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
森虧青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鴛鴦螳螂拳、膠東大鼓、膠州秧歌、柳腔、茂腔、孫臏拳、鴛鴦內家功、三鋪龍拳、指墨畫、東夷漁祖郎君廟會、劉氏泥塑、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周氏艾灸此笑神法、李氏小兒推拿秘笈等。㈡ 膠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祭海
【祭海】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農歷3月19日祭海的習俗。
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
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
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知識。
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扮一新的上百艘漁船停泊海灘,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若雷,號子震天,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大戲開台,連唱3天3夜,規模十分盛大。
嶗山道教音樂
【嶗山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
嶗山是中華道教勝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
嶗山道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困空正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
後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佈道,特別是丘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
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
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流傳至今。
剪紙
【剪紙】青島地區的民間剪紙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逢年過節,家家都剪窗花、貼門箋,以示慶賀。
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牆花、天棚花裝飾新房。
人們常以剪窗花手藝來品評姑娘、媳婦的心手巧拙。
青島地區內尤以黃島區的民間剪紙最負盛名,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其剪紙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
近幾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並獲獎,剪紙藝人還汪悔到墨西哥、瑞典等國作現場表演。
餑餑磕子
【餑餑磕子】青島地區農村的花樣麵塑久負盛名。
逢年過節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面餑,以示喜慶,後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製作這些麵食。
這些餑餑磕子又稱"面模",造型質朴,圖案採用浮雕與線刻結合的方法刻成,裝飾性很強。
用面模做成的魚、桃、元寶、荷葉、蓮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徵吉祥的麵食,造型美觀。
即墨市留村鎮葛村的面模馳名遠近,這一技藝始於1802年,後經代代相傳至今。
即墨鑲邊
【即墨鑲邊】明清時期,即墨縣民間就廣泛流傳著"小扣鎖"(又稱捏綉)和刺綉等手工工藝,1918年手工藝人盧忠溪從外國洋行引進一幅義大利"手拿花邊"底樣,經他試做成功後,便廣為傳播。
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製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刺綉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手拿花邊"。
嗣後,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絢麗多姿的"即墨鑲邊"。
這種工藝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珍"之美譽。
泊里紅席
【泊里紅席】膠南市泊里紅席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里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
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
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
青島草編
【青島草編】草編是青島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遍及所屬各地農村,尤以平度市所產最為著名。
草編品種有花樣辮、手編提籃、草帽、茶杯墊、坐墊、門簾、草地毯等十幾種、數百個品種,所用之原料有麥秸草、金絲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桿皮等十幾種植物秸桿和莖葉。
農村婦女多以此手工藝品虧游為家庭副業。
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協調,文雅質朴,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宗銷往國外。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俗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
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
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
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
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
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
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柳腔
【柳腔】地方劇種。
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
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朴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
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嗩吶幫腔。
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
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
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
茂腔
【茂腔】地方劇種。
源於"肘鼓子"。
清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青島地區的膠州、膠南等地,民間藝人吸取肘鼓之長,糅進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
清咸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結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稱為"冒肘鼓",亦稱"茂肘鼓"。
嗣後,又吸取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系。
膠州、膠南、諸誠、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地組成了許多"茂肘鼓"戲班。
1949年後,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其傳統劇目有120餘個。
龍燈
【龍燈】青島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名,龍燈舞也久負盛名。
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身9節,全長11米,龍身為深灰色,每年春節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縣城表演,其串龍、大小五花、滾龍等表演程式,方圓百里都有名氣。
中韓鎮孫家下庄於光緒年間辦起舞龍燈的同樂會,所舞之龍身長40米,晚間龍身內點燃蠟燭,光彩奪目,蔚為壯觀。
九獅圖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1924年即墨城北閣里村民借鑒雙獅舞編排而成。
12名演員中,4人扮成2隻母獅,7人各扮1隻子獅,1人執綉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歡騰跳躍,執綉球者穿插其中。
其表演有各種程式,通過一連串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
九獅圖的表演屬硬架子燈舞,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武功基礎。
漁家宴
【漁家宴】是匯合青島地區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餚、食品共80餘個品種。
該宴以鮮活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規范化處理,並經復雜的烹調工序加工,成為一桌充滿鄉土氣息的宴席,表現出豐富的漁家飲食文化內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黃酒,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記載是始釀於北宋時期。
它以黍米、麥曲和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黍米必齊、曲櫱必時、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制而成。
酒色紅褐,盈盅不溢,晶瑩純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贊許。
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全國各地。
海雲庵糖球會
【海雲庵糖球會】海雲庵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
舊時,農歷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香火頗盛,是市區內三大傳統廟會之一。
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久而久之,便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
1986年,青島市恢復了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民俗節日,會期定為3天。
廟會之日,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糖球琳琅滿目,各種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每年前來趕會的中外遊客有100萬人之多。
自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清溪庵蘿卜會
【清溪庵蘿卜會】清溪庵又名"玉皇廟",俗稱"下村廟"。
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道口路。
始建於元代,現已拆除。
舊時,每逢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此處有盛大廟會,為市區三大廟會之一。
又因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說法,故蘿卜成了這個廟會的主要商品。
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蘿卜會"之名。
又因該庵在台東鎮,故又稱"台東蘿卜會"。
1991年,青島市恢復"蘿卜會"這一民俗節日,會期為3天。
會上商家雲集,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蘿卜雕刻大賽倍受歡迎,趕會的遊客達100餘萬人次。
青島櫻花會
【青島櫻花會】青島櫻花引進的歷史已近百年,多栽植於中山公園,總數達2萬余株。
青島櫻花會已有80餘年的歷史,每年4~5月間在中山公園舉行。
屆時,公園櫻花路兩側數千株櫻花盛開,花團錦簇,燦若雲霞,市民們扶老攜幼,親朋結伴,前來游春賞花。
青島市近郊的許多縣、市和省內各地區的群眾,也都專程來青島赴此盛會。
平度大澤山葡萄
【平度大澤山葡萄】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這里出產的葡萄是傳統的地方名產。
舊時,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是大澤山農民祈求"財神"保佑的傳統節日。
1987年,平度市根據廣大果農的意願,將這一天改為"大澤山葡萄節",廣大果農載歌載舞歡慶葡萄豐收。
1991年,平度市又決定將"大澤山葡萄節"改為"平度葡萄節",時間定在每年9月1~3日,成為集文化、旅遊和經貿於一體的重要民間節慶活動。
青島國際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於1991年,是以啤酒為媒介,融經貿、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
自舉辦以來,歷屆都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啤酒廠家參加,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達100餘萬人。
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內的青島國際啤酒城建成,佔地35公頃,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成為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永久性場所。
一年一度的啤酒節開幕時間約在7、8月份,會期14~16天。
自1997年第七屆啤酒節起,改由國家6個部門與青島市共同主辦。
㈢ 青島的歷史文化
歷史: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
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
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
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
唐朝時青島屬於河南道管轄。
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小鎮,核衡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 *** 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
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跡氏局起因。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 *** 。
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
1930年,改稱青島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1945年9月, *** *** 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2008年青島舉辦」奧帆賽「,並被譽為」帆船之都「。
法顯嶗山登岸:
東晉名僧法顯去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求取佛經,歷時13年。
乘商船返國途中遇颶風,於東晉義熙八年(412)漂泊到嶗山南岸登陸,被長廣郡太守李嶷接至不其縣城。姿讓
法顯居不其縣城期間,翻譯了不少佛經,對佛教在青島地區的傳播有一定影響。
宋金海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兵4路進攻南宋,其中一路為水軍,由工部尚書蘇保衡任水軍都統制,益都尹完顏鄭家奴為副都統制,率戰船600餘艘、軍士7萬餘人,由膠西(今青島膠州市)海港出發。
駛出膠州灣後,主帥駐泊在靈山衛附近的唐島,船隊則綿延海上數里。
南宋朝廷命李保為浙西路副總管,率僅有的100餘艘戰船,於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從江陰出發,北上迎戰。
青即戰役: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 *** 發起渡江戰役,山東軍區為配合 *** 向江南進軍,決定解放青島,並成立了青(島)即(墨)前線指揮部,許世友任總指揮。
5月3日,中國人民 *** 32軍和膠東軍區、濱海軍區及地方武裝部隊發起了青即圍攻戰,經過20多天的戰斗,連續突破了 *** 軍隊的三道防線,1949年 6月2日午12時青島全部解放。
由於 *** 攻勢迅猛,使青島解放時水電未斷,電訊通暢,港口設備和工廠企業完存無損,生產和社會秩序很快得以恢復。
青島解放的當天,青島市軍管會根據山東軍區的命令,正式掛牌成立,並發布第一號布告:在青島實行軍事管制。
青島市人民 *** 也於當日成立,馬保三就任新青島第一任市長。
晚上8點30分,青島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音。
㈣ 青島海洋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青島海洋文化的特點 全國沿海的各大中城市,都有其因海而興的歷史,然而又都各具有自己獨具的特色。青島的歷史文化,在許多層面和意義上來說,就是海洋文化。青島的海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資源豐富,獨富特色。青島所獨具的特色在於,既有海洋文化的歷史傳統的發揚光大,又有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融匯,還有海洋科技教育、海洋產業、海洋運輸和海洋商貿經濟的集結一體,人們的海洋觀念、海洋意識相對來說比較強烈,這是我們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發展海洋文化的獨具優勢。 一是從歷史上來看。青島及其所在的山東半島,是東夷海洋文明的故鄉,春秋「海王之國」齊國的要地,琅琊(今屬青島)曾是見諸史載的最早的海港,海上強國越國曾在此建都,這里的海域作為海市蜃樓的多發區,是「蓬萊仙境」的所在,曾是秦皇漢武東來巡海的屢經之處,徐福東渡、箕子去國、殷人東渡的始點和連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繁榮之地,登州港、萊州港、密州港(今屬青島)是古代全國尤其是北方的主要對外海上交通樞紐。無論從考古學的海洋文化遺址發現來看,從道教的產生和傳播來看,從秦皇漢武的東游尋仙來看,從本地的語言文學藝術傳統、民俗信仰心理和生活文化遺存來看,還是從本地與東南沿海、與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本土及其群島的海上文化交流磨李和影響來看,莫不如此。 二是從近現代來看。這里還是我國歷代海上反侵略的戰場,也是近現代西方殖民者打開中國國門同時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區之一,青島曾被視為「德國的香港」,這里承受過太多的海上異族文化帶來的恥辱,同時也為我們今天反過來主動對外開放、主動吸引「海外來人」提供了中外文化融匯的基礎。青島的港口,青島的城建,青島的工商業,青島的服飾和飲食,青島的文學藝術、文化教育包括大學的興建、國內外知名學者、作家的寓居青島等等,這一切社會文化現象,都充分顯示出了青島瞎笑遲文化的「海味」。 三是從青島文化現狀來看。青島之所以成為全國最早的沿海開放十四城市之一,成為國內外可數的工、商、貿、文教、旅遊名城,成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成為國際社會看好的投資熱土,無不得力於青島所獨具的東方式藍色的海洋文化優勢。人們稱青島是「東方威尼斯」,人們贊賞青島的綠樹、紅瓦、碧海、藍升備天,人們來青島必游棧橋,必游八大關,必游嶗山,夏季必洗海澡,四季必喝啤酒、必嘗海鮮,人們發現,青島人的民居建築很有「洋味」……,人們對青島的喜愛和嚮往,並不僅僅因為青島是一個發財之地,甚至並不僅僅因為青島是一個海洋科技城、海洋產業城,而是更因為,青島是一個海洋文化城,一個國際海洋文化名城。
㈤ 青島獨特的風俗是哪些
1、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者悶、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節慶活動,是亞洲的啤酒盛會。啤酒節並純已經成為彰顯青島城市個絕嫌咐性優勢與魅力的盛大節日,以啤酒為媒介,展現了青島啤酒公司和城市。
2、海雲庵糖球會是山東青島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出於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目的,1990年起政府定名「海雲庵糖球會」,會期延長為三天。近20年來,海雲庵糖球會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型民俗廟會,趕會的攤販許多來自外地外省,因而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民俗節會」之一。
3、青島櫻花會已有80餘年的歷史,每年4、5月間在中山公園舉行,20世紀30年代,中山公園的賞櫻活動已有盛名,"東海花海"被列為青島市十景之一。
4、青島蘿卜會是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也叫清溪庵廟會,清溪庵俗稱下村廟,原來位於現今的山東青島台東道口路,始建於元代,屬道教廟宇,原稱玉皇廟。廟內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關帝聖君神像,歸嶗山太清宮管轄。
㈥ 青島的歷史文化底蘊指的是什麼
曾經輝煌:七八十年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康有為、沈從文、老舍、梁實秋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文化走向的名人不約而同陸陸續續地遷居青島,胡適、蔡元培、巴金等中國文化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也多次游歷青島,這使得青島一夜之間成為可以與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國文化界的核心城市,盡管當時距青島建制還不到四十年,但是在那個動盪年代裡局勢相對穩定環境氣候又特別引人的青島就成為文化巨擘理想的避難安身之地,青島迄今為止在中國文化史上揮灑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在那時寫就的,中國文學界的不世英才老舍先生的《月牙兒》、《駱駝祥子》等名著正是誕生於年輕的青島,沈從文的不朽佳作《邊城》也是在青島的紅瓦綠樹間醞釀構思的,還有大量影響後世的文學作品同樣出自青島。
雖然繁花似錦但畢竟曇花一現,青島當時的文化繁榮雖然不能說是假象但終歸是沒有根基的,因為如此之多重量級的文化大師齊聚青島實在是形勢所迫,青島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文化朝聖之路的終點,而僅僅是一個可以歇腳的驛站而已,所以當這批文化名家像流星一樣劃過之後,青島的文化氛圍也就隨之消散殆盡。
但不管怎樣,在那段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的流金歲月里,青島引領了中國文化的風潮,是實至名歸的文化中心。
如今平庸:沒有歷史底蘊難成文化大氣候
很難說清楚歷史與文化到底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肥沃的歷史土壤就別奢望文化能植根其中枝繁葉茂,青島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自1898年青島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至今不過百餘年,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數得著青島本地文化名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甚至忽略不計,這與青島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蘊有直接關系。
青島既不像北京那樣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升華到了極致,青島也不像上海那樣完全倚仗西式文化架構在全球引起共鳴,青島生長於孔孟文化盛行的齊魯大地,又沒能逃脫德國日本的殖民文化侵襲,這導致青島始終不能准確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究竟要落在哪裡,算不得「傳統」,也算不得「海派」。
「論精神,濰坊淄博濟南那才叫厚重,說這些青島人不會懂得。
我覺得是離孔孟太遠了,沒有那個文化。
」網友「生活著感受著」顯然認為青島在傳統文化上存在著巨大的缺失,但網友「樂無界」立刻反駁道:「雖然說孔孟之道的精神博大精深,但它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很多東西並不能溶入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不介意遠離孔孟,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還是做『愚民』的好。
」不管網友意見是怎樣的針鋒相對,青島沒有文化底蘊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具體現狀:青島文化氛圍更貼近市井文化
「不是貶低青島,說青島是文化沙漠真是准確得很」,一有空閑就往書店和圖書館跑的大學生小孫說,「有很多書在青島根本買不到也借不到,很多時候我不得不網購或者託人從外地買,青島人難道都讀電子書嗎?我不這么認為,關鍵還是人們沒有這樣的文化需求。」
「其實青島人也挺喜歡看書的,你去書城這樣的地方看看,周末一般都是滿滿當當的,問題是人們讀書的面太窄了;還有,青島人對畫展、話劇、講座之類跟文化沾邊的好像都沒興趣。
」在青島生活了一輩子的58中退休教師劉老師說。
就記者的調查而言,青島的文化更加偏重貼近生活的市井文化,的確拔不到登大雅之堂的高度,但是它卻可以真實生動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像。
「啤酒文化」「街頭文化」等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雖然毀譽參半,但是忽略了這些就隱藏在市民身邊的生活細節,盲目地說青島沒有文化基礎顯然也是偏頗的,但畢竟這些僅僅是主流文化的枝蔓,培養營造能被廣泛認同的文化氣息對青島來說還任重道遠。
追問
請問「青島建制」神馬意思啊
追答建制: *** 機關、軍隊的組織編制和行政區劃等制度的總稱。
青島建制~~很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