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立春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立春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28 02:27:51

A. 立春這一天人們有哪些風俗

立春的風俗如下所示

1、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是立春習俗之一,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立春吃春餅有迎春的寓意。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簡簡衡萬錢。」

春餅薄如蟬翼,這里記載的是用稀面在1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後用油炸出的春卷(又叫春盤)。春餅、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

2、立春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這里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們歷來重視農業生咐檔產,堅持不違農時,牛是農事的象徵,是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自古以牛祝春,據說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

所以立春打春牛的習俗也一直攔做延續下來。

3、鞭春牛。

又稱鞭土牛、打土牛。

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還有一定的巫術意義。

B. 立春時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立春飲食習俗有:

1、五辛盤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卜、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2、春盤面

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面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卜,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

3、吃春卷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吃春卷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卜察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4、炒和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5、吃蘿卜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卜,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

二、立春風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岩悉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粗弊乎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准,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盪盪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游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C.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說起立春人們可能有些陌生,但立春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 立春節氣是按照農歷的定氣法則計算的,那麼你知道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嗎。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1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它是在立春的前一天進行的,在古代時,迎春的儀式非常盛大,人們非常重視這一個習俗。

打春牛

立春前,村民們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在立春這一天,人們會用鞭子抽打春牛,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咬春

在立春時,我國民間有吃蘿卜的習俗,稱為咬春,在北京,立春的時候要吃春餅,也叫做咬春。

搶春

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人們會去搶這些土塊或紙片。因為人們,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這個行為就被稱為「搶春」。

除了這些習俗,立春時的習俗還有很多,比如游春、報春、躲春、祭拜太歲、迎句芒神等等。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2

立春時節,民間有立春祭、迎春、貼「春」字、送春、拜太歲等風俗習慣。

立春祭:古時很多地區都會在立春時祭祀祖先,在古代,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並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復的祭祀禮儀。

迎春:迎春通常在立春前一日舉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貼「春」字:在立春時,古人常貼「宜春」二字,後來逐漸發展為春聯。

送春:民間的手工藝人們會製作很多小泥牛,稱為「春牛」,在立春時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拜太歲: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立春的民間風俗是什麼3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茄旁迅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啟譽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顫此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准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D.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氣,天氣開始回暖,人們聞到早春的氣息。下面來看看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1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洞中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盯運要准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納則山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2

立春節氣的習俗

1、 立春節氣習俗: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准,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盪盪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2、立春節氣習俗: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3、立春節氣習俗: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4、立春節氣習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5、立春節氣習俗: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並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6、立春節氣習俗: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7、立春節氣習俗: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游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立春的民間風俗有哪些3

立春吃什麼?

蝦仁炒韭菜

配料:蝦仁30克,韭菜250克,雞蛋1個,食鹽、醬油、澱粉、植物油、麻油各適量。

做法:蝦仁洗凈,水發漲,約20分鍾後撈出,淋干水分待用;韭菜摘洗干凈,切3厘米長段備用;雞蛋打破盛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澱粉、麻油調成蛋糊,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 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功效:補腎陽,固腎氣,通乳汁。韭菜含有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故這道菜可作為習慣性便秘患者的膳食。

首烏炒豬肝

配料: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澱粉、鮮湯、醬油、蔥、姜、蒜、油適量。

做法:首烏煎湯濃縮,取20毫升葯液備用,豬肝剔筋洗凈切片,蔥、姜、蒜洗凈,蔥姜切絲,蒜切片,青菜洗凈控干。取一半首烏汁,將豬肝片放入汁內浸蘸,加少許食鹽,放適量澱粉攪拌均勻。另把剩餘的首烏汁、醬油、料酒、醋、濕澱粉和鮮湯兌成滋汁。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去余油。鍋內剩少量油,下入蒜片、薑末,略煸出香味下豬肝、水發木 耳,爆炒數分鍾。將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八成熟時倒入滋汁炒拌均勻。出鍋前把蔥絲下鍋,翻炒幾下,起鍋即成。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首烏既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壓;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

珍珠三鮮湯

配料:雞肉脯50克,豌豆50克,西紅柿1個,雞蛋清1個,牛奶25克, 澱粉25克,料酒、食鹽、味精、高湯、麻油適量。

做法:雞肉剔筋洗凈剁成細泥,5克澱粉用牛奶攪拌,雞蛋打開去黃留清。把這3樣放在一個碗內,攪成雞泥待用。西紅柿洗凈開水滾燙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凈備用。炒鍋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湯,放鹽、料酒燒開後,下豌豆、西紅柿丁。等再次燒開後改小火,把雞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撥成珍珠大圓形小丸子,下入鍋內。再把火開大待湯煮沸,入水澱粉,燒開後將味精、麻油人鍋即成。

功效:溫中益氣,補精填髓,清熱除煩。

E.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示意冬去春歸來。單就一個「春」字,春天的氣息已撲面而來。下面分享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1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志》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蠢脊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搜源隊伍,浩浩盪盪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准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台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扎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世檔態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2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並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復的祭祀禮儀。古時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託著人們的希望,仍有一些民俗遺存,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掛風車、踏青等。

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稱立春節、正月節、歲始、改歲等。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盤:

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立春這個節氣的風俗有什麼3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在周代,這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

立春節氣小知識: 24節氣中的立春時間是陽歷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diyjucom

以上就是聚巧網收集到的一些關於立春的風俗,如果你那裡有特別的立春風俗,歡迎加我們的微信「diyjucom」告訴我們,讓大家一起感受你們特別的立春風俗吧。

F. 立春的風俗活動有什麼

立春有迎春、打春牛、咬春、搶兄姿春等一些習俗。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它行塵升是在立春的前一天進行的,在古代時,迎春的儀式非常盛大,人們非常重視這一個習俗。
立春前,村民們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在立春這一天,人們會用鞭子抽打春牛,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立春時,我國民間有吃蘿卜的習俗,稱為咬春,在北京,立春的時候要吃春餅,也叫做咬春。
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人們會去搶這些土塊或紙片。因為人們,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這個行為就被稱為「搶春」。
除了這些檔老習俗,立春時的習俗還有很多,比如游春、報春、躲春、祭拜太歲、迎句芒神等等。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

閱讀全文

與立春的風俗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