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這次疫情中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所熟知的。從古至今,中方和西方的文化發展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首先就從語言上來看,中方講的是漢語,而西方多為英語等所以說在語言的文化上,都有著尊師重道,尊敬師長,尊重長輩。的習俗,但是表達的方式來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從服飾,居住環境,做事方式來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特別大的。
雖然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上可以理解,他們並不適應於戴口罩出行的方式,但是這畢竟是為了他們的生命安全著想。帶上戴上口罩可以很好的起到防止病毒感染的效果,然而在西方卻成了不對的行為。雖然在上個世紀西方一直在世界上是自己說了算的的,他們聽不得對他們有所要求。但是在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依然不肯戴上口罩,這從根本上體現了他們的文化和我們中國的區別。
由此可看出,中方文化大多是比較平和的,善於聽從他人意見的,而西方的文化則是比較獨立的,他們的個體思想較為嚴重。
『貳』 你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我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並合理的,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文化的差異。
在許多中國人能夠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對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有著不恰當的定義。但我們應該始終記得,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存在是因為歷史的潮流導致的,沒有對錯與高低之分,這是一種差異,而並非是一種差距。
『叄』 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
『肆』 怎樣看待中西文化的價值觀差異
中西價值觀差異的主要表現 1.價值主流.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主流是為自我滿足而奮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准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神聖不可侵犯,是實現自我的保障.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崇尚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強調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在國家之間的關繫上,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民族. 2.價值取向一元化與多元化.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3.個人本位與群體本位.西方文化特點是強調個人價值,即主張個人獨立,強調個人主動性、個人行為與個人興趣,勇於進取,珍視個人權利.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個人主義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拯救自己;尋求自我表達,強調個人尊嚴,注重個人隱私,個人的權利不可剝奪;人的力量無限,崇尚競爭,適者生存.在西方社會,人們普遍將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個人主義」作為這一精神的概括,被賦予積極意義.每個人都盡量體現個性化的自我:個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達內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約束,公開發表不同見解.中國社會的三大基本結構即高度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絕對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從本質上和個人主義水火不兼容的,形成群體本位的集體主義.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崇尚「大公無私」等.在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方面,人們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與集體或領導保持一致」.在個人與家庭的關繫上,強調個人是為家庭而生存的,個人的生死榮辱和家庭息息相關.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個人主義」便自然地成為與「集體主義」相對的貶義詞,如自以為是、自負都帶有貶義色彩,「個人主義」被認為是「利己主義」.語義是文化氛圍的產物,語言符號具有既定的文化內涵.在漢語中,「個人主義」的定義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 4.天人觀.西方傳統認為,宇宙是由神創造和控制著的,人和宇宙是兩個獨立的實體,因此,宇宙自然法則必須遵守.這樣的宇宙觀形成了後來的二元論世界觀.他們認為人和世界是各自獨立的,彼此的關系是對立,而人處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人的任務就是要發現被超自然創造者所設置下的真理,其生命目標就是征服自然.變化被認為是進步,對待生命的態度傾向客觀理性.故西方人看問題以個體為基礎,重差別與對立,習慣於解析式的抽象思維.這種注重個體的天人相分宇宙觀導致一種人是天生的利己主義者觀念的產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人認為人與自然共為一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順從自然規律,注重天人合一,因此,中國人習慣於整體想像思維. 5.知識觀.中西方對於宇宙形式的認識不同,他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也不同.中國人經常應用演繹法,把重點放在整體觀察事物,獲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超越表面的差異,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和統一.西方神學告訴我們,西方人經常應用分析法,把事物看成一個個體、某一屬性的表現,但並不認為每個個體是平等的;他們認識到事物的個性,同時意識到所有的個體差異在一個包羅萬象的統一體中是相互聯系的,意識到個體差異中的統一是最高的學問.中國人在整個認知過程中重視心理過程、整體觀察、直觀經驗和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傾向於模糊、不精確富有伸縮性.西方人基於二元世界觀獲取知識,強調理性.思維方式傾向於通過分類形成直接、清晰的觀點,呈直線性分析,如典型的三段論.中國人在精神滿足中尋找進步的動力,西方人認為這是物質進步和社會的發展[3]. 6.交際觀.合理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及私有制經濟使人們在交際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至高無上等觀念.因此,西方人外向,求獨立,求功利,主張人類改造自然、性本惡.這些思想觀念的形成與他們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有直接的關系.西方大多數國家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始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人們思維的對象傾向於外界,人們希望重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尋求外部世界對人最有價值的東西,為己所用.在中國,重整體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差序格局為主的社會結構、維護等級身份的倫理觀念以及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個人要融入群體中去,國家、集體、他人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由此決定了中國人在交際時性格內向、含蓄、謙虛,不求功利,大公無私.天人合一觀念還認為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而不是人與自然抗爭.人際關系受無形的約定束成的社會規范、價值、禮儀制約.人之初,性本善,提倡人回歸自然,保持本性.萬物不變,萬變不離其宗.仁愛思想、中庸之道使人們安分守己,安居樂業,漸進,順從自然.在封閉的大陸型文化環境中,人們知足常樂.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在穩中求發展,求穩不求變,注重傳統和過去.在交際中,對老者尊敬有加,把上年紀的人稱「老師傅」,把有經驗的人稱「老手」,注重老朋友間的聯絡,認為交往越久感情越深厚. 7.言辯觀.西方人推崇修辭學,他們願意掌握語言這一有利工具(語言是延伸自我影響和改造他人的工具).他們偏愛語言是因為他們認為唯有通過語言,人們才能得以相識.在當今西方社會,大學廣泛設置修辭、邏輯課程,促使學生去有效交際,在商業中語言交流更是被廣泛研究和強調.重視語言和辯論的觀念直接或潛在地影響著西方人的交際行為、交際方略和交際風格.因此,在以個人為本的西方社會中,人們願意把內心世界中的東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東西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人們健談且善於表達自己.修辭在中國只不過是一種交際技巧,人們並不把它當作一門科學.雄辯至言被認為是多餘,善談之人被看作炫耀和不誠懇.在以群體為本的中國社會中,人們在交際時自我壓抑,說話委婉、含蓄,謹慎使用言語,注重察言觀色,對環境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接受性.語言常常被看作保持社會和諧的一種手段,而不僅僅是表達思想、信息的一種工具.孔子對語言的態度是謹慎的,他一向主張「君子欲訥與言,而敏於行」. 8.時間觀與金錢觀.西方的時間觀屬於線式時間觀念,時間好比一條直線,是一種單向持續運動,是「流逝、飛行」.在西方人眼裡,復歸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因此在時間取向上,西方是未來取向,即一去不復返的直線式前進取向.這也是西方人傾向於變化,喜歡求異、求新的原因所在.中國人以過去取向為主,重視過去發生的事情.人們做什麼,首先要考慮過去做過此事沒有,有什麼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等等.而且連今天做得如何,也往往以過去為標准,因此循規蹈矩已成為一種社會規范,與此密切相關的是人們崇拜祖宗、敬老尊師、重經驗、重年齡,因為這些都與過去相聯系.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9.年齡觀.在中國文化中,長者是智慧和權威的象徵.「老」象徵著經驗豐富、知識淵博.「老師傅」、「老幹部」、「李老」成了少數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有的尊稱.與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級價值.青年代表著未來,象徵著無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在西方人們的眼裡,年青象徵著健康、財富和智慧.西方社會是激烈競爭的社會,是個人奮斗的社會.人老了就意味著從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退了下來;對女性來說,「老」還意味著魅力喪失,這對個人來說是件既痛苦悲哀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所以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老;而且老人的獨立意識很強,有一種不服老的自尊心.所以年齡也成了人的隱私. 10.家庭觀.中國以家族為本位.「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是我國立身處世的綱領.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主張「父母在,不遠游」.家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西方文化突出自我、突出個人,追求獨立.長輩與晚輩之間可以直呼姓名.孩子在成年以後就搬出家自己住,自己養活自己,老人一般也不和子女一起居住,依靠自己獨立生活.在西方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 結論: 中西價值觀是性質和來源不同的兩種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差異性較大,互補性也較強.跨文化交際中要注意差異避免失誤.科學地對待西方文明及其他優秀文明,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推動自己民族的發展.
『伍』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陸』 你如何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應該盡量消除誤解,保持客觀寬容的態度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鑒賞能力;不採取防衛心態,所關注他人的驚訝和看法,避免妄下斷言;尋找能連接雙方的相似點;入鄉隨俗,左中當地的風俗習慣;探索有效的溝通技巧;在交往時,不卑不亢,以禮相待不知道能不能幫助你~~~~
『柒』 怎樣對待東西方文化差異
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
『捌』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中西方語言和言談的差異 每種語言都各有特點,語言之間本身的差異,對我們的交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這些范疇使思想成型。雖然他們的觀點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和現實社會生活相沖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每種語言所獨具的特點。西方語言較發達的形式邏輯思維使其具有明顯的形態標志和嚴密的句法規則,可以說是一種「形合」「法治」的語言,主張「以形統神」,注重語法的嚴密性。而漢語的孤立結構在天地自然理念的影響下被粗泛地歸為「意合」語言、「人治」語言,講求「以神統形」,「得意而忘言」,傾向於語義的表達。[1] 正因為語言內部的差異,導致我們的言談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人見面時常聽到:「老張,近來你又發福了」,因為漢語的「以神統形」,中國人喜歡用委婉的表達方式,「發福」表面上是「體型變胖」的意思,但是卻暗含稱贊對方生活狀態很好的意思。但是西方語言強調邏輯思維,如果說「You are fat」,外國人會感到很尷尬,由胖可能直接推測出體型不美。 面對語言本身所帶來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在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應該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達到溝通中對彼此言語的更好的理解。盡量直抒胸臆、減少委婉的表達方式。 二、價值觀的差異是核心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對我們的語言表達產生直接的導向作用。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特有的一種顯型或隱型地認為什麼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有的種種行動模式、方式和目的種做出的選擇。[2]同時,價值觀和交際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的交際起決定作用,價值觀支配著人們各種形式的交際。例如: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社會關系的和諧,奉行東方文明的中庸之道,人們樂於追求美好事物和這種處事的價值觀。所以中國人習慣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來與人交際,但是西方人在這一點上就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區別。西方人更樂於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以達到最高程度的溝通,完成交際的目的。中華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受特定的地域、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的影響,中華文化價值觀念中集體主義觀念較強,儒家工作動力這一獨特的文化價值的作用突出,文化中代表男性的品質突出,道德紀律標尺的作用也相對重要。 我們面對價值觀上最根本的差異,首先,我們要能正確地認識了解西方的文化特點;其次,我們要能合理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全球化的進度越發加快,我們應該盡力去了解異國文化的特點,這也逐漸呈現出必要性。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藉助多種媒介,如網路、電視、書籍等來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而減少交際時發生障礙的可能性。並且應該抱著認識和理解的態度去看待他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擺脫刻板印象。在我們遇到一些文化沖突的時候,民族中心主義會阻礙我們的交流與溝通,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為標尺去衡量其他文化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