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既然中國南方自然條件優於北方,為什麼漢文化中心首先
遠離了政治中心,缺乏人口,經濟自然發展會緩慢。政治中心南遷後,優越的自然資源加之充沛的人力資源自然會帶動經濟發展。
不能以近代推演古代,曾國藩赴京趕考走了三個半月才到目的地。以前不理解「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這句話,現在理解了,對古人來說遠游很可能意味著生離死別。
古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但人口稀少,雖然秦漢之際曾有南越國存在。但明顯依舊是人丁稀少國力不強,同理戰國時期楚國擁有的地盤最大,不一樣是由地處西北的秦國統一的天下么。
至於漢文化為何先產生於北方,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唄,外加受制於路途艱難傳播上的限制。
② 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為何會有南方人強於北方人的說法
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不同地區的人氣質來分析了,北方的人天性就是豪邁和不拘小節的,而南方自古以來就有柔情文質彬彬的氣質的,這樣對比來看,這可能與彼此的氣質不同來解釋了。
嫁過去的潮汕媳婦都必須繼承婆婆的那套拜祭方法。而北方的人常年南下工作,幾乎不怎麼回家,不管在哪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是「男兒志在四方」也可以說是不太戀家。公司里的很多小夥子明明就是剛剛請假回家結婚的但是結婚後就自己繼續返回工作崗位了,夫妻雙方長期分居兩地也是讓人有點不可思議了,即使是感情基礎再堅固也有點不合常理。
③ 為什麼漢文化對其他民族影響這么深
首先是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漢文化是種兼容包續,融會貫通的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吸收修改壯大自己的文化體系。就算異族統治或者說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短時間的文化斷裂,都只是漢文化中的某一個支流出了問題,而主幹並沒有受到影響。
漢文化的兼容並包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狹隘的漢族是「炎黃之後」。但你腳下的這片中國在歷史上可是曾經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匈奴、羌人、石羯、突厥、契丹人等等,許多民族都在這里生活過,甚至統治過這片土地。了,就是因為被漢文化強大的同化力給吸收了,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變成了「漢族」。這些民族通過不斷的學習漢文化,享受高度發達的漢文化帶來的舒適生活。加上一代代的與漢族通婚,長期以往就徹底漢化了。其本來的民族就默默的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而漢文化也以寬大的胸懷包容了這些民族。在華夏文化淵源流長的基礎上,漢文化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歷史演變中不斷的充實,豐富,提高這種文化的內涵。創造了幾千年延續的傳奇。
應該說大多數漢人民族意識很淡,他們在乎的是家族利益與國家疆土。漢族除了儒家的理論,思想上是絕對自由的,除了一部分人信仰道教,佛家,大多數人們沒有固定的信仰,也沒有宗教的約束,所以可以干任何事情,吸收任何新鮮事物。只要有功利可圖,任何文化都可以接受,所以對西方文化入侵並不太敏感,並將其中的享樂主義和利潤觀接受下來,融入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漢族疆域觀念有時候會令一些少數民族覺得是大漢族主義,因為他們覺得漢族老想去統治別的民族。其實漢人的真正思維是誰能維持或擴大我們居住祖國的版圖,誰能讓我們獲得最大利益我們就應該擁護。
漢族跟別的民族最大的區別是,漢族的國家意識遠高於民族意識。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民族觀念就遠遠大於國家觀念。
漢文化的同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漢族的民族意識,剩下就是一個國家觀念。為什麼漢文化會容易傳播呢?因為它什麼都能容納,有容乃大。它利益至上的部分又有極大感染力。對於個體來講,總有為自己獲得更好的利益條件,更能滿足其生存需要的希望。
對於漢族傳統來講,那裡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就往那裡走。使得漢族對一個龐大疆域的國家有天然的渴求。現代的漢人跑到世界各地做生意,已經引起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恐慌或者羨慕。源於漢人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很快的改變了自己的生存狀況。
一個思想上絕對自由的民族與世界上大多數有信仰的民族相比,它能迅速地適應生根。這就是漢文化的同化能力如此強大的原因。
④ 為什麼廣東的漢語文化和北方的不一樣,就算是書面語
南北兩方的漢語文化是由於古時候不統一而形成的,現在要改變還是很難,畢竟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⑤ 為什麼南方的宗祠文化遠比北方濃厚背後真相是什麼
宗祠,又叫祠堂、宗廟、祖祠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是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上古時期,中國人就有祭祀祖先的傳統。周朝時建立了完善的宗祠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五代以來,民間建宗祠的現象越來越多。南宋時,大儒朱熹提倡民間建立家廟,供奉家族四代祖先。明朝嘉靖年間,首輔夏言上書朝廷,請求放開民間建立宗祠的限制。此後,朝廷就不再限制民間建宗祠。
因此,南方宗祠比北方多也就不奇怪了。
無論南方北方,宗祠多少,都是由於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地域差異所造成的。
⑥ 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環境中的南方漢人他們的文化以什麼為主
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環境中的南方漢人他們的文化以貴族化為主。
基因分析:
2004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由高笑文波、李輝領導的科研組通過對國內17個不同省區的871個抽檢者的血樣進行基因分析,比較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的Y染色體(父系)和線粒體DNA(母系)的相同率,得出結論:今天的南方漢族是古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共同繁衍的後代。
生物遺明正傳基因由染色體和線粒體攜帶。人的細胞核內共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其中Y染色體比較特殊,它只能由父親傳給兒子(傳子不傳女),並且在遺傳過程中不會出現重組,因此能穩定地記錄父系方面的遺傳信息。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有辦法知道宋朝趙匡胤的Y染色體特徵,今天科學家通過測定某地區某一個男子(不一定激念悔姓趙)的血樣,發現他的Y染色體與趙匡胤完全相同,就可以斷定他是趙匡胤的後裔。
⑦ 南北方文化差異真的很大嗎為何
因為同屬中華文化(漢文化),或者說中華文化(漢文化)是南北方文化共同的母文化(共性),所以南北方文化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根本性文化差異;還因為全國統一的通用語言文字——漢字是唯一記敘載體,南北方文化不僅不存在差異,甚至還可以說是高度的同一性、一體化,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因為發展的先後、開發的早晚以及諸多其它 歷史 原因,南方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更濃厚,而北方文化則更正統正宗。換個通俗的說法,北方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重地或叫中心地,南方是中華文化的輻射地、普及地。同時,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和環境、對內對外交通交往情況以及氣候因素等諸多要素影響,南北方文化又有相對發達厚重或者相對落後粗淺之異同。
因為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廣——也僅僅是從這個角度而言,南北方文化又存在多姿多彩的差異性;這主要體現在飲食文化,民風民俗文化等方面,南北方各具特色。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把文化比喻成人,那麼南北方人就有性別、年齡、籍貫、高矮、胖瘦之區別,有面貌、美醜、氣質、性格、智愚之不同,有審美、興趣、愛好、職業、身份、命運、壽命之差別,等等;由此可見,南北方文化雖同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也同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鮮明特徵的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文化,卻也呈現出各自豐富燦爛、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個性之魅力!
我覺得,中國南北方漢民族聚居區的文化差異應該是「大同小異」。這要感謝秦始皇,實現了文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還要感謝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他們著書立說,開宗立派,為中華民族奠定了文化基因;當然,還要感謝五千年來為保衛華夏、開疆拓土的英雄豪傑們,他們確保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不曾中斷。隨著 社會 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信息越來越暢達,人們越來越融合,南北方的文化差異會進一步縮小。
確實很大,衣食住行都不同。
我國南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奇怪了就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卻造成了南方北方兩地不同的 社會 、經濟、 歷史 文化底蘊,塑造出了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雖然南北方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人,但是在相互交流上必須了解各自的文化差異,以更好的促進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南北方人的主要特點:
1. 南矮北高:從人累生物學特徵而言,南方人較矮,北方人較高。
2.南瘦北胖:一般南方人較瘦小,北方人較胖些。
3.南米北面:生活習性上南方喜歡米飯,北方喜歡麵食。
4.南甜北咸:南方喜甜淡,北方喜咸。
5.南腔北調:南北方地理環境和水土不同,方言語言也不相同,北方人和南方人交流有語言障礙。
6.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語音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無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如閩方言取,還分為福州、廈門、莆田、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
7.男老北孔:南方人信封老子的道教思想;北方人以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
雖然南北方文化差異很大,但是幾千年來沒有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影響了南北方的交流,南北方人互相通婚,經濟文化互通互惠,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富強。
現在南北方文化差距不大。古代皇帝多出於北方,南方多出於文人。
有差別,也有共同點。共同點就不用說了,現在只說說差別。主要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 歷史 的原因產生的差別
不。
記得03年到浙江衢州的時候,吃的鴨掌,而且是白色的,我以為沒有什麼滋味,可是後來沒他媽把我辣死了。兩個鴨掌我只吃了一個,另一個讓我給扔了。再一個就是他們那裡燉排骨,一鍋的排骨也有肥肉,問題是還不放醬油,整了這么一大盆白湯。又腥又油膩,但是看別人吃的津津有味。
中國如此之大!南北方文化差異顯而易見,距離越遠差別越大。北方文化大抵率真朴實,凡事以"直"取。南方文化浪漫富於變化,凡事講究"曲"至。正如北方山脈雄渾高大,南嶺溫柔起伏。北方"剛"顯,南方"柔"藏。所以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基本上混得好,吃得開。
答主是一個陝西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個典型的生長在北方,工作在南方的候鳥型搬磚工。我仔細琢磨過南北方差異,從語言,到飲食,到習慣,真的是完全不同。但是,我發現一個南北方差異最小的地方,那就是特么的廣場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廣場,有廣場的地方就有廣場舞!!
無論是嘴裡講(剛)粵語的廣東大媽,還是穿著睡衣燙著頭的上海大媽,或者是套著小棉襖的陝西大媽,大家有著相同的默契步伐,無與倫比的靈感,大喇叭一橫。站在廣場中央,最呀最搖擺。
⑧ 同是華夏族人,為什麼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注重祭祖
在南方,我們會見到很多大的宗族祠堂,這些是南方人特別重視的祭祖的場所,南方人在特定的節日里更虧沖咐注重祭祖的儀式,相對比北方人則對於此事的關注並不多。這與北方的歷史環境有關,北方中原地區多戰亂,人們並無心思在對前人的懷念上。此外,漢族人大多南下也保留了他們先前祭銷純祖的觀念,尤其在福建、廣州地區更是形成了一種風俗。
南方地區在小農經濟穩步發展下,社會風氣也不斷開房放。人們對於追根溯源的追求不斷提高,對先人的緬懷之情更甚,所以南方人在形式上要高於北方人,更重視祭祖。
⑨ 同樣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為何南方的宗祠文化遠比北方濃厚
原因有三點,一是北方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是紛爭不斷,特別是接近邊境地帶,更是經常遭受到異族的侵擾,可以說這樣的環境基本人人都是想要逃命的,那麼自然宗祠也就沒有了,而南方則是戰亂比較少,所處的環境不同;二則是南方很多家族基本都是北方遷徙過來的,可以說一個人開枝散葉後那麼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個家族了,那麼可以說百人百族,因此為了增強凝聚力,所以才會多建祠堂;三則是南方比北方富有,可以說糧食的產量問題之類的,因毀御核為南方的土地比較肥沃,那麼自然富裕後自然就會去修建宗祠了,而北方更多的則是關乎到溫飽生存的問題。
最後的話就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了,每個地方基本都有窮人和富人,但主要還是北方種植的土地比較少,沒有南方那麼肥沃,因而可以說糧食產量啥的也是比不過南方,而南方土地肥沃,一年產量比較多,那麼自然就有錢去修建宗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