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仿悄橋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創立狹義相對論。
3、康拉德·阿登納(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歷史時期。
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
4、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5、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備猛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B. 除了季羨林 還有哪些名人去過德國留學
林語堂1921年到德國殷內大學選修莎士比亞戲劇,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歸國。
C. 抗日戰爭中都有哪些將軍去德國留過學的
到歐洲勤工儉學的部分到過德國,朱德到過德國培缺液,但不是留學,更沒有在德配物國學軍事,扮塵而是避難。在德國專門留學學軍事的應該沒有,到日本留學的到是不少,基本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美國留學學軍事的就是孫立人。
D. 中國近代百年文學重要人物
季羨林
中國語言學家、作家、文學翻譯家。生於1911年8月6 日。山東省清平縣(現改姿鏈迅歸臨清市)人。自幼就學於濟南市,1930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的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格廷根大學從著名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格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交通斷絕,無法回國,即應聘在格廷根大學任教,並從著名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或稱焉耆 -龜茲語)。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應北京大學之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
季羨林於 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1979年起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80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1年任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1984年起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1985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季羨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歐語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語言(包括阿育王碑銘用語、巴利語、俗語和混合梵語)形態學方面,他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他發現並證明印度中世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喚蔽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著《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1944)一文;他還發現並證明不定過去時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的語法特點之一,著《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年代與來源的標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他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他還闡明原始佛教採用放任的語言政策跡此,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以及與語言問題相聯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問題。有關論文已編成《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一書。
③在吐火羅語的語義研究方面,他通過對《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本與其他語言的異本的比較,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寫成《〈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一文。1980年以來,他開始研究和譯釋新疆博物館收藏的吐火羅語 A《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已發表《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論文,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季羨林的論著還有《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1982)、《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1981)、《商人與佛教》(1985)等。季羨林又是勤奮的文學翻譯家,他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1952)、《五卷書》(1959)、《優哩婆濕》(1962)、《羅摩衍那》(7卷,1980~1984),還著有《羅摩衍那初探》(1979)一書和《〈羅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學的介紹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從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譯了一些文學作品,譯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
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會」成立。夫人:彭德華。
E. 德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代表人物
德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代表人物有許多,以下介紹幾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拉策爾(Friedrich Ratzel,1844-1904)是德國人文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他以《國土》(Lebensraum)為基礎,提出了「生命圈(Lebensraum)」的概念,認為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生命圈。他還主張將人類歷史分成了大陸移民、海洋滲透、海外擴張等三個階段,對世界發展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近代德國人文地理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菲利普·弗朗茨·馮·帕爾繆(Philipp Franz von Palmenau,1885-1920)。他對拉策爾的思想進行了擴展和深化,提出了「地域」(Landschaft)的概念,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維度來定義地域,並將地域作為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威廉·里希特(Wilhelm Riehl)、洛倫茨·范斯滕貝格(Lorenz von Steinberg)等人,他們都對德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有旅雀手著不可替代的貢獻。
F. 談辜鴻銘——何以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言人,為何能在德國紅極一時
辜鴻銘是中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位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 ,也是一位曾經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化名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於時代的誤解和政治禁忌,在國內辜鴻銘被世人遺忘了數十年之久。
與之相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和戰後的一段時間里, 辜鴻銘在西方世界可謂是紅級一時。 在當時歐洲人的眼裡,辜鴻銘是一位精通西方文化並能高論東西文明是非的東方大哲,是東方文化的代言人。那麼,他何以在德國影響如此之大呢?
一、辜鴻銘是何許人也?1、辜鴻銘出生
辜鴻銘(1857—1928)出生於 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個華僑世家, 曾祖父辜禮歡為英屬馬來半島的華人首領。由於前兆辜鴻銘的父親曾幫助英國商人布朗管理一個橡膠園,其勤勉忠厚,深得布朗先生器重。而因為 辜鴻銘母親為西洋人且自幼即曾接受西式教育 ,由於聰明伶俐,為布朗夫婦喜愛, 被收為義子。
大約在十三歲時布朗夫婦回蘇格蘭老家, 辜鴻銘被帶往英國讀書 。通過在英國的學習,年僅21歲的他就已經拿到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之後, 辜鴻銘又到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地游學 ,期間還曾入德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知識。
1880 年,二十四歲的辜鴻銘留學生活結束後返回檳榔嶼老家。 不久,便受命到殖民 *** 工作。在一次遊船上受人引薦,他便進入張之洞幕府,擔任張之洞的外交顧問秘書。一干就是20 余年,張之洞對他多有贊譽。
2、辜銘鴻與德國的關系是如何開始的呢?
通觀迄今的研究材料,雖然矛盾之處甚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 辜鴻銘接觸德國文化是從背誦德國經典名著開始的。 布朗先生為了培養辜鴻銘,要求他用背誦名著的方法先掌握英、德、法、拉丁語等重要語言,進而涉獵西方的文化、歷史、哲學和政治思想。學習德語並了解德國文化,當然也是從背誦德語經典著作開始。
一般認為是歌德的《浮士德》,傳記資料對此一般都有記載,相關的傳記作品也都演義了辜鴻銘背誦《浮士德》的情形 。辜鴻銘雖然極為推崇歌德,但他研讀的德語經典作家顯然遠不止於歌德。 從辜鴻銘在文章著作中自由引用歌德、海涅、席勒、諾瓦利斯等文學家,康德和費希特等德國古典哲學家以及俾斯麥等政治家來看, 他研讀背誦的德語經典著作相當廣泛,涉及文學、歷史和哲學等領域。
遺憾的是,雖然關於辜鴻銘家世出身的材料已基本詳實,他歸國之後的活動經歷也大致條理清晰,但對於 他早年在歐洲的生活及學習情況,人們所知甚少。 有人認為辜鴻銘在德國獲得過博士學位,也有人覺得他獲得過工科文憑。事實上在分析辜鴻銘的德國文憑問題雖然疑點多多,但有一點似乎沒有疑問,即 辜鴻銘在德國大學學習的是自然科學。
這其實正反映了十九世紀後期歐洲的社會現實:那時的德國充分利用歐洲最新的自然科學成果,再加上普法戰爭中所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 雖然起步比英法兩國晚了不少,但發展速度卻十分驚人, 在科技創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遠遠超過歐洲的其他國家。
因此,辜鴻銘在學習了解歐洲的自然科學知識時選擇德國,是順理成章的事。從現有的資料看,辜鴻銘游歷過的德國城市有柏林、萊比錫、魏瑪、耶拿等地,其中,魏瑪和耶拿更是德國盯悔沖的文化聖地,尤為辜鴻銘所青睞。 這種游歷和廣泛涉獵無疑有助於他逐漸形成自己對德國文化的整體看法。
二、為何受到德國人的追捧?在十一年的留學生涯中,辜鴻銘對歐洲的歷史、政治、社會民情、哲學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涉獵,但 他用功最勤而且也最拿手的還是西方的語言文學 。所以,辜鴻銘對德國的接受主要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讓他折服的是 歌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理想。
在辜鴻銘眼裡,德意志文化精神最終歸結到一點,這就是德意志民族的道德稟賦, 他們對秩序的熱愛和對不義的憎恨。 正因為如此,辜鴻銘才把德意志民族推到了 「歐洲現代文明合法的、正統的保護人」 的位置上,對德國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辜鴻銘曾經享譽西方多年,尤其在德國擁有極高凱殲的威望。 不過,辜鴻銘在德國獲得的這種盛譽並非一蹴而就。德國人,主要是知識界人士,對辜鴻銘的認同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前後的發展脈絡也基本清晰。
1、初出茅廬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 ,辜鴻銘在德國已經引起了個別知識分子的注意。不過,德國國內的反響顯然不夠強烈,也不夠深入,德國知識分子對辜鴻銘的關注只是零星的、間接的。換句話說,辜鴻銘在德國已初步知名,只不過名氣還不夠大。 最先引起德國知識分子注意的,是辜鴻銘文章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
在《尊王篇》中,辜鴻銘反復強調的一句話就是, 列強在中國面對的是一個注重道德修養的高度文明的國家。 顯然,辜鴻銘此時的愛國言辭是以他文化民族主義的思考為底蘊的。可以說,辜鴻銘最初主要是以一個 愛國主義者和文化民族主義者 的形象出現在德國人視野里的;這種融合了愛國主義熱情和文化民族主義思考的控訴,比較容易吸引西方知識分子的眼球。
至於德國知識界初步關注辜鴻銘的原因,除了他文章中所顯示出來的精深的西學修養、高超的外文水平、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以及上面所說的文化民族主義控訴這幾個一般原因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背景原因: 基於對中國長期的軍事侵略及經濟和文化滲透。
當時的西方世界普遍彌漫著一種輕視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 ,他們已經習慣了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歧視,也習慣了中國人對此的沉默。在這樣的時刻,辜鴻銘忽然站了出來,以純正漂亮的英語直斥西方,西方人自然容易感到新奇。
2、紅極一時
辜鴻銘在德國真正大為知名緣於《清流傳》 德 文本在德國的出版 。1911 年,辜鴻銘的英文著作《清流傳》(英文名《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由著名漢學家衛禮賢譯為德語並在德國出版,定名為《中國對歐洲思想的抗拒》,著名記者兼作家阿爾方斯·帕凱作為編輯者為這本書寫了一篇長序。
隨著《清流傳》德文本的出版, 辜鴻銘的著作由於德國讀者的加入而開始擁有更為廣大的讀者群。 這樣,辜鴻銘的思想觀點終於引起了更多德國知識分子的關注,並在他們中間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而 辜鴻銘在德國的名氣也迅速擴大, 這從德國媒體對辜鴻銘及其著作的連續報道上就可以看出來。
而之後,辜鴻銘的代表作 《中國人的精神》 由德國知名作家施密茨翻譯並在德國出版,繼《清流傳》之後再次在德國知識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不僅表現在不斷出現的評論文章和各抒己見的觀點,還表現在該書售磬很快, 應讀者要求,1917年即再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及戰後的數年中, 辜鴻銘在德國的聲望達到了極點 ,用「如日中天」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場熱潮中,不僅大多數德國知識分子對辜鴻銘格外欽佩,就連部分普通的德國百姓也知道他的名字。
三、為何早前的辜鴻銘無人問津?辜鴻銘在國內開始被廣泛且大量的研究並擠身於國學大師之列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後期了。 還是隨著學術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熱的興起,辜鴻銘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這之前,對辜鴻銘的研究要麼是不客觀,要麼就是報刊雜志的簡評,要麼就是非學術的政治上的批評。
辜鴻銘的學術思想長期少人問津,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從創作角度看, 辜鴻銘終生向西方宣揚東方文化,著書立說主要面對西方讀者, 因而著作多以英文寫成,文章也大多發表在國內的英文報刊、日本的英文報刊以及歐洲的報刊雜志上。正因為著作以外文寫就, 辜鴻銘當時在國內的影響面也就有限。
其次, 雖然辜鴻銘在西學方面造詣精湛,但他的國學水平在當時學者的眼裡仍可懷疑 。畢竟辜鴻銘是歸國之後近而立之年才開始用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治學方法上又不拘於訓詁考據,雖然他天賦超群,但底子終究還是有所欠缺。還有一點就是辜鴻銘偏激的性格、怪僻孤傲的言行以及頑固的保皇立場,使得人們對他的印象主要是怪誕和保守。
經過五四一役, 辜鴻銘作為頑固的前清遺老和封建衛道士的形象更是在國人眼中定了型。 在無數才智之士尋求富國強國之路的時代大潮中,辜鴻銘的復古立場確實不合時宜,因而不能期望辜鴻銘的學術思想能夠得到客觀和全面的評價。
四、總結辜鴻銘在德國的影響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他走紅德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辜鴻銘在西方、特別是在德國的聲譽日隆,他越來越多地被人視為一個有著深刻洞見的哲學家。無論怎樣通過上述的分析都可以表明, 辜鴻銘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化名人。
文化(14)德國(24)歌德(1)
G. 哪些中國名人曾留學德國
周總理、中科院院長,科技部部長, 文化界名人也很多,如季羨林、蔡此櫻元培是一位。還有蔣百里。朱德1922年也去讓讓了德國留學森滑叢。還有很多。
H. 德國哲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德國著名哲學家如下:
1、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2、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首御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
4、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者蠢岩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5、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戈特弗里檔姿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I.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J. 圖賓根大學的德國名人
自2004起就任德國聯邦總統的霍斯特-科勒曾在圖賓根學習經濟學和政治科學,他也在應用經濟研究中心作助教工作,2003年起,任圖賓根大學副教授。當然,圖賓根古往今來的名人還遠遠不止科勒。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約瑟夫·拉青格、發現以及描述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醫生阿爾茨海默、「天上的立法者」開普勒、德國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德國最偉大的詩人荷爾德林、浪漫主義詩人烏蘭德、藝術童話大家豪夫、客觀唯心主義謝林,以及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的黑塞也都在這里學習生活過。
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學者和政治家以及10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或者工作過:
威廉·拉姆齊(William Ramsay) 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卡爾·費迪南棗禪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 190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1939年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得主
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格奧爾格·維蒂希(Georg Wittig) 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mut Michel) 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伯特·薩克曼(Bert Sakmann) 1991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199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古特·布洛伯爾(Günter Blobel) 199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馬丁·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德國經濟部長(1984-1988年)和歐盟委員(1989-1999)
赫塔·多伊布勒-格梅林(Herta Däubler-Gmelin), 德國司法部長(1998-2002年)
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 德國前總統(1994-1999年)
菲力普·耶寧格(Philipp Jenninger),德國聯邦議會主席(1984-1988年)
克勞斯·金克爾(Klaus Kinkel),德國司法部部坦歷長(1991—1992)德國外交部長(1992—1998),聯邦德國副總理(1993年—1998)
格布哈爾德·穆勒(Gebhard Müller),巴登-符騰堡州州長(1953—1958)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院長(1959-1971)
卡洛·施密特(Carlo Schmid),德國政治家及「憲法之父」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德國外交部長(1932-1938)
格哈德·安修斯(讓岩搜Gerhard Anschütz), 黑森州憲法之父
赫爾穆特·奧斯曼(Helmut Haussmann), 德國經濟部長(1988-1991)
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2000-2004年)和德國總統(2004-2010年)
於爾根·斯塔克(Jürgen Stark),首席經濟學家和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
克勞斯·特普費爾(Klaus Töpfer),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
歐根葛斯坦邁亞
歐伊根·格斯騰邁爾(Eugen Gerstenmaier)(1906–1986),德國聯邦議會主席(1954-1969)
瓦爾特·延斯(Walter Jens)(1923-),語言學家,文學史學家和評論家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1927-) 德國作家,他在西方文壇和另一位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齊名
庫爾特·喬治·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 德國總理(1966-1969)
莉塔·蘇斯慕特(Rita Süssmuth),德國聯邦議會主席(1988-1998)
洛薩希爾伯特(Lothar Hilbert),歷史學家(生於1924年)
漢斯·蒙森(Hans Mommsen)歷史學家(生於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