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州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和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的主要文化特點體現在飲食文化、剪紙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
1、飲食文化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貴州省各地活躍著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2. 貴州獨具特色的文化有哪些
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和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的主要文化特點體現在飲食文化、剪紙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
1、飲食文化
貴州菜餚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民謠。酸菜家家腌制,食之開胃消食。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為蘿卜、白菜、捲心菜等。
2、剪紙文化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
3、居住文化
貴州少數民族大多靠山或依山傍水居住。他們就地取材,搭建住房。如黔東南一帶的杉皮房、吊腳樓,基本全是木質結構,也稱「干欄式」房屋。
4、服飾文化
貴州少數民族的服飾至少有上百種,不僅款式豐富多彩,製作技藝精巧,而且內涵深邃廣博,是各個民族審美觀念的體現,凝結著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聰明才智。
5、民族文化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黔劇是貴州家鄉劇,全省人民非常喜愛,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3. 寫關於『貴州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及發展』的論文!2000字左右
貴州是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業極有發展前途。在貴州,每年有類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民族節日重刪除次;許多民族聚居區有千姿百態握兄、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文物眾多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特別是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更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獨具一格,它與外界有著獨特的交流渠道。在貴州的重點文化旅遊景點中,大多是貴州獨有的,如貴州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建築、眾多的風物特產、可口的美食餐飲、歷史名人文化、貴州龍文化、苗侗原生態文化、沙灘文化、陽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並與獨特的喀斯特風光構建起貴州旅遊文化的靈魂,使貴州的山山水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成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一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寬仔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一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藉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一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一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慎皮汪。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這個行嗎??
4. 貴州文化·並存共生,各呈異彩—貴州地域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多元一體
貴州文化·並存共生,各呈異彩—貴州地域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多元一體
中外無論哪一位文化人類學家都承認文化與地域的聯系。各地的自然和地理條件,都是該地文化生存的環境。如果說生活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總格局,那麼中華文化也必然是多元一體的。同樣,貴州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它的地域文化也必然是多元一體的。
貴州的地域文化很明顯地形成了多元的特徵。這是因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文化,每個民族都是靠其特有的傳統文化維系起來的人類共同體。民族中的每個成員,既要受該民族文化的規約,又依賴於該文化而獲得自己生存的條件。文化對於它所屬的民族來說,既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又是該民族賴以凝聚的基礎,同時還是該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動力。在貴州,無論是原居民族還是外來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都形成了能表現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從生產工具、內部組織到風俗習慣、語言服飾等各個方面,使外界一眼就能辨別。但同時,貴州境內各個民族又共同生活在貴州這塊土地上,貴州的自然地理環境必然對這里所有民族產生巨大影響和制約,因此文化上的一體即共性特徵也非常明顯。在具體的文化層面上,一體包含著多元,多元又體現著一體。這里我們以貴州幾種主要民族:漢、布依、侗族的農耕文化試作一分析。
漢族、布依族、侗族,至今還是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民族。貴州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水資源,使水稻種植成為農耕最重要的方面,在這一點上,各民族都是共同的,從表面上看,各族農民都在種稻,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但仔細區分,就有差別。漢族由於多居住壩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利灌溉條件好,這里稻作基本是成片的,易於精耕細作,產量較高,可發展以稻作為主、兼營農副產品加工的經濟(產品容易外銷);布依族農田多分布小壩區,水稻種植方式大致與漢區相似,但因周圍有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水稻僅能食用,鮮少能作商品;侗族稻作區多分布於河谷,稻田之間有明顯的高度差異,稻田不能連片,只能開辟成條帶形梯田,由於溫差大,所種水稻品種較多,產量更不能形成批量,但周圍多山多樹林,很早以來侗族人民就將林糧結合的經濟作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我們知道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其節日往往與農業季節有密切關系,稻作區分布不一,經濟模式的差異,也就造成了各族與農事有關的節日時間上和形式上的不同。這個例子反陸賣喚映了在一體(都是稻作文化)下的多元特徵。
文化上的多元,並不妨礙經過長期交往,各民族形成了共同認可的文化心理與道德准則。如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對民族壓迫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和反抗;各民族間友好往來的嚮往與參與等等。這種例配弊子在貴州歷史上是舉不勝舉的。例如明末東南沿海反抗倭寇侵略的斗爭中,由貴州各族組成的「苗兵」起了很大作用;鴉片戰爭中,清 *** 曾征調由貴州各族人民組成的軍隊,前往廣東抗擊英國侵略者;在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貴州各族健兒組成的抗日軍隊在山東、河南、江蘇戰場英勇殺敵。對國內封建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貴州各族人民也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進行反抗的,最突出的事例是太平天國時期,延續二十多年的貴州各民族大起義中,許多民族起義隊伍中都有漢族人早凱員參加,共同高奏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因此貴州的漢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既有一體的共性又有在同一地域中同時並存,平行發展的多元特徵,呈現了貴州地域文化萬紫千紅各放異彩的特點。
5. 貴州多文化集聚的現象被稱為千島文化,試論述這種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
神奇瑰麗的"文化千島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而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漢族余咐猛與少數民族之比,大約是31。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萬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萬的有壯族、毛南族、瑤族、蒙古族、滿族等。貴州是古代苗瑤、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匯的地方,又是漢族移民較多的省,加之貴州地理環境的多樣,山川的阻隔,歷史上長期實行「土流並治」,各種民族文化在這里形成多元的復雜體系,構成一個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廊。各民族在遷徙、流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大雜居,小聚居」、「既雜居,又聚居」的分布狀況。不同經濟文化類型的民族,在貴州都找到了他們生存發展的空間,而且長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貴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區域而言,它與周圍其他民族的文化顯然不同,表現出「十里不同風」的特點,彷彿是一個「文化孤島」。但從全省范圍來看,這許許多多的「文化孤島」,又顯得千姿百態,融合成為「文化千島」。這種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它給人類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現象,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在貴州延續下來,形成一條穿越時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環境保存下來,成為鮮活的文化生態博物館。長期形成的山鄉異俗,顯現出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徵。朵朵絢麗的民族文化之花,點綴在貴州高原,形成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古樸獨特的苗族文化
苗族歷史悠久,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貴州的苗族共360多萬人,佔全國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為集中。
人們通常把世界民族分為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一類是農耕民族的田園文化,另一類是游牧民族的「馬背上文化」。然而卻常常忽視第三種文化類型的存在,那就是介於兩者之間「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於政治、簡咐經濟等種種原因,歷來有不斷遷徙的習俗,以遷徙求生存,求發展。但苗族又與游牧民族不同,他們以農耕為業,遷到一個地方,總要在那裡駐足一段時間,男耕女織,養精蓄銳,然後再告別舊的家園,又遷到另一個地方,去建設一個新的家園。他們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區,還渡海到達海南,甚至越過國境進入東南亞。幾百萬人在大地上流動,這確實是一大壯舉。�盡管他們越走越遠,越走越分散,但文化傳統並不曾丟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繹成多種子文化,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文化系統。拿服飾來說,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種服飾作標識的話,那麼,苗族是以多種服飾來做文化符號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就列有173種。每逢節日,裙角飄動,銀飾丁當,蔚為壯觀。這些不同的「亞族群」符號,產生於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有與之相對應的不同的方言土豎橋語,有不盡相同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群體組合。可能是由於長期遷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語言特別復雜,分為三大方言、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但都同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在貴州的民族節日中,苗族節日約占總數的60%以上,這是地域分散、習俗不一的結果。「跳花」一類節日集會最為普遍,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但時間、形式、稱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場」、「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場」、「跳花場」;有的叫「蘆笙節」、「爬山節」、「趕秋坡」;有的則叫「姊妹節」、「鬧沖」等等。苗族過苗年,貴陽、黃平、松桃等地過「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則過龍舟節,黔東南苗族在鼓社節祭祖,此外還有迎雷節、鬥牛節、祭樹節、殺魚節、招龍節等等。苗族歌舞豐富多彩。歌有古歌、遊方歌、飛歌、酒歌、喪歌、祭祀歌諸種,以古歌、飛歌最具特色。苗族樂器蘆笙、嗩吶、木鼓、筒、姊妹簫、木葉等別有韻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蘆笙舞,包括蘆笙排舞,蘆笙圓舞、蘆笙四方舞、蘆笙導舞、蘆笙群舞、蘆笙莽筒舞、蘆笙鼓舞等。這些舞種歷史悠久,傳承性強,普及面大,參加的人多,保留了許多原始、古樸的特徵,如注重節奏感,強調步伐整齊,群體性極強。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動作卻驚人的一致,表現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苗族競技性的舞蹈,有蘆笙雙人舞、連環套吹蘆笙舞、滾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歷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詩的語言世代傳承,把幾千年的歷史串聯起來,從原始走到現代。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著近乎原始的社會結構、生態環境、古老工藝和文化習俗,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在那裡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文化生態博物館。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腳樓層層疊疊,氣勢恢弘,還有古老的「鼓社」組織,神秘之門還沒有真正打開。
風情濃郁的布依人家
布依族源於古代的「百越」,主要聚居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六盤水市、貴陽市,共240多萬人。
布依族是一個「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他們的村寨多依山傍水,「水邊寨」里有「干欄式」建築或石板房。飲食習慣突出糯米飲食,糍粑、米花、五色飯和糯米酒別有風味。他們還善制菜,用以招待貴客。他們的服飾清秀簡潔,婦女常在衣褲邊緣鑲上花邊,腰間系一條圍腰,頭上用白布或青花布包頭。布依族原先是以十一月或十二月為歲首,現普遍過春節。傳統節日主要是「三月三」、「六月六」,在祭山神、土地神之後開展各種活動。�布依族人民愛唱歌,以歌抒情,以歌敘事,娓娓動人。大歌、小歌和大調、小調保留著古樸風貌,還有筆管歌、勒尤調、姊妹調等。男女青年交往多採取對歌形式,所以歌節歌會頗多,著名的如安龍的毛杉樹歌節、興義的查白歌節、惠水的董郎橋歌節、獨山的麻坡歌節、長順的古羊「六月橋」歌節及老鷹坡歌會等。民歌《好花紅》是布依族音樂的佳作。�蠟染在布依族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鎮寧、關嶺一帶,婦女自幼學習以蠟在白布上作畫,浸於藍靛染缸。染成的布,藍底白花,並有人工難以描摩的「冰紋」,格外好看。還有一種疊染,是將布料按所需花紋折疊後用線捆紮,浸入染缸,洗凈後花紋凸顯。安順、鎮寧的蠟染廠和眾多農戶生產各種蠟染製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布依族有自己的戲劇,是由民間流行的「八音坐唱」發展而成的。布依戲有落調、浪哨腔、喊板、燈調、苦調5種曲牌,演員有「三旦七生」,表演時走三角步。伴奏樂器有牛骨胡、葫蘆胡、笛子、鑼、鈸等。離貴陽不遠的花溪鎮山村,現設為文化生態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濃郁的布依風情
鼓樓下的璀璨文明
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從江、錦屏、三穗、天柱、劍河、鎮遠、岑鞏及銅仁地區的玉屏、江口、銅仁等地。共有140餘萬人,佔全國侗族人數的一半以上。
走進侗鄉,山清水秀,綠樹煙籠。「走馬轉角樓」般的外廊式木樓,鱗次櫛比。房前屋後,立著一排排豎梯式的禾架。溪上建有風雨橋,它將橋梁、長廊、樓閣渾然結為一體,既利於交通,又可美化環境。侗鄉最富魅力的是高高聳起的鼓樓,它因樓內或樓前懸掛一面銅鼓而得名,是侗寨的象徵。鼓樓堪稱民族建築的瑰寶,是侗家文化標志。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在侗鄉發展為高層建築物,著名的從江增沖鼓樓高達14層。鼓樓是樓、塔、亭、閣的巧妙結合。
鼓樓還是侗族人開展社會活動和休閑娛樂的場所。侗族古代有一種村寨聯盟組織稱為「峒款」,他們常在鼓樓前集會議事、裁決糾紛、舉行慶典。侗族至高無上的女神是「薩歲」,祭薩歲的活動就在鼓樓附近的「薩壇」舉行。青年男女常相約在鼓樓,以歌抒情,通宵達旦,名為「行歌坐月」。老年人也常聚集在此聊天,談論古今。村寨之間相互走訪,侗語稱為「月也」,迎賓送客也在鼓樓前。�侗族是個愛好音樂的民族,「男弦女歌」蔚然成風。侗歌格調平和,旋律優美,抒情細膩,腔調幽雅。引起世界關注的侗族大歌,分為一般大歌、漫聲大歌、敘事大歌、數唱大歌、童聲大歌數種,是一種從民間自發滋生的多部合唱,也是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大歌中,漫聲大歌最為精彩,全由女性演唱,曲調優美,嗓聲動聽,如蟬鳴鳥語,如流水潺潺。女聲復調變化多端,和聲效果更是美妙。童聲大歌由兒童演唱,天真爛漫,充滿稚氣。�侗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侗年、「三月三」、祭牛神、吃新節等。節日期間,人們手牽手、圍成圈圈跳「哆耶」。鬥牛是侗族人民喜愛的活動,牛與牛斗,勝者稱「地雷公」、「震天王」。搶花炮也是侗族的一種別致的競技體育,選手們在一起比速度、比機智,比集體協作。
6. 為什麼貴州會被評為"多彩貴州啊拿到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嗎說來聽聽
多彩貴州沒鄭掘乎有誰來評,只是對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旅遊景點的概括,是對貴州的一種宣傳而已。
「多彩貴州喊悉」,它開始其實涉及的內容為:
1、貴州美麗富饒的旅遊景點展示;
2、貴州少數民族服裝、風俗、節日等的介紹;
3、少數民族專有的特色技能比賽(如苗族同胞們的蠟染、刺綉等)。
後來是貴州以「多彩貴州」為名開展的散租聲勢浩大的歌唱大賽、旅遊形象大使選拔大賽、舞蹈大賽、國際攝影展等不同主題的「多彩貴州」系列活動,挖掘、展示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
出名以後才以品牌進入各行業。如現在的多彩貴州航空,多彩貴州酒等。
多彩貴州的出名全是其所含的旅遊文化被大家認可和官方的廣告推廣。哪有什麼評定,照你這么說雲南的「彩雲之南」也是評定來的???真是搞笑哦,還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7. 從歷史的角度介紹貴州人文風情
貴州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民族風情獨特,絢麗多彩,成為貴州的一塊絢麗的瑰寶。貴州少數民族節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差萬別。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1000多個,集會地點1000多個。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節」「四月八」「龍舟節」「蘆笙節」;布依族的「查白歌節」;侗族的「歌酒節」;彝族的「賽馬節」「火把節」;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節」;水族的「端節」「卯節」等。
貴州歌舞
貴州是一個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絢麗多姿。苗族群眾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有低回委婉、優美抒情的「遊方歌」和質朴莊重的「古歌」「酒歌」;有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動作瀟灑,風格純朴,感情細膩,舞姿活潑。
侗族「大歌」的歌聲宏亮,氣勢磅礴,曲調庄嚴,音域寬闊,反映了侗族人民堅強、豪邁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幾十種,歌有大調、小調、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韻,有「有歌都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
水族的銅鼓舞、鬥牛舞、獅子舞、龍舞等亦頗有特色。黔東北的土家族酷愛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勞動歌、祝福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