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十分熟悉的,離我們比較近的比如故宮、天壇等,離我們遠的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也十分容易理解,但是,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總感覺這是一個國家層面的東西,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一個概念,也很少關注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在接受這個東西,受它熏陶,我們個人性格的形成,人格品質的培養,都有它的影子。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種表現形式,對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也逐漸開始關注自己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它的變遷,感受它的影響。
文化部長孫家正曾經說過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直接創造出來的,積淀下來的,它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生產生活的實際,更加真實的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特徵」。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來源於生活,反映著生活,指導著生活。
非物質文化承載著豐富的、獨特的民族記憶和生活記憶,這些記憶雖然是極易被忘卻的,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幫助人們保留這些記憶,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說戲曲或者民謠中所反映的當時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誠然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考古學來發覺,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更加便利的將這些極易消失的生活記憶留存了下來,當我們在閑暇時間哼起這些民謠的時候,還能夠回憶起先人們的淳樸的生活方式,也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思考。
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歷史性藝術和科學性質的,都屬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簡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既然理論你不明白,那麼就記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包括幾個方面: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另外,可以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文化遺產」是指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般理解即為它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重點在於「民族」二字。比如,中國的端午節等一些節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濃厚的中華色彩。
而「非物質」就理解一般只通過人類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就行了,還是端午節這個例子,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由國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動來傳承的。
這樣說,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④ 談談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看法
應正確看待非遺和文化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我們應真正深入到民間非遺之中,以冷靜的、科學的、文化的眼光審視,從它歷史文化的原真、現在時的真實境況,再放眼它的今後與未來,問題並不小,而是很大。
歷史和傳統的東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人類就是從不斷的探索、借鑒和汲取歷史的養料中取得進步、贏得發展,沒有歷史和傳統就不會有今天。所以,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積極去搜集、整理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無可非議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尤其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文化領域呈現豐富多元化的時代,很多傳統文化不被下一代接受,很難完整地自然地原生態地被傳承下來,也就要求我們需要花一定的力量和代價去挖掘和記錄下來。比如曾活躍在我縣好多地方的燈影戲、眉戶戲、甚至秦腔和其他曲藝,除了原演唱藝人,瀕臨失傳的邊緣。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途徑是「推陳出新」。「推陳出新」就是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多指繼承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簡單地原始地機械地挖掘、整理、記錄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應該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緊密地結合起來,真正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非遺面臨的問題很多:首先來自非遺載體的大量瓦解。其次是村落的解體還來自原有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瓦解。三是傳承人的老化。四是非遺缺乏科學保護。五是不容迴避的是當初申遺的動機往往與政績掛鉤。
文章轉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交流互動門戶,中國傳承人之家—藝驛網(http://www.78917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