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禮儀文化
中國禮儀和文化有哪些?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寬螞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寬巧櫻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
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
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註:《孟子·告子下》)。
「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 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 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 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註:《禮記·祭義》)。
就是說,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不慎叢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 確的要求。
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註:《養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 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志。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 ,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 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 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 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
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 者,未曾有也」(註:《墨子·親士》)。 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 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 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
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 、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 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
即如二程所主張:「 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註:《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 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 體的。
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闢,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 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 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
中國禮儀文化
中華大地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商務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
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朋友強力推薦我看《贏在舉手投足間》,說能學到很多禮儀知識:商務禮儀、政務禮儀、酒會禮儀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錯,有助於迅速提升職場魅力。
【簡析禮儀文化的含義】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系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系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吊、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吉禮居五禮之手,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系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飢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採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弔唁慰問的一種禮節.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和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燕之禮、賑幡之禮、賀慶之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禮儀是文化的基礎,文化的三個主要內容是什麼?-------誰告訴我哈.-作
企業文化是指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於其他組織. 經過多年實踐與研究,華恆智信認為一個能夠落地的企業文化主要由三個層次構成: (1)企業理念,它是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層面,企業理念是指企業發展的定位和未來的願景; (2)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它是指企業明確的做事原則,也就是企業要求員工對待客戶/對待工作的准則,以及企業對待員工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態度等內容.例如華恆智信對員工提出的「認真、敬業和共享」的價值觀就是要求我們的員工在工作中以認真為准則,選人時以敬業為條件,日常工作中要能相互支持與實現信息共享等; (3)企業的形象與標識,其主要包括,企業對外的形象,員工工作時著裝/用語等一系列行為形象的規范.例如華恆智信人曾經協助過中國電信提出的「標准著裝十八條,標准行為十二條,標准用語五不說」等等. 企業文化塑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包括: 第一,企業領導者必須成為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企業文化從某種特定意義上說,是「企業家」的文化.因為,企業是由領導者來管理的,所以,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的決心和行動,取決於企業領導者對企業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取決於企業領導者對建設企業文化的見解和其獨具個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識.只有通過其長遠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藝術感染和影響職工發揮最大的潛力,才能不斷推動企業科學、可持續發展. 第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管理相互融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並不是要拋開制度管理.沒有較完善的規章制度,企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不論規章制度多麼完善,也不可能包羅企業的一切活動,更不能從根本上規范每一個職工的行為意識.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能夠達到增強企業內聚力、加強職工自我控制、激勵職工工作 *** 、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有助於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利於改善人際關系,有利於樹立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影響.所以,通過文化對管理的先導作用,可實現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目標,使企業不斷提高品位,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第三,企業文化必須要得到企業全員的認同.一個企業要想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競爭力,必須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並且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使職工的個人行為從「要求我這樣做」轉化為「我應該這樣做」,使之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企業文化的內容;企業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狹義的企業文化包括企業哲學、企業價值、企業精神、企業民主、企業道德、企業習俗、企業形象、企業制度、企業環境、企業禮儀、企業風尚等等無形的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結構. 1.企業哲學 企業哲學是企業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中,從管理的內在規律出發,通過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概括性研究和總結,所揭示的企業本質和企業辨證發展的觀念體系.由於每個企業具有不同的觀念也就產生了不同的企業哲學.從企業管理史角度看,企業哲學已經經歷了"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從泰羅的定額與標准化管理,確立了金錢 *** 的原則.行為科學理論使理性主義企業哲學向人本主義企業哲學轉化,注重人或人的行為對企業行為的作用,形成了"科學的人道主義"企業哲學.二次大戰後,理性和科學的方法再次被管理界視為根本的方法,西方現代管理學派確定了實行系統化、定量化、自動化管理的企業哲學.80年代後,企業文化理論使企業哲學再次發生一次變革,形成以人為本,以文化為手段激發職工自覺性的新的人本主義哲學. 2.企業價值 由於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體中反復出現,因而價值在文化中居於核心的地位.同樣,企業價值在企業文化中也起著核心的作用.可以說,企業文化的所有內容,都是在企業價值觀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在不同的領域的體現或具體化.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群體的共同心理定勢和價值取向,它是企業的企業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綜合體現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體員工的共同認識和追求.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堅定的企業追求目標、強烈的團體意識、正確的激烈原則、鮮明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等. 4. 企業目標. 企業目標是企業要達到的目的和標準是企業員工努力爭取的期望值,合理的企業目標,可以激勵人們不懈的努力創造卓越的業績,有利於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5. 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企業哲學和企業價值的一種反映.它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強制性的約束力,但它有積極的示範效益和強烈的感染力.企業道德是通過影響職工的思想觀念,確立明確的是非觀念,從而導致職工的自覺行為.良好的企業道德規范有助於維護企業內部的經濟秩序和安定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率,同時對整個社會的道德也有良好的影響. 6.企業習俗. 企業習俗是指企業成員長期在輿論的指導下,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行為趨向.與企業道德一樣,企業習俗也沒有強制性的制約,只靠輿論的作用. 7.企業禮儀. 企業禮儀是指企業員工關於企業禮儀的觀念及其行為方式的總和,也是日常例行事物的一種。
中國禮儀有什麼??
中華民族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傳統,所以被稱之為「禮儀之邦」。
禮儀在古代社會規范著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
《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專門闡述禮的經典著作在中華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那麼,什麼是禮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
。禮是天地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所謂「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左傳·文公十五年》)等。禮還成為文明與野蠻的界標,古人以禮分夷夏(即野蠻與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內外。
禮是秩序,禮對社會秩序、上下尊卑關系有嚴格的規范。禮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設計在古代一直是 *** 機構的主要藍本。
禮還是日常生活的准則,其根據仁義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儀軌包羅萬象。禮能讓人區別於動物,例如食禮中的種種規矩。
禮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對稱謂、迎送、儀容、宴飲、書信交往等都有相應的規范。以大類劃分,它包括吉、凶、軍、兵、嘉五禮,以小類劃分,則有數十種,以至於《禮記·中庸》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
為何要學禮重禮呢?《禮記·曲禮》有雲:「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①。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
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禮儀作文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儀容的禮儀在於服裝之類,例如在一個舞蹈晚會,別人都穿著鮮艷的服裝,而你,穿著一身的乞丐裝,這是對別人的一種褻瀆,這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談吐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一般用語為表示尊敬和禮貌的如「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
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
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中國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禮儀文化建設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素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健全的禮儀文化建設是適應現代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禮儀文化建設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所以進行禮儀文化建設可以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東西方禮儀各有什麼特點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
② 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我們需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充分汲取裡面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價值觀,來為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
③ 禮儀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
禮儀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學校禮儀:
1、課堂禮儀: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生最基本的禮貌。
(1)上課: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應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師上課,當教師宣布上課時,全班應迅速肅立,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後,方可坐下。學生應當准時到校上課,若因特殊情況,不得已在教師上課後進入教室,應先得到教師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
(2)聽講: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力集中,獨立思考,重要的內容應做好筆記。當老師提問時,應該先舉手,待老師點到你的名字時才可站起來回答,發言時,身體要立正,態度要落落大方,聲音要清晰響亮,並且應當使用普通話。
(3)下課:聽到下課鈴響時,若老師還未宣布下課,學生應當安心聽講,不要忙著收拾書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響,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下課時,全體同學仍需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待老師離開教室後,學生方可離開。
2、服飾儀表:穿著指穿衣褲,著鞋襪。其基本要求是:合體;適時;整潔;大方;講究場合。
3、尊師禮儀: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或宿舍,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4、同學間禮儀: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生活中的一種團結友愛的力量。
④ 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認識
中國禮儀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 。中國 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禮儀的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 量之後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長方體 ,祭 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 ,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 、堯 、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 、 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溜、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溜、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津」的作用。
中國商務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
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關系一般,雙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關系密切,可略用力並上下搖幾下,表示十分友好或雙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遞指尖或雙手包住對方的手,則是失禮之舉)。
握手時應遵循的原則:尊者居前。
上下級之間, 應上級先伸手; 長晚輩之間, 應長輩先伸手
男女之間 , 應女士先伸手; 同級同輩之間,不分誰先伸手。
注意:當握手雙方符合以上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順序時,一般先考慮職位,再考慮年齡,再考慮性別。
注意:介紹時應尊者居後(先介紹職位低者,後介紹職位高者); 但握手時應尊者居前(職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時,伸手順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來時,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歡迎;客人離開的時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讓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雙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著手套握手 不用不潔之手與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時將另一隻手放在衣袋裡 不戴著墨鏡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禮儀
名片是現代商務交往中的一種經濟實用的交際工具。
是一種自我的「介紹信」和「聯絡卡」。
商務人員應對名片的選用、製作、遞接名片的禮儀等有所了解。
名片禮儀
規格 名片的規格一般是長8.6厘米-10厘米、寬5.5-6厘米。目前國內最通用的名片規格為9cm×5.5cm
顏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淺藍色、淺黃色等色彩
版式 橫式和豎式(橫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質地 名片的質地適合柔軟耐磨的白卡紙、香片紙等
圖文 商務名片圖案應簡單;文字宜選用簡體漢字,不要把兩種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兩面分別以簡體漢字和另一種文字印相同的內容。
標准商務名片的內容:
本人所屬單位(企業標識、供職單位、部門)、本人稱呼(姓名、職務、職稱)
聯絡方式(單位地址、電話、傳真、郵編,也可列上單位的網址、本人郵箱或手機等)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如何索取名片
1.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這是我的名片,以後多保持聯系或請多關照!)
2.向對方提議交換名片(如:我們可互贈名片嗎?或很高興認識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換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長輩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後怎麼向您請教?或很高興認識您!以後向您討教,不知如何聯系?)
4.向平輩或晚輩索取名片(以後怎麼和你聯系?)
注意:
若別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給時,要用委婉的方法表達,不能直接回絕。 該如何說?
若自己沒有名片,該如何說?
名片遞送的順序 :一般由職位低者先向職位高者、晚輩先向長輩、男士先向女士遞上名片,然後再由後者予以回贈;在向多人遞送名片時應由尊而卑、由近而遠,(圓桌)按順時針依次進行。
名片遞送方式:應面帶微笑,將名片的正面朝向對方,用雙手遞給對方(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持握名片上端的兩角送給對方)並說寒暄語。(如:這是我的名片,請多指教或多保持聯系! )遞接名片時,如果是單方遞、接,應用雙手;如果是雙方同時交換名片,應右手遞,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夾著給人,在遞送名片時,如果是坐著,應起身或欠身。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用雙手接住名片的下方兩角。接過名片後應致謝,且應認真地看一遍,表示對對方的重視;
2. 看完後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擺弄或隨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暫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離開時漏帶名片。
名片注意事項: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寫不相關的東西;出席商務社交活動,要記住帶名片。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名片的放置
隨身攜帶的名片應放在名片夾里或西裝上衣內側口袋或公文包里。
將名片放於其他口袋尤其是後褲袋、裙兜或錢夾里是失禮的行為。
最好將他人的名片與自己的名片分開放置。
⑤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無論是傳統,還是文化,都是一個歧義眾多的概念,很難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比如,關於「文化」,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魯伯(Alfred 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批判分析》一書中,就列舉了164條不同的定義。這兩個歧義眾多的詞語,構成了「傳統文化」這個合成詞,其內涵和外延也就更加復雜,難以定義。正因為如此,近二十多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單就名稱而論,就有「兒童讀經教育」、「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國學育德工程」、「中國古典文化教育」、「兒童國學經典導讀」、「兒童經典育讀工程」、「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等不同稱謂。
概念和名稱的歧義,歸根到底,是由於傳統文化內容的繁復多樣造成的。因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中擷取其一並冠以一個相對恰切的名號,進而開展一種教育活動也是可行的。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從教育的角度,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的角度看,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最好是什麼樣的?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如何分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有學者將傳統文化分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所謂的規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廣泛吸收了道、法、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它是中國傳統社會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而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際關系、信仰追求、日常心理、風俗習慣等,則是非規范性文化;介於兩者之間、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如「四大名著」,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等,則是半規范性文化。也有的學者,將傳統文化分為正統的儒家文化和世俗的民間文化。顯然,這兩種分類,都是從社會層級上分的。從教育的角度看,也有人將傳統文化分為國學經典教育、禮儀修身教育、文學藝術教育、節慶民俗教育、傳統技藝教育,等等。分類要堅持的起碼邏輯,一是要標准前後一致,首尾一貫,不能一事一議,不能中道改易;二是要包舉齊全,不能有逸出這個分類體系之外的內容。根據這樣的原則,作為教育內容的傳統文化,我們認為可以分為經典文本、文化知識、技藝技能三大類。
⑥ 談談對「禮儀與文化」的認識,1000字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在中國更加向世界開放的今天,禮儀不僅體現出豐厚的歷史優秀傳統,更富有鮮明的時代內涵。隨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講究禮儀,禮尚往來,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什麼是文明禮儀呢?即:人與人社會交往時,把待人接物的內心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從社會交往來說,文明禮儀不僅是立身處世之本,也是一門待人交友的學問。每個人只要置身於社會,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日常工作還是出入重要場合,居家還是外出,均離不開文明禮儀。文明禮儀無處不在,他不僅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風度和魅力,還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學識和文化修養。
可以說,禮儀是一張人際交往的名片。文明禮儀可以幫助我們「規范言談舉止,學會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架設友誼橋梁,通向成功之路。」禮儀又是幫助我們獲得成功,創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證」。所以說:知禮懂禮,注重文明禮儀,是每個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們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條件。
想要做一個懂文明講禮儀的人,不單單只要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不亂扔廢棄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最根本的。
你知道應該怎樣文明騎車嗎?騎車時要嚴格遵守交通法,過十字路口不闖紅燈,不在機動車專用道和人行便道行使。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使,不在市區騎車帶人,騎車時不帶超長,超寬物品,拐彎時應先做手勢。要尊重行人,不要在人群中橫沖直撞。車過道口時,自行車要主動禮讓行人。騎車進入工廠、學校或機關、營房,過單位大門時,要下車推行。
一個小小的騎車就要注意這么多的文明禮儀,可見我們每天的生活要遇到多少關系我們個人形象的文明禮儀。
所以我要說:學習文明禮儀是國際化交往和競爭的需要,講究文明禮儀是弘揚我國禮儀傳統的需要,實踐文明禮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落實文明禮儀是各項成功的需要。
只要每個人都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來學習文明禮儀,實踐文明禮儀,首都的整體文明禮儀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相信在二零零八年時,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人文環境就會呈現在全世界人面前。讓我們用最甜的微笑去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讓文明的古國永葆青春
謝謝採納
⑦ 如何認識中國禮儀文化
中華大地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鏈汪、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手橋酒禮、相見禮 、軍禮畢喚猛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商務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
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朋友強力推薦我看《贏在舉手投足間》,說能學到很多禮儀知識:商務禮儀、政務禮儀、酒會禮儀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錯,有助於迅速提升職場魅力。
⑧ 禮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一、八禮
1、儀表之禮: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
2、儀式之禮: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3、言談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
4、待人之禮:尊敬師長、友愛夥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
5、行走之禮: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
6、觀賞之禮: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
7、游覽之禮: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餐飲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
二、四儀
1、7歲:入學儀式,讓剛入學的小學生感受學習樂趣、接觸校園生活、感知禮儀規范。
2、10歲:成長儀式,讓小學三到四年級的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3、14歲:青春儀式,讓中學生學會交往溝通,控制情緒、包容他人,邁好青春第一步。
4、18歲:成人儀式,讓年滿18周歲的學生懂得成人之責,做守法公民,擔起社會責任,不斷完善自我,立志成才報國。
(8)禮儀文化怎麼看擴展閱讀
禮儀文化教育之所以為社會各界普遍重視,是因為具有多重重要功能:
1、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2、有助於形象的樹立。
3、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
4、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因此,在禮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實踐對禮儀文化功能的多重把握,從不同角度實現禮儀對人精神精神層面、行為表現和談吐舉止的規范,外樹形象、內修涵養,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的樹立。
⑨ 談談對我國禮儀文化起源的認識
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禮儀春秋是孔子的主張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 ,並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范,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 ,他著有枟禮論枠,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梁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系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中國是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從西周視禮為"國之大柄"到現代的"五講四美";從荀子的"國無禮而不寧"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禮儀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律"的作用。
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的活動,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著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系而制定出來的。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 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 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 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這是對我國古代禮儀的總結匯編。這些禮儀內容,對後世人們的行為規范、人際交往以及社會公德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學習禮儀知識的的現實意義有,第一,社交禮儀是道德的示範,它代表著社會道德觀念而存在,是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標准和規范而出現的。這種標准,規范、制約著社會生活秩序,推動人們沿襲著「禮」的規范生活,用以培養人們的善惡標准和美的心靈。同樣,社交禮儀也要求人們將自己的行動納入規范.將自己的本性納入規矩,加以約束,時時用道德的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動。注重社交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為著維護人的尊嚴和社會道德面貌。第二,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有協調作用。今天的社交禮儀所表示的意義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對方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滿足,產生好感和信任。按著社交禮儀規范去做,有助於加強交際雙方互相尊重、坦誠相侍的良好關系,緩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對立與障礙。社交禮儀規范是社會生活中的潤滑劑、調節器,是協調交際關系的紐帶和橋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關心和友愛,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氣氛,使每個人健康、合理的心理 需求得到程度不同的滿足,從而產生開朗、樂觀的情緒,對生活更加熱愛,並使整個社會保持一種穩定、融洽的秩序。通過完備的社交禮儀,一個社會組織可以溝通與各種人的感情,協調好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關系,使誤會、摩擦消除,減少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第三,社交禮儀的實施可以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行,客觀上也起著榜樣作用和教育作用,無聲地影響著周圍的人。在對外交往中,注御寬重禮鎮渣亮儀,可以展示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加深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交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得以弘揚,使中國以泱泱大國之風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⑩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亘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後,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