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化是什麼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華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華文化相傳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等時代,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發展,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文明探源如下:
「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源於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其流傳年代久遠,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時期產生。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圈」與「漢文化圈」。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黃河與長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⑵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2)真正的中華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棚陸畢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鏈芹,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悉豎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⑶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中國 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⑷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4)真正的中華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⑸ 中華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民族的亂昌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絢麗,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中華各民族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多元區域性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輻射、匯聚共同點燃了中華文明之火.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實際上是華夏與周邊眾多民族共同組成的部落聯盟.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證明,華夏民族是由炎黃部族集團為主源 ,以周邊不同部族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從一開始就具有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多元性的統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上世紀80年代,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正是在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圖騰融合而成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而漢嘩散扒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的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它們與漢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優點和特色.比如,漢族書面文學很發達,文獻典掘基籍很豐富,而一些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在某些方面超過漢族.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和柯爾克孜的《瑪納斯》並稱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其長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史詩,這是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超過80種.演唱藝術就有幾十種,舞蹈藝術有數百種.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鮮明的特點、優美的舞姿,成為我國藝術舞台的常見節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至今仍然是我國民族樂器不可或缺的常見樂器.雄偉的布達拉宮、美麗神奇的麗江古城成為中華建築的傑出代表.納西族創制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並稱我國兩件古文字珍品.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盛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中華各族人民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的獨特貢獻.
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強大思想基礎,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託和根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⑹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古文、古詩詞、詞、樂、賦、民樂、國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等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睜歷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鄭局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比如「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的各種學問。
傳統文化作為悉叢搜中華民族的知識共同體,融匯著中國數千年的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族群民俗,蘊涵著國魂、國脈、國寶、國本,是中國人的尊嚴所在,根基所在,是以原創性的智慧與世界進行平等對話的源泉所在。
⑺ 什麼是中國文化
中華文化,或稱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中國文化包含凳談和民俗,戲曲,棋藝,茶道,中國傳統侍數樂器,文人字畫,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華特棗盯有的文化
⑻ 你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⑼ 什麼是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喊宴深,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經典之作,比如《勸學》、《子思》、《論語》、《孟子》等著作,這些中國古文曾驚艷了我,他們中有的至今仍被我們沿用著,用來感悟!這些文章不僅豐富了我們歷史文化知識,更讓我們從中領悟人生哲理。
一、《勸學》
《勸學》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稷下學宮的學生子夏。全文共計十四篇,分別從學力、品行、修養、德行、道德實踐和教育等方面闡述了人生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和提高自身的修養,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實踐。文章語言生動感人,語調平緩短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全文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論學理、論志向、論態度。本文最經典的語句:有學則無涯,無以廣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盡心上》)
人而無志,殆已!君子固窮,而志不窮;窮且益堅,不拔之柱。窮且益堅,又何妨?固窮之要,在窮且益堅。君子以不屈於貧賤而不餒於富貴,以不屈於強權而不撓於強權為懷!
2、「人皆有知而不學矣,或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則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為不知!」——《孟子·盡心上》註:《孟子·盡心上》,《莊子·天下篇》下傳。
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其為人也者,其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子在田邊笑,父母在堂上哭」,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父母都在田裡忙得不亦樂乎嗎?難道父母都不關心我了嗎?難道我不應該感到高興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
吾以天下為己任,有老而無少,幼而無猜,老而無依,幼而無友,老而無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為己任,而無所成;欲成而為人知,亦何難哉!這句話放在最後是因為,孟子要把人的壽命延長到七十歲,把人從「肉食者」變為「肉食者」;把人從飢餓的「吃肉」變成可以同患難、共榮辱、共分享快樂的人;把人從貧窮、疾病、殘缺、死亡里解救出來。孟子在其中還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這句話其實一直就在強調尊老愛幼,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尊老愛幼掛在嘴上!尊老愛幼不只是體現在嘴上,更體現在生活當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紙鳶之死」(《孟子·離婁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首先要不斷向上、向美。一個人的志向要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奮斗!古人雲:「君子立志而不立志也,其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奮斗啊!
在我看來,雖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勸學》、《子思》、《論語》、《孟子》這些著作是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他們對我們以後人生的修養、談吐以及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我們要讀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煉其中的內涵,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所幫助。
⑽ 什麼是中國文化呢
中國文化其實是指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發展狀況。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
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