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著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實際,更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大環境;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建設企業文化的根基和土壤,要做好企業文化,必須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和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歸納起來有七個方面顯著特點:
一是突出人文正義。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二是強調整體的和諧統一。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三是推崇倫理道德。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論語·學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四是注重自強奮進。《論語·子罕》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五是主張憂患意識。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六是求穩務實。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七是辯證的思維。如《老子·二章》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在《五十八章》中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傳統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代代傳承,並與現在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煙台港《員工基本行為規范》等在很多方面是殊途同歸的。
二、煙台港企業文化汲取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首先,煙台港「以業成才」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豪的大家園」的願景,體現了傳統文化核心是以人為本。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孟子·盡心下》)。「民為幫本,本固幫矣」,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在企業,職工是企業的根本,職工隊伍穩定了,企業發展才有根基。
其次,煙台港「成就客戶,發展自我」的理念體現了傳統文化主張的以義統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先義後利」,我們追求的利益是與客戶共同的利益,不僅要發展自己,也為客戶著想,實現「雙贏」。
第三,煙台港「德能勤績」的理念,把「德」放在了第一位,體現了傳統文化主張的以德服人。如果說企業的制度是有形的約束,那麼道德就是企業對職工行為的無形規范。
第四,煙台港今年提出的「寧減薪、不減員」的政策,體現了傳統文化強調的「仁」、「愛」。傳統文化提倡人際關系的融洽、溫馨;企業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強調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愛思想對於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增進職工之間、職工與企業之間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五,煙台港「秉誠興港、求是立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傳統文化「誠信」觀念的體現。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
三、把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之中
第一,培育追求群體、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
煙台港有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職工隊伍,要保持這支隊伍的戰鬥力,需要一個和諧共存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與和諧,它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主張以利共生的價值取向,提倡莊重自製,重視教育教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等,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倫理規范融入企業文化中,可以在培育群體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使得職工都能恪盡職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識,從而形成企業內部的和諧風氣和團隊精神。
第二,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
要使企業經久不衰,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做支撐。《荀子》中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格理想,無不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富有競爭精神的氣度。因此,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構建傳承過去、面向未來的企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我們建設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第三、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核心
在企業發展遇阻時,煙台港提出了「寧減薪、不減人」的口號,切實體現了企業對職工的關愛。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反映了儒家對人的本性的理解,其本質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
第四、以「忠恕之道」教化職工
「忠」包含有對待工作要忠於職守,勤奮努力的意思。「恕」是指寬厚待人,推己及人。這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忠誠敬業,嚴於律己的職工是煙台港的財富。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職工的角度來看,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教化職工勤勉敬業,而教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職工注重「修己養性」、「內省自律」。
第五、培育企業文化中的「誠信之道」
誠信是最高智慧,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其如此。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從長遠來看,企業和職工個人只有嚴守道德,做事講求誠信,才能建立起長久的相互的良好關系,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市場優勢。有違誠信原則的企業不會長久、個人不會有所發展。
B. 如何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旁清,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帆春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態啟耐.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
C. 如何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1、結合行業特點、企業個性、產品或服務的特質、企業的市場地位等多因素來思考和選擇;
2、篩選傳統文化中適合自己企業狀況的因素,並有機組合、盡量系統化,以現代語言重新表述;
3、原則是古為今用,可以將企業文化置於傳統文化的底色或基礎上,即找到現今倡導的價值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更古老些的表述方法,以加強企業文化的歷史感、縱深感;
4、取精華、去糟粕,准確理解和運用傳統文化要素,畢竟古人的道德標准、人倫規范、組織使命、人生價值等與當代人大不相同,千萬別理解偏了甚至錯了。
5、傳統文化中積極的理念有很多,要結合企業的實際來萃取:誠信、仁義、勇敢、寬容、進取、和平、勤勞、團結、和諧、集體主義、天下為公、先人後己,等等
D. 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戰鬥力
一要堅持企業文化價值觀與企業文化建設主體的統一。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員工,員工的文化背景、精神需求及文化行為選擇與企業文化價值觀息息相關。因此,必須根植於員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土壤,接地氣、合民意、善引導,把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與員工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追求有機融合,煥發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熱情,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效。
二要科學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注重與企業文化的合理對接與實踐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因此,建設中國特色企業文化,必須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基因,為企業文化凝魄聚魂、強筋壯骨。
三要結合企業實際,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企業文化具有企業自身的鮮明個性與特點,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找到一條符合企業實際的可行性路徑。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的產權屬性、行業特點、文化地域環境、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才能形成有生命力、有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
E. 如何發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淵源
這次會議以「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為主題,體現了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圍之中,期盼戰爭、暴力遠離人類。世界各國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環境之中,期盼飢餓、貧困遠離人類。然而,現實世界並不像人們希望的那麼美好,局部戰爭依然此起彼伏,貧困飢餓依然廣泛發生,連綿戰火、極度貧困依然在威脅著眾多人們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許多婦女兒童依然在戰爭和貧困的陰影下苦苦掙扎。想到這些不幸的人們,我們心中充滿了同情和責任。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努力,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和平才有希望,發展才有希望。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思想上確立和平發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其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文字鐫刻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句話是:「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這句話講得很有道理。我認為,在人們心中牢固樹立愛好和平的思想,這對實現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和內部動盪,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一度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就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沉重代價。近代以後經歷了長期苦難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最懂得發展的重要。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願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然遭受戰爭和貧困煎熬的人們。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
二、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從這綿延2000多年之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於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於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像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於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於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於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於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於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於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希望中國和各國學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這個課題研究好,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三、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我認為,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四、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F.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完成五項任務。
一個睿智的企業家在創造和建設企業文化時一定會緊緊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在「道、魂、形、本、標」上下功夫,這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五項任務。
1
.道,即講求經營之道。
道是原則、規律、法則、方法、經驗、是觀念形態的東西,但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企業經營治理要謀道,用什麼「道」從事經營治理活動、開展市場競爭,是企業經營中重要的戰略思想。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讓全體員工認同、理解、熱愛、實踐企業的經營之道,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斗。作為一個把握企業發展方向的經營者,必須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思想,作為判定正誤的標准,以保證其決策的正確性。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一樣,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發展途徑,途中會出現許多岔路口。在岔路口,如何權衡利弊、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是決定一個人或企業前途的要害,而這都是由人們判定事物的「道」決定的。
2
.魂,即培育企業精神。
魂是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凝聚力之所在。人的精神、理想、慾望、價值追求在企業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培育具有特色的企業精神既能激勵員工積極向上又能規范企業和員工行為全面提高企業素質。
字串6
3
.形,即塑造企業形象。
是企業需要通過識別系統展示給社會的外在形象,讓社會對企業有一定的認知程度;是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在社會上塑造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本質是企業的信譽。包括產品、服務、環境、隊伍、人際關系、社會公德、公益事業等。企業形象是企業經營之道和企業精神的外在表現。企業形象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
4
.本,即提升企業素質。
企業應該致力於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員工隊伍素質,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而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系統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系統競爭力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企業文化要抓這個根本問題。
5
.標,即實現企業目標。
一個負責任、有志向的企業必然有其明確的長遠的發展目標。企業目標的實現過程,就是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是企業精神的提煉,企業哲學的根植,企業形象的展示歷程。由此可見,企業目標的實現,決不僅僅是指某些經濟指標的完成,還必須包括企業全員的理想、抱負和社會責任的實現。制定一個好的企業發展目標,對培養企業的創新能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都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
G. 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下面我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幫到您!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外諸多大企業產生過重要影響。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五千年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其精華,創造性地應用於企業管理工作。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精神因素的沉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的經典管理思想對於今天的管理實踐依然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我們不僅要了解當代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更應該深刻了解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重要啟示、指導作用。
如何科學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國學精粹與人文素養,融合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思想,如何科學地總結中國企業管理理論與余御實踐,對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化管理之路,自主創新,順利實現企業戰略轉型,提升中國企業的生命力與核心競爭能力,構建和諧社會和培育中國優勢企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以和為貴」注重人員協調。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儒家文化反對走極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還說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國穗明家人倫關系的五個「達道豎族岩」是強調和諧的前提,分別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個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倫關系。如果將「和為貴」的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企業中管理者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企業與環境的關系都可系統地協調。
首先協調管理者與職工的關系;「和」則象徵著和諧統一,也是中庸觀所提倡的,因此在企業人員素質和人才觀方面,儒家深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之源,都具有踐履能力和價值自覺。在同職工關繫上,管理者要將孟子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思想貫徹到底,關心職工的工作生活,搞好獎懲措施,則是「愛人」,經常與職工互動,解職工之憂,幫職工之難,則是「敬人」。從而職工也會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從領導,關心企業發展,管理者和職工關系融洽。
其次協調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從「中庸」思想中體現了出來,企業的質與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各個方面,如果企業在管理過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則要學著去適應它、改造它,以此來取得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統一和諧。像企業生產元素供應商和競爭者,可稱作外部微觀環境,企業要將它們看成利益共同體,也是實現經營目標的直接對象,雙方應和諧相處,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而不是無意義競爭。
2、「以義為先」重視社會效益。
儒家文化的實質還具有道義文化和倫理文化。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通過「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和利害沖突,這種影響至今,因此可以看到當今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以義為先的經營之道其深層含義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追求利潤是本能,只有利潤充足,企業才能繼續朝著預期目標前進,但企業也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因此,奉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念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前提。
孟子也曾說過,如果給予我的物質不含道義,就算是把整個天下饋贈於我,我都不會碰其一毫,如果裡面蘊含道義,即便一小文錢我都會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認為,追求道義和追求富貴兩者並不矛盾,重要的則是該如何規避矛盾。
中國封建經濟社會的企業主代表都會用「儒商」來形容,當今許多企業主讓他人這樣稱呼自己。所謂儒商用最直白的語言來形容是不取不義之財,將商業道德擺在首位。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常常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現象,這時企業管理者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積極貫徹「以義為先」,為獲取企業長遠效益做好鋪墊。在關注公眾利益基礎上爭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則和儒家的義利觀不謀而合,儒與商的'結合才是將企業往更高的戰略高度上推進。
3.「中庸之道」促進和諧穩定。
儒家思想所說的「中庸」並不是大家平時所理解的「平均主義」。中庸之道其實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所闡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的處世之道———「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蘊含解決事物矛盾的方法,體現了企業管理中的適度管理原則。
任何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但兩個對立面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解決矛盾就是把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正確的東西提煉出來,並將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個較為圓滿的解決方式。對管理者而言,就是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張不偏不倚,行權執中,與時屈伸,剛柔相濟,不偏聽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以社會利益為重,高瞻遠矚、全面觀察。
在中國現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貴「和」持「中」。因此,解決矛盾,還要善於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觸的失誤,把握矛盾的各個方面,從而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包容一切,堅持中庸,以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庸管理」主要分三個方面看待:其一,從整體發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在經營狀況良好時,企業要積極為社會多作貢獻,感恩於社會;在經營不善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改善運營以及創新行為;其二,從具體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剛性與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權與分權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與事後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長期戰略與短期規劃的平衡。
4.「無為而治」注重管理藝術。
道家「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彈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礎之上,體現出一種自然主義的管理模式。
無為,不是不為、沒有作為、無所事事,而是主張為人、處世乃至治國、興邦、治世要順其自然的基本原則。「道」即規律。由於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進行人為干預,讓客觀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發展、變化便是不可能的。人們的實踐活動只有順應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為;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以收到「以無事取天下」的圓滿效果。
道家思想在管理領域影響深遠,對於現代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一,管理工作應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態勢,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靜、持重的態度做事,順應自然之「道」,適時採取行動且堅定不移地實施。「無為而治」雖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須有一個前提:即管理客體和下屬能夠實現「自我管理」。
倘若一個企業所有的機構、部門和員工都能自覺地按照企業目標來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當然也就「無為」而「無所不為」了。管理者只有從日常經營管理事務中擺脫出來,專心考慮與策劃企業的戰略和未來等大事,才能「無所不為」。
H. HR管理企業怎麼挖掘企業文化
1、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在人心向背,滾悉人心齊,泰山移。經營人心不在制度,而在文化。
2、文化不是貼在牆上的標語口號,鋒並不是文化手冊,也不是工會組織的文體活動,而是員工平時的一舉一動。文化只有得到貫徹,才是文化。
3、文化首先是老闆的踐行標准。老闆實踐文化,才會大基乎有真文化。
I.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企業管理
中華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到企業經營管理中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公司高層管理者的自身品德修養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較好融入企業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外諸多著名企業家產生過重要影響。
作為現代企業管理者的職業經理人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實情出發,從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思想中汲取精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創造性地應用於企業管理之中。我個人認為有兩個思想精髓必須被我們掌握,一個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個是「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前者是對我們職業經理人個人素質的綜合要求和提高方法,從古到今,仁人志士無一不是嚮往個人理想實現和事業成功的,但真正實現這個目的的,歷史上卻為數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不能把個人的追求與社會的追求很好地統一起來;而後者更側重於職業經理人的戰略思維,所謂「無為」,不是說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它的本質含義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思想中,「無為」思想還包括順應天道,遵循自然規律的要求有所作為的意思,因為職業經理人更多的是側重於管理,我認為第一種含義更符合我們的職業特點和要求。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古人為什麼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道理就是做事先做人。做事先做人是為人處事、工作生活的一條金科玉律,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如果你是一個內涵豐富、品德高尚的人,眾人就會願意與你交往合作,你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企業也就更容易做大做強。
第二,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中。
胡平在《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比如一家企業經營的基本理念是「企業善待員工,員工熱愛企業」,這條理念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善」和「愛」的觀念,「善」是中國佛家的一條基本理念,「愛」是中國儒家的一條基本理念。這樣做既滿足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又達到了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的目的。
第三,定期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國學的培訓,使其在員工的思想意識中紮根,形成遵循優秀文化行事的習慣。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只有中高層員工才有機會參加公司組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培訓,基層員工很少有機會參加。筆者對這種做法並不完全贊同,在有些行業基層員工要比中高層員工面對客戶的機會多,直接和客戶(潛在客戶)接觸,試想一下,如果公司的基層員工都能具有較高的國學修養,整個公司會給客戶傳遞什麼樣的形象,一定是對公司非常積極有效的宣傳。因此我認為公司應該有計劃針對公司各層次的管理者及職員工開展培訓,對於中高層管理者開展專門培訓課程,主要培訓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作用,以改善其心智模式,提高其管理境界與管理水平;對基層人員主要加強《弟子規》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導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做人做事的責任心與道德觀念。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經說過,企業文化越符合民族的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紮根久存。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必須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的科學管理工具相結合,方能鑄就企業基業長青。
J. 如何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中華文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汲取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強調「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等思想,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倡導人們踐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這些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還能為我們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則。但從邏輯上來說,如何解決指導思想內部不同部分之間的根本矛盾和沖突,是中華文化中所缺乏的部分。因此,我們不但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要「古為今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