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Ⅸ 北京的傳統文化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Ⅹ (緊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是如何傳達出我國悠久歷史傳統文化的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將肖形印、中國字和五環徽有機地結合起來,充滿了深沉的活力。尺幅之地,凝聚著東西方氣韻;筆劃之間,升華著奧運會精神。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不是普通的印記。她是奧運會近百年歷史中對舉辦城市名單最大一處空白的填補!她是中華民族在奧運會舉辦史上邁出的第一步!她是中華文明對奧林匹克憲章的首次闡釋!她還是對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的最多人數的承諾!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下面,筆者想從文化與審美的角度,品位她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內涵。 一、中國印 中國印章古時稱作璽、印、寶、章,「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等,是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習慣稱呼。古印章流行於古代,其古樸、稚拙的風貌體現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美的理解與追求,浸透著歷史的深沉和神秘的美感。其中有一類圖畫入印的印章,這就是肖形印。 肖形印是我國在先秦即已有之的印章形式。兩漢是古肖形印的興盛時期。那一時期的肖形印,有刻畫民族崇尚和神話傳說的「四靈印」、「虎印」、「鹿印「鳳印」、「伏羲印」、「神人操蛇印」等印章圖案;也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各類肖形印,如「鼓舞印」、「鼓瑟吹竽印」、「長袖舞印」等印記圖形;還有「牛耕印」、「雜耍印」、「馴獸印」等從不同側面反映漢朝人生活、娛樂情景的印章形式。 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晚在戰國時代,我國已普遍使用印章。起初,印章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同時也是信譽的標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的使用范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是當權者權力的象徵。 對我國印章有了一定了解後,如果再來品一品「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就會覺得她更為可愛。她上面的筆劃,像字非字,似畫非畫;融字於畫,寓畫於字;筆劃之間,舞姿翩翩;舞韻之中,筆墨縱情;以竹簡漢字筆體書寫的「Beijing2008」更浸透著中華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這一切,既濃縮了我國古代印章由字而畫的發展軌跡,也詮釋了我國古代哲學力求中庸的主流觀點。這些,再加上象徵中國的紅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積聚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難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設計主任、2008年奧運會會徽參與者之一布雷德.科普蘭德先生,從許多會徽設計方案中一見到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便當即托口而出:她是中國的! 二、舞動的北京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隱喻著中國的信譽和沉穩。而作為一屆運動會的會徽,她還表現出了北京的活力和魅力。北京在舞動,在和著時代的韻律舞動;北京不僅是富有文化傳統的古代名城,更是富有創新精神的現代都市――這是「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又一寓意。 據考察,據今約5000年的青海大同縣上孫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是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圖像。在陶盆內壁上,有3組舞者,每組5人手挽手列隊舞蹈。 我國古代的大夏樂舞有九段,表演時演員頭戴皮帽,身著素服,風格古樸。商代的巫樂舞廣泛用於各種祭祀場合。周天子有「八佾」之舞,秦漢有專門的樂舞機關。西漢末的趙飛燕就是一名知名的舞者。魏晉南北朝時,士族階層享樂之風很盛,輕歌曼舞,終日不絕。隋唐是舞蹈十分繁榮的時代,《霓裳羽衣舞》、《胡旋舞》是其中的精品。明清的民間歌舞也十分豐富,僅漢族就有秧歌、花鼓、採茶、花燈、打連香、跑旱船、竹馬等各種名目。到了近現代,中國傳統舞蹈又煥發了無限生機,產生了許多優秀作品,如《寶蓮燈》、《小刀會》和《絲路花雨》等。 可見,在我國各個時代,舞蹈就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國古代先民伴隨著舞蹈勞動、祭祀,舉行各種儀式,表達各種情懷。我們要首次舉辦奧運會。對於這樣一個世界性的盛會,我們當然也可以用舞蹈語言加以表達。英國著名抽象派雕塑家莫爾說過:「一切原始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那種生氣勃勃的活力」。我們從「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看到的正是這種活力。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中的人形圖畫似曾相識,這就是與舞蹈《絲路花雨》同源的敦煌壁畫中的舞姿。誇張的身體比例和肢體位置,舒展的筆畫和簡捷的構圖,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熱情與豪邁,奔放的舞姿則充分預示著北京城的未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滿懷熱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在向給與他歡呼的人歡呼。當然,他舞出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熱情,他還將奧運會「更快 更高 更強」的理念寫意地「跳」了出來。 三、會徽中的一座豐碑 要更多地了解「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作為一屆奧運會會徽的理由,我們就有必要對歷屆奧運會會徽作一個大致的考察。 算上「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奧運史上已出現過46個會徽。在奧運會近百年歷史中,奧運會徽從無到有,從繁到簡,會徽設計走出了一條從具體到抽象的道路。前幾屆奧運會上,會徽還沒有出現,代表奧運會形象的視覺圖像往往由海報來承擔。最初的會徽圖案,多是表示舉辦國地域性標志或運動形象的圖案;後來,結合地域與運動圖案的會徽產生了;再後來,就出現了抽象性的圖案。 會徽圖案的如上變化,與西方畫派的印記完全吻合。撇開較古老的以寫實為主的學院派和宗教畫派不談,單單從19世紀浪漫主義(含象徵主義)、現實主義(含自然主義)到印象派再到後來的野獸派、表現主義畫派、抽象藝術畫派、超現實主義畫派及再後來的後現代畫派,西方美術史走過了一條從「寫實」到「抽象」再到「無主旨」的發展之路。而無論從美學理論還是美術實踐上看,抽象的圖案是最能隱喻意義的圖案,是最能表達思想的圖案。 如果把「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看做一個漢字「京」,她便是奧運會徽史上第一次漢字字形的引入。漢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徵性的符號體系。漢字中的一筆一劃,充滿者對生活氣氛的烘托和對生命意義的隱喻。如果把「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當做一個「人」形畫,她便是東方繪畫表現手法上的一次傑出應用。和西方嚴格的寫實方法相比,東方畫在空間要求上比較靈活、概括,允許虛擬和省略。但正是這種虛擬和省略,給觀者創造了真實而無限的想像空間。「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是一次融合中國書法、印章、舞蹈、繪畫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觀念的成功的藝術實踐。她表達了人們要表達的理念,也寄託著人們將要賦予她的理想。她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她將當之無愧地成為奧林匹克運動視覺形象史上的一座藝術豐碑。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之一筆一劃,她的每一個構成要素,承載著凝重的中華文化傳統和激越的奧林匹克精神,彰顯著先進的審美觀念和昂揚的時代激情。她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奧運會歷史上史無前列的會徽,也將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