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認識和把握西藏民族文化

如何認識和把握西藏民族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15 16:01:09

Ⅰ 西藏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Ⅱ 如何看待哪些西藏的文化傳統

我很喜歡西藏的文化傳統,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西藏文化,西藏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和西藏文化在發展長河中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Ⅲ 藏族文化特點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徵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以下這些:

1.獨特性和完整性:藏滾指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之前因為藏區還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響較少,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因此,現在可以說現在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2.地域性和多樣性: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散輪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宗教性和包容性:藏沖備信區的文化可以說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藏區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藏區的文化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點,將這些特點與藏區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3)如何認識和把握西藏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1.藏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中國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風俗習慣,包括婚喪、飲食等習慣。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建築文化: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房子外牆厚實,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

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

3.服飾文化: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時,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

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Ⅳ 如何理解西部民族文化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明禪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豎槐迅。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朴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余此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Ⅳ 藏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 藏民族傳統文化介紹

1、服飾: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2、飲食: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爛衡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

3、民居: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飢坦做、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

4、文化特色: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

5、器物用具: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信拿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

Ⅵ 你了解西藏文化嗎

我認為:西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集中代表,是藏族人民在漫長的自然斗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一種以原始信仰和苯教哲學為指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在青藏高原特殊人文地理環境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質的文化。

Ⅶ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西藏,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面是祖國相對比較偏遠的地方,那裡交通不便利,高原反應明顯,適合旅遊但是很多遊客在這里卻不能長住,關於這里的文化,多得是謠傳,許多人只是為了看風景前往,對這里的文化知之甚少,但是藏族文化的魅力卻一直吸引著我們,襲肢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藏族文化吧!

提到藏族,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天葬?轉經筒?還是活佛?又或者是神秘的倉央嘉措?

今天是我們環駕中國之旅第10天了,也是九寨溝黃龍跟團三日游的最後一天了,前兩天的行程已經玩了黃龍風景區和九寨溝風景區,今天的安排是購物中心和藏族家訪。

對於旅行中的購物,我向來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沒有辦法,報團有約束,按導游的要求,我們還是去了賣黃龍玉和藏葯藏族土特產的地方,不過好在這里沒有強買強賣的現象。

不過,人一旦到了一種特定的購物環境,購物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很多時候自己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我們團的很多大叔大媽,口口聲聲的說什麼都不買,到頭來卻一個個買了這個買那個。

我們還好,因為去過很多地方,很多東西都買過了,對於景區的這些東悄譽西也不感冒,就是最後到了氂牛肉和吃的東西的區域,我們都沒有控制住,按照導游說的,可以免費品嘗氂牛肉的各種做法,試吃也管飽。我們一路品嘗著各種口味各種花樣的氂牛肉製品,還有糕點、乳酪製品,還真吃飽了。後來對比了幾家的產品,買了一些牛肉乾啟禪段之類的。

購物終於完了,到我感興趣的環節了——藏族家訪。走進藏族同胞的家,去看看他們生活的地方參觀他們的家,我們要拜訪的是扎西措的家。扎西措是一個美麗靦腆的姑娘,臉上洋溢著少女般羞澀的笑容。我們一下車,她就很熱情地跟我們介紹了自己,然後帶著我們走向不遠處她的家。

扎西措家的院子有一個鐵門,有高高的門檻,她告訴我們門檻是不能踏的,門檻象徵著佛祖的雙肩,踏了門檻是不吉利的,所以要邁過去。

走進院子,發現圍著院子堆著整整齊齊的一堆柴火,扎西措告訴我們,在藏家家家戶戶都會留有大量的柴火日常做飯燒火使用,而柴火的多少和堆放的整齊情況反應了這家的女主人是否勤勞,扎西措家大大小小的柴火都堆放得又高又整齊,她的阿媽一定是一位特別勤勞的人兒。

我們隨著扎西措走進她家的廚房,一間不大的屋子,裡面有爐灶有煙囪還有碗櫥,而且有一套沙發,這才知道原來廚房和客廳是共用的。因為這裏海拔太高,天氣寒冷,廚房會暖和一些,客廳就安排在廚房裡。除了沙發之外,她還專門為家訪的遊客准備了很多小凳子。藏家是講究男尊女卑的,所以按扎西措的意思,男遊客都坐在沙發上,而女遊客都坐在小板凳上。

我們圍坐在一圈,扎西措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藏族的文化和習俗,包括藏家人的思想各方面。

首先提到的就是洗澡。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以為藏族人一生就洗三次澡,出生的時候,結婚的時候,死去的時候。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上面所講的幾次,他們叫「洗禮」,是一種很莊重的儀式。雖然說在高原地帶,確實不能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洗澡很頻繁,但是絕對可以保持清潔。

藏族人現在還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度,一般是姊妹共一夫,或者是兄弟共一妻,這個大家可以自己上網查一下,扎西措害羞地表示自己和丈夫是一夫一妻,當年是在藏族盛大的節日里被丈夫騎馬搶走的。藏族人幾乎不離婚,對感情是比較忠誠的。

扎西措已經育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女兒已經6歲,兒子才滿2歲。藏族是不實行計劃生育的,他們聽活佛的,活佛說多生好,於是他們就多生,她的計劃是生4個孩子。

藏族人生孩子不能在自己家裡,因為他們覺得生孩子見血是污穢的事情,所以以前都是在牛圈裡分娩,即使是貴族也不例外,現在稍微好點,多數在房子附近搭一個帳篷,不管什麼天氣,都不能在家裡分娩。藏族婦女生完小孩兒是不做月子的,只要能動了就立馬開始幹活,家裡的所有事情都要做,還要帶孩子,而且還要照顧男人。她們在生孩子前,也不會住院什麼的,她們的母親會告訴她們「只要多幹活孩子自然能輕松生下來」,所以她們不會剖腹產,因為她們覺得在肚子上劃一刀是會傷了命脈的,當被問及是否會出現難產的問題時,扎西措表示,藏家講究因果,是你的就是你的。

對於孩子的養育,他們多半都是散養,不會出現一家幾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的情況。因為民風淳樸,所以不會擔心孩子被拐騙等問題,至於孩子有時候亂吃亂喝,藏家的孩子都壯如小牛,扎西措很自豪地說。

家裡生了孩子,不會像我們一樣宴請賓客,辦酒席什麼的,親戚會自己來送祝福,不會送紅包什麼的。藏族人一般沒有姓氏,只是有名字,而且名字多半都是活佛取的。一般爺爺奶奶都會給孩子准備三樣東西:銀碗,銀筷子,銀勺子。藏族的男人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裝有一個銀碗,那是為了在放牧的時候,檢查水源是否有毒,是否適合在該區域放牧,同時也保證自己的安全。

對於藏族人來說,銀是他們的必需品,不僅男人有銀碗,女人還有銀腰帶。一個女人的銀腰帶越亮,說明這個女人越好。女人在懷孕之前,銀腰帶是裹在外面的,等到懷孕了之後,銀腰帶就會被裹到衣服裡面直接貼著肚子,因為銀是有吸收皮膚毒素的作用,所以藏族人的身體都很好。

藏家人多半是去寺廟看病,他們的寺廟和我們平常見到的不一樣,他們的寺廟里供奉著活佛,僧人不僅學佛法,還修醫學,文學等學科,藏醫也是出了名的。而且在寺廟里看病多半是不花錢的,因為他們掙的錢,至少有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都是捐給寺廟里的。扎西措說,她的工資是1200一個月,其中500是捐給寺廟里的,藏族人全民信佛,家裡的碗筷都是開過光的。

談到老人,他們講究「在世孝」,也就是當老人在世的時候,好好孝順他們就好了,不會在他們去世後大辦酒席,更不會花錢去買墓地。當老人健在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尊重,有吃的要先讓老人吃,而不是像我們一樣會先給孩子吃。他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要求孩子必須尊重老人長輩,正因為如此,藏族人很多都是不分家的,兄弟幾個都在一起住,扎西措說她家兄弟姊妹5個,雖然有些已經結婚了,但是都沒有分家。藏族的老人去世後,一般錢財都會捐給寺廟,不會給孩子留財產什麼的,更不會造成子孫爭搶財產的問題。

談到死亡,就不得不說藏家的喪葬。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是天葬。其實,藏族人有最高級別的塔葬,主要是一些活佛或者高僧使用的一種喪葬方式,另外還有水葬,火葬,天葬等。一般我們對天葬了解得最多,天葬是指人死後把屍體拿到指定的天葬台,一般屍體會頭朝下朝西,然後天葬師誦念超度經文後切割屍體,最後屍體拿來喂禿鷲。天葬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軀體的分離,拿最後的肉體喂禿鷲,是對世界的最後布施,體現了佛家的捨身布施精神。藏族一般不會土葬,只有一些強盜小偷或者罪犯才會使用土葬,這樣的人死後要被別人踐踏,靈魂不能上天堂,家裡人也會抬不起頭。

藏族人很有信仰,很懂得感恩。在我們參觀的時候,發現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毛主席的畫像,門外也有五星紅旗。扎西措說,藏族人一生有三個最想去的地方:第一個是北京,他們想去北京看看毛主席,去瞻仰這位廢除了藏族的農奴制、解放了農奴的偉人,很多藏族人一生的心願就是一定要去一次北京,那是無比自豪的事情;第二個是西藏,因為那裡是靈魂的故鄉,他們一定要去布達拉宮朝拜;第三是海邊,因為地處高原,沒有見過大海,所以他們把這里的湖和池子都稱為海子,包括九寨溝里各種海的稱呼,都是因為他們特別想看到大海。

扎西措說,他們的一生一定會有一次朝聖,從家裡開始,三步一扣,一直到西藏的布達拉宮,很多老人都去了,回來的時候還是要三步一扣,這個過程差不多要歷經八年以上,很多老人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如果朝聖者死在了路上,其他的朝聖者會敲掉他的牙齒,繼續上路,幫忙把他的牙齒帶到布達拉宮,在藏家,他們認為牙齒是人身上最有靈性的。

談到自己的家庭,扎西措說藏家的長子都要去寺廟出家為僧,為家人祈福的,自己的哥哥現在在印度進修,回來就會是活佛了,非常自豪。他們非常知足,過得很快樂,她也經歷了08年的汶川大地震,當時被壓在石板下面,後來被救出來,她的願望也是能到北京,到拉薩,到有海的地方,但是現在她還僅僅只去過讀書時所在的成都。

後來,她和我們還聊了很多,還教給我們一些藏醫的治病方法,直到導游催我們,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返回成都。

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覺得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也許有很多我們很難接受,但是也有很多是我們欠缺的,對於藏家文化,我相信在接下來的西藏之旅中,我會了解更多。

Ⅷ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8)如何認識和把握西藏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Ⅸ 簡述你所理解的藏文化

藏族主要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間工藝品

西藏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道的工藝特色,在世界頗負盛名。

地毯 織法獨特,色澤鮮艷,構圖古樸吉祥,民族風格濃郁;毯面細膩柔軟,工藝精湛,美觀大方,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洗滌不掉毛褪色,經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為著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歷史,發源於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縣。藏被傳統產品有愛尼、愛松、愛西和足介四種。藏被具有細膩、柔軟、密度緊、質地厚等特性。

藏毯 用氂牛毛絨織成的屬上品,用綿羊細毛線織成的屬中品,用一般羊毛線和氂牛毛線混織或用純羊毛線織成的屬下品。藏毯經久耐用,保暖防潮,攜帶方便,廣大僧俗群眾特別是農牧民都將它作為被褥使用。

氆氌 也叫藏毛昵。以山南扎囊、後藏江孜、藏東芒康等地所產最為有名。氆氌細密平整,質軟光滑,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圍裙 主要產於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是藏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藏語稱「邦典」。貢嘎縣的圍裙生產據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素稱「圍裙之鄉」,產量和質量居全藏之冠。

毛織口袋 是藏、回、門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擺(小挎包)、扎布傑(小口袋)、肯德(褡褳)等幾種,一般用綿羊毛織成,呈紅、藍、綠各種花紋,小巧美觀,外出時盛食品,用具等。

帳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帳篷分為三種:氂牛毛帳篷,結實,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帳篷,頂部繪以花卉、花紋、人物、禽獸、吉祥圖案和雍仲等,外出勞動用;平布小帳篷,是逛林卡或過民俗節日時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裝飾、防身、生產、生活等用途。拉薩、拉孜、當雄、易貢等地的腰刀最為著名。一般是在銅質的刀鞘上鏤刻龍、鳳、虎、獅等圖案,有的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裝飾品,玲瓏剔透、精巧細致。拉孜藏刀,刀口鋒利,樣式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多年來暢銷國內外。

木碗 是以桐、樺等樹根和枝幹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鵑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種樣式繁多,質地結實,不易破裂。門巴族地區有木碗之鄉的美譽。木碗的優點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觀,便於攜帶。

藏鞋 牛皮做底,鞋幫用各色絲線或各色皮革、氆氌、金絲緞製成。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松巴鞋」以花紋美麗而著稱;「嘎洛鞋」美觀、結實;「多札鞋」產於昌都。做鞋的手工業者多集中在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地。

民族帽 種類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寶頂帽)最為有名。製作精細,式樣和顏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帽沿四周一般用水獺或兔毛圍制,帽上用金絲緞帶或銀絲緞帶做裝飾,金光閃閃,鮮艷奪目。戴帽頗有講究,婦女戴時要把前後兩個大帽沿折疊入帽內,只留左右兩個小帽沿。男子戴時,帽子稍斜一點,青壯年一般把後面帽沿折入帽內,老人們一般把四個帽沿都放在外面。

金銀器 金銀器製作是藏族民族手工業中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一種傳統工藝。其主要工具是榔頭和刻刀,另外還有火爐、風箱等。工序有兩道,先把金銀放在木炭火上烤熱,再用榔頭千錘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後在半成品上精雕細刻,制出成品。鐲子、項鏈、發飾、刀銷、酒杯等金銀器上多雕刻有各種精美圖案。

西藏的壁畫藝術

西藏壁畫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歷代畫師的不斷實踐
和錘煉,學習吸收國外繪畫的長處,融匯貫通,使其具有獨特的民族
風格,五彩紛呈的藝術形式,豐富廣泛的表現內容。如有歷史掌故、
人物傳奇、民間傳說、藏醫圖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話等內容,是西
藏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繪畫藝術寶庫中的一
顆瑰寶。

西 藏 文 字

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藏文創建於公元7世紀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贊普松干布贊掌權以來,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學習梵文,根據吐蕃語言的特點,創造了30個聲母和4個韻母的拼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紀,藏王熱巴布登位後,對藏文拼音進行簡化,豐富詞彙,改進文法,編制字典,撰寫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Ⅹ 藏族的特點和風俗

風俗:藏族人民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一般是客人或者長者為先,會使用尊稱,路過一些佛塔、寺院,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需要逆轉,不能用手去觸摸別人的頭頂。

特點:藏族穿戴飾品眾多,主要原因是藏族的祖先一直以游牧為生,並常隨季節變化而迂徙,攜帶行李不便,因此就把自己的財產換成值錢的飾品或貴重的禮服穿戴在身上,這樣既方便又能顯示出自己的財產和身份。

藏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幾個比較有名的少數民族之一所謂風俗文化包括風土、服裝文化、禮儀文化和飲食文化。在西藏地區,可以經常看到懸掛的五顏六色的經幡。這些方形、方形、帶狀的小旗有序地固定在門頭、繩索、族棟、樹枝上,在大地和蒼天之間搖曳,構成了連接天與地的邊界。

藏族青年在結婚前有社交自由,男女大多通過歌會和茶會認識。藏族結婚的前一天,男性必須到女性家裡送聘禮。婚禮那天,新郎沒有迎接新娘,而是帶著四男四女或六男六女去媒婆家迎接新娘。迎接新娘的人到達女性家門口時,向女性獻上哈達,女性熱情地迎接新娘的人進入房間,用酥油茶招待。

西安哈達德以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禮儀,向客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以白色為主,也有淺藍色和淡黃色的。藍、黃、白、綠、紅五彩繽紛的哈達最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藏族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和把握西藏民族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