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家庭傳統文化」傳統與保護的思考
一、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政府和立法機敏稿關以及宣傳部門確實應當立即採取緊急措施予以重現!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對於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對於傳傳統節日雖然是歷史形成的,但是作為一種民眾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東西,像滾雪球一樣,從原來得很簡單的節日逐漸演變發展,最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題、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眾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興衰也許是由歷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對決定的。就看政府提倡什麼,不提倡什麼,節日文化裡面應該有什麼東西,不應該有什麼東西。政府在這個過程裡面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應該扶植,因為它有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同時,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這樣過下去。另外,政府應該注意文化的保護。人們在過這個節,那就要通過研究看看這個節日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這個民族起到的作用具體是什麼樣的,這樣把它的歷史來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動都記錄下來。二、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其實,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恆,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棚拿敗力的平台——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並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聖體」。三、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麼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傳媒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在網路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我們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七夕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我們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鏈顫該回過頭往後看一看,看看我們的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貳』 面對中國傳統的家文化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文化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以儒釋道三家學說代表的倫理、道德與因果教育。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可以看出,凡是符合這三教教育核心的都是繁榮發展的時代,違背的都是墮落苦難的時代。說到內在原因,從清末慈禧太後開始,宮廷不請儒釋道的老師講課了,民間也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了,寺院庵堂不以講經教學為主了,人們的根開始壞了,腐敗叢生,欺軟怕硬,導致了人們沒有了民族的自信心,無法覺醒,這是主因;輔因是在列強侵略的一兩百年中,人們流離失所,過去普遍的大家庭制度沒有了,教育也疏忽了,清朝被滅後,民國建立,但是沒有建立禮樂制度,人們無所適從,也沒有依據孝道來選賢與能,國家被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們掌控,導致社會混亂,體制不全,人民的素質和文化修養也進一步下滑。再加之列強利用侵略之機,進行文化侵略和西化教育,排斥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人們在近一段時間中對我們祖先的文化實質及優秀成果無從了解,反而加以反對、摒棄,沒有了民族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是我們這一兩百年來的人們不幸的根源。如果要重新覺醒和實現中國夢,就要恢復傳統文化,讓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與好處,重拾民族的自信心,重建禮樂制度,才是當務之急與復國之本。
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保留了幾千年文化(包括可讀寫的歷史與文獻)的文明古國,可見其傳統的文化是經過歷史與時間考驗的,並非如某些不明就裡的人認為是舊時代的枷鎖和統治人民的工具,而西方的殖民經驗不過短短幾百年,尚未見到世界的和諧,也不被大多數國家民族認為是和平的範例,目前也已經流弊叢生,而某些人卻慫恿著人們向著全盤西化的道路繼續邁進,而不顧過去的歷史事實一昧否定傳統文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英國劍橋大學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歷史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恩比在他一生研究世界各國歷史後得出結論: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一個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後尚且如此推崇,更何況我們自己呢?如下節錄部分湯恩比博士的《展望21世紀》中的內容,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們的歷史,重拾民族的自信心(在此特別推薦大家看《湯恩比博士看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這個視頻):
中國歷史不斷地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然而,中國比西方更成功的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數百年來,中國國內在和平而有規律,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地維系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再者,中國成功的融合了一個外來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明。
在歷史上。中國曾有超過五百年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中,中國分裂成許多小諸侯國),但是在公元前兩百二十一年,整個國家在政治上大一統了。之後,中國的政治始終是統一的局面,再沒有長期分裂過,且在文化上,從未喪失她的整體性。
早在公元前兩個世紀,漢武帝已經了解,要保持中國政治的一統,必須培訓一批專業優秀的政府官員來維系,官員的合格標准,他則選擇對儒家哲學精通深入程度來考核。
二十世紀的人類與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在心態上非常相同。我們已經成為政治分裂,以及由於政治分裂而導致的國與國之間的競逐與戰爭,這種古老習慣的囚奴。這種習氣已經根深蒂固的深植於我們心中,使我們不願意從這習氣牢籠中解放。然而,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實行全球性的政治統一,這種毀滅性的疏離將導致所有生命的毀滅。
我們膽敢希望中國能滿足世界迫切的需求嗎?自從羅馬帝國解體以來,西方的政治並沒有致力於重建統一,而是破壞性的企圖阻止統一。西方已有意使自已不具有政治上統一世界的資格。中國過去的成就和歷史經驗,已使其具足統一世界的資格;這正是西方所顯著缺乏的。在這種成就的力量上,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希望,帶領人類政治進入大一統的世界。
------------
補充:
前面沒看清楚問題,樓主問的是家文化,以下回答一下:
中國的家文化的核心是孝文化,形式是儒家中所描述的人與人之間五種自然的關系(倫理)——父子有親(父子兩輩人有親愛)、夫婦有別(夫婦之間要分工合作)、長幼有序(不同年齡的人做事要有先後順序)、朋友有信(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君臣有義(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要有忠義)。其中最後一個君臣有義是從前面四種關系中衍生出來的,沒有對家庭的愛與孝,就沒有對國家、企業的忠與義,因此為什麼古代要舉賢,為什麼說忠臣出於孝子之家,就是這個道理。以上略說一二,更多的請參考《弟子規》或《朱子治家格言》等善書。
『叄』 是怎樣理解和對待中國傳統家庭文化
這是一個與「現代文化」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實是傳統的繼承,傳統是現實的基礎,沒有傳統便沒有現實。對待傳統文化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虛無主義,一種是國粹主義,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正確地對待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反對虛無主義,就是要充分認識祖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中國文化有許多在今天也該大講特講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關對人性的論述,提出的倫理道德等觀念,至今還有現實指導意義。反對國粹主義,就是也要看到中國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兩宋理學中那些「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實在讓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作為一種積淀性文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精神。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為了讓廣大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廣泛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的大中華文化底蘊,並激勵他們去創造更大的輝煌。
『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是什麼
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認知本分,懂得盡本分,懂得盡孝道的地方。
『伍』 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您好,我是楊雪樂,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來源於家庭,而我本身認為原生家庭的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並深入孩子的性格和三觀。
教育,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我覺得更是對一個人的了解。我爸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還不知道你嘛,你什麼樣子我沒見過」。
有一次我在我同桌的慫恿下特別想報英語補習班,剛好那天中午趕上我家的家裝工人聚餐,我爸喝多了,我和我爸說了說我這個想法,我爸張口就來「你怎麼可能會認認真真的學啊,無非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後來我還是報了補習班,結果和我爸爸想的一樣,我沒有認真學英語,無非是真的不喜歡,到最後我高考英語70分。
可能這個就是家庭教育的「因材」吧。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進去,更多的是方法,也就是我所理解的 「施教」。
我從小到大都是我爸爸對我進行管教,從行為舉止到衣著外貌對我都有一定的「要求」指導。
出門不能穿居家拖鞋,不能穿睡衣,不能披頭散發……即使在家也要衣著干凈整潔,出門可以適當的打扮自己讓別人看著舒服,頭發最好要高馬尾給人一種整潔利落的印象……等等
這些「說教」下,我真實的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禮」
是何物。在說教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長幼尊卑」。
不知道各位在家裡是不是會有直呼其名的現象,我就會有。我小時候會在家直呼我姐的大名,但是每次我這樣我爸就會訓我,很嚴肅的內種訓。之前還小不懂,慢慢的長大了,就知道了。哦~她是我姐姐,我不應該這樣直呼大名,是很沒有禮貌的表現。後來無論是誰,只要年長我或者有經驗比我豐富的人,我都會帶上符合對方身份的稱呼,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後來我上了大學參加了社團,有了除學習以外的交際圈子後,我爸爸會在聊天中教我說,和別人說話時帶上「您」字,不吃虧。
這些細小又常見的都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在我父親的嚴厲說教中、在他溫柔的陪伴中、在他慈愛的照顧中,都是他對我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尊重每一位家長的教育,無論是怎樣「施教」都是愛孩子的表現啦。
感謝你的閱讀和觀看,如果喜歡,就給我點點關注吧。(比心哦!)
我的孩子現在一年級,從五歲開始我和孩子一起背誦古詩,通過古詩和畫面的方式講解。每天一點點,日積月累也很可觀的。孩子是不是冒出一句很優雅的話。我覺得背誦是一方面,主要是還要引導他把傳統文化用到實踐中去,這點更重要。
中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深廣無比。它積淀了五千年,肯定有我們多少生都學不完的智慧。對我們的生活與人生有著極大的作用。但就是這個提法,現在我們要改正過來——好多人說中國過去的 歷史 與文化概念,都用上這幾個字:傳統文化。其實,就是這幾個字,是阻礙了我們對自己國家過去 歷史 與文化的研究與繼承,影響了我們現在去尊重自己國家這么博大精深的文明。
傳統,這個詞在過去好多年前就因為多種原因而被污染了,說過去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不是破四舊就是黑王類、不是這樣難聽就是封建性質的東西,等等情況、 歷史 的影響很嚴重。由於中國過去一段百十年 歷史 中的陰影,像封建禮教等等這些提法,過去的 歷史 ,早就把這個傳統兩個字給抹黑抹得太黑了,現在人們的提這兩字傳統,就反感。人們認為,那些過去 歷史 被打倒的、害人的東西,怎麼能成為我們知識與教育材料呢?
所以,在此,我提議,凡是提中國文化的,就用中國文化這四個字來代替,就行了,既簡單又涵蓋面相當全面。可以避免上面的問題。鄭重建議。不要再使用傳統文化這個提法,而是要用中國文化這個概念。
現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地發揚中國文化好的、優秀的東西,力度還是相當大,相當到位。這是一個好現象。值得好好提起我們中國人這個信念。
在自己家庭中提倡中國文化,發揚下去,從細微處讓我們自己受到中國文化的良好教育,是值得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的問題。可以多多選擇中優秀文化典籍: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心經、十善業道經、孝經等等中國優秀文化書籍來讀誦學習。尤其是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這兩個東西,我們應時時學習,多多背誦,運用到我們平時的生活與工作當中,直接可以運用的。這兩個東西相當重要,文字少,但其實,它能頂得上那些西方勵志學好幾百本的知識含量,只要我們去好好學,好好記誦,相當熟悉了之後,不管是平時生活,工作還是交友、解決問題,都可以頂得上他們勵志學大師好幾百本的著作。我說的,一點也不虛假的,我自己本人在過去讀了好幾十本勵志學著作,對他們著作,我不是詆毀,不是輕視,但一比較我們中國文化這些老祖宗的東西,他們著作,真是的顯得很小兒科。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精華部分千萬不能丟了。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裡面,主要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第一,家中要有傳統文化的書籍很重要,比如四書五經,儒家書籍,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有空的時候,可以隨手拈來一本書,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第二,要帶領孩子們讀《孝經》,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尊老愛幼,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孝為天下先,沒有孝道,其他道理很難學到。
第三,正確對待學習和考試成績。《弟子規》中說,有餘力再學習,不能把學校教育看成學生生活的一切,學生只有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他才能更好地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把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首先要釐清傳統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 歷史 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起源於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通常所講的傳承傳統文化,指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部分。
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呢?一是要有文化自信,堅信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孩子,塑造孩子優秀品質是有大幫助的,從而能夠堅持不懈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二是營造有利於培養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比如家庭多購置一些傳統文化的代表書籍,如果家長能夠帶頭或者陪伴孩子閱讀,效果更好。三是家長要能夠言傳身教,這也是滲透的關鍵。家長自覺按照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修身養性,則不用刻意讓孩子學習,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四是適當講究一些方法。比如在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過程中增加一點趣味性,多看一些視頻解讀等,避免壓任務,死記硬背。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家庭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對於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等許多家長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可以說許多家長同樣也欠缺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和學習。試問:作為家長,作為成年人,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你怎麼去教育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 社會 教育的根本。 在家庭教育中滲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孩子本性成長及人生觀、道德觀的樹立具有關鍵意義,所以人們才會說有什麼樣的家教,孩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當我們開始對孩子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前,我們不要忽略一個最基本的人性問題:在家庭生活中,滲入對孩子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你配嗎?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精神文明為靈魂的 歷史 文化精髓,是以 崇尚禮、智、仁、義、信、孝 為 道德標准傳承的。 對孩子傳統文化教育之前,我們務必要深刻拷問自己,三省其身,一是無愧於「父母」的身份,二來同時也是提升自己。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長輩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更直接的說也是孩子的榜樣。 家長的一切行為、習慣,言談舉止及其道德修養都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是否能以身作則 是家庭教育的成功關鍵。
家庭教育滲入傳統文化不光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更要側重於「德性」的傳統教育,要使孩子從最初的吃喝拉撒、睡覺說話、走路勞動、 社會 交往、文化知識、人情世故、風俗禮儀等生活細節上接受、模仿和習慣,讓他們在成長中慢慢擁有一顆善良、正直、孝順、感恩、專注的心,從而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明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上墳燒紙、二月二龍抬頭、七夕、重陽、十一等都可以作為滲透教育的組成部分,通過這些節日及活動的參與,孩子不僅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還培養了孩子的民族情節和傳承意識。
(1.)嚴禁理解片面化。
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的傳承,是為了有意識提前樹立培養孩子根本「德」,很多家長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偏頗理解為是對中華經典的學習,把他當作是語文知識的補充和擴展。
(2.)嚴禁暴力,和諧滲透。
唯有和諧的家庭氣氛才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和諧,是孩子心靈安全的港灣,孩子的安全感也來自和諧的家庭環境。我們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都應該拒絕威脅、恐嚇、逼迫,都應該完全禁止家庭暴力,破壞家庭和諧,應當充分誘發孩子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一貫性。
結語:
我是一鳴荊人。一己之言,敬請指正。
隨著 社會 的快速發展,經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這些年國民的生活條件,人均收入及消費的快速提升, 社會 上也出現了很多不良的 社會 現象,導致很多年輕人或很多年輕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就是缺乏中國人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當下有很多機構的傳統文化培訓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還是很好的,但是,很多父母都學習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培訓課程,但是學習不代表就有收獲,很多家長抱怨對孩子的教育上並沒有好的收獲,其實,大家可能都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有沒有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持之以恆」的為孩子去做,是否自己的意識通過學習得到成長改變,是否更了解你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長是不是沒有做到,而就抱怨,放棄。
所以,要想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還需要家庭內部有氛圍,父母有意識,學校有國學課程,共同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應用傳統文化的平台。
近年來,黨和國家號召重拾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傳承應為首。
傳統文化包括很多有文學藝術方面的,也有思想教育方面面。文化的傳承除了專門的教育機構,每個家庭,更應自覺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怎麼參透進去?
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教育中就可以參透一些禮儀、謙讓,孝順等文化。
子女需要教育,一些傳統詩詞,經典古籍等就是一種文化,可以在講解當中滲透進去。
個人覺得,文化自信,不是口號,而是應該成為自覺性。
非常欣慰看到這樣一個正能量的問題!
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和諧,而製造和諧的一定是家庭每位成員,而成員中占著主要位置的是女性或者母親,因為我們都深知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大多數女性又是家庭中起居生活的決定和決策人!所以女性的傳統文化熏陶著整個家庭乃至向整個家族延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凝結著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落地生根,對於涵養儒韻民風、構建百姓的幸福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 社會 環境、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有著重要意義。
1.首先辨別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組織或公司的真偽很重要!
1)一個真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的組織是不會用來盈利的,但不代表一定要全公益~利於更多人去復制
2)發起人,組織或企業已經有了至少5~10年的經驗!這樣會從最完整,完善的系統中學習到精髓!
2.其次,如果可以的話,整個家庭都要去由淺入深的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中國文化 歷史 悠久,一輩子也學不完,所以無需深度專研所有!
3.切記,讓傳統文化融入家庭一定是以家長為本,而不是孩子,我遇到很多不太幸福的家庭,家長總說孩子不好管,送他(她)去學習,改變下孩子!
也遇到一個這樣的家庭,兒子小學,學完傳統文化後回家為父親端來洗腳水,可是父親卻直接問孩子想要什麼玩具或者是不是想要錢?
這個孩子直接轉身就離開了,但是他會想的是不是傳統文化沒有用,還會不會繼續學習和信任古聖先賢!。?
難道不可怕嗎?
所以一個家庭重點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信息必須對稱!
有沒有遇到母親自己玩著手機卻大聲斥責孩子別打 游戲 好好寫作業的家庭?
有沒有遇到先讓孩子坐上圓桌,卻告訴孩子要喊人懂得禮貌的家庭?
有沒有家長不知道中元節,重陽節,甚至總把中秋節和端午節時間搞混的家庭?
這些都是我遇見的!
所以我認為,要想家庭幸福,孩子優秀需要家長一起學習,和孩子成為同學的關系,去選擇合適自己家庭狀況的學習班去學習,然後成為義工幫助更多人,身體力行,言傳不如身教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修為淺陋,如有不妥,望大德大智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