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體字妨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嗎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字,繁體字,能夠流傳千年,自然有其可取之處。首先,中國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如左邊一個蔽腔「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繁體的「親」,在「愛」中加了一個「心」則是繁體的「愛」,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華」的繁體字「華」,特別像中華民族傳統建築里的斗拱,非常有文化含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繁體字,它最為顯著的優點就在於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這個漢字的意義。而不像簡體字,如親和愛,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還有「廠」字,繁體字是「厰」,簡體字成了「廠空空」,裡面沒東西,就剩一個廠房了。「華」字也是,簡化之後基本看不出什麼特點。簡體字的「龍」失去了繁體「龍」字的氣勢和感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產不生,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里無郎……可巧而又巧的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仍是偷,騙還是騙,貪仍是貪,毒還是毒,黑仍是黑,賭還是賭……繁體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傳統的繁體字更能直觀表徵漢字的形聲、會意、象形等歷史淵源。
其次,繁字漢字美觀大方,其藝術性遠遠高於簡體,學書法的人幾乎都是寫繁體字,繁體字的形成是文字,規律地結合,很有美感。我們來看一看繁體字「三國演義」和簡化字「三國演義」。明顯繁體字美觀大氣,可簡化字卻骨瘦如柴。
第三,繁體字書寫了古典書籍,了解繁體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文化。據悉,推行簡體字主要考慮讓6億多農民盡快識字,避免學習上的麻煩才推行的,」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後,繁體字在宏滾衫教學、研究、出版、文化、商業等領域及一定的人群中仍有學習使用的需求,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書法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最後,繁體字影響力巨大,它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不僅在中國,在中國周邊國家中,繁體字仍舊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在歷史上,東亞各國都是以繁體漢字作為文字的。只是到了近代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才打亂了東亞各國文字的統一性。
說了這么多繁體字的有利之處,有關於繁體字的弊端當然也是有的。顯而易見的是,繁體字筆劃多,寫起來並不方便,速度也慢,學習起來並不簡單。我們這代人學習的漢字是簡體字,但也是從小從聽寫默寫,一步步學習過來的,學起漢字並不覺得輕松,更何況是讓人學習繁體字呢。加之,現代社會,學生面臨的所要學習的知識很多,單是語文這一課就有如此繁重的任務,不利於學科平衡。
其次,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看漢字的發展歷史,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這一階段就是化繁為簡的過程。尤其是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家的時間都變得很珍貴,人人追求高速快捷地學習、工作方式。或許簡體字才是最佳的書寫方式。
最後,作為工具 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播。文字是傳播文化的工具。作為工具,文字的簡化是整體趨勢,有利於傳播更廣泛的文化,繁體難學難認,甚至「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由於繁體字的使用范圍非常狹窄,普通民眾的接觸機會並不大,要求學生全部重新學繁體字會增加學業負擔,且容易跟簡體字課程形成沖突,甚至出現認知混淆。少量繁體字回歸課本則意義也不大,僅僅幾十個繁體字,如何去篩選、辨識、教學,都需要重新規范和安排,在學生課程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回顧中國文字發展歷史,也出現過幾次文字革命,如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書,由繁到簡是漢字發展的歷史必然,簡體字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簡體字不等於喪失了漢字的藝術性與文化內涵,所以沒必要完全恢復繁體字,不用簡體字。學生們通過識讀這些漢字,可充分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在潛備森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的來說,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兩者本就是一家,一脈相承,兩者也同樣擁有各自的優缺點,對此,我認為「寫簡識繁」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與選擇,我們在使用簡體字書寫的同時一定也要認識相應的繁體字,有興趣的人也可去學習一些繁體字的寫法,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漢字的含義,也有利於我們閱讀一些古籍。
2. 為什麼中國對外文化輸出不足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在各國抓緊文化輸出的節點上,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意識,導致失去先機,或者說是處於被壓制的地位。第二,我們文化對外輸出的手段方式仍然不夠強悍。第三,語言。
而且影視方面的成長尤為值得期待。其實大國形象的輸出,離不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的《甄嬛傳》、《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其實都能表現我們本土的一些思想,並將之傳達出去。相信未來我們會越來越好,從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
3. 文化擴散的制約因素
文化擴散的制約因素旦賣有蔽談思想觀念陳舊,管理體制落後,人才匱乏等三大制約因素。計劃體制與市場方式的矛盾阻礙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從體制和模並逗制度因素來看,我國文化產業落後於經濟發展的一大原因是在文化領域還沒有打破計劃體制的藩籬,市場的運作方式被計劃之手嚴重束縛住了。
4. 市民文化在明清時期幼弱的原因
1.明朝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收繳禁書。
2.清朝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3.明中葉以後實行海禁政策。清朝政府閉關鎖國,阻礙中華文化傳播,市民文化沒有注入的新鮮血液,導致停滯落後。
4.商品經濟發展,人民對金錢扒扮的崇尚,與傳統的儒家思想重義輕利背道而馳,思想碰撞激烈
5.政府壓制商業活動,打擊商業貿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阻礙了文化的繁榮
6.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使市民階余此高層背負沉重賦稅徭役,無法溫飽
7.清末淪為半殖民地,增加了市豎尺民階層的社會負擔,導致破產。
5. 求現代化阻礙傳統文化的傳播的論據
孟子曰:上下相爭利,國之危矣。《弟子規》曰:財物輕,怨何生。若飲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一切在教導人們遠喚歷離慾望,追求生命本質上真正的快樂。
而現在的國策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世界全人類都在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一切以物質和御搜利益為重。只要世界人們不改變這拆尺種價值念,就將陰礙傳統文化的傳播。
6. 影響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般來說,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主要有相似性、定型觀念和偏見、願意承擔風險的程度、自我文化中心主義等。
7. 是什麼阻礙了中國對西方的文化輸出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有著它獨特的優越性。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國家,逐漸的開始接受和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但是這只佔一極小部分,還是有很多的國家對於我們的文化抱有誤解和敵意,我們的文化還不能全面的向西方進行輸出。我想阻礙了我國文化向西方輸出的最重要原因應該就是西方國家思想的固化,和美國的作祟,並且中國文化在國內弘揚與普及的並不完整。
我們的國家同時要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彰顯出中國文化的魅力風采。而如今外國人前來中國旅遊,經常看到不文明的現象,中國人去外國旅遊,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負面效果。是由於少部分沒有素質的中國人,讓別的國家對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提升國民素質修養,讓別人在我們的身上看到中國文化的內涵積淀,只有這樣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說明,西方的國家才能更好的接受我國的文化對於他們的輸出。
8. 求現代化阻礙傳統文化的傳播的論據
比如科學,毛線!看看現在的污染。看看西方價值觀,自由,性愛,換來的就是中國山禪亂小學生都開放生孩子。。長輩不像長輩,小輩不襲前像小輩,孩子打媽媽,殺父母。追求錢逗檔,慾望,然後不擇手段。這就是拋棄傳統文化的後果
9. 談談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傳播有什麼貢獻
造紙術的發明對於人類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化的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成本更低廉,它促進了紙質書的出現,這是一項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發明。
讓我們看看用紙之前人們在什麼上寫字吧:
中國:竹簡、木牘、絹帛,前二者笨重,後者成本高。
印度:白樹皮、棕櫚樹葉、貝樹葉,保存極不方便。
埃及:紙草的內皮壓成的「紙草紙」。
歐洲:羊皮作紙。歐洲在沒有紙之前,抄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
在發明紙之前,文字的書寫與保存極不方便,大大阻礙了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紙的發明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做出了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