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中韓貿易有什麼意義
1.韓國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合理,是中韓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
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上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正式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邁入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雖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受到了重創,但在韓國政府的帶領下,經濟很快得以恢復。1999年增長10.9%源陪大,2000年增長9.3%,2002年增長6%,2001年GDP已經達到4422億美元。
韓國的工業結構十分合理,尤其在電子產品業、信息及通信業、半導體業、汽車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工業、零件和亂枝材料工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韓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電子產品製造國,大字、三星等公司擁有數字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等關鍵技術。韓國鋼鐵工業就鋼產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公司之一。韓國的汽車總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韓國造船工業以建造技術尖端的LNG船聞名世界。自1999年雹豎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信息和通訊產業培育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
韓國也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增長率居世界前列。從1964-2000年,韓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2.4%。自1992年以來,半導體已佔到韓國出口產品的最大比例,汽車和船隻也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IT技術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計算機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出口有了突發性的增長。2001年,韓國出口總額達到150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411億美元,貿易總額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6%。
但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另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韓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人口4800萬,市場相對狹小,其發達的產業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通過貿易等渠道解決。韓國的人力成本已相當高,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的薪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倍左右。韓國工人每小時平均薪資為7.75美元,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中國工人平均數為0.92美元。韓國也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來解決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因此,兩國通過貿易關系的發展進行資源組合,將有利於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景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為11587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場容量大,現有13億人口,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經濟發展快,發展潛力大,機會多。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一,對外貿易額超過62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貿易大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為韓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全面開放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實行零關稅,這些非常有利於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尤其是IT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根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入世後,韓國對中國的IT產品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6億美元。
中國經濟穩定而快速增長將使兩國貿易擴大。21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今後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我國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也為進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分析預測,中國未來10年,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態,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韓國只要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時,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等等,都將為韓國貿易提供巨大的商機。北京申奧成功後,將投資338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韓國有過成功主辦1988年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經驗,且鄰近中國,因此,韓國企業將獲得許多投標的機會。韓國產業資源部分析,由於北京奧運會的需求,韓中貿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對中國出口額將達到565億美元,為現在的3倍。同時,中國開發大西北戰略正在實施,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巨大,而且在開發初期,有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經貿規模將擴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勞動資源、西部基礎設施以及西部能源開發等投資項目中,韓國都很有可能占據一定份額。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可以預計,兩國服務貿易也將會得到較快地發展。
3.兩國貿易結構存在巨補性
由於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形成了產業結構不同優勢,從而使得貿易結構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產品也是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2001年中國紡織原料及製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礦產品、化工和穀物等六大類商品占我國對韓出口總額的78.20%。
韓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油類製品、編織物、鋼鐵製品、工業用電子產品、一般機械、皮革及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韓國電子產品、鋼鐵製品、一般機械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出口量穩步上升。2002年,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點來自計算機、半導體等IT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增長96%,計算機增長160%。
此外,兩國地緣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濟聯系歷史悠久,這種淵源使中韓兩國貿易合作十分容易。
② 韓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和啟示有哪些
許多韓國電影,特別是一些對大陸來說是禁區的電影,在暴力、血腥、色情等元素里,不僅娛樂性極高,其人文思考和藝術探的情感與索精神更是溢於言表。所以在商業成功外,它們更是席捲各大國際電影節。
韓國電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韓國電影人在電影藝術與商業化效果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外,還歸功於韓國政府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政策。
3、創建文化品牌,打入國際文化市場
韓國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大市場中獨樹一幟是其順應文化經濟與消費經濟發展趨勢,引導社會文化需求的文化品牌。
③ 韓國為什麼要對中國進行「文化掠奪」
對於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有感於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愈演愈烈,特地寫下本篇評論,看看韓國對中國"文化掠奪"的真正原因和中國應對的策略. 我們先來看近年來韓國在文化方面對中國:"文化掠奪"的表現! 韓國將由中國傳入的「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 韓國准備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的申遺准備工作; 韓國學者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並打算將漢字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 韓國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 韓國學者「考證」認為,神農氏和李時珍都是高麗人,針灸、《本草綱目》都屬於韓國; 韓國有將漢服與祭孔大典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打算,孔子甚至被考證為是韓國人; 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的,在德國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國」展覽; 韓國歷史書稱韓民族在遷徒中喚醒了中原的黃河文明和滿洲的紅山文明; 韓國將中國古代邊疆政權的高句麗說成屬於韓國歷史與中國地位平等的古代政權; 韓國將中國的東北三省說成是韓國民族的歷史舞台。 韓國將中國的渾天儀印到了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了韓國人古代科技的成就; 韓國學者林均澤的《韓國史》,把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部分領土劃入古代韓國版圖; 韓國歷史小說《蚩尤天皇》將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為韓國祖先; 韓國學者聲稱中國典籍《山海經》里的很多神話傳說都源自韓國; 韓國企業聲稱「豆漿的發源地」是韓國; …… 因為涉及之處太多不一一列舉,總之對於韓國的表現,可以套用中國的一個成語「馨竹難書」,作為一個中國人,面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別的國家如此「掠奪」自然十分氣憤,不過我們最佳的態度並不應該只是氣憤,在憤怒之餘更應該是靜下心對韓國的這種表現進行一個理性的分析,據此來制定一個正確的應對態度與應對方法。 認真分析韓國這幾年以來對中國的「文化掠奪」表現,呈現如下的幾個特點: 第一,掠奪內容呈現全面性。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由由點到面,全面展開,凡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傑出之處,必定可以看到韓國人想據為己有的野心與無恥的嘴臉,我真擔心照此下去,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會被韓國「考證」成為韓國的四大發明,中華文明史最終被韓國整成韓國文明史; 第二,參與者呈現全員性。對於中國的「文化掠奪」上韓國是從上到下、全員參與的:在組織方面,有韓國政府機構、媒體、企業、歷史研究機構、民間組織的參與;在人員上,有韓國官員、歷史學者、作家、演員、普通民眾等等。 第三,掠奪方式呈現多樣性。只要可以掠奪中國的文化,韓國是不擇手段的:申請世界遺產以期獲得國際上的承認;發表歪曲史實的歷史作品,拍攝並輸出歪曲史實的影像作品,以擴大宣傳;舉辦各類主題展覽及學術研討會來壯大聲勢。 第四,掠奪手段呈現幼稚性。韓國對於中國的「文化掠奪」使用的手段是低劣而經不起推敲的,也就是說這種掠奪的後果並不可能得到國際性的承認,韓國的行為更多隻是滿足本國民族極端主義的需求,根本不敢也經不起歷史與的檢驗與科學的論證。 分析了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的特點,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韓國不擇手段、不遺餘力進行掠奪的原因與目的。 原因其實在前面的評論中已經提到過,韓國的整個歷史都是韓國人的一場噩夢,韓國在古代史上是中國的附屬國,在近代史當中是日本的殖民地,在現代史中則受到美國的控制,整個朝鮮文明無法擺脫中華文明這個母體的影響,當韓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本國的經濟騰飛成為發達國家之後,作為單一民族國家極度缺乏大國風范的韓國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掩飾本國在歷史上備受周邊大國控制在文明上完全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尷尬事實。 至於韓國對中國進行文華掠奪的目的,除了掩飾韓國國民的自卑之外,我們還要考慮韓國的政治野心及現實戰略需要,一方面通過掠奪中華文明賦予本國同中國在文明上的平等地位,同中國爭奪東方文明的主導權,從而為韓國的大國雄心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這種對於歷史的歪曲也是為朝鮮半島統一後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提供准備,將高句麗說成是韓國歷史上的政權,將東北三省說成是韓國民族的歷史舞台折射出的其實正是韓國對這些地區的領土擴張野心,韓國近年來在所謂「間島」問題上的領土訴求已經對韓國的行為提供了佐證,韓國在中國的蘇岩礁上的所作所為更是告訴我們這方面的情況已經到了多麼嚴重的地步。 一個民族就如一個人一樣,難免要有一自己的虛榮心,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當的,但是如果將本民族的自尊心建立在對其它民族的傷害與掠奪上面,那就是無恥的行徑了,最近一段時間,我見過許多篇所謂國內「專家學者」建議要對韓國的行為寬容的文章,無一不要求中國人不要理會韓國的這些舉動,當作笑談即可,但是我認為對於韓國的行徑不能付諸笑談,韓國人的民族性與國民性決定了他們屬於那種登鼻子上臉的特性,蘇岩礁就這樣被他們弄成為韓國的「領土」,韓國的議員與民眾還在拿中國的延邊甚至長白山說事,如果我們就這樣不講原則一味寬容下去,寬容與冷漠被他們當作是退讓與默認,就會越發會助長他們的野心。 所以,面對韓國近乎瘋狂的「文化掠奪」行徑,中國採取如何的態度與應該對措施就成為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 我認為,在對待韓國的「文化掠奪」方面,我們應該有如下的態度: 第一,認識到嚴峻性,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是有組織、有預謀、有行動的,不是「偶爾為之」,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如果中國不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就將會在中韓兩國的文化交鋒中進一步處於被動的地位,雖然韓國的「文化掠奪」短時間內很難獲得國際性的承認,但是如果不加以阻止,一方面會慢慢成為既定事實而被國際所接受,另一方面會進一步助長韓國的極端民族義的膨脹,韓國會據此來提出對中國的領土要求,這會極大的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 第二,要有自信,不必妄自菲薄。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下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這種文明的中華屬性不是韓國人搞一些小動作就可以改變的,韓國受中華文明影響的這一事實也不是韓國通過歪曲歷史就可以改變的,因此大可不必像某些韓國那樣上竄下跳,中國是大國,應該展示大國國民的風范。 第三,保持理性。要區分個別韓國人與機構的極端觀點並不代表的韓國主流觀點,我們不能因此將反對的板子落在全體韓國人的身上,我們沒有必要像某些韓國學者與民眾一樣陷入癲狂的狀態,沒有必要隨韓國的不理智行為起舞。我們也要理性看待韓國的「文化掠奪」行為,世界遺產採取的是屬地保護原則,就是說自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在國可以申請管理及保護,類似「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祭孔大典」這一類的非特質文化形式雖然由中國傳入,但是在韓國有著久遠的歷史並賦予了新的內容,因此韓國有申請的權利,我們沒有必要指責,韓國將這些源自中國的文化形式申請為世界遺產,從側面的角度說明了中華文明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我們在這里不能容忍的應該是韓國某些學者將孔子考證成韓國人這樣的卑劣行徑。 第四,我們要進行反思。韓國有沒有掠奪中國的文化且不說,韓國對文化的重視是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的,我們真正重視過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嗎?韓國打算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韓國打算將源自中國「整體風水地理」申遺,中國又在做什麼呢?除了對祖宗留下的遺產進行無原則的批判與與破壞性的開發之外,我們又做過多少建設性的工作? 第五,以實際行動進行還擊。對於韓國的「文化掠奪」行為,中國不能停留在靜觀其變或民間抗議的立場上,而是要採取行動,進行全面而堅決的反擊,必須要讓韓國明白這種放肆掠奪的後果所要付出的代價,韓國不是德國,更不是美國,中國可以對美國退讓,可以對德國寬容,但是不應該對每年從中國獲得數百億美元貿易順差靠中國市場實現經濟騰飛卻又不斷傷害中國國民的韓國有半點退讓之處。事實上,中國對韓國已經在採取了措施,比如執政當局已經給中韓之間的領土「爭議」定了調子,那就是「中韓之間沒有領土爭端」(事實上也是如此),韓國顯然沒有勇氣對此提出異議,簡單的一句話已然給韓國加了一個緊箍咒,如果韓國敢將議員與民間的「領土訴求」提交到政府層面,那就是韓國在主動挑起領土爭端,恐怕韓國還承擔不起侵略中國領土的後果。 有點偏題了,我們再說回來,面對韓國的「文化掠奪」,我們必定是要採取相關措施的. 第一,重視本國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工作,不要給韓國以可趁之機。對於遺產的保護不能只是通過申請世界遺產的方式來保護,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關於《凱恩斯決議》修訂的決議草案,每個國家每年可申報兩項,但其中至少有一項為自然遺產。中國是大國,目前已經列入申請世界遺產准備目錄的項目超過一百項,就是說即便現在起不再增加新的項目,要將這些遺產全部申請成功也需要五十年的時間(在這一方面,對於只相當於中國一個省份大小的韓國顯然有利的)。因此,對於屬於中國的文化遺產要進行全方位保護,比如充分利用現在已經設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強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二,加強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工作。要改變那種只為經濟利益只為發展旅遊業而推動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法,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上升到傳播中華文明這樣的高度來看待。宣傳的范圍不要限於國內,而要面向全球,比如中國完全可以像建立孔子學院那樣設立一筆政府基金專門用於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通過全球巡展或專題學術研討會的方式加深世界各國對中華文明的了解,邀請各國研究學者前往中國實地研究與考察,增強世界對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了解與認識,避免因為我們的不作為而讓韓國有機可趁。 第三,有理有據,對韓國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還擊。韓國對中國在高句麗問題、印刷術、中國神話、中醫、漢字、史前文明等領域的「文化掠奪」完全缺乏史實依據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沒有必要與韓國人對罵,中國應該組織專家學者列出詳盡的史實依據告訴韓國人為什麼這些為什麼是中國的而非韓國的。中國應該加大中華文明對於朝鮮半島影響的研究,從根源上斬斷韓國對東亞文明的非份之想。比如,韓國與中國就高句麗展開爭論,我們一方面繼續公布各種高句麗只是中國地方政權與韓國不是傳承關系的各種論證,同時我們可以將關注點推到高句麗之前的箕子朝鮮及漢四郡時代,讓韓國人明白朝鮮半島的文明史是如何開啟的,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之上又是如何完全處於中國的統治與影響之下的。韓國要將中國的說成是韓國的難上加難,只能胡騙濫造胡攪蠻纏,中國要說明韓國的如何來自中國則是有理有據,隨手拈來。 第四,聯手日本,共同對付韓國。被韓國「文化掠奪」的苦主不只是中國,還有日本,日本是樂於承認中華文明的歷史地位及對日本的影響的,因此中國可以推動在各個層面上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共同反擊韓國的無賴行為,在東亞范圍內孤立韓國的無恥掠奪行為。 第五,應該加強對進口韓國影視文學作品的審查,凡是出現歪曲與中國相關歷史的內容應該禁止這些作品進入中國,避免在客觀上為韓國的「文化掠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充滿民族自大與歪曲歷史情節的韓國電影、電視劇、書籍等作品就留給韓國自己享用吧。
④ 中韓電視劇文化產業的論文
中韓電視劇文化的傳播範式
1、「使用與滿足」的受眾觀——韓劇對社會心理的認同
「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這種新型的受眾理論,雖然過分強調了受眾的主觀選擇的隨意性,有矯枉過�囊幻妗5����パУ氖苤諮芯刻峁┝艘桓鋈�碌氖詠牽�?ldquo;受者中心論」,挑戰了傳統的「傳者中心論」的主導地位。體現了新型受眾研究理論中「受眾本位」和「人文關懷」的人本主義思想。韓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品,必須要滿足各國觀眾的「心理需求」。對受眾的滿足程度越高,其市場消費使用量也就越大。
(一)對純真唯美的修飾
從較早接觸到的《愛情是什麼》,到青春偶像劇《藍色生死戀》、《泡沫愛情》,輕喜劇《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再到歷史劇《大長今》、生活劇《看了又看》,每一部韓劇都在東亞文化圈獲得了成功。愛情、親情、友情和信義是韓劇的表現主題,也是最打動觀眾情感的核心內容。韓劇大多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表現手法樸素平實,沒有很多刻意設置的離奇情節,故事看似老套,然而劇中的人物就在愛情、責任和良心之間備受煎熬,同樣也考驗著觀眾內心的情感尺度。韓劇為亞洲的觀眾所普遍喜愛,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它充分考慮到亞洲文化圈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准和審美趨向,並以傳統的手法進行了真實的表現。作為韓劇中的重頭戲,戀愛場景的處理一般都比較含蓄,點到為止,很少有讓人肉麻的激情戲表演,這反而產生出了比較純粹的唯美效果。《冬日戀歌》鄭惟珍和姜俊尚二人互探心曲那場戲中,惟珍教俊尚練鋼琴,她彈的練習曲《夢幻曲》轉到俊尚的指間就變成了境由心生的《第一次》。通過樂曲的自然銜接,少男少女初涉愛河時的悸動、羞澀、勇敢和憧憬,都十分真實流暢地表現了出來。惟其純真,才更顯得感人。
(二)對溫情和歡娛的期待與滿足
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這個時代這樣,擁有這么多的選擇,卻又無從選擇。或許選擇的機會大大增加了,但選擇增多也使我們容易迷茫和困惑。現代人是充滿困惑和壓力的,每天在工作中承受著壓力和挑戰使現代人疲憊和無奈。正是這種心態電視劇成為人們消遣娛樂的寶地。在有人被問及為什麼喜歡看日韓劇時,如此作答:「因為它本身沒有寄託什麼,所以避免了艱難的自醒和思考,輕松呀!」確實這反映了同齡人的心聲。但並不是說港台韓日如今的創作傾向全是單純的消閑和娛樂,沒有任何的底蘊。恰恰相反,在一些優秀的電視劇中,生活化的氣息,人物的對白,以及對這些人物生活狀態或方式的轉變,都留有給人思考的餘地。尤其是這些劇目往往反映生活的原生態,有令人感觸的對白,人物在探求某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段圓在對白中有一些精彩的表述和理解,看似淺顯其實很有啟迪。這些經歷和場景與我們相識相織感同身受,這些電視劇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場所,我們在這里與劇中人物一起體會生活的浪漫或溫馨、淡淡的憂傷和無奈,獲得了一次尋求溫情的機會,也找到了一個對生活可能產生共鳴的夥伴。實際上,藝術就是來源生活,正是生活的平淡無奇,才造就了這些劇作者的靈感,把生活比較真實的一面展示給觀眾,並試圖在這些簡單和平握喚塌淡的故事中講述各種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也迎合了今日觀眾對溫情的期待。
韓劇的通常情節發展緩慢,人物關系較簡單,三五個中心人物,主題通常是愛情,場景變換也極少,多是公司、家庭和灑吧,整個故事也十分簡單。盡管有著單一的主題和雷同的劇情發展模式,韓劇仍很受歡迎,究其原因,或許電能吸引人的就是亮點就是溫情。比如韓劇的強點就是就是返璞歸真,劇情簡單,著重的是人物最基本、最發自內心的情感。比如《藍色生死戀》就是以動人質朴的感情、經典的人物對白、簡單卻凄美的故事席捲了東南亞。這些電視劇大多有著溫情的發展脈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發展由一些細膩的點滴組成,這些點滴時常是浪漫溫馨或充滿內心涌動的回憶或片段,加之簡單卻觸動人的人物對話,使看來平淡中有著動人的溫情,吸引著嚮往溫情看重溫情的年青人。
社會學家賴特在《大眾傳播的社會學觀點》一書中,對拉斯韋爾的「媒介三大社會功能說」做出了重要的補充,增加了鏈租一項新的功能—「提供娛樂」。電視媒介特有的「聲畫一體」的特點,使人們的聽覺和視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成為人們尋求娛樂的最主要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劇作為一種依靠電視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產品,其社會功能也與電視媒介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提供娛樂」。傳播學者D.麥奎爾等人通過對電視節目的調查,分析了各類節目提供「滿足」的不同特點,認為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這種效用被稱為「心緒轉換效用」。
韓劇大多數走人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為主的情感路線。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觀眾,在電視劇演繹「擬態生活空間」中,可以尋找到一絲情感上的慰藉。韓劇還大量使用喜劇和悲劇元素,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的情感,使觀眾在「悲與喜」的情感波動過程中,達到「心緒轉換效果」。此外,韓劇追求一種「世俗的美」,這種美真誠的描摹世態人情的庸常與無奈,充滿人類質朴的愛、質朴的同情與關懷。「世俗之美」來源於現實的生活之中,所以易於被普通大眾所感觸和理解。頻繁使用「白馬王子和灰姑娘」這種世俗化的愛情敘事模式,滿足了觀眾最樸素的期待視野和最原始的審美慾望,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共鳴,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2005年的春天,韓劇也一改冬日裡的悲凄,在憂傷冷酷的《對不起,我愛你》後,18集的愛情喜劇《豪傑春香》接檔,盡展陽光般的明媚,說盡戀愛的美好。由於《豪傑春香》改編自古典名著,在韓國開播之初受到不少輿論的苛責,不過輕快搞笑的劇情和原著正好相反的角色設定,讓本劇的收視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結局更達到了32.2%的超高收視率,成為今年初韓國最具人氣的電視劇之一。
三)對中國電視劇創作方向的再思考
誠然,綜上分析韓劇的風行還有時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明星陣營,畫面的精緻,或者時尚元素。但是,我們在這些獲得廣泛觀眾的電視劇中應該可以獲得一些值得思考的觸點,共同來分析和借鑒。我們最應該受到啟發的或許就是這些電視劇的創作對現代人心理走向的良好把握上。創作者反映的是都市人的生活,他們沒有試圖給電視劇貼上什麼標簽,他們並不想便電視劇變得沉重或有太強的教化意義,也不想對社會問題做深入探討,他們只是想換取某個角度,把生活輕松化、溫情化,本身就給觀眾帶來了另一種心理感受,這些輕松但不低俗溫情並不濫情的電視劇給年輕受眾打開了另一個天窗。可以說這些電視劇創作是成功的,他們有著與國內許多電視劇不一樣的面孔,於是給自己迎來了大量的口味多元化的觀眾。這也應證了「使用與滿足」理論中以受眾為本位的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創作不是一個想當然的過程,需要對觀眾有分析和理解,從韓劇的創作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經驗。國產劇近幾年來一直以涉案為主流。《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中指出,根據2002年對33個城市156個頻道17時至24時電視劇收視的統計數據,中央級頻道和省級衛視頻道播出的涉案劇和都市生活劇在現代劇中並列第一,而觀眾收看涉案劇的時間最多,占收視份額的17%。《重案六組》、《玉觀音》、《榮譽》、《絕對控制》、《至高利益》等涉案劇成為熒屏「霸主」。緊隨其後的都市劇,也多以婚外戀和第三者為主要題材。題材的單一化極易使觀眾產生收視上的疲勞。所以韓劇這種主打家庭倫理和堅貞愛情的電視劇,彌補了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空缺,滿足了大眾對真、善、美最基本社會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尤其是言情劇的製作,內地的製作越來越同質化,整個人物的愛恨情仇全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而且渲染婚外情的創作實在太多。反映現實不等於重復描寫現實中的某些現象,這樣所起的不良導向作用也是難以預料的。韓劇的成功說明對於溫馨和平實的東西觀眾還是認可的。此外電視劇創作也不該走向瓶頸狀態,國內一窩風現象尤其嚴重,古裝秘史、清宮戲說泛濫不說,都到了要掃皇打妃辮子滿天飛的地步。電視觀眾本是個大群體,電視創作也該有自己的市場定位,面對中國如此巨大的市場,題材選擇的豐富與現實創作的貧發窘境不能不讓人憂心。為什麼不能真正把脈觀眾喜歡的,真正了解與觀眾心理走向呢,創作出不同分格的電視劇來豐富觀眾的視野。
黑格爾認為,在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且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裡藝術家的心裡。實際上在電視劇創作中,心靈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對觀眾的心理渴求的理解和感知,對整個作品可能對觀眾產生的心靈的感受,創作者應該有宏觀的了解和分析,只有懂得了觀眾才能創作好的作品,給人以享受。
2、「社會文化心理」的滿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普列漢諾曾經說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在一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和文學趣味中都表現著社會文化心理。」社會文化心理是經過遺傳積淀下來的傳統的思維模式、生活經驗、審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跡的集合,在人們的審美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審美客體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審美主體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就能成功地達成了審美活動關系。
韓劇成功打入中國市場,是一次跨文化傳播行為的勝利。跨文化傳播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它找到了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實現了社會文化心理的接近。韓國和中國同處亞洲,共同擁有亞洲文化的共同情感。韓劇文本中所蘊藏的韓國社會文化,就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源的東方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像《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這樣的家庭倫理劇,提倡的是大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愛、孝敬父母、夫妻恩愛等最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十分迎合中國觀眾的家庭倫理觀念。《天堂的階梯》、《青春》、《冬日戀歌》等愛情悲劇,演繹的是男女主人不離不棄、堅貞不渝的愛情,與中國古典文學中經典的「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愛情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中韓兩國社會文化心理的共通性,使中國觀眾對韓劇文本的解讀變的更容易,對韓劇思想內涵的理解更深刻。
立足民族傳統,依託東亞文化,面向世界性主題,在不斷開放中走向成熟。從民族性,到東亞性,再到世界性,是韓劇發展的幾個階段。韓劇最初模仿日劇和港劇,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以情感為主線的電視劇繼承了日劇溫馨浪漫的風格,但又比日劇更唯美,也顯得更日常化、平民化。韓劇中處處滲透著本民族的觀念,觀眾可以通過作品進入到普通韓國家庭的真實生活,感受到傳統的儒家文化、家庭觀念和協作意識與新生活觀念的沖撞,這不僅使韓劇的故事內容充滿了民族色彩,而且也觸及到東亞傳統文化步入現代社會進程中的精神重建問題,因而受到了亞洲觀眾的歡迎。
立足民族,洋為韓用,是韓劇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原則。韓劇拿捏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非常適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的情感體驗恰恰是包孕在世界文化的關懷之中。韓劇所表現出的世界性氣質不僅僅是借鑒了現代意識和影像表現手法,也在於通過民族文化的表達,容納並且豐富了我們對共同面臨著的世界性文化命題的審美理解。愛情、道德、忠誠、倫理和人性,這些都是古往今來所有藝術樣式反復詠唱、孜孜以求的主題。浪漫唯美的情感故事,積極多元的產業運營,再加上對於普通人群、普遍情感的關注與表現,「韓流」從東亞社會到國際世界的文化震盪,再次證明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共通的。韓劇的成功提示我們,只有保持不斷開放的文化姿態,相互吸納,相互融合,才能夠推陳出新,在民族形式、當代生活和世界情感之間搭建起通向藝術美的橋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韓國電視人深諳此道。 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很多時尚因素,打動人心的劇情、時尚的服飾以及烘托劇情的音樂。近來CCTV-8熱播的韓劇無一例外關注的是生活,在關注主角的同時,不會賦予主角太過完美的個性,都是普通人的的歡喜悲傷。韓劇還關注更多人的內心世界,父輩和奶奶輩的對話也時有出現,人人性格各異卻有十足個性。演員表演細膩而輕松,對白幽默,感情含蓄深沉。
這樣的韓劇也比較適合一家三代同樂的家庭化觀賞特徵,我們知道中國社會結構是由漫長的農耕經濟決定的,是延續了最長歷史時期的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和細胞的社會構造方式。它一直沒有生長出西方那種大工業生產方式為主、以純粹個體直接參與社會的構造關系,既使在當今已經起步的市場經濟時代真正的個體意識還是十分薄弱的,家庭關系和家族觀念在中國文化觀念的發展中一直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和決定性作用。中國人包括儒家文化歷來注重家的穩定與和諧。中國人對於人生最高幸福的理解也首先是家庭的完整與美滿。就如同全家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應景式的歡度春節的電視節目,它實際上已經在人們的潛意識被生長和固定成一種儀式。電視劇家庭化的「小眾」觀賞特徵也非常符合中國人的這種文化特質。這種特質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的電視劇必須考慮到「家庭立場和家庭視角」。具體說就是在思想文化觀念上要與傳統相吻合,或者相契合;藝術形式上體現大眾化、通俗化與藝術風格上符合民族化特徵的中合、平和、溫和。總之,就是強調藝術整體上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相比韓劇近乎全民皆兵似的熱潮,國產電視的受眾面就顯得窄小了許多。
當然韓劇並非十全十美,還有很多硬傷,如劇情太過模式化,許多韓劇也十分催淚,劇中女主角和男主角經過千辛萬苦在一起後,編劇再費盡心機地讓禍從天降,賺取人們眼淚。還有,不少韓劇的台詞也十分「瓊瑤化」,此外,韓劇過分拖沓,動輒200多集,讓人長吁短嘆,往往一集已經結束了,劇情還絲毫未見長進,說韓劇的配樂不錯也是相對的,與日劇相比,韓劇的配樂算不上經典。盡管硬傷尤在,韓劇在最短的時間內崛起,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輸出電視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近些年來韓劇成為出口大戶,占據了國內電視半壁江山的現象,的確值得中國電視人反思。《看了又看》170集、《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80集、《明成皇後》132集,《人魚小姐》據說有190集。長篇電視劇最考驗觀眾的耐心,但這些韓劇劇集長卻後勁十足,讓觀眾欲罷不能。韓國電視劇能打動中國觀眾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上與中國觀眾找到了共鳴,相比西方電視劇,韓劇很東方,場景很現代,但骨子裡卻很傳統。韓劇具有完全東方式的諒解、寬容精神以及惟美的情調,體現許多東方式的倫理觀念,如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朋友之間以信義為本,做人要誠實,對家庭親情要珍惜。這些都深深打動了中國觀眾。韓國影視劇是以韓國人為首要對象拍攝製作, 其次博得亞洲人的共鳴, 這里包含的方向就是應該以韓國人自身的具體問題為基礎,擴大到亞洲人的普遍問題,全人類的普遍問題, 經確立的普遍性能夠廣泛地引起共鳴, 也難得地使觀眾成為參與者,從而開創出開放的文化氛圍。韓國的大眾文化並不是通向西歐文化的橋梁,其自身才是目的地。 這種目的地換句話說就是中國透過韓國的大眾文化這面鏡子去尋找的自身的文化。
3、「深層控制」理論透視韓國影視產業的媒介生態
所謂「媒介生態環境」就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主要由政策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構成。其中政策環境對媒介生態環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傳播學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講,任何大眾傳播機構作為信息的傳播者,都不能隨心所欲的傳播信息,它的傳播行為總是受到社會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規、文化範式構成的潛網的深層控制。 電視劇作為一種文本信息,它的生產和傳播也必定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以政策和法規的影響最為突出。
韓國在遭遇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後,重新認識文化產業,並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積極進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韓國文化觀光部長南宮鎮曾表示:十九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紀是以經濟,到二十一世紀是以文化建構新時代的時候。1999年至2001年韓國政府先後制定《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影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大量的資金投入,保證了韓劇的高質量製作水準。在當今電視「內容為王」的時代,韓劇憑借高品質高質量迅速打開了的海內外市場。前面數據已是明證在此不必贅文。
相比之下,國內的電視劇市場則不容樂觀。據上海電視節、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 中指出:目前中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在4萬集左右,但其中只有7千集最終能在各地電視台播出,在能夠播出的電視劇中,能稱為精品的卻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劇」長期霸佔黃金時段。在中央台—省台—城市台三級市場格局下,有些地區壟斷現象嚴重,電視劇交易價格和數量下降,限價和拖欠片款成為困擾製片方的難題。而相應的政策法規卻不能及時的跟近,國產劇的生存環境得不到徹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劇來。從國產電視劇外銷的市場現狀看,2005年全國電視劇題規劃會上,有關部門透露,2004年我國電視劇海外銷售總額是1億人民幣,外銷比例明顯低於韓劇、日劇和港台劇,主要市場仍局限在東南亞華語地區,劇集類型主要還是歷史劇和古裝劇。據《環球》刊發的《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困惑》一文中,列舉了國家廣電總局對中國電視劇為何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做了三點分析:第一,政府主導作用不夠顯著,各種行政手段和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第二,管理部門、製作機構和創作人員的外宣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第三。海外推廣力度不夠。而文化評論家、《北京日報》文體部主任記者彭俐則從電視劇創作本身出發來考慮這一問題。早在2002年他就公開發表論文,呼籲中國電視劇要樹立全球意識。中國電視劇當前的市場環境還相當孱弱,一些政經「瓶頸」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一味要求走出去,從某總意義上只能是一廂情願。當前,中國電視劇市場環境的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新政策使電視劇市場進入新的調整期。新世紀伊始,國家廣電總局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民族產業,出台了港台劇退出黃金檔的規定,這一措施使國內電視劇市場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在調整期內,有利的政策可能是促進國產電視劇製作單位進一步抓好電視劇生產的動力,也可能滋生「惟我獨尊」、「奇貨可居」的惰性,甚至可能使假國產和買殼入市的現象再度浮起。二、社會文化轉型使國產電視劇生產面對新的消費環境,近年來通俗影視劇的興起是影視藝術的大眾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大眾文化類型致力於世俗夢想的表達,娛樂游戲至上、消費至上,是一種開放的文化游戲。這一類節目的崛起並占據主流無疑表徵了觀眾娛樂需求的增長以及轉向平民化、市井化的文化消費趨向。三、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現實性課題。對於國產電視劇來說,當前最具可行性的市場是華語區,因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社會文化觀念具有相似性。如果我們在電視劇創作中抓住中華民族傳統故事文化的精髓,並掌握華語區大眾文化的共同特點,我們的前景將是非常光明的。
原中央電視台台長、現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楊偉光表示,電視劇要走出去,關鍵是要提高電視質量,避免製作上的粗製濫造;還應當建立常年的電視節目交易市場,在為內地電視製作公司提供公平競爭平台的同時,也能向海外購買電視劇的機構提供一個展示平台。
除此以外,觀念轉變也很重要,我們的所謂文化交流更多的打扮好了給人看,但這並不是文化交流,不是呈現只是展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行政主導的方式推動文化交流實不可取,既便是以文化的方式推動交流也可能使預期目的流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採取市場的手段,適應市場需求,也製造市場需求。所以電視劇走出去,應該在觀念上弱化行政訴求,而更多地依靠市場杠桿自然而然地來完成。何況地方性電視劇對本國更有吸引力,一部電視劇在他國受歡迎是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而我們總喜歡把偶然虔誠地當做必然來供奉著。
筆者認為中國電視劇要想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除有要樹立全球意識外,練好內功是首要的。讓一些有代表性的類型劇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據最近一期《環球時報》 載文說,中國電視劇讓鄰國觀眾著迷表明中國電視劇仍有不少潛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觀眾將傾向於選擇那些與他們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更緊密的節目,在與中國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和審美價值觀念的東亞、東南亞各國,中國電視劇還是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紅樓夢》、《西遊記》、《努爾哈赤》、《三國演義》、《水滸傳》、《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電視劇就曾在香港、台灣、日本及東南亞各國播出。這些從形式到內容都凝聚著為中華文化所珍視的審美傳統和藝術精神的電視劇,在亞太地區成功發行,表明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亞洲各國的深刻影響,而這些電視劇傳統的敘事類型、傳統的審美規范和傳統的文化內容,作為全世界華人文化圈的心理共鳴點,為中國電視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提供了文化基礎。但是,當流行文化和大眾作為一種蓬勃生長的新的文化類型,也在不斷地引導人們對傳統作出新的理解和闡釋,電視劇也要求傳統文化得到現實的言說。特別是在電視競爭激烈跨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如何爭取華語電視的話語權,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如何在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世界裡發出強音,是每一個電視人所必須面對和思考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訪》等電視劇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無不滲透當代生活、當代意識對傳統的反思和大眾文化的輕鬆通俗,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的有力嘗試,從而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成功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一方需要走出去,借鑒新鮮模式和表達手段,營造更加寬松的媒介生態;更重要的是努力保持我們的民族特色,保持中國電視劇本身的敘事機制與民族敘事審美傳統從而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點、興奮點以及西方的審美習慣和接受方式。
借鑒與反思
「韓流」涌動不僅創造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繼汽車之後賺取外匯的第二大支柱產業,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推動了國際間的友好交往。韓劇熱播連鎖引發的文化放大效應,也給中國的觀眾和影視從業者帶來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韓流」涌動的強大後勁源自以下幾方面因素的支持
(1)選材貼切:韓國電視劇大都以普通人的生活為描述對象,用細膩而樸素的手法再現韓國的精神風貌。電視劇所表現的生活狀態,或者輕松幽默,或者焦慮傷感,但是都真實而親切,使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劇中的人物就在自己的身邊。
(2)製作精良:韓劇製作質量比較精良,目前名列亞洲電視傳媒之首。許多優秀的電視劇都是按照電影的技術要求精雕細琢而成。韓劇力求詩化的畫面風格,像薄雨、雪原、濃霧、湖濱、村莊、楓林等,自然的美在鏡頭中得到了精緻的呈現,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而音樂旋律也根據劇情的需要不斷轉換,音畫相配,與劇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樂合成方面表現出精準的技術。
(3)生產模式靈活:韓國電視連續劇《藍色生死戀》和《冬季戀歌》的導演尹錫湖在介紹韓國電視劇的製作時曾說:「韓國電視劇是在流水線上完成的藝術作品,是有它自己獨特的規律的。」尹錫湖對韓國目前的電視劇生產環境相當滿意,他認為現在從事電視劇生產的所有人員都非常專業,他們大都受過專業教育,對工作十分敬業。韓劇在後期製作上追求盡善盡美,完全按照電影鏡頭的標准精雕細琢,使每個鏡頭都充滿美感。正是整個行業人員在每個環節上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韓劇在亞洲久盛不衰。韓劇在製作方式上有別於中國電視劇的生產。中國電視劇需要編劇先構思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要把這個故事編寫成劇本,最後導演與編劇對劇本進行完善之後,才進入拍攝階段。而韓國電視劇不是這樣。韓劇在製作之初,並不知道劇情將如何發展,也不知道將拍攝多少集,更不知道人物的命運將是怎樣的。它是在拍攝過程中,在觀眾反饋的基礎上逐步完成的。 如在韓國播出兩個多月的SBS電視劇《愛在哈佛》,在進入完結篇時,在眾多fans的極力爭取下,劇組居然更改了事先預定的結局:金泰熙在《愛在哈佛》中免於一死,並且與金來沅有情人終成眷屬,步入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