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
牛(拼音:niú)是漢語常用字,此字最早見於商代 ,其古字形像突出一對牛角的牛頭。本義即牛科動物牛。
牛有吃苦耐勞的本性,故引申為頑強、有耐力,又指人的脾氣固執、不肯輕易馴服,這是取牛的脾氣執拗之意。牛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牛也是姓氏之一。
牛用作左偏旁時寫作牜。用牛作意符的字多與牛相關,如:犢、氂、牟。有的泛指牲畜,如:牧、牢、犒。
象形字
「牛」字的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體:只要描繪出特徵最鮮明的牛角,不畫全身也能看懂這是牛。新附1出自商代的「牛簋」,是非常寫實的牛頭:彎角、橫耳、圓眼、寬鼻孔、大肋巴。典型的牛的特點。商代甲骨文為了書寫方便,把牛頭從輪廓化變為實化了,而且也瘦化了。
但依然看得出牛頭的形象來。此後,周代金文、秦篆一脈相承,都相沿這樣的形體發展下來。但從漢代隸書起,「牛」便只下一隻角,寬的嘴巴也變成長尖的「尾巴」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