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
在80~90年代的農村,文化生活的幾大標志性事件——「看電影」、「看大戲」、「逛廟會」、「祭祖先」,其中與思想相關的「看電影」、「看大戲」這兩樣牢牢的吸引了農村人的心,每逢這樣的機會出現,總是會出現人山人海。
到了2000年以後,農村的生活隨著網路的接入和智能手機的覆蓋,弱化了「看電影」、「看大戲」的吸引力,而且現代農村的文化生活與生活節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農忙、農閑、傳統節假日時的文化生活各不相同,打麻將、賭博成了農村的習俗。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這點要說的清楚,如果是一味的控制思想,那麼以前很難,現在信息獲取這么容易怕是難上加難,但如果是拉近思想的距離,加強思想的豐富程度,還是有很多方法的,但總歸一點——【趨利避害】,凡是都是為了百姓的利益考量,或游戲、或比賽、或激勵,均可一試。
㈡ 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㈢ 如何通過活動體現村裡的文化底蘊
在我國的文化建設中,農村文化建設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要讓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就要堅持創新原則,並且不斷的添加新的元素。積極組織各種活動,例如讀書節、文化節和藝術節等等,面向農民,服務農民,通過多種多樣的文藝活動來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引起了他們的共鳴,才能讓他們對文化活動關心和參與,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享受文化生活帶來的樂趣。農民也能夠通過活動,對自己家鄉的文化底蘊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1、農村文化生活問題和現狀
近年來,由於建設的需求,政府徵收了大量的居民活動用地,沒有了可以進行文化生活的場地,而且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電腦、手機等以及逐漸取代了農村的秧歌隊、電影隊等,這些行業的從業者也因為收入不佳,轉向了其他工作。沒有專門的人員對農村文化生活的開展進行管理,資金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越來越多有才藝的人,開始尋求新的市場,即使有一些留守的藝人,也會因為年齡問題放棄工作。所以,農村的文化生活已經越來越少,而且缺乏趣味,難以維持。
農民的思想、道德、習俗等等方面,都是包含在農村文化之中的,傳統的農村文化主要有以下特點:
在物質生活方面,能夠看到的、有形的物質,例如土地、房屋等等,基本能夠滿足農民對於物質文化的需求。土地是農民最為重要的物質,在土地中收貨的食物,是農民要求的基本物質文化。農村的文化造成了農民行為與城市居民很大的不同,農村社會是以地緣和血緣進行相互聯系的,鄰里之間比較熟悉,小范圍的居民之間一般都有血緣關系,所以,維持農村社會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
對於農民,有著勤勞朴實的優點,善良並且豁達。農村不夠發達的交通條件也制約了農民對外面的世界的了解,農民主要依靠土地勞作來盈利,沒有足夠的迴旋空間,對於新事物的態度上,他們非常謹慎,防止新事物給自己的財務帶來影響和破壞,對於新式的農村文化建設方式,不敢輕易的接受。自己的觀察和主觀評價是對待事物的主要態度,經驗才能夠代表一切。
2、如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建議
隨著政府和國家對農村文化的重視程度增加,農村活動場地逐漸增多,「文化廣場」已經在很多鄉鎮出現,人們可以在閑暇時間來到這里放鬆。由於這里是人群的聚集地,所以可以組織一些演出、才藝展示等等,豐富人們茶餘飯後的生活,多組織農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塑造他們新時代農民的形象;在組織活動這個方面,政府和有關部門也要注意資金的投入,有了資金,才能夠購買進行文化活動所需的器材,例如音響和燈光等,也要組織人員進行定期檢查、保養和更換,因為這些器材超過使用年限的話,就不能為農村文化活動的展開提供服務;如果農民自發組織活動的話,對於器材的要求不高,可以將舊設備進行修理,二次使用,不僅能夠節省資金,也能夠讓農民擁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設備。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政府還可以組織「作品下鄉」的活動,這也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好方法,農民群眾可以欣賞高質量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對於很多的農村居民來說,他們的消費能力是比較低的,所以,「作品下鄉」是能夠使農民負擔最小的文化生活方式。這其中,下鄉作品是非常關鍵的。要使用群眾在平時生活中自己創作的或者發現的作品,能夠反映農村的真實生活。通過這些作品的下鄉,為群眾指明了發展方向,也能引領農村大眾進行良好的農村文化生活,把先進文化作為目標並逐漸努力。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工作中,文化活動種類比較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在政府和社會的推動下,農民進行文化生活頻繁了,但是質量仍然不是很高。隨意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提倡「創新」和「新穎」,才能讓農民耳目一新,培養農民對農村文化生活的興趣。
㈣ 如何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㈤ 如何振興鄉村文化
振興鄉村文化的措施有:
1、豐富文化活動,培育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掘本村的文藝、民間藝人,由其指導村民開展相關的文體活動。同時要建立健全吸引文藝骨乾的激勵機制,保障村級組織都有文藝骨幹。此外,要充分發揮各村團支部、婦女等的作用,因為他們對文化工作相對熟悉,便於組建文體團隊,開展文體活碰啟動。
2、建設娛樂體育設施。
擴大投入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力局搭爭每個行政村都有圖書室、閱報室、棋牌室、黑板報和老年活動中心以及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設施。力所能及的組織村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以桐吵拿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
3、確立村文化聯絡員,組織舉行文化活動和比賽。
村文化廣場的建設應本著群眾的需求,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富有特色,充分開發和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每個村確立一名以上熱愛文藝的村文化聯絡員,組織協調管理,開展舞蹈教學培訓,不定期地舉行舞蹈比賽,設置名次、獎品,以提高村民的參與熱情。
㈥ 現在鄉村旅遊千村一面同質化嚴重,鄉村旅遊文化還有哪些值得挖掘的潛力
現在的鄉村旅遊出現了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這樣雖然短期會有效果,但是不利於鄉村旅遊的長期發展,鄉村旅遊文化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潛力,一方面每個鄉村都會有歷史,每個鄉村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構成,另外一方面每個鄉村也會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這些都屬於鄉村文化值得挖掘的潛力,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總而言之,鄉村旅遊搞同質化不利於長期發展,鄉村旅遊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潛力,很多村子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包括村子的布局等等,都會有獨特的一面,可以作為潛力來挖掘,除此之外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包括行為習慣等等,都是值得發掘的潛力。
㈦ 如何加強社區及鄉村文化建設
(一)社區文化體系。
鄉村社會學家楊懋春指出,鄉村社區是以家庭為單位,以村為中堅,以集鎮為范圍的開放空間。鄉村社區能夠代表一個地理范圍內的文化特徵(包括傳統、風尚、特色等),也能夠體現鄉村的群體合作,而群體合作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鄉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社區的參與。鄉村旅遊的社區參與是指在開展鄉村旅遊的地區,社區群眾全面而有效地參與到旅遊開發中來,不僅參與旅遊決策和規劃,還參與旅遊地環境保護、旅遊地社會文化維護等多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恢復或重建鄉村歷史文化遺跡和鄉村文化傳統突出歷史特色和文化特色,通過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展現鄉村特色,通過塑造社區居民的整體形象和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形成社區核心價值體系,並最終發揮社區文化的凝聚作用。
(二)庭院文化體系。
鄉村文化庭院,是在鄉村旅遊開發過程中根據鄉鎮自然村莊的布局結構選擇的、能夠代表鄉村典型文化的農戶及其庭院,目的在於通過其示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村莊的文化建設。這既有利於對具有特殊價值的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性保護,又能夠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機制。庭院文化建設要求充分挖掘鄉村價值觀、特色產業及生產生活民俗等,並結合旅遊文化氛圍營造,在賡續、保護鄉村傳統的同時加快鄉村旅遊發展,主要模式有主題院落、寄宿農庄和家庭旅館等的建設。
(三)特色個體文化體系。
鄉村特色個體,即存在於廣大農村之中並擁有特色、特殊專長的文化個體(人),通過突出個體的獨特性,可以有效傳承特有文化(包括特有手工藝、特有專長等),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豐富旅遊活動內容、增強旅遊吸引力。農民是鄉村文化的真正代言人,當地村民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見證者,因此要制定優惠政策,提高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強化民間藝人的穩定性,實現民間藝術的豐富性,並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寬傳播渠道,最終完善鄉村文化體系的建設。
㈧ 如何搞好鄉村文化建設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數遲裂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的農民,農民的主動性、創造性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因,新農村建設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那麼,如何促進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呢? (一)廢除城鄉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礙,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加強城鄉文化交流與融合。 一方面,要加強城鄉文化交流,加快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動可以促使城鄉文明的碰撞與交流,這有利於沖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改變農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念,進而引發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而這種交流與碰撞得發生關鍵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鄉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構建城鄉文化交流的機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據城鄉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確處理農村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的矛盾,採取不同的文化推廣形式和推廣運行機制來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在農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與碰撞中,把推廣現代文明與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地改造。 (二)強化政府文化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增加對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旦山 各級政府應從城鄉和諧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新農村文化建設,進一步強化政府的文化職能:政府作為文化產品的供給者,應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財力投入和轉移支付,用於文化建設的財政資金增量應向農村地區傾薯閉斜;改變過去重經濟、輕文化的政府職能,強化農村文化產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監督制度,糾正農村腐朽陳舊落後的文化,傳播積極向上的新農村文化,為新文化的傳播培育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三)大力發展和推廣農業科技教育,向農村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綜合素質。 農村文化不發達最主要體現在農民無法掌握與現代社會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知識文化和能力技能,從而導致生存、生活、社會適應能力跟不上社會發展和對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作為政府除了向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傾斜外,為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可以引導民間資本、非營利組織在農村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得投入,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
㈨ 當前農村文化工作的建設與發展:如何開展當前農村文化工作
農村文化不僅是我國文化事業的基礎,在當前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館、站又是農村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建設、鞏固與發展農村文化直接關系並影響著我國整個文化事業及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速度和成就。
一、加強文化館、站自身的硬體與軟體建設
文化館、站應主動取得上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加快建立健全文化網爛液盯絡的步伐,爭取早日構成以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及個體文化示範戶的農村文化網路。具體工作中,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操作。一是要加強鄉鎮文化站的建設。鄉鎮文化站為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各級政府要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進一步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為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創造一個必要的工作平台;二要做到打鐵還須自身硬。加強業務建設,提高鄉鎮文化站幹部業務工作能力,是當前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必要條件。鄉鎮文化站的業務建設應該包括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協調、創意策劃、藝術技能和指導輔導能力。面對新的形勢,一般的或單一的特長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鄉鎮群眾文化的需要,如果不抓緊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事,要成功而有效地完成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就會顯得十分困難;三要堅持農村文化建設的農民主體性。依託文化館、站的指導,引導農民,在農民中發現和建設一支文化骨幹隊伍尤為重要。將農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員以及熱愛群眾文化,熱衷宣傳工作,具有文藝特長、組織才能、示範能力的農民組織起來,培訓鍛煉,讓他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帶動整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二、圍繞和服務經濟工作,發展新農村文化事業
文化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文化的發展需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如果農村經濟不發展起來,農民的生活停留在溫飽水平,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就會舉步維艱,甚至只能是紙上談兵。反之,農村文化事業就會得到大力發展。
筆者在祁東縣調研得知,該縣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人口93萬,耕地4100餘公頃,轄23個鄉鎮,868個行政村,41個居委會。農副產品主要有黃花、席草、香芋等。近幾年來,全縣各級文化部門為祁東經濟建設獻計獻策,並全力投身其中,牽頭成立祁東黃花、香芋、草席文化節、邀請宋祖英,蔣大為,費翔等名人為祁東黃花、香芋、草席文化節表演、代言,使全縣黃花、香芋、草席銷售額直線上升,2007農民人均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了1000元。作為回報,縣財政對文化部門的撥款也比三年前提高了一倍,現在所有的鄉鎮設立了文化站並配備了文化專干,782村和41個居委會設立了圖書室和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受地域條件等多重因素制約,農民的活動范圍有限,社會關系、人際網路、認識見解相對來說不夠廣闊,文化館、站不但要爭取政府部門對農村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傾斜與支持,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所佔據的重要“位置”及資源,為農民牽線搭橋,吸引外資外商及民營企業的文化“扶貧”,投資興建相應的文化項目,為文化“充血”,以達到“以文補文、以文養文”,持續健飢和康發展的目的。
三、要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放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恆,常抓不懈。
廣大農民只有意識到農村現狀的落後與改變的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農村新文化建設,才不至於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前提。而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除教育水平、科技知識、法制意識等方面外,挖掘創造性因素,開展創造性文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農民素質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必須從日常工作中的點滴做起,比如定期開辦掃盲班、科普知識講座、農技農機知識講座、音樂講座,舉辦讀書競賽、歌詠比賽、體育競賽等等。現在農民的空閑時間多了起來,xx和封建迷信活動日漸猖獗,要千方百計把他們請進鄉村圖書室,文化娛樂室,只有經常性地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才能把他們吸引過來。
只要我們文埋段化館、站工作人員持之以恆且富有愛心地投入到農村文化工作中去,必能為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文鍵
㈩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異彩紛呈,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對於不同地區而言,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個性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中華文化精神與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點、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滲透著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對於不同地區和民族而言,弘揚中華文化,既應准確把握和體現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又應堅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積極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