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

發布時間:2022-04-27 04:17:13

⑴ 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觀念是關鍵

一、中國傳統理念介紹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於孔子。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伯仲叔季指兄弟長幼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避諱指在中國古代社會,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避諱的種類包括國諱、家諱、內諱、聖諱、憲諱、個人諱等。

陰陽是中國古代先賢創立的哲學范疇。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系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在古代,人們常稱山的北面為陰,南面為陽;稱河流的南側為陰,北側為陽。
1.「道法自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的。這一理念來源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道法自然理念最早由道家提出,此後不斷發展演變,並影響了法家、儒家等。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指規律、法則,是指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道法自然理念,強調天地萬物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道的運行也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一種順應自然的辯證法則。在今天,道法自然對於建設生態文明更凸顯其思想價值,值得深入學習研究。

2.「以民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以民為本的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與君相對。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是第一位的重要,國家是第二位的重要,國君最輕微。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為本,沒有以人為本。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民本思想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產生了以民為本理念,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先秦諸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對民本思想的內涵、外延以及實現方式、衡量標准等。

3.「大同」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標。在儒家《禮記·禮運》篇中,論述了從「小康」進入「大同」之世,闡述了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准則。在大同社會中,社會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養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勞動的人從事勞動,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則由社會供養,大家相愛相助,沒有權謀欺詐和盜賊掠奪,人們和平地生活。

⑵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2)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

⑶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系,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⑷ 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道法自然、以民為本、大同。

「道法自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道法自然理念來源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在今天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道法自然更凸顯其思想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以民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民本思想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產生了以民為本理念,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中國歷史上,以民為本理念在抑制君主專制、穩定社會秩序、保障民眾安居樂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核心理念「大同」。在大同社會中,社會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養老等都有妥善安排,大家相愛和平地生活。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主要源於儒家,同時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於未來美好社會的追求。

(4)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連續性文明,五千年的連續發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

歷史學家認為,中華文明具有如此長久的連續性,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有一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中華優秀文化和它所滋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⑸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范。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⑹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仁、義、禮、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西漢中期以後,新儒家雜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等各個學派,建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價值學說體系。董仲舒將孔孟的基本價值規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後,專制主義的發展破壞了仁義價值體系的均衡性,毀壞了價值關系的相互性。

三綱五常被極端片面化,將君臣關系提高到社會價值體系的最高層面,片面強調臣子對於君主的愚忠死節;父子關系從一種自然血親關系異化為無條件孝順服從;夫妻關系也從雙向互敬互愛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關系。

五常作為社會普遍價值規范被神聖化、教條化,異化為封建統治和壓迫的意識形態工具。現代社會,我們應當破除傳統仁義中的身份等級局限,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愛。

⑺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復雜,其中有四個思想最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這就是: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這四個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滲透至各個文化領域、各種文化表現之中,並起著指導作用。 同時,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四個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試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他總要對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有個基本看法,這就是基本哲理。其次,這個人又是存在於大自然中,所以他必須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有所認識。再其次,這個人又是生活在社會上,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社會問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最後,這個人的自身也是一個存在,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自身並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所以總起來看,可以說「四個重要思想」是一種全方位的概括,可以單獨作為一個重要文化課題來講。 第一個重要思想是「陰陽五行」 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兩種勢力、兩種因素、兩種趨向、兩種地位,等等。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 五行思想指世界統一於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這顯然是樸素的唯物思想。 同時,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是多麼嚴厲,而其運動變化又是多麼生動。它使我們高度戒懼,也使我們充滿希望。 陰陽和五行本是兩個思想,在戰國時代才合為一個哲學體系。現在為講述方便,仍分為兩部分來講,先講陰陽思想。 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兩種勢力、兩種因素、兩種趨向、兩種地位,等等。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 這顯然是樸素的辯證法,但樸素的東西未必沒有深度和特色。 陰陽思想有個模式,就是《太極圖》。此圖長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釋,成為宗教和迷信活動的標志物。實際上《太極圖》是一個哲學模式的形象表現,把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表現得非常簡潔明白。 陰陽對立統一的模式有豐富深刻的含義: 首先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兩種對立因素的統一。 其次兩種對立因素不是固定不變的。對立雙方始終處於消長交替的不停運動之中。《太極圖》中有一條S形曲線,把一個圓形分為兩條魚形,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兩種因素的運動變化。而且,正是在「陽」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陰」的生成;又正是在「陰」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陽」的復生。自然現象中的「日中則仄,月滿則虧」、「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等等,正證明了這種辯證的運動變化。還有,《太極圖》中的黑白「雙魚」,黑「魚」有個白「眼」,白「魚」有個黑「眼」,這正說明陰中始終含著陽,陽中始終含著陰;而這正是陰陽各向對方轉化的內在根據。 以《太極圖》為標志的陰陽思想告訴人們:強弱盛衰都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人類居安應該思危,絕處可以逢生。強者要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弱者要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尤其是安富尊榮、處於強勢的人更應有憂患意識,嚴於律己;切不可驕奢淫逸,任性妄為。 再次,事物內部雖然都包含對立因素的統一,但對立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中華民族至晚在漢代已經認識到陰陽之間可以有四種關系,即「陰陽磨」、「陰陽爭」、「陰陽和」、「陰陽合」。之所以會有多種關系,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陰陽對立有種種不同的性質,其相互作用當然會有差別。例如大家都知道「夫為陽,妻為陰」,夫妻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他們之間當然有可能發生磨擦、爭吵、打架乃至於離婚;但大多數夫妻關系不至於發展到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多數是「少年夫妻老來伴」,天長地久相依為命。 第二,對立統一還要看運動變化的各個階段,其相互作用的主導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買一輛新汽車要經過「磨合」階段,在這個階段,部件之間是以「磨」為主的;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啟用了,部件之間雖然仍舊有「磨」,但卻是以「合」為主了。正因為如此,這輛汽車可以行駛30萬公里以上。假如這汽車的部件之間從頭到底都以「磨」為主,那麼這輛車連3萬公里都走不了,根本就是個不合格產品。所以,要注意區分對立統一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其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為主;不要一說到對立統一就理解為一斗到底。 第三,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方式,還往往取決於當事人採用什麼方法來處理事情。例如「人民內部矛盾」,照理並不具有對抗性;但有的因為處理不當卻導致嚴重的對抗。相反,有的對抗性矛盾卻因處理得當而不一定成為你死我活的斗爭。例如現在世界上有種種對抗性矛盾,所以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但中國人卻始終反對訴諸武力,主張和平共處,有問題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事實上也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 陰陽思想的這些含義給人以警示與啟迪,使中華民族從群體到個體都深受教益,有助於長達五千年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它的傳播與弘揚,顯然也能對全人類起到有益的作用。 下面講一講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指世界統一於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這顯然是樸素的唯物思想。 陰陽和五行兩個思想,在戰國時代才合為一個哲學體系,是樸素的辯證法 同時,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進、助長、發揚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縛、挫折、摧毀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畫出來就是一個圓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畫出來成為一個星形。 在歷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過「神學目的論」的曲解,又被用於迷信活動。這是應該剔除的糟粕。 五行思想不僅指明宇宙統一於以「金木水火土」為代表的物質運動,而且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時,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著或克著另外一種事物。所以,世界上決沒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夠凌駕於其他一切事物與力量之上而獨霸天下;誰想獨霸天下,必然狼狽不堪。而且,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生或者克,做過了頭又都會引發反生或反克。這更加發人深思。 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愛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愛,反而不利於子女健康成長。 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損。又如一味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必然為群眾所不容。 間接的生克後果更加復雜多變:例如水克火,火卻可以生土,而土卻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卻是木的剋制對象。 在各種生克關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現象更發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為純金、精鋼。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養與價值。這都說明克可能導致更高境界的生。 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是多麼嚴厲,而其運動變化又是多麼生動。它使我們高度戒懼,也使我們充滿希望。中國人為此一再明確聲稱「不稱霸」,主動堅持韜光養晦,大力宣揚和而不同,不論國力多麼強大也決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這樣,中國就成為世界上非常真誠的巨大和平力量。這種真誠是深深植根於傳承悠 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決不會動搖的。 第二個重要思想是「天人統一」 這個思想又叫「天人相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等等,內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 西方人認為大自然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既然創造出來了,人類如何對待它?在這方面,西方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協調自然。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這個思想又叫「天人相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等等,內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有雙重含義。一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其實也就是上帝;其意志即為「天命」。二是無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其實就是大自然。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我們現在是對「天人統一」作新的詮釋,當然主要是講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拿「天」來指大自然的觀念的確佔有一定的文化比重,這不是偶然的。從文化比較來看,世界上多數民族和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最初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但中華民族卻沒有得到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所以對「上帝」的觀念比較淡薄。 中國有道教。道教出於道家,當它在漢代後期正式成為宗教時,當然也宣揚上帝及其統屬的仙官與神將。但道教推尊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為教祖,而老子早在春秋時代就指出是「道」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是指事物運動的規律,或有規律的運動。這種運動創造了宇宙本體(「道生一」);這個本體一分為二,成為陰與陽的對立統一(「一生二」);兩個對立面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這種新的事物是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三生萬物」)。在這種說法中沒有「上帝」存在的餘地,一切都是事物運動的結果。 既然道教的祖師都不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所以道教宣揚上帝就遠不及其他宗教宣揚上帝那樣有力度和影響了。 不過,在中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都曾以「神道設教」,竭力宣揚「上帝」和「天命」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把「天」解釋為「上帝」這種觀念在傳統文化中還是相當多見的;並且這種觀念還往往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觀念糾纏在一起。對此也應有充分的認識。 下面還要作一個文化比較。 歷來受到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活動,都與「順應天時」關系密切 西方人認為大自然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既然創造出來了,人類如何對待它?在這方面,西方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協調自然。 在人類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在大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因而對它既恐懼又依賴,從而產生崇拜自然的觀念。到了17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突飛猛進,西方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從而致力於依靠科學技術去征服大自然,予取予求,為我所用。但征服自然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短缺、人口膨脹等等。於是才認識到不能只想征服自然,必須保護環境和生態,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這種認識是到了近現代才逐漸形成並日益加深的。 中華民族的情況與此有所不同。我想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人肯定也有崇拜自然的傾向。因為你沒辦法,只能既賴以為生,又畏其巨大威力。故而拜倒在地,勢所必然。但接下來中國社會沒有經歷過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所以也沒有明顯的征服自然的觀念。 有人也許會說,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人定勝天」的思想,這豈不也是想戰勝大自然嗎?這話不對。「人定勝天」的「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前面說過的「天」的另一種含義,就是「上帝」或「天命」的意思。「人定勝天」就是不怕「上帝」、不信「天命」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當然是積極的。 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順應天時」的思想在社會諸多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 一是用於政治機制的設置。《周禮》設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這「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徵相適應的。同時,「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徵相適應的。同時,「六官」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世各朝設置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都有《周禮》「六官

⑻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8)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⑼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主要是什麼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

⑽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