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陽有關哪些歷史故事
信陽出土的世界上最陳的酒陽獨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風情。
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譬如亡羊補牢。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頃襄王)是一個昏庸的國君。他父親楚懷王是被秦國騙去而終於病死在秦國的,他即位後,對於強暴的秦國,還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樂。大臣庄辛實在看不過去,預感楚國必定滅亡,便向楚襄王作了誠懇的諫勸,並懇請楚襄王讓其躲避到趙國去。
庄辛到趙國住了五個月,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敗散,楚襄王流亡到信陽長台關一帶。城陽,就是現在信陽長台關下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補牢」典故嫌喚指就發生在這里。當時,楚王城裡人心惶惶,楚國危在旦夕。楚襄王這才想起庄辛所說的一番話,果有先見之明,於是派人趕到趙國,把庄辛請回來。《戰國策·楚四》:「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庄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千里,豈特百里哉……君王之事因是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鏈罩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魏冉)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已乎黽塞之外。』襄王聞之,顏色大變,身體戰栗。於是乃執而授之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黽塞,就是現在的信陽三關(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楚襄王終於聽取了庄辛的勸告。授命為陽陵君的庄辛,憑借三關和淮河天險,力挽敗局,不僅擋住了秦兵的北進,而且還收復了上蔡、陳之地。這才使楚襄王有可芹配能在陳重新建都,使楚國的歷史延長了五十五年。
信陽也是中華姓氏之根,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於此(如黃姓起源於潢川、羅姓起源於羅山、賴姓起源於息縣、蔣姓起源於淮濱,陳姓、王姓、潘姓、孫姓、沈姓均起源於固始)。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地和集散地,唐朝時期光州固始籍將軍陳元光率鄉勇南下閩粵平定蠻苗叛亂,於當地厲行法治、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之後從家鄉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陽享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美稱。
㈡ 信陽的歷史人文怎麼樣
信陽在西周時期是申伯的封邑地,北宋改稱信陽。信陽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戰國以後,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豫風楚韻」。[1]信陽是孫叔敖、春申君、司馬光、鄭成功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信陽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毛尖聞名遐邇,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
㈢ 信陽市各個縣的特產及歷史文化
信陽特產
1.息縣香稻丸
息縣香稻丸為河南名產,其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氣馥郁,素有「一塊稻香滿坡,一撮米香滿鍋,一家做飯香四鄰 ,一盅香酒香滿桌」的盛稱。煮粥蒸米飯時只需加少許「香稻丸」,則香溢滿屋,沁人肺淬,誘人食慾。香稻丸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改善新陳代謝條件,是治療敗血症、過敏性疾病、急慢性傳染病的輔助葯物,還能健全人身的毛細血管,對高血壓及心血管病患者大有裨益。用香稻丸、粳米、蓮米加紅棗熬成的「三米湯」為極好的滋補品,具有滋陰、降火、生津、健脾、養胃等功效。息縣以香稻丸為原料製成的香米貢酒濁和醇厚,芳香可口,暢銷區內外。
2.信陽板鴨
板鴨為大別山區的重要特產之一,將成鴨育肥增膘後,以傳統工藝方法腌制而成。成品板鴨外形平整如桃狀,無「關窗」,色澤白潤,肉質細嫩,尾油豐滿,鴨身乾爽,鹽味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具有生津開胃、促進新陳代謝、祛寒降壓健身的功效。
3.商城「德」字粉
「德」字粉以優質豌豆為原料,用當清涼純凈的泉水漂洗粉絲,製作考究,工藝精湛,成品壓成長34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的板塊,四周束以烙有花紋的竹片,竹絲捆紮,層次分明,美觀雅緻。「德」字粉晶細清白,久煮不碎,烹炒拌燴皆宜。該品明代開始生產,到清末,全縣有300家作坊制粉,粉商張德興監制的「德」字商標的粉絲最為出名,故稱之為「德」字粉。
4.固始皮絲
固始縣製作豬皮絲的歷史已有100多年,早在清咸豐年間就成為貢品,屬宮廷御膳佳餚,名揚京城、天津、濟南等地。固始皮絲鬆散,富有彈性,放下起堆,翻炒不會粘邊攪條,其味松嫩爽香,含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可做皮「松花皮絲」、「肉鬆皮絲」、「涼拌皮絲」、「皮絲圓子」等名菜,皮絲不僅享譽國內,在美國唐人街數家餐館也享有盛名,視為珍品。皮絲的製作方法是:用大肥豬之皮,刮盡皮上肥肉,趁鮮製作,先將其切成紙一樣的薄片,然後切成細絲,在通風處陰干,不能曝曬。
5.光州貢面
光州貢面為潢川傳統工藝食品,始於唐代,因其「奪魁九州、風銷華夏」而成為進貢朝廷的宮廷面。光州貢面以精粉和芝麻香油為主料,下適量食鹽、明礬等佐料,面揉合均勻後上架拉制,製成後的貢面條細如絲,光澤如銀,清馨襲人。貢面的絕妙之處是每根貢面雖細,但皆為空心,呈細管狀,工藝之精巧令人贊嘆不已。若以雞湯煮麵,輔以其他佐料,滑潤爽口,鮮美無比。
6.糍粑
糍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糍粑的製作過程是:以上等優質江米為原料,淘凈蒸熟後,放進石臼內反復捶搗成泥狀,趁熱有擀仗擀薄,切成方塊或長條狀。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包餡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塊狀的糍粑久放乾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換其水,可保存3個月以上。
7.板栗
信陽栽培板栗的歷史極為悠久,區內所產板栗具有個大、肉嫩、皮薄、味甜、色澤鮮艷、顆粒飽滿等特點,產於羅山、商城兩縣的油栗個小、皮薄、肉厚、香味獨特,不易生蟲,便於儲運,頗受消費者的青睞。從1959年起開始銷往港、澳、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
㈣ 信陽的文化遺跡
信陽是一座文化古城。八千年前就出現了淮上農業文明,春秋戰國時發生了亡羊補牢的故事,出土的楚編鍾奏響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的樂曲,宋代大文學家司馬光少年時在信陽光山砸缸救人的睿智,至今仍為美談。三年不語息夫人、治水名臣孫叔敖、植物學家吳其浚、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歷史的典範。廟門東開、僧尼同寺的靈山寺在佛教界獨樹一幟,佛教天台宗祖庭凈居寺享譽日本、東南亞。
信陽是一座革命紅城。信陽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主戰場,革命戰爭時期有30多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這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英雄部隊,留下了周恩來、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尤太忠、萬海峰、鄭維三、錢鈞等100多位將軍。信陽革命歷史遺跡遍地,人物眾多,事件影響廣泛而深遠。現存革命歷史遺跡遺址達479處,紅色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河南省唯一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中的省轄市,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商城金剛台紅軍洞群、羅山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等7處革命遺址及紀念地被列入全國一百個紅色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中。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01、雞公山風景名勝區 (1982年 全國第1批) 02、河南雞公山自然保護區 (1988年5月) 03、河南省羅山縣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 (2001年6月) 04、新縣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 05、商城縣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8月底第四批) 06、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 新縣 07、淮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6) 桐柏太白頂、高樂山、信陽天目山3處省級聯合組建 08、南灣國家森林公園 1996年經原林業部批准建立 09、新縣金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10、商城縣黃柏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11、北湖國家水利風景區(2010年)
㈤ 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信陽茶 文化 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燃跡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熏龍井茶、未熏龍井茶、毛尖茶、珠粗顫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概況
信陽市是河南省主要產茶區,面積、產量、產值均佔全省的90%以上。在早些年,信陽毛尖與國內其他一些著名的產茶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名氣不夠。與同為中國十大名茶的西湖龍井、福建鐵觀音、雲南普洱茶相比,名氣都遠不如別人。二是產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葉產量為1.5萬噸,而同期雲南普洱茶產量為5.2萬噸,安溪鐵觀音產量為4.5萬噸,這些茶葉的產量都比信陽毛尖產量大得多。三是產值不高。2005年信陽市茶葉總產值為10億元,按單產28.9公斤計算,單產值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龍井平均單產值達10591元,雲南普洱茶產值達到39億元。其他還有市場佔有率不高、宣傳力度不夠等。2003年4月,信陽毛尖茶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信陽毛尖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和《信陽毛尖茶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也經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從而使信陽毛尖茶的生產及市場進一步規范,這對保護信陽毛尖這一巨大的無形資產,保護信陽毛尖品牌,保護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發揮信陽毛尖茶的精品名牌優勢、應對入世挑戰、做大做強信陽茶葉產業,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992年以來,信陽憑借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茶的品牌優勢,以茶為媒,廣交朋友,成功舉辦了11屆中國信陽茶葉節。皮凳並每屆茶葉節都組織了招商引資、茶葉展銷、經貿、旅遊、文化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屆都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11屆茶葉節期間的商品貿易成交額累計達86億元(包括合同成交和現貨成交額),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574項,完成硬體建設項目313項。這些招商引資項目的實施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不僅提高了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改善了投資環境,而且為信陽經濟發展增添了充足的後勁。茶節盛會期間,王光英、白立忱、李德生、費孝通、段君毅、彭沖、李錫銘、洪學智等國家領導人光臨茶節盛會,國家40多個部委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的領導同志,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領導和客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菲律賓、印尼、匈牙利、波蘭、荷蘭、澳大利亞、希臘、埃及、哥斯大黎加等20多個國家的外商,以及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共5萬餘人光臨信陽,為信陽的發展獻計獻策,給信陽帶來了先進的管理信息和技術,為信陽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一個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投資環境大為改善,經濟日趨繁榮興旺的新信陽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信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信陽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保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戰國時期,信陽是楚國的疆域中心;唐朝中葉,信陽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糧食、兵源和財源的重地。信陽大地曾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開漳聖王陳元光、治閩功臣王審知、歷史學家司馬光、中原碩儒馬祖常、文壇領袖何景明、植物學家吳其浚等都誕生在這里。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 故事 也發生在信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就是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編鍾所演奏。
信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暖溫帶草類生長。境內大別山逶迤連綿,形成天然的綠色寶藏,是信陽毛尖茶葉天然的家園。信陽毛尖與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同為三大著名綠茶。信陽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濃”譽滿海內外。信陽是中國北緯最高的產茶區,位於江淮之間,大別山和桐柏山的結合部,峰巒疊嶂,雲遮霧繞,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奠定了信陽毛尖茶香濃味厚的品質基礎。近年來先後興起、並在國內外各種展評中連獲大獎的龍潭、五雲山、九華山、仰天雪綠、青峰雲霧、新林玉露、文新等茶葉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陽人為之振奮,引為自豪。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後,2005年又成為國際地理標志網路組織(Origin)的新成員。信陽市十分珍惜這些榮譽,採取一系列 措施 ,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模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志”的生產模式,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范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志”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配合,嚴厲打擊假冒信陽毛尖地理標志的違法行為,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競爭秩序改善,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形成信陽五雲茶葉集團有限公司、信陽文新茶葉有限公司、信陽盧氏茶葉有限公司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10餘家,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百餘家。茶農20餘萬人,經營信陽毛尖的商戶遍及全國各地,信陽毛尖已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
信陽茶文化的特點
信陽 飲茶 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用茶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並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八成滿,俗稱“酒七茶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於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於閩南的功夫茶。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一一放茶葉,又一一注淺水洗茶,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飲茶時,不斷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會及時續茶,使茶湯濃度保持一致,水溫適宜。到信陽做客,飲茶應漫飲細啜,邊談邊飲,不可狂飲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殘茶,即示意不再飲用,否則,主人還會給客人續茶。
㈥ 我想了解一下信陽的地理和歷史知識
信陽是一座歷史古城。
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
商周之際,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候國。
春秋戰國時期,楚滅申、息等諸候國,建申、息、期思等縣。
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信陽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代名相孫叔敖(今淮濱縣人),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計並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固始人)、「閩王」王審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台灣等地。
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 浉河區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領袖。
信陽境內革命遺址、古跡和文物眾多。
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高閉,省及省以下級別文物保護單位400多處,有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舊址400多處,為全省各市之冠。
信陽是一座交通要城。
信陽左扼兩淮,右控江漢,屏蔽中原,自古以來就是江淮河漢的戰略要地,境內的「義陽三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京廣、京九鐵路和106、107國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312國道和即將開通的信葉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在境內形成四個雙十字和兩個區域交通樞紐——信陽市和潢川縣,使信陽成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達九州」的交通要城。
信陽是一座革命紅城。
信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是啟配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
在革命戰爭年代,信陽共有30多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許世友、 *** 、悄念指萬海峰、尤太忠等百餘名信陽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
信陽是一座綠色茶城。
信陽山青水秀,是國家級生態環境示範市,「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正是信陽市容的真實寫照。
楚風豫韻在這里交融,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名山、名水、名寺、名城相互映襯,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境內有雞公山、靈山和南灣湖等著名風景區。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9.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9個百分點。
㈦ 信陽有關哪些歷史故事
位於豫之南的信陽,是一個山清水秀,地傑人靈的地方。
我熱愛我的家鄉。
縱古論今,這里出過諸多的名人。
1、息夫人,春秋時期息國國君的夫人,出生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又名息媯,因容顏絕代又稱為"桃花夫人"。
她憂國憂民,貞潔自愛。
至今,息縣一帶還流傳著"掛燈勸息侯"和"三年不語"的故事。
2、孫叔敖,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
春秋時楚國期思邑(今淮濱縣期思鄉)人。
楚莊王時任令尹。罩斗
開鑿"芍陂",大興水利,大大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
3、司馬光,河南光山縣人。
宋朝宰相,小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於世。
其耗費30年心血,編纂完成了橫跨1362年歷史的巨著《資治通鑒》,影響巨大。
4、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明代信陽州人。
其為官清廉,明殲秉公直言,熱愛家鄉。
明代文壇"前七子"、"四大家"的首領,"後七子"的開山人物。
哈哈~小贊一下~他是偶先人哦~
5、宋士傑,明成化信陽州(今信陽市)人。
其愛打抱不平為民告狀申冤的事跡,贏得了世人普遍的贊揚和廣泛的傳頌。
宋士傑行俠仗義,是一直被廣泛傳頌著的人物。
6、丁振鐸(1842~1914),字聲伯,號巡卿,羅山縣周黨黃湖人。
其人剛正不阿,關心國家。
光緒帝任命其為理資政院事,委以激悶沖禁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
㈧ 信陽歷史悠久嗎
信陽是一座歷史古城。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
商、周之際,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申、息閉肢侍等諸侯國,建申、息、期思等縣,一代名相孫叔敖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計並主持修建的期思陂,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台關編鍾(於1957年在信陽長台關一座戰國楚墓中出土,共13件,現藏河南省博物館,保存完好,深埋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樂律准確)演奏的。
盛唐時期,義陽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糧食、兵源和財源基地,是申州州治。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明、清時期,信陽的經濟文化已經有相當規模,糧食充裕,商業繁榮,名士薈萃。
信陽作為「革命老區」(鄂豫皖蘇區),如今是河南省唯一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中的省轄市。
1949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信陽,信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屬河南省的信陽專區和潢川專區,1952年10月合並為信陽專區,1965年分出駐馬店專區。1970年信陽專區改稱信陽轎吵地區,1998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信陽地區和縣級信陽市、信陽縣,設立地級信飢掘陽市。
信陽地處江淮間,作為歷代中原河洛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作為「中原僑鄉」。在當今漢族100個大姓中,就有十多個姓氏源於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據考證,黃、潘、賴、羅、廖、孫、蔣、白、傅等姓都源於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