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維度的理論有哪些

文化維度的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9 16:11:45

A. 霍夫斯泰德的四個文化維度是什麼

荷蘭文化協會研究所所長霍夫斯坦德,用20種語言從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在收集了40個國家,包括從工人到博士和高層管理人員在內的、共116,000個問卷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撰寫了著名的《文化的結局》一書。根據研究成果,霍氏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區域或國家的這種程序互有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可分為四個維度: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荷蘭學者Hofstede認為,企業文化是價值觀和實踐的復合體,其中價值觀是核心,實踐部分則包括意識和象徵。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確的組織文化層次結構,他認為,企業文化由價值觀和實踐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價值觀由三個獨立維度(對安全的需要、以工作為中心、對權威的需要)組成,而實踐部分則由六個獨立的成對維度(過程導向——結果導向、員工導向——工作導向、本地化——專業化、開放——封閉、控制鬆散——控制嚴格、規范化——實用化)組成。[1]
Hofstede的組織文化問卷立足於企業文化本身的內容和結構,清晰地勾勒出價值觀和實踐兩方面的維度結構。但其模型價值觀的3個獨立維度不能很好地區分各個組織之間的差異,同時忽略了一些被企業文化學術和實務界所熟知的價值觀(如創新等)。由於定性研究的訪談提綱偏重於考察組織內部,忽略了企業文化受外部環境影響,因此在實踐部分的維度結構中,也沒有出現諸如社會責任這類的維度。[1]
後來,在加拿大心理學家邁克爾·哈里斯·邦德集中在遠東地區研究的基礎上(Hofstede and Bond, 1988),又補充了第五個緯度。

文化差異的五個指標
那麼,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究竟應該怎樣來表示呢?霍夫斯坦特從其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
一、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權力距離即在一個組織當中,權力的集中程度和領導的獨裁程度,以及一個社會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組織當中這種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業當中可以理解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一種文化究竟是大的權力距離還是小的權力距離,必然會從該社會內權力大小不等的成員的價值觀中反映出來。因此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就可以判定一個社會對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傾向於不接受管理特權的觀念,下級通常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更平等,關系也更融洽,員工也更善於學習、進步和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中國相對而言,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徵非常重要,上級所擁有的特權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特權大大地有助於上級對下屬權力的實施。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創造和員工在企業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因而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採納「構建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為員工在工作當中提供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不斷進步」這兩項人本主義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當中有意識地減小企業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才會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二、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沖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僱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個人競爭,並對個人表現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中國和日本都是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員工對組織有一種感情依賴,應該容易構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
四、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與女性度即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價值標准。對於男性社會而言,居於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於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而女性社會則完全與之相反。有趣的是,一個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評價越高,其男子與女子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也就越大。美國是男性度較強的國家,企業當中重大決策通常由高層做出,員工由於頻繁地變換工作,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因而員工通常不會積極地參與管理。中國是一個女性度的社會,注重和諧和道德倫理,崇尚積極入世的精神。正如我們上面的敘述,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的人本主義政策是可行的。
通過對上述文化四維度調查數據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證實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是根植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很難輕易被改變。文化差異是由各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所產生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霍氏的各文化維度指標值中,可得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就是在同為東方文化圈的中國大陸、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較明顯的。就如中日兩國文化都是一種集體主義導向,但兩種集體主義卻有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異之外,不可否認,還有投資合作夥伴「公司文化」的風格差異。可以說,公司內文化差距越大,產生文化沖突與困惑的可能性與強度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文化差異的指標不會只有四個。但即使只考慮這四個文化差異指標,且認為每個指標也都只有兩種情況,按照排列組合來分析,也可能有68種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業文化類型的多樣性相兼容。
五、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個維度從對於世界各地的23個國家的學生的研究中得出。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國學者設計的調查問卷,可以說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長期取向的價值觀注重節約與堅定;短期取向的價值觀尊重傳統,履行社會責任,並愛『面子』。這一維度的積極與消極的價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義中找到,他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哲學家,生活於公元前500年;然而這一維度也適用於沒有儒家傳統的國家。

文化四指標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霍夫斯坦特認為,以上四種文化指標或因素對於管理中的領導方式、組織機構和激勵內容,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對領導方式的影響
對企業領導方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以及「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霍夫斯坦特認為:美國是個人主義最高的國家,因此美國的領導理論以被領導者追求個人利益為基點。然而美國的領導理論並不適用於第三世界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屬於集體主義社會,職工關心群體,希望從群體中得到保障,並且願意以對群體的忠誠為酬報。霍夫斯坦特還認為「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實現職工參與管理的情況。法國和比利時「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沒有參與管理的要求,所以企業中很少看到工人參與管理的情況;荷蘭、瑞士等國「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處於中間狀態,因此企業中存在參與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
二、對組織結構的影響
對企業組織結構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確定性的程度」。這是因為組織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權力以及減少或防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法國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大,又迫切要求防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因此傾向於「金字塔」式的傳統層次結構。聯邦德國雖然有較強的防止不確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較小,因此注重規則制度。美國、荷蘭、瑞士等國,接受權力差距的程度處於中間狀態,因此在這類國家中是各種組織形式並存。
三、對激勵內容的影響
對企業激勵內容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防止不確定性的程度」和「男性化與女性化」。美國和其他盎格魯民族國家是個人主義程度很高的國家,所以這些國家的激勵方法多從個人出發,以個人的自我實現和個人獲得尊嚴作為激勵的主要內容。第三世界國家與日本是集體主義程度較高的國家,激勵就要著眼於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過分獎勵個人往往行不通。美國人傾向於「男性化」,所以適於把承擔風險、進取獲勝作為激勵的內容。日本和法國雖然也傾向於「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較強,因此一種無危險、很安全的工作崗位就成了激勵因素。荷蘭和北歐各國人民的價值觀傾向於「女性化」,防止不確定性的心理又比較強,因此他們不像美國人那樣愛好個人競爭,而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激勵因素。

文化沖突的不良後果
總體看來,對世界上大多數管理者而言,管理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藝術,真正有效的管理是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而進行管理,國際企業組織的管理更是如此。事實上,管理不是處理具體的東西,而是處理對人有意義的「信號」。這種信號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文化滲透於管理和組織的全過程。在一個具體的國際企業組織中,文化沖突的產生原因主要有:種族優越感、不恰當地運用管理習慣、不同的感性認識、溝通誤會、文化態度等等。如果一位國際企業中的經理自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優越,堅持用以自我為中心的管理觀對待與自己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的員工,必然會導致管理失敗,甚至遭到抵制,這類例子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中並不鮮見。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與習俗,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態度和感性認識,還會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從國際企業管理實踐的角度看,文化沖突的形成原因是國際企業經理人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經營所必須避免與很好解決的問題,否則必然發生文化沖突,而且文化沖突又導致文化困惑,文化困惑又加劇文化沖突,二者的交互影響,會出現以下不良結果:
一、極度保守
文化沖突影響了跨國經理與當地員工的和諧關系,經理們也許只能按照呆板的規章制度控制企業的運行,對員工更加疏遠;與此同時,員工則對工作變得不思進取,經理的行動計劃實施起來也十分艱難,結果雙方都不會有所作為。
二、溝通中斷
當經理與職工的距離大到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溝通便自然中斷,結果經理人員無法了解真情,雙方在不同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三、非理性反應
經理人員如不能正確對待文化沖突,就會憑感情用事。這種非理性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員工非理性的報復,結果誤會越多,矛盾越深,對立與沖突更趨劇烈。
四、懷恨心理
對於發生的沖突,沖突雙方如不耐心地從彼此的文化背景中尋求文化「共識」,而一味的抱怨對方的魯莽或保守,結果只會造成普遍的懷恨心理。
企業跨國經營由於處在不同「文化邊際域」所產生的文化沖突,對一個渴望實現成功經營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如不有效地管理,還會造成國際企業市場機會的損失和組織結構的低效率。在內部管理上,由於人們之間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目標和行為規范必將導致管理費用的增大,增大企業目標整合與實施的難度,提高企業管理運行的成本。在外部經營上,由於語言、習慣、價值等文化差異使得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從而加大市場經營的難度。
霍夫斯坦特根據他的研究得出了結論:過去80年,理論家和企業家忽視了文化與管理的關系,是一大弱點。霍夫斯坦特還指出:許多管理理論產生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所有管理文獻幾乎都由美國主宰。可是美國由於其獨特的文化,它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對其他國家不完全適用。有些歐洲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不注意這一點,把引進管理與引進技術同樣對待,結果造成經濟和人力的重大損失。相反,日本的管理雖然也主要來源於美國,但結合日本國情進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全面質量管理小組,其觀念創始於美國,但是經過改造以後就成了日本的特色,現在美國反而要向日本學習。因此,霍夫斯坦特明確指出:管理者必須具有「文化敏感性」。

B. 文化維度可以研究什麼

文化維度可以研究個人與群體間的關聯程度

個人主義文化注重個體目標,相反,集體主義文化則更強調集體目標。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應當自己照顧自己和直系家庭,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期望他們的內群體或集體來照顧他們,作為這種照顧的交換條件,他們對內群體擁有絕對的忠誠。

個人主義沒有圈內(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明顯差別,而集體主義卻有明顯的圈內和圈外的差別。權力距離大的文化成員視權力為社會的基本因素,強調強制力和指示性權力,而權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員則認為權力的運用應當合法,重視專家或合法性的權力。



文化維度相關信息

不確定性規避:表示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態度。對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強的文化往往有明確的社會規范和原則來指導幾乎所有情況下發生的行為,而規避不確定性程度較弱的文化的社會規范和原則就不那麼明確和嚴格。

男性/女性氣質:表示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社會角色如何分配的認識。陽剛型社會性別角色有明確的劃分。陰柔型社會性別角色有所重疊。陽剛型社會的文化成員贊揚成就、雄心、物質、權力和決斷性,而陰柔型社會的文化成員則強調生活的質量、服務、關心他人和養育後代。

C. 文化有哪些理論

轉載
最有影響的四個跨文化理論提出了區分文化差異的方法和維度,對幫助我們理解、解釋和預測特定群體的文化行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六大價值取向理論(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論的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 &Strodtbeck
Kluckhohn ,哈佛大學的教授,參與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戰爭情報處組建的專家隊伍,研究不同文化的價 值、民心與士氣。
對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價值觀的分析、對美國德克薩斯州不同文化與種族的社區共存的大規模研究
成果:《價值取向的變奏》——六大價值取向理論
1、對人性的看法。
美國認為人性可彎凱善可惡,是善惡混合體,又可能改變;美國強調制度,盡可能考慮人性惡帶來的壞行為。很難改變。「三歲看、老」
中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制度比較稀鬆。
2、人們對自身與外部自然環境的看法。
中國人講求風水,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美國人更強調通過改變自然環境去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達到自己的目標。人主導環境。
東南亞海嘯事件:美國人認為是人類預測不準備;中國及亞洲國家認為是人破壞自然帶來的災難。
3、人們對自身與他人關系的看法。
中國:集體主義
西方:個體主義
4、人的活動導向
美國「強調行動的社會,人必須不斷的做事,不斷的處於在動之中才有意義,才創造價值。不僅要動,還要快。快餐文化,
亞洲社會。靜態取向,安然耐心被視為美德,強調「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強調無為而治。
當美國人發現問題總是傾向於立即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實施;而東方人有時會選擇靜觀,什麼也不做,讓時間與外界環境自然成熟,再抓時機去把問題解決掉。
5、人的空間觀念模鬧型
中國人傾向於把空間看做公共的東西,沒有太多隱私而言;
美國人、德國人傾向於把空間看做個人的私密之處,他人不能輕易走進。
6、人的時間觀念
一是關於時間的導向,即一個民族和國家注重過去、現在和還是未來。
一是針對時間的利用。即時間是線性的,應在一個時間里做一件事;還是時間是非線性的,在同一時間里可以做很多事。
中國文化關注過去旦猜和現在,而較少注重未來;美國文化很少關注過去,基本著眼於現在和未來,這種導向在中美兩國創造的文學、電影和藝術作品中稍見端倪。
美國、德國文化,一個時間做一件事;義大利、中東人,同時做多件事。
該理論沒有探索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為什麼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這六大價值取向上會如此不同。

二、文化維度理論(霍夫斯塔德)
文化維度理論是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是實際調查的產物。起初並無理論框架。20世界70年代初,對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的IBM員工的文化價值觀的調查。
成果:《文化的後果》 四個價值維度
1、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著眼於個體還是集體的利益)
2、權利距離(人們對於社會或組織中權利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3、不確定性迴避(對事物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
4、事業成功與生活質量(追求物質還是強調人際和諧)
20世界80年代,重復研究,不僅證實前面四大維度,還發現一個新的維度:
5、長遠導向與短期導向(著眼於現在還是放眼於未來)發表於《文化與組織》書中。

三、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理論(蔡安迪斯)
霍式理論認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是同一維度上的兩級,即一種文化如果在個體主義上得分高,就意味著在集體主義上得分低;反之亦然。一種文化不可能既很個體又很個體。
蔡認為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不是一個維度的概念,也不是兩個維度的概念,二是一個文化綜合體。並將這個概念降到個體層面,用它來描述個體的文化導向而非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導向。

閱讀全文

與文化維度的理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