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倡導什麼影視文化

倡導什麼影視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08 13:38:18

⑴ 什麼叫影視文化

狹義地講,「影視文化」指的是電影、電視共同的「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廣義地講,「影視文化」泛指以電影、電視方式所進行的全部文化創造。
中文名
影視文化
特 征
即時性、普及性、直觀性
類 型
文化
概 述
以電影方式所進行的全部文化創造

⑵ 論影視作品欣賞對愛國主義的促進與弘揚! 600字左右即可!

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從1895年誕生在法國巴黎大咖啡館至今渡過了它的百年華誕,世界各國人民沉醉於這門新興藝術製造美輪美數絕奐的幻覺、滿足夢境的補償心理的同時還在不遺餘力地挖掘本民族的傳統精髓與特質,使其融合於這項完美的藝術的同時並不遺餘力地將其發展得更為精美和完善。撇開其美學特徵不談,單從電影的發展史來看,在世謹森界上許多國家中電影都曾被當作宣傳主流意識、主導價值取向的工具,如義大利、德國、前蘇聯……無論是經典時期的好萊塢還是新好萊塢都擅長於將美國人的價值觀念融入到影片的敘事過程之中,使觀眾在觀看一場視聽盛宴的同時不知不覺的接受了其主導思想的「洗禮」。電影不僅能製造美輪美奐的視聽場面,她還能以形象、直觀的方式使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劇情設置的特殊情境,與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在潛移默化當中接受了影片傳達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念,形成所謂的「集體無意識」。在當代中國也有一種特殊性質的電影是我們不能夠忽視的——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電影」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國家電影局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了「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口號,「主旋律電影」一詞由此誕生。電影界對「主旋律電影」的界定是:「指以弘揚社會主義的時代主旋律為主旨」、「能夠激發人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奮進的力量」的電影作品。 「以反映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內容為指針,以激發人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目的的重大題材影片」。 我們理解「主旋律電影」一詞,不僅要把握住題材特點,更要看到其背後隱藏的主流意識形態。 主旋律電影特別強調思想性,力圖通過重大歷史題材和重大現實題材積極反映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意志、價值觀念,當然其內涵也包括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成分。主旋律電影無疑承載著濃郁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主流意識形態如果說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表現比較明顯的話,那麼,在重大現實題材中已經演化為普通人物身祥畢畝上的一種道德情操和倫理准則,這類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有著可貴的拼搏精神和無私的犧牲精神,正符合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標准,由於這些主人公大都與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有著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他們身上所承載著的主流意識形態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將觀影者征服。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有關的重要思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科學概念,並把它概括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及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和重要保證,這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做出的新的科學判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精神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主觀世界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歷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歷史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它的發展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後,中共中央曾多次鄭重指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

理論來源於實踐,離開了實踐,理論便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先進的理論又會推動實踐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總結中完善,其間必須遵循和處理好一些原則和關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集體意識,堅持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一致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應當樹立起以集體主義為本位的社會主義價值現,並作為我們時代的主導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體現人民本位的價值觀,就是共同富裕的價值觀,就是『兩個文明』共同發展的價值觀,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 我國主旋律電影倡導反映的主題恰恰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旨是一致的:以反映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內容為指針,以激發人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目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包含: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主旋律電影的精神和宗旨恰恰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這些內涵。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提出的我國15年之內的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之一是: 以積極健康、豐富多彩、服務人民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作為形象而生動的宣傳手段的電影恰恰能夠擔負起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質量的任務,尤其是具有承載著濃郁主流意識形態、以蘊含著中國傳統的道德情操和倫理准則「能夠激發人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奮進的力量」的主旋律電影。

今年是「主旋律」概念提出20周年,在這20年裡,重要的不僅是對「主旋律」的各種討論,還有伴隨著這些討論而進行的多樣化的藝術探索,伴隨著《焦裕祿》、《生死抉擇》、《激情燃燒的歲月》等一批電影佳作走入觀眾視野而開始形成的共識――「主旋律」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美好的內核,它包含著人類共有的優秀品質與永恆價值,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在大眾文化日益興起,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對「內」來說,我們價值體系的完善與民族凝聚力的強化,需要「主旋律」;對「外」而言,我們民族形象的展示與國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樣需要「主旋律」。

綜觀我國層出不窮的主旋律影片,他們在「主旋律」電影在藝術創作方面,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時代英雄以及普通勞動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太行山上》和《鄧小平•1928》等影片中,生動地刻畫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在《焦裕祿》、《孔繁森》、《蔣築英》等片中生動刻畫了一大批黨和國家的領導幹部、知識分子以及普通勞動者的感人形象;在《二嫫》、《秋菊打官司》和《男婦女主任》等片中,真實地表現出新時期廣大農村與農民的嶄新風貌;《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和《法官媽媽》等片則充分展現了普通人的崇高情懷,具有感人的藝術效果。

二、真實地再現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如火如荼的現實生活。《開天闢地》和《開國大典》等片,生動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展以及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奮斗歷程。《鴉片戰爭》、《紅河谷》和《黃河絕戀》等描寫了我國軍民抗擊外敵入侵的可歌可泣英雄事跡。《悲情布魯克》描寫了我國少數民族人民回歸故土、保家衛國與民族團結的悲壯故事。《橫空出世》、《世紀之夢》等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成就。《共和國不會忘記》、《首席執行官》等表現了我國人民改革開放求發展的奮斗精神,尤其是《驚濤駭浪》與《驚心動魄》反映了全國軍民同心協力抗擊洪水和撲滅「SARS」疫情、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反響,受到了輿論廣泛的好評。

三、在選材方面大膽地突破了以往的禁區,對人物與現實的描寫更加客觀公正。例如《血戰台兒庄》正面描寫和歌頌了國民黨愛國將士浴血疆場、英勇抗戰的故事;《生死抉擇》直面黨的高級幹部犯罪問題;《離開雷鋒的日子》展現了雷鋒烈士犧牲時並不為人知的場景。尤其是人物傳記片如《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周恩來》、《劉少奇的44天》等片,大膽地深入領袖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其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與感人的藝術魅力。

上述「主旋律」電影的美學特點說明其無論從主題到思想、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的;作為一種特殊意義的藝術作品,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她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觀眾了解歷史,認識現實。藝術是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通過藝術可以反思歷史、觀照現實、認識生活。「主旋律」電影是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與現實生活風貌的藝術作品,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可以使廣大觀眾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

二、使觀眾增加知識,提高修養。在許多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中,除了精彩的故事和生動的表演之外,還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政治、軍事、文化與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觀看這些影片可以真正做到「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主旋律」電影所負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完全可以使欣賞者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

三、展現祖國大好景色,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有許多影片對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民居建築、市井百態、文化傳統以及民間音樂、美術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美侖美奐,給人一種高雅的審美享受,激發起觀眾對於祖國大好河山及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有利於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如《紅河谷》、《可可西里》等片中對西藏風光與民俗風情的的再現;《雲水謠》、《我的1919》、《我的法蘭西歲月》等對異域文化的描述都十分令人心馳神往。

四、激發情感,陶冶情操。情感是作品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是實施教育的基礎,電影的教育功能也是在感人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主旋律」電影通過描寫歷史與革命斗爭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批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並深刻地揭示出他們的內在情感與性格特徵,從而使觀眾的心靈得到震撼,激盪起強烈的感情波瀾,增強他們對黑暗勢力的憤恨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五、發展健全人格,完善思維品質。「主旋律」電影作為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藝術形式,能夠培養人的審美直覺和想像力、增強人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質;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升華人格,也就是盡可能的促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預言:我們現今所處的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大豐富,教育、文化、科學將充分發展。關於造就全面自由發展的「全新的人」的問題也作了不少的闡述。恩格斯指出「由整個社會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生產的新發展,也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人,並將創造出這種人來。」 未來社會將造成這種「完全不同的人」,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提的「全新的人」、「全面發展的人」、「自由的人」、「文明人」。他們認為這種新社會的「完全不同的人」不僅應具備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能熟練掌握科學技術,具有高度文化知識,這些都給予我們黨探索精神文明建設問題以深刻的啟迪。

新形勢下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究,必須堅持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統一,在主旋律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也應該有所體現。今年九月份落下幃幕的第十屆「五個一工程」中獲獎作品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創作者積極進行了藝術創新,開拓了藝術的新境界。幾乎包攬今年國內電影節全部大獎的影片《雲水謠》是一部用精美的愛情故事來包裝了一個跨越年代、地域的史詩性的主旋律電影,用國人共通的情感甩脫了主旋律電影被扣上已久的「假大空」的帽子,喚起廣大國人的觀賞熱情,也讓人們考量歷史背後政治動盪造成的個人命運的悲劇。導演尹力所擅長的嫻熟的場面調度、完美的鏡頭畫面、老練的敘事結構使《雲水謠》魅力盡顯……該片可謂是藝術與技術、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典範。以此為例,我們的主旋律影片應該如此片一樣拍得更好看,更吸引觀眾,更能把它所承載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功能潛移默化的融匯在藝術性的創作當中。讓人們既為片中所謳歌的崇高道德風尚所震撼,同時也要為作為藝術的影片本身而叫好叫座。再以同時期出品的《東京審判》為例,這部被謝晉導演稱贊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但影片沒有直白的說教,而是有意識地融入了大量商業元素,包括港台演員的選擇和雙線結構的設置,使影片具有相當的類型片因素和商業潛質,它製作考究,視聽震撼,帶給觀眾一種大片的觀影體驗。同時,在主題上依然保持強烈的民族意識,以潤物無聲的感染力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交流。這兩部影片說明我國反映重大題材、弘揚時代精神的主流影片的藝術質量也不斷提高,正在成為既能動人心弦又有市場號召力,既有良好社會效益又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文學藝術工作者和報刊、網路等媒體肩負弘揚主旋律的重任,應當有所作為,大有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源源不斷地創造出體現時代精神氣韻、有利於價值體系的完善與民族凝聚力的強化、表達人民大眾情感意願和審美趣味的作品,主旋律電影高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它是引導、鼓舞人民勝利前進的信念和號角。讓我們牢記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唱響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的講話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三貼近」原則,走近主旋律,高唱主旋律,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⑶ 什麼叫做影視文化傳播

影視文化傳播是指將影視看作一種文化,使用傳播學的方法將這種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
影視文化傳播倡導將健康的影視文化有效傳播給觀眾,從而構建觀眾與電影製作者的良性溝通與互動,是溝通電影製作者與電影受眾的重要橋梁。

⑷ 影視文化都有什麼

影視文化即電影電視文化是20世紀人類科技發展的新的成果。影視文化由於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背景之上,而擁有了許多迥異於傳統文化形態、品種的特殊性、復雜性與豐富性。本文將就影視文化的界定、影視文化的構成、影視文化的幾個基本關系等作一理論上的探討。

⑸ 主旋律電影傳播策略的選題意義

1、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提高道德素養等具有豎念時代精神的影視作品。
2、主旋律電影核心目標就是在影視創作規律和宏觀政策的基礎上,宣揚主流社會文化,倡導時代精神,以影視意識形式和思想內涵的高鎮信度結合來鼓舞、激勵觀眾形成對中御纖輪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
主旋律電影具有藝術審美性。我國主旋律電影的藝術審美主要通過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來全面展示,將現實中的真善美在影片中生動細膩地展示出來,激發觀眾對更高道德或精神的追求,提高審美情趣。

⑹ 什麼是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

什麼是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古典經典,民間文化大眾化,紅色經典。在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技術基礎上,以通俗,流行,從眾的大眾文化為支持,國內影視過度娛樂化現象愈演愈烈。

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介紹

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大眾消費文化特別是視覺文化以其商業性,娛樂性,通俗性博得了大眾的喜愛,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完美逆襲,迅速占據了文化市場。

中國文化的大眾化轉型,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經濟的進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社會和泛大眾文化消費群體的形成。

影視藝術既是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大眾藝術。影視是集傳播,藝術,文化,商品於一身,影視藝術生產是一種特別面高尚的藝術生產。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每一個時代都有符合這一時代的文化媒介,這是一個全民在歡,理性衰微的時代,躲在書備涉獵文字已成為少數人的孤獨之旅,看視頻影像已成為多數人的消遣狂歡。

⑺ 什麼叫影視文化

影視文化即電影電視文化是20世紀人類科技發展的新的成果。影視文化由於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背景之上,而擁有了許多迥異於傳統文化形態、品種的特殊性、復雜性與豐富性。本文將就影視文化的界定、影視文化的構成、影視文化的幾個基本關系等作一理論上的探討。

一、 影視文化界定

「影視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即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形態的「影視」和作為一種影響人類生活的「影視文化」的界定。

(一) 電影、電視與影視

什麼是電影,什麼是電視,什麼是影視,是進入「影視文化」界定的首要問題。

關於「電影」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但對其基本的客觀存在形態的認識應是一致的。《電影藝術辭典》中關於電影是這樣表述的:「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電影是科學技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電影藝術辭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這一表述對目前電影的基本的客觀存在形態作了較為准確的把握,同時也對「電影」存在形態的歷史演革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如「視覺暫留」現象及理論的發現、照相術的研製、膠卷的發明、「活動電影視鏡」的發明、彩色電影與有聲電影的創造等。

關於「電視"的界定,也並非易事。盡管從客觀存在形態看,電視未必比電影更復雜,但構成電視的元素、要素同樣是豐富的。《中國廣播電視網路全書》對「電視」作了這樣的表述:「使用電子技術手段傳輸圖像和聲音的現代化傳播媒介。它通過光電變換系統使圖像(含屏幕文字)、聲音和色彩即時重現在覆蓋范圍內的接收機熒屏上」。這一表述進一步掃描了電視傳播的全過程:「一、電視台運用電視攝像管和話筒攝取景物圖像及伴音,然後按一定的構思和順序加以編輯組合,製作成各類電視節目;二,把電視節目的視頻信號用電子掃描方式進行光電分解,即由發送端的攝像管把節目的圖像、聲音和色彩轉變為脈沖信號,再通過電纜和天線發送出去;三,由接收端的顯像管把接收到的電脈沖信號轉換為光影圖像、聲音和色彩,在熒屏上還原為完整的節目」(均見《中國廣播電視網路全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這一表述也注意到了電視吸收各種傳統藝術樣式、其他媒體樣式的因素而呈現出的「綜合性」特徵。

關於「影視」的界定,可以在上述關於電影、電視界定基礎上進行。從客觀存在形態上看,為什麼將「影視」放在一起進行表述?這自然是因為電影、電視的相近性、共性的存在,而它們最集中、最突出、最直觀的相近性或共性便是「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盡管電影、電視的技術特徵、藝術特徵、傳播特徵各不相同,但在「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這一形態特徵上是一致的。這是「影視」並提的重要基礎。盡管電影、電視各有其特定的規定性,但廣義的「影視」概念將包括電影、電視生產與傳播的全部。

(二) 「影視文化」的三個系統

狹義地看,「影視」指電影、電視交叉的共性部分;廣義地看,「影視」包括電影、電視生產與傳播的全部。而「影視文化」同樣可以從三個系統中見出其特質和地位。

1. 從大眾傳播系統來看。

電影、電視自誕生起,就以其廣泛的覆蓋性而與傳統印刷媒體發生了歧變。傳統印刷媒體不論是傳播渠道、方式,還是接受渠道、方式,還是傳播機制,都帶有濃烈的個人化、個性化特色,而伴隨現代科技成長起來的電影、電視,則以其科技優勢而迅速在大眾傳播系統中成為重要角色。從印刷媒體——電子傳媒,大眾傳播系統內部各媒體在此消彼長中成長。

大眾傳播系統

從表中我們看出,電影、電視無論是與傳播印刷媒體相比,還是與廣播比,都在傳播范圍、傳播能力上佔有許多優勢。報紙、雜志的文字傳播需一定的知識基礎,廣播單一的聲音傳播難免丟失很多重要的可感知信息,而電影、電視的聲像合一、聲畫結合,使其獲得了相對「全息性」的傳播能力,可以覆蓋更大的傳播范圍。

2. 從藝術系統來看。

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主要藝術形式主要由文字形態、非文字形態、綜合形態三類組成,它們合成了人類的藝術創造系統。

不論是文字形態的藝術品種,還是非文字形態的藝術品種,乃至綜合形態的戲劇,它們都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電影與電視盡管在藝術系統中資歷最淺,但卻以其巨大的包容力,吸納了以往人類藝術創造的許多因子,作為其基本元素,並創造性地整合為新的藝術品種——將文字與非文字、時間與空間、視覺與聽覺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藉助其強大的傳播優勢,創造出20世紀藝術的新的成果與成就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3. 從娛樂休閑系統來看。

娛樂休閑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娛樂休閑在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都有各不相同的方式與表現。僅從現代人們普遍流行的一些娛樂休閑方式的比較中,就可看出電影、電視的特質與地位。

娛樂休閑系統

健身作為一種娛樂休閑方式,包括了滑冰、樊岩、器械訓練、球類活動等;游藝則包括了棋、牌、跳舞、卡拉OK及書畫等;旅行則包括了觀光旅遊、購物等。電影、電視作為人們的一種娛樂休閑方式,不論是從資金投入,還是從消費便捷程度上,都是最日常、最方便的一種。而且由於電影、電視信息量大,或想像力強、藝術魅力強,人們在娛樂休閑中還可以充分得到信息服務或藝術享受。

(三) 電影、電視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對「影視文化」作一簡要的概括和界定。所謂「影視文化」,是人類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所創造的電影電視文化樣式。具體來說,「影視文化」是人類重要的傳播樣式,也是人類重要的藝術樣式和娛樂休閑樣式。狹義地講,「影視文化」指的是電影、電視共同的「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廣義地講,「影視文化」泛指以電影、電視方式所進行的全部文化創造。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文字主要著眼於「影視」的共性、共同點來展開論述。事實上,電影、電視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從主體形態來看,電影主要以故事片形態存在著,而電視則主要以紀錄性信息為主體形態;電影傾力於藝術「作品」的創造;電視則傾力於「生活信息流」的傳達;從美學原則來看,電影主要處理的是虛構性的藝術信息(著力於藝術表現),電視則主要處理的是非虛構性的生活原生態信息(著力於「生活真實感」的實現);電影更多追求藝術的獨創性與經典價值,電視則更多追求現實生活信息流的獨特發掘與實際價值;從文化取向來看,除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在電影、電視兩個部門同樣重要外,電影似乎更多傾向於精英文化的價值取向,而電視則似乎更多傾向於大眾文化的價值取向。此外,在電影、電視的傳播過程中,技術的、藝術的、傳播者的、傳播方式的、生產方式的、受眾的、傳播環境的、接受環境的意義、地位、價值、角色、特徵等都有不少差異。簡單說來,「影視文化」盡管擁有傳播系統、藝術系統、娛樂休閑系統的諸多共性、共同性、接近性,但二者也同樣擁有不少差異和不同,相比較而言,對於電影來說,或許藝術是第一位的、傳播是第二位的;而於電視來說,或許傳播是第一位的、藝術是第二位的。因此,電影文化與電影藝術更為親近;而電視文化與電視傳播密不可分。

(四) 小結

作為電影文化、電視文化整體上的共性與差異如上所述。而作為整體的「影視文化」,因此可以從狹義、廣義兩種視角上被進一步界定。這就是說,狹義的「影視文化」,應當是體現為「影視藝術」,即以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電影、電視藝術作品為主體的影視存在形態,包括電影故事片、電視劇及藝術性的電影紀錄片、藝術性的電視「屏幕作品」(如藝術性的電視文學作品、電視藝術片及藝術性的電視紀錄片)。而廣義的「影視文化」,應當是體現為電影、電視全部的存在形態。盡管電影、電視之間有諸多差異和不同,但二者的共性應當是被更多關注並研究的。一方面,在傳播系統、藝術系統、娛樂休閑系統二者意義、價值、地位相當接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物質的(包括技術與形態的)、體制的(包括生產與傳播的)、觀念的(包括各種價值理念的)不同層面的比較與分析,尋找出它們相對共性的那些存在。

二、 影視文化(廣義的)的構成

從廣義上看,影視文化是由物質的(包括技術與形態的)、體制的(包括生產與傳播的)、觀眾的(包括各種價值理念的)三層面構成。

(一) 物質層面

影視文化在物質層面體現為技術上與形態上的可以直接為人可感、可見的物態化存在。這一層面的影視文化變動速度很快,由於電影、電視技術的不斷革新和改進,而使電影、電視的形態和傳播方式不斷處於變化之中。

電影的技術發展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積累。在17世紀,牛頓首先發現了反映在人的視網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這一重要現象。1824年,英國的彼得·馬克·羅格特在倫敦公布了他的「視覺暫留」理論。所謂「視覺暫留」,即人的眼睛在觀看運動的物象或形象時,每個物象、形象都在消失後繼續滯留於視網膜上約不到一秒鍾的時間。人眼的這種視覺特徵,使在人的視網膜上組合出運動的形象有了可能。此時,法國的約琴夫·尼埃浦斯開始了他的照相術研究。他在1822年拍出了第一張原始的照片,曝光時間長達14小時。此後,法國舞台美工師達蓋爾與尼埃浦斯合作,利用當時已經發明的碘劑感光法,藉助於水銀蒸發,終於把特定的形象固定了下來,這種完整的照相術和洗印方法首次成功於1839年。被稱為「達蓋爾照相法」的照相技術於是迅速發展起來。1851年濕性珂鑼錠的發明使一張底版可以印出多張照片,1888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曼發明了膠卷,並於1894年與發明家愛迪生合作製成了首部「活動電影視鏡」。「活動電影視鏡」已經初步具備了電影拍攝、洗印、放映三個基本元素,但它是把15.24米(50英尺)的鑿孔膠片放映在一個大箱子里,一次只能供一個人觀看。到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製造出能將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電影機,至此,成熟的電影宣告誕生。

電影初創時期是以無聲和黑白的形態出現的。歐洲電影以記錄現實生活場景為主,美國電影則以游藝表演的展示為主。在電影初創的第一個十年裡,有人已開始對無聲電影添加聲音元素的探索,許多影院里出現了樂隊、樂師同步現場為無聲電影配音樂音響的情形。在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維他風」系統,即大型唱片錄音結合機械連結裝置,造成音畫同步的基礎上,德國托比斯公司很快推出了光學錄音還音系統。20年代末有聲電影始告誕生。在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及克萊爾手中,還嘗試探索出了音畫關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畫對位、畫外音等),至此聲音真正成為電影的一個重要藝術元素。

與有聲電影的發展歷程相似,彩色電影在其原始階段也採用人工操作方式。在無聲電影時期,許多故事片採用在某一場景或段落的膠片上塗上某種顏色,以加強效果的嘗試,有的還在膠片上逐格添塗色彩。1913年拍攝的義大利影片《龐貝爾日記》中,維蘇威火山爆發的場景就塗成了紅色、橘色的火焰和深藍色的天空,1925年拍攝的前蘇聯影片《戰艦波將金號》起義後的戰艦上升起了紅色旗幟。自20年代開始這種「加色法」為「減色法」所替代,1927年拍攝的美國影片《賓虛傳》和此前的《黑海盜》(1926年)中一些彩色場面即採用此法。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宣告成功,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場》正式問世。而彩色在電影中的廣泛使用則延後至五、六十年代。

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來,從黑白、無聲到有聲、彩色,又從小銀幕到立體電影、寬銀幕電影,不斷進行著技術革新與改造,也使得電影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電影藝術的元素不斷

豐富,電影的形式、品種不斷拓展擴大。近十年來現代高新技術進入電影,使電影形態進一步發生變革、創新。如三維動畫、電腦特技、現代錄音技術等的加入,使電影構成的元素、電影的時空觀念、電視的聲畫、視聽表視力、沖擊力和感染力不斷加強。

如果說電影建立在現代照相技術、洗印技術(化學工業)等技術基礎之上,那麼電視則是建立在現代無線電電子技術基礎上誕生的。電視技術的過程,涉及到電視節目的製作、播控、轉播、發射、傳送等多個環節。

電視的出現首先得益於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電視的源起開始於電報、電話等有線電子傳播媒介的發明。而無線電的發明、通信技術的發明使得電子媒介擺脫了有形的電線,無線電子傳播成為了可能。

無線電電子傳送首先在聲音的傳送上試驗成功,這便是廣播的誕生。此後,英國工程師發現的硒的光電效應,德國、前蘇聯、美國等國的科學家各自發明了電視發射和接收的控制系統,並利用圖像分解原理和掃描原理,解決了圖像傳送的信道問題。在此基礎上,20世紀20年代,機械電視首先在英國和美國出現。隨著電視攝像機的發明和接收機

的問世,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全電子電視取代了機械電視,標志著真正的現代電視的問世。至本世紀30年代,英國廣播公司定期演播,英國、德國、美國、前蘇聯的電視也相繼誕生。

電視形態的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電視新技術的改進。從製作手段的技術改進來看,大的發展段落是從模擬化階段,逐步走入數字化階段。在模擬化階段,聲音與圖像的清晰度、逼真方式也經常因技術的變革而變革。從聲音的發展看,手搖式唱機、電唱機、鋼絲式錄音機、磁帶錄音機、激光唱盤(CD)等手段和方式的漸次遞進,使電視的聲音越來越清晰而逼真。從圖像的發展看,從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到高清晰度電視的漸次遞進,從分體的攝錄設備到一體化的攝錄設備(如ENG),使電視圖像還原生活的水平也越來越趨於清晰和逼真。進入數字化時代,憑借電腦特技與多媒體製作,電視聲像的表現力、感染力日益增強,而且電視節目製作也日趨簡化與方便,電視節目製作能力也因此大大增強,電視節目的形態、品種、類型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

從傳送和接收來看,從無線微波傳送,到有線電纜或光導纖維的傳送,到衛星傳送,覆蓋面日益擴大,電視信號日益清晰,電視頻道日益豐富,容量日益加大,這都使電視的生產和傳播能力的大大增強成為了可能。

影視文化的發展是以物質層面技術的發展為基礎、前提與動力的。影視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其形態的變化與豐富,也改變了人們對於影視的接受、理解與參與的方式和習慣,改變了人們的影視思維與觀念。

(二) 制度層面

制度層面或者說體制方面的建設與發展在影視文化構成中處於至為關鍵的中介地位。影視文化制度層面的內容既有宏觀的社會制度背景,也有具體的生產制度和管理制度。

1. 社會制度:

影視文化的宏觀社會制度背景,對影視文化發展而言是最大的制約。如一般說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業,往往以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為首要目標。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業,則往往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考慮,以較好的社會效益的實現為首要目標。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產品,其商品色彩往往極濃,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產品,則宣傳教育色彩普遍較為濃烈。

2. 生產制度:

影視生產是影視文化的主體構成部分。為有效地進行影視生產,而形成的一系列協調各方面關系的組織機構,是影視生產制度的具體體現。影視生產制度在總體上與其社會制度相吻合,同時又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質。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中,影視生產基本上按照資本主義市場規則,以製片公司、媒體公司的組織機構形式為主體運行運作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影視生產一般按照計劃經濟的規則,以全民所有制的製片廠、電視台的組織機構形式為主體運行運作的。但是一種生產制度的建立並不易事,要改造體制面臨各種實際困難。尤其是對於長期生存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中的中國影視業來說,面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形勢,傳統計劃體制下的一系列復雜問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有人提出「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進行表述的。

的確,在影視生產進入數字化生存的時代,在影視生產面臨著集所有傳統媒體於一身並產生著巨大能量的網路傳播的時代,傳統的單一的、狹小的、小而全生產制度,傳統的

媒體間各自為政的局面,傳統的條塊分割的局面,都將面臨著巨大的沖擊。1999年美國傳統的最有號召力的娛樂業集團——華納公司與美國最時尚、最現代的傳媒集團——美國在線的合並,震動了全球。這種「強強聯合」,本身就是將影視及相關媒體的生產制度賦予更充實、更宏大的內涵。中國的影視業還面臨著另一個挑戰,這就是中國可能加入WTO後影視業遭遇的國外傳媒業、影視業的沖擊。這些都為加速中國影視的生產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時代性的機遇。

3. 管理制度:

影視生產的管理制度應視為其社會制度背景下生產制度的具體化,指的是影視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對於各個環節(尤其是人、財、物幾個方面領域)的管理制度。資本主義影視生產中的管理基本依照資本運營的規則,以利益、利潤最大化為指針,通過影視生產的成本核算,來實施其人、財、物等的管理。社會主義影視生產中的管理,與社會主義影視生產制度基本一致,體現為政方式(或手段)與市場方式(或手段)的雙軌並行。從中國影視管理體制來看,對人事、資金、產品的運作使用,一方面以行政方式為主導(如幹部任用、資金投入、產品把關審查等),另一方面也在宏觀行政管理中融入市場方式(如人員聘用、資金多渠道來源、產品進入市場競爭——對「票房價值」與「收視率」的高度重視等)。

影視生產的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都離不開特定法律法規的保障。影視生產本身既是可以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公益性事業,又是可以賺取巨額利潤的文化產業,如何使影視生產既能保證其自身利益的獲得,又能為社會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如果沒有針對影視生產的特定的法律法規的制約,單靠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去調節,還是力度不夠的。因此為影視生產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管理條例才會更有效地作用於影視生產,進而從制度上保障影視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 觀念層面

影視文化觀念層面體現為影視的價值取向與價值理念,而這價值取向與價值理念,滲透在影視生產與傳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

影視的觀念,就是人們對於影視的理性的認識、理解與把握,是人們的一般社會文化觀念在影視中的體現,也是人們對影視實際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價值取向、價值理念的理性的認識、理解與把握。

從人們的一般社會文化中的價值理念與影視的價值理念的比較中,我們可以見出,有時影視的價值理念超前於人們的一般社會文化觀念,這時影視可能充當社會文化變革的先鋒的角色;有時影視的價值理念滯後於人們的一般社會文化觀念,這時影視可能就充當了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保守的角色。

從影視觀念自身的變革來看,除了大的社會生活環境變革的沖擊與影響,大的社會文化觀念的沖擊與影響,其自身也必然會進行著觀念的演革與嬗變。盡管與物質層面的變革相比,觀念層面的變革要艱難、緩慢得多,但物質層面與制度層面的變革,終究要極大地刺激、影響著觀念層面的變革。而影視一旦在觀念層面發生劇變。勢必極大地反作用於影視的物質層面與制度層面,使其相應發生劇變。

這里僅從影視的文化角色定位和其功能的定位上來看影視文化觀念層面的一些情形。

影視的文化角色定位,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及邊緣文化幾種情形。影視文化角色定位於主流文化,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意志(中國影視「喉舌」、「二為」、「主旋律」等概念典型、生動地表述了其主流文化的角色定位)。影視文化角色定位於精英文化,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影視生產與傳播主體個性化乃至個人化創作與思考的需要,更多體現影視生產與傳播主體個性化乃至個人化的意志(所謂「創造性」、「獨特性」、「經典性」等)。影視文化角色定位於大眾文化,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大眾普遍的、當下的情感心理訴求,滿足其普遍的、當下的情感心理需要(如所謂「通俗性」、「流行性」、「好看」、「時尚性」等)。影視文化角色定位於邊緣文化,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非主流、非大眾也可能非精英的那些影視生產與傳播主體的極端個人化的理念,有時可能是影視生產與傳播主體藉助影視手段、方式對於人類生存境況的感性表達,有時可能是影視生產與傳播主體對於影視自身手段、方式的可能性的開掘與探求(如所謂「實驗性」、「先鋒性」等)。

由於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邊緣文化自身價值理念的差異,而使得影視文化角色的定位,對於影視觀念的呈現、體現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這幾種影視文化角色定位的情形,揭示的是極端典型的狀態,而事實上,具體的影視生產與傳播過程中,這幾種觀念經常會糾結在一起,我們只能約略地判斷其主導觀念的傾向,而不能簡單地將其判定為「非此即彼」的單一價值取向,不然,怎樣解釋影視生產與傳播中經常出現的「雅俗共賞」的情形呢?

而在影視功能的定位上,情形可能會更為復雜。影視的功能內容包括娛樂消遣的、宣傳教育的、信息傳播的、審美的、認識的等幾個方面。影視功能定位於娛樂消遣,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著大眾普遍的、當下的輕松愉悅的感官享受,而努力去適應、迎合乃至超附加媚俗。盡管娛樂消遣本身也有層次高低之分,但上述特質應當不可或缺。娛樂消遣往往排斥深度的、個性化的體驗與思考,同時由於其容易滿足大眾普遍的當下的某些情感心理需求乃至感官刺激需求,而贏得較高「票房價值」或「收視率」,從而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要追求「娛樂消遣」功能,就能達到這一目標(最好的經濟效益),真正的有較高經濟效益同時又實現「娛樂消遣」功能的影視產品,也往往需要一定的思想容量特別是智慧含量。「通俗」並不等於「庸俗」乃至「低俗」。影視功能定位於宣傳教育,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著當下主流意識形態以及當下人們普遍認同並普遍需要的某種或某些理念來予以傳達,在這里,尤為重要的是當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理念。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和地區,都必然會對影視生產與傳播進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政治理念、道德理念的制約。各國影視生產與傳播的審查、監督機制盡管有差異,但也有許多共同點。我們這里所說的走向極致的「宣傳教育」影視產品,往往體現出概念大於形象、抽象大於具象的特點,有些未必認真投入生產與傳播(或不認同這種理念而敷衍了事)的此類影視產品,有可能得到主流文化或一部分接受者的認同,實現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但由於此類影視產品「說教味」太濃,而常常達不到其預想的效果。當然,真正好的「宣傳教育」影視產品,應「寓教於樂」,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社會效益。雖然大多數此類產品社會效益轉好,經濟效益較差,但優秀產品理應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或「雙贏」)。影視功能定位於審美,意味著影視生產與傳播,將圍繞當下人們普遍的審美趣味與審美取向,滿足當下人們普遍的審美需求。但審美取向、審美趣味、審美需求往往既有共同性,又有個別性,既有可以理念地表述的,也有「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影視產品的審美功能的實現,常常不易單獨地抽取出來,因為它總是與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思想、心理、情感的總體需要的特徵聯結在一起。影視功能定位於信息傳播或認識,是比較理性的一種選擇。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影視的生產與傳播當然離不開其信息傳播和認識的功能,但這種比較理性的功能選擇能獨立實現嗎?實際上與審美功能的實現相似(只不過「審美」更為感性),影視生產與傳播在信息傳播和認識功能的實現上,也往往不能單獨地抽取出來,而需一定的外在「包裝」和內在內容的展現。(如依託於一個感人的故事或一個真實的事件)。

不論怎樣,影視文化觀念層面的情狀,對於影視文化的發展起著極大的制約作用。

⑻ 你覺得電影業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

注意,是電影業。

其實電影行業和其他跟其他行業一樣,是一種針對受眾而展開的設計,生產,推廣,銷售,的商業行為。但是,電影由於是文化產品。跟其它實用性,便利性產品不同。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電影在短時間內,以主動的方式,用畫面,音樂,對白等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量。觀眾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沉浸式信息接受過程中。感官,心靈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洗禮。所以,電影的功能除了 娛樂 消遣之外。還能夠引發思考,引發話題,引發爭論。引發各種非理性的 情感 消費,明星效應也由此產生。各種圍繞電影的產業,產品,影視基地,返回來越發刺激人們對電影的興趣。

電影業在國內的發展迅速,但是人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卻跟不上電影業發展的速度。人們或許因為某一部影片而狂歡,或許為某一位明星而瘋狂。人們認為電影業神秘而高不可攀,所謂的貴圈,其中就包括電影圈。無數懷揣夢想的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在這個行業有一席之地,有成功的,同樣也有受騙的。其實電影業並不算是一條出名的捷徑,其中有多麼辛苦,只有經歷過才知道。

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 娛樂 媒體的大肆宣揚。其實都是依附在這個產業上獲利的寄生體。扭曲了人們對電影產業的認識,而某些明星或導演,也因為觀眾對電影行業的不成熟認識,而膨脹自大,不可一世。要知道,你只是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之一,當觀眾有一天冷靜下來,就會認識到,沒有觀眾,你什麼都不是。

某些還沒有成為明星的演員或導演,亦或是跟電影沾邊的從業者,都以電影業行業作為虛榮的華麗外衣,引發出各種權色交易,或爛片成堆。搞得人們對於行業內部的眼花繚亂的各色新聞,可能比電影本身更感興趣。如果觀眾放眼其他行業,忽然發現這種新聞並不比電影行業少。只是鮮有媒體去加工放大而已。

電影行業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電影業繁榮是一件好事,但是畸形發展就不容樂觀。我們的電影行業在發展,國家在立法,觀眾的認識在成熟。演員擺正自己的位置,創作者塌下心來給觀眾奉獻更好的作品,讓電影產業回歸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去才是正道。

當一些事物在生活當中被習以為常之後,我們往往會忽視其價值,電影大概就是這樣。

當然,不能說它的影響很大,也不能確切的說出影響比例,我嘗試用幾點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是第一個打入好萊塢的中國演員,他不僅將中國的武術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同時也深深影響了隨後的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吳京等國際功夫巨星;隨後,就在李小龍死去兩年後的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戛納技術獎,成為首部折桂戛納的華語電影。

再之後張藝謀的《菊豆》隱運滲、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泄》等等偏藝術的電影也相繼獲得國際大獎,將中國文化正式而全面地輸出世界。

從國家的這個角度來說,就像我們知曉自由民主的重要性就深受好萊塢電影影響一樣,大部分美國人、歐洲人知曉中國文化便是這些電影人的努力達成的,或許你向一個外國人提到中國的秦始皇他不一定知道,但中國功夫和成龍很少不知道的吧。

我很喜歡寫影評的,為什麼要寫影評呢?

因為很多電影里的故事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經歷過的。而寫影評的目的就是輸出自己看電影得到的思考,總結個人心得體會的同時幫助其他看電影的人理解電影。

而這一過程會慢慢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

比如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在自己現實生活中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對比電影里主角的人生經歷給自己打氣,給自己信心,從而度過難關。

比如看了《穿普拉達的惡魔》會理解為什麼那些混跡於 時尚 圈的人總顯得那麼「物質」與「拜金」,因為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包裝自己。從而糾正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應該崇尚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比如看了《辛德勒的名單》你會了解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人性善惡兩面的強烈對比,在感動的同時向善良更靠近了一步。

比如......

想必創意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設計師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作家希望自己有好點子,工程師也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但是往往頭發都掉光了也仍然是個普通人。

電影很好的通過幾個小時的銀幕畫面給了我們想像空間,或者說是一悄念個想像的方向(說白了是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去看書),比如《阿凡達》里的外星球,漫威系列裡的超級英雄,《星際穿越》里的時灶脊空穿梭,等等。

電影通過短時間的畫面設計與劇情設計,讓我們將視聽讀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將一本書或者一個大作家的思想很好的汲取,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想像參考物更加多元,增加業余談資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創意來源。

電影電視也好,自媒體也罷,都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形式,它們對 社會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遺憾的是,這些年媒體的導向作用發生了偏差。為了票房率、收視率和流量,也就是為了經濟利益,基本遺忘了自己本該承擔的 社會 責任。看看這些年有幾部電影能夠經受起歲月的洗滌?又有幾部電影能讓我們久久回味?即便掙得盆滿缽滿的名導,也無非拍一些三流片而已。靠著明星雲集,靠著大幅度的露肉,胡編亂造一些 情感 糾葛劇而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要素,這個普羅大眾都知道的常識,又有幾家媒體把目光投向了他們?相反,那些名星家的狗呀貓呀等卻占據著眾多媒體的重要位置……不過,慶幸的是近幾年一部分媒體人已經覺醒,吳京的《戰狼》,孔笙的巜大江大河》等,都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今天的 社會 是一個多元化的 社會 ,我們倡導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同時,更倡導主流文化,任何媒體忽略這一點,都不會走遠,電影業也是如此。我們期待電影業不要僅僅成為 娛樂 業,更要真正承擔起傳播核心價值觀的 社會 責任。

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提的好,馬上讓人想到了那些齷齪不齒的鏡頭,其實那不是電影業的主流,那是電影業界為顏若牡丹技如木雞者專門設計的一段出彩戲,要麼,如此美貌的跟著導演或製片算什麼呀!也是被潛的報酬吧!正兒八經的電影是不會讓觀眾惡心的,它是把現實生活高度凝煉的藝術,它是通過藝術的展現生活讓人們從中悟出生活的規律、人生的價值和世界的奧妙。不像那些拜金主義者,把臉裝於褲襠,把藝術拋到腦後,日思夜想著掏別人的錢包,黔驢技窮時就賣肉,以色相誘人!這樣的影片會把年輕人引向垃圾場,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中國電影業界某些電影公司需要停業整頓了。不然陰霾太重!

非常非常非常大……很大大大大大……

幼稚的時候,三觀沒形成的時候,不想思考,想偷懶聽聽別人意見的時候,電影這種模式——以前是報紙和文學——特別容易潛移默化影響你的三觀。

拜託導演和編劇了,最起碼在人類經驗史上已經被批倒批臭、基本定義為「不好」的價值觀,少一點出現在電影裡面吧,你們真有強勢話語權,等於民間的宣傳部……

當然,價值觀是多元的,任何價值觀都有邊界。

要從積極意義來講,根本沒有!從邪門歪道來講,滿 娛樂 圈充斥著銅臭主義,機會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僅沒有積極作用,反而一堆爛玩意帶壞頭!電影業要演技沒演技,要成果沒成果,要藝德沒藝德,都活著有啥用?還享受浪費所有行業最貴的待遇,而且還逃稅,不被刑事處罰,所以建議都給電影人進行做人的教育,時常拉他們去稅務總局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訓!先給他們教育教育怎麼做人!

影視文化於 社會 大眾百姓的影響何其巨大,其作用可以影響甚至扒拉人性靈魂。影視文化教育是僅次於家教,學校教育,文學教育之外的唯一 社會 性普及教育。其於大眾百姓, 社會 意識形態氛圍間接或直接影響極其巨大,重要。

有啊,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有相當大的影響,往大的講它是一個國家對發展觀念一支重要的「主流」,從側面就可以分析出這個 社會 萬象!從很多影視作品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民族信仰、 科技 、生活、工農業、教育、法制等等等!電影業體現的不光是價值觀,還有世界觀,人生觀三觀俱全!還有包括國家的黨派核心觀念影響著電影業的發展。

感謝誠邀!

這個要分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

對成年人:成年人思想比較成熟,不會被電影的情節有太多影響,就只當是看電影消磨時間。

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不夠成熟,很可能會被電影的情節所影響,甚至做出不可估量的事!比如香港電影《GHZ》

總之,要選擇合適自己年齡段的電影看!

⑼ 影視文化是我國長時期構建主流文化價值觀,傳播大眾文化的核心產業。如何理解,

可以理解為通過影視傳播的方式,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價值體系可以在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以影視文化為載體構建我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和傳播大眾文化。
2017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橡緩意見》中提出,要實施中華文化培仔電視傳播工程,創新表梁中模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這些政策為促進國產影視文化更大發展和更深推進提供了契機。

⑽ 影視文化傳播有什麼重要作用嗎

問題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

文化軟實力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地位很高,但應該說,這是次於硬實力或者說是要以硬實力為基礎的。比如說美國,國家歷史很短文化底蘊不夠深厚。

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上最顯著的作用是擴大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以及知名度,包括以此吸引外國的精英人才匯謹輪閉聚,以提高國際地位。

文化軟實力也是評價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傳播過程中又會產生一些其他的利益,比如說中國的茶道的傳播其實幫助了中國茶葉的銷售,以及中國的陶瓷的海外交易。

文化軟實力也有利於國家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提高國民的民族認同感,榮譽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傳承。

第一,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軟實力,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進文化,能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促進經濟的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和諧的環境。

第三,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升國際地位。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堅定社會主義的方向,才能鞏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也只有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我們的了解和認同,贏得他國的尊重。桐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第四,提升文化軟實力既是現在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問題二:影視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

回答: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廣播電視事業的改革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廣播電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做好做強廣播電視工作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廣播電視事業既要遵循要求,又要順應民意;既要發揮作用,又要實現突破。

廣播電視事業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祥裂導群眾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前進。

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致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真正使廣播電視事業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堅強陣地。

(10)倡導什麼影視文化擴展閱讀:

軟實力是近年來風靡國際關系領域的最流行關鍵詞,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使人們從關心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准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

影視文化傳播倡導將健康的影視文化有效傳播給觀眾,從而構建觀眾與電影製作者的良性溝通與互動,是溝通電影製作者與電影受眾的重要橋梁。

影視文化泛指以電影,電視方式所進行的全部文化創造,即體現為電影,電視全部的存在形態。它有五個方面的文化特徵即群眾性、時代性、民族性、國際性、商業性。

閱讀全文

與倡導什麼影視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