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代西方的文化都是資本主義的反動和腐蝕的文化嗎
當代西方的文化不櫻虧鉛是空汪資本主義的反動和腐蝕的文化。
因為當代西方思潮是資本主義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精神折射,所以當代西方的文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反動和腐蝕的文化。
資本主義是資本脊好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
㈡ 求西方節日及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時下流行過「洋節」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洋節」情結 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 一方面,當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鍾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帶著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半個月的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資料,到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到社會上走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士,現將主要觀點整理報告如下: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羨汪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在更大范圍的地域內擴展開來。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也過得熱鬧非凡。由此可見,中國人多一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麼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一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畝旁,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迅派橡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傳統和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 大學生過「洋節」,到底為哪般? -------------------------------------------------------------------------------- 父親節,母親節,光棍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學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節」的熱潮,大家都熱衷於過「洋節」,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卻幾乎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節日最大賣點似乎是以吃為主,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還是吃,生猛海鮮,海味山珍。過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著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雖然對學校餐廳的飯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還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的。因此,有天天過年的感覺。可是生活當中,工作節奏加快,學習壓力增大,交際壓力增大,大家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就想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玩一玩,樂一樂。「洋節」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因此越來越被人們青睞。 其二,年輕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鮮的東西,渴望刺激的東西,「洋節」在學校里過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光棍節,大家湊到一塊,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還有的男光棍請女光棍吃飯,唱KTV,或者到避風塘,去聊上一晚上,參加派對舞會,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讓人覺得新鮮中帶有刺激。萬聖節,大家給自己戴上可愛的面具,做自己平時也許不敢做的事,說自己平時也許不敢說的話,吃可口的南瓜餅。 其三,有些洋節,過起來很有人情味。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送上最溫馨的祝福,最真摯的感情。給母親買一條圍巾,買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給父親買一個精美的打火機,給家裡買一塊精緻的桌布……禮輕情義重。 也許,大學生過洋節並不是壞事,但關鍵是大家不要只顧著過洋節,而忘了我們傳統的節日,我們應該增加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文化氛圍。 ================================================= 如何看待「過洋節」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這是什麼原因?過洋節究竟好不好?在媒體上眾說紛紜.各抒已見,筆者在此略作分析,綜述如下: 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國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滲入其中,各國互相交融。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體和商業的炒作,促使過「洋節」不斷升溫,在其後面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其四,我國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必然的;其五,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而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松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 而我國傳統節日,由於一般都有教育意議,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官方重視,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其實,中國人體驗一下外國人的節日,領略一下異國文化,這沒有什麼不好,國外不是也有過中國節的?對端午節、潑水節也很感興趣。因此,大可不必說過洋節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節日溫馨過後,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有個度,過分渲染、過分炒作,真正搞成洋節的天下,那就變味了,要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恆的真理。聖誕節將要來臨之際,國內10位博士生聯名呼籲民眾慎對聖誕,來自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慎對聖誕節。他們認為」聖誕狂歡」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性喪失後,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 十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 近日,這個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出現在各大網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自稱「民間學者」的起草者、哲學博士王達山在文章中認為,國內每逢聖誕節,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聖誕樹」,員工們戴「小紅帽」,學校里「聖誕舞會」的海報占據了搶眼的位置;人們相逢互祝「聖誕快樂」等,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文章還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范圍內,重新審視和合理規范在商場、媒體、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漸流行的「聖誕狂潮」。 「孔子」被指為「聖誕老人」 作為倡議書的發起人之一,武漢大學哲學院2005屆中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陳喬見說,自己在網路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須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這件事對他影響挺大,聯想到現在許多大學生熱衷於過聖誕節,更有中小學教師組織學生搞各種各樣的聖誕活動,更促使他思考。「我們也知道我們力量有限,沒有期望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他說,「只是督促國人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適。」 學者網友看法不一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於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截至昨晚9時40分,某網上共有17334人參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松,並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腦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
㈢ 西方世界對我國的文化侵蝕表現在哪些方面危害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中國人的思想原本是極其活躍的。三教九流,書生拜孔孟,道士跪李耳,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應該慶幸中國沒有過早地形成所謂的封建「神學」,也才會出現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性的人生大討論,他將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儒、道、墨、法、兵……雖然立場不同,卻不曾相互詆毀和排斥,每個學派各抒己見,一時間繁花似錦,碩果累累。 而後呢?隨著中國進入漫長的封建時代,當雄才偉略的秦始皇意識到這種思想「混亂」的局面即將對他的統治產生威脅的時候,他便急需在這眾多學派中扶持一個來鞏固自己的王朝。他選擇了韓非,然後是李斯。接著便焚書坑儒了。一個時代的菁華被付之一炬,是歷史的遺憾。 再後來,一個叫劉徹的年輕天子被一個叫做董仲舒的鴻儒博士所折服,從他下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旨令的那一刻起,中國的封建「神學」也終於形成。從此,一根無形的繩縛牢了中國人探索的手腳,思維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狹小。 較之中國,西方的宗教信仰則顯得單一。除了上帝和耶穌,他們似乎再沒有其他的神明偶像,因而思想也較為集中與固定。就好比是一片漆黑寂靜的天空,雖然偶有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這樣的巨星閃耀,但卻是難以與中國諸子的全面繁榮同日而語。基督教義開始是比較寬松的。《聖經》的第一篇,名為「創世紀」,就堅決地承認這種創造的偉大。可到了中世紀中晚期,西方的封建神學也逐漸走向反動的極端,苛刻地禁錮人們的思想。這時候,一位波蘭學者挺身而出,拿著他的「日心說」的觀點,敲響了舊時代的喪鍾。開普勒在教會的監獄里演算著行星橢圓形的運行軌跡,布魯諾站在熊熊烈火之中訴說著宇宙的無限……幾代英傑前赴後繼,無情地將愚昧的教義撕得粉碎,新思想在教會的廢墟上誕生,前途又重新變得光明。 可在中國,當西方的啟蒙思想家們拿著他們的著作到處宣揚人權的時候,中國卻始終無法形成一股足以革舊立新的大風氣。王陽明將早已變了味的儒學惡化成了心學。那時的中國正是在這樣思想引導下死氣沉沉。士大夫們言必稱孔孟,乾嘉才子龔自珍無可奈何地慨嘆「萬馬齊喑」,這本應是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啊!可這卻現實地存在於華夏的九州土地上。 無可否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是領先於西方的。並不是產業革命使得西方飛越了中國,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就是那位詩人在油燈下創作著他的《神曲》的時候,西方就已經迎頭趕上。而古老的中國,先進文明前進的步伐卻消失在了無休止的宮廷爭斗與愈演愈烈的文字獄里了。再一次說起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將是不可能實現的。進步需要汲取,發展需要交流,我們欣賞著其中的差異,但只有兼收並蓄,這些差異才會展現它們的另一番美好。
㈣ 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
西方文化的特點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西方文化的優缺點
缺點:
1.社會高福利。這一方面的事實在歐盟成員國到處都是。根據歐盟的統計數字,1998年各國社會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歐的四個國家和愛爾蘭是在23%以下外,瑞典、丹麥、芬蘭、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都在30%以上,奧地利、義大利、英國都在28%左右,其總體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2001年,歐盟15個成員國約3.8億人口的平均社會保障支出達到6405歐元(相當於64000人民幣)。在1993~2001年的8年當中,歐盟成員國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已經從1764歐元提高到2574歐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已經從1229歐元提高到1736歐元;傷殘福利平均支出則從363歐元提高到505歐元,這三項整體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2.政府高稅收。2002年5月美國《福布斯》發表的關於世界30個國家稅收調查結果顯示,法國人承擔著全球最為沉重的稅賦,而且自2000年來連續3年居世界各國之首,稅賦壓力指數為181.2點,比利時以164.2位居第二,以下依次為中國(154.5)、瑞典(149.3)和義大利(147.5),德國和美國分列第15和16位,英國居第18位。一個企業主在法國的征稅率是70%,而在中國香港才只有21%;同樣,比利時企業家如果在俄羅斯和新加坡經辦企業,其凈工資收入要比在本國高出一倍。稅賦指數是根據最高個人所得稅、公司稅、財產稅、增值稅和職工、僱主支付的社會保障稅收等一系列指數綜合計算得出的。稅賦指數越高,企業主壓力越重。
3.生產高成本。以法國企業為例,對法國僱主而言,他們僱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普通勞動者,所支付的月工資並不僅僅是屬於員工的那6000多法郎,還必須為該雇員交納各種社會分攤金。其中包括全民社會捐助、社會疾病保險、養老基金、工傷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業基金等。在上述各種繳納中,以1998年收入計算,最低工資收入者本人要交納1626.26法郎(約248歐元),每月所得的純工資為5037.41法郎(約768歐元);而僱主支付的部分為2499.54法郎(約381歐元)。也就是說,在法國,老闆僱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職工,每月為他支付的錢的總數為9163.21法郎(約合1412歐元)。
4.社會高失業率。在上述情況下,企業要生存下去,必須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即千方百計地增收節支,降低生產成本。由於勞動力價格昂貴,許多企業就盡可能地減少雇員人數,這成為節約開支的基本方法。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由於各種福利待遇太好,也減少了一些失業者尋求工作的動力。比如說,一個合乎條件的失業者在美國一般情況下只能領180天相當於自己原來60%工資的救濟金,而在德國到2004年為止,按規定可以領6個月到30個月相當於本人凈收入67%的救濟金。根據德國銀行1996年公布的資料,將德國餐飲業一個拿最低工資的就業者每月的純收入,與領社會救濟者的收入比較後,發現失業者比就業者的收入只少141歐元。德國的失業率在2004年是10%,情況比較好的波恩也在7.3%左右。類似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對歐盟其他一些成員國的就業狀況也產生了同樣的影響。在1993~1997年間,各國的失業率平均在10%稍多一點,2001年下降到相對最低點7.4%,此後再次反彈,到2003年,15國的平均失業率又上升到8%。
5.競爭力下降。高成本無論對於企業來說還是對於國家來說,其結果就是競爭力的下降。在歐盟國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稅收、最低工資水平規定、工時的縮短以及對雇員權利的廣泛保護等,都對企業僱主的經營、資金積累以及發展和競爭造成了很大壓力。一些企業陸續將業務轉移出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躲避歐洲高昂的經營成本。雷姆沙伊德市(Remscheid)的汽車門栓製造商Edscha公司已把近600個工作崗位轉移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廠,其中不僅包括生產線的基礎崗位,還包括技能要求更高的研發崗位。Edscha總部現在僅有180個工人,而十年前有700人。負責生產和質量控制的海根·威斯納(Hagen Wiesner)說:客戶需要更廉價的產品,而公司在德國的工廠越來越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企業競爭力的下降當然就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在1997年之前,就GDP總量來看,整個歐盟15國的水平要超過他的主要對手美國。在1997和1998年前後,兩者還處於不分上下的狀態。但是從1998年開始,美國的發展速度卻已經迅速超出。到2003年時,歐盟的GDP總量為8.9億歐元,而美國的GDP總量已經高達11.3億歐元。
6.政府借貸和赤字增加。從根本上說,福利國家再好的社會保障,也不是主要由政府花錢買的。無論是一般稅收還是社會保障稅收,都是來自工作者的繳納。但是由於上述幾個邏輯環節的問題,就自然出現社會保障支出大於上繳費用的結
果。除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採取的消極僱工和一部分人因為能夠享受到不錯的社會福利而不願工作外,歐盟各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齡化。根據歐洲統計組織發布的信息,1960~2000年期間,歐洲各國男性平均壽命已經從67.4歲延長到了75.3歲,女性平均壽命已經從72.9歲延長到了81.4歲;2000~2020年間,歐盟15國15歲以下的人口將從63.4百萬銳減到49.4百萬,15~24歲的年輕人將從46.8百萬銳減到38.9百萬,25~49歲的壯年將從139.3百萬銳減到119.7百萬;而同期內,50~64歲的人口將會從65.7百萬激增到85百萬,65~79歲的老齡人口將從47.3百萬激增到59.7百萬,80歲以上的老人將從13.9百萬激增到24.8百萬。
優點:范圍廣,福利程度高,具體數字就補給你找了,太麻煩了。
希望對你有用。
㈤ 西方節日及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傳統節聖誕節是西方基督徒世界裡最盛大 的節日,對他們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值得關注的是,在中華大地上,聖誕節同樣被慶祝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大學生群體中,過平安夜,在教堂祈禱,還有徹夜狂歡,已經被很多的青少年所普遍接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西方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和滲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再回看身邊,麥當勞、肯德基、鱷魚皮鞋、歐萊雅化妝品、皮爾卡丹西服、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復活節、感恩節,還有聖誕節都被我們身邊的年輕人所普遍接受,他們慶祝上述節日的熱情與日俱增。反觀傳統文化,從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乃至春節,關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在這些節日里除了吃飯,聚會外,很難有其他有意義的活動,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已經成為了過不過無所謂。一大部分年輕人對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長意味和厚重含義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不斷丟失。
㈥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輸入對國人的影響
有好乎絕的影響,也有壞的影歲碧姿響。
好的影響:好的慧枯西方文化輸入有利於豐富國人的精神世界,促進國人思想的發展,拓寬國人的眼界。
壞的影響:不好的西方文化輸入腐蝕國人的精神世界,扭曲國人的價值觀,不利於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㈦ 西方世界對我國的文化侵蝕表現在哪些方面
來自:索維爾研究及數據中心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風」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里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摩登」,「可樂」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卷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五彩斑斕,各種搞促銷活動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開始准備各式各樣精彩的活動,情侶們紛紛上街,學生們歡天喜地。或世散這些現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滲透力。返罩那麼西洋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國開始滲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熱衷於過西洋節呢?下文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的影響在漢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與中國的東漢王朝開始了交往,這種交往的途徑就是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以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的傳入,當時***在中國稱作「景教」,教徒一度發展到數十萬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滲透。但到了唐朝晚期,軍閥混戰,***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沒落。第二次滲透,是元朝。當時因為蒙古帝國的衫氏影響力,大批的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東方聞見錄》在西方...
㈧ 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是什麼
其實這只是一種廣義的說法,可模斗纖以理解為主要是不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的一銷洞些思想都可以算作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例如個人主旦仿義等.
㈨ 對於西方國家的文化侵襲我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總結應該怎麼做,然後細分方法。
面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不能閉關自守、夜郎自大,要學習,但是要有目的的學習、借鑒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
首先,要注意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全球化令各國關系更加密切,大家都從自由貿易和資本市場中嘗到了甜頭,全球化雖然豐富了文化,同時也帶來了緊張。一些國家的流行文化滲透了所有國家的文化市場,侵蝕了本國的傳統文化。
因此,在打開國門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同時,要加大投資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過度影響甚至同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符號,它積淀著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等諸多內容。如果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消失不見了,那傳承弘揚該從何談起。
其次,要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中華傳統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
而且,在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再者,要藉助各種手段實現文化推廣,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在繁華商業區,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身影隨處可見。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網際網路中,西方文化也大舉對中國進行滲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面對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滲透,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也可學習這些推廣的方法,在繁華商業區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結合時尚,又或者在電影、電視、音樂中融入更多的傳統元素,提高人們對它的接受度。
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教育體制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忽略傳統文化的授課,這也導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開設一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孔子學堂、國畫、象棋等等的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從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9)西方文化腐蝕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
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㈩ 西方的影響腐蝕中國文化了嗎請舉例
大家說呢,警醒啊: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在此,我們,十位來自中國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鄭重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每值「聖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耶誕樹」,懸掛起「慶祝耶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耶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耶誕禮物」;學校里大紅大綠的「耶誕舞會」、「耶誕聯歡」的海報占據了搶眼的位置;網路、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耶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耶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耶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耶誕快樂」;「平安夜」里,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
我們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我們無意排斥「耶教」。我們對中國的「耶教」問題抱以了解的同情:蓋龐大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需要精神支撐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會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蓋中國的信仰危機、倫理失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迫使國人尋找身心安頓之所;蓋「祛魅」的「現代性」帶來的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導致人們重新發現宗教生活的意義;蓋「聖誕節」作為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為廠家、商家所鼓噪與利用。
種種原因使得「耶教」成為部分國人的可能與選擇,使得「聖誕節」成為國人無法躲避的文化景觀。是故,我們無意攻訐「耶教」和指責中國耶教徒過「聖誕節」。相反,值此「聖誕節」來臨之際,我們願意祝福那些真誠的和愛國的中國耶教徒愉快地度過屬於自己的節日。
但是,我們注意到,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聖經」、「聖誕節」等只對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耶誕狂歡」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為孩子們集體過「聖誕節」、樹「耶誕樹」、發「耶誕禮物」、做「耶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在毫無文化鑒別與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的心靈之中。
我們認為,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即在對「耶教」沒有任何價值認同與宗教歸屬的情況下,就隨「耶教」之波,逐「耶誕」之流,無意中為「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推族譽波助瀾,為中國的「耶教化」營造了文化氛圍,做了「傳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耶教」傳播並非單純文化和宗教問題
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年來國人對自家歷史文化傳統系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從而為「西風勁吹」和「諸神亂舞」打開了方便之門。
換而言之,「耶教」在中國泛濫並不是因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不是因為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不能為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撐,而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中國缺乏或沒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貫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與信仰。我們不擬苛責國人在文化上的集體無意識,但我們呼籲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世界。
歷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耶教」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這一點,即使西洋國家內部的歐巧橋洲國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聖誕節」的問題,呼籲過具有歐洲特色的「聖誕節」。
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從建設中國「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的角度重視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積極引導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警惕和防範中國的進一步孝穗猛「耶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