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飩屬於什麼性質

文化飩屬於什麼性質

發布時間:2022-04-27 07:17:21

❶ 中國酒文化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中國制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康永盛世http://www.kingculture.com酒文化形象品牌
酒乃天地之間尤物。雖也進入肚腹,卻不能充飢,不能解渴,只作用於人的心神。心神經酒一滋潤,一刺激,便產生莫名其妙的變化,莫可名狀的詭譎,向外表現為言和行,便不同尋常了。因此,人世間有了酒,人類的生活便豐富多彩了,人類的歷史便斑斕多姿了,茫茫塵寰便增添許多有趣的風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許多悠長的滋味。假如我們的老祖宗沒能從腐爛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飯的酸香味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釀酒術,那麼,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將枯燥許多,歷朝歷代的社會生活將寡淡許多,我們回顧往昔的時候,也許少了許多興味。歷史是條長河,河中對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動,翻騰起的浪花千古後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高貴者,卑賤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賜宴,三家村時的老翁對酌,雖然檔次不同,氣派迥異,但把佳釀或舊醅喝下肚子,並品味那個美妙地過程,則是一樣的。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同時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他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
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古代酒禁,約有四類,第一,為強國而禁。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酒亡國者。周公戒之曰:「群飲,汝勿佚,執拘以歸周,予其殺而禹惡旨酒。」周公頒誥,嚴厲禁酒,唯恐民眾敗德傷性,損害元氣,此為強國而禁酒。第二,為節約穀物而禁。釀酒需要大量穀物,東晉之時,一郡禁酒一年,就省米百萬斛。(《晉書》卷九十一)劉備在益州任官時,曾因天旱而禁酒。(《三國志》卷三十八《簡雍傳》)節約穀物,歷代禁酒,一般在災荒之年實施俱多,史籍累見不鮮,但均為短期。因嗜酒自古成習,長期禁之,斷難實行。第三為專賣而禁。《漢書·武帝傳》韋唁注雲:「禁民酒釀,獨官酒置,如道路投木為權,獨取利也。」似此非真禁酒,乃官府獨自釀賣,以獲其利,獨占專利,可謂假禁。此前之禁,為民而禁;然武帝之禁,為利而禁,兩者徑渭分明。後來,兩晉時朝廷實行的權酤,與漢武帝的酒釀專賣制度同為一丘之貉。可見,飲酒日盛,習俗日普,國家制度隨機應變,官利本位優先,古今皆然,又豈獨酒俗為然歟?但民好飲酒,禁之不絕,史籍昭然。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農民豐收後酗酒鬧事,文成帝為此下令禁酒,詔令明言:「釀、沽飲皆斬之。」(《魏書》卷一百一十一《刑罰志》)實則民禁官不禁,明禁暗難禁。(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酒令
「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無論怎樣,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間接地與酒搭上關系。這種關系的物化表現就是酒趣。酒趣富於酒令之中,酒令則純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酒令就在黃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現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行。白居易曰:「閑徵雅令窮經吏,醉聽新吟勝管弦。」認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樂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詞令、謎語令、籌令等。
酒令是酒與游戲的結合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投壺游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種酒令。但是游戲的發展成了一種帶有強制性與結束性的游戲後,就成了既輕松又嚴肅的—種文化現象了。西漢時呂後曾大宴群臣,命劉章為監酒令、劉章請以軍令行酒令,席間,呂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劉章揮劍斬首,為喝酒游戲而戲掉了腦袋這也許就是戲中之戲了。此即為「酒令如軍令」的由來。唐宋是中國古代最會玩的朝代,酒令當然也豐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之詠。酒令在明清兩代更步上層樓,發展到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清代俞敦培將酒令分為四類:占令、雅令,通令、籌令、籌令是酒令中的重頭戲。
籌令,顧名思義,行酒令必用籌子,籌子是此類酒令的顯著特徵。說起籌令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籌。籌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沒有計算器,一般用竹木削製成籌來進行運算、善計者可以不依賴算具求得結果,因此籌引申為籌謀、籌劃。《漢書.高帝汜》記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現在把軍事指揮將在室內制訂作戰計劃,即稱為運籌帷幄。其中的籌,志義為籌劃、籌略、籌謀之義。從唐代開始,籌子在飲酒中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記數、白居易詩「醉折花枝作酒籌」中的」酒籌」即為此類、這種意義下的籌在後代酒令游戲中仍可見到,作用是以籌計數,後再按所得的籌的數量行酒。另一種就比較復雜了,人不滿足於籌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變化成了一種行令的工具。籌的製法也復雜化,在用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製成的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據考,唐代的《論語》酒籌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種籌令。
籌令的包容量很大,長短不拘。大型籌令動輒有八十籌,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籌令因有這樣的特點,才有能力從長篇巨作的戲劇《西廂記》及《水滸傳》、《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小說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經》的六十四卦等具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
酒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不能設想,在高節奏運轉的現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幾個年輕人慢騰騰地坐麥當勞玩什麼《紅樓夢》酒籌。但是酒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它仍然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一份寶貴財產,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價值外,在某種特定的適當場合也會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無論如何、總比什麼「感情深,一口悶」式的蠻喝,「哥倆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為「附庸風雅」總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風雅」本來也就不是個貶義詞。
酒籌文化是中國飲食合餐制的產物,它的本質是農業文化。酒宴中的酒籌令有著很大的文化含量,參加者自古今名著、詩詞歌賦,至天文地理、 民俗俚語都要胸中有數才能現場發揮得好而不被罰酒。人們在歡宴中也鍛煉了才思敏捷和競爭精神;既活躍了飲食的氛圍又增添了審美情趣。
中國酒文化與文學藝術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徵,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採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產生美。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與官司人、商人、匠人、農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緣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發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每有佳句華章。飲酒本身,也往往成為創作素材。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頁頁都散發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都終生嗜酒。李白自稱「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業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謚之為「酒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郭老還煞費苦心地統計出,在他們現存的詩作中,言及酒的,李佔17%,杜佔21%。這就使我們想到,假設沒有酒,李杜的詩歌一定會少了許多韻味,我們今天讀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會薄了許多。
二是文人飲酒特別講究那個飲的過程,特別講究飲酒過程中的那套繁文縟節。於是,便要制定頗為嚴刻的觴政,便要舞弄花樣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對人的聰明才情、知識水平、文學修養和應變能力的嚴峻考驗;沒有滿腹詩書和機敏睿智,是要臨場出醜的。文人們硬是把這一套玩出美妙的極至,硬是把經史百家、詩文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等文化內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於是,酒宴始終,便充溢著濃濃的而又綿綿的書卷氣和文化味。觥籌交錯中,不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飲時的逸雅情趣,我們是不能親眼見識了,只能從《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和記載酒令的書籍中窺知若干。由於文人的參與,飲酒才飲出了檔次,飲出了境界,飲出了無限風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實在是文人創造的。「五四」以後的現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飲,連魯迅先生也多次參加,《魯迅日記》中常有記載。他那首詩《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名聯),就是在郁達夫做東的宴席上做成的。郁達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興做出許多好詩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間仍然充滿文化味,談詩話文,即席吟詠,仍是一大主題。豐子愷就曾寫道:「世間最好是酒餚,莫如詩句。」五四運動,狂飆突起,滌盪了舊世界,但千古傳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脈相承。創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們的先輩。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中國名酒錄
蒸餾酒:茅台酒、汾酒、瀘州老窯特曲
釀造酒:紹興加飯酒、青島啤酒、長城干白葡萄酒
配製酒:竹葉青酒、五加皮酒、北京虎骨酒
中國酒之最—— 人類最先學會釀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中國最早的麥芽釀成的酒精飲料:醴。
中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黃酒和白酒。
中國最早的啤酒廠建於1900年,哈爾濱。
記載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葯酒生產工藝記載: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記載: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
麥芽製造方法的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現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後期(距今約三千年) 古墓出土的酒,現存故宮博物院。
現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釀酒全過程的圖像:山東諸城涼台出土的<<庖廚圖>> 畫像石。
最早的釀酒規章:周代,見<<禮記·月令>>。
古代最著名的酒網路全書:宋代竇蘋的<<酒譜>>
最早的賣酒廣告記載:戰國末期韓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懸幟甚高」,幟:酒旗。
中國白酒的分類
首先解釋白酒的香味從何而來?
純凈的酒精水溶液幾乎是沒有香味的,而一般的白酒具有獨特的香、味、色。這是因為白酒里除了含有酒精之外,還含有糖類、甘油、氨基酸、有機酯和多種維生素等。所以聞起來就有特殊的香味了
茅香型酒文化網
白酒有香味,就有了香味的分類,那麼就出現了香型。白酒,釀造所採用的原料不同,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大米;所選用的糖化發酵劑不同,有的是大麥和豌豆製成的中溫大麴,有的是小麥製成的中溫大麴或高溫大麴,有的是大米製成的小曲、麩皮和各種不同微生物製成麩曲等;所使用的發酵容器設備不同,有的是陶缸、水泥池、磚池、箱,有的是泥池老窖等;所採取的釀造工藝不同,有的是清蒸清糙、續精混蒸、回沙發酵,有的是固態和液態發酵等;所處釀造環境的氣候條件不同,有的干濕度高,有的干濕度低,有的氣溫高,有的氣溫低等。因此,各個廠家所釀制的酒品,其香韻特點也就各不一樣。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在1994年12月28日聯合發布的通告中,已將我國的白酒分為以下7種香型:
醬香型
又稱茅香型,以貴州省仁懷市的茅台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梁為原料。以小麥高溫製成的高溫大麴或縱曲和產酯酵母為糖化發酵制,采剛高溫堆積,一年一周期,二次投料,八次發酵,以酒養糟,七次高溫烤酒,多次取酒,長期陳貯的釀造工藝釀制而成。其主體香味成份至今尚無定論,初步認為是一組高沸點的物質。酒質特點為無色或微黃色,透明晶亮,醬香突出,優雅細膩,空杯留香,經久不散,幽雅持久,口味醇厚、豐滿,回味悠長。高度酒分為43度和53度二種。其總酸以乙酸計,為≥1.5克/升,總酯以乙酸乙酯計,為≥2.5克/升;低度酒為38度以下,其總酸為≥0.7克/升,總酯為≥1.5克/升。
清香型
又稱汾香型,以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的汾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梁等穀物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製成的中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有的用麩曲和酵母為糖化發酵劑),採用清蒸清糟釀造工藝、固態地缸發酵、清蒸流酒,強調「清蒸排雜、清潔衛生」,即都在一個「清」字上下功夫,「一清到底」。其主體香味成份是乙酸乙酯,灑質特點五色、清亮透明,清香純匯.醇厚柔和。甘潤綿軟、自然協調、餘味爽凈.後味較長:不應有濃喬或醬香技其它導香和邪雜氣味。高度酒分為40度至54度、55度至65度兩種,其總酸(以乙酸計)為(0.4至0.9克/升;其總酯(以乙酸乙酯汁)為1.4至2克/升。低度灑在40度以下,其總酸≥0.3克/升,總酯≥1.4克/升。
濃香型
又稱瀘香型、窖香刑。以四川滬洲老窖特曲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是以高梁、大米等穀物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或小麥製成的中、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齊(有的用麩曲和產酯酵母為糖化發酵利),採用的釀造下:藝是混蒸續餷、酒糟配料、老窖發酵、緩火蒸餾、貯存、勾兌等釀造工藝釀造而成的、其主體香味成份址已酸乙酯。酒質特點為無色或微黃色,清亮透明.窖喬濃郁.甜綿爽凈,純正協調,餘味悠長。高度酒為40至60度,其總酸以乙酸汁。為0.5至1.7克/升。總酯以乙酸乙酯計為≥2.5克/升,低度酒為40度以下,其總酸為≥0.4克/升,總酯為≥2克/升。
米香型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三花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大米為主要原料,以大米製成的小曲為糖比發酵劑,不加輔料,採用固態糖化、液態發酵、液態蒸餾,取酒貯存的工藝釀制而成。其主體香味成份是β—苯乙醇。酒質特點為無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綿甜,落口爽凈,回味怡暢,具有令人愉快的葯香。酒內含有高級脂肪酸乙酯,氣溫在l0℃以下時,這種高級脂肪酸乙酯遇冷會沉澱析出,使酒內出現乳白色絮狀懸浮物,當氣溫一回升,懸浮物溶解在酒中,酒色就又恢復清亮透明。高度酒為40至57度,其總酸以乙酸計,為0.15至0.3克/升,總酯以乙酸乙酯計,為0.4至0.8克/升,低度酒為40度以下,其總酸為≥0.2克/升,總酯為≥0.6克/升。
白酒有香味,就有了香味的分類,那麼就出現了香型。白酒,釀造所採用的原料不同,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大米;所選用的糖化發酵劑不同,有的是大麥和豌豆製成的中溫大麴,有的是小麥製成的中溫大麴或高溫大麴,有的是大米製成的小曲、麩皮和各種不同微生物製成麩曲等;所使用的發酵容器設備不同,有的是陶缸、水泥池、磚池、箱,有的是泥池老窖等;所採取的釀造工藝不同,有的是清蒸清糙、續精混蒸、回沙發酵,有的是固態和液態發酵等;所處釀造環境的氣候條件不同,有的干濕度高,有的干濕度低,有的氣溫高

❷ 混飩 什麼意思

混沌是這個詞

思想不清楚,亂。迷糊的意思

❸ 低俗文化屬於什麼性質的文化現象

低俗文化屬於什麼性質的文化現象,就是屬於低俗性質的惡俗性質的文化現象。

❹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咸里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❺ 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

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

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

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

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

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

拓展資料: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❻ 韓國對中國一步步的文化侵略和令人憤怒的行為

北三省是韓國的
諸子百家全是韓國的
中文是跟韓國人學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反正只要是好的東西,都是學的人韓國的

1.韓秘密搶端午節中文域名流失
「端午節」網上中文門牌號突然流失海外。日前,就在聯合國即將於11月公布申遺結果的前夕,域名注冊機構創聯萬網國際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傳出消息,「端午節」突遭韓流侵襲,韓國某公司秘密出擊,搶先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記者查詢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whois(域名查詢系統)發現,「端午節.cn」已經於2005年10月13日被注,注冊者信息顯示為「Yun Hee Co� Inc�R.O.K.」,系屬韓國企業,注冊時間為一年。

而就在近日,蘇州也正式就端午節、蘇州評彈向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嶽陽、湖北秭歸等省市激烈反應,紛紛搶奪端午節的歸屬權。
其實,端午節之爭早已遠遠超出國內紛爭的范圍。去年端午節時,媒體爆出韓國率先申請「端午節」為該國文化遺產的消息,激起中國民眾激烈反響,各大媒體和網路論壇都提出保護「端午節」、「遺」什麼不能「遺」傳統的口號,日漸被冷落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得到了近來少有的全民關注。最終,韓國稱其申請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節」,並提出由中韓共同申遺的解決方案。
今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最終決定是否批准韓國申遺的請求。韓國公司搶在結果公布之前注冊「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意味著韓國率先佔據了「端午節」這一傳統文化品牌在互聯網上的陣地;不管聯合國最終公布情況如何,在互聯網上,「端午節.cn」將指向韓國網站而不是中國。

2.中韓文化貿易不對等 中國電視劇輸入韓國受限
近日,韓國國家電視台KBS報道了「」的新聞,並迅速被韓國各大媒體轉載,一度掀起韓國民眾對中國的不滿。韓國最大的門戶網站naver.com也在首頁進行報道,韓國網友留言數在10小時內突破600條,絕大多數為對此舉的不理解。
對於傳言「廣電總局曾提出『多國引進,不專美韓劇』,對韓劇引進作出限制,並下調播出量」,廣電總局負責引進劇業務的對外合作司一直對此說法予以否認,表示總局對引進劇的政策未變,從來沒有發文限制過韓劇。
不論廣電總局有沒有提出「多國引進,不專美韓劇」的說法,中韓文化貿易不對等現象卻是現實,從數據上看,韓國電視劇近年來確實在中國掀起了「韓劇熱」,但韓國引進的中國電視劇卻很少。2002年,韓國電視劇出口額為1639萬美元,2003年為4200萬美元,2004年為7140萬美元,2005年超過1億美元大關。2002年中國引進韓劇67套,而到了2005年據估計已超過150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積極向外拓展的同時,韓國政府對於本國市場卻是嚴格保護。2000年《還珠格格》被韓國引進後,雖然在晚上11點後播放,但仍以絕對優勢壓倒了韓國本土電視劇,此舉引起了韓國方面的警惕,此後韓國很少引進中國電視劇。據悉,近幾年韓國三大電視台每年引進的作品量只有5%,其中以美國電影居多,而且所有引進劇全都放在非黃金時間段播出

3.一個地名從來沒有像今天的漢城這樣,附加了如此之多的民族信念,尤其是當1月19日漢城市長李明博正式宣布,漢城的中文名字從即日起改為首爾的時候。這則新聞告訴我們兩個事實,一是韓國民眾通過改名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所有與「漢城」相關的工作平添了不少難度。
難度歸難度,漢城改名卻讓歷史尷尬一笑。漢城之所以成為漢城,其實並不與中國古代政治對周邊國家的霸權相關,而是與中韓之間千年流傳的文化淵源不可分割。當年以漢城為名的榮耀,既屬於韓國,又屬於中國。但是今天,改名之後的尷尬,也讓中韓兩國各自面對。在近千年中,韓國和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國家間關系的類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漢城改名是典型的政治現實主義手段的體現。但是如果僅僅以「漢城」改為「首爾」為中心事件描述整個韓國心態,最終根本無法拼合出完整的歷史記錄。問題在於,這之後還有漢江、漢字。改變了名字,能否改變文化傳承;改變了名字,又能否改變歷史記憶;改變了名字,又能否證明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
尷尬是雙方的。對於中國來說,這種尷尬在於中國該如何面對歷史負擔。歷史負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陷入屈辱的歷史語境中,被痛苦和仇恨左右了目前的決策和民意;二是一味等待輝煌重現,以歷史巔峰來衡量國家現實戰略。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代,我們都一直在因抹去屈辱的行為而自豪;那麼抹殺輝煌,是不是會讓我們更感到尷尬?
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了解,其實真正讓整個社會無法前進的是歷史負擔。這兩種歷史負擔的最大困境就在於,它們都是選擇性地根據歷史來判斷現實,從而使得我們無法按照本來規則應對現實。其實漢城改名,從現實層面上看,不會改變中國在世界的任何實力和地位,這些實力也不是通過一個首都的名字能夠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韓兩國的關系建立在政治互信、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健康基礎上,也不會因為首都的改名而發生變化;再者說,韓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作為國家間相處的基本規則,我們應當對漢城改名持一種寬容心態。
跳出歷史負擔才能前進,在任何時代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中國對於漢城改名的寬容,是國家自信的一種表達形式。糾纏於一個名稱,反而容易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困境。如果我們以寬容自信的心態面對明天的世界,其實尷尬只會留給試圖抹去歷史形式,卻無法抹去歷史記憶的人。

4.中韓高句麗遺產之爭,從學術層面解決
緣起:從韓國申報「端午祭」為「文化遺產」說起
申遺,是今年中國社會為化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從五月份突然傳出韓國將「端午祭」申遺的消息後,公眾發出了憂患之思: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和毗鄰接壤文化一脈的東亞國家,會有不斷的文化之戰呢?
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加大了申遺的步伐和節奏,6月28日至7月7日在蘇州,中國第一次承辦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大會舉辦了「世界遺產展」。除展出中國29處世界遺產和各國遺產風貌外,中國部分列入預備清單的單位也將在會議展覽上一展風采。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了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要在國內掀起『高句麗』熱潮,讓中國明白,7000萬韓國人心中的『高句麗夢想』是不能抹去的。」這種充滿民族狂熱的語句是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引用韓國學術界的言論。他們要求對中國將高句麗定義為中國的地方政權,韓國政府不應只在口頭上採取對策,應採取實際行動。韓國外交通商部文化外交局長朴興信7月5日表示,韓國政府的基本立場是,「決不能接受把高句麗史編入中國歷史的中國的立場。我們將通過外交渠道確認中國媒體的報道是否反映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之後再探索對策。」此後韓國政府國政宣傳處處長鄭順均表示,政府於7月16日上午在總理公館舉行了由國務總理李海瓚主持的國政懸案政策調整會議,決定成立以相關部門局長級人士組成的「高句麗史相關事務對策協商會」,目的之一是「盡早為處理高句麗史爭論作好必要的准備」。
中韓遺產大戰,似乎此時才真正拉開了序幕。
韓國:認為高句麗是東北亞「獨立文化圈」的歷史證據
當7月1日中午中國申報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通過了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審議,成為中國第30個世界遺產地的第二天,同樣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韓國代表團在2日向與會各國主要人士分發了一本名為《高句麗的古墓壁畫》的書籍,強調高句麗的古墓壁畫是能夠證明東北亞形成「獨立文化圈」的歷史證據和重要的文化遺產。其根本目的在於證明,高句麗是今天朝鮮民族的祖先,而高句麗的歷史,應該是朝鮮而不是中國的歷史。韓國《朝鮮日報》甚至報道說,有韓國教授從國外收購的數張地圖,能證明中國東北某些地方乃是朝鮮民族祖先的領土。

中國對此反應理智而冷靜。中國學者認為,應該本著歷史的、科學的態度去看待高句麗古代文明,不能將問題帶到現代政治中。中國代表團參加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項目通過審批後當場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致答謝辭,他說:「這是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帶給中國人民的一份厚禮,同時又是一份光榮的責任、義務和歷史使命,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民的信任、期待與激勵。」他表示,中國期待著友好鄰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申報的高句麗古墓群項目也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聲音一:韓國嚴厲地攻擊我方「歷史帝國主義」?
據了解,由韓國發動的學術和輿論攻勢在中國高句麗申遺前後早已來勢洶涌。6月28~30日,來自蒙古、俄羅斯、土耳其和日本等國的部分學者聚集漢城世宗文化會館,參加由韓國高句麗研究會發起的主題為「高句麗的認同性」的國際學術會議。韓國鮮文大學歷史系的教授甚至在其作品《在渤海尋找韓國古代文化的秘密》中主張:「我國文化的發源地應該在以渤海灣為中心,包括韓半島北部、遼東半島、遼寧省、河北省和山東半島在內的渤海文化圈尋找。」
對於位於中國遼寧集安市周邊的高句麗遺址,中韓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光明日報》曾發表的題為《試論高句麗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的文章。對文章指出的「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這一觀點,朝鮮和韓國共同展開了攻擊。韓國學者以「隋朝和唐朝的皇帝能御駕親征,與自己的地方政權的將領乙支文德和楊萬春展開殊死決斗嗎」為論據,質疑隋唐對高句麗的中央領導地位。
民族主義的情緒顯然影響了學術上的判斷。韓國漢陽大學教授慎鏞廈甚至撰文,聲稱這是「歷史帝國主義」。這一嚴厲的攻擊口吻,讓人懷疑韓國是否還記得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衛國戰爭)的國」;而在明朝滅亡後,出於對明朝的感激和忠誠,朝鮮李朝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直到清末,仍有私人筆記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聲音二:堅持將高句麗歷史研究納入正常的學術化研究軌道
我國史書出現上述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是其主要原因。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載:「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亻由〕,[亻由〕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其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由此可知,宋人對王氏高麗和高句麗的認識已經很模糊,而王氏高麗所呈現的「高麗世次」又進一步起到了誤導作用,以致我國史書記載出現了明顯錯誤。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邊疆政權沿革狀況方面,出現了許多混亂和錯誤的看法。 資料是研究賴以進行並不斷深化的基礎。對漢文史籍有關高句麗記載的考辨,楊保隆《各史〈高句麗傳〉的幾個問題辨析》(刊《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在這方面做了有益嘗試,但應做、可做的工作還很多。
堅持將高句麗歷史研究納入正常的學術化研究軌道,是我們的一貫主張。我們反對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中將歷史問題現實化,學術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和做法。高句麗歷史既是中國歷史上、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一個有待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潛心研究,將科學的研究結論提供給學壇,進而推動和深化高句麗歷史研究是學人的職責。至於研究結論的差歧,完全可以通過符合學術規范的規則開展學術交流與爭鳴,即使一時不能取得共識,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還可以求同存異。果能如是,高句麗歷史的研究在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必能有一個大的進展。

聲音三:究竟什麼樣的世界遺產能夠真正代表中華民族的身份

不管是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都帶有顯著的民族特性。文化遺產是從文化意義上標識出一個民族的個性和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而自然遺產則是文化遺產的本源。中國多樣化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藝術和社會格局。可是,「中國目前正面臨一個民族身份喪失的問題,中國文化正在失去其顯著的特性,走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的大街上,我們卻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在俞孔堅擔憂的同時,他也找到了治療文化趨同的一劑良葯,「世界遺產就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屬於中國的世界遺產,就是中國區別於其他文化國度所特有的、不凡的價值所在,是中華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證。」當世界遺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身份時,對遺產的歸屬和保護也淶酶�癰叢櫻�踔遼婕骯�牘��淶墓叵怠!岸允コ塹惱�崾前鴕猿逋壞腦�蛑�唬�游頤巧甌ǜ呔淅鑫幕�挪��討性螄韻殖雋碩�毖欽�魏屯飩還叵怠!?/p>
在各國將世界遺產看作重要的國家形象和民族文化及歷史成就的體現時,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世界遺產能夠真正代表中華民族的身份呢?
「我們已經擁有的29項遺產里,絕大部分是反映帝王將相和封建意識形態的遺產,這是我們對待遺產認識的一種偏差。故宮、長城、兵馬俑代表的僅僅是中國封建王朝貴族文化的那部分,只把這些展示給世界,中國給人留下的還是封建帝王國家的印象,人民、土地卻不知道在哪裡。未來中國遺產的申報應該挖掘代表人民大眾的文化和精神,探索人與土地更深層次的關系。」而此次韓國的申報,則從外部刺激了我們的神經。有些人為此「義憤填膺」,但筆者以為不必,因為韓國保護江陵端午祭的經過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國人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聲音四:申遺以後怎麼辦
世界遺產最直接的一個效益,便是在巨大的名聲中實現旅遊業的發展,不過,有專家指出,世界遺產其實具有多種功能,絕不僅僅意味著旅遊業的發展。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表示,世界遺產是人類的財富,是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的,對其功能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旅遊功能這一點上。他表示,世界遺產有它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是對於和自然有關的世界遺產而言,「科學研究應該是世界遺產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沒有科學研究,就根本認識不到世界遺產的價值所在。如果沒有對『三江並流』進行研究,我們不會發現這個地方的地質學價值,不會認識到它的獨一無二」!
謝凝高認為,世界遺產的第二個功能是教育,其一是愛國主義教育,任何一個國家都將其世界遺產當作國家的一種榮譽,更有甚者將其作為一種國家的政治形象和文明形象對公眾宣揚;二是科普教育,我們可以利用世界遺產對遊客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教育。
世界遺產的第三個功能才是旅遊。盡管這一點已是人所共知,但是旅遊業對遺產地的現狀破壞也非常顯著,為保護世界遺產原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很多國家甚至禁止本國世界遺產地發展以營利為目的的旅遊。
申報以後怎麼辦?
雙贏最好:中韓政府同意從學術層面解決高句麗遺產之爭
對朝鮮媒體對於高句麗事件的激烈言論,中國學者認為,應該本著歷史、科學的態度去看待高句麗古代文明,不能將問題帶到現代政治中。中華民族和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歷史,是不應也不能被硬性割裂開來的。從明清兩代,中朝之間的「宗藩關系」,使得朝鮮在多次受日本入侵時獲得中原的全力支持。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就曾說道:「16世紀末,日本為了侵略當時的明朝,要求朝鮮王朝借道。朝鮮王朝予以拒絕,於是日本侵略了朝鮮。那時明朝出兵韓半島,為擊退日本侵略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作出了莫大的犧牲。朝鮮王朝不忘舊恩,祭祀往朝鮮派兵的明崇禎皇帝,一直到朝鮮王朝滅亡為止,歷時300年。」
中國和韓國當前的關系,按照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的說法:「中國與韓國的全面合作夥伴關系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外交關系中是最好的。」根據今年4月份韓國國內的輿論調查結果,63%的韓國執政黨(開放的我們黨)國會議員認為韓中關系比韓美關系重要。為此,對高句麗王陵遺址的爭論,中韓政府達成協議,從學術層次解決問題。

5.韓國歷史書將中國領土劃入古版圖 引網民不滿
該書將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部分領土劃入古代韓國的版圖內
【星島網訊】韓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范圍竟然覆蓋了上海?日前,一篇在網上流傳的《韓國史》地圖竟將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部分領土劃入古代韓國的版圖內。對此,韓國駐滬領事館方面回應說,該書並不代表韓國歷史界的主流觀點。
古代上海竟在新羅國
根據史書記載,古代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存在著兩個古代王朝:新羅、百濟。而北部則是領土跨越鴨綠江兩岸的高勾麗。後來百濟和高勾麗相繼滅亡,新羅基本上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
但在林均澤所著的《韓國史》標記的地圖內容卻與歷史相差甚大,書中中國地圖竟然用三種顏色分為三個國家:百濟、新羅和唐朝。其中的百濟除了統治整個朝鮮半島外,還統治中國華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蘇、浙江在內長江以南的中國區域則標記著「新羅」,表示這是新羅的統治區。而雲南、四川部分地區,地圖中用紅顏色在這塊小小地區標著「唐」。另外,該書的作者在描述三國割據結束後,統一的新羅王朝甚至還成立了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這樣的政府機構。
該書在敘述中國宋朝時期的東亞歷史時,高麗成為當時東亞版圖最大的國家,北起今天俄羅斯的遠東部分,南至中國雲南。而當時的宋朝則被描述成為只統治兩廣、福建、湖南等幾個省的小國,統治中國北方的契丹(遼)的位置卻被作者放在了大西北。
地圖謬誤引網民不滿
《上海商報》8日報道說,一些看過此帖的中共網民紛紛留言質疑該書的真實性。一些網民表示,該地圖連一個稍微懂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是錯誤的,單就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的位置來說,安西都護府在歷史上是唐朝治理新疆的政府機構,而書中卻把它說成新羅王朝統治西藏的機構;而在描述宋朝時期的東亞時,西夏王朝和大理王朝在地圖上竟然消失了,所在的位置竟然被高麗王朝取代,事實上當時高麗王朝的位置就是在朝鮮半島。
對於這本書錯誤之極的歷史觀點,很多網民表示氣憤的同時認為,林均澤作為一名歷史類圖書的作者,製作這樣的地圖太誤導讀者了,同時也是對歷史的極不負責。
上海大學文學院的一名歷史系教師表示,韓國古代王朝統治中國的說法完全是一派胡言,歷史上韓國的古代王朝領土范圍也從未超越過朝鮮半島,更不用說統治上海了。
韓方回應:僅屬個人觀點
近日,韓國駐滬領事館的文化與新聞領事通過工作人員表示,《韓國史》的確存在,是韓國書鎮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韓國國內售價為兩萬韓元。工作人員說,《韓國史》的作者確實是韓國的林均澤教授,他現年69歲,是韓國大田大學的哲學??
韓國駐滬領事館方面認為,林均澤教授以及《韓國史》的歷史思想觀點不能代表韓國歷史文化界的觀點,並非現在韓國的主流思想。至於對這本書的個人看法,韓國領事館相關人員表示沒有看過,因此無法對其作評價。
針對教科書的說法,領事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林均澤的《韓國史》並非是用於學生教育的教科書,而是反映林均澤個人觀點的一般出版物。

6.此文摘自聯合早報
孔子西施都是韓國人
韓國影視劇的大部分涉華情節都對中國的歷史有歪曲和污衊,韓國國內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污衊比日本過之而無不及——對於一個沒有很光輝歷史的韓國人,最好的掩飾就是篡改歷史,韓國人最喜歡的就是把屬於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締造的國家(也曾是中國的屬國)的渤海國和高句麗納入韓國的歷史,搶劫別人的歷史就算了,他還對於中國自己的歷史編年說三道四。
至於韓國影視片中的很多漢字和中華文化的痕跡各位也別以為韓國人真的有多喜歡中國。事實上韓國人認為這些文化都是在朝鮮本土自我發展,然後再傳到中原的——呵呵,也就是說他們是老師,因此哪怕他們的電視里有多少中華文化的痕跡都是他們自己的事了。比如說,韓國人認為我們的甲骨文是他們發明的,孔子是韓國人,連西施都是韓國人,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其實是韓國的,還要把端午節申請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為了突出他們文明的優越,他們說他們的祖先檀宗,是我們祖先大禹的老師,是他教大禹治水的——呵呵,後來甚至進一步說他們的歷史有6000年比中國還長(世界盃足球賽韓國總統的講話還是比較客氣的,說有5000年,汗呀~~~)好在中國哈韓族不太關心歷史,別人強奸你的歷史,他們還覺得沒什麼。
韓國影視劇里對中國的輕視和歪曲更不用說了:
《太極旗飄揚》里張東健說要把旗幟插到白頭山(長白山),而長白山從明清到國民黨時代的地圖中都是中國的領土,只是金日成央求我國說他太子金正日是出生在那裡是不是劃點給朝鮮才有現在有一半長白山歸屬朝鮮的情況。這店這是韓國人能插就插的嗎?!!! h
得嘎那大獎的《醉畫仙》,韓國人更是不要臉把中國的國畫貶得一錢不值,其實朝鮮的畫完全是對中國技法國畫的抄襲,這也得到西方的認同。我去過法國的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荷蘭萊頓的世界古代史博物館,有中國的國畫有日本的浮世繪,就是沒有什麼韓國的畫,可見一斑。
電影《黃山伐》韓國人裡面把支援新羅攻打高句麗的唐朝大將貶得象小丑。
電影《南男北女》,趙仁成去中國延邊前,他爸說延邊是個到處是妓女的地方。
《商道》里把中國的商人形容得愚蠢,貪婪。
《野蠻師姐》里,全智賢演的公主對於求婚的人都還算客氣就是劈了清朝打扮的王子一個耳光——當然了,韓國人喜歡打中國耳光不是一次兩次了,《明成皇後》沒有刪節版也有此類情節。關於《明成皇後》對於中國近代史如何歪曲我是不想再具體說了,簡單說中國屈辱的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是什麼?就是中國援朝,也就是明成皇後的歷史背景!!!他們有什麼資格說滿族,乃至中國人是胡狗
韓國人的瘋狂和野心在《迷失的記憶2009》充分展示,在這本電影里那個韓國獨立組織"不令鮮人"的頭公然說:滿洲是韓國的領土,而中國人根本就不考慮——該片的片頭字幕里說1943年日本接管滿洲也是這個意思,注意用詞,"接管"而不是"侵略",接管誰的滿洲?在這本片子里後來都有說明了。好笑的是,歷史上,朝鮮人從來沒有真正統治過中國的東北,連現在的延邊自治區的朝鮮族也大多是近代朝鮮淪陷後日本人讓他們從朝鮮殖民遷徙過來的,殖民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中國的東北成為日本領土變成既成事實,而朝鮮人在其中的作用是......知道什麼是"萬寶山事件"嗎?這就是讓中國東北淪陷的九。一八的導火索。當時的朝鮮人在其中起的就是幫凶的作用!
別覺得《明成皇後》里說了一句朝鮮是大明的屬國大家就樂得不行,最近拍的《北京,我的愛》里,中國的演員孫菲菲有句台詞:你們原來是中國的屬國。結果在韓國播放時電視台收到幾百個抗議電話。——在普通韓國人心裡,不單東北是韓國的,有的人甚至覺得連山東河北甚至直到浙江都是韓國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韓國人來中國旅遊,尤其在東北長白山,集安那邊居然會綁著還我河山的橫幅。

❼ 文化的類型有哪些

「文化的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可供參考。

按「級別類型」科學分類的理論方法,將「文化」大致劃分為:一是把原始主義文化、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社會共產主義文化和共產主義文化等做為「最高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其雖然都是「同級別類型 」的文化,但其卻是具有「由低級向高級」運動發展的歷史趨勢和走向。

二是把「管理主義、科技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環保主義」等的幾十種「思想理念」的文化體系、或是叫「文化思想潮流」做為「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是為「最高級別類型」文化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並也在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各國或是各民族「自身」的「管理主義、科技主義」等的這類「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其特點:

是不管在怎樣的社會形態里,其做為一種文化思潮都是或隱或現地存在著,有時某個文化思潮還能上升到很顯要的位置,

比如:

「儒教主義文化」這種「次級別類型」的文體化曾經有過的輝煌,但其始終處於「最高級別類型」文化的附屬服務文化地位。 當然,「最高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也具有指導和指引「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的重要作用。

三是把世界各門各派的所有各種學說、學理、學術、學技、學藝、雜談等的文化,歸類為「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是為「最高級別類型」和「次級別類型」文化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並也在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各自門派或是思潮自己」的思想理念體系當然,「最高級別類型」和「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也具有指導和指引「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的重要作用。

❽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有一個什麼文化

文化的三種類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相關內容解釋

文化大致可以表述為: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以及內心的精神和修養。

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謂具有人文意味的現象,它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只願意稱它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❾ 黑龍江人對於飲食有怎麼樣的文化和習慣.

黑龍江人大部分為山東移民的後代,山東人帶來了齊魯文化,包括魯菜。又有土著的滿洲飲食文化和部分俄羅斯飲食文化。三種飲食文化交匯、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黑龍江飲食文化。

外來飲食文化的出現還帶來了全新的烹飪技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西餐品牌。哈爾濱的西餐在保持西餐原有風格和營養成分的基礎上,利用黑龍江地區的特產原料,加入某些中餐烹飪技巧,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地方菜系——哈爾濱俄式大菜,體現了黑龍江飲食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

哈爾濱是全國啤酒消費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哈爾濱還是全國城市人均消費麵包和肉灌食品最多的城市,麵包已經成為相當多市民一日三餐的主食,紅腸、熏肚等肉灌食品也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冰淇淋的生產(冬季日產仍能達到150餘萬支)和消費在全國更為著名。

由此可見,黑龍江飲食文化是在廣泛吸收祖國各地多民族的文化營養、又不失時機地吸收西方餐飲文化特色基礎上形成、發展的,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特點。

(9)文化飩屬於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黑龍江特色飲食

1、「燉」

提起燉,那可是滿族人的發明。把肉、各種蔬菜以及粉條、豆製品等放在一起燉,所謂「爛燉」。滿族早年以漁獵為生,住在野外,遷徙不定,烹飪器具只吊鍋一種,自然只好燉了。

有所謂的八大燉。北京人最認小雞燉蘑菇,排骨燉豆角也不錯。土豆熬白菜如果加進去五花三層的薄豬片、粉條、黃花菜,也相當不錯。氽白肉(血腸)那是地道的滿族菜。

2、風干香腸與松仁小肚

風干香腸和松仁小肚,都是哈爾濱市正陽樓肉製品廠首創產品,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風干香腸採用新鮮豬肉、豬小腸為主要原料,再調配上砂仁、紫寇、企邊桂等多種高級調料,灌制好後再晾曬、風干、煮熟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做好的風干香腸,瘦肉呈紅褐色,肥肉呈乳白色,質干而柔,越嚼越香,食而不膩,回香綿綿,是極佳的酒餚。

風干香腸還有祛風寒,暖胃健脾,幫助消化、增加食慾的作用。因它含水份少,又是風干肉、加之密封、工藝講究,所以防腐性強,保存期長,攜帶方便,是旅途中的方便食品。

3、「列巴」和「沙一克」

「列巴」和「沙一克」都是俄羅斯風味的麵包,是俄羅斯人和哈爾濱人最愛吃的食品。哈爾濱的列巴和沙一克以秋林公司食品廠生產的最為有名。

❿ 文化局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

文化局是國家行政單位

文化局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二、研究制訂當地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政策、規章和管理辦法

三、綜合管理當地社會文化事業:文化藝術事業、圖書館事業、歸口管理文化市場、文物事業、電影發行和放映、對外文化藝術交流。

四、依法查處文化經營活動,營業性演出活動中的各種違法違章行為,依法查除各種違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10)文化飩屬於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文化局的紀律要求:

1、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文化經營活動。

2、依法行政、文明稽查。執行公務時必須兩人以上,並出示稽查證件。

3、秉公辦案,不徇私枉法。不得利用職權或工作之便向經營單位或個人索取或變相索取財物。

4、不得為被查處的文化經營當事人說情,更不得袒護、包庇。

5、扣押的非法財物,必須填寫《扣押或查封財物清單》,並按規定登記入庫,不得私人佔有或外傳(借)。

6、不得泄漏案情和稽查活動安排,並為舉報和投訴者保密。

閱讀全文

與文化飩屬於什麼性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