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廣西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

廣西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2023-05-10 03:34:04

1.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哪些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岩、邕寧頂螄山遺址,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等。

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有距今10000年到12000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岩、邕寧頂螄山遺址,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等。

這些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火候很低,質地粗糙,紋飾簡單,代表了陶器剛發明不久的技術水平。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的也有磨製的,在文化層中還發現了最早的栽培稻遺跡。

2020年12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件微型鳥雕像」入選美國考古學會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件微型鳥雕像距今1.35萬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成為繼出土8萬至10萬年前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及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後,該遺址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2.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先秦時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礫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萬―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與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約6000―3000年前,廣西跨入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存在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南寧市范圍,發掘出了駱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處貝丘遺址,從中出土了彎塌一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穀的脫殼工具,其中南寧市亭子圩遺址出土的這類工具,經C14測定為11000年。年代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萬年縣的一萬年稻穀遺址早1000年。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經卓有成效,已經會根據潮水的漲縮選擇田塊。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貴,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飯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米糕系列、米餅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等12個系列,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副食的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化物。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駱越人的這一大貢獻,與日月齊光。

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製造的靈山型、冷水沖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設計奇巧,工藝精湛,花紋繁縟。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勢,脊樑與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獅,身上飾以稻穗文,這一畫龍點睛之筆,正是駱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別標記。鼓面上的太陽紋告訴我們,駱越人有自己的歐幾里得,公元前他們就能夠在鼓面上表現出分割圓法。分割圓法被認為是兩千多年前一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志,從記載上看當時世界上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能分割圓,人們沒有想到壯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罷了。駱越人製造的鐓、圓形器、牛首提梁卣、鍾、靴形鉞等青銅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設計精巧,卣紐和卣腹上四頭圜眼圓睜的水牛頭,堪稱一絕。

駱越人的生產工具別具一格,其早期的帶肩石斧和有段石錛,是典型的越人產品。所鑄造的銅鉞類包括靴形鉞、扇面鉞、風字形鉞、鏟形鉞、圓頭形鉞等,形狀多變、精巧實用,表現了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其所製造的大石鏟為國內一絕,長舌形,束腰,邊沿加工精細圓潤,束把處有邊牙,以便綁牢。最大的長60多厘米,寬20多厘米。既是生產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品,祭祀稻作神靈時又是神器。其設計獨具攜游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戰國銅棺,合浦鴨首流銅魁、鳳凰形銅燈、人足形銅盤等,都閃耀者駱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駱越人創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於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里,另有5處分布於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共有84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辯鬧銷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塗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震動人心。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後世仿製。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話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岩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不僅整齊劃一,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一個「地點」(世界岩畫規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象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一絕。花山崖畫不是靜態古老文化,而是活態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一帶,還保留有「蛙婆節」,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稱為蛙形舞姿。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廣西稱'桂'由此而來),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長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廣西境內。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攻佔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廣西為南越國屬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域分屬鬱林、蒼梧、合浦3郡21縣。其中鬱林郡治布山縣(今桂平西南),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從漢建武十九年(43)從徐聞遷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內)。此外,漢時今廣西還有小部分地域分屬零陵、武陵郡。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屬蜀國。吳在今廣西境內設桂林、始安、臨賀、蒼梧、鬱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屬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屬蜀國的興古郡。設置的縣增至39個。

兩晉時期,今廣西境內設置蒼梧、鬱林、桂林、合浦、始安、臨賀、晉興、寧浦、永平、西平10郡,設置的縣增至57個,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統轄。

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地域始屬南朝宋、齊、梁,後大部屬陳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屬北朝周。先後設置9州、48郡、127縣,其中37郡、78縣為新設。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為九州,廣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楊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屬荊州。先後設置85個縣,其中61個承襲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於貞觀元年(627)將全國分為10道,今廣東、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東北部分地域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屬黔中道,桂東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將嶺南道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南寧在唐朝開始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道除廣西外,還包括現在的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嶺南西道設立桂、容、邕三管經略使,史稱'三管',基本上形成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此外,富川、鍾山、賀州、藤縣、岑溪一帶屬嶺南東道。貞觀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34州。這些州大部分沿襲久遠,直到明清時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縣。唐朝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24個縣,唐末減至154個。從唐朝開始,在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置50個羈縻州、51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今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餘地區全屬南漢。這一時期,今廣西境內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襲唐代,設置的州有37個,其中34個為唐舊州;設置的縣有135個,其中133個為唐舊縣;此外還有羈縻州32個,羈縻縣31個。

宋朝開寶四年(971),宋滅南漢,統一嶺南。先後將全國劃分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於廣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路。元豐元年(1078),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治所設在桂州(今桂林),桂林從宋朝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轄地除廣西外,還包括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此外,分荊湖路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南路。大觀元年(1107),分廣南西路另設置黔南路,轄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觀三年(1109),黔南路並入廣南西路,更名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廣南西路。南渡後更名為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廣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府、41州、3監、139縣、85羈縻州、80羈縻縣。

元朝時期,設省、路(府)、州、縣四級區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廣西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從湖廣行中書省南部劃出,設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行中書省內劃為12路、1府、1司、9州分別統轄各縣。12路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靜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移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東)、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寧明),潯州路(治桂平),來安路(治奉議州,今田陽)、廉州路(治合浦)、欽州路(治欽州)、鎮安路(治今德保),還有平樂府(治平樂)、慶遠南丹安撫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鬱林州、容州、象州、賓州、橫州、融州、藤州、賀州、貴州。此外,今全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行中書省(治今湖北武昌)統轄。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2府、1安撫司、13路、9州、53縣、60土州、8土縣。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11個府和3個直隸州統轄各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寧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3個直隸州是:歸順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東)、泗城州(治今凌雲)。此外,全州原屬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後,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

清朝時期,推行省、府(直隸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廣西全省劃分為11個府、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泗城府(治凌雲)、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天寶,今德保);2個直隸廳是:上思直隸廳(治今上思)、百色直隸廳(治今百色);2個直隸州是:鬱林直隸州(治今玉林)、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欽州直隸州(治今欽州),均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劃歸貴州省統轄。清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10土司和3長官司。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地域與清朝大致相同。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全省劃分為10府: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慶遠府、梧州府、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思恩府,分別統轄各縣。民國二年(1913)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民國六年(1917),全省劃分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寧道(治今南寧)、蒼梧道(治今梧州)、鎮南道(治今龍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別統轄各縣。始自明清的對土官管轄區的改土歸流措施,至民國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縣改設新縣。民國十五年(1926),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制,把全省劃分為若干區。民國十九年(1930),全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在此期間,廣西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達28年之久。民國三十三年(1944),全省劃分為8個區,轄99縣,外加1個直轄市和1個設治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省劃分為1市(桂林)、15區(1―15區)、99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統轄。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12―1936)遷於南寧。

新中國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廣西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1952年12月10日,在壯族聚居的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從自治區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的3月5日改為12月11日,與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總之,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也曾涌現出許多傑出的壯族兒女,如黃少卿、儂智高、瓦氏夫人、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黃鼎鳳、吳凌雲、陸榮廷、鄭獻甫、盧燾、韋拔群、韋國清、黃現璠、覃應機、黃榮等等。

3. 廣西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那些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

這個就很難列個清單了,因為太多了。
很多遺跡、舊址、建築工程、寶貴文件(歷史資料)等都屬於物質文化遺產。

我在這里就列舉一些有點名氣的廣西的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國家認可的)供你參考了。

白蓮洞遺址 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鯉魚嘴遺址 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感馱岩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頂螄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
靈渠 秦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秦城遺址 秦至晉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合浦漢墓群 漢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
花山岩畫 戰國—東漢 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
金田起義地址 1851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縣
太平天國永安活動舊址 1851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
柳侯祠碑刻 宋至民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劉永福、馮子材舊居建築群 清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 1929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軍部舊址 1929—1930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龍州縣
紅軍標語樓 1930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湘江戰役舊址 1934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 1938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昆侖關戰役舊址 1939~1940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柳州市
李宗仁故居(包括李宗仁官邸) 1921、1948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桂林市
李濟深故居 民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
胡志明舊居 1942~1954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至於重要的國家級出土文物,你可以抽空去民族大道的廣西博物館看看,免費的。
比如:羽紋銅首燈( 漢代的青銅環保油燈 )、翔鷺紋銅鼓( 其實民間的很多銅鼓都是家族好幾代人一直沿用的 )。

4. 百色歷史簡介 關於廣西百色的歷史簡介

1、百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掘帆,右江上游,介於東經104°28'-107°54',北緯22°51'-25°07'之間,西與雲南文山州相接,北與貴州興義市毗鄰,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緊連,南與越南接壤。總面積3.6252萬平方公里。

2、百色是隱沒人類的重要發源地,是以壯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駱越文化灶散納和雲貴高原文化的結合部,是世界壯泰語系民族的文化軸心地帶,也是中國的革命聖地之一,文化底蘊相當深厚。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美的山河、光榮的革命傳統、多彩的民族風情、豐富的人文景觀,使百色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

3、歷史上,百色曾是重要的人類發祥地。遠古洪荒,人類的祖先曾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迄今為止,在右江兩岸挖掘出來並經專家認證的史前文化遺址就有100多處。經國內外考古專家多年研究測定,百色舊石器年代為距今80萬年前。百色舊石器研究成果動搖了統治學術界長達半個多世紀「把亞洲人類貶低為文化滯後區」的「莫氏線」(Movius Line)理論。

4、百色不但富涵光輝燦爛的史前考古文明和反映歷史發展腳印的古跡遺址,而且還發生過在歷史上深有影響的事件。著名的歷史事件有儂智高抗交趾反宋農民起事、劉永福率黑旗軍援越抗法、震驚中外並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導火索的西林教案、游維翰反洋教的游勇起義。這些事件,不僅演繹了百色歷史前進的蹤跡,還為後人留下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5. 廣西有哪裡地方發現了古人類遺址

廣西已成為國內繼北京周口店之後又一古人類研究的熱點地區。其中重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和甑皮岩人4處古人類化石產地及百色古人類文化遺址等。 1、麒麟山人:1 956年1月裴文中發現於來賓縣橋鞏合龍村的蓋頭洞(當地壯語稱「卡姆』』,漢譯作豬洞或牛洞)。因山形似麒麟而得名,山長110m,洞口距地表高7m。出土化石有殘破的人類頭骨化石和粗製的石器及人工打制石片,推斷其生存年代處於晚期智人階段,即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為第四紀更新世晚期。據近年研究同柳江人、甑皮岩人化石的臉部特徵對比表明,麒麟山人有可能屬壯族先民的始祖,並且很有可能是用火的先人。麒麟山人的發現,對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華南類型以及現代廣西少數民族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白蓮洞人:1956年元月,裴文中等在來賓發現麒麟山人之 後又發現了白蓮洞遺址。白蓮洞位柳州市南郊12km,地處白面山(海拔249.8m)北坡,洞口距地表高27m,由高大寬敞的前廳(約7000 m2)和後穴道(長1870m)組成,洞內有長370m的地下河。當時雖未發現巨猿和古人類化石,但在堆積層中卻發現了古人類活動的遺物,如用礫石打制的石器擊破的軟體動物外殼和少數鹿牙等化石,還有扁尖的骨椎和粗製骨針。後來,於1973~1982年,經柳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協助下曾4次發掘,計發現2枚人類牙齒化石,出土的石器500餘件,大都為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和少量新石器時代的磨光石器,』還有一種穿孔石器,被認為是用於農業播種點穴用的,表明白蓮洞人當時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經濟。在遺址中尚出土3500餘件動物化石,說明白蓮洞人以狩獵經濟為主;使用火的痕跡非常明顯,燒火堆積有2處,均呈橢圓形,直徑1.03、0.45m,厚30、15cm,土質發紅,有灰白色灰燼夾雜其中,並有燒過的動物骨骸,說明白蓮洞人已有熟食的生活習慣,是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生活的標志。據近期的測定研究,人牙化石迄今已有3.7萬年的歷史。3、柳江人:1958年9月,柳州市東南新興農場的工人在農場西面的岩洞內挖掘肥料時,於一個海拔230m,高出附近地面70~80m的通天岩中,發現了一具較完整的頭骨,引起場領導的重視,立即報告省里轉報北京。隨後經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發掘,相繼發現4個胸骨和5個腰椎骨以及大熊貓、箭豬、中國犀、東方劍齒象、巨狹、獾卜水獺、竹鼠、獼猴、猩猩、果子狸、陸龜和牛、鹿類等一批動物化石。1959年圓嫌9月,該人類化石經吳汝康研究定名為柳江人,認為是原始黃種人(早期智人)的中弊段年男性。後經1986年再研究,認為柳江人屬蒙古人種中的晚期智人類型,迄今已有4萬~5萬年歷史,其體型特徵與現代人基本相同,比古人階段的馬壩人(廣東)和丁村人(山西)進步,比新人階段的山頂洞人(北京)和資陽人(四川)原始,其生存時代屬第四紀更新世晚期,是廣西乃至全國最早的現代人化石。據最新資料,經廣西自然博物館、南京師范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對通天岩出土地點的文化層,進行鈾法年代測定,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萬年至13萬年之間或更早。4、甑皮岩人: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峰林平原上獨立山的西南側,於1965年由自治區和桂林市文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隊發現。前部為一岩屋式洞穴,寬12m,深15m,高3~5 m.,底面積約200m2,文化層堆積厚3m左右;後部為地下水道向山內延伸,水位低於洞底3~4m,渚水終年不涸橘卜手。經1973-1975年發掘,洞內文化層為灰色粘土、碎塊石,出土男女老少嬰完整骨骸30多具,屬原始集體合葬,以屈肢蹲葬為主,另有骨器數十件,陶片近千,動物化石及水生螺蚌類骨殼數千,還有火塘、灰坑等遺跡。文化層之上為厚l0~80cm的鈣板覆蓋。據北京大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對取自鈣板表(底)層及文化層內的螺殼、動物骨骼經碳14測年數據,分別為3370、6600、11310、7580年;而陶片於1978年由上海博物館用熱釋光法測定為10550年,其燒成溫度僅680·相當原始,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瓷器。由此推測,該洞穴古人類的生活年代距今大約在7500~1萬年左右。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較早的古人類。

6.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廣西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7. 廣西壯族地區有哪些旅遊資源

廣西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全區有可供開發的景區、景點400多處,分布於8個地區、63個縣。
(一)自然景觀
1.峰林景觀
廣西的峰林是發育完美的熱帶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它們平地拔起,氣勢超群,造形奇特。形態最典型、風景最秀美的是桂林、陽朔一帶的石灰岩峰林,曾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譽為「碧蓮玉筍世界」。此外,在桂東北、桂中、桂東南、桂西等地也隨處可見石灰岩峰林。
2.岩溶洞穴
宏慧纖廣西洞穴眾多且景觀優美,素有「無山不洞,無洞不奇」之稱。據統計廣西溶洞約有10萬個。在瑰麗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石蓮、石林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比較著名的有蔽仿旱洞型的桂林的蘆笛岩、七星岩,柳州的都樂岩,武鳴的伊嶺岩,北流的色漏洞、玉林龍泉洞等;有水洞型的桂林冠岩、荔浦豐魚岩、灌陽龍宮、鍾山碧水岩、馬山金倫洞等以及考古陳列型的桂林甑皮岩(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穴遺址)和龍隱岩(存有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200多件),柳州白蓮洞(中國史前人類文化的重要遺址)等。
3.山地景觀
廣西海拔高於1,500米的山峰有數十座,大多山體雄偉,氣勢磅礴,林木蔥郁,景色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適於科學考察遠足攀登。如貓兒山、大瑤山、大明山、元寶山等
4.河湖水景
廣西河流眾多,清澈娟秀,在地域上多與奇峰相配,形成一派山環水繞,山水相依的秀麗景色。除舉世聞名的灕江外,景色優美的還有融水的貝江、資源的資江、宜山的下規河、大新的黑水河、崇左的左江、寧明的明江等。湖泊風景多以較大的湖泊或水面為主景,湖岸的山丘、原野和農家村舍、田園風光或城市風貌等為襯景而組成。如桂林的榕湖、杉湖,南寧的南湖,柳州的龍潭,貴港的東湖,陸川的龍珠湖等。此外,廣西還有不少水質優良、水面寬闊、群山環抱、湖光山色十分秀美的水庫,如靈川青獅潭、百色澄碧河、富川龜石、邕寧大王灘、合浦洪湖江、玉林寒山等水庫。
5.瀑布景觀
位於中越交界的歸春河上游的德天瀑布聞名遐邇,其瀑面寬100多米,高約80米,呈三疊狀飛瀉而下,水聲轟鳴,勢若奔馬,非常壯觀。其他著名的瀑布還有資源的寶鼎瀑布、隆林的冷水瀑布、靖西的三送嶺瀑布、龍州的響水瀑布、碧粗上思的應天府瀑布等。
6.泉流景觀
在八桂大地上,泉流眾多,分布廣。冷、熱、溫、沸四泉均有,其中分布最廣的是溫泉。比較著名的有龍勝溫泉、陸川溫泉、象州溫泉、全州炎井溫泉、平樂仙家溫泉。這些溫泉流量大,水溫適宜,含多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四周風景宜人,是度假、療養、休閑的好去處。
7.濱海景觀
廣西的海岸線長達1,595公里,島嶼眾多,海水清澈,沙灘潔凈平緩,濱海風光十分誘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海的銀灘,10公里長灘,沙自灘緩,風輕細浪,陽光明媚,是國際、國內遊客嚮往的「三S」(陽光、沙灘、海水)旅遊熱點;還有「大、小蓬萊」之稱的潿洲、斜陽島嶼風光,兩島均有古火山遺址;北海還有觀濤日出勝地之稱的冠頭嶺。欽州的龍門七十二涇,以72條水道環繞100多個島嶼,泛舟其間,猶如進入學宮,別具一格,引人入勝。此外,還有江山月亮灣和大平坡、東興氵萬尾金灘等。
(二)人文景觀
1.文物古跡和革命紀念地
廣西歷史悠久,古人類、古建築、古文化遺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爭紀念遺址眾多。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頒發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比較著名的有年代久遠的柳州白蓮洞、桂林的甑皮岩、南寧豹子頭等古人類遺址,興安靈渠等古水利工程,寧明花山壁畫,著名的古建築有桂林王城、容縣真武閣、柳州柳侯祠、興安嚴關、恭城的文廟、合浦的大士閣等。近現代的一些革命活動紀念地,如太平天國的發祥地一一桂平金田村、百色紅七軍軍部、龍州紅八軍軍部舊址、欽州劉永福故居、李宗仁故居、抗戰時期的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等都具有考察、參觀和瞻仰的價值。
2.民族風情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他們各自的語言、服飾、建築物、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喜慶節日、民間藝術、工藝特產、烹調技術等,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為民族風情觀光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都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人們去觀光。
3.現代建築群體和園林藝術
40多年來,廣西的城市建設已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建築群、道路、橋梁、園林綠化等都有很大成績。
廣西的園林各具特色,南寧市的公園、植物園以南亞熱帶風光為特色,桂林、柳州的公園多以中亞熱帶風格為主體,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自然景觀(如岩溶景觀、水體景觀等)和古建築構成各具特色的園林藝術。近幾年建設的柳州龍潭公園,以自然景觀為襯托,集廣西少數民族的建築形成於一體,頗具特色。
(三)風景名勝區
目前,廣西共有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灕江風景名勝區、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寧明花山風景名勝區。還擁有隆安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貴港南山一東湖風景名勝區、百色澄碧問風景名勝區、陸川謝魯山莊風景名勝區、三江的林溪一八江風景名勝區、鹿寨的香橋岩風景名勝區、北流的勾漏洞風景名勝區、容縣的都嶠山一真武閣風景名勝區等29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有7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即桂平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舊址、容縣經略台真武閣、三江的程陽風雨橋、合浦縣的大士閣、寧明的花山崖壁畫、興安縣的靈渠、中國工農紅軍紅七軍司令部及紅八軍司令部右江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另有220處自治區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有1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北海的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桂林國家森林公園、南寧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桂平龍潭國家森林公園、龍勝溫泉國家森林公園、上思和防城的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大桂山國家森林公園。有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即北海銀灘旅遊度假區。

8. 遺跡的故事作文500字

一 關於介紹舞陽縣歷史賈湖文化和傳說故事的作文

從目前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從2萬年左右開始進入農耕農耕文明階段,以湖南玉蟾岩遺址為代表,2萬年左右開始稻作文明;黃河流域及以北近萬年左右進入農耕文明階段,以河南賈湖舞陽遺址為代表,有距今近9000千年的稻作文明;地中海流域距今約6000~8000千年間進入農耕文明階段,以兩河流域古蘇美爾文明和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為代表。世界其它地方進入農耕文明相對晚了許多。目前將我國長江流域所發現的上萬年以上的農耕文明遺址一概並入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一種歷史的陳腐觀,是西方中心論在作祟,一個地方是否進入有規模的農耕文明是判斷其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萬年以上的農耕文明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黃河流域及以北並世界其它地方還沒有類似的文明的發現,突顯人類文明發祥地的龍頭作用,這是人類重要的文明發展史實。這些上萬年的農耕文明主要有湖南道縣玉蟾岩、湖南臨澧竹馬村、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廣東英德慎殲牛欄洞、廣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上山遺址、廣西邕寧頂螄山、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等等。黃河流域及以北上萬年的新石器遺址表現出明顯農耕文明特點的不多,河北徐水南庄頭、河北陽原於家溝、北京東胡林人村、北京懷柔轉年和山西吉縣柿子灘等遺址可當作新石器遺址的代表。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黃河流域及以北並世界其它地方上萬年的新石器遺址尚未進入農耕文明階段。黃河流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稻作文明從實際地理位置分析,還是屬於長江流域的淮河支,實質還是長江流域向北發展的稻作文明;而河北磁山遺址大量粟的發現,才真正能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目前最早上限,距今7000年前。
湖南道縣玉蟾岩:距今2.25~1.85萬年,目前人類發現的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栽培稻、陶器和人工編織物等。玉蟾岩原始陶片呈黑褐色,火候低,質地疏鬆,胎厚近2厘米,夾碳、夾粗砂,陶片內外均飾紋樣,似繩紋,但為編織印痕,有清晰的經編與緯編,開了夾碳陶、貼塑法、內外紋飾、編織技術萌芽的先河。玉蟾岩的編織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發明了編織技術,在這個基罩陪礎上,他們發明了網罟,用來捕捉鳥禽,開啟智力。洞前地勢平坦開闊,適宜人類生息繁衍。附近類似玉蟾岩的早期遺址還有很多,附近就有三角岩遺存。可見人類起源文明發祥於長江流域決不是孤立偶然,是生生不息。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時代在距今2~1.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及距今1.4~0.9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兩遺址相距約800米,其中吊桶環遺址應為仙人洞居民狩獵的臨時性營地和屠宰場。出土遺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餘片人骨和數以萬計的獸骨殘片。發現有1.2~1.4萬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標本。
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距今1.2萬年~8000年前,位於英德市雲嶺鎮東南面的獅石山南麓。發現的水稻硅質體是迄今嶺南地區所見年代最早的水稻遺存,將嶺南地區稻作遺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萬年左右。陶片表面飾粗繩紋,無編織印痕,內壁加抹,表裡呈褐色,厚1.10~2厘米。早期夾碳,晚期不夾碳,只夾砂,紋理不明。
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距今1.2萬年~7000年,出土上萬件捏制的陶器殘片,有專家認為陶器起源與當地人用陶器煮食螺螄有關。據出土人骨測定,當時的桂林男子平均身高為1.65米,女子為1.56米。他們有卵圓的頭、低矮的鼻骨、鏟形的門齒,與現代的壯族人、東南亞人極其相似。他們用骨針、葛麻和獸皮縫制衣服,用獸牙、蚌殼作飾品,用赤鐵礦粉染色、文身,充滿了「野性美」。然而在此繁衍了5000年後,遠古的桂林人終於放棄了這個棲息地。7000多年前,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潮濕期,高出地面僅1米的甑皮岩變得潮濕多水,這里的先民們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利用樹木和竹竿搭建了適合南方潮濕天氣的干欄式寬悶沖房屋。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長江下游發現的上萬年的水稻農耕文明遺址,出土的大量夾碳陶片距今已有1萬年左右歷史,映證了水稻農耕文明從長江中游向長江下游傳播的方向性。
廣西邕寧縣頂螄山遺址:代表了嶺南地區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出土距今1萬年左右的陶器,形具完整,多達20多件,其數量在廣西史前考古的歷史上是空前的,為研究南方史前文明提供了諸多便利;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在頂螄山貝丘遺址現已發掘出的400多個古人類遺骸中,有1/3是採用肢解葬的。遺址中出現的南方干欄式建築形式。
就廣西南寧附近,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密集就讓人十分吃驚,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早期的遺址分別有:天窩遺址、那北咀遺址、牛欄石遺址、青龍江遺址、長塘遺址、石船頭遺址、凌屋坡遺址、南蛇坡遺址、頂螄山遺址、灰窯田遺址、長江嶺遺址、豹子頭遺址、龍頸遺址、青山遺址等。天窩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天窩村東面約2.5公里的邕江南岸一個為「螺螄山」的台地上;那北咀遺址位於邕寧縣伶俐五合那窩村南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那北咀」的台地上;牛欄石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粟屋坡西南面約300米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牛欄石」的台地上;青龍江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定西村沖西坡西北面約1公里的青龍江口兩側的台地上;長塘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邕江北岸的長塘火車站東面一個稱為「螺螄山」的台地上;石船頭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良慶鄉那黃村北面約3.5公里的邕江兩岸一個稱為「石船頭」的台地上;凌屋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五合村凌屋坡南面約50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南蛇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伶俐鄉公所南蛇坡西南約1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灰窯田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灰窯田嶺下邕江北岸的台地上;長江嶺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部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豹子頭遺址位於南寧東南面柳沙園藝場那壩村西南面約2公里的邕江轉彎處的北岸台地上;龍頸遺址位於南寧市西北江西老口街北面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龍頸」的台地上;青山遺址位於南寧市青山園藝場青山腳下邕江東岸的台地上。頂螄山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1994年發現,1997年至1999年進行全面發掘,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共發現三百多座墓葬共四百多具人體骨骼,出土大批磨製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遺物,還發現排列頗有規律的建築遺跡——柱洞,是廣西迄今發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林河先生在其《中國巫儺史》一書中詳細總結了長江流域農耕文明領先世界的記錄: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築科技(18000年前臨澧竹馬村的「高台式土木建築」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管道施工科技(竹馬村的拱形密封管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紡織科技(20000年前道縣玉蟾岩遺址的植物纖維編織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陶科技(玉蟾岩的陶制食物盛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技(玉蟾岩的水稻人工栽培工藝);
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靈崇拜(玉蟾岩的「搓草紋」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貼塑陶科技(玉蟾岩制陶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雕刻科技(彭頭山文明的雕刻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拋光打磨科技(彭頭山文明的精製佩飾);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墾了世界上的第一片稻田(彭頭山文明的稻田);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鑿了世界上的第一條灌溉稻田的水溝(彭頭山文明的水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吃上了「令人老而不死」的大米飯(彭頭山水稻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陰陽觀念(彭頭山陶器上的陰陽縷孔);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靈崇拜(彭頭山陶器上的火靈出入孔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崇拜(彭頭山的日月紋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神靈崇拜(彭頭山遺址的人形石與鳥形石);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將稻作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從玉蟾岩到全世界的稻作文化);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田園生活(兩湖平原彭頭山文化群);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雙帆欞船製造科技(近8000年的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雙身畫舫製造科技(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農耕之神(高廟、松溪口、征溪口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農耕祭祀(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彩繪科技(高廟文明的朱彩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層建築科技(高廟的六層高塔建築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鳳凰崇拜(高廟陶紋上的火鳳凰圖案);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圓地方學說(高廟陶紋上的天圓地方圖);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造漆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園林科技(江浙河姆渡的盆景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學會了集市貿易(6000年前的洞庭湖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航運工業(城頭山有舵的遠航木船);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建築科技(城頭山的古商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讓人類享受到了和平的城市生活(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的第一條城市街巷(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最早的築路科技(城頭山寬達五米的卵石大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運河(城頭山通往洞庭湖的護城河);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橋梁建築科技(城頭山古城的大木橋);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商品陶手工作坊(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最早的通商港口(城頭山碼頭及先秦的支那灣);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澳洲袋鼠和南極企鵝(湖北5000年前石家河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化工科技(西南濮人的丹砂);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銅藝術(長沙出土的商周四羊尊);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失蠟法鑄銅尖端科技(長沙商周四羊尊);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完善的貨幣體制(楚國的金銀銅貨幣體制);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普及了世界上最早的計量工具天平、法碼與算籌(沅陵春秋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算術九九歌訣》(湖南里耶戰國遺址);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煉鋼科技(長沙春秋墓鋼劍);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白口鐵鑄造科技(長沙春秋墓鐵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農具鑄造科技(長沙春秋墓凹口鐵鋤);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帛畫(春秋時代兩湖平原);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陶瓷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茶葉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沅陵漢代吳陽侯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美食譜》(沅陵漢代吳陽侯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各個時期)……太多了,不勝枚舉。

二 安徽有什麼古遺跡急寫作文!!!要有歷史故事的那種!!!

一、村落遺址
傅庄遺址位於亳縣城西3公里。遺址北依渦河,南靠亳鹿公路,沿渦河南岸河坡分布,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30米,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厚度約5米,遺址表面採集標本有蚌鐮、蚌刀、陶鬲足、鼎足、鬶足以及大量的黑、灰、紅陶片等。
1982年夏,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和亳縣博物館聯合對該遺址試掘,揭露面積約110平方米,發現居址、灰坑和墓葬,共清理相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期墓葬13座,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
遺址文化堆積大體可分為4層,從上至下為:商文化層,二里頭層,龍山文化層,大汶口文化層。傅庄遺址大汶口期文化遺物包括陶、石、骨、玉4類。陶器器型有:鼎、豆、壺、罐、杯、盉、背水壺、鬶等。隨葬器物組合中常見扁平穿孔石鏟、有段石錛及獐牙等。墓葬均屬土坑豎穴,葬式為仰身直肢,分單人葬、3人葬、5人葬等,死者生前撥過牙的佔93%,尤其盛行拔下牙的習俗。這在中國境內已經發現的古代拔牙資料中是很少見的。
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碳——14測定,遺址中層(相當於龍山期)年代為距今4045±95年;樹輪較正年代為距今4460±145年。
1989年,安徽省人民 *** 公布該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鳳嶺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亳縣城父鎮南側700米處。西臨漳河,南靠丁溝,西北距亳縣城區35公里。
該遺址為195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為一台地,高出附近地面約2米,東西寬250米,南北長20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約3米。地面可採集繩紋、方格紋陶片。1955年,安徽省博物館曾在此進行試掘,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蚌器3類。石器有斧、錛、礪石等;陶器有鬲足、鼎足、網墜、紡輪及陶片;蚌器有刀等;還有少量殘骨器。陶質有泥質灰陶、夾砂陶、紅陶等。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方格紋、藍紋等。據考古資料分析,該遺址新石器文化可分早期和晚期。出土文物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青鳳嶺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 *** 重新公布該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尉遲寺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蒙城縣城東北22公里,蒙宿公路南200米,畢集庄東,清水河西沿。遺址呈橢圓形,高出附近地面3.5米,面積約6.1萬平方米。除東部挖一條清水溝外,其餘均保存完好。遺址上曾建有尉遲寺,今已不存。該遺址於1985年8月,文物普查時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3次大規模發掘。揭露總面積為600平方米,出土大批珍貴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4類。發現大汶口文化居址2處,墓葬40餘座,其中包括瓮棺葬20座。
尉遲寺新石器文化遺存豐富,在文化面貌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對研究黃淮流域新石器文化區系類型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老邱堆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臨泉縣城南部曾庄北500米處,遺址西、北2面有流鞍河環繞,呈橢圓形高台地,面積15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12米。地面和斷面採集石器、蚌器、骨器、陶片等。陶器器型有罐、鼎、南瓦、缶本、豆、盆、鬲等,鼎足有側裝三角形扁足、窄側形足等,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捺窩紋等。
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該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 *** 重新公布該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倪邱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位於太和縣城北30公里,東距阜亳公路約300米。遺址西臨茨河,因歷年來經河水沖刷形成陡壁。遺址現存南北長54米,東西寬34米,高近10米。
遺址未經發掘,從河水沖刷斷面觀察,文化堆積很厚,有大量的蚌殼、獸骨、陶片及灰層。從遺址表面採集到的文物有石斧、錛、骨針、陶網墜、夾砂黑陶罐、鏤孔豆、盆、尊形器等,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等。該遺址文化堆積具有連續性,且年代跨度大。從採集標本分析,遺址年代應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對研究阜陽地區古文化有重要價值。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 *** 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城址
沈子國故城位於臨泉縣城區西0.5公里。城址北臨泉河,東南臨流鞍河,三面環水,隔流鞍河與老邱堆遺址相對。城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為長方形台地。現部分夯土城牆和4個城門遺跡依稀可見。
1958年在故址上打機井,測得城址文化層厚4.5米。城址未經考古發掘。現探明城址西北500米的泉河南岸有商代至戰國時期的墓群;城址的南面和西南面2公里處分別是漢墓群。
城址內歷年來出土文物比較豐富,計有商代的青銅銘文戈及觚、爵、矛、陶簋等;西周的青銅矛、戈、陶鬲等;春秋

三 汶川地震紀念館,科普紀念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中小學生身邊的安全故事徵文

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位於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其主體建築名為"裂縫",寓意"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後人永恆的記憶"。

四 作文《我心中的遺跡故事》

記不清是某年的某一天,快過新年了,我想買張賀卡送給要好的表內姐,於是便決定到樓下精品容店去逛一逛。我走進精品店,左挑右選,終於看中了一張別致的賀卡,我看了看塑料包裝袋上的標價:「1。5元,嗯,不貴,買了!」我將賀卡遞給售貨員,那個售貨員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標價,接過我遞上的錢,丟進收銀箱,便坐下繼續做自己的事兒了,我也捧著稱心如意的賀卡心滿意足地走了……
而後的幾天,我一直沒有閑工夫去精品店逛,也就淡忘了這件事。直到二個星期後,我想買個玲瓏的發飾,才又來到這家精品店。
在精品店裡我沒有找到滿意的發飾,正准備到別處去看看時,無意中瞥見上次那種賀卡的標價竟然變為3元!「不會吧,價格漲得這么快?以前好像是1。5元的!」「本來就是3元嘛!從來就是3元的」,這個售貨員似乎沒認出我,「瞧,旁邊這種普通賀卡才是1。5元,而你眼前這種3元的是精品賀卡」。
說罷,她指了指旁邊貨架上那不起眼的賀卡。我湊近瞧了瞧,「咦?普通賀卡包裝紙上的花紋和我買的精美賀卡的包裝紙上的花紋怎麼一模一樣,而且價格……」突然,我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可能是粗心的顧客在拆開包裝看過賀卡後,不慎將賀卡裝反了,使3元賀卡的標價成了1。5元,

五 長城作文500字

長城游記

今天,我們游覽了世界聞名的古建築奇跡——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全長一萬兩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我們游覽的是長城八達嶺段。當車行到離八達嶺不遠處時,就已經看到了氣勢恢宏的長城,隨著連綿起伏的山脈向遠處曲曲折折地延伸,像一條龍在雲霧繚繞的山峰中飛騰。長城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是一座烽火台,像一個個巨人手牽著手,擔起了保衛中原大地的重任。
我們從長城腳下往上爬,長城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陡峭,而是由許多緩坡連接起來,在比較陡的地方都築有階梯,階梯的兩旁和中間還裝有扶手,一點兒也不難爬。長城上人山人海,還有許多「老外」呢!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爬到了第一個烽火,這里讓我想起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過了烽火台,我們又繼續向上攀登,在山間雲霧里,我隱隱約約看見對面的山上有用鋼板做成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標語牌。接著往上爬,我們看到了一座碉樓,爸爸說:「這是哨塔,古代哨兵就在這里放哨。」過了哨塔,我們就往回走,來到了「好漢碑」。好漢碑上有毛主席的題詞——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全家在這兒留了個影,便回家了。
「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爬上了長城,我也當了一回好漢,真開心啊!贊同0| 評論

9. 如何評價廣西柳州這座城市

廣西柳州這座城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柳州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漢初屬南越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治所為今柳州市區駕鶴山附近,屬鬱林郡,為柳州建置之始。1949年解放後設柳州市。

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形成了以讓襪此汽車、機械、鋼鐵為龍頭,化工、建材、食品、制葯、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並存、工業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工業總產值約占廣西四分之一。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100多年建置史,轄區有白蓮洞遺址、柳江人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址,多民族文化交相融合,「壯歌、瑤舞、苗節、侗樓」堪稱「四絕」,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好旅。

柳州的地理環境

柳州市區地形平坦,微有起伏,海拔在海拔85至105米之間,東、西、北三面環山,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徵。由於柳江穿流市區坦迅及氣候、岩性、構造的影響,形成河流階地地貌、岩溶地貌迭加的天然盆地。

柳州地處桂中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柳州市的大氣環流主要是季風環流,夏半年盛行偏南風,高溫、高濕、多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少雨。

柳州總體上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柳江流域。柳江為境內最大河流,發源於貴州獨山縣更頂村。其上游為都柳江、尋江和融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柳州市

10.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

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

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

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

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

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咐滲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

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

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

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

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衡埋脊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

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

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

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

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液侍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

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

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

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

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

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

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

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

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

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

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

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

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

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

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

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

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

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

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

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

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

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

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

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

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

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

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

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

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

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

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

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

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

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

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

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

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

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

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廣西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