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簡介一下圍棋與中國文化,謝謝!
圍棋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哲理智慧與思辨意識的結晶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它包含了我中華厚實且獨具韻味的歷史與文化積淀。圍棋文化是中國思維形式甚至是中國人形象的代表與縮影所以說圍棋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現象。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1)中國哪些文化派別不接受圍棋擴展閱讀: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質區別在於古代圍棋是以子多為勝(參考《敦煌棋經》),唐宋數路法(參考《忘憂清樂集》日本規則即由此變來)數空需扣除眼位、公氣不計,明清數子規則有還棋頭(眼位不是子,該規則後來被日本廢除)其他區別:
一、古代圍棋一般白先黑後;
二、古代圍棋沒有貼目,黑棋181子就獲勝;
三、古代圍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對角星位分別放黑白兩子,最大限度限制先手優勢(後來被日本廢除,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貼目)。北宋沈括還提出了「四國圍棋」的下法(見《夢溪筆談》「四人分曹共圍棋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棋
❷ 中國圍棋流派
中國的圍棋流派很少聽說,日本比較流行流派一詞。大體如下:武宮流:落子喜指向中央。這種布局方法和傳統重視實利的道理違背,所以特別出名。
治勛流:特別愛好實利,能占的先佔。棋士特別重視實利,通常被稱為「治勛流」。
加藤流:對局喜殺對方大龍,從棋盤一邊殺到另一邊。按照棋理,攻擊時最好是倚靠或雙擊,也就是先鞏固自己之後再行攻擊,借攻取利。但加藤流不吃這一套,有機可趁時,就開始強殺。
秀策流:執黑時以堅實為主,下兩循環小目,誘對方掛角,然後趁機占第三個小目(秀策1、3、5布局)。對方若再掛角,便以小目為中心的尖手。一邊壓迫對方之掛,一方面形成均衡堅實的局面。
中國流:據說是中國大陸棋士所研究出來的布局,先下一星位,再下同邊小目,然後第三手拆占邊星下一路的三線或四線。利用沒締角的小目引誘對方掛角,然後加以攻擊。這是一種故意露出破綻誘使對方攻擊的布局。配合前面說過的「加藤流」,會成為一盤攻殺的好棋。
海峰流:又稱「二枚腰」。佔領兩個角星,整體堅實穩定。
小林流:兩立小目,然後占據中間邊星,類似一個山形的陣勢,攻守兼備。這種布局靈活多變,以實利為主。布局的策略是適當的利益交換,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劣勢。讓別人賺八塊,自己賺十塊。
高川流:築厚勢,但是拿來交換利益的。和「小林流」很像,都必須精確細算。這種布局避免復雜的定石,用簡單平凡的著手,細算而不爭先,緊追對方。除非對手有把握從頭領先到尾,否則稍有失誤,馬上逆轉。
秀行流:築厚勢,但有時天外飛來一筆,或是見似過緩的著手。等到十幾手過後,才讓人發現 剛才那手棋的厲害。這種布局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棋感。一般業余棋士很難學習。
清源流:重視速度及子的效率。
�田流:善長處理做活及尋找對方破綻,又稱「剃刀流」。
石田流:以細膩手法處理棋形。
❸ 除了中日韓三國外,圍棋為什麼普及不到其他國家
我認為這是因為文化差距的原因,圍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和朝鮮總是借鑒我國的技術,所以圍棋才會只在日本和韓國普及。我們都知道圍棋是非常講究戰術的,那麼很顯然,歐洲、美國和其它國家在這方面顯然都不是我們的對手,中國的戰略戰術也就只有日韓懂得最通透了。
目前圍棋基本上是韓國、中國和日本的三方對抗。因為韓國有兩位世界頂尖選手,弊唯李昌鎬和李世石,可以說韓國略微領先於中國和日本。然而,中國圍棋也獲得了發展勢頭。中國前20名選手都是高水平的,但是他們缺少像他們那樣的領導者。所以,中國圍棋並不比韓國差。租純培就日本而言,由於職業圍棋的老齡化趨勢,其在世界比賽中的成績不如韓國和中國。歐美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❹ 中國是發明圍棋的國家,但是很多人為何不喜歡圍棋呢
圍棋與國際象棋、中國象棋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象棋只要能完成「斬首行動」就行,其實非常像歐美人的習慣思維,電影中也常有的橋段,動不動就派特種兵「斬首」
然而圍棋重在取勢,而後憑借厚勢緩緩施壓,獲取實地,無需爭的你死我活,只要我比你多半目就行,這很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所以,作家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文中著重提數型到了中國人的圍棋思維
相信隨著「走出去,引進來」、等措施的順利開展,象棋在世界范圍的推廣和發展會越來越好。也希望更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友人參與進來
❺ 圍棋蘊含的中國文化
圍棋的智慧還包含了天象易理、兵法策略和治國安邦。古人喜歡將小小的棋盤視為戰場,漢代馬融有賦雲:「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唐太宗也雅好圍棋,他與虯髯客的對弈中,「一子定乾坤」的氣魄更被後人傳為美談。
圍棋盤象徵著宇宙,由三百六十個天體組成,而圍棋盤縱十九乘橫十九,共三百六十一個棋點,多餘的中心一點天元即為太極,代表宇宙的中 心。三百六十的目數在舊歷中為一年的日數,將此一分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為晝和夜,如此這般便把天地象徵化了。
從《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河圖》與《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洛書》之黑白圓點的布局來看,圍棋與他們也可能有些淵源。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八 個方位星、周邊七十二個交叉點與三百六十周天、八卦、七十二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 《棋經》中也載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
古人相信,圍棋與《周易》、《河圖》、《洛書》、八卦等,都是上古神明傳給人類的文化。難怪民間有「此物只應天上有」之說。又如《梨軒曼衍》雲:「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 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
圍棋形式簡單,只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則也很簡單,但是它的玄妙卻是任何 其他任何棋類所不能比超的。圍棋只有三百六十一個棋點,但卻變幻無窮,若以一秒鍾數過一種棋形變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沈括在《夢 溪筆談》中談到圍棋的變幻數量時,稱「大約連書萬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數。」為3的361次方,這里的四十三個萬可不是指四十三萬。因而有「千古無同局。」的說法。
有人說,中國象棋是儒家的棋。圍棋是道家的棋。這樣的比喻還當真有幾分貼切。象棋的帥車馬炮士象兵,各自有各自的行棋規矩和職責。恰如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圍棋呢?黑白二子。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可謂變化無窮。一陰一陽,物極必反,過由不及,勢與地,厚與薄,不戰屈人,等等等等……這些道理都形象的在棋盤上演繹著。
❻ 為什麼圍棋不納入非
圍棋是易學難精的棋類運動。而非遺的特點是保護身口相傳的有可能面臨失傳的脆弱姿御技術。
圍棋不必別人帶領也可看書自學,掌握規則。這個和非遺有區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跡信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坦扮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以上都不符合,所以圍棋不納入非遺。
❼ 圍棋與中國文化的內容簡介
《圍棋與中國文化》即試圖從多個方面發掘圍棋與中國仿旁肆文化的備轎淵源關系。文化一般被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就圍棋而言,弈具啟閉、弈地民了其物質文化層面。弈具既是下棋的必備工具,又成了一種工藝品,不同的人對弈具、弈地的選擇,又折射出了各自的人生態度、精神追求、審美趣味;棋規棋約、競賽體制、組織機構,對局方式,則構成了一種制度行為文化;當然,文化更多地體現於精神方面,作者對中國圍棋文化的探討,也偏重於從精神心理方面,提示圍棋與人生,與各種哲學、宗教思想,與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關系。
❽ 圍棋分哪些流派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纖改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游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游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武宮流:落子喜指向中央。這種布局方法和傳統重視實利的道理違背,所以特別出名。其也叫做「宇宙流」。
治勛流:特別愛好實利,能占的先佔。棋士特別重視實利,通常被稱為「治勛流」。
加藤流:對局喜殺對方大龍,從棋盤一邊殺到另一邊。按照棋理,攻擊時最好是倚靠或雙擊,也就是先鞏固自己之後再行攻擊,借攻取利。但加藤流不吃這一套,有機可趁時,就開始強殺。
秀策流:執黑時以堅實為主,下兩循環小目,誘對方掛角,然後趁機占第三個小目(秀策1、3、5布局)。對方若再掛角,便以小目為中心的尖手。一邊壓迫對方之掛,一方面形成均衡堅實的局面。
中國流:據說是中國大陸棋士所研究出來的布局,先下一星位,再下同邊小目,然後第三手拆占邊星下一路的三線或四線。利用沒締角的小目引誘對方掛角,然後加以攻擊。這是一種故意露出破綻誘使對方攻擊的布局。配合前面說過的「加藤流」,會成為一盤攻殺的好棋。
海峰流:又毀旦判稱「二枚腰」。佔領兩個角星,整體堅實穩定。
小林流:兩立小目,然後占據中間邊星,類似一個山形的陣勢,攻守兼備。這種布局靈活多變,以實利為主。遲派布局的策略是適當的利益交換,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劣勢。讓別人賺八塊,自己賺十塊。
高川流:築厚勢,但是拿來交換利益的。和「小林流」很像,都必須精確細算。這種布局避免復雜的定石,用簡單平凡的著手,細算而不爭先,緊追對方。除非對手有把握從頭領先到尾,否則稍有失誤,馬上逆轉。
秀行流:築厚勢,但有時天外飛來一筆,或是見似過緩的著手。等到十幾手過後,才讓人發現 剛才那手棋的厲害。這種布局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棋感。一般業余棋士很難學習。
清源流:重視速度及子的效率
田流:善長處理做活及尋找對方破綻,又稱「剃刀流」。
石田流:以細膩手法處理棋形。
❾ 為什麼圍棋流行不起來
圍棋在世界上的普及率不高的原因:
1、區域文化原因:圍棋是儒家文化地區的產物,當然在亞洲區域內盛行,圍棋文化融合了古代文化,所以在其他大部份地區是盛行有一定的難度;就皮衫像斯諾克在英國與在中國不一樣盛行一樣道理。
2、學習時間之長原因:職業圍棋必須從小就開始苦學,一些選手因職業選手名額之少且與學業相沖突而放棄學習比比皆是。
3、圍棋學習費用。圍棋學習也需要有氛圍,圍棋學習的費用投入之高也給普及帶來一定的難度。
起源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類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燃散腔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詩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認為:「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
明朝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提出「烏曹作博、圍棋」。烏曹相傳是堯的臣子,有的人又說他是夏桀的臣子。後來,董斯張的《廣博物志》、張英的《淵鑒類函》等也采錄了這種說法。
明朝林應龍在《適情錄》中認為,圍棋是容成公發明的。據《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掘野」
❿ 圍棋起源於日本而中國人不承認
這個,比較玄奇吧?
圍棋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錄,而且當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規則。
那個時候的日本,嗯,哪怕以日本人自己製造的歷史,活了二百歲的神武天皇還沒有出現呢。
而包括大英網路全書在內的世界權威歷史學界,都公認圍棋起源於中國。至於圍棋在中國的起源,爛鎮孫比較古遠,大多數認為在公元2500年前,即使沒旅薯有那麼古遠,也起碼在公元1000年以前了。
說圍棋起源於日本,請問出自何典?
補充一點,日本人自己製造的日本歷史,最早的就是公元前771年出生的神武天皇。而這個人物,哪怕最尊重日本歷史的歷史學家,也認為與中國的三皇五帝一樣,玄幻成分極大。
而可以確認的是,這個年代中國已經進入了東周即春秋時代,歷史已經是可考的了。
圍棋的起源,在中國的記錄上也有些玄幻。但是,春秋年代眾多可考據的歷史文獻中,已經多次出現了圍棋,並且其規則與今天的圍棋差別極小。
即,圍棋在中國肯定已經盛行的年代(春秋),日本還是類似於中國2000年前(飢鏈公元前2500年)的蠻荒神話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