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青年亞文化有哪些

青年亞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6 09:22:15

A. 大學生亞文化有哪些

大學生亞文化,大學生嚮往的「小資」和「白領」都屬於有錢有閑的階層,受過良好教育,待人接物優雅得體,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注重生活質量。這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希望在一定經濟基礎的前提下,盡可能追求自我個性張揚和自我風格的樹立。

在大學生個人行為方式調查中,把「享受孤獨」當作普遍而自覺的行為方式的大學生,佔到了被訪群體的82.6%。調查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社會疏離感的上升,這種疏離感來源於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信任機制的相對落後,個人主義成了現代大學生的行為法典。

(1)青年亞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學生處於向主流社會邁進的過渡階段,但是卻沒有被主流社會完全認可或接納,同時,他們又處於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發育時期,而其性心理發育不僅受生理心理影響,且很大程度受社會道德、文化及周圍環境影響。

他們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和社交環境,這樣的環境為大學生內部形成形形色色的亞文化提供了土壤,而這些亞文化往往表現出和主流社會相疏離的姿態。其中,由於成人電影的介入而形成的亞文化就是亞文化中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B. 什麼是青少年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區、各群體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階級、階層、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統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徵的群體或地區文化即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於這一亞文化是青少年自己親身參與創造的,因而它媒體多於傳統媒體等。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者集體撰寫了一部叫《儀式抵抗》的著作,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者認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階級的對立也表現在文化領域,平民階層的青少年因無法進入主流文化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徵意味。例如,光頭仔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種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風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企圖。S·霍爾指出,盡管這種離經叛道的亞文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但它仍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簽;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這里,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這些一度成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觀。青少年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來創造新的大眾文化形式,因而,這種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後現代的傾向。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

C. 什麼是亞文化啊最好是含有亞文化的廣告案例…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有各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

由於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3)青年亞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雖然這種反叛意識隱而不彰,但仍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總體上看其特點是:

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國學者克拉克所說的「父母文化」為特徵,例如,追星族與追星文化被約翰·費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義的一部分,費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經濟》一文中說,追星文化即是對主流文化意義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與主流價值系統所鄙視的文化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

我們可以找到偶像崇拜的心理學依據,但現實卻遠沒有那麼簡單。近幾年出現的「哈韓」、「哈日」現象,是偶像亞文化的典型。這表明偶像亞文化在青春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為心理斷乳期青少年准備好合適的文化形式,因此,他們對成年人強加的文化產生抵觸在所難免;

二、突出了游戲、發泄特性,青少年對網路游戲的沉迷,就有類似的特點。「玩耍」成為接觸媒介的一個主要特徵。

當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是網路、電視、時尚雜志、卡通讀物、言情類的圖書,以及一些信息技術衍生媒體如MP3、手機等,而新興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現在網路游戲、網路聊天、手機簡訊等,這些都帶有玩耍的特性;

三、表現為曠日持久的狂歡活動,而這主要表現在媒介使用領域尤其是新興媒介的使用上,青少年是把接觸媒介看作是一種「狂歡儀式」,與以往不同的是,網路媒體的出現為青少年創造了自己的獨立社區。進入這一社區意味著儀式的開始。

這一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自然就有著自身的特殊內涵,與以往的素養教育有著很大的差異。父母和教育界人士對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往往充滿了恐慌,甚至認為使用新媒介就會導致墮落。一種在背離父母主流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在一個多元化社會,青年亞文化應該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間。新媒介本身並無害,但其所荷載的內容以及使用方式卻是問題滋生的空間。正如大衛·博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其著名的媒介教育著作《童年死後:成長在電子媒介時代》中所說,「對於成長於電視時代的人們來說,新興的電子媒介越來越難以理解和控制。」

新媒介的功能是強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創造了青少年的精神空間,同時也帶來媒介素養問題——青年亞文化中的媒介素養問題決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精神領域的問題。

盡管青年亞文化之中可能包含厭世、頹廢的成分,但在青少年看來,這些文化內容中充滿了輕松、自由和愉悅,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代表性的形式,各類網路槍戰、打鬥游戲,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無厘頭」電影,《還珠格格》、《流星花園》等電視劇、周傑倫的MTV、韓國影視劇……

青年亞文化的消費在青少年那裡成為一種對家庭、社會各種壓力的「儀式抵抗」。然而,這些狂歡化青年亞文化裡面有青少年認同的情感方式,有他們自己的溝通形式。

情緒發泄、感官刺激是當今青年亞文化外在特性,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消極的、非建設性的,也隱含著對主流社會潮流抵制、叛逆的傾向,這一傾向在現行體制下對青少年與社會的交流以及社會教育的開展都會形成障礙。

因此,由此來看,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就不再僅僅是一般的識讀教育,而是要著重讓青少年明白,媒介文化的健康價值取向是什麼,什麼才算是健康的媒介使用方式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次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年亞文化

D. 中國的亞文化是什麼

亞文化,通常是指種種非主流、非普適、非大眾的文化,體現為某些特定年齡、特定人群、特定職業、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狀態的特定文化形式、內容和價值觀。

比較常見的,如嬉皮士文化、粉絲文化、嘻哈文化,以及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等等,常常在不同時代被看作亞文化現象。

亞文化群體,許多是所謂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

(4)青年亞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應該承認,亞文化是客觀存在,它反映的是部分沒有或者暫時沒有進入主流社會體系、獲得主流文化認可的「邊緣」或者「孤獨」人群的文化自我認同。

所有亞文化都體現一定程度的亞文化人群的合理需求,主流文化只有融合這些需求,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文化發展,而不至於限入因循守舊的窠臼。

事實上,如果沒有對各種民間詩歌音樂的吸收和整理,就不會有「詩三百篇」,也不會有不斷推陳出新的唐詩宋詞元曲;當年的通俗音樂也曾經是亞文化,但如今已經成為主流文化一部分;爵士、搖滾,在中外都曾經一度被視為離經叛道,而今早已成為主流音樂重要分支。

從歷史上來看,從「對峙」走向「轉化」,既是主流文化應對亞文化挑戰時應有的態度,也是主流文化自身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的客觀需要。

第一,對亞文化應「去粗取精」。

不少亞文化往往會直接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甚至生理需求,宣洩功能比較突出,文化上往往會帶有某種「本我」的「粗鄙性」,例如有時較多地使用污言穢語,有時只強調自我感受,暴力、情色等因素也比較普遍,存在某種攻擊性、叛逆性傾向等。

主流文化在對待這類亞文化時,應盡可能將這種宣洩性需求通過「凈化」方式加以過濾,吸收其原生態的生活質感、藝術的生動性和想像力、情感表達的創新性,使之符合主流價值的文化要求。

在這方面,說唱音樂的主流化、搖滾文化的變化,就是比較現實的例子。「街談巷說,必有可采」,去掉亞文化中的「粗鄙性」「原始性」,將亞文化的情感表達「藝術化」「社會化」,也是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趨勢。

第二,對亞文化應「去偽存真」。

亞文化由於其「地下性」,往往會用更加誇張、激烈,甚至偏激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早就有學者認為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會刻意「羅織」一種「與眾不同」的「狂歡」風格,用「被建構性」區別於主流的傳統性。

特別是在互聯網和市場化背景下,一些新興傳媒平台和逐利資本會利用這種「誇張性」吸引眼球、帶入流量、獲得回報。商業動機使得亞文化的「虛飾性」「表演性」變本加厲,更加扭捏作態,從根本上背離亞文化本身的「合理性」。

當下,部分低俗網路直播、低俗網紅現象、明星丑聞、粉絲偏激行為,反映的就是這種商業動機對亞文化的放大和扭曲。

對於這種現象,一方面文化傳媒管理機構應該加強對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傳播平台的依法管理,避免亞文化現象主流化的泛濫。

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誇張性」也可以加以適當「去偽」,使之在真情實感基礎上「合理化」「合情化」「審美化」,讓亞文化既能夠表達特定人群的特定情緒,但又不將這種情緒絕對化、誇張化,導致亞文化成為脫韁野馬,與主流文化之間形成巨大對抗和反差。

第三,對亞文化應「存異求同」。

亞文化代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但這些需求在亞文化中往往會被放大。蔑視社會規范、諷刺教育體系,在亞文化的創作、表演和行為中都是常態,也引發這些年各種粉絲群體之間線上線下的爭斗。

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包容亞文化的差異性,一方面也要賦予亞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識,例如,引導亞文化關注自由和平等之間的平衡、個性和社會的統一、權利和義務對等、愛和被愛的和諧、痛苦與快樂的辯證、挫折與成長的必然、小我與大我的關聯等等,使得「差異」性的亞文化走入主流文化。

也就是說,既尊重亞文化人群對自由、個性、差異的追求,又軟化、弱化這種追求的極端性和破壞性,使之能夠與主流文化協調發展。

最近,主流媒體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偶像明星參與《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電視節目的製作,體現的正是這種存異求同的努力,獲得許多觀眾包括青少年觀眾的認可。

因此,一方面,應該適當促成亞文化在資本和新媒介推動下主流化、大眾化;另一方面,在包容中轉化、在揚棄中引導,也是主流文化面對亞文化挑戰的積極態度。

事實上,「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人類的主流文化就如同大江大河一樣,總是在融匯各種涓涓細流之後,才有大江東去的生命力。

所以,在堅守主流價值底線的同時,開放包容、積極疏導,才能真正化解互聯網時代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形成主流引導下多元文化之間的互動共生,也使得主流文化本身隨著時代發展更加具有兼容性、普遍性和共享性。

E. 什麼是青少年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並構成亞文化等都是這種亞文化。亞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總體文化的次屬文化。一個文化區的文化對於全民族文化來說是亞文化,而對於文化區內的各社區和群體文化來說則是總體文化,而後者又是亞文化。研究亞文化對於深入了解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那就是在都市處於非中心——或者說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共同創造與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的。一般來看,這些文化極少被專業出版物、媒體與展示單位所介紹,甚至也不為專業的文化學者所重視。在外國的歷史上,著名的爵士樂與搖滾樂都曾經是亞文化,但隨著專業人士與文化學者的不斷介入,它們到後來都成了正規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亞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亞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這也表明,所謂正規文化總是在吸收亞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在世界的范圍內,已經出現了研究都市亞文化熱的趨勢。
亞文化(subculture),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區、各群體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階級、階層、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統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徵的群體或地區文化即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於這一亞文化是青少年自己親身參與創造的,因而它媒體多於傳統媒體等。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者集體撰寫了一部叫《儀式抵抗》的著作,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者認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階級的對立也表現在文化領域,平民階層的青少年因無法進入主流文化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徵意味。例如,光頭仔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種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風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企圖。S·霍爾指出,盡管這種離經叛道的亞文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但它仍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簽;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這里,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這些一度成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觀。青少年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來創造新的大眾文化形式,因而,這種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後現代的傾向。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

F. 專家口中的「亞文化」是什麼,目前中國有哪些亞文化

所謂的亞文化指的就是種種非主流,非普世非大眾的文化,主要體現在某些特定的年齡,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職業身份,生活圈子和生活狀態的特定文化形式,其中的內容和價值觀,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看法,然後在這個圈子裡面流行。這些類別中的歸屬關系。相對來說是比較固定的,但是又有許多分化的可能性,從某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分類裡面再分化出多種小的分類,這些小的分類也有極大的可能自成一派形成新的亞文化圈子,這也都算是這些亞文化的特色之一。
例如特定物品類,有的人就會喜歡購買這些小眾的,精緻的製品,例如bjd娃娃(球形關節人偶)、手辦、高達模型等等。這些在普通人眼裡看上去就是小孩子玩的玩具的東西,在精緻的做工底下,其代價是高昂的價格。

G. 亞文化有哪些

亞文化有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由於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現代亞文化:
御宅族:資深ACGN愛好者的泛稱,由於ACGN不為主流文化接受,故該族群常為大眾誤解。
火星文:為網民發明的符號字體,用於減省字數及筆劃,本意是提高輸入速度。
Brony:美國動畫《彩虹小馬》愛好者,一般不屬於ACG范圍內,其分布之廣泛足以形成一種次文化。
獸迷:是指受到歐美國家的卡通文化之影響,喜好具有人格或其他人類特質的擬人化動物之虛構角色的一群人。

H. 當代青年亞文化都有哪些表現形式

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形式
1.鮮明時代特色青年亞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青年亞文化隨之興起,其形式、規模和內容呈多樣化和流行化趨勢,並表現出對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斷滲透,對青年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的青年亞文化也處在一個轉型期。在當代中國,在主流文化和先進思想熏陶下,眾多的「優良青年」是建設先進文化和健康社會生活的主體力量,他們對時代的脈搏有著最敏銳的感覺和反映。當代中國的青年亞文化貫穿於青年的價值觀、生活、行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青年亞文化又是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文化多元的產物,它的產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亞文化所帶來的直接沖擊。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創造出來並被青年所接受、學習和模仿,由此產生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青年亞文化,並具有青年人的主體性,流行化趨勢和個性化特徵。
2.青年亞文化當代變化的突出表現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抗爭意識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中國的青年亞文化與西方青年亞文化不同的是並沒有明顯的階級特點,但卻烙上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由於中央政府為控制人口而採取的計劃生育政策,80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青年大多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齡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早獨立,更早成熟。這種獨立促使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影響,在同齡人中獲得認可,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些因素構成了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獨特方面。

I. 請問當代青年亞文化都有哪些表現形式就是說有哪些相象呢謝謝!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於這一亞文化是青少年自己親身參與創造的,因而它媒體多於傳統媒體等。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者集體撰寫了一部叫《儀式抵抗》的著作,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者認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階級的對立也表現在文化領域,平民階層的青少年因無法進入主流文化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徵意味。例如,光頭仔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種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風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企圖。S·霍爾指出,盡管這種離經叛道的亞文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但它仍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簽;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這里,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這些一度成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觀。青少年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來創造新的大眾文化形式,因而,這種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後現代的傾向。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雖然這種反叛意識隱而不彰,但仍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總體上看其特點是: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國學者克拉克所說的「父母文化」為特徵,例如,追星族與追星文化被約翰·費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義的一部分,費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經濟》一文中說,追星文化即是對主流文化意義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與主流價值系統所鄙視的文化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可以找到偶像崇拜的心理學依據,但現實卻遠沒有那麼簡單。近幾年出現的「哈韓」、「哈日」現象,是偶像亞文化的典型。這表明偶像亞文化在青春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為心理斷乳期青少年准備好合適的文化形式,因此,他們對成年人強加的文化產生抵觸在所難免;二、突出了游戲、發泄特性,青少年對網路游戲的沉迷,就有類似的特點。「玩耍」成為接觸媒介的一個主要特徵。當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是網路、電視、時尚雜志、卡通讀物、言情類的圖書,以及一些信息技術衍生媒體如MP3、手機等,而新興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現在網路游戲、網路聊天、手機簡訊等,這些都帶有玩耍的特性;三、表現為曠日持久的狂歡活動,而這主要表現在媒介使用領域尤其是新興媒介的使用上,青少年是把接觸媒介看作是一種「狂歡儀式」,與以往不同的是,網路媒體的出現為青少年創造了自己的獨立社區。進入這一社區意味著儀式的開始。
這一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自然就有著自身的特殊內涵,與以往的素養教育有著很大的差異。父母和教育界人士對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往往充滿了恐慌,甚至認為使用新媒介就會導致墮落。一種在背離父母主流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其實在一個多元化社會,青年亞文化應該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間。新媒介本身並無害,但其所荷載的內容以及使用方式卻是問題滋生的空間。正如大衛·博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其著名的媒介教育著作《童年死後:成長在電子媒介時代》中所說,「對於成長於電視時代的人們來說,新興的電子媒介越來越難以理解和控制。」新媒介的功能是強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創造了青少年的精神空間,同時也帶來媒介素養問題——青年亞文化中的媒介素養問題決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精神領域的問題。
盡管青年亞文化之中可能包含厭世、頹廢的成分,但在青少年看來,這些文化內容中充滿了輕松、自由和愉悅,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代表性的形式,各類網路槍戰、打鬥游戲,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無厘頭」電影,《還珠格格》、《流星花園》等電視劇、周傑倫的MTV、韓國影視劇……青年亞文化的消費在青少年那裡成為一種對家庭、社會各種壓力的「儀式抵抗」。然而,這些狂歡化青年亞文化裡面有青少年認同的情感方式,有他們自己的溝通形式。情緒發泄、感官刺激是當今青年亞文化外在特性,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消極的、非建設性的,也隱含著對主流社會潮流抵制、叛逆的傾向,這一傾向在現行體制下對青少年與社會的交流以及社會教育的開展都會形成障礙。因此,由此來看,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就不再僅僅是一般的識讀教育,而是要著重讓青少年明白,媒介文化的健康價值取向是什麼,什麼才算是健康的媒介使用方式等。
青年亞文化消費中凸顯的媒介素養教育難點
青年亞文化在媒介使用中的客觀存在,為我們的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課題。從青少年媒介使用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媒介教育必須首先面對的。解決這些問題,青年亞文化給媒介教育工作帶來的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青年亞文化既表現為個人身心躁動,也表現為社會反叛行為。現實生活中兩種因素是混合在一起的,我們很難從根本上把兩者區別開來。在青春期,性潛意識的「移情」和「代償」轉化為多種躁動不安的行為,這些行為表現為非理性、突發性和多變性的特徵。網路游戲、收集明星信息、手機簡訊等媒介消費都是他們躁動不安的表現。因此,在這一情況下,要想使青少年像過去那樣被成年人的規范和典雅所整合、緩和(軟化),轉化為一種溫柔敦厚的文化形式是很難行得通的,因為新媒介已使社會教育環境復雜化了,媒介的模擬性和易得性使得媒介教育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做出調整。
其次,長期以來我們的媒介文化大多是專制性的,即以訓誡的口吻傳播教化式的內容。缺少溝通,不講究交往修辭是這類媒介文化的特點。因此,當我們沿用這樣老一套的辦法來進行媒介教育或在這樣的語境下進行媒介教育時就很難引發青少年發自內心的認同。缺乏對現行主流文化的認同感是當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突出難點。而來自境外媒體機構往往深入研究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針對其特點,開發媒介文化產品。近期韓國青春偶像劇、網路游戲在中國的流行正說明這一問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強,面對如潮水涌進的外來媒介產品,他們並沒有構築好倫理道德上的心理防線,美醜善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道德無准則是媒介消費亞文化的典型特徵。例如,對網路黑客的態度很典型地反映了這一點。根據上海市有關專家的調查統計顯示,有16.3%的青年對羨慕網路黑客的觀點持贊成態度,30.4%的青年未明確表態或是迴避問題,這兩者的比例雖然不是很大,但卻反映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模糊觀念。當今發達的網路社區其成員以年輕人為主,相似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動機,使得他們彼此間很容易產生共鳴,由於青少年渴望擺脫現實世界的道德規范限制,因此,他們在網路社區尋找解脫、放縱,往往對各種現實問題不做道德限制,以寬容的態度看待不合乎傳統道德規范的事件。例如,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博客」成為特殊的網路傳播現象,不加約束的「博客」沖擊的是傳統的輿論環境和道德標准。「木子美」、「竹影青瞳」在網上發布個人性體驗文字或裸體照片,以此引來高的點擊率。對這種做法,許多青少年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而這實際上就是典型的亞文化心態。雖不能說當今的青少年完全認同外來媒介產品的思想觀念,但總體情形令人堪憂。如果當代青年對這一問題沒有正確認識和道德養成,一味崇拜媒介著力宣揚的「數碼精英」而不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加以認識,那麼其潛在的問題將是很危險的。同樣,當青少年把「木子美」、「竹影青瞳」這樣的「博客」事件看得無所謂的時候,我們建立在傳統價值觀念之上的社會秩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在新媒介時代,媒介倫理教育應當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最重要內容,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又一大難點。
再次,在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成人的情感形式是很難打動青少年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情感形式,在青年亞文化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成年人文化中的情感有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由青春期的特點決定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的變化使得他們進入心理斷乳期,那種急於尋求精神上的獨立和擺脫對父母依賴的情緒在此時表現尤為強烈。賽伯空間是其能找到獨立感覺的精神家園。這正是青少年對媒介虛擬的世界十分迷戀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於他在虛擬世界中容易得到心理滿足,自然就會覺得現實世界的無味。通過游戲的方式,游戲者可以將現實世界的意義降到很低。電腦游戲綜合症不單是精神層面的,它直接導致身份乃至人格的分裂。游戲者在現實世界有一個身份,而到了游戲世界裡,他則擁有一個或多個其他身份,彼此可以變換,獲得高度刺激和多重滿足。因此,如何使青少年擺脫網路虛擬世界的誘惑成為媒介素養的一大難題。
青年亞文化引發的媒介素養問題,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由於青年亞文化保持抵抗主流社會文化的姿態,而抵制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傳統觀念,因此,媒介接觸、消費中的青年亞文化傾向,將阻礙青少年正常、健康的文化價值觀念的接受。二、由於青年亞文化形式前衛、怪異,這使得青少年容易全盤接受附著在其上的價值取向,否認傳統形式的文化以及附著在其上的價值取向。三、由於青年亞文化消費漸成潮流、時尚,而導致對傳統識讀教育的排斥,如電子媒介的使用,造成對視覺文化的依賴而對紙質媒體排斥,對電子書寫和讀圖簡化形式的推崇,導致對讀寫能力培養的抵制,從而造成人的思維能力下降。香港和台灣等地的一些學者研究證實,狂歡式地接觸媒介,對提高他們判別能力並無幫助;相反,研究發現約一成半有沉溺使用媒體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傳媒判別能力明顯偏低,而且有較強仿效媒體訊息的傾向,例如「在有意無意間去學習電視劇、電影或者漫畫人物處理問題的方法」、「會代人歌詞、劇情或者電影角色,去處理自己的感情問題」等。研究結果指出,若青少年對傳媒缺乏判別能力,容易引至在日常生活中過分沉醉於敘事性的媒體內容,並且增加仿效媒體訊息的可能。這顯然都是媒介素養教育中所必須面對的。
青年亞文化消費中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青年亞文化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認同感的調整。人們認同什麼首先看他們接觸什麼,青少年對自己親身參與的文化最容易產生認同,這種認同值得人們關注是因為它對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現行媒介教育面對的突出問題是忽視了青少年「使用與滿足」的客觀存在。因此,當前最迫切的是要針對青少年亞文化消費的特點,研究出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對策,不能採取傳統思想教育那種做法,而應當有其獨特性。
針對青少年活動特點,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形成批判、比較和設計的能力。香港傳媒教育工作者何惠儀表示,從接觸中可以發現青少年的辨別能力並非薄弱,卻是由於學校或家長沒有為他們提供適當的討論空間,使他們不能從師長那裡獲得思考啟發,亦不能學習到對事物基本的判斷能力。傳媒每日呈現的社會時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師長應把握機會,多鼓勵及引導青少年討論,啟發青少年的批判思考,幫助他們建立一套正確的價值觀。新加坡學者伊安·韋伯(Ian Weber)認為「21世紀數字化生活以4個關鍵性目標為中心」即「使文化產品通俗易懂」、「使批判性思考看得見」、「通過相互合作進行學習」、「培養自我管理、自我決斷的能力」。這也是他所謂「數字素養」的核心。他指出:「青少年的革命性體現在他們維權過程中——他們質疑傳統,再創造實用文化的新形式並適應這一新形式。」他提出的數字素養教育的方法是:「學習」(通過調查、討論等進行)、「提倡」(團隊、營造培養數字素養的緊迫感)、「關注」(使社區、教師、家長都來關注)、「激活」(形式、方法的靈活運用)」。在我國數字媒介素養教育還沒有開展起來的情況下,這些方法也是值得借鑒的。
要承認青年亞文化消費主潮地位的事實。由於青年亞文化客觀存在,圍堵和限制都是不可取的,而應當加以引導,主動以豐富、生動的文化產品和娛樂形式佔領新媒介領域。對新媒介領域的放棄,就意味著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放棄。因此,針對當前數字化媒介流行的趨勢,適時製作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口味的文化產品,將傳統教育內容與數字化媒介有機結合起來,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方法。與此同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其價值意義,而應當對其進行冷靜分析,肯定其質疑、反叛精神中的積極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創新價值,並加以合理的引導,揭示其存在的弊端,認清其中的是與非。英國學者蘇格曼指出:「青年亞文化是廣大青少年的新鴉片」」。要使青少年認識到媒介消費中包含了某種「新鴉片」,這種「新鴉片」具有誤導作用。強調雖然有個別特例,但養成教育還是大多數人成才的主要途徑,從而,使青少年從對數字精英的盲目崇拜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目前我國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問題還十分嚴重。使青少年從沉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不把學習視為畏途,這也是阻止青少年把網路媒體虛擬社區當作自己唯一可以遁人精神家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就青少年媒介接受的亞文化行為而言,我們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要讓青少年學會控制自身行為,比如明確使用媒體的目的、了解媒體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影響、合理安排使用媒體的時間、懂得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發展自我。二是要讓他們了解媒體的運作,譬如了解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和電視節目中編劇、導演、演員等人員的職責等;三是辨析不同媒體內容的性質,譬如對電視上新聞、娛樂、電視劇、廣告等應採取不同的解讀方法;四是體察媒體行業對社會的影響,譬如網路語言是如何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虛擬現實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等。
另外,青年亞文化中的媒介素養教育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最為迫切的是要強調媒體的自律,市場經濟時代,媒體道德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挑戰。為了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而過度地迎合青少年的亞文化需求,過度渲染亞文化,這客觀上助長了青年亞文化的盛行,也客觀上造成了媒介素養教育的難度。因為青年亞文化畢竟是青少年參與創造的文化,由於他們的身心尚在發育,尤其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處在未成型階段,不可避免在青年亞文化中還有一些模糊認識,其價值觀、世界觀中模糊意識可能會產生一些錯誤導向。媒體的自律就是對社會的負責。全社會都來形成對媒體的監督,強調媒體對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有利於從根本上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因為青少年畢竟處在心智不成熟狀態。
與此同時,強化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播渠道,強調主流傳統、健康價值觀念的傳授伴隨在其心智的完善的全過程。有研究者對北京等地青年的調查發現,有些流行文化的東西竟然被放到了經典的位置,這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對傳統經典文化介紹少了,以致於青少年產生了模糊認識。如果文化、教育工作者都來在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播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青少年就不容易在媒介使用上走向極端化的歧途。
青年亞文化最早是階級、種族差異的產物。20世紀末以來,隨著青年文化與網路等新媒介的結合,又產生媒介使用上的青年亞文化。在這一文化盛行的今天,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必然遭遇挑戰。然而,我們也可以從歷史得到啟發,在20世紀初中葉,青年亞文化的反叛精神雖然造就了西方青年放盪形骸、萎靡頹廢的生活方式,那種波西米亞式的青年亞文化曾在西方國家引發了各種各樣的青少年犯罪,如吸毒、搶劫等,但它也造就了表現主義、左岸藝術、先鋒派、垮掉的一代文學以及搖滾樂等文化藝術形式」。這說明,青年亞文化具有可引導的一面,只要加以適當引導,充分發揮其積極面,它就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在當今新媒介發達的背景下,針對青少年青春期特點,展開媒介素養教育,主動而積極地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媒介,正確地看待媒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既可以提高青少年媒介使用技能也能夠使他們在使用媒介時心智得以成熟,從而有利於整個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只有這樣,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就會真正取得成效。

J. 世界上有哪些亞文化(外國的)

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
青年亞文化: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
企業亞文化:如俱樂部文化、派別文化、「沙龍」文化、「哥兒們」文化等等。
還有同性戀亞文化等等。

閱讀全文

與青年亞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