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旅遊文化產業總體分析怎麼寫

旅遊文化產業總體分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5-05 16:52:13

Ⅰ 旅遊文化論文怎麼寫

論文關鍵詞:旅遊文化營銷 運作模式
論文摘要:旅遊文化營銷是發展我國旅遊事業,獲得旅遊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解析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的關系,分析了旅遊文化的營銷運作基礎;然後從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等方面探討了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模式。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基礎

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與旅遊營銷。旅遊購買是一種精神消費,是對旅遊產品中文化含量的認同。文化消費對消費主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費者由於內在的素質差異,必然會導致對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這就要求旅遊文化營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呈現出層次性,階梯狀展示不同文化消費者的價值觀念。
旅遊文化營銷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能力:消費者的認識能力可通過自我的文化修養、知識和經驗識別旅遊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取向,如果旅遊消費者「看不懂」、「聽不明」、「瞧不慣」、「賞不了」旅遊產品的內涵文化,則旅遊文化營銷行為無異於起不到營銷的效果;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即文化消費者必須能夠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來支付文化對旅遊產品的增值部分,畢竟旅遊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資金的回收來完成。
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旅遊產品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提供物,從營銷角度對旅遊產品進行劃分,其可以分為核心產品、實際產品和外延產品。文化作為旅遊產品的核心部分,對於實現消費者的滿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遊產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費者對旅遊產品質量的感知度。而旅遊產品各要素中的物質形式,則是消費者滿足的重要基礎。如果說人們的自然需要為開發新旅遊產品提供了自然基礎的話,那麼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要求則為新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社會基礎。與自然基礎相比,旅遊產品開發的社會基礎領域更為廣闊。旅遊產品中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個性、名人名物、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懷舊、文化嚮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

(一)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
文化包裝策略是指在旅遊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以文化為主導,使旅遊目的地的包裝具有較強的文化感染力,蘊涵豐富的文化觀念,以滿足旅遊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在包裝時,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產品本身注入一種民族的、現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識,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價值,讓旅遊目的地成為文化的載體。
旅遊產品文化營銷是文化營銷的核心,具體表現為設計、造型、生產、包裝、使用等方面。旅遊景點的文化包裝是文化營銷的基礎,從命名、設計到設施的選擇、空間的布局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營銷文化滲透。
要根據目標旅遊者的文化背景和企業營銷策略,使旅遊產品的文化包裝體現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異國他鄉文化風采。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創新發展融合時代文化風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異增添旅遊產品的魅力。
(二)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
營銷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在經濟領域有不同層次的多種表現。文化營銷傳播是營銷傳播在方式上的現代化體現,它是以系統整合的文化行為為手段達到營銷目的的營銷傳播。文化營銷傳播是傳播文化的系統行為,其評估標準是遊客滿意度。文化營銷傳播要通過文化廣告和文化促銷的方式來實現。
文化廣告製作的第一步是確定文化廣告的目標,這些目標必須符合先前指定的有關目標市場、市場定位和營銷組合決策。文化廣告關鍵是令人振奮、明確、直截了當,它應該強調對客戶的重要旅遊產品特徵,語氣統一,強調旅遊產品或服務及公司的名稱,清楚地指出目標市場,並且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促銷包括各種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戶較迅速和大量地購買某一特定的旅遊產品或服務。文化促銷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誠度不高的客戶,因為他們尋找的是低價或贈獎。在運用文化促銷時,必須確定目標、選擇工具、制定方案、實施和控制方案,並對結果進行評估。
(三)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
體驗旅遊是以體驗為主要訴求目標的旅遊活動,是旅遊者通過活動和感受產生比較大、比較深、比較強烈的心理印象。不同地區、國家、民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閱歷的旅遊者,其心理追求差異較大,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採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層面和水準上,向不同的旅遊者提供體驗旅遊項目。
體驗旅遊是旅遊品牌的重要建設部分。在建設旅遊品牌時,文化必然滲透和充盈其中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旅遊品牌就是一個將文化精緻而充分的展示過程;在旅遊品牌的塑造過程中,文化起著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遊品牌更有內涵;旅遊品牌的文化內涵是提升旅遊品牌附加值、產品競爭力的源動力。因此,當旅遊產品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時,旅遊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種解決之道。未來的企業競爭是旅遊品牌的競爭,更是旅遊品牌文化之間的競爭。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低水平供求關系與非對稱結構性矛盾

我國的文化市場已有"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迅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另一方面,各種新型文化產業門類不斷產生,文化產業結構性變化頻繁。但是現有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文化產業還處在一種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對稱結構性矛盾的狀況之中。

從絕對值來看,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需要與文化產業部門的供給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出入。

從需求方面說,2000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49美元,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也降至5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8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統計的,與文化相關的旅遊、娛樂和耐用消費品、教育、文化服務、通訊等項消費總計949元,佔到可支配收入約19%。按照我國目前大約有4億城鎮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大約有37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53元,人均消費支出中通訊和文教娛樂類支出280元,總計達到2520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需求應該在6000至6500億之間(6314億元)。

從供給方面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匯總,我們的文化產業各行業近年來(1998或1999年)進入統計的產值大約是6000多億(1998年6240億),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1812.9億元(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圖書報刊355億元,郵電通訊是1235.1億元(1998年),音像製品12.7億。(廣告業等尚未計入。

以上兩個大致相符的數字不過是分別從供需兩個方面描繪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卻還無法得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令人滿意的結論。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場的現狀只是一種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況,由於還存在著各種體制性問題,所以它還只是一個存在結構性矛盾的、非對稱性的平衡。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大大下降,住房類基本不變,而文化精神消費類支出開始大大上升;第三產業應該佔到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的產值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這個標准達6個百分點,其總量大約是5000億人民幣。盡管我們可以去除由於消費習慣和體制因素而出現的誤差,並去除可能用於非文化類消費的支出(如醫療等),餘量也應該有3000至4000億人民幣。

對於這3000至40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缺應該做如何理解?

一種解釋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被大大壓抑了,因此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成長。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根據我國文化產業部門各種散見的數字,我國的電影業、電視業存在大量的經營不善和虧損,許多作品出版後無人問津,庫存積壓嚴重;而一些作品卻不明原因地驟然獲利。有統計表明,電影的生產近年來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國共生產了170部故事片,為近10年來之最,此後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們本應不斷增加的觀眾都上哪裡去了呢?近年來,火爆一時的傳統文化娛樂業如歌廳舞廳等經濟效益迅速下滑,成為虧損行業。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文化產業部門所提供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消費需要。

還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即我國居民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文化消費有相當一個部分沒有被列入統計。目前音像界有一個被公認的市場容量計算方法,即根據居民的消費類視聽技術設備的擁有量估算音像製品的市場容量。根據這種方法,我國居民目前大概擁有:電視3.5億台、CD機1000多萬台、VCD機3000多萬台、LD影碟機500多萬台、多媒體電腦1500多萬台,等等。如果按照每個硬體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製品統計,據信每年音像產品的總銷售額應有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但根據有關部門1996年的統計,我國的音像製品只有不足20億元的正版收入,占總量的2-3%;根據1999年的統計,正版收入約有50億元 ,即使由於政府加大"掃黃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據信實際市場規模也應該在1500億至2000億左右。這方面的事實說明,有相當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流失。我們的文化市場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缺口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市場巨大的供求差別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安全問題的隱憂。目前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左右,銀行存款約7萬億元,隨著我國在住房、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們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真空。加入WTO後,國外文化產業集團將可能以技術與內容的多重優勢大舉進入,迅速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有限開放"的政策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文化之果已經成為國際文化資本垂涎的目標。

(二)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

面對巨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傳媒文化集團大兵壓境,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這一點足令我們憂慮。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於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

從人員規模看,僅以文化部所屬文化產業機構為例。截至1999年,我國文化部下屬的企事業機構共33.07萬個,這里包括了藝術演出團體、影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從業人員共166.15萬人;當年國內演出場次是42.3萬場;國內觀眾達4.69億人次。文化娛樂業有機構17.47萬個,90.3萬人;文化市場其他經營機構9.7萬個,23萬人 。這些單位的特點是大多機構較小,如文化部下屬每單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從經營規模看,音像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音像製品的生產、復制單位近600家,每年生產正版音像製品(盒帶、VCD、CD和DVD)兩萬種約2億件(盤),平均每家企業年生產34萬件,月生產不足3萬;而銷售單位約有7萬個,每年全部正版音像製品銷售2億件,平均每個銷售點一年不過賣3000來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圖書批發零售業是另一個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屬圖書批發零售機構有13056個,2.3萬人,營業收入只有5.45億元,人均2萬3千元左右,每天營業額為60來元。

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中表現得極充分。我國新聞出版體制與傳統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共同特點: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是以一定級別的行政機構為"上級單位",並且建立在其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這些新聞出版單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組;新的需求一般產生於新的行政機構,通過新的撥款來建立,同樣先天不足。長此以往,新聞出版機構就隨著行政機構的膨脹而膨脹起來。這些新聞出版機構大都規模狹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各有關方面一直在嘗試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實驗,但是基本狀況並沒有根本性改變。

據1999年的統計,我國報紙有2038種、期刊8178種、出版社500餘家,電台電視台3000餘座。這是一筆經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正在形成尖銳矛盾。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1998年,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辦刊辦報,退出出版經營領域,切斷了新聞出版單位與各個政府機構的傳統依附關系;2000餘家報紙和8000餘家刊物被"逼"上產業化運行的軌道。1999年,開始了傳媒集團和多傳媒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2000年,"傳媒概念"走紅股市,開始嘗試傳媒集團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後浪推前浪,從分行業的、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整體性改革的階段。

但是,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困擾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基礎是市場,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我國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按"條塊"(地方和行業一縱一橫)分割的方式設立的,目前盡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但是,離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謀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業在做大以後,要做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甚至兼並,卻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勢下,在國際性"傳媒匯流"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廣電、報刊、出版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甚至在當地從事了一些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仍然是個問題。

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與深層次改革問題相遇了: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具有一般的行業屬性,又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其中的核心產業門類如傳媒產業,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又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渠道。如何基於這些特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康發展,又保證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大膽開拓。

但是,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黨和國家確保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領導權的基礎。應該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傳媒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從以國家行政機制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轉向以市場為中介的自主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發揮傳統政治優勢的新辦法。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調控文化市場發展的新體制、引導精神產品流通的新機制,以及活躍文化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出現了全球性的"傳媒匯流"和"放鬆管制"之後,由於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在重新考慮如何以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對待文化內容產業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共同戰略主題,將會出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政策制訂人員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

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上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世界之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除在中國境內,還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的華人區具有廣泛的影響。這應該說是中國的文化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的最有利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中的最大消極因素。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和在趕超發達國家時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

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幾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明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上還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有形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和播傳。凡此種種,都為中國文化產品乃至其他可以負載文化符號的耐用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但是僅僅滿足於此顯然落後於時代。當今世界,文化已經具有原生形態、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新興文化產業得益於資本市場和信息技術兩駕馬車拉動,才有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才將大批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我國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顯得被動和遲鈍。

比如,文化旅遊是將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化為產業實力的重要方式,旅遊業在我國文化產業各門類中還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但是,在該領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的成功案例至今還極為鮮見。從多年前全國各地災難性的"人造景觀熱",到近年來有關部門關於文化遺產所有權和管理權能否分離,市場機制如何引入問題上的多次爭論,許多問題還沒有進行徹底討論,並轉化為合理的政策法規。事實已經證明,憑空建造的主題公園永遠不會有信譽,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則無異於破壞,正確的道路顯然應該在這二者之間。但是,在如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文化旅遊,我們還未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針,因此而貽誤了諸多發展的機遇。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文化內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蘭倡議下,歐盟國家開始啟動一項多國框架性合作項目,名為"內容創作啟動計劃",文化遺產數字化被確定為基礎性內容。我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因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啟動(1996年)可以說動手並不晚,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發展戰略,還沒有將其上升為國家文化產業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層危機。

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准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繫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佔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2000年五一節,我國經歷了第一個"假日經濟"高峰,敦煌洞窟壁畫在大量遊人參觀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美國的基金會開始與我商談"數字化虛擬洞窟"計劃;同年,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加速了與我國故宮博物院關於建立數字化多媒體網上故宮博物院的談判進程。這兩件事說明,發達國家已經藉助經濟與技術雙重優勢,開始謀求對我國文化資源的新一輪開發,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五)WTO規制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之間的矛盾

WTO是一種法律體系和政策系統。WTO所形成的諸多協定、協議廣泛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有關文化產業的規章條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即《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則也就自然地成為各成員政府制定和執行國內文化貿易政策的文本基礎,這就必然地要給這個國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帶來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響。

我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產業政策系統,以及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的文化管理機制,包括:《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基本上涵蓋了現行文化產業領域。

然而問題是,現有的文化產業政策文本系統,基本上都是在兩種體制轉型過程中制定和形成的,並不是為加入WTO、或根據WTO原則而制定的游戲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這就出現了現存政策的目的性與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同時,由於我國不同領域里的現行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的,因此,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這樣一來,在整個政策的價值規定、功能及政府對社會文化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中,應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較差。而所有這些都是與WTO貿易自由化原則、透明度原則、市場准入原則等存在著明顯的不一致和內在的規則沖突。

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頒布已經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規制對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於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體制和制度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如行政壟斷、市場准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企業產權關系改革等,因此,舊有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還進一步激起了新的沖突。同時,由於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統並未因機構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合並而失去政策效能,還出現了新機構執行舊政策,"新瓶裝陳酒"的現象。在有的地方和領域,文化行政權力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名義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反而獲得了新的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已經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於缺乏政策系統的創新支持,預期的改革效果並未出現,於是政府也就難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戰略轉變。對中國來說,順利進入WTO的關鍵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政策系統創新的有機聯動,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層面上不能實現整體性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也就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而且目前還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還是體制性的。任何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基點都是兩個,即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更何況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生存和成長於一個更為特殊的環境中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將影響著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個真正合理的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才開始,目前我

Ⅲ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Ⅳ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Ⅳ 關於做大做強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調研報告2020

關於做大做強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調研報告2020


文化旅遊業是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現代服務業,其綜合性強、關聯度高、帶動面廣,已成為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國內外發展經驗證明,文化旅遊業可以有效帶動多種行業、產業的發展,既是轉方式、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的著力點,又能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近些年來我縣周邊市縣的旅遊業也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比之下,我縣旅遊業起步晚,進展慢,自身優勢尚未得到有效發揮。

一、我縣文化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縣的文化旅遊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已初見成效。近年來太谷縣在旅遊發展上走生態養生、鄉村旅遊之路,建起了鄉村生態庄園,形成了多個較大規模的採摘園區,“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摘、冬滑雪”的鄉村旅遊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取得了一定成效,農家採摘成為了省城及周邊頗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項目。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我縣對《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推動,實施力度小,進展緩慢,效果不明顯,文化旅遊基本上仍處於自然發展狀態。縣內旅遊資源空間分布較散,旅遊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尚未畢碧建立,旅遊產品較少。遊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時令性強、知名度低,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氣候。

二、發展文化旅遊業的有利條件

(一)區位優勢

太谷地處太岳山麓,晉中盆地東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餘公里處,東北與榆次畸鄰,東南與榆社相連,西南與祁縣交界,亮大西北與清徐接壤。區位優勢明顯、農業發達,四通八達的公路已將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時經濟圈。

(二)資源優勢

1、自然敬數豎資源

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9攝氏度,無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5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

2、人文資源

(1)歷史文化資源。我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鄉,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時期更是以商業、金融業聞名全國,“商賈輻輳,甲於景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於谷首屈一指”。是晉商文明的發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碼頭”“中國華爾街”之稱。

(2)非物質文化資源。太谷是中國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現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個,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分別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龜齡集;省級保護項目4個,分別為定坤丹、太谷餅、形意拳和絞活龍。

(3)紅色文化資源。我縣近代對敵斗爭歷史內容豐富,光輝燦爛。抗戰歷史、革命遺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為開發紅色旅遊項目的重要內容。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與我縣毗鄰的祁縣在旅遊資源方面遠不如我縣,但起步早,發展快,收效頗豐。據報道,祁縣今年1-7月份主要景區接待遊客152.80萬人次,實現收入9018.96萬元。我縣與相鄰縣在旅遊方面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思想認識上的差距。近年來,我縣雖然已制訂了《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但推進實施動力不足,各級領導幹部中缺乏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主導產業的共識,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文化旅遊業的氛圍尚未形成,大旅遊、大格局的觀念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

(二)宣傳不夠,影響有限

雖然我們在宣傳促銷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遊的力度相比依然不成正比,整體宣傳為主、重點宣傳不足,景點上的宣傳還是以景點自發為主,可以說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鬧的宣傳促銷,難以形成宣傳促銷———人氣拉動———景點提升這樣的良性循環格局。

(三)投資機制未建立

文化旅遊業的大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來源作保障。僅僅靠政府財政投入自主開發力量有限。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與。目前我縣對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備,財政投入較少,吸引社會資本和域外資本的力度較弱,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文化旅遊發機制尚未形成。

(四)旅遊產業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縣的旅遊餐飲頗具特色,但規模較小,宣傳少,得不到廣泛的推廣。旅遊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閑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規模,景區內商住飯店、賓館設施陳舊,分布不均,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旅遊交通條件較好,但景區之間連通性較弱,旅遊交通設施有待完善。旅遊景區景點無亮點,特色不明顯。文化娛樂資源眾多但缺乏整合和開發規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縣內旅行社數目少規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遊產品及線路。

(五)多而不精,缺乏龍頭

鄉村旅遊星星點點不少,但大多處於起步規范階段,真正像先進地區那樣的龍頭優勢還沒有形成。旅遊行業是人氣產業,有“名”才能做大做強,良性循環,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鄉村游景點。

四、為加快我縣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轉變觀念,加強領導

我縣應增強文化自覺,把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從強化宣傳教育入手,重點抓好黨政領導幹部的培訓,提高他們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針對我縣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現實充分認識發展文化旅遊、以一業帶百業對於實現“強實力、上台階、進前列”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確立“文化旅遊興縣”的發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遊管理體制。建議由縣政府牽頭建立太谷縣發展文化旅遊業領導機構,由主要領導具體負責。

(二)多元投入,統籌開發

建議縣政府制訂促進文化旅遊開發的優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優化招商環境,鼓勵和吸引域外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資開發興辦文化旅遊項目。注重引進大集團、大公司等旅遊戰略投資者,深化合作,整體推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企業化管理的開發工作格局。必須堅決按照規劃指導開發建設,實行分步實施,有序開發高品位建設。嚴禁走入各自為戰、低品位、濫開發的誤區,堅決杜絕借文化旅遊開發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或其他違規行為。

(三)整合資源,打造品牌

旅遊的吸引力在於地區之間旅遊體驗的差異性。發展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必須突出太谷特色,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學的旅遊線路串珠成鏈整體推介,加強與各大旅行社對接協作,開展“谷色古香、美麗太谷”生態養生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對“品養生酒、打高爾夫、逛名品店、住生態園”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嘗太谷餅、登鳳凰山、吃農家飯”的大眾游兩條線路進行包裝、推介,整體提升“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摘、冬滑雪”四季游檔次。構建生態休閑、文化休閑為主體的產品體系。對現有旅遊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內涵彰顯文化魅力,使我縣人文資源豐富多彩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在文化旅遊建設方面突出獨特性、體現互補性、凸顯前瞻性、與周邊地區一體發展無縫對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遊新亮點。

(四)健全機制,強化保障

立足於大運作、大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不斷優化軟環境,構建有利於我縣文化旅遊產業良性發展的運行機制。建立宣傳咨詢機制。建議聘請國內外關於文化和旅遊方面的專家,成立文化旅遊咨詢服務委員會,為太谷文化旅遊發展出謀劃策,提供決策咨詢,提高決策和發展的科學性。大力引入現代營銷理念,對我縣文化旅遊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整體包裝,精心設計,樹立太谷文化旅遊的整體形象和品牌。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藉助外力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建議由政府先期劃撥一定資金作為文化旅遊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旅遊發展的基礎條件。建立健全文化旅遊法規體系和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制定政策措施和行業規范,在旅遊執法、旅遊安全、規范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建章立制,強化保障,促進我縣以堅實的步伐向設施完備、特色鮮明、產業繁榮、極具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強縣邁進。



Ⅵ 文化旅遊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文化旅遊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旅遊行業屬於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促進當地多方面的發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文化旅遊建設情況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為了振興旅遊產業,使我區文化與旅遊更加深度結合,發揮產業最大效益,營造更加和諧的發展環境。根據區政協年度工作計劃,於2014年9月區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和有關人士對我區文化旅遊建設情況進行了為時一個月的調研。調研組先後赴岩寺、西溪南、潛口、呈坎等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鄉鎮、村莊進行了實地調查,召開了文化界、旅遊界、各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有關專家學者參加的8次座談會,並到××考察學習。通過調研,全面了解了××區文化旅遊資源的分布和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認真地分析了當前我區文化旅遊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結合我區文化、旅遊、生態等方面資源優勢和當今旅遊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旅遊資源及發展情況

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利用我區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本著保護與開發並重、政府主導和市場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文化文物資源初步得到利用,旅遊業取得了明顯的發展。

(一)文物資源較為豐富

××區已有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單位面積所佔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區古民居品味高、數量多、分布廣,受到業內人士普遍稱贊。其中歷史文化保護區「一村兩國保」的呈坎村有21處國保建築,是名符其實的「國保」村;唐模村以水口、水街、孝子湖、古銀杏樹彰顯特色,被國家園林界視為××水口的經典村落。另外西溪南、靈山、洪坑、蜀源等14個古村落也別具特色。除此之外,岩寺還有「桐子山」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龍」遺址,又有小岩元代古岩寺摩崖石刻等文化遺址。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存明清各個時期××古民居、古遺址1100餘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點多面廣

近年來,黃山毛峰手工技藝、唐模××水口文化分別獲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推陳出新了《舞和合》、《柳翠娘》、《花棍舞》等民俗節目,受到了各界的歡迎和好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還有岩寺的上九廟會、世間流傳的爛肚寶故事、潛口臘八廟會、靈山燈會等,其風格各異,聞名遐邇。

(三)××藉歷史名人燦如星河

(四)文化旅遊商品逐步走向市場

以竹雕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成為後起之秀,並涌現出了曹篁生、洪建華、朱偉等領軍人物,他們多次在一些大型展覽會、博覽會上摘金奪銀,展示了我區竹雕行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同時黃山毛峰、徽墨、徽派盆景、蜂蜜、××苗木等傳統工藝不斷得到挖掘,有的初具規模,逐步走向工業化生產,為今後旅遊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五)旅遊資源豐富多彩

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眾多的歷史名人,註定了××區旅遊項目的品味高。其中有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唐模、「江南第一村」中國易經·八卦古村落-呈坎、千年古鎮-西溪南、華東第一原生態高山湖-豐樂湖,還有潛口明清民居博物館、呈坎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新四軍軍部舊址等一大批旅遊景點景區,並擁有「××文物古跡游」、「名山秀水古××」、「××鄉村體驗游」、「紅色聖地足跡游」等旅遊線路和項目,是旅遊理想的目的地。

(六)怡人的優美生態環境

××的青山碧水,森林覆蓋率為71.39%,空氣清新,環境宜人,號稱「天然氧吧」。特別是古民居、古村落與自然天人合一、高度和諧,宛若一幅幅山水畫,是發展文化旅遊的亮點和優勢。

建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區、開放強區、農業穩區、民營興區、旅遊活區」的發展戰略,始終把旅遊業的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在文化、旅遊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以及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先後啟動了潛口明清園,呈坎古村落,唐模、西溪南,龍山湖景區以及華商山莊的開發,創造了三個國家級4a景區,一個3a景區。××區的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來徽遊客逐年增加,門票收入進一步增長,這為今後我區旅遊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近年來我區旅遊產業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旅遊產業發展存在著

一些問題和不足,它將直接制約著我區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

當前,一些部門沒有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作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認識和定位,對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沒有足夠的把握,缺乏信心,認為抓旅遊稅收少、見效慢,「富民不富區」,形不成支柱產業。有的部門把發展旅遊當成旅遊部門一家的事,沒有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配合,嚴重影響了旅遊產業發展的速度。應當清醒的看到,旅遊產業的發展,產業鏈最長,帶動面最廣,無疑是未來一大朝陽產業。旅遊產業是我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更是堅定不移實現「工業立區」戰略的需要。

(二)旅遊產業發 專業性規劃不到位

(三)對文化旅遊品牌的確立不到位

多年來,對於××歷史文化積淀與具有多元特色的現代文化融合後形成的文化特色,缺乏系統的考察、整理和研究,未能形成一個能夠指導我區文化旅遊建設的准確定位,缺少統一品牌。這對於我區文化旅遊的發展方向、宣傳營銷都有直接的影響。長期以來,區域文化旅遊品牌不清晰,景點景區的宣傳品牌定位更是變幻無窮,既失於挖掘整理提煉,更談不上有效規范使用。

(四)旅遊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

當前,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旅遊主管部門與大產業要求的管理職能不適應。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門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管理多,服務少。旅遊產業關聯性強、涉及面廣,涉及到文化、城建、規劃、宣傳、國土、交通、農業、林業、水利、宗教等眾多政府職能部門,在目前的體制下,要完成這種有效的協調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我區旅遊項目開發總體上講,投資實力都不強,力度不大,速度不快,或多或少存在著優先佔有公共資源而動作遲緩現象。因此,需要根據旅遊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對現有管理體制進行必要的完善和創新。

(五)重點旅遊產品精心打造不到位

我區文化旅遊資源較為豐富,特色鮮明,主要以觀光旅遊產品為主,但小、散、稀的特點也比較突出,缺少有號召力的亮點。景區景點運營的公司綜合實力都很弱,投入少、建設慢,且開發的層次不高、深度不強,沒有形成吸引力很強的主導產品,致使龍頭旅遊產品或精品難以形成。從總體看,景區景點分散,「滿天星星,沒有月亮」,沒有文化旅遊產業龍頭。所以,有必要對文化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和深度開發,努力把區內重點旅遊產品打造成國內旅遊行業的精品。

(六)旅遊推介促銷不到位

當今旅遊市場競爭日益突顯,品牌包裝、宣傳促銷是關鍵所在。我區旅遊推介促銷不足,旅遊宣傳范圍有限,在媒體上未能持續進行宣傳,形不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和合力,致使景區景點知名度不高,仍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使旅遊品牌缺乏吸引力,致使遊客人氣不足。同時,宣傳促銷缺乏大手筆,促銷手段比較單一,創新力度不夠,各個景區、旅行社各自為政的狀況普遍存在,沒有形成整體宣傳的態勢,加上一些景區景點文化挖掘不深,包裝不精,致使旅遊市場拓展乏力。

(七)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不到位

當前我區大交通環境優勢已初步形成,但景區景點內部的道路等級低,高等級公路少。如潛口-唐模-蜀源-靈山-呈坎環形旅遊線路,部分路段大型客車難以進入。就全區而言, 「吃、住、行、游、購、娛」服務體系發育不夠成熟,設施功能配套不足,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各重要交通入口(尤其是合銅黃岩寺出口處)沒有大型的旅遊宣傳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嚴重不足,賓館、酒店數量少、等級低、容量小,且缺乏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的旅遊形態,尤其是娛樂場所和旅遊購物中心尚未合理配置,致使部分遊客進不來,或者在區內逗留時間短。這些方面都嚴重製約了旅遊產業的發展。

(八)徽文化在旅遊產品中融入不到位

我區雖然有堪稱三大地域文化的徽文化,但風光與文化、文化與旅遊結合不夠緊,基本上是單打一,文化和旅遊兩張皮,沒有真正把文化融入旅遊產品中去,形成不了合力,更沒有成為旅遊產業新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近些年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文化活動缺乏必要的設施和條件,民間藝術團體發展缺乏資金支持,走向市場步履維艱。文物修繕保護管理經費嚴重不足,以及充分挖掘、整理、推出徽文化的專業研究機構嚴重缺失,這樣給我區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由於××歷史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在旅遊上的運用程度不高,絢麗多彩的××文化、民俗風情得不到充分展示,耐人尋味的人文歷史、飲食文化挖掘、包裝不足,旅遊景區(點)文化注入性差。美好的自然風光空有秀氣但無靈氣,無文化內涵,韻味不深,這無形之中就縮小了我區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空間。

(九)××文化旅遊商品開發的深度不到位

一些旅遊部門只看重門票收入,對旅遊商品重視不夠,運作不力。文化旅遊景區開發的紀念品檔次低、千篇一律,對能體現××歷史文化形象的可視性××旅遊商品、工藝品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本土傳統的名優土特產品,如貢菊、靈山貢米、紅薯干、酒釀、靈山竹編等,沒有配合旅遊進行規模開發。旅遊商品街建設幾乎空白,缺少特色產品定點商店,這樣直接影響了遊客逗留時間和消費量,導致旅遊產業效益低下。

( 十)旅遊產業的專業人才培育不到位

知識經濟時代,專業人才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但是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旅遊專業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如導遊人員的文化旅遊綜合水平不高,酒店員工文化素質偏低,旅遊策劃管理人才較少等。旅遊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整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缺乏統一、完善的對接機制。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一些導遊人員在介紹景點時,對景點的文化內涵理解不夠,講解詞簡單生硬,且張冠李戴現象時有發生。旅遊專業人才的缺乏,必然會直接制約著我區旅遊產業的後續發展。

三、加快文化旅遊發展的幾點建議

充分發揮我區的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對於增強綜合實力,建設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促進文化旅遊的深度結合,推動旅遊經濟的發展,我們建議:

(一)依法保護,珍惜文化旅遊資源

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高品質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良好的生態資源是我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資源。為有利於管理和保護全區文物資源,建議升格區文物管理所為副科級單位,對全區境內徽文化資源(含非物質類及歷史遺存)進行再次的清理普查,並逐一登記,建立檔案,做到知根知底。

二是要實施搶救性保護、維修。對急需保護、又有能力做到的,應刻不容緩地進行搶救;對一時還有困難的,要通過對上爭取,編制項目盡快進行維修,使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不再流失。

三是要盡快公布一批「區保」。根據文物的性質,選擇一批作為區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予以公布。既便於向上逐級申報,更便於對現存文物進行依法保護,減少損失。

四是要依法加強古村落的整體保護。××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要堅決制止與古村落環境風貌不一致、不協調的建築出現,確保古村風韻。呈坎、西溪南、潛口、唐模、洪坑、蜀源、靈山要實施整體保護,制定保護規劃,劃出保護區並重在落實和督查。對於條件暫不成熟的地方,寧可不開發、緩開發,也不能濫開發,防止造成破壞,留下後患和遺憾。要加快水資源的治理和原始生態環境的保護,保持古村落的歷史風貌,歷史上的哪怕是一段殘垣,一處遺址,今日同樣要留下帶有時代文化的歷史印記。

五是要對遠古遺址實施保護。對羅田「岩寺皖南龍」、岩寺「桐子山遺址」實行保護,劃定保護區域,設立保護標志,並組織媒體大力宣傳,展示我區遠古的燦爛文明。

(二)加強研究,提高文化旅遊含量

旅遊是文化的形和體,文化是旅遊的根和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區作為古老××的一部分,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域名保留地。我們對徽文化的研究,對××區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的研究顯然不能落後,這是責任所在。建議盡快成立徽文化研究機構,安排選調專業和業余骨幹人員,組成專門隊伍,對各個景區景點進行研究、挖掘、整理、宣傳、策劃和包裝,確立各個景區景點的品牌、內涵和推介口號,編寫資料書和宣傳冊。

(三)精心策劃,打造文化旅遊品牌

品牌決定產品發展方向和重點,決定了宣傳促銷能否成功,在一定意義上說品牌無價。

一是主題形象和宣傳口號。文化要突出個性,旅遊更是如此。××區是10萬人口的小區,無論是布局、建築風格,還是總體形象都應突出個性,越有個性,才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區是山水之鄉、茶鄉、竹鄉、休閑養生之鄉、文物之鄉、徽墨之鄉、名人名士之鄉。我區總體形象定位宜為:精巧、秀雅、生態、徽韻。宣傳口號可為:××區是文物之海、古建長廊、水墨畫廊、休閑勝地。具體宣傳也可:××區有一處處古村落、有一個個古祠堂、有一座座古橋、古塔、古牌坊、有一幢幢古宅、有一叢叢古樹、有一批批名人。

(四)強化規劃,搞好文化旅遊開發建設

《黃山市××區旅遊發展規劃(2013-2014)》已經制定,必須嚴格按規劃開發建設,確保旅遊業健康發展。為了使文化與旅遊更好地結合,還應補充、制定和完善文物保護規劃,旅遊建設規劃、文化產業規劃及各景區景點建設規劃。規劃的制定要有科學性,要請有資質的單位編制,要有專家論證,防止簡單化、短期行為;規劃執行還要有連續性、嚴肅性,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規劃不光是拿來看,更重要的是去按規劃落實。要下決心對所有景區景點、核心保護區周邊的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整治,不得破壞生態環境和歷史文脈,更不得亂拆亂建。建築是形,文化是魂,環境是本,應該成為我們應有的建設理念。

景點要有綜合開發意識,不能就景點開發而開發。生態、環境、服務、標識牌、廣告牌、停車場、公廁、旅館、酒店、旅遊商品購物、娛樂場所、郵政通訊、交通道路、美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建設都應科學設定。我們對景點的開發也不能不顧條件,一哄而上,要注意防止開始熱熱鬧鬧,過了一陣冷冷清清,要成熟一個,包裝一個,開發一個,推出一個。我區在近期內,宜對呈坎、潛口、唐模、新四軍四部舊址、豐樂湖、西溪南在原有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打造精品;對蜀源、靈山、二壩、洪坑要盡快制定好規劃,先保護好文物、建築和生態環境,再通過招商引進有實力、有資質的客商進行開發。對各村落、各景點都要認真研究探索文化資源表現手段,進行功能界定,盡量避免雷同,要保持冷靜心態,精心策劃開發,循序漸進地推動。

(五)破解瓶頸,加快服務設施建設步伐

一要緊緊圍繞旅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延長產業鏈。隨著我區交通環境的日益改善,自駕游與日劇增,景區沿線必要的交通旅遊標識牌、景區景點的宣傳牌、大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要加快建設和完善。要加快重點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如呈坎、唐模的鄉村旅館,豐樂湖的度假酒店,龍山山莊的建設。要盡快啟動自駕車營地、楓丹白鷺五星級酒店項目等。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供區位優勢地段,制定優惠政策,加快四星級以上賓館酒店、洗浴的中心和茶樓建設。

二要突出××地方民間特色,進一步加快旅遊商品開發步伐。要突出××民間工藝品開發,瞄準市場,包裝提升,使××木雕、石雕、竹雕、徽墨、竹編等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規模化。在一些景區景點可採取「前店後坊」的產銷方式,集瀏覽觀賞、參與勞作和商品銷售於一體,既可豐富瀏覽內容,又可誘發遊客的購物慾望。同時,加大××名優特產品的開發和包裝,直接進入購物市場,滿足不同遊客的購物需求。

(六)整合資源,加快文化旅遊宣傳促銷力度

××區文化旅遊點多線長面廣,在開發建設和宣傳促銷上往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調,較少整體聯合,整體包裝打造和宣傳促銷,缺乏團隊精神和群體力量。一要下決心整合資源,整合線路,做好宣傳促銷工作。二要詳盡地制定好總體規劃,安排好線路,串珠成鏈,串點成線。三要加強區內景點的整合,形成相互聯系的整體,大手筆、大氣度地實行重組整合,堅決防止和糾正不顧大局,誰也成不了氣候的狹隘意識和行為。四要加強與歙縣、績溪、黃山及其它區縣的聯合,形成東線旅遊板塊,由旅遊主管部門牽頭,統一對外促銷,提高××區知名度,實現文化和諧。

同時,在線路整合上,圍繞「古色、綠色、紅色」板塊,精心做好已經運行多年的「××文物古跡游」、「名山秀水古××」、「××鄉村休閑養生游」、「紅色聖地足跡游」線路。但重要的還是要豐富內容,增加內涵,吸引遊客興趣,延長遊客逗留時間。

(七)文旅結合,豐富文化旅遊內涵

一要提升文化旅遊景點的徽文化內涵。要鼓勵區內外從事和熱愛徽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在文化與旅遊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多出精品,進一步把徽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經濟優勢。要搞好旅遊景點的包裝設計,提升徽文化內涵,讓遊客更多地感受和體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文化旅遊景點的導游詞,要突出徽文化的核心內容。要根據各個景點風土人情、建築風格、民俗掌故,編寫出既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又有真實性和知識性的導游詞,做到雅俗共賞。

二要豐富充實旅遊內容。要緊緊圍繞旅遊業六要素,充實文化內容,增加互動項目,延長旅遊產業鏈。××文化和古建築本身就讓人有一種沉悶、壓抑感,所以要合理安排豐富多彩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遊客參與的民俗、民風、茶文化、飲食文化、傳統手工藝製作、養生保健等活動,做到遊客參與、動靜結合,留得住人、留得下客。要以文促旅,以旅活文。在旅遊項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遊的文化附加值。真正實現「觀光型」到「體驗型」,再到「寄居型」的升級進位。

(八)培養人才,提升文化旅遊隊伍素質

一要加強對文化旅遊工作人員特別是導遊人員的技能培訓和徽文化知識培訓,全面推行旅遊從業人員資格認證,提高綜合素質和宣傳××、傳播徽文化的水平。

二要加強與省內外各類高等院校合作,在我區創辦實習、培訓基地。區職教中心要實行定向培養,開辦文化、旅遊專業班,培養一批專業人才。

三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注重引進、培養各類適用人才。加強對民間藝人的發掘和培養,鼓勵民間藝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間傳統技藝,引導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到文化旅遊業發展中來。

(九)創新機制,拓寬文化旅遊投融資體系

一要採取旅遊招商與工業招商同樣的政策支持和獎勵辦法,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資本運作為紐帶,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

二要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點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通過租賃、承包、拍賣經營權等形式,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文化旅遊產業。

三要在經營過程中,注意保護農民作為產權人的利益,農村公共資源作為所在村的集體利益,鼓勵農民參與旅遊活動,形成大旅遊的氛圍和格局。

(十)加強領導,推進文化旅遊業發展

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協調小組,要切實負責協調好全區文化旅遊深度結合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必要時,可成立旅遊經濟工作委員會,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區工作合力。

二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積極對上爭取財政資金支持的同時,區政府要發揮好資金引導作用,安排一定財力,用於搶救性文物的保護、維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用於全區旅遊的整合宣傳促銷,公共服務設施、人才培訓等。群眾社區文化、各類文藝業余組織,要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業務輔導。

三要積極營造好社會大環境。要進一步形成大文化、大旅遊的氛圍,形成幹部群眾都參與,上上下下都支持的格局。要建好圖書館、文化館,開辟徽文化展示廳,名人展示廳等。要組織力量編寫××文化簡明鄉土教材,讓中小學生和全區人民了解我區豐富文化底蘊,開展愛祖國、愛××的教育。

文化旅遊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是一項綜合性強、關聯度高、輻射面廣、帶動力大的特色產業。我區作為古××域名唯一傳承地,歷史人文底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堅信,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區的文化旅遊業必將取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必將取得新的更大的輝煌。

;

Ⅶ 中國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並塵吵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兄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
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第一個,從政治上看,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絕侍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Ⅷ 鄉鎮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鄉鎮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去年以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莉、副市長王大偉分別牽頭,組織宣傳部、文廣新局、旅遊局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對全市文化旅遊產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組實地考察了恐龍大世界、竹山生態谷、東方田園綜合體、永輝生態農場、龍門口生態旅遊度假區、邁赫機器人大世界、驛豐葡萄庄園等項目,與部分鎮街(園區)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進行了座談,組織人員到青州、黃島、即墨等先進地區考察學習,重點對我市文化旅嫌激森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市文化旅遊產業有核心吸引物但吸引力不足芹畝。恐龍化石資源是我市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但是目前利用恐龍資源打造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博物館、暴龍館等旅遊景點,對遊客的吸引力明顯不足,難以產生良好的口碑宣傳效果。一是業態單一,純觀光游覽,產業鏈短,有看點無玩點,遊客停留時間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走了還想再來的留戀感。二是仍處於傳統的門票經濟時代,門票價格偏高,很多遊客望而卻步,對本地市民和團隊遊客也缺乏相應的優惠政策,群眾滿意度不高。三是項目缺乏高端創意策劃,3處恐龍景點存在著一定的雷同性,缺乏參與、體驗、度假等功能,文化內涵單薄,無法形成特色產品和核心競爭力。浙江桐廬在產品打造上,除了傳統的業態山水旅遊產品,還重點培育發展養生保健、醫療旅遊、鄉村休閑等新型 旅遊產品,創建了浙江省首個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引進開發一批新項目,培育鄉村“慢”業態,利用廢棄資源成功開發了牛欄咖啡、豬欄茶吧等鄉村休閑新業態,深受遊客喜愛,因此才叫響了全國聞名的全域旅遊發展的“桐廬模式”。

(二)投資方有發展意願但能力水平欠缺。目前諸城的文旅項目大多數是由企業工商資本轉型投資建設的,他們雖然意識到文旅產業前景廣闊,有較強的投資開發意願,但普遍存在著想干不會干、能力水平不足的問題。有的不願意投資作項目專項規劃,僅憑個人意願,想到什麼做什麼,隨意性強;有的鉛蠢即使請了專家或策劃團隊,也不真正聽取意見建議。由於缺乏精深研究論證,整體規劃策劃不到位,降低了文旅項目開發檔次,形成了項目數量多精品少、雷同性大獨創性小的局面。

(三)政府有主導措施但扶持力度不夠。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重視文化旅遊業發展,組織開展了文化旅遊業專題調研,出台了《關於鼓勵發展休閑農庄的意見》,但與浙江、青島、以及青州市相比,我市對文化旅遊產業的扶持力度明顯不夠。浙江桐廬先後出台《桐廬縣振興旅遊休閑產業五年行動計劃》、《關於推進桐廬縣全域旅遊發展的政策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民宿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激勵旅遊業發展。青島市西海岸新區2014年出台了《鼓勵住宿餐飲業發展的意見》,2016年出台了《關於加快旅遊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新業態旅遊、夜間旅遊、反季節旅遊、民宿產業、旅遊景區、餐飲住宿業、旅行社、旅遊商品開發、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眾多方面給予3—1000萬元不等的獎勵,僅每年的旅遊營銷專項基金便高達2000萬元。同為縣級市的青州市2012就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推動旅遊業發展的意見》,其中對20多項旅遊事項給予扶持或獎勵,2016年僅給旅行社的獎勵資金就達三四百萬元。我市目前還沒有出台支持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綜合性意見,缺少財政資金的撬動,加上文化旅遊業效益回報期長,民間投資旅遊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許多高價值旅遊資源仍處於原始狀態,好項目上不去,難以形成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遊產業品牌。另一方面是對鎮街(園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中旅遊業占的比重較低,2000分中僅佔10分,導致部分鎮街園區對旅遊業重視程度不夠,發展旅遊積極性不高。

(四)旅遊景點有公共服務設施但配套不完善。是景區公共服務不平衡。現有的景區多數都有遊客中心、停車場、旅遊廁所、標識牌、購物場所等,但部分停車場車位不足,一到節假日車輛就擁堵不堪;有的景區停車場無旅遊廁所,幾乎所有廁所都沒有配備第三衛生間。超然台、博物館、名人館、常山文博苑等文化設施和景點客流量大,但講解服務等措施跟不上,遊客往往只能走馬觀花,展示宣傳諸城文化的窗口作用發揮不夠。二是旅遊綜合服務不夠細。我市至今沒有在市級層面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無法為外地遊客提供“一條龍”服務。旅遊公交線路不足、部分景區景點不通公交車。旅遊引導標識牌2011年設置了46個,目前看數量明顯不足,一些新的景區都沒有列入,不利於為日益增多的自駕游遊客服務。三是智慧景區建設有差距。旅遊發展先進地區都實現了電子票務、手機講解、智能導航等,而我市只有個別景區有了導航和掃碼講解,多數景區的視頻監控、車輛管理系統、景區無線wifi、大屏發布系統建設亟待完善。

(五)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力有待提升。調研中發現青州市特別注重旅遊與文化的結合。依託青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抓好古城文化、佛壽文化、東夷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狀元文化與旅遊的結合,重點展示青州古九州、東夷、古城、古村、佛壽、民俗表演等文化內容,將文化元素融入旅遊開發,讓遊客在旅遊中體驗青州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青州旅遊品質。但我市在文化與旅遊融合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文化資源開發轉化利用率低,各級各類文化設施、豐富的文化研究成果不能深度融入旅遊開發,文化旅遊發展活力不足。如以超然文化為核心的蘇軾文化在諸城及周邊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並未轉化為支撐旅遊發展的有效動力。二是旅遊項目文化內涵不豐富。有的文旅項目規劃建設生搬硬套、不倫不類,設施、景觀工藝不精、品位不高。出現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於投資開發方與文化、旅遊部門溝通合作不密切,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和改善。

(六)文化旅遊業高層次人才缺乏,從業者專業水平差。去年我市舉辦了2期文化旅遊產業專題培訓班,共培訓旅遊管理從業人員80多人,對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全市面上來看,文化旅遊產業缺乏高層次從業人才,規劃水平限制了開發水平。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小的文化旅遊企業,發展觀念落後,絕大多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都缺乏專業培訓,講解員或導游多是趕著鴨子上架,只會背稿子、不會講故事。

(七)文化旅遊品牌優勢不突出。調研中發現,旅遊發展較好的地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規劃,明確旅遊項目定位,凝練文化旅遊品牌。如浙江桐廬,在規劃中立足全域,按照“縣城—中心鎮—特色鎮—特色村”,形成梯次銜接的網路化空間結構體系,按照再造現代富春山居圖的思路,以景區理念規劃整個縣域,以景點要求建設每個鎮村,先後編制完成了縣域總體規劃、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縣域村莊布局規劃,11個鄉鎮總體規劃、183個行政村村莊建設規劃,形成了“覆蓋全縣、統籌兼顧、層次分明、彰顯特色”的規劃格局。據統計,近年來我市文化旅遊宣傳中使用過的品牌多達十幾個,如恐龍之鄉、名人之都、中國龍城、舜帝故里、名人故鄉、孝善之源、超然聖地、紅色搖籃,以及恐龍文化、大舜文化、名人文化、超然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佛像文化甚至東方佛國等,在顯示了我市文化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的同時,也因為品牌概念太多而顯得雜散亂,缺少叫得響、打得硬的拳頭品牌。

(八)文化旅遊宣傳營銷力度有待加大。黃島區創意的將旅遊形象宣傳與旅遊產品營銷相結合,以度假游產品和線路營銷為核心,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通過舉辦主題活動和營銷活動帶活產品銷售;借勢“互聯網+”,充分利用智慧旅遊平台、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技術和社會化媒體,探索精準營銷路徑,增強活動營銷意識。青州市探索大力發展節會旅遊。花卉是青州的特色和優勢產業,創新花博會辦會思路和理念,做好花博會與旅遊相結合的文章。充分整合黃樓花卉項目、彌河文化旅遊度假區、中國花博園等資源,全面豐富“東方花都”內涵。我市雖然通過多渠道宣傳諸城旅遊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雖然舉辦相關的節會旅遊,像大舜文化節,舉辦了多次卻總與旅遊的融入度不高,總體上不是很成功。主要因為對全市旅遊資源的認識片面。文化旅遊宣傳渠道、營銷方式上投入力度、創新力度不夠,外界對諸城的文化旅遊資源了解不多,大部分人只知道諸城有恐龍,對其他旅遊項目,特別是一些新項目基本沒印象。調研發現,由於票價較高、服務不周等原因,還存在對諸城文化旅遊的負面宣傳,這一問題也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文化旅遊宣傳渠道、營銷方式等還需要不斷開拓創新。

二、下步思路措施

(一)全力助推龍頭項目開工建設。作為諸城旅遊核心吸引物的恐龍項目要精心打造,今年1月份已經與雪松文旅簽訂了《諸城恐龍大世界旅遊項目投資協議書》,根據規劃,項目佔地總面積2450畝,擬分兩期進行開發建設。其中一期項目佔地1450畝,估算投資29.8億元,主要建設恐龍化石主場館、迎賓秀、VR體驗館、鴨嘴龍脫口秀等,打造功能復合、配套齊全高品質的文化旅遊度假綜合體。為加快這一龍頭項目建設,成立了恐龍大世界旅遊項目推進工作小組,

項目涉及相關部門參與,全力配合雪松文旅集團辦理土地掛牌摘牌、立項辦證等手續,推進恐龍項目建設進度,爭取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發揮龍頭項目帶動作用。

(二)強化項目意識加快建設進度。牢固樹立“項目項目還是項目”的思想,以南部“四鎮兩街一園區”作為旅遊業發展重點,建設恐龍花海、匠心谷、竹山生態谷、籬園風情小鎮、東方田園等大批旅遊支撐項目。除了“百日攻堅”涉及到的重點項目外,文化、旅遊部門都要建立項目包靠責任制和鎮街園區聯系機制,定期到項目現場指導,幫助鎮街和項目投資人主體增強發展旅遊業的意識,協調幫助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竹山文旅小鎮、賽石園林文旅小鎮、歡樂海洋文旅小鎮、野生動物園二期、東方田園、恐龍花海、盡美紅色文旅小鎮等精品旅遊項目都要持續快速推進。

(三)堅持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發揮政策的扶持作用。一方面全面落實《諸城市關於鼓勵發展休閑農庄的意見》,適時組織星級評定,通過獎補激發鎮街(園區)和投資主體發展休閑農庄的積極性,對評出的星級休閑農庄落實獎補政策,刺激發展旅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制定《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旅遊業發展的意見》,從更多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發展旅遊業。

(四)研究整合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發揮規劃引領作用,聘請高端機構對全市旅遊布局進行戰略研究,精心編制《諸城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構建專業化、區域化、特色化的旅遊發展格局。一是選擇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突出重點,深入研究,提煉主題,明確目標,集中推介。文化旅遊開發的一個“博眼球”的做法就是爭名人、爭資源,因為爭議本身就是一種宣傳方式。對有爭議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利我則用”,在原有的基礎上,持續著力打造“中國龍城·舜帝故里”文化旅遊品牌,實現恐龍資源的景觀吸引力和大舜文化的歷史影響力的深度融合。二是挖掘名人文化,增強名人故鄉游的吸引力。整合枳溝鎮王盡美,龍都街道臧克家、徐會灃,開發區舜帝、張擇端,相州鎮王統照、王願堅、王希堅,昌城鎮劉墉、陶鈍、李仁堂、崔巍等,使名人故鄉游成為支撐文化旅遊業發展的亮點與特色。三是打造非遺聚集區。龍都街道岔道口社區張擇端文化街非遺聚集區已提交上級部門備案,由遠方廣告公司規劃打造的皇華鎮非遺聚集區正在規劃論證中。通過展示風俗傳說、體驗民間技藝、感受民俗文化等方式,豐富文化旅遊項目,提升諸城民俗游的品質和內涵。

(五)全力提升旅遊發展境界和水平。一方面加強業務培訓。每年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產業專題培訓班,邀請知名專家來我市做專題輔導報告,組織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等,提升文化旅遊業管理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水平,開拓旅遊發展的眼界。另一方面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鼓勵企業高薪引進高級專業人才或職業經理人,指導濰坊工商學院招收培養旅遊專業的學生,不斷增加充實旅遊管理經營人才數量。

(六)完善公共服務強化發展支撐。一是完善配套服務。建議成立遊客服務中心,為隸屬旅遊局的副科級事業單位,為外來遊客提供“一條龍”服務。年內推出精品一日游、二日游旅遊線路,面向旅行社和團隊遊客實施三折優惠政策,為遊客的出行提供更加的便利條件。二提升旅遊品質。聘請專業公司為我市設計城市旅遊宣傳 口號 、旅遊標識、吉祥物。在全市范圍內增設旅遊引導標牌,支持景區新建改建旅遊廁所,大力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幫助所有A級景區實現免費wifi、掃碼講解、網上購票等功能。三是強化導游隊伍建設。建議統一為景區配備專業導游員,定期組織業務培訓;聘請專人設計講解詞,豐富講解內容,讓講解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為諸城旅遊城市形象加分。

(七)開發特色商品,豐富文化旅遊產業鏈條。一是依託茂腔精品劇目、古琴、黑陶、剪紙、竹板快書等文化資源,打造帶有“諸城符號”的文化產品,引導和推動文化產業鏈條向旅遊產業領域延伸。二是制定諸城文化旅遊商品發展規劃,實現物產資源與非遺資源的高度融合。三是加快旅遊工藝品、旅遊紀念品、旅遊用品、旅遊食品、旅遊演藝“五大類”的創意研發,並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規模化。四是結合文化產業發展,招引建設一批特色文化企業,建設一批文化旅遊商品生產基地,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實現文化和旅遊產業雙向互動與共贏。

(八)創新宣傳營銷策略,擴大諸城文化旅遊的知名度。一是借力文化節慶進行宣傳營銷。改變文化展示的單一模式,把靜態的文化資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既有鮮明特色又有較強參與性與趣味性的文化體驗活動。重新包裝大舜文化節,納入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系統研究,創意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提高群眾參與度,做成我市的重要文化旅遊品牌。以弘揚蘇軾超然文化為重點,爭取成為東坡文化節的第五個聯辦單位,同時積極參與拍攝電視連續劇《眉山蘇軾》,打造世界的蘇軾。二是開展旅遊宣傳營銷系列活動。全面參與省旅發委對十大旅遊目的地品牌宣傳,對“鳶都龍城”品牌進行全面推介。繼續在上海東方明珠舉辦諸城旅遊攝影展,提高“中國龍城”知名度。全面對接青島,研究制定了《諸城旅遊青島推介活動實施方案》,分為集中推介會、線下推介、線上推介、踩線考察、主題旅遊活動等五個部分進行整體推介。三是開拓新媒體宣傳新道路。利用微信、微博、微電影、直播、抖音等新媒體自身的交互性、分眾性與復合性的特徵,與當下潮流相結合,利用轉發、點贊等主動宣傳渠道開展宣傳營銷。

三、意見建議

一是增設機構人員。按照上級要求和我市旅遊產業發展需求,縣市區應設諸城市遊客服務中心、旅遊信息中心、旅遊監察大隊等機構,核定一定數量編制,隸屬旅遊局,也可以對旅遊局機關實施擴編,全局人員至少增加到40人,才能適應各項旅遊工作發展需要。創新各類專業人才引進機制,聚集精英,匯集才智,推進我是旅遊業提檔升級。

二是完善考核機制。發揮考核這一“指揮棒”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對鎮街、園區旅遊業發展水平在科學發展年度考核中的分數權重,尤其對南部山區鎮街、園區設立差異化指標,從責任分解、調度檢查、觀摩點評和督查考核等多個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各鎮街、園區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

三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議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將旅遊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樹立大旅遊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公布全市旅遊工作領導小組,經常召開旅遊業發展調度會,高效率、高水平解決旅遊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整合旅遊、農業、規劃、建設、國土、園林、林業、衛生等相關部門力量,成立文化旅遊專題聯席會議小組,定期召開聯席專題會議,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引導、支持和規范旅遊發展。

四是出台鼓勵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參照先進地區標准,制定出台扶持文化旅遊業發展辦法,設立文化旅遊產業項目扶助基金,在財政資金、土地稅收、旅遊項目招商引資、旅遊餐飲業、旅遊住宿業、旅遊購物、旅行社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激勵力度,為諸城文化旅遊業發展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Ⅸ 旅遊業市場分析怎麼寫。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指出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
1.目前旅遊市場現狀(旅遊業領導者有哪些?自助游、自駕游、跟團游等現狀)
2.旅遊業市場存在的問題(惡意競爭、收回佣、強行購物等)
3.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最後總結

旅遊正在成為富起來的中國人的新一項基本消費。據國家旅遊局提供的報告,2016年,我國國內、入境、出境旅遊三大市場旅遊人數達47億人次,旅遊消費規模達5.5萬億元,全國旅遊業實際完成投資12997億元,比上年增長29%,比第三產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高出18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比房地產投資的增速也高出2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近幾年,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經濟質量。大力發展旅遊業,就是這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於現階段的我國來說,不僅能滿足廣大旅遊者的需求,還有利於我國正在大規模推展的扶貧事業。我國廣袤的西部地區自然風光優美,但經濟相對落後,還有不少貧困地區。在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旅遊業,不僅能夠增加經濟收入,改變貧困面貌,而且有利於當地轉變發展理念,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就是當地的「金山銀山」,從而建立起可以永續的生態文明。
旅遊業快速增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體現,但就目前我國旅遊業的基本狀況來說,發展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整個業態還是一種粗獷式的格局。目前支撐旅遊市場的主要是老年游,旅遊高峰則集中在春節和國慶兩個「黃金周」,這也意味著我國仍需要推進在職職工的帶薪休假改革。所有這些,都需要旅遊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加快推進協同改革。
另外,旅遊企業也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需要對市場進行「深耕細作」,比如我國一些大城市名人故居和紀念館眾多,旅行社可以組織專題專線游,吸引遊客在旅遊的同時得到豐富的人文營養。目前,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已成為各大旅行社的目標,但一些疲於奔命的項目顯然對他們並不適合,旅行社可以組織「慢游」專場,引導老年遊客隨遇而安地旅遊,得到真正的身心放鬆。

Ⅹ 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並且最後的結果會記錄在調查報告中。調查報告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1

一、市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高度重視,全市上下對旅遊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斷提高,加快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意識不斷增強,作為旅遊目的地、旅遊文化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旅遊經濟發展取得突破,主要指標進入全省前列。,接待國內旅遊者706.2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6.8億元,海外旅遊者31522人次,海外創匯792.4萬美元,旅遊總收入47.6億元。

旅遊產品不斷升級,區域旅遊特色逐步鮮明。全市共有成規模、較規范的旅遊景區(點)42處,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嶺為國家4a級景區,9個2a級景區,7個國家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a級景區和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以來,我市旅遊公路建設投資達到2.6億元,新建旅遊專線20條,全市旅遊公路累計達到28條,總里程達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區為中心、1小時車程為半徑、連接各大景區的旅遊公路環線網路已經形成,極大地改善了旅遊景區通達條件和便捷程度。

旅遊企業規模擴大,接待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現有星級酒店20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6家,二星級8家,星級酒店數量和質量名列全省前矛,20家星級酒店共有床位數3000餘支,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7.4%。旅行社:目前,全市有旅行社36家,其中4家國際旅行社,包括2家組團社,32家國內社。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效應明顯。作為全國圍棋發源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8月,我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圍棋文化節,圍棋文化節的舉辦充分展示了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展示了的時代風采和獨特魅力,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條件;拍攝了電視《關中女人》、《別拿豆包不當干糧》、《趙樹理》、《鐵血長平》、《紅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遊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間,我市促進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十一五」期間,市政府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推動旅遊與文化融合,出台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我市支柱產業之一」。隨後,相繼出台了《市旅遊文物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從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體的闡述,為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環境保障。8月出台的《市服務業發展大綱》和《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又把旅遊文化產業作為服務業18個重點領域中的重中之重來培育發展。

(二)拓寬民間融資渠道。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鼓勵和倡導全社會舉辦旅遊業,一是鼓勵資源型企業將旅遊業作為接替產業,由地下向地面發展。提出了一礦一業的發展思路。蘭花集團開發王莽嶺景區,三八煤礦開發珏山景區,竹林山煤礦開發蟒河景區,市煤運公司開發棋子山景區,晉煤集團王台礦開發丹朱嶺景區。二是加大文化旅遊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引導外地和民間資金開發文化旅遊項目。河南客商孫先生投資4000萬元,承包經營柳氏民居,沁水白雲洞由個人投資開發,歷山風景區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經營,陵川縣鳳凰歡樂谷景區由北京億信通開發建設。

(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我市不斷加大對旅遊產業的投入,旅遊產業呈良好發展態勢。第一,市政府從起至,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景區建設的貸款貼息補助。至,國家、省、市三級財政投入旅遊和文物保護方面的資金約1.5億元。第二,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至今為止,為28個景區建設項目爭取上級部門旅遊建設資金約1200萬元,這1200萬元作為政府引導性資金,帶動了如銀行貸款、自籌等其它投融資方式對旅遊景區的投入。

(四)突出重點項目管理。,山西省把服務業作為四大攻堅產業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遊產業是作為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在山西省服務業18個領域「1+10」項目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嶺作為重點項目擬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遊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項目庫時,我市14個旅遊項目,爭取全部納入該項目庫,可為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爭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基本建設程序的完善,完成旅遊項目的審批、核准和備案手續。截止到上半年,共審批、核准、備案旅遊項目13個,其中省審批、備案9個,為項目建設投融資打下堅實基礎。

(五)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相結合。文物古跡作為一項重要旅遊資源,對推動旅遊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市32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建設專項規劃》,項目總投資17259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0357萬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我市文物的優勢,最大限度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發揮其自身蘊涵的價值,彰顯人文景觀的同時促進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在政府主導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的戰略措施下,我市旅遊產業迅猛發展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隨之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一)觀念陳舊,認識還不太到位。我市許多地方旅遊發展最缺乏的不是資源,不是資金,而是觀念。各級、各部門普遍對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以及旅遊業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缺乏對旅遊業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緊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認識。

(二)宣傳促銷力度不夠。近年來,我市遊客接待人數及旅遊收入均呈較大幅度增長,但多數是來自周邊省市的遊客,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遊客和境外遊客相對較少,這就需要我們下一步在鞏固原有市場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境外市場的宣傳促銷力度,優化遊客結構,增加旅遊收入。

(三)旅遊相關產業發展滯後。多數景區的主要收入來自門票,旅遊與文化還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沒有對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沒有培育出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相關產業,沒有形成以文化為龍頭的旅遊產業鏈。遊客在我市停留時間短,人均花費不高,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四)開發與保護的問題。我市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但是在對豐富的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方面,有著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部門旅遊景點的開發管理涉及到文物、旅遊、林業等多個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各自為政,政出多門的現象。如何妥善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還需要加大綜合協調的力度。

四、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

雖然,我市旅遊產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但總體來說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還不夠強,遊客停留時間較短,客源輸出多輸入少,景區知名度不高,難以融入山西主要旅遊線及中原旅遊經濟圈,旅遊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還有很大的潛力。

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包括王莽嶺、圍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觀掛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錫崖溝。全市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山風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遊風景區,是以保護獼猴和亞熱帶植被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山西動植物資源寶庫」之美譽;珏山風景區,則有「晉魏河山第一奇」、「小華山」,「小武當」之美稱;而大峽谷則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遺產。近年來,我省初步形成了晉北佛教文化、晉中晉商文化、晉南黃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遊區為主的旅遊業發展格局。其中,尤以晉商文化的迅速崛起為典型代表。與全省以人文景觀為主的旅遊業發展特點相比,風光獨特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獨樹一幟,恰好彌補了全省旅遊資源的缺憾和不足。據專家論證:旅遊必然成為全省繼三大文化旅遊品牌之後,以自然風光獨占鰲頭、沁河古城堡獨具特色的第四大旅遊區。

其次,擁有客源市場優勢。與中原一大批諸如鄭州、洛陽、新鄉、安陽、焦作等具有極大潛在客源群體的大中城市緊相毗鄰;第三,擁有旅遊交通環境優勢。已擁有或即將擁有侯月鐵路、鄭太鐵路和晉焦高速公路、晉長高速公路、晉侯高速公路、晉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遊交通設施。

第三、發展旅遊業時不我待。河南已經搶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資源,做成了知名景點。我市必須奮起直追,加大發展服務業力度。近年來,河南省旅遊業的發展,尤其是周邊地區如焦作、濟源、洛陽、開封等市的旅遊業迅猛成形有目共睹。這些城市旅遊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然類風光景觀的迅速崛起。雲台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仔細分析,這些自然類旅遊品牌的景觀主體絕大多數在境內。而的自然風光絕不遜色於她們,豐厚的人文景觀更具市場吸引力。為此我們將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風情為靈魂,以青蓮寺、炎帝文化、長平古戰場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為文化內涵,以棋子山、王莽嶺、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峽谷為舞台,打造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品牌。爭創出我省繼三大文化旅遊品牌之後,以自然風光獨占鰲頭的第四張王牌,構建旅遊業美好的明天。

五、幾點建議

根據我市旅遊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潛力,我們認為,在今後要進一步加大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旅遊文化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項目來抓,在規劃土地、稅收、財政等方面給於大力支持。

(二)進一步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要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資金扶持,一是根據財力狀況和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逐年適當增加投入,引導旅遊文化產業的品牌培育、項目示範等。二是安排一定數額的旅遊文化發展基金,作為導向性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安排一定數額的旅遊文化產業的貸款貼息,扶持重點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和帶動社會資金注入。

(三)找准旅遊文化業的著力點。旅遊的本質就是文化探尋、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謀劃和培育我市旅遊文化產業,必須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找准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學習借鑒其他省、市旅遊區好的做法,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把文化的導入作為旅遊精品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開發富有濃郁地方特色、風情的文化旅遊產品。加強文物保護和對非物質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扶持文化創意群體和經紀人,把具有特色的地方戲曲文化、民俗民居文化等文化形態融入旅遊開發建設中。

(四)創新旅遊品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內涵,體現地方鮮明特色,千方百計把「神奇太行·經典」的旅遊品牌打響叫亮。近年來,在旅遊品牌的培育和宣傳上,全省初步形成了晉北宗教文化、晉中晉商文化、晉南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遊區。但沒有太行山這一塊,不能不說是缺憾,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全力打造「神奇太行·經典」的旅遊品牌,努力向全省第四大文化旅遊區———神奇文化旅遊區的目標邁進。

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2

根據縣委辦的安排,最近,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體、廣電、教育、工商聯等部門配合,對全縣文化體制現狀和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我縣現有國辦文化事業單位18個,在職職工105人。即:我縣文化館、我縣圖書館、我縣電影管理站、我縣廣播電視局和14個鄉(鎮)的文化廣電工作站。有文藝表演單位1個,有表演職員50人,即:雲南瀾滄江啤酒企業集團職工藝術團。有文化企業2個,有職工36人。即:我縣新華書店、我縣電影公司。

國營、集體、股份制和民營個私企業創辦文化經營單位有232個,從業人員達800多人。其中:國營、集體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創辦文化經營單位有4個。即:我縣福利公司創辦的「雲福樓歌廳」(茶室),我縣瀾滄江大酒店創辦的「水樂宮歌廳」(茶室),我縣畜牧局、縣農行創辦的「雲中雲歌廳」(茶室),雲南糖業集團幸福分公司創辦的「我縣印刷廠」。

民營個私企業創辦的綜合游樂場所、歌舞廳、卡拉ok廳、音樂茶座、電玩室有70個,印刷廠2個,打字復印室16個,音像製品出租、零售65個,書報刊出租、零售12個,藝術攝影15個,藝術培訓3個,工藝美術裝璜16個,電影放映9個,互聯網上網服務20個。這些文化經營項目為豐富和活躍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對促進我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擴大就業、涵養稅源、廣開財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問題

我縣文化市場的經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都無法與其它產業相提並論,也無法與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相媲美,更無法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我縣文化市場經營單位數量多,但由於起步晚,經濟相對滯後,缺乏具有強大實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經營單位沒有形成產業化運作,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後於我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存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產業發展缺乏總體戰略和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對文化的產業屬性認識不清,對文化的產業化存在錯誤的認識,對文化的意識形態性過分強調。因此,沒有把文化真正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這種觀念導致文化產業的政策長期處於搖擺之中,而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受政策影響很大的產業,如果沒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難獲得長遠發展。同時,文化市場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頭管理,無利益沒人管理,文化法規側重於規范、控制,強調「禁止性」、「懲罰性」,缺乏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條款。

(二)文化產業缺乏整體規劃,產業布局不合理。到目前為止,我縣還沒有正式規劃的娛樂區域或文化產業區域,市場相對分散零亂,文化產業發展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沒有上規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絕大部分經營項目規模小,市場整體檔次不高,許多經營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經營項目單一,消費者光顧少,導致經營情況差,時開時停,造成了文化資源極大的浪費。

(三)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嚴重滯後,財政投入力度不大,國辦文化沒有起到主導地位。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的辦法不多,金融政策與資本市場的支持不夠,文化企業形不成規模,文化基礎設施難以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缺乏各類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文化產業是高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文化生產的巨額投資以及文化產品銷售的不確定性,一般經營者很難把握。因此,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高素質的經營管理、策劃、營銷等人才。目前我縣文化市場經營從業人員主要來自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個體經營人員,缺乏專業化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引導等功能。計劃部門要會同文化部門加強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和領導,要在制定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各個門類的專項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發展的行業門類項目,形成文化產業的中長期整體發展綱要和規劃,完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整體設計。發展綱要和規劃要具有前瞻性、戰略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產業的保護以及如何與國際接軌等。

(五)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文化投資的總量和規模是決定文化增長的最基本因素,一個時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僅決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機構,而且決定文化對經濟作用的大小,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肯定包括文化建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文化產業必然也在開發范圍之中,要拓展投融資金渠道,為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提供資金支持。資金投入不足,是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在當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新形式下,應該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吸收業外資金和社會資金創辦文化產業,採取支持國有非文化企業興辦文化項目,吸引股份制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產業的多元投資,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格局,為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還可按照國家法律和政策的規定,充分利用項目合作的形式,積極嘗試在硬體設施建設、技術更新改造等領域引進外資,共同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六)實施多樣化、多層次的發展戰略。文化產業與任何產業一樣,有一個逐步發展的漸進過程。文化產品也有一個從開發期到上升期到興盛期,然後逐步衰弱的過程。既要研製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也要培育、開發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由於文化消費者的經濟狀況、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傳統的不同,發展文化產業也應該多樣化、多層次,以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即要實施集團戰略、名牌戰略,又要實施多路出擊,充分佔領市場的戰略,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現象是鄉(鎮)文化生活貧乏,與縣城反差極大,這也可以稱為一種「文化二元結構」。農村的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沒有文化娛樂設施等問題,說明農村有一個潛力極大的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所以,應該瞄準這一市場,用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贏得巨大的消費群體,把產業做強做大。

(七)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構築人才高地。我縣文化產業能否快速發展,成為我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歸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到,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造就一大批既有開拓能力又有經營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場,善於運作企業的文化經營者。從目前我縣情況看,當務之急是營造一個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經紀人不斷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經紀人隊伍。

(八)加強管理,依法行政,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文化市場管理要借鑒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加大改革力度,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真正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建立新形勢下保證黨的領導,調控適度,運行有序,促進發展的宏觀管理體制。要以行業管理為主,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利用價格機制、稅收機制、信貸機制和收入機制的調節作用,理順文化市場運作,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要壓縮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手續、增強行政審批的透明度。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文化產業行業協會,逐步將一些不適合由政府行使的職能交給行業協會,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維護行業權益。

;
閱讀全文

與旅遊文化產業總體分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