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詞彙。這讓一些學者和地方官員誤以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重建歷史上的國際貿易路線。其突出表現是一些地區熱衷於挖掘自己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點、通道、節點等,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某種特殊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定這種認識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其「借古謀今」的作用,但很顯然,這種理解是對「一帶一路」使用「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誤解。
所謂「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泛指歷史上陸續形成的、以中國為起點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當今世界經濟的突出特徵是各國間經濟的深度融合和發達的貿易體系。可以說,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已離不開貿易交流。人們如此熟悉當今的貿易,以至於經常忘記古代曾經存在著相當發達的貿易。事實上,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是商周時期),古代中國就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存在貿易活動。
漢代之後,這種貿易活動逐步變成由官方主導甚至壟斷,貿易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鼎盛時期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歷史上,這些跨國長途貿易交流並無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直到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將其稱為「絲綢之路」。李氏所用「絲綢之路」僅指自中原經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亞和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因自漢至唐這條貿易路線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是絲綢,故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這個具有強烈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名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拓展應用。歷史悠久的「南方茶路」和北方草原貿易路線,以及自宋、元開始的海上貿易路線,很多時候也被稱為「絲綢之路」。當然,貿易產品並非絲綢一種,不同歷史時期主導的貿易產品不同。例如,宋、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產品以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為主。「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古代貿易的代名詞,而且也是歷史上中國與歐亞大陸各國文化交流的「符號」。伴隨商品貿易和人員交流,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相互借鑒,產生了燦爛的文明。過去,對於「絲綢之路」的討論和關注主要局限於史學界、文物學界等,不具有功利色彩。但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地興起了挖掘「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遺跡的熱潮,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借古謀今」做法的意義,但這顯然誤解了「一帶一路」倡議使用「絲綢之路」的內在涵義。
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具體線路和空間走向隨著地理環境變化、經濟發展狀態以及政治和宗教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今天,人們試圖勾勒的「絲綢之路」是將數千年歷史置於當前一刻觀察而產生的圖景,因而從語意上講,「絲綢之路」不能被理解為具有固定線路的空間現象。也就是說,「絲綢之路」對於當今社會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抽象意義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帶有強烈具象的空間現象。另外,歷史上「絲綢之路」主要存在於和平時期(戰亂時往往中斷),而且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帶來了共同繁榮,因而這個文化符號的內涵可以歸結為
●和平
●友誼
●交往
●繁榮
事實上,這也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倡導的核心理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借用「絲綢之路」這個文化符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理念,這就是「和平、合作、發展、共贏」。
『貳』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歷史
文化內涵: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
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現實意義: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