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淮北的文化歷史
淮北源遠流長,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約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在現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此。2500多年前,宋共公瑕將宋國國都由河南睢陽遷此,歷90年。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歷代王朝先後在此設郡或縣。
為古相城繁榮時期,據初步考察,計有200餘處文物點,重要的文化遺址有石山孜等14處。始建於約公元前200年的臨渙土城為全國唯一現存的鎮級土城牆。
在出土文物中,漢畫像石的品位之高,數量之多,為中國少有的幾個城市之一。淮北自古人傑地靈,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蹇叔(約公元前628-前560年)。
兩漢之交的大哲學家、經學家桓譚、三國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史稱「竹林純陵七賢」之一稽康(公元223-262年);中國現代雕塑大師劉開渠(公元1904-1993年)。
(1)淮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淮北民俗文化:
淮北花鼓戲流行於蘇、皖北部邊界以內,至宿州、澮河以北這一較小區域,是極具風格的稀有劇種之一。淮搏高北花鼓戲源於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豐、沛、蕭、碭地區的民間花鼓班達百餘家。
淮北花鼓戲主要曲調有宿州調、澮北調、口子調平板、寒板等;舞蹈為「壓花場」和「大小武場」兩種,有文有武;說唱和詠唱融於一體;角色行當齊全,劇目豐富。
計170餘出,其中大戲110出,小戲60餘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戲的唱腔哀婉纏綿,低徊流轉,尤其「寒調」具有代表性,唱來如泣如訴,如哀如嘆,別具一格,極富個性。
淮北花鼓戲的舞台表演較完整保留了傳統基褲尺戲曲「虛擬表演」的原始狀態,所有情景純用虛擬手法表現,男女演員可互扮各種角色行當。「花鼓大花場」是淮北花鼓戲最具特色的「絕活兒」。
表現形式為男角背花鼓(稱「鼓架子」)。在「盤鼓」和「八句子」中展現豐富多彩的舞姿。女角頭扎綉球,手舞長綢,腳綁特製木墊。
表演技術難度高,演員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在淮北花鼓戲的發展史上,曾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❷ 誰給我介紹介紹淮北
歷史回眸
淮北,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生息繁衍於相濉大地上。位於我市杜集區樓頂山的古岩畫群和濉溪縣城東南7公里處的石山孜古文化遺存等均是我市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見證。相傳公元前21世紀,商王朝的創立者商湯的十一世祖相土向東部開拓疆土,建城於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之《商頌》就留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載」的文字。
·春秋(公元前699年)冬11月,魯庄公與宋公、衛候、陳候會盟於袤(今渠溝鎮),共商攻打鄭國,未克而返。這是我市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春秋(公元前588-576年)宋國共公為避水患,經睢陽遷都於相。
·戰國(公元前268年)宋國被齊、楚、魏所滅,相屬楚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統一中國,置相慎型縣,屬泗水郡,郡治相縣。同時,置輊縣(今濉溪臨渙),亦屬泗水郡。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轄37縣,治所在相縣。
·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改稱沛國。宣帝地節九年(公元前69年) 曾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復稱沛郡。並置竹縣,屬沛郡。
·三國(220-265年)曹操分沛國置譙郡,銍縣屬譙郡。曹丕分沛國置汝陰郡。相縣初屬沛國,後屬汝寬虧猜陰郡。
·西晉(265-316年)復置沛國,國都在相縣。
·東晉(317-420年)晉室南渡後,相縣先後入後趙、前燕,相縣一帶屢有戰事發生,為戎馬兵革之地,所屬屢有更易。
·南北朝(421-528年) 相縣歸劉宋,屬徐州沛郡(郡治在蕭縣),不久相縣、銍縣相繼入北魏。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相縣為相城鄉 ,並空基入符離縣。此後,相城無縣以上建置。
·隋開皇九年(589年)相城隨符離縣屬彭城郡。
·唐元和三年(808年)在相地築城,發現「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時未開采)。
·唐元和四年(809年)割徐州所屬的符離縣、蘄縣,毫州所屬的臨渙縣,泗州之虹縣建宿州。
·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東坡)任徐州知州時,派員在蕭縣白土鎮北孤山一帶「訪獲」煤炭,因作《石炭歌》詠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符離、蘄縣、臨渙3縣並入宿州。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烈山一帶農民發現露頭煤,並開始鑿挖。
·清順治七年(1650年) 清朝廷封閉徐(濉)溪、宋瞳、烈山等地煤窯,遣散數千名工人。
·乾隆十年(1745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安徽巡撫魏定國奏請清廷重開徐溪(烈山)煤礦,11月經工部審議得到批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皇帝御賜「惠我南黎」匾額,懸於相山廟。
·咸豐五年(1855年)秋,濉溪任集人夏白在南坪集起義,為捻軍藍旗首領,屢敗清軍。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山東、毫州、宿城等地富商集股成立烈山煤礦合股公司,試用新法採煤。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宿城秀才周紹棠領得清廷的開礦權,開采烈山煤礦,改礦名為烈山煤礦合眾公司。
·宣統二年(1910年)烈山礦工江思運因作歌謠抨擊礦主、工頭,被毒打致死,引發礦工群起罷工。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市境分屬安徽省宿縣和江蘇省蕭縣。
·1948年11月,市境解放。
·1949年6月,市境分屬華東局皖北行政公署宿縣專區之宿縣和蕭縣。
·1953年2月,市境分屬濉溪縣和蕭縣。
·1958年5月,淮北煤礦籌備處成立。
·1960年4月,建立濉溪市。
·1971年4月,更為淮北市。
·1977年2月,宿縣地區所轄濉溪縣劃歸淮北市管轄。
·今市轄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和濉溪縣。
❸ 淮北文物古跡
1、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發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濟渠碼頭,還有唐歲歲慧船8艘和大批精美陶瓷器等文物。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臨渙城址、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為淮北市僅有的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
2.臨渙古城::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安徽僅有的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先秦古遺址。有古城牆、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嵇康舊居、傳統老街、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景。 位置:濉溪縣臨渙鎮。
3.淮海戰役紀念地:由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8個展室)和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墓組成。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縣雙堆集鎮南。雀灶
4.淮北市博物館:佔地四十餘畝,以西漢文化和隋唐運河文化為主題 精心組合而成。現改為隋唐大運河博乎答物館。 位置:淮北市相山區。
5、濉溪老城石板街:東起老城文昌閣,西至武勝街,中心地段長650米,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 位置:濉溪縣濉溪鎮老城。
❹ 淮河文化的文化簡介
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孕育出了中華文化奠基人的老子、莊子、管子、顏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耐猛虧林七賢」等文學藝術的巨擘。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知橋明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在這個地區發生過幾次著名戰役,其中有些戰役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戰爭給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傷痕,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跡,滋養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同時,也塑造著這個昌神地區的人文精神和豪爽、樂天、俠義的民風。
❺ 安徽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黃梅戲、徽劇、珠算、宣紙傳統製作技藝、鳳陽花鼓、花鼓燈、孔雀東南飛傳說、淮北梆子戲、微墨製作技藝、徽州三雕。
1、黃梅戲
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❻ 淮北的習俗是什麼
</b></b></b></b></b></b>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稱為「立體的中國畫」,適宜於賓
館、客皮晌飢廳裝飾之用。市工藝美術廠製作的煤炭畫曾參加過廣
交會和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
還出口至美國、
日本、
西德、
朝鮮、英國、越南等國家。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國煤炭工業
部外事局和迎賓館陳列。
【地方戲曲】淮北市是一個新建的礦區城市,因為人員
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均有他們的
觀眾。但這一地區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曲當推淮北梆
子戲、泗洲戲和花
笵
戲。
淮北梆子戲:淮北綁子戲源於河南豫劇豫東沙河調。由於
豫東與淮北毗鄰,長期的藝術交流,使豫東沙河調逐漸吸收
了淮北民歌和民間小調的有益成份而演變成今天的淮北梆
子戲。淮北梆子戲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獷、奔放、感染力強
的特點,有二百多種曲牌。演唱分大本腔與二本腔(二本腔
即假嗓)
,在伴奏樂器上除弦樂和鼓板之外,另加棗木梆相
擊作聲,藉以增強聲調之節奏。在藝術表演程式上受京劇的
影響較大,但仍具有地區特色。淮北市梆劇團,淮北市的廠
礦、郊區、農村劇團在演出劇目時絕大多數是演唱淮北梆子
戲。
泗洲戲:泗洲戲原稱「拉魂腔」
,源於蘇北魯南地區,
傳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建國前基本上是由民間小
</b></b>班社在農村演出。這種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員、師承關系
為核心組成。建國後才逐步進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戲的唱
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農村中流傳有這樣的歌
謠:
「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來,就怕我不唱。
」由於它
的唱腔優美動人,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深受淮北地區
人民的喜愛。又因為泗洲戲的老一輩藝人多數生長在泗縣一
帶,所以這一劇種在語言運用上又具有泗縣一帶語言粗獷、
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戲:淮北市郊農村的集鎮一直有花鼓戲小班社
演出。這種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員、師承關系
為核心組成。他們農忙種田,農閑演出。一般不搭檯子,圍
個地攤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戲音調委婉,帶有拖腔。不用弦
樂,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帶上髯口,也簡易化妝。旦
角頭上扎個綵球,腰間繫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雖然
曲調比較單調,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間小調,勞動號子、農
諺、歇後語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因而深受農民群眾的
歡迎。
【民間文藝】淮北市民間文學協會曾經搜集、整理、編纂
了《淮北民間故事集》基本上將淮北地區長期廣泛流傳的故
事整理了出來。從
1987
年到
1992
年之間,民間文學協會還
搜集了當地民諺民謠二千餘條,歸納為政治、氣象、氣候、
</b></b>農業等二十餘項。在楹聯的搜集、整理、創作中,魏啟鵬受
中國楹聯學會委託,與人合作編注
罧
《中國名勝楹聯〃安徽
分冊》
。
民諺民謠:
1
、屬於氣象方面的民諺很多,對天氣很有一定的參考
價值,如:「長蟲過道,大雨就到」,「月亮戴斗笠有風,
月亮烤火有雨。」「雨後西南風,沒有三天空」「老頭活了
八十八,沒見東南雨來發」
「晚霞行千里,早霞雨傾盆」等。
2
、屬於氣候方面的農諺有:「熱在伏中,冷在三九」
「三九四九中心臘,凍死河裡連毛鴨」「處暑去暑天謹模不熱,
寒露添寒穿棉衣」等。
3
、屬於農業的諺語有:「九盡花不開,水果壓滿街」
「頭伏蘿卜二伏蔥,三伏里邊種白菜」「立秋三天遍地紅,
寒露兩旁看早麥」
「棗樹發芽種棉花,
過了穀雨點西瓜」
「六
月六,打棉頭,七月十五拾早花」等等。
4
、屬於地理環境的有「大風颳倒萬丈碑,石碑滾了三
個省」
這是指建國前,
相山屬安徽、
江蘇、
河南三省交界處。
另外,還有屬於政治、文化、風俗、傳說等方面燃返的民謠。
</b></b>
【淮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
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
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
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
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
埠、淮南、壽縣)。
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
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
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
編成。
後來,
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
如
「四門八叉」
、
「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
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
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
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
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
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
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
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
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用當地群眾的純
</b></b>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
一類是用於
「八句子」
和單出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
「西廂段」
「黑驢段」等,
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
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
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
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
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得粗獷、奔放而
又朴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
受到觀眾的好評。
我陶醉了,為淮北的歷史,更為淮北的今天
。
</b>!@#$%^&&*()_+.一三五七九貳肆陸扒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可能喜歡交通民俗 中國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論文 信仰民俗 家鄉 論文 服飾民俗 家鄉風情 民俗文化旅遊第五章 交通民俗`61頁免費第五講 交通民俗14頁免費第二章:交通民俗65頁2財富值5交通民俗旅遊演示文稿14頁免費第5章 交通民俗15頁免費更多與「交通民俗」相關的文檔>></b>�0�82013 Bai 使用網路前必讀 | 文庫協議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微信分享到微博贏好禮2 財富值加入閱讀會員!獲取下載券/8
❼ 淮北地名由來
相傳公元前21世紀,商王朝的創立者商湯的十一世祖相土向東部開拓疆土,建城於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
淮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四千多年前,商湯十一世祖相土建城於相山南麓,發文明之濫觴,此後歷代王朝在此設郡置縣。有蹇叔、桓譚、嵇康、劉伶等先賢聖哲。
風景名勝有相山公園、龍脊山、南湖濕地公園、華家湖、石板街、臨渙古鎮、隋唐運河古鎮、大坊寺等,紀念地有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雙堆集戰場舊址等,被譽為皖北江南。
(7)淮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夏禹分天下為九州,現淮北市域屬徐州。
公元前21世紀,助禹治水有功而成為商部落首領契的孫子,商湯十一世祖相土為進一步向東擴張,由商丘遷徙至此,作為別都,此後山即為相山、城即為相城。商湯伐桀,滅夏建商,商沿夏制,相城仍屬徐州所轄。周武王伐紂更商分封諸侯,以紂王兄微子啟代殷,立國號宋,相屬宋。
公元前588年至前576年期間,宋共公瑕為避水患,曾將國都由睢陽(今商丘)遷至相城。戰國時期,齊、楚、魏滅宋,相歸楚國。
❽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三和古會鵝毛檯子會是多少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三和古會鵝毛檯子會是500個,這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保護好。
濉溪縣三和古會鵝毛檯子會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一個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據說這個活動始於明朝,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地村民會在宴型三和鎮的鵝毛檯子上舉行盛大的廟罩正會,表物祥悔演各種傳統藝術節目,如龍舞、獅舞、雜耍等,並進行祭祀儀式。
❾ 加冕著靴給謎王是淮北哪個文化遺產
淮安古城。
加冕著靴給謎王是淮北市淮安區淮安古城的一項文化遺產,被列入淮安市文物保護名錄。
加冕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把皇冠加在君主頭上,是君主即位時所舉行的儀式,真正的「加冕消晌知」意味著對可信度、責任和權力這三個的重拿消要性謹哪。
❿ 淮北的民風民俗
一、十月一
淮北一帶,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日是「鬼節」,實際也是懷念祖先的節日。
〔掃墓〕
農事已畢,糧食歸倉,天氣已漸漸冷了,人們懷念已故的親人,為之添制寒衣,通常用紙剪糊成冬衣,買些紙錢冥幣、紙元寶之類,到祖墳前燒化,並叩首祈禱,以表孝心。皖南黟縣一帶每逢此日,已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為已故親人燒錢紙。民間有俗語說:「清明燒前,十月一燒後」。農歷十月一日開始掃墓,直到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為止。故曰「燒後」。有的地方,這天還要到祠堂焚香祭祖。
〔出會〕
皖南黟縣一帶,有「出會」的民俗。「出會」以「地方神」(白無常)為主。從九月一日起,以縣城南門周、侯等姓的「羅漢掃街」開始。接著是南門頭的「地方神」(白無常王)夜間出巡,白天每逢三、五、八、十日「地方神」都要分別進城遊街。直到十月初一,各鄉「地方神」全部集中城區「出會」。「會」上除「地方神」唱主角外,尚有表演「總甲」、「介差」、「羅漢」,以踩前宴高蹺的文戲方式表演。四鄉健壯男青年還表演「擲叉」等武藝。
二、十月半
農歷十月十五日,也叫「十月朝」,稱為「下元節」,也是崇拜祖慧者銀先的節日。這日著重祭奠無主的遠房祖先,燒紙焚香。有的地方,還請道士做一個小時的法事,設香案,點燭焚香,搖鈴念經,撒茶葉末。謂之「攔門賑濟」。
三、慶祝豐收
農歷十月農事已畢,皖西一帶農村和集鎮的群眾,為慶祝豐收,往往按自然村(或聯合幾個村)、街道,搞一些娛樂活動,既是酬神又是自我娛樂。
〔平安會〕
簡稱「做平安」,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經費由群眾按戶籌集,出錢多的謂之「糾首」,出錢少的謂「信士」,出錢最少的謂「附香」。「平安會」一般為三天,也有多至四、五天的。全部活動為道士或和尚做「法事」,名目繁多,有「取水」、「安天鵝」、「放河燈」、「燃燭」、「跑方」、「擂台」、「推葫蘆」等七、八十個節目活動。內容有傳播神鬼因果報應之迷信傳說,也有民間演唱、舞蹈、武術等娛樂性活動。做「平安會」時,遠路群眾都集體趕來觀看,會場非常熱鬧。
〔唱社戲〕
主要是邀請民間戲班子唱京戲或地方戲,時間嫌缺一般是三天三晚,「唱社戲酬神」。要在廣場搭兩座台,一座台是給演員表演,一座台是擺設各種神像,是「請神看戲」的神台。唱社戲有其獨特的規矩,即先打鬧台,接著是跳神,即「天官賜福」、「跳財神」、「跳魁星」,這些都是啞舞。然後是出一場「大賜福」,即生、旦、凈、丑、末等全體演員齊化裝後上場,齊聲唱高腔祝福。最後才演正式節目,收場前還要加演兩場「尾戲」。這種農村秋收後的文娛活動,遠近群眾都趕來看戲,既是慶祝豐收,又是勞累之後的休息與享受。
四、冬至節
「冬至」來臨的那天,凡較大的宗族,都要在冬至節日那天在祠堂內祭祖,在祖宗牌位前擺上雞、肉、魚、水果、糕點等各種供品,由宗族中老年長者主祭和任「禮生」。祭祀完畢後,在祠堂內聚餐。宗族中參加聚餐者,為年過花甲的老人、族長、房長、讀書人等等,謂之「過冬至節」。一般家庭也要在中午做幾個葷菜加餐。有的地方,在冬至凌晨,群眾都要吃南瓜、南瓜粑粑、油炸雞蛋。老年人為防寒,在冬至節喝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