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苦旅哪個版本才是正版
《文化苦旅全書》是正版出社
《文化苦旅全書》是2008年5月1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冊派全書》共分六冊。其中《摩挲大地》,《尋覓中華》兩冊有關中國,《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兩冊有關世界,剩餘兩冊是有關余秋雨自己的,尚未出版。作者:余秋雨 著
余秋雨的散文著作長期位於全球華文排行榜前列,同時被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的讀者廣泛接受,其作品具有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余秋雨說,因為世界上華人讀者的數量太大、支脈太多,為此他不得不暫時遠離早就形成的學術癖好,用最感性的「宏偉敘事」來與廣大讀者對話,建構一種雙向交流的大文學。所以,他一直不停地蠢讓在世界各地行走、考察,進行著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全書》的出版也不停地推遲,修訂了很長時間。
目前首批推出的是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尋覓中華》系統地表述了余秋雨先生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充分展示了一個當代學者心中的中國文化史及二十年跋涉終成正果。書中除一篇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是第一次發表;《摩挲大地》一冊,精選了原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里那些著名的篇章,並且對每一篇都進行了改寫。書中的後半部分有關邊遠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都是首次發表。由於這次余秋雨的改動幅度很大,所以《摩挲大地》格外引人關注。
另有有關世界的帶姿局兩本——《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千年一嘆》記錄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跡的經歷。車輪緊貼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過去,完全不知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驚心動魄真實的故事。《行者無疆》是《千年一嘆》的續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
2. 哪裡有賣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英文版的,包括網購
你好,不知是小姐還是先生,你說的這兩本書其實是一本,《文化苦旅》就包括《千年一嘆》這篇散文,這篇散搜戚文確世擾陵實寫的不錯,但是有李沒沒有英文版我就不清楚,本人感覺中國的文章還是中文能夠傳情達意到點上。但是網上應該有它的英文翻譯,你要是真想看可以考慮列印下來再看。
舉手之勞不知道可不可以幫上你
3.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有兩個版本,哪個版本比較好
因為這兩本書都是中文原著的,所以在內容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哪本比較好。在書的紙張質量上,現在都是差不多的紙張,也沒有大的差別(除非作家出版社的是原漿紙,否則都是差不多)。在價格上的差別,我想這應該是品牌效應了。作家出版社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而華夏出版社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或者早些年也有,只是近幾年華夏才有大動作,市面上專屬的書才多了起來)。因而,作家出版社的書價是會比華夏的高。再有的一個原因,則是,作家出版社的書價一向是挺高的,有時甚至還比人文文學出版社的書價還要高。總的來看,如果不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上面的那兩本書)紙張質量要好一些的話,我還是建議買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是價格便宜,二是質量差不多,沒必要挑什麼貴貨。
4. 如何評價《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創造了一種「文化大散文「的體裁形式,用「文化「做皮,包裹著經過篩選和加工的歷史,以符合大眾的現代心理結構和語言方式進行講述和抒情。這種寫法降低了普通讀者的閱讀難度,又因恰到好處地稍微高於普通讀者的知識水平,充分佔據了「好吃又有營養」的性價比,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讓余秋雨一舉成為暢銷作家和文化名人。
5. 如何評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
記得初中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郵差,然後從那個時候開始就關注余秋雨,關注文化苦旅。講課的時候老師還說到了裡面的莫高窟。放假的時候去買了這本書,雖然不知道買的是滲者不是正版。買回來就一直在看。有一天早自習在看,被老師看到了,然後就被借去看了好久。。。。
一直沒有關注余秋雨被黑什麼的,對我來說也無所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吧。對於這本書也是。從這本書,了解了很多地方,很多故事。一開始看,只是當做簡單的游記在看,慢慢的,一次,兩次的翻,感觸越來越深。
後來聽說出新版了,正好高中畢業了,暑假就買了兩本書,柴靜的看見和新版的文化苦旅。然後送了朋友一本三毛的雨季不再來。雖然買這本書差不多一年,但是都還沒有認真的看過。最近從家裡帶了出來,准備重新開鎮圓始看。 一直覺得,對於一本書,要自己看過才知道,看再多的書評還不如自己買來看來的直接。到現在,文化苦旅依舊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也是因為這本書,今年去舟山玩,回來路過寧波,還特意去了天一叢旅薯閣,風雨天一閣。看的時候,天一閣就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那天雖然沒有下雨,大晴天。然後雖然知道景區的東西坑,還是買了書簽和明信片回來。打算有時間寄出去。
6. 20多歲的年紀,推薦《文化苦旅》給你
20多歲是青春伍褲的代名詞,渾身散發著自信和勇敢的力量;20多歲也是初入社會的年紀,處處都充滿了不安和彷徨,甚至看不到未來前進的方向。
希望和失落的糅雜是20多歲獨有的魅力,或許還不能明確自己可以成為什麼,但確實應該沉澱下來思考世界是什麼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最近在讀的這本書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卻又真的給我很多思考的一本書—租橘帆—《文化苦旅》,感覺也比較適合正在尋找自己、認識世界的20多歲的大家弊雹。尤其是書中的《黃州突圍》、《廢棄的冷眼》這兩篇,都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人是復雜而立體的,但在課本上他們是臉譜化的。
在20多年的學校生涯中,我們大多接觸到的人物形象都是非黑即白的,很少有一些灰色地帶,接觸環境的相對單純性也會使我們對身邊的人形成一種臉譜化印象,而這篇文章就是在打破固化認知。
在課本上,蘇軾是一代文豪,文采斐然、豪邁瀟灑,王安石不僅僅是詩人更是宋朝變革的主力軍,沈括更是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這是課本中將他們割裂後的臉譜印象,但其實三人糾葛甚深。
同樣都是文豪的蘇軾和王安石本是政敵,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中所提到的頑固派中就有蘇軾的影子,而沈括與蘇軾本是好友,但在政治上他選擇了王安石,兩人之間的關系必然更加復雜,蘇軾被貶也有他在其中的作用。
但我們在課本上所了解到的卻是三人在自己的領域中發揮作用,並無過多交集。
這種對人物臉譜化的方式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初入社會的我們,很容易將身邊的人臉譜化。非好即壞的觀念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從而忽略了真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當一個人曾對你不好,但過後她似乎又對你很好的時候,我們通常就會陷入很糾結的狀態。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鮮活多變的生命體,對內保持本心,對外保護好自己、學會展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讀文化苦旅的一個深切感悟,或許這對大家也有一定幫助。
穿越時空的界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化苦旅》這本書主要是圍繞一些著名人文地點,回顧歷史、感受人文。相對於更加嘈雜的現代環境,這種穿越時空的文章,更容易讓我們去叩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我們想要的,我想這也正是20多歲的我們所要尋找的。
而《廢棄的冷眼》這篇文章之所以讓人感到震撼,除了在輕描淡寫時間的冷酷之外,還刻畫了人生際遇的無奈。
清朝科舉的翰林院士,因為一時冤屈流放寧古塔,終生企盼一道平反的旨意卻不可得,但他們也曾是苦讀十年一朝金榜題名的少年。當日的光宗耀祖有多熱鬧,而後的家破人亡、流放在外就有多凄涼。
命運的波折總讓人無可奈何。
在一片荒涼之地的寧古塔,幾塊供人休息的大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沒想到竟是與大唐西安齊名的亞洲文明重鎮渤海國首府——上京龍泉府,可如今只剩下幾塊大石頭和一口廢棄的老井了。
那口廢棄的老井就像歷史的冷眼,旁觀著周圍所發生的一切,起起落落終歸虛無,不留痕跡。
而對於時間來說,我們也只是經過,當我們被完全忘記的時候,也就不曾存在過了。
所以,才更要尋找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找到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並為之奮斗,使我們回望人生時不至於懊悔。可能這樣的事就是我們一生要去做的事,我想明確這一點對於20多歲的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總要轟轟烈烈不留遺憾才好。
·END·
7. 我想挑選一本適合高中生看的課外書,我聽別人推薦了《文化苦旅》和《追風箏的人》這兩本那個比較好
當然是文化苦旅了,余秋雨的書都很適合首爛高中生看。行者無疆,中國文脈,文化苦旅。他的這三本書是我最喜歡渣芹鍵看的。
我高中就如巧是看余秋雨的書過來的,他開創了一種寫作體裁即文化大散文。所以他的書有很多不錯的觀點可以當作文的論點,而且文章還會涉及歷史和好多名人。真的能認識好多古代文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不難理解。
但是,余秋雨是位很有爭議的作家。看的時候看到什麼誹謗啊,謠言啊,詆毀他啊的信息請自動忽略。
8. 文化苦旅推薦理由
文化苦旅推薦理由如下:
《文化苦旅》是散文大家余秋雨的著作,一經出版,廣受好評。品讀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已經成為了近年來中國大陸的時髦風氣。至於《文化苦旅》為什麼會受到大眾的歡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悶局幾個原因。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出版之前就已鋒罩戚經聲名大噪,而且他在《收獲》連載時,大眾反響也很熱烈。這無疑為《文化苦旅》初期的熱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後來的「余秋雨爭論」「文化大散文現象」等熱點話題討論中,余秋雨本人的言行也持續引發大眾關注,《文化苦旅》也更加廣為人知。
除了過硬的「先天」條件之外,有效的宣傳銀陵營銷手段也是其受到關注和歡迎的重要原因。從剛開始的定價策略開始,《文化苦旅》就反其道而行之,初版時定價就為22元,在當時文化類讀物中屬於較高的。後期持續的圖書宣傳,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簽售會使得該書在一開始就收獲了一定的知名度。寬暢的營銷渠道,借力事件宣傳都使得《文化苦旅》的名氣越來越大。
9. 有關旅行的7本好書推薦
又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季節,給大家推薦有關旅行的7本書,希望大家喜歡:
10. 我所知道的《文化苦旅》
寫完這篇文章,我在積累沉澱的文字已超過二十八萬字,比余秋雨先生的名著《文化苦旅》還要多出五萬,實在是一件值世絕液得慶賀的事情。
經史子集浩如煙海,名家著作不勝枚舉,為什麼要拿余先生的《文化苦旅》說事呢,是因為我跟這本書頗有淵源,在我為數不多的經典閱讀中,它曾像夜空里的星星,讓我領略到燦爛的文明。
作為一個八零後,以前我們上學那個年代,平時除了常見的《讀者》、《知音》、《故事會》之外,其實也沒多少課外書可讀,學校的閱覽室永遠都是關閉的,如同聾子的耳朵,只是個擺設而已。實在沒書可讀時,我就把《成語詞典》拿出來看,那些歷史典故也給了我很多樂趣。後來自己省吃儉用,又花錢買《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來讀,再就是借同學的書,印象最深的就是借過《平凡的世界》與《文化苦旅》。
和《文化苦旅》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1998年的國慶節。當時學校放假三天,我趁機將在同學間傳閱的《文化苦旅》借過來,帶回家裡如飢似渴地看,裡面的文章視野開闊,內容廣博,看完之後覺得還不夠過癮,接著又看了一遍。
後來我每次逛書店,只要看到不同版本《文化苦旅》,就會拿到手裡翻閱一下,看看有何不同。前幾年聽說重印了新版,增刪了部分文章,於是便從網上購買了一本新版《文化苦旅》,同時也網購了余秋雨先生另外兩本經典散文集《山居筆記》和《尋覓中華》。
余秋雨先生原本是一位研究戲劇的學者,而且在該領域著書立說甚多,頗有建樹,散文並不是他擅長的體裁。寫作這本書是因為受到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邁,但卻冒險般地游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他的經歷讓余秋雨大為感觸,由此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這對自己、對社會也是一種慰藉。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從書齋裡面走出來,開始了文化苦旅。
搜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作為一名作家、學者,余秋雨也將這樣的價值追求深深地根植於自己內心,時刻准備去實現它。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余秋雨,將自己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他走過大漠荒原文明的廢墟,追尋天涯海角先賢的足跡。他一邊走一邊記錄,一邊走一邊思索,用自己的腳步見證了一處又一處的歷史印記,那些遠去的歲月變得鮮活,這時余秋雨才意識到,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畫卷中,自己之前的思想和格局有多狹隘。每走過一處地方,都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息籠罩全身,讓自己心潮澎湃、贊嘆不已。余秋雨站在古人站過的地方,感受著中華文化落在這渾厚蒼茫、山高水長的神州大地上!
余秋雨把自己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鋼筆記錄在本子上,最終成就了一部交織著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氣息的作品——《文化苦旅》。他在這部書中飽含深情的訴說打動了無數的讀者,這部著作也成為了近年來余秋雨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受讀者歡迎的著作之一,多次重印,經久不衰,以致盜版猖獗,令人嘆為觀止。文化界甚至有這樣一句話:一部《文化苦旅》可以養活一家出版社。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經得起多大的榮譽,就要承受多大的非議。站在風口浪尖的《文化苦旅》一枝獨秀,不但引起眾多評論家的口誅筆伐,也惹來某些同行的指指點點,一時之間毀譽參半,讓吃瓜群眾真假莫辨。
關於《文化苦旅》,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據說在上海的一次掃黃行動中,警方從一個頗有姿色的妓女手袋裡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紅、避孕套和《文化苦旅》。這個段子的始作俑者是文藝評論家朱大可,用來諷刺當時如日中天的余秋雨教授,說他的作品跟地攤文學一個檔次,深受妓女喜愛。
於是之後就有一些文學評論家以「文化口紅」和「文化避孕套」來比喻余秋雨的作品,他們這樣說:人們只需要一宏斗種非常輕盈的哲思小語,像粉色的口紅一樣,塗抹在蒼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養營養不良的文化顏面。
這些言論一出,惹怒了著名導演謝晉,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余秋雨仗義直言:「妓女怎麼了,很多文人的氣節還不如妓女,下部戲我就拍柳如是。」
說到柳如是,就不得不提錢謙益「水太涼」的典故。錢謙益是明末天下名士,東林黨領袖,南明小朝廷兵部尚書,柳如是原本是青樓女子,秦淮八艷之一,後被錢謙益納為小妾。當年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柳如是力勸錢謙益以身殉國。錢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可是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錢謙益凝視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水,說 「水太涼」,終究沒有投湖。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後被人救起。
士林領袖苟且偷生,而青樓女子從容殉節,很有戲劇色彩。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故事才會在後世廣為流傳,恰好對應了一句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為什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會火遍全國,甚至連娛樂會所的三陪小姐都人手一本?答案是格局大。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開辟了歷史散文的先河,與普通游記不同的是,文化苦旅反映的更多是歷史真相。余秋雨治學嚴謹,實地考察過的東西才敢下筆。有一回,他為了落實海南島某處景點一副楹聯上的文字,數次去函了解情況,還是不甚滿意,於是親自跑一趟,只為實事求是。
這本散文集,充滿了人文的情懷,文筆清新自然,優美流暢,表達了作者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和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讓人如沐春風。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了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了作者的思想,歷史的滄桑、世態的炎涼、人生的真諦、文化的靈魂。字字真言,處處精心,充滿了文化的韻味。
寫江南水鄉,余秋雨說:江南水鄉是小家碧玉,江南的美女更是皓腕如雪、情意綿綿,處處都充滿溫柔。
寫莫高窟,余秋雨說:經過了千年的歲月,莫高窟依舊鮮活,它的血脈、它的震撼,這是何等強大的生命力。在莫高窟,一代代藝術家像我們走來,這里有穿越千年的演出,他們的遊行讓我眼花繚亂,莫高窟的神奇之處恰恰因為它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如此震撼且厚重的文字,現代也只有餘秋雨能夠揮灑自如,那些整天呆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的所謂大師們,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了。
余秋雨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文化苦旅》裡面的散文幾乎篇篇浸透了中國文化的凄風苦雨和中國文人的集體創傷,他以個人生命的真體驗和真性情澆鑄成文字,舉重若輕,力能扛鼎,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的余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這些散文被文化界稱為「大散文」,意味著大的格局、大的氣度、大的視野。雖然著者的文筆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卻是歷史性的,有著超越文化歷史現實之處。
所以金庸說:「有人說浙江沒有會寫文章的,就算我不會,浙江人里還有魯迅和余秋雨。」
在讀完《文化苦旅》之後,白先勇意味深長地說:「余秋雨先生再一次喚醒了唐宋八大家建立起來的散文尊嚴,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對世界心靈的詩化思考。」
餘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余秋雨。」
人抬人,抬出偉人;人踩人,踩出不平。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雖然也有一些批判的聲音,但是瑕不掩瑜。所謂的文人相輕,也不過是因為他們處在文學邊緣化的位置,為了保全自己那點可憐的自尊,從而對文學中心產生的一種不屑。
他們的言論雖然看似諷刺了余秋雨先生等老一代文人的能力,但歷史還是證明了正統文學的存在價值,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某些作家的小說雖然在國內很流行,但搬不上教材的頁面,走出不了國門;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不僅被奉為經典,而且在國內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誰的作品更有價值,市場會給出答案。
學名師,走正道,練真功。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從未參加任何寫作培訓班,正是因為讀過不下三遍的《文化苦旅》,才敢出來混。
歷史的長河裡,小丑不可能自己摘下面具,而先行者則會被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