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舞龍表演開場詞
寫作思路:「舞龍」顧名思義和「龍」有關,可以從「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個角度進行描述,為弘揚「和諧共生,團結合力」的龍文化精神,豐富人沒橋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悉飢等等。
正文:
XX年是中國農歷壬辰「龍」年,也是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20周年、新北區人民政府建區10 周年的喜慶之年。
龍城常州文化底蘊深厚,高新區人民更是大力發揚龍文化精神,使如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了常州經濟和現代文明的「龍頭」。
為弘揚「和諧枯陸猛共生,團結合力」的龍文化精神,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今天,我們歡聚新北公園,隆重舉行「龍出新北,共舞盛世新北區龍年元宵舞龍邀請賽」及新北區民間藝人殷明欣創作的龍型圖案刻紙展,共度龍年元宵佳節。
今天,在龍年元宵佳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來自全區的舞龍隊伍和選手群英薈萃,盡情展示舞龍藝術的風采,下面就請欣賞XXX舞蹈團表演《舞龍》。
B. 怎樣向外國人介紹中國 「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前或唯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
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有關龍的記載
根據古代的經文,龍是一種創造物,它有鹿一樣的角,駱駝的頭,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頸。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種「Shen」(一種類似鱷魚的虛構的水龍)。它的爪像鷹,指間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則類似於一種水牛。龍有能力在瞬間從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從胖到瘦,從高到矮。它也可以飛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龍似乎是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創造物,能變換成各種形式。在中國,龍的標志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的外殼上。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造物。基於這些符號,中國科學家總結出其實是一種短吻鱷魚。在幾個世紀中,科學家提出過許多關於龍的解釋與推測。無疑,龍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種爬蟲動物、一種蛇、一種短吻鱷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與古跡說明,蜥蜴、短吻鱷及龍是由象徵榮譽的圖騰以及宗教中改編而成的。通過研究這些發現上的畫像,我們可以追溯到龍最早的形象,它的進化史到它現在的外貌。
雖然第一條龍只有一種單一的形象,但隨著中國古人彼此間的聯系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他們的圖騰描繪地更具有想像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圖象就演化成了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龍或圖騰。
因此,龍是人們想像力的結晶,是被人們崇拜了幾個世紀的神秘創造物。在現代國畫中,龍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少數民族把龍描述成各種樣子,從一條魚到鱷和人。
龍的種類
夔龍: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團纖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淺沙ぶ械牧9使盼南慧培字凶⑹停骸壩薪竊或埃藿竊渙!綳硪恢衷蛩滌琢黿嗆蟛懦乞啊A街炙搗ㄋ漵諧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牧莆傲拼碩拍獵凇短餷嘣撲怠肥芯陀小膀綁辭ж鵓繆虺Α敝洹?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龍的形式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龍」。
雙龍戲珠: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雲龍: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回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像的餘地。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綉、陶瓷、建築、傢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為什麼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志。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C. 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龍之精神,龍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龍之精神,龍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1、創新意識。
古文化歷久不衰,與古時候國人的創新意識離不開。古文化經歷了多個發展趨勢環節,每一個發展趨勢環節主要是根據內部結構自主創新進行的。觀查每個歷史時期不一樣的龍造型藝術形狀,從沒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得出龍品牌形象是通過與時俱進而產生的。
D. 利用「文化衍生」效應打造「龍府文化」品牌_衍生效應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總局、管理局黨委(擴大)會議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了重要部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由文化衍生的巨大效應正在成為各地全面快速發展的助推劑。下面筆者結合綏濱農場打造「龍府文化」品牌薯模為例,從文化衍生效應角度出發進行簡要論述。
一、文化衍生分析
(一)文化衍生的內涵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衍生」的概念是指從原物質中分解或派生出來的新元素。所謂的文化衍生是指在文化本體中延伸出的新產業和產生的映射效應。諸如文化創意、文化公園、移動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和媒體效應、創意效應、品牌效應等方面內容。
(二)文化衍生的特點
1.多元性。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包含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內容,所以從本體延伸的角度來看,文化衍生效應所涉及的領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
2.形象性。文化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文化衍生效應在其對應的領域能夠以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表現出來。
3.內涵性。文化是最直接融入到人頭腦中的符號語言,其衍生的產品和事物通過其特殊的內涵在消費群體和受眾群體中形成慣性的思維和刻板印象。
(三)文化衍生的發展
陸搏當前,利用「文化衍生」效應構築的新型產業體系,正日益成為現代化大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級,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升級,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直接推動了包括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斷變革和提升,文化衍生效應催生出的賣理念、賣設計、賣心理享受、賣增值服務已經與實體經濟形成了統一結合體。
二、龍府文化的分析
(一)龍府文化起源
龍府文化源於綏濱農場老龍坑由來的凄美傳說,它位於綏濱農場第一居民組西南與綏濱縣興隆村交界處,形狀像鍋形,直徑約有一百多米,深度沒有人測量過,但無論年頭再旱,坑內從未斷過水。傳說,在天上給玉帝拉車的黑龍,因為得罪玉帝被貶下凡,飄落中看到這個地方聚集很多人跪地求雨,化身打聽後知道這個地方半年滴水未降,莊稼馬上旱死,於是心地善良的黑龍飛上半空,身體彎成錐形,用力俯沖地上,砸成一個鍋狀的大坑,泉水上涌,它用力將坑中水攪到空中撒向久旱的莊稼,玉帝派天兵天將阻止黑龍降雨,人們用坑裡的泉水澆在遍體鱗傷的黑龍身上幫他恢復體力,黑龍醒後,感激地看了看救他的人們,又彎起身體,竄到半空中,向北飛去,一頭扎到北面的江中。從此,人們為了紀檢黑龍把這條江叫黑龍江,黑龍砸的大坑就取名老龍坑。
(二)龍府文化的內涵
龍府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龍」文化的精髓,具有中國傳統龍文化團結向上的共性,也有其澤惠眾生的地域文化內涵。筆者認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寫到的「上善若水」四個字能夠非常貼切的概括出龍府文化的內涵,它所演繹的是一種善行的道德、一種包容的品性、一種早手祥進取的精神、一種良化的概念。
(三)龍府文化的優勢
一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辭海中,龍文化一直是華夏文化的象徵,它代表著向心的聚力、向上的支力和向前的動力,打造龍府文化正是契合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
二是符合流域文化特點。黑龍江流域文化一直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城市在發展中不斷將黑龍文化植入其中。
三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黑龍江是世界上公認的無污染河流,優質的水源、良好的生態、旖旎的風光、豐富的水產,使它成為健康綠色的象徵。
三、「龍府文化」衍生效應分析
(一)植入「生態理念」,打造綠色產業基地
一是發展江水灌溉大米。農場統一注冊「龍府」牌綠標,打造綠色稻米品牌,支持龍圓米業、五豐米業生產加工江水灌溉稻米精深加工項目,用「龍府」文化提高江灌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此來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益。
二是發展江水養殖項目。農場充分利用灌區的渠道優勢發展江水養魚、養河蟹、養鵝、養鴨等項目,打造綠色水產養殖和禽類養殖基地,將養殖產品與龍府文化緊密結合起來,賦予產品綠色健康定位和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文化效應擴大產品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
三是做強龍府酒業。酒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宣介力,農場結合龍府傳說對大成酒廠進行文化包裝和發展定位,開發「龍門府地」精品系列禮酒,將水源選定、外觀設計、包裝樣式、酒庄建設四個方面與龍府的傳說、龍的形象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與大型酒業集團洽談合作,籌劃在老龍坑附近建立觀光、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大型休閑度假酒村,將產業直接融入到龍府文化當中。
(二)植入「圖騰理念」,打造濱水新城
一是融入到城鎮建設布局中。在抓城建設中,農場突出龍府文化這個主題,結合異域綏濱城設計理念,以「龍」字為背書標識,精力打造了「龍澤苑」高檔住宅小區、龍潤小區、龍府大廈、龍盛小區四個精品住宅區,在現代農林科技園區建成一處佔地2000平方米的龍澤湖觀賞景觀,背書效應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龍府文化的認知度。
二是帶動城鎮經營產業發展。充分利用龍府象形文化資源,加大對龍門府地白酒、龍府牌大米、龍府編號運苗車的宣傳展示力度,鼓勵發展諸如「龍府傳說刺綉」、龍府餐飲、龍府娛樂城等個體經營項目,讓龍府文化觀念深入人心。
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結合龍府文化特色,通過冠名贊助、主題設定、宣傳推廣等形式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舉辦「龍府文化節」、「龍府杯卡拉OK大賽」、「龍府文化書畫作品展」、「龍府社區鄰居節」、「龍府群眾性健身運動月」等主題文體活動,塑造濃厚的龍府文化氛圍。
(三)植入「創新理念」打造改革試驗區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已經走過64年的綏濱農場,正是源於創新才不斷跨越前行,從上世紀初興辦五大火犁公司到1948年開荒建場,這里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初期,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河,1983年,綏濱農場在全國農墾系統率先探索「大農場套小農場」經營體制改革,1987年農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成為墾區唯一的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經營體制在全國墾區推廣。「勇於試驗 敢於創新」的試驗區文化精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它是北大荒精神落地生根結下的碩果,它是龍府文化包容進取的直接體現,它是農場開拓進取的內在動力,它是職工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支撐。作為文化衍生出的兩種文化表現形式,龍府文化與改革試驗區文化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概括和總結,後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植入創新理念的改革試驗區文化精神,作為龍府文化與時俱進的內涵延伸,有力地推進了農場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