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的文化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
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掘飢」的「富洲」、「樂州」。
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 *** 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唐代初期 *** 教傳入泉州,是 *** 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 *** 寺。拿散宴
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 *** 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 *** 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 *** 石刻近300方。
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
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時感慨「此地古稱佛國,滿地皆是聖人」這是對泉州宗教最好的詮釋。
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
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
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
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
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
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 ,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消銀的包容性。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像一條條脈絡,棲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外,從歷史深處延伸至今。
行走在古街巷裡那古樸的石材路面上,更讓人回到了歷久彌新的城市記憶中。
塗門街、南俊巷、狀元街……這些名字讓你立刻明白歷史積淀賦予城市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彷彿也記憶著泉州學子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
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
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
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 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
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
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
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多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
建築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
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
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
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於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
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長834米,寬7米。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 永春牛姆林,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
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
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態,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
泉州天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天後路,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佔地6000畝,海岸線12公里,與台灣隔海相望。
閩南黃金海岸度假區分為海面、岸線和陸上三大區域,包括海島世界、民俗文化村、東南亞縮景公園、大觀園度假酒店(三星級)、游樂園(佔地240畝)、高爾夫俱樂部、遊艇俱樂部、海濱浴場、實彈射擊場、商業街、別墅區和直升機場等等。
黃金海岸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為集行、游、吃、住、購、娛於一體、旅遊內涵十分豐富的濱海旅遊度假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旅遊景區之一。
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佔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
1999年以來,市 *** 先後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深滬灣,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獅」之稱。
深滬灣全長6公里,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灘前碧波萬頃。
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
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
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
海水潔凈,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閑、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
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
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
是集宗教朝聖、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
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
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
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
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為閩南地區最高、建築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廟。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
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
2. 泉州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1、拜月娘媽,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2、燒塔仔,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
3、劃拳和搖骰子,這是泉州酒文化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閩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為同廈漳兩地劃的閩南拳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4、公雞娶婦,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時是要大哭以示悲傷。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
3. 泉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泉州傳統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主要特產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區,有海上絲綢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閩台關系、泉州華僑、泉州的民樂,特色的閩南建築,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泉州市始終將閩南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擺在十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使閩南又有閩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奮斗,但也都與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閩南籍同胞閩南文化是從歷史上出現過的西晉「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園戲。
5.泉州市高甲戲。
6.泉州市提線木偶戲。
7.晉江縣布袋木偶戲。
8.惠安縣石雕。
9.泉州市花燈。
10.德化縣瓷燒制技藝。
11.惠安女服飾。
5. 泉州地域文化有哪些獨特的特點
泉州位於我國東南之濱,與台灣隔海相望。
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和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金門縣(待回歸)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68萬。
泉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觀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路起點、世界宗教大觀、中國著名僑鄉」是泉州旅遊形象的集中概括。
人間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樣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亞非歐文化明珠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景雲2年泉州建制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全市文物眾多,遍布各處。
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8處,市級600多處。
巍然屹立的東西石塔,氣勢雄渾的洛陽古橋,令人敬仰的鄭成功史跡,保存完好的屈斗宮古窯址,無不閃爍著泉州歷史文化的光彩。
海上絲路起點。
泉州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就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東西方文化的匯合交融,結出了燦爛的文明碩果。
晉江陳埭、惠安白崎、豐澤雲麓、永春達埔等鄉村,還聚居著古代 *** 移民的後裔3萬多人。
風格迥異的靈山聖墓、清凈寺、草庵摩尼教遺址,「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氣宇軒昂的天後宮、六勝塔,無不記載著與東南亞、 *** 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珍跡。
世界宗教大觀。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中世紀以來 *** 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遺址,朱熹曾譽泉州「此地古稱佛國」,佛教名剎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閩南三大叢林,道教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同時,泉州城鄉均有大量香火遠播的民間信仰的大小宮廟。
泉州的多種宗教和睦相處,體現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中國著名僑鄉。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680萬、港澳同胞70萬、台灣同胞900萬,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故土,熱心桑梓公益,鼎力支持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事業,海外鄉親不僅是泉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客源。
素有「山川之美為東南最」的泉州四季如春,景色似畫。
「四時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
秀麗的戴雲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層巒疊嶂,妖嬈多姿。
德化岱仙瀑布、永春牛姆林原始森林、安溪茶葉大觀園等自然生態別具風采。
海濱沙灘也極納含富魅力,惠安崇武、石獅永寧、晉江金井、衙口幾處海濱,連綿沙堤,天風海濤,是休閑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
而洛陽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龍門灘水庫等江湖,山光水色,蒼松翠柏,足以怡情悅目,使人流連忘返。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是泉州旅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泉州到處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至今流傳著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不僅是我國戲曲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海外鄉親倍感親切的鄉音。
拍胸舞粗獷詼諧,火鼎公、火鼎婆妙趣橫生。
發祥於泉州的南派少林武術,影響遍及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
還有,泉州的民間工藝和地方特產也獨具特色。
德化瓷器工藝精巧,自宋代就遠銷世界各國,被譽為洞陵笑「國際瓷壇明珠」。
泉州的石雕技術高超,題材多樣,以惠安的雕工為最,有「石汪睜雕之鄉」之稱。
木偶頭雕刻、彩扎、竹編、刻紙、紙織畫等工藝品也名揚中外。
而安溪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極品,早就作為貢品列為名茶,暢銷海內外。
泉州市委、市 *** 對旅遊業的發展極為重視, 「十一五」把旅遊業作為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實行「 *** 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共托朝陽」的傾斜政策和優惠措施,加以扶持培植。
市 *** 先後出台《泉州市人民 *** 關於進一步發展旅遊業的若干意見》,扶持旅行社發展和旅遊車隊發展的有關規定,從政策上給予扶持。
目前,泉州已有星級酒店82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50家,客房1萬多間,床位二萬余張;旅行社8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家、國內旅行社84家。
並且擁有一支經過大學、職專、函授專業訓練的旅遊從業人員近5萬人。
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泉州以其優美秀麗的山光水色,目不暇接的文物古跡,群星璀燦的歷史人物,絢麗多姿的戲曲藝術,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構成了旅遊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地方風貌而別具魅力。
泉州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的好去處,也是投資開發建設盈利的好樂園。
6.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
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
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 *** 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
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昌槐由成熟,而趨向鼎盛。
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渣仔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
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如迅汪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
「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
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