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寧波獨有民俗文化有哪些

寧波獨有民俗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2 07:49:36

① 寧波的風俗有哪些

寧波的風俗有舞獅,賽龍舟等。農歷的十二月廿三,寧波人稱之為小年,據說這天是灶君菩薩生日,每戶人家當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寧波人又把這一也稱為祭灶夜,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

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寧波,簡稱甬,是浙江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陪談則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

寧波的民俗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侍慧,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蘆棚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

冬至吃番薯湯果,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② 寧波的名風名俗有哪些

民俗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一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當時,其任宰相之職,每逢中秋節便回家陪其母過中秋節,有年中秋節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時趕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會回來過節,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趕了回來,此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份孝心,故選擇在八月十六過中秋節。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廟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舞龍:舊時主要集中在每年新春佳節前後舉行,祠堂、廟宇、庭院、戲台等隨處都可表演。龍身一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綉花金龍、雙龍盤柱、棒打結龍、斷尾巴龍、小龍人、草龍等。甬城城鄉一帶流傳最廣,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風俗。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經常表演於慶祝活動和節慶集會等。尤其奉化條宅村龍舞隊,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舞獅: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狂舞獅子在中間嬉打、咬打、搶燈等動作,四稿搏周圍觀群眾陸爛。大頭和尚舞: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鍵悉祥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將其表演的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發喜帖的領路人挨家挨戶送吉祥,口述話語,等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封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智、詼諧、幽默,鑼鼓節奏別具一格,充滿了歡快喜慶氣氛。 賽龍舟:民間習俗。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當比賽開始時,劃船人員頭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於龍舟前身敲鑼指揮,服裝與龍舟同色,一聲鞭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鬧,先到終點者為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期(BC552~555年)的《金縷子》一書。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台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台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③ 寧波民間藝術3個

1、甬劇

甬劇,浙江寧波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甬劇是用浙江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音樂聲腔屬於灘簧。1938年後,這一戲曲劇種正式被人稱為「甬劇」或「改良甬劇」。

甬劇表演風格誇張、幽默,善於表達真實、含蓄的情感。甬劇經歷了演清裝戲、西裝旗袍戲的過程,擅長演現代戲,直接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為主。

④ 寧波特有的民俗

寧波特有的習俗:
一、民間信仰�6�1謝洋媽祖賽會:內容包括祭祀海神媽祖、廟會戲跡岩腔和文藝表演隊的踩街、媽祖巡遊。謝洋媽祖賽會由民間自發組織和群眾自己參與的一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聲勢浩大的民俗文化活動。
二、歲時節令�6�1三月三、踏沙灘:以體育、漁姿衫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棗昌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⑤ 什麼是民俗風情寧波有那些特有的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指的是當地的一些習俗等特色。
寧波的民風民俗:

奉化溪口旅遊區
奉化溪口是全國AAAAA級旅遊區。以蔣中正(蔣介石)原籍為背景,以雪竇山和雪竇寺最為著名,還有蔣中正原住址及鎮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嶺門、武嶺學校、文昌閣(奎閣凌霄)、小洋房、蔣氏故居 (豐鎬房)、玉泰鹽鋪、摩訶殿、蔣母墓道、御書亭、錦鏡池、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千丈岩、雪竇寺、將軍楠、中旅社原址、三隱潭、徐鳧岩、亭下湖。
人文古跡
除去聞名兩岸三地的蔣介石,寧波也擁有眾多文化古跡。 位於餘姚的河姆渡遺址發掘於1973年,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發現的稻米殘物和上百件骨耜將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到7000年前,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 保國寺位於靈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聞名。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還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 易看到,故被稱為「無梁殿」,除建築風格獨特外,還有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灰塵不上樑之奇。 天一閣藏書樓名出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一說,寓意以水制火,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撰《四庫全書》。由於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獻藏書眾多,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款式,興造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自此名聞全國。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戰亂,樓中藏書逐漸散佚。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眾多本地藏書家的響應下,天一閣的珍本、善本數量得到了恢復,目前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此外,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梁弄抗日根據地、慈城、前童古鎮、梁祝文化公園等也是寧波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自然風光
寧波的自然風光也別具特色。西靠四明山,東臨東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波獨特的自然風光。 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這首詩就是史浩寫的游東錢湖。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側,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天然淡水湖。群山環抱,秀峰崢嶸,千姿百態;四周有七十二條溪匯流於湖 ,縱橫貫注,素有「西子風光,太湖氣魄」之稱。擁有陶公釣磯、余相書樓、霞嶼鎖嵐、二靈夕照、蘆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聳翠、上林曉鍾、雙虹落彩等「錢湖十景」。 月湖,位於寧波西南,開鑿於唐貞觀年間,是寧波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該湖呈狹長形,面積約0.2平 寧波博物館
方公里。宋元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現為寧波市區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杭州灣濕地是中國八大鹹水濕地之一,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地理位置顯要。濕地既包括廣闊的灘塗,也包括大片的蘆葦盪與荒草地,以良好的環境、豐富的食物,每年吸引了大量候鳥的光臨,成為鳥類遷徙必經的中轉站;同時,還有不少珍稀鳥類來這里繁殖、越冬。 此外,松蘭山、九峰山、九龍湖、五龍潭、南溪溫泉、野鶴湫旅遊風景區、浙東大峽谷等也是寧波有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隨著寧波經濟的崛起,諸如天一廣場、老外灘、城隍廟步行街、開明服飾特色街、鳳凰山主題樂園等現代商業旅遊項目和寧波博物館、寧波城市展覽館、寧波美術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等現代文化旅遊項目也日益受到歡迎。
編輯本段文化與風俗
寧波地處浙東,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寧波不但擁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時兼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土戲劇形式。東面東海,豐富的漁業資源造就了寧波菜別樣的風味。此外,寧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別有特色。
哲學和文化流派
四明學派:也稱「四明陸學」。南宋淳熙年間,有「淳熙四先生」之稱的明州學者楊簡、袁燮、沈煥等人以研究、師承陸九淵的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來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學"為主,兼綜朱子理學諸學學說而形成的學派。 姚江學派:亦稱陽明學派。其創始人為明代哲學家、餘姚人王守仁(別號陽明),因餘姚有姚江流經,故名。王守仁繼承和發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集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大成,史稱「王學」。其主要繼承人有徐愛、錢德洪、沈國模、史孝咸等。 浙東學派:也稱浙江史學派,其創始人為明清之際啟蒙主義思想家、餘姚人黃宗羲。黃宗羲在政治上公開揭露和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指斥其為「使天下不得安寧」的罪惡之源,主張民權。經濟上提出「工商皆本」,學術提倡「經世致用」。除哲學、史學外,對天文、地理、數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代表人物有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
地方戲曲曲藝
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一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串客"改稱為"寧波灘簧"。曾一度改稱為"四明文戲"、"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擅演清裝戲、近代戲、現代戲,表演細膩,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內容適應市民的思想情趣,鄉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主要流行於餘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由當地的農民、手工業者閑季組班演出,有「燈班」、「燈戲」、「串客」、「花鼓」、「鸚哥班」等稱呼。光緒年間(1875~1908),部分藝人赴滬演出,受蘇南等地劇種的影響,定名為「餘姚灘簧」,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朴實、粗獷、自然,動作來自生活,節奏輕快有力,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3年,部分藝人組成「餘姚灘簧小組」,1956年發展為劇團,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海縣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清初。主要流傳於寧海、象山、三門、天台、奉化一帶。其唱腔特點、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對白以寧海書面官話為主,吐詞文雅。原均為男演員,50年代後始有男女合演。劇目有近百之多,內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於浙東地區,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一般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唱,彈唱時,多為三人一檔,常用樂器以三弦、揚琴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台州一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一唱一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方言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藉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准。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寧波話中的象聲疊韻詞、固定搭配、倒置、擬聲等語言特點和眾多極具鄉土特色的民諺也給寧波話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開埠,西方文化東漸,舶來品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視野。舊時稱西方為西洋,故有許多名詞冠以「洋」前綴,成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
民俗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 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一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大頭和尚舞:在寧波市郊、鄞州廣為流傳,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其表演是將紙制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帖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一格,充滿歡樂氣氛。 龍舞: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一。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辟有龍潭,農民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風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綉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一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獅舞: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班,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獅子在中間狂舞、嬉打、咬打、搶燈,四周皆圍觀群眾。 賽龍舟:為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塘河中舉行,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一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一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一書。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台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台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國有梁祝的墳墓9處,「讀書處」5處,但梁山伯廟僅寧波一處。
飲食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咸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烹飪製作大都採取蒸、燴,特別講究火候、刀功,極注重色、香、味。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熘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名菜之最。 此外,各種飯後點心也別具風味。較有名的是寧波十大名點:豬油湯團、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塊、三絲宴面、鮮肉小籠包子、燒賣、鮮肉餛飩、酒釀圓子。其中,尤以寧波豬油湯團為全國聞名。 此外,象山海鮮、奉化芋艿頭、餘姚年糕、尚田草莓、餘姚楊梅、三北豆酥糖、寧波草席、河姆渡茭白也小有名氣。 冰糖甲魚:寧波十大名菜之首,吃來軟糯潤口、香甜酸咸,風味獨特。此菜是一種滋補品,甲魚與冰糖同燉,具有滋陰、調中、補虛、益氣、祛熱等功能。 邱隘鹹菜:寧波特產。盛產於鄞州東鄉邱隘鎮,用雪裡蕻菜腌制。雪裡蕻菜冬種春收,腌制依據放鹽多少來錯開上市季節。邱隘鹹菜色澤黃亮,有香、嫩、鮮、微酸特點,能生津開胃,可炒、煮、烤、燉、蒸、生拌、配菜餚、做湯料、做餡子。做配料可解魚腥,除油膩,"鹹菜黃魚"為寧波名菜,俗話"三天不吃鹹菜(齏)湯,兩腿感到酸汪汪"。邱隘鹹菜已有近百年歷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裝食品廠改進鹹菜生產衛生設備與保鮮貯存,使其暢銷國內外。 寧波湯團
豬油湯團:寧波人過春節,有吃豬油湯團習俗,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吃湯團,湯團圓圓,象徵團圓。寧波湯團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餡,油燙香甜,自成特色。寧波市區開設有「缸鴨狗」湯團店,近年來還出口冰凍寧波豬油湯團到港澳台及歐美各地。 溪口千層餅:寧波特產。製作配料嚴格,選白凈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麥麵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溫度要適中,酥而不焦,每餅27層。鬆脆異常,咸中帶甜,滿齒清香。 餘姚楊梅:寧波特產。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瑪瑙。有白種、粉紅種、紅種、烏種四大類,以烏種的荸薺種為最佳,因其成熟時呈紫黑色,似荸薺而名之。楊梅時節較短,初夏紅種的早大種先熟,白種水晶楊梅最遲上市,俗稱「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形狀可愛,汁液鮮潔可口,味甜如蜜,作為時鮮水果,品種繁多。加工後有蜜餞楊梅干、楊梅飲料、 楊梅醬、糖水楊梅等,楊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楊梅燒酒是消暑佳品。餘姚楊梅為國家農業部「七五」期間投資建設的"名、特、優、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楊梅重要產地。 浙貝母:寧波特產。是貝母的一種,因產於浙江,故名「浙貝」,又稱大貝。原產象山,是寧波市鄞州區著名經濟特產和貴重中葯材,亦稱"象貝",為「浙八味」之一。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傷寒煩熱、咳嗽上氣,安五臟,利骨髓,消炎、潤心肺,兼有消炎退腫,治痔癰節腫毒等功效。鄞州樟村一帶盛產,下半年種下,次年5月收獲,鄞州鄞江鎮產量佔全浙江省的70%,被稱為「浙貝之鄉」。
傳統工藝
骨木嵌鑲: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於傢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緻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在製作方法上分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採用象牙、黃楊木、竹黃、臘石等作為圖面紋飾的原料,鋸成形後,嵌在木坯上。平嵌採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圖面紋飾平嵌入木坯後用刻刀勾線而成。嵌鑲的構圖有「丹青圖」和「古體」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間的風俗畫,後者形同漢畫,其內容以表示吉祥、長壽、富貴為主題,以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產品有床、幾、椅、廚等。 朱金木雕:傳統工藝。又稱漆金木雕。在明清時期,工藝製作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製品的基礎上以硃砂色為底,貼金飾彩而成,顯得金碧輝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料,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根據不同對象雕刻而成,題材多取於戲劇故事,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深厚。有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較粗獷。朱金木雕主要用於寺、廟、祠堂等建築及木床、花轎等大型傢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傳統工藝。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於商周。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合後或塗或填。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製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裡面的沉花,紋飾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鑲嵌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綉:又稱"仿古彩",為傳統寧綉中的精品。寧綉與湘綉、蘇綉、京綉、粵綉、蜀綉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綉。金銀彩綉採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在彩綉、平綉圖案周圍盤綉以金線和銀線而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底色以深色為主,主要有深紅、深藍、墨綠、黛色、鐵銹紅、咖啡色等,製作工藝可分為網綉、包金綉、墊金綉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於綉衣、靠墊、檯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 寧波草席:古稱明席(寧波古為明州),也稱甬席(寧波簡稱甬),俗稱"滑子"、"席子"。以盛產於寧波西鄉黃古林一帶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綠麻作經線編織而成。寧波草席質地精密,厚實挺括,剛勁有彈性,柔軟光滑,能散熱降溫,收藏方便,經久耐用,鋪墊、打包、掛門窗均可使用。 寧波草帽:寧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州、餘姚農村不少婦女善編草帽,常作為家庭副業。以草編之鄉慈溪長河鄉編織的金絲草帽最優,輕若雲,亮似雪,美觀實用,經漂白染色、綉畫、裝飾,可與時裝配套,既是遮陽實用品,又是裝飾性工藝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絲、麥稈、維特克、咸草、席草、龍須草、黃草、雞冠草、紙草、黃花菜葉、勒菲草等10餘種,年總產2000餘萬頂,除席草帽500餘萬頂內銷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國外根據流行服裝設計帽型,配裝飾後投入市場。 寧波竹編:寧波是竹編之鄉,四明山盛產毛竹,歷史上就用竹編制各種簡朴實用的籃、籮、簟、筐、籠等。明、清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食籃皆竹編,現鄞州、奉化、餘姚有數十家鄉村辦竹編廠,工人善用篾絲、篾片,巧妙地編製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花盆套、花瓶、廢紙簍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暢銷海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寧波市的「寧波金銀彩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8。

⑥ 寧波風俗有哪些呢

寧波風俗有:

1、祭灶果

祭灶王的專用供蘆鉛咐品。傳說農歷十二月廿三為灶群菩薩(灶王)升天匯報的日子,各家都要在灶頭設香案祭拜,供品是以糯米粉製成的膨化干點心,由油果、麻棗、紅球、白球、黑腳骨、白腳骨等組成,統稱祭灶果。

2、廿九夜

大年夜。一是專指,臘月最後一天如有三十日的,稱「三十年夜」,只有廿九天的則稱廿九夜。也泛指所有的大年夜。

3、壓歲鈿

舊時大年陪純夜由長輩發給孩子一些錢,讓他壓在枕頭下,希冀有一個兆示來年好運的好夢。

4、上燈夜

元宵夜。元宵又稱上元,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夜,民間有洗掃和點上燈籠到各處「照爬蟲」的習俗。照完「爬蟲」後將燈掛於醒目處,逐步形成元宵燈會,故有上燈夜之稱。

5、相量盞

孩子上學時分發的點心。舊時孩子第一次上學,家長備相量盞,以小盞盛飯和糖果,分送給其他新同學,作為見面禮激蔽,以示「結緣」。相量,商商量量。

6、好日酒

喜酒。好日,結婚的日子。

7、拜生酒

壽宴。民間成人年齡逢十要祝壽,稱「做生」,晚輩賀壽稱「拜生」,平輩及長輩則稱吃「生日酒」。

又有「做九不做十」的規矩,即提前一年祝壽,以示來年增壽;但六十歲則做正日,慶祝生命完成一個甲子的歷程;另有「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之說,錯過。

8、滿月酒

慶祝孩子出生一月的宴席。

9、上樑酒

蓋新房上主梁時祈福求太平的宴席。上樑酒同時為感謝親朋、犒勞工匠,對四鄰八居則在上主梁時拋發「上樑饅頭」。

10、搡年糕

做年糕的米粉要用搗臼搡過,此活最吃力,也最有特色,故名。寧波人每到年底必做年糕,將水磨米粉蒸熟後搡成米泥,用專用的年糕板印成。年糕諧音「年高」,以討口采。諺語:「出力勿討好,阿旺搡年糕」。

11、注夏繩

立夏節孩子所系的七彩絲繩。民間稱夏季食慾不振、氣候不適而消瘦為「注夏」,以為用七彩絲線編成的花繩系於孩子的手腕或發辮上,可以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12、插地香

七月三十夜在地上插香。傳說此日為地藏菩薩生日,插香致敬;也比喻無規律亂插桿狀物件。

13、祓高秋

過立秋節的一種儀式。高秋,即立秋;民間在立秋節吃西瓜,吃薄脆餅與羅卜籽一起搗粹的粉末,以為可以祓除暑熱,抵禦秋寒。

14、出河頭

新娘嫁後三日進知的一種程式。民間以新娘在婚後第三日要到河邊象徵性洗涮一次,以示正式開始理家,同時也以此正式在村子裡出面亮相。

15、鬧頭場

靜場鑼鼓。舊時農村演戲,開場前先敲打一套鑼鼓點子,招徠觀眾並靜場。

16、路頭戲

按一定套路隨編隨演的戲劇。路,劇情套路;頭,唱詞韻頭。因這種隨意編創、藝術粗糙的戲劇形式比較原始,多在鄉間露台演出,也常常被理解成「路邊頭演出的戲」。

17、小熱昏

賣梨膏糖的藝人所表演的曲藝形式。賣梨膏糖的藝人為招徠顧客,以民間小調信口編唱即興的內容,多以灰諧語言調侃人事,給人以胡說八道又妙趣橫生的印象。熱昏,神志糊塗。

閱讀全文

與寧波獨有民俗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