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在哪裡可以體會到大唐文化

在哪裡可以體會到大唐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14 01:36:30

Ⅰ 通過對《搗練圖》的欣賞,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哪些唐代歷史、文化及習俗

通過對《搗練圖》的欣賞,從中了解服裝、女工、社會風潮以肥為美的唐代歷史、文化及習俗

盛唐是一個色彩開張的朝代,色彩在生活中備受需要。身處炫麗的唐宮,濃彩更是無處不在。《搗練圖》中的人物,衣飾色彩柔和,艷而不俗,朱紅、緋紅、橙黃、草綠等交相輝映。

裙薄如蟬翼,以極細的筆觸勾畫出衣裙上織印的花紋。細細看來,一層層衣服竟是可以一件件穿上去的,贊嘆!曾有人用了「工細妍液轎麗」四字評價,在此之上再加上「妙筆化俗」才更有趣。

唐宮里女工的工作日常。自古民以食為天,人物的健碩豐腴,說明唐宮的伙食不錯。執絹的人身體後仰著力,熨練的人認真專注,可見勞動帶來的智慧和歡喜。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衣縫制多在秋季,無形中增添了幾分蕭索落寞之感。除了詩句,今天的人們只能從古畫中直觀體會,而表現「搗衣」最著名的畫作。

《搗練圖》比較完整地鬧咐肆保留了盛唐的時代風格。摹本中的人物線條以圓筆長線居多,線條組合寬松自然,符合史料中記載張萱的下筆風格。

圖中的女性身份雖是從事勞作的下級宮廷奴婢,但衣著艷麗華貴,體態豐滿慵懶,頗有貴族氣質,這也是唐代社會盛行肥美之風的體現。

(1)在哪裡可以體會到大唐文化擴展閱讀:

《搗練圖》繪制在細致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

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

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開始僱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簡隱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

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博物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Ⅱ 唐代文化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1、百花齊放,豐富多彩。這個時期是先秦以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學藝術種類繁多,包括詩歌、散文、傳記、唐傳奇等等,尤其是詩歌。現在大約有50000首詩留了下來,產生了大量的詩人和其他作家。其他藝術如繪畫、音樂、舞蹈和雕塑也有所發展。在思想上,儒、釋、道相互兼容。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歷史的編篡方法多種多樣,產生了許多史書。而政治文化、商業文化、外交文化都體現在不同的思維中,具有派備燦爛的美的氛圍。

3、開放包容,開放開放。唐代各種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融合的結果。與此同時,它的文化體現了廣納百川的精神。它有極其廣闊的視野。各種藝術大膽地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比如,音樂吸收外國音樂,創新10首,包括《西涼》、《高昌》、《顏》、《青》。這種舞蹈吸收了西域的劍舞、胡璇舞等類型,達到了中國封建舞蹈藝術的最高峰,出現了內容塵蘆毀豐富、形式多樣、規模宏大、形式壯觀的宮廷舞蹈。法院還成立了專門的音樂和舞蹈組織,如教學工作室和梨園。這種包容性也體現在政治開放、思想自由和信心上。為了儒、釋、道的兼容發展,將儒、道經典列為考試內容,弘揚佛教,其他理論和信仰自由發展,少受束縛,思想活躍。促進與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交流。例如,它與突厥語、南詔語、吐蕃語、維吾爾語等兼容。、或授予、或其每一個親屬、或在其管轄范圍內,靈活處理民族關系,並加強經貿交流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間的和諧。對外開放政策已經實施,吸收了大量國外成果。例如,高麗音樂被吸收,人們被送到天竺學習製糖技術,僧侶被送到天竺進行文化交流,中國的許多發明如造紙技術也傳到了西方,從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Ⅲ 唐朝的文化

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後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Ⅳ 唐文化影響深遠在我們今天文化生活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跡

盛唐前後,無論是散文、詩歌、傳奇,還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雜技、舞蹈、書法和工藝美術,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取得了遠超秦漢的繁榮。唐代敢於和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和融合國內各民族的文化,其文學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代文化遠播海外,對伊朗、日本、高麗、南亞次大陸、阿拉伯、東羅馬帝國乃至非洲都有深遠的影響。
公元5世紀至11世紀,是世界中世紀的早期,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這時,西歐直至北非、中亞、東亞,都剛剛進入封建社會,比起中國落後了一個社會發展階段。而東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才於7世紀中葉開始進行大化革新,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展1000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
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大唐盛世對後世的影響
1、儒釋道並存

唐朝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並逐漸同中國這片土地相互結合,融合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而與此同時,在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領域,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發出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已經在思想意識領域統治中國數百年。最後,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學派,也已經日趨完善。我們知道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是十分注重思想意識領域統治的,這關乎到國家命脈問題,因為,在國家政權的統治當中,能夠實現對人民統治的,無非就是兩種工具,一種是階級統治,另外一種則是思想意識的統治,而思想意識的統治往往比階級統治更為有效,唐朝統治者是十分明白這個道理,唐朝統治者也是十分明智的,關於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們並沒有偏愛任何一方,而是採取了讓儒釋道三者並存的方法,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唐朝統治者的智慧之處,他巧妙的運用了儒釋道三者的矛盾和相似之處,讓三者互相制衡,以此達到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是的,這就是唐朝統治者的智慧之處,相比於大洋彼岸的西方,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政治權力長期被宗教派別所控制,從而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唐朝統治者的這種先見之明,讓後來的宋朝統治者也看到了三教並存的優勢,三教並存的措施被宋代統治者所繼承,後來這種三教並存經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整理,發展為理學。由此,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極具統治力量的程朱理學就此誕生,並且這個學派一經產生就被統治者所重視,並一發不可收拾,為明清兩代統治者繼續沿用。可以發現,在整個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理學文化,對於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理學的產生,正是由於唐代統治者對於儒釋道三教採取並存的措施。
2、文學的繁榮

眾所周知,唐朝在文學方面是十分繁榮,當然,這種繁榮得益於唐朝在科舉方面的發展,唐朝中期時,統治者在科舉制度中加試了詩詞歌賦,對詩詞歌賦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對唐朝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正是唐詩語句優美、詞藻華麗的重要原因。而唐朝在文學方面的發達,也體現在唐朝書院的發展,要知道唐朝時已經有許多書院,這些書院的教育內容也十分的廣泛,其中就包括對於詩詞歌賦的教育,這就使得唐朝的文學發展十分系統。

在這樣一種文化成長環境中,唐朝時期誕生了許多文學大家,並且唐滅亡後,唐朝重視文學的這一特點,為宋朝所繼承,在優越的文化成長環境中,宋朝也產生了許多在文學方面造詣極高的人,例如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的幾位。可以這么說,唐朝在文化上的繁榮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在詩詞,歌賦,文學等各個方面。甚至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唐朝的文學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3、社會文化的繁榮

唐朝在文化上的繁榮,最重要的體現是社會文化方面。要知道,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如果只停留於上層社會,那麼文化是很難得到繁榮的,文化的真正繁榮應該是在社會上的廣泛流通,即社會性的繁榮。在唐代普遍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從統治階級到士大夫階級到平民,他們普遍崇尚文化,並且這種崇尚滲透於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唐朝人所穿的服飾方面十分注重美,甚至日常所用的器具也充滿了美的特徵,比如青花瓷等等,要知道,美正是源於文化。當然唐朝文化的社會性傳播也與唐朝的教育有關,要知道由於科舉制度的確立,使得唐朝的整個社會教育氛圍十分濃厚,而教育與文化始終是相隨相伴的,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為唐朝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和渠道。

中外交流
要知道盛世時期的唐朝,其首都長安,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而在唐朝時期,統治者又十分重視對外交流。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唐朝時,唐朝的文化對於周邊國家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的。這些國家,由新羅和日本為例。所謂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在唐朝時期,新羅的統治者主動與唐朝建立外交聯系,在這些外交活動中,新羅向唐朝學習了許多唐朝文化,在這些交流過程中,唐朝的宗教、詩詞傳入到了新羅,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新羅建立了自己的書院等教育場所。
而唐朝對於日本的影響則是更大的,要知道在唐朝時期,日本的文化發展是相對十分落後的,由於唐朝文化的向東傳播,尤其是鑒真東渡,使得唐朝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促使了日本文化發展,催生了日本文字的產生和佛教向日本的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交流的傳播過程中,常常也對日本進行政治理念的輸出,在這樣的影響下,日本也仿照唐朝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甚至連日本的皇宮也是仿照唐朝皇宮而建立的。由此可見,在唐朝時期,唐朝文化的興盛,不僅僅對唐朝本身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Ⅳ 舉例分析論述大唐盛世有容乃大的文化氣概

大唐盛世時期國富民強,實行對外開放,與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

交通也比較發達,實現了經濟,文化,手工,樂舞,民族大融合。



1、大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大唐政治開明,思想解放,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當時世界上是無比繁榮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華人仍被稱為「唐人」。唐朝出現了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在歷史長河中仍光彩閃爍的有為皇帝,更在 盛唐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則天。同時,大唐經濟文化璀璨奪目,對日本、西亞乃至歐洲的社會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2、唐朝自建國共歷21帝,統治289年,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創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國力漸衰,因黃巢起義影響其根基而滅亡。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唐朝的疆域在極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


3、唐朝是中國古代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的朝代,由李淵建立。唐朝的文化一直占據中國重要歷史的地位,一直有"唐詩宋詞元代曲,明清兩代小說佳"之說,而其中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唐詩。唐朝詩屆人物風流倜儻,無論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亦或是詩佛王維、詩鬼李賀等等,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色彩。

Ⅵ 中國歷史中的唐朝文化

怎樣的文化孕育了怎樣的人,而人們崇尚的風氣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動歷史潮流的前進。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許源於她內容的無比豐富和新奇:
一、科學技術
(一)雕版印刷術
1、簡介: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

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

(二)天文學
1、簡介: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

時的一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一起,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

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

2、成就:1)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

極高度。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2)一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

,是當時的先進歷法。
二、文學
(一)主要形式:詩歌
在唐朝文學中,成就最為輝煌的是詩歌。清人所編的《全唐詩》,收集了唐朝2200多個詩人的48900多首詩,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

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過去任何一個朝代。
(二)主要詩人
1、「詩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紀(甘肅秦安)人,生於碎葉,幼年隨父遷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一位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內容廣泛,想像力豐富,熱情奔放,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對後世影響極深,被

稱為「詩仙」。其描寫美好大自然的眾多詩篇,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長久為後人傳誦。
2、「詩聖」: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
杜詩內容深刻,風格沉鬱雄渾,語言精煉,敘事嚴謹,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後,他寫了《兵車行》、《三吏》、

《三別》等著名詩篇,描述人民的苦難,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殘暴。因而有「詩史」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3、「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4、「田園山水」派:王維、孟浩然等——優美恬靜
5、「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悲壯豪邁
三、藝術
(一)雕塑
1、簡介:唐朝的雕塑藝術,以石雕和泥塑最為多彩。
2、主要作品:
1)洛陽龍門、永靖炳靈寺等石窟中,有許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偉,或刻劃細膩,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偉自然,是中國最大的石佛像。
3)乾陵和順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極為壯觀、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4)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寶庫。現存的492個洞窟中,唐窟達213個,幾乎佔了總數的一半。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態各異,栩

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們常常與壁畫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雕塑藝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二)繪畫
1、簡介: 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繪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2、1)初唐: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

的傑作。
2)盛唐以後: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
a.吳道玄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
b. 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是山水畫北派之祖。
c. 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3、此外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
(三)書法
唐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
1、初唐的楷書瀟灑飄逸,端嚴遒勁,繼承了南朝二王書體的風格。
2、唐中期,顏真卿把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方正敦厚、沉著雄渾的新書體,稱為顏體,對後世影響極大。
3、 唐後期的名書法家柳公權以楷書見長,他融化諸家筆法,自成一體,世稱柳體。
四、經學
簡介:唐代時期,科舉都要考試儒家經典,因而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其經學發展的突出表現有:首先是考訂經文。唐太宗以儒經「文字多訛謬

」,不利於學生學習,令顏師古考訂《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經經文。顏師古多所訂正,撰成《五經定本》

,後頒布全國,成了官定的統一課本。837年,在鄭覃的建議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開成石經》。

五、史學
(一)紀傳體史書
唐朝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

工作,完全操於封建政府之手。
(二)《通典》
《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此書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http://..com/question/9054059.html?si=1 這位大哥回答得很詳細
補充點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Ⅶ 談談你對唐朝文化交流的學習體會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 向國惟看日察塌,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鑒真東渡

看「鑒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鑒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鑒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後閱讀郭沫若的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麼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遊學佛和玄奘學佛後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後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敗仿圓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鑒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系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唐朝是陸路對外交通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海路交通得到長足進步,並取代陸路交通在對外交往中的地位的時代。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影響,在宋代時大激,東南海外諸國在與宋朝廷的交往中,甚至將宋朝管轄下的中國地區稱之為「唐」[1]。歷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東南亞各地,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2],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3],中國姓氏為「唐姓」[4],中國衣飾為「唐衣」[5],中國商船為「唐舶」或「唐船」[6],而從舶上轉販得到的中國貨物則被稱為「唐貨」[7]。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習稱的「漢語」,也被宋代海外諸國目之為「唐語」[8]。中國人留居海外一年不還,稱之為「住蕃」;而外國人在中國逾年不歸,則稱為「住唐」[9]。沿襲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華人仍然自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歷時千載,綿綿不絕。唐朝在海外的影響於此可見一斑,而這種影響是與唐朝發達的海路對外交通是分不開的。

第一節 海路交通的發展和繁榮

唐朝海路對外交往的發展,首先表現在海上交通路線的開辟與利用。在唐代,取道南海前往西方的人數和航海路線都有所增加,直航能力也有所加強,形成了南海交通發展和繁榮的局面,並表現出了取代陸路交通地位的趨勢。較之前代,唐朝人對非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准確。與此同時,唐朝通過黃海和東海海域與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交通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為東亞漢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與南海交通的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茫茫大海限制了不同地區間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人們充滿了探究大海的渴望,但又無法超越浩淼無垠的波濤的阻隔,對海洋彼岸的心馳神往,提供了人類探索大海的恆久動力。早在先秦時代,中華先民就已經掌握了成熟的近海航行技術,廣州發現的秦代造船工場遺址,顯示了當時海上交通的水平[10]。《漢書》詳細記載了漢代遠海航船從徐聞、合浦通往南海諸國的航程[11],這時中國的航船已能夠到達印度東南沿海和斯里蘭卡。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約葬於公元前122年)出土的銀盒、金花泡飾、象牙及香料等西亞或南亞的物產[12],廣州橫枝崗2061號西漢中期墓出土的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羅馬玻璃器等[13],都證明了秦漢時代海上貿易的存在。

東漢安帝永寧元年(120年),緬甸撣國國王雍由調遣使者入朝,朝貢使中有精通魔術表演的「海西幻人」,《後漢書》中明確指出「海西即大秦」[14],而大秦就是漢代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這位羅馬帝國的魔術師當是由海路至印度、緬甸,然後輾轉來到洛陽的。海西幻人的到來,溝通了中國古代與歐洲的交通。廣州第4013號東漢前期墓中出土的鏤空12面菱形小金珠,就是這一時期從南亞經海路傳入的舶來品[15]。三國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揚帆出海,游歷南海諸國,「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16]。歸來之後,兩人根據見聞分別撰寫了《扶南異物傳》和《吳時外國傳》,加深和豐富了對從中國南海到東南亞,越阿拉伯海,以至紅海港口的古代航線的認識。

東晉及南朝,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和西行求法活動的發展,中國僧人紛紛前往海外,為了解海上交通的進一步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最具代表性的是法顯和尚前往印度的航海經歷。後秦姚興弘始元年(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從長安西出,經沙漠道前往印度求取律藏,經過九死一生,遍游印度各地,最後經瞻波國(今印度比哈爾邦東部)渡海至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並在義熙七年(411年)借西南季風搭乘商舶東返故國。與以往不同的是,法顯撰寫的行記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詳細記錄了當時航海的技能、利用的技術手段、南海航線各段航程的距離及所需的時間、沿途水文氣象等等,為了解四五世紀的海路交通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7]。1984年,在廣東省遂溪縣邊灣村發現了一批南朝窖藏金銀器。銀器中有一件十二瓣狀的「薩珊式銀碗」,口沿微侈,沿口沿刻有在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區使用的阿拉美文字(Aramaic characters)銘文。除了薩珊式銀器外,在這批窖藏中還發現了20枚薩珊銀幣,其中沙布爾三世(Shapur Ⅲ,公元383-388年)3枚,伊嗣俟二世(Yazdegerd Ⅱ,公元438-457年)5枚,卑路斯(Peroz,公元459-484年)A型1枚,卑路斯B型11枚。窖藏發現地不遠處即為西溪河入海處,這批器物提供了5世紀時波斯商舶來往於南中國海的證據[18]。

隋朝統一之後,煬帝派遣眾多使臣出使異域,大業三年(607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應朝廷徵募,航海出使赤土國(在今馬來半島),大業六年(610年),經交阯返回。常駿一行到達赤土國界時,國王利富多塞遣使以船舶30艘迎接隋使,歸來時,又遣王子那邪迦隨貢方物,隋朝使節齎物五千段贈與赤土王,而赤土國也向隋朝貢獻金芙蓉冠、龍腦香,「以鑄金為金羅葉,隱起成文以為表,金函封之」[19]。在增進雙方了解的同時,加強了物質文化的交流。根據常駿等人的行程寫成的《赤土國記》(二卷)雖然久已散佚[20],但是在《隋書·南蠻傳》赤土國部分摘錄了其中部分內容,豐富了當時和後世關於南海歷史、交通的知識。

古代載籍對民間海上交通記述很少,與東晉一樣,對唐代海上交通狀況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佛教僧眾西行求法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知,唐代海上交通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唐朝前期海陸交通的了解,主要是從僧人義凈撰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得知的。

5 海路交通與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西行求法,在唐代西行者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從他們選擇的路線可以反映唐代對外交通的一般面貌。義凈在室利佛室期間,撰寫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下稱《求法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兩部直接反映唐代對外交往的重要著作,尤其是《求法傳》,傳主都是義凈親見、親聞的赴西域取經求法的僧徒,為了解和分析當時的對外交通提供了寶貴資料。

《求法傳》收錄了從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到武後天授二年(691年)50年間33批56人次前往南海和印度游歷、求法的經歷[25],其中路線不明者4批4人[26];經由陸路前往印度者12批18人[27];經海路赴印度者為21批34人[28]。由海路西行的次數與陸路的比率為2.3:1,而人數之比也為1.9:1,可知在7世紀下半葉,在陸路對外交往充分發展的同時,海路交通也十分繁榮,並且已顯露出取代陸路地位的趨勢。

2.賈耽與廣州通南海道

唐朝聲威遠播於海外,北宋時代,東南海外在與宋朝交往中,將宋政權控制下的中國地區稱為「唐」,引起了宋朝君臣的不快。宋人朱彧記述了這件事,他說:「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崇寧間(1102-1106年),臣僚上言『外國指中國為唐、漢,形於文書,乞並改為宋。謂如用唐裝、漢法之類。』詔從之。余竊謂未宜,不若改作『華』字,八荒之內,莫不臣妾,特有華夷之異爾。」[29]北宋臣僚要以「宋」取代「唐」或「漢」字,而朱彧認為應該改稱較為抽象的「華」字,取代具體的朝代名稱。怎樣稱呼為宜,姑置不論。從這段記載中可知,由於唐朝東南海上交通的發展,在海外諸國中,「唐」在北宋就已成為「中國」的代稱,確是不爭的事實。唐朝在海上對外交往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於此可見。

唐代海上交通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取道海路前往西方的人數眾多,而且表現在航海路線的增多和直航能力的增強。德宗朝宰相賈耽曾任鴻臚卿,主持外交事宜,「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以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30]先後撰寫了《皇華四達記》10卷、《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6卷、《貞元十道錄》10卷、《吐蕃黃河錄》4卷等許多重要的地理學著作和《地圖》10卷[31],集中代表了當時地理科學的水平,也全面總結和反映了當時海路交通的狀況。

6 海路交通與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賈耽的著作多佚,有關道路的記載是從《新唐書·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的。賈耽記述了當時由唐朝境內四齣的7條道路,其中營州入安東道、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中受降城入回鶻道、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等5條道路是唐朝聯接外界的陸路通道,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與廣州通海夷道是反映了唐朝海上交通的最重要的資料。這里根據賈耽敘述的順序,略述「廣州通海夷道」的行程,以了解唐朝與南海交通的一般狀況。

賈耽記載的航線大體可分為四段:廣州至馬六甲海峽為一段;馬六甲海峽至斯里蘭卡為一段;由印度半島西部沿海西北行,至波斯灣頭為一段;從東非沿海北溯至波斯灣頭為一段。

由廣州東南海行,200里至屯門山,鼓帆而西,二日至九州石(七州列島),又南二日至象石(大洲島),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越南占婆島),南二日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在越南歸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在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國(越南藩朗);又兩日行,至軍突弄山(越南昆侖島);又五日行,至海峽(馬六甲海峽)。

海峽北為羅越國(馬來半島南部),南為佛逝國(蘇門答臘島);自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爪哇島),西出峽,三日至葛葛僧只國(位於伯勞威斯群島),又四五日行,至勝鄧州(日里附近);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巴魯斯);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尼科巴群島)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斯里蘭卡)。

由師子國西四日行,至沒來國(印度奎隆),又經西北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西北二日行,至拔國(印度納巴河口布羅奇附近);又十日行,經小國五,至提國(印度河口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提勃爾)。自提國西行二十日,經小國十餘,至提羅盧和國(波斯灣頭伊朗阿巴丹附近),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波斯灣頭之奧布蘭),自此乘小舟溯弗利剌河(幼發拉底河),二日至末羅國(伊拉克巴士拉附近);西北陸行千里,即可至大食國都城報達(巴格達)。

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印度半島西岸迤邐西北行至波斯灣東岸一線為「海東岸」,而

7 海路交通與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自非洲大陸東岸東北至波斯灣的沿海地區則為「海西岸」。以上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為「海東岸」的航線,賈耽還專門記述了「海西岸」的航線。據載,海西岸之最南為三蘭國(東非沿海某地)[32],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南葉門之席赫爾),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阿曼之卡拉特),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阿曼北部蘇哈爾港),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訶磨難國(波斯灣西岸之巴林島),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海東岸航線合。

從廣州至波斯灣頭的烏剌國約需87天,從東非沿海至烏剌國約需48天。賈耽對當時南海航線記載的詳細和精確程度,都遠遠超出了前代。毫無疑問,只有在海上交通非常發達,得到了詳盡的航海資料的條件下,賈耽才會對東西航線做出如此精審的記載,由此可知,唐代南海交通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此外,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從廣州西行的航線,最遠只記載到烏剌國,而由烏剌國到東非沿海的航程,則是由西而東記述,烏剌國是東西兩條航線的交匯之地,這種情況客觀反映了大食帝國在當時海上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3.《酉陽雜俎》與唐代文獻對非洲的記載

在古代中國,非洲是人們已知的西方的終點。一般認為,在唐代之前,中國人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對非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賈耽在廣州通海夷道中,明確記述了由非洲東海岸向西北通往波斯灣的航線。杜佑在《通典》中記述唐代大秦國的情況時,附錄了杜環《經行記》中有關大秦的記載,並記錄了女國與摩鄰兩個國家。共中「摩鄰」的內容尤其受到學界高度重視。據記載,摩鄰國:「在秋薩羅國西南,渡太[大]磧,行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干魚,人餐鶻莽。鶻莽即波斯棗也。瘴癘特甚諸國。」[33]「鶻莽」是中古波斯語gurman的譯音,指棗椰樹[34]。摩鄰具體指哪個國家,分歧尚多[35]。但是綜合杜環記載的方位、膚色、風俗、物產等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摩鄰是當時非洲大陸的某個古代國家則是沒有疑問的。

除了賈耽、杜環的著作之外,唐代對非洲最詳盡的記載當屬段成式《酉陽雜俎》。

8 海路交通與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父文昌,事穆、敬、文三朝(821-840年),出將入相20年,母親是憲宗朝宰相武元衡之女。段成式不僅家庭庋藏豐富,而且在任秘書省校書郎期間,廣泛閱讀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圖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使他接觸了大量常人無從見到的奇篇秘籍,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以「奇詭譎怪」著稱的《酉陽雜俎》[36]。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非洲國家主要有孝億國(Siut,埃及南部)、仍建國(Utica,北非突尼西亞沿海古城)、悉怛國(不詳,或指Sudan)、怛干國(Dakhel Oasis,撒哈剌沙漠中的沙島)勿斯離國(Misr,埃及)等國[37],其中以撥拔力的記載最稱完備:

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食 。無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慾入此國,團集數千,賚彩布,沒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牙排、野牛角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38]。

一般認為,「西南海」就是東非沿海之亞丁灣,而撥拔力就是見於《諸蕃志》記載的「弼琶羅」,相當於現代索馬里的柏培拉(Berbera)港。但也有人持異議,指出弼琶羅與撥拔力對音相近,但在風俗、物產等方面差異顯著, 不應同屬一地,認為從段成式記載的生活習俗和服飾而言,應該是指今東非肯亞和坦尚尼亞帶游牧的馬賽族人(Masai)[39]。無論以哪一說為准,從本段記載可知,最晚至9世紀上半葉,唐朝人已經對東非沿海某地的風俗、物產及其與大食的關系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

段成式對非洲諸國的記錄不僅遠遠超出了前代,而且在數量和內容上都大大多於現存的唐代官方載籍的記錄。即便考慮到段成式可以接觸到許多奇篇秘籍的因素在內,前代或唐代前期也並沒有多少有關非洲的現成文獻資料供他利用,《酉陽雜俎》有關東非沿海地區的記載,很可能來源於他親自對來唐的客使或商人的查訪。段成式雖然以博聞強記知名於世,但他是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學者,並不滿足於對前代文獻的爬梳,調查采訪是《酉陽雜俎》的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以卷十一「廣知」為例,本卷總共記載了44事,涉及到的調查對象有僧那照、道士郭采真、王山人、山人張盈、李洪山人、秀才顧非熊、僧廣升等7人[40]。可知在奇篇秘籍之外,博採異聞是《酉陽雜俎》的一大特色。

Ⅷ 唐朝文化繁榮的表現 唐朝文化繁榮有哪些表現

1、百花齊放,豐富多彩。這個時期是先秦以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學藝術種類繁多,包括詩歌、散文、傳記、唐傳奇等等,尤其是詩歌。現在大約有50,000首詩留了下來,產生了大量的詩人和其他作家。其他藝術如繪畫、音樂、舞蹈和雕塑也有所發展。在思想上,儒、釋、道相互兼容。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歷史的編纂方法多種多樣,產生了許多史書。而政治文化、商業文化、外交文化都體現在不同的思維中,具有燦爛的美的氛圍。

2、繁榮、發展和創新。文學和藝術高度發達。整個唐朝有幾十位風格獨特的著名詩人,包括李白和杜甫。詩歌種類繁多,成熟的格律詩構成了唐詩的主體,宋詞也應運而生。內容拓展,視野開闊,風格多樣,如邊塞詩、山水詩、田園詩、游俠詩等。古文運動促進了傳記、散文和游記的發展,出現了散文家韓愈和散文家柳宗元。唐傳奇出現在小說中,成為後世小說的直接來源,開辟了後世文學的道路。這些人可以說是世代相傳的「衣詞人」。其他藝術,如繪畫、音樂、書法、舞蹈、雕塑等。書法的整體水平很高。顏真卿、劉公權、歐陽詢等楷書大師的出現,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他們創造的書法風格已經成為後世漢字的主要形式——楷書。

3、開放包容,開放開放。唐代各種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融合的結果。與此同時,它的文化體現了廣納百川的精神。它有極其廣闊的視野。各種藝術大膽地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比如,音樂吸收外國音樂,創新10首,包括《西涼》、《高昌》、《顏》、《青》。這種舞蹈吸收了西域的劍舞、胡璇舞等類型,達到了中國封建舞蹈藝術的最高峰,出現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規模宏大、形式壯觀的宮廷舞蹈。法院還成立了專門的音樂和舞蹈組織,如教學工作室和梨園。這種包容性也體現在政治開放、思想自由和信心上。為了儒、釋、道的兼容發展,將儒、道經典列為考試內容,弘揚佛教,其他理論和信仰自由發展,少受束縛,思想活躍。促進與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交流。例如,它與突厥語、南詔語、吐蕃語、維吾爾語等兼容。、或授予、或其每一個親屬、或在其管轄范圍內,靈活處理民族關系,並加強經貿交流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間的和諧。對外開放政策已經實施,吸收了大量國外成果。例如,高麗音樂被吸收,人們被送到天竺學習製糖技術,僧侶被送到天竺進行文化交流,中國的許多發明如造紙技術也傳到了西方,從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4、舉世聞名文學成就。唐詩是唐代最顯著的文學成就。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以來,唐代出現了許多著名詩人,包括盛唐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隱、杜牧。他們的詩歌風格各異,包括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激情而有力的邊塞詩、陰郁而深刻的「詩史」和清新而精煉的田園詩。這些詩歌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宋、明、清後期雖仍有優秀詩人,但總體水平卻不及唐代詩人,使唐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不可逾越的高峰。

Ⅸ 說一說唐朝文化你了解多少,並闡述唐朝文化對我國現代社會有哪些影響

唐代文化體系龐大,包括以唐詩為經典的文學、佛教為首的宗教、儒學為經典的哲學、壁畫為經典的藝術等還有史學、地理、醫學、建築等方面,基本上涉及到當時廳枝橡世界上多數部分。在當時社會上這樣的一個完整體系是僅唐代所有的。

唐代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很深,其中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近1300年,科舉制度對整個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高考都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多的類似之處。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科舉制度的影響。

(9)在哪裡可以體會到大唐文化擴展閱讀:

唐代(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並稱帝,是搭者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無論經濟文化還是政治外交等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歷史中最鼎盛的時代,也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

處於上升階段的唐代社會經濟,文化是當時扮旁社會最先進的。唐代是當時向周邊國家經濟和文化的大輸出時代,社會出現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的局面。由於唐代的文化與經濟高度發達,在當時社會處於萬眾矚目的地位,所以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來往密切,文化交流頻繁,唐代也在這過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外來文化,並加以利用。

閱讀全文

與在哪裡可以體會到大唐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