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服裝民俗文化受哪些文化影響

服裝民俗文化受哪些文化影響

發布時間:2023-04-19 13:21:23

『壹』 各國文化對服裝的影響.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貳』 為什麼說服飾受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地理、思想、生活習俗、歷史和社會等的影響

服飾文化受穿著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關系,宗教信仰等因素制約,反映了穿著者的心境及經濟拍孝條件。穿衣打扮是個個人問題,但折射出的是穿著服飾的人的文化背景。比如,穿長衫的人在五四運動時期必定是個有文化的人。穿西裝的人必定是個洋務運動的追隨者。拉洋車的肯定穿的是中式服飾。只有受過教育並且家裡富裕的人才會穿馬褂。服飾因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習俗不同,而款式各異。不管質地怎麼變化,其風格保粗鋒持不變。這就形成了服飾自身的文化特點。雖然款式可以不同,可是穿衣打扮的目的則是一致的,穿衣蔽體,美化,保暖等宗旨是所有服飾的共同點。
當然,舞台上的跳舞服飾和真實生活中的服襲凳稿飾不同,但是卻是從生活中的服飾中提取了其特徵所設計出來的服飾。是個藝術符號。

『叄』 漢服運動對中國服飾民俗傳承的影響

漢服運動是漢服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的一部分,是通過漢服同袍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臘遲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漢服運動在近代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在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歷世,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終極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漢服運動輪爛李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並非異想天開或作樣子。

『肆』 影響中國服飾的民俗因素有哪些

服飾民俗和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傳統關系密切。除服飾本身的製作外,它還和原料的選擇、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種民俗事象均有關聯。
服飾民俗在性別與年齡上是有所差異的。首先,男女服飾在樣式和質料的選擇上明顯不同,男士服飾講究實用;而婦女的服飾不僅樣式多,而且增加許多裝飾。其次,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服飾民俗也不相同。幼兒期,穿開襠褲是普遍風俗。稍大一點,女孩兒開始留長發,服飾樣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時,要舉行一定的儀式,服飾上相應地加以標志,表示可以男女之間的社交活動。結婚後、中年、老年都各有區別。
民俗服飾的職業表現。不同的職業分工,構成不同的服飾民俗,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其中宗教職業者的服飾別具一格,佛教僧侶的袈裟,道教道士的道袍,都受其宗教影響。鄂倫春族信封薩滿教,薩滿跳神時,有專門的服裝和法具。服裝多以皮革製成,上面懸有大小不等的許多青銅鏡和銀鈴,另有一件綴滿貝殼的皮質坎肩,頭戴圓形神冠,還配有單面鼓和鼓鈴。在現代社會中,職業服裝已成為不同職業的人們的標志。各行各業都可以穿自己特製的服裝,體現不同的分工和責任心。民間也有用不同的服飾來區別職業特徵的民俗。
服飾民俗的地域、民族表現。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個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民俗。舉例說布衣族婦女的服裝特色是在頭上包裹著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兩只水牛角,俗稱「牛角帕」。這一特殊形制的頭飾主要是因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聖物,與該民族的牛圖騰崇拜有關。

『伍』 漢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陸』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數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歷經了以原始社會為基礎的「自然形態」時期、以階級社會為基礎的「制度形態」時期和以有階級存在社會為基礎的「自由形態」時期三個發展階段;呈現出了「和諧統一性文化」、「標示突出性文化」和「種類多樣性文化」三大內涵運段模特徵。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它除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與演變,服裝面料的選用與搭配,服裝顏色的選擇與組合,特定場合著裝的選篩與習慣,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狀況和科技水平,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時代的印痕。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經過上下五千年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也是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傳承優良傳統,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尤為重要。

揚長避短,突出和諧協調是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關鍵。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受數千年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觀的桎梏,政治因素影響極大,直到20世紀中期綠色覆蓋全國,專衣「軍干裝」以及激情成「灰」等現象,使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境。這些不利於服飾文化發展的陋習都應摒棄。然而,占數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發展的主流——「和諧協調」文化應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與社會、與人協調一致的統一美原則;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徵的表現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進文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燃者實現「中西合璧」,是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有效途徑。服飾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與先進設備的支撐,這一點已被歷史所證實。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科學技術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但在諸多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諸如西方色彩學的「變異」長處,服裝與化學工藝技術等,都需要我們去吸取,去引進,「洋為中用」。特別是目前國外紡織技術,如非織造布技術的引進,將對我國服飾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起飛推進」作用。

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是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也是一個大區域的國家,中國更是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服飾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任何簡單劃一都將影響其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由競爭,自由發展,集百家之長,揚百家之優,方能適應中國服飾文化發展之規律。服飾文化是人創旁緩造的,服飾文化是動態的,隨著人類的進步,以及不同群體間文化交流的不斷進行,必將導致新的服飾文化模式的誕生,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大樹必將永葆長青。

『柒』 影響人類服飾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一、地理環境、氣候風土因素

地理環境、氣候風土,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每一個民族的產生和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徵,無不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史前時期,人們的生產力低下,社會發展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較大。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農業在發展進程中的盛衰繁榮,直接關繫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服裝作為民族文化中一個可視的、具有綜合表現性的類型,同樣也受到自然地理氣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農田、濕地等的影響。

二、文化傳播因素

文化傳播是指思想觀念、經濟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的過程,又稱文化擴散,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考古資料證明,一個文化的傳播范圍大小,與本群族實力大小和活動范圍有很大的關系。

通過入侵虧豎或融合,向鄰近的地理單元擴展,從而影響鄰近地區的文化。但是,文化傳播與交流往往是雙向的。

例如魏晉時期婦沒空沖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三、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最初的服飾就與人類最早的宗教儀式有關。服飾作為文化的象徵,它不僅在宗教儀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情感上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服飾與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巫師。

例如,薩滿巫師在神事活動中,為了加強做法時的神秘感和威懾力,在祭祀活動中通常身上披掛一些與薩滿教觀念密切相關的衣裙、飾物等特殊的法衣,並使用法器、按照想像中神的意願來主持祭祀活動。

四、戰爭因素

在服裝發展歷史上,戰爭對服飾的影響是非常深廣的。《戰國策·趙策二》有趙武靈王「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的記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出現了在趙國最早的正規軍裝,後來逐漸演變改進為盔甲裝備。「習胡服,求便利」成了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

五、政治因素

政治法律環境對服飾的流行也是有影響的。在封建社會,政治權力凌駕在財產所有權之上,從消費領枯殲域直接干涉各階層的服飾穿著,由權力的分配決定了服飾的分配。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對服裝進行嚴格的限制。

如普通百姓不可穿黃色服裝,這是因為黃色象徵權力,是皇室成員的專利。我國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了完備的冠服制度,對不同身份等級的服飾規定嚴格,以後各朝各代都對衣冠服飾的等級差異做了明確規定。

『捌』 中國傳統文化在服飾民俗上有哪些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飾中的體現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服裝必然包含著三個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齡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費水平的人對這三個服飾里的重要元素都有著不同的需求,根據季節的變化還有科技、工藝水平的不斷發展,服裝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斷地改進和更新,所以這三個重要因素足以讓服飾千變萬化,來適應各種人群對中式服裝的不同需要。中國傳統元素在服裝里可以體現在這三方面的任意一點上。

面料。總體來講,中式傳統服裝的面料選擇十分廣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卻是中國獨有的或是最先運用在服飾中的。例如大麻被稱為漢麻;薴麻,被稱為中國草;絲綢也是我國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則是從印度引進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綾、羅、絹、綺、綿、紈等。我們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時的織物中,麻織品的精細程度甚至可與絲織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裝不僅僅是單純的從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服裝有所區別,而且在服裝的面料上也頗有特色。也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服裝面料使中式服裝增色不少。

色彩。傳統的中式服裝在色彩上是很有講究的,也並不是所有顏色都適合人們的日常穿著。

在中國的傳統服飾中,什麼人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有著嚴格的規定,在禮儀禮法中明確規定了服飾的色彩,不同的服裝顏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貴賤,而且在生活中還忌穿「賤色」和「凶色」。所謂「賤色」,就是從事某種低賤職業者的服裝顏色,這些顏色往往被視為不潔之色,民間把它們稱為禁忌的顏色,比如綠色頭巾就是一種賤人所穿服裝中的一種。因為民間認為綠色和青碧色多為娼妓優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與四神方位的說法,春德為木,據於東方,其色為青;夏德為火,據於南方,其色為紅;秋德為金,據於西方,其色為白;冬德為水,據於北方,其色為黑。」由此可見,通常看似普通的顏色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上蘊含著深層的含義。中國自周代以來建立服飾制度,認為色彩是漢民服飾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但在現代的服飾上配色高艷度、強對比卻成了中式服裝的典型的配色方法。傳統服裝色彩受到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的說法。這五種顏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的,代表著高貴,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歡和追求的色彩。從配色方法看,強對比和高純度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銀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裝顯得更加輝煌艷麗且不失渾朴大方的氣質。中國民間則對藍色有傳統喜愛,發明了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在一起比較協調,能夠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民間的服飾作為一種特定的審美范疇有著自己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徵。

款式。中國傳統元素服飾正是因為其獨特的款式風格才風靡世界。而現代的中式服裝中仍沿用著許多傳統的細節與款式。傳統的款式包括對襟、斜襟、一字領、裙子側擺處的開叉、燈籠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領子分為斜交領、對開領、立領。在裝飾手法上通常使用鑲、嵌、滾、盤、綉等種工藝。中式的服裝崇尚自然下垂,強調的是縱向感,不會過分地誇張肩部,長長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顯得有挺拔感。我們所熟悉的中山裝就是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異的典型,它是由孫中山先生仿照童子軍格式而定,所以被稱為中山裝。衣服為翻領,對襟,五紐,前胸左右各有兩個方形凸袋,有軟蓋,衣長及臀,袖長及脈;褲子前面開,用暗紐,左右二暗袋,右後臀部有一個褲袋,有軟蓋。從裝飾特點上看,由於中式服裝表現的是二維效果,屬於平面直線裁剪,所以裝飾也主要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的裝飾。裝飾手段有鑲、盤、滾、綉、嵌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造型簡練,色彩靚麗,讓人在穿著它時既能顯示出獨特的氣質又不失美觀。刺綉用於服裝中的歷史悠久。發展到後來,甚至形成了「衣必錦綉」。在現代的中式服裝中運用平面刺綉的方法來裝飾服裝表面空間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精緻的絲綢面料相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3]。

圖案。中式傳統服飾上的圖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樣式和種類也十分豐富。這些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里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或抽象或具象、或誇張或寫實,風格全面且精美,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古至今,無論是在高貴的綢緞還是樸素的民間印花布里,吉祥紋樣運用都極為廣泛。這表明中式服裝喜歡利用圖案表示吉祥祝願。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圖案,不僅隱喻著圖騰的崇拜,而且以類似的圖案來抒發「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鳳穿牡丹、團鶴仙壽、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福祿壽喜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其中還包括幾何紋樣、飛禽走獸、四季花卉等類型,這里最具特點的是皇帝的龍袍。因為皇帝作為真龍天子,所以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穩重;「華蟲」取文麗的含義;「日、月、星」取照臨的含義;「藻」代表潔凈;「粉米」表示滋養;「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決斷;「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圖案里也更是充滿寓意和標識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飾中多採用飛禽圖案,武官的則多為走獸圖案。其實說起服飾的裝飾,它是從原始部落時就已存在的,在那時的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經穿有不同飾物的服裝。在商代的墓室壁畫里我們看到奴隸主們的服裝綉有雲紋或幾何紋圖案。在眾多的裝飾圖案中「寶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圖案,它是佛教的象徵性名物,是佛教廟宇中最庄嚴的裝飾,後來才被用到了織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紋。寶相花圖案在唐代開始被用於衣服上,從此它從庄嚴的佛教殿堂走進了世俗的生活。到後來出現了變體的寶相花,帶有變體寶相花的紋錦和變體寶相花紋的錦鞋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飾中,傳統的吉祥動物圖案有:兔,它性情溫順,象徵著很強的繁殖力,寓意著年年豐收;玉兔可以搗葯,所以還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魚,寓意著「余」,有年年有餘,魚躍龍門之意;蝙蝠,諧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見的傳統圖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開百子」、「花開富貴」等等。

『玖』 分析民族民間服飾的特點及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首嘩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的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者沖行化。要了解中國服飾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就應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唐朝時期,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其中以婦女服飾最具代表性。

唐服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日本,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隨著年代的發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獨有服飾。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唐服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服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判凱。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

元代出現蒙化現象,但是沿襲了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這是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所以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衣服主要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窄,在腰間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馬。

明代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沿襲唐制,對宋元服飾形式中的某些樣式有保留,發展出漢人衣冠。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現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服裝

現代的服飾多數受到西方的影響。衣服慢慢從煩瑣變得輕盈。但是,中國借鑒西方的服飾發展特點,形成自己獨有的服飾發展的潮流。

新中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現代服飾顏色豐富,款式新穎,面料多樣。追求個性化,自然化,環保化。同時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是整體性(形式美,裝飾性,實用性的統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徵性)。

工作服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記得五十年代初,工廠的工作服大都是背帶褲,面料為較粗糙的棉布。那是新中國產業工人的標志服,那時工人的地位在農、商、學、兵之上,能穿上背帶褲是無比光榮和自豪的,曾經讓很多人羨慕。記得七十年代是軍人很吃香,不僅是因部隊待遇好,更是因為軍裝美,男軍裝威武、帥氣,女軍裝英姿颯爽。有多少青年男女為了那套軍服參了軍,尤其是女青年,在那個年代能當一名女兵是令人非常「眼紅」的事。

記得我在上中學時,鄰居家有個比我稍大一點的姐姐當了一名女兵,每次穿上軍裝回來時,就覺得她特精神,可在家穿便服時就覺得沒那麼好看了,我還向她借過軍裝在照相館照過一張一寸的黑白照片,自我感覺比她美。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多女孩有過的經歷。

改革開放後,人們對傳統工作服觀念的更新,工作服、制服一改沉悶單調的款式、色彩和搭配,大膽用色,引入時尚,使工作服不僅具有勞動時的實用性還兼具美觀性,更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

而電力企業的工作服,因其行業的特殊性,不同於一般行業,它在服裝色彩、服裝款式、服裝面料上有一定的要求。它的顏色應是溫和的、有安全感的,如藍色、黃色、亮灰色等;它的面料應是防靜電、防阻燃的;它的質地應是棉質的既柔軟又挺括,面料不易皺,易皺的衣服看起來一團糟,會讓人心理產生煩亂和不舒服的感覺。衣料不易硬,硬質衣料的衣服會讓人感到僵硬和不快;它的款式應是大方、得體的,穿上它會感覺自豪和自信

『拾』 民俗服飾是一個兼具什麼多個因素的文化綜合體

兼具民族習俗,民族文化,民族生長的地方環境等文化的綜合體,這些影響著服飾的設計風格和理念。

閱讀全文

與服裝民俗文化受哪些文化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