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蘇州吳文化有哪些

蘇州吳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7 09:38:25

A. 蘇州吳文化三個流派是哪些

摘要 建築流派

B. 吳越文化是哪裡的文化吳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麼不同

「吳越」這個叫法實際是江浙地區的代名詞,而這個詞的最早來源,是源自於吳國和越國的國名,用來指兩個國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區

從商代後期開始,太湖流域的吳人和越人就開始分別建立起了國家。在當時,吳越兩個政權有著極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為敵對的對象。不過,雖然兩國打得你死我活,積怨殊深,但是卻同屬一個部落,在語言、習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屬於一個民系,可謂是「兄弟」國家。



C. 常州吳文化風俗有哪些

吳文化風俗一:
吳歌: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

顧頡剛先生在他寫的《吳歌小史》中說道:"所謂吳歌,便是流傳於這一帶小兒女口中的民間歌曲。"民間歌曲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這一帶",大致是指長江三角洲的吳語地區。由於歷史上歷代區域劃分不同,早期"吳"是吳國領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現在的南京和揚州等地。現在所說的"吳",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是江、浙、滬等地的同一個語言文化圈,同屬傳統吳文化范疇。蘇州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譽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採集吳歌,也以它為中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吳歌和歷代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不同,是下層人民創造的俗文化,是民間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依靠在民間口口相傳,代代承襲,是帶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韻文形式。

吳歌里又有「命嘯」,「吳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六類音樂,其中後三類是漢代以來有的。此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的民間祭祀樂歌。「吳聲」中有一種依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稱之為「變」。

吳文化風俗二:
稻食
太湖流域色彩斑瀾的稻文化,深深滲透進吳地民情風俗、四時八節的每個細胞,並與源遠流長的吳中食俗水乳交融,互為因果,翻奇斗新,終於形成了吳派獨具一格、並深烙有稻文化印痕的節令風俗,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享雀海內外的蘇幫飲食文化。
有粳有秈有糯。粳稻宜粥飯,糯稻宜小食,秈米性硬耐飢。粥飯為吳人主食,種類很多。飯有燒、煮、蒸、米諸法,粥亦淡、咸、甜、香各異,並有菜粥、糖粥、豆粥等多種。吳人小食多用糯米屑粉制之,方為糕,圓為團,扁為餅,尖為粽。吳中鄉間有句俗諺:「面黃昏,粥半夜,南瓜當頓餓一夜」,意思是麵食極不耐飢,晚餐後以麵食當之,則到黃昏就要挨餓;粥比面耐飢;若以南瓜當外,則要餓一夜。因此吳民若偶以麵食為正餐,則必有小食點心補之。據吳地老農總結,認為這是因為南方與北方氣候水土不同,因此種植的麥類品種不同,「淮以北麥華於晝,其性陽;淮以南麥華於夜,其性陰。故南麥常劣於北」,因此不耐飢。此說的實習性暫且不去討論,而吳人不喜麵食卻是事實。

吳地風俗三:
供奉「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D. 吳文化指什麼

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吳文化,產生於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自古以來,憑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經濟條件、良好的人文環境,吳文化已發展成為一個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 對於吳文化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基本有兩種觀點:一指先秦時期的吳國文化,即狹義的吳文化,主張者多為考古界和博物館界;二指吳地文化,即廣義的吳文化,包括吳國文化的源流及後世吳地文化的發展,主張者多在社會的其他層面。而吳文化的時間跨度,也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吳文化只是指古吳國的考古文化,廣義的吳文化應指吳地自有人類開始,直至現今的各種物質、精神的文化創造。兩千多年來,吳文化經歷了發生、發展、嬗變的漫長過程,從其發展過程來看,吳文化至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稻漁並重、船橋相望:景觀獨特的水鄉文化」;「吳歌、崑曲、吳語小說:土語十足的吳語文化」;「尚武與重文:由剛及柔的民風習性」;「融攝與更新:適時順變的開放功能」。 吳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已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吳文化對於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對海外主要是傳播;從明代中葉開始,則逐漸變為愈來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並向中原傳播,發展成為獨具風採的吳語文化。 蘇州的文化學術研究中,吳文化研究作為基礎研究歷史最長、涵蓋面最廣。大致包括:吳文化地理的研究、吳文化歷史的研究、吳文化特徵的研究、吳文化內涵的研究以及吳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等。五六十年來,吳文化研究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護、開發、利用

E. 吳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徵:

1、上善若水,兼容並蓄。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吳地沿江環湖,境內水道縱橫,河港交錯。人民食則稻魚菱藕,居則枕河人家,行則舟橋兩便,業則漁殖蠶桑。在明清時期則成為中國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隨物賦形,融匯百川,吳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鮮明特徵

2、崇文重教,經世致用。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同樣賦予了吳地人民聰慧陰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徵。富而思禮,安而重教。吳地文風興盛,清朝全國114名狀元中,江蘇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蘇州籍狀元26名,比例過半。

3、柔中蓄勁,雅不廢俗。

至柔者至堅,吳地水文化中「隱者」和「道家」的元素發展到極致,便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誠如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普通市民呈現的「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猶有先秦時期吳地先民「輕死易發」的遺風。吳地長時期高度繁榮,士農工商等百業融合發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響,則帶來雅俗並舉的別樣風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數千年風流繼世、繁華迭代,吳地傳統手工技藝之精緻精雅難以置信,子岡玉,供春壺,是一代大匠「技進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動體現。除吳地及國內外博物館藏的豐富珍貴文物外,還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5)蘇州吳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吳文化是開創江南古文明的源頭,吳泰伯開創的基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具有740年的歷史,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可比擬的。

對真理的追求要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泰伯浩氣存千古,肝膽留人間。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吳歌如海源金匱(金匱即今無錫)」之說。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詩歌和無錫地區的土(山)歌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吳歌,促使古老的所謂「荊蠻文化」和北方文化結合而發展成為吳文化,無錫是發祥之地,創出了無數的光輝燦爛的無錫山歌、田歌、村歌、漁歌、圩歌、船歌、情歌......等,這都是泰伯及其後人的豐功偉績。

有史記載可知,無錫是具有3200多年歷史的古城,隨著考古的進展、歷史遺跡的發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斷言無錫的古文化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吳。

F. 吳文化到底起源於哪裡

「吳」的形成。相傳3100多年前商代晚期陝西岐山下周部落的首領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三兒子季歷有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叫昌。周太王認為周部落以後的興旺要靠昌,太伯、仲雍估計周太王想把王位傳給季歷,並且傳給昌,於是他們兩人假借采葯為名南奔梅里(即今無錫市梅村鎮),並按照當地土著人的習俗斷發文身(便於下河捕魚、打獵掩藏),來避開季歷,這種謙讓的美德傳誦至今,故今稱太伯為至德。後來周太王果然立季歷為王,並傳給昌,昌就是開創周朝的文王姬昌。太伯、仲雍在荊蠻之地與當地的土著人為伍,受到當地人的愛戴,於是成立了「勾吳」國,這就是「吳」的形成。「吳」同「魚」、「吾」、「無」同音,與吳地土語音相似,最早這個「吳」字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當時是以魚的形狀出現的。太伯、仲雍的南奔同時帶來了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就是吳文化。

文獻記載:《史記·吳太伯世家》、《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都有關於商末時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兄弟奔吳的記述。

《史記·吳太伯世家》《正義》:「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

《史記·吳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虞國大夫宮之奇的話說:「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以上文獻說明,太伯、仲雍因避讓王位,由中原而來,在無錫開創了吳文化。

吳地區域性文化在研究史上的三個階段。梁啟超為提出吳越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由衛聚賢先生倡導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提出了「吳越文化研究」,此為第一階段;五十年代江蘇省文博界尹煥章等專家根據出土文物(1954年6月發現於鎮江丹徒縣煙墩山的宜侯夨簋。西周康王時期的,銘文達120餘字的青銅器出土於江南地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郭沫若、唐蘭、陳夢家、陳邦福、岑仲勉、譚戒甫等知名學者根據銘文探討了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和早期吳國的歷史。宜侯夨簋出土於寧鎮地區的丹徒縣境,早期吳國的政治中心或太伯、仲雍南奔之地)提出了「考古吳文化」的概念,認為吳文化就是吳國文化,此為第二階段;八十年代在無錫市堰橋鎮崛起了由農民創辦的以吳地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園林——吳文化公園,並成立了民間第一家社科研究機構——吳學研究所,提出了吳地區域性大吳文化,此為第三階段。

吳學研究所提出的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性大文化,它是由先吳文化、吳國文化、後吳文化三個歷史時期組成的。先吳文化是從距今一萬年的太湖三山文化以及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崧澤文化(距今6000-5000)、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馬橋文化(距今4000-3000,夏末商初),有時我們把共同文化特徵的河姆渡文化也列入序列,這是考古文化階段,是吳文化的源頭;吳國文化是從商末岐山下的周太伯、仲雍南奔吳地梅里與當地土著荊蠻結合,建立勾吳古國,經過近700年,25代君王的傳承,傳至夫差滅國;從越國滅吳,楚又兼並越,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轉為大一統下的一個地區,稱為吳地,以後經歷代王朝更替,從統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到統一,作為一個地域,它的文化繼續存在並在不斷發展。又與中原文化及各區域文化呈現有同有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獨具強烈個性的地域文化風採的後吳文化,我們稱它為吳地文化,或稱吳中文化。這一萬年的歷史走向,說明吳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吳地的地域范圍到底有多大?經過我們對吳地文化的研究,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吳文化,它的存在不是靜止的,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也在變。它不是孤立的,必然與橫向發生聯系,不同地域的劃分,不是隨心所俗的,通常以地理的自然環境所蘊含的不同特徵,物質的精神的不同基礎和形態,由此而構成區域的標准。所以對大吳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長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形象地說是以太湖為腹心,上海、南京作首尾,蘇州、常州、無錫、鎮江、杭州、嘉興、湖州為節肢,旁及南通、揚州的一個地域整體。

吳文化與無錫的關系(三個發祥地)。3100年前太伯帶來中原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吳文化,開創了江南文明,成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也造成了吳地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上世紀二十世紀初,無錫民族工商業崛起,出現六大資本集團:榮(麵粉大王、棉布大王榮德生、榮宗敬)、唐(唐保謙、唐驤廷)、薛、楊、周,從他們發跡的背景來分析,他們中有依仗官僚發跡的如楊家,楊宗濂、楊宗瀚辦業勤紗廠;有半官半民的如薛家,薛南溟、薛壽萱辦永泰絲廠;有全民間行為的榮家,榮宗敬、榮德生的保興麵粉廠。這此實業家和工業的形成使無錫一躍而為全國居上海、天津和廣州之後與武漢並列的第三大工業城市,無錫成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農民從以前手工業、農業為主的農商經濟模式走向發展農工商復合型經濟模式,無錫成為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無錫工商業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大發展,得益於無錫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這種吳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責任心使吳地人奮發向上,努力爭取,開拓創新,尚德務實,開創了如此宏大的局面。

G. 吳文化和吳地分別是指什麼

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x0d吳文化,產生於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自古以來,憑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經濟條件、良好的人文環境,吳文化已發展成為一個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x0d對於吳文化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基本有兩種觀點:一指先秦時期的吳國文化,即狹義的吳文化,主張者多為考古界和博物館界;二指吳地文化,即廣義的吳文化,包括吳國文化的源流及後世吳地文化的發展,主張者多在社會的其他層面.而吳文化的時間跨度,也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吳文化只是指古吳國的考古文化,廣義的吳文化應指吳地自有人類開始,直至現今的各種物質、精神的文化創造.兩千多年來,吳文化經歷了發生、發展、嬗變的漫長過程,從其發展過程來看,吳文化至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稻漁並重、船橋相望:景觀獨特的水鄉文化」;「吳歌、崑曲、吳語小說:土語十足的吳語文化」;「尚武與重文:由剛及柔的民風習性」;「融攝與更新:適時順變的開放功能」.\x0d吳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已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吳文化對於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對海外主要是傳播;從明代中葉開始,則逐漸變為愈來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並向中原傳播,發展成為獨具風採的吳語文化.\x0d蘇州的文化學術研究中,吳文化研究作為基礎研究歷史最長、涵蓋面最廣.大致包括:吳文化地理的研究、吳文化歷史的研究、吳文化特徵的研究、吳文化內涵的研究以及吳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等.五六十年來,吳文化研究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護、開發、利用、發展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

H. 蘇州的吳文化是怎麼樣的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因此,發揚壯大吳文化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的義務,尤其是吳地的文化工作者! [編輯本段]吳國的建立促成吳文化的形成 據史書記載,黃帝本從少典姓公孫。他的氏族長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氏族強大獨立後改以姬為姓。黃帝是歷史上第一個姓姬的人,因而成為後世姬姓和所有從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吳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節、彤魚女之女以及嫫母。傳說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醜陋的姑娘,但卻生了一顆非常仁愛、善良的心。黃帝與四妃生了二十五個兒子,他們大都又獨立成新的氏族首領。在野蠻時代末期開始,那些剛獨立出來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聯盟集團的首領封賜。傳說,黃帝吹律定姓,《國語�6�1晉語》這樣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黃帝與正妃累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繼承了黃帝本姓姬,吳姓即從玄囂這一支發派遞傳而來,《丹陽吳氏族譜》正是以少吳(即玄囂)為第二世遠祖。

I. 吳文化的風俗習慣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太湖中的吳縣三山島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址,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吳先民已在本區域生息繁衍。近年來,瀕臨長江的張家港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陽澄湖畔的吳縣草鞋山遺址(堆積有 10個文化層),它能完整地說明本地區的歷史演進。第十文化層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時的先民們已過著定居生活;住在木結構的建築里;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產,已大量種植經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豬、狗、水牛等家畜飼養;從獲得的三塊紡織品殘片可知當時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圖案藝術相當高超,操作工藝相當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吳興錢三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表明:家蠶首先是吳地吳人養育的;緩絲織絲的技術,不僅發祥於本區,而且遙遙領先於全國和世界。這遺址還出土有五千年前的農具——省河泥的幹部,這表明本區的農技水平早居全國最先進的地位。又如吳江海堰、團結村等遺址中出上有彩漆繪的陶器,時距今五、六千年間。更使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錢塘江流域有大量的發現),無一不被列為精美絕倫的珍品。這一「玉文化」不僅表明了吳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產水平,而且對我中華民族從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築風格、審美情趣等許多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考古與上古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本區域發生過兩次大的洪災,先民們一支渡海北上,一支過江入淮進中原,人數很多,還有少數殘留於台地山麓。進入淮北中原地區的史稱「九黎」、「三苗」,經黃帝、堯、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崗坡上的少數支族隨後也漸次發展壯大。在周代,寧鎮、太湖兩區域的先民組合一體——即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吳國。它在傳承良清文化的基礎上,交融進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與南面的越文化,創造出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義的吳國文化,即吳文化中極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限於篇幅,僅舉其兩個突出方面:一是軍事領域,居當時中國的最前列。吳國不僅有幾萬精良的陸軍,而且有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吳國兵器之精銳,在當時首屈一指。更具曠世意義的是,它孕育了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及其名著《孫子兵法》,至今還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乃「中國歷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來原貌仍存,這不僅在中國即使於全世界也難覓其偶!

由於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域內的地區性特別強,多元性明顯。由於這種自然環境差異,必然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居民的氣質、習俗、風情,意識、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的差異。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那膩、柔和、智巧與素雅。以後隨著歷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亂,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吳地,他們的生活習氣,加深了吳地吳人的上述特性。到唐與兩宋時代,吳地城市經濟、城市火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明清期間,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都躍居全國「第一大都會」,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里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

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中國歷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長近四十里,與當時首都洛陽相仿。水陸雙棋盤格局,獨一無二。城內宮室、花園、寺廟、茶室、酒樓、河道、橋梁之多之美之麗之巧,無他城可倫比。距今2500年左右吳人言僵(子游)求學手孔子,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漢代吳地郡學林立,誦讀之聲不絕於途。隋唐時創建科舉制度,分科學校應運而生。至宋朝,府學縣學,里、村的社學、義塾以及寺院經辦的經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學者主持的書院也以吳地為盛。明代,蘇州地區有社學七、八百所,清代更見發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學就讀。吳人好讀書,已成為傳統風氣。正由於這種深廣的教育基礎,故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進土、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

傑出的文學家代有輩出:陸機、陸雲、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文徵明、馮夢龍、金聖嘆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的《三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居很高位置,馮氏對《吳歌》的搜集整理與創作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吳歌乃吳人尤其下層勞動者所創作的民歌,其形式、內容與感染力遠較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優美動人。它源遠流長,戰國時的屈原就稱羨吳歌的優美動聽,而且歷史、社會影響大。明清兩代,全國主要城市都有專以演唱吳歌為專長的藝伎傳唱,如著名的王翠翹、陳圓圓、童小宛等。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袁妃也均以這一技藝來取悅皇帝。當時普通百姓亦以會唱吳歌為時髦。笑語為我國一支最古老的語種,迄今穩定少變。唐代語音學家陸德明常以吳音去注釋古代經傳。吳語自先秦時起,就享有「糯軟甜脆」的贊譽,精場帝也以效說吳語為榮。到明清時期,大凡上層人士,尤以婦女如妃嬪、名妓,下至戲曲演員、江湖藝人,均以操吳語為時髦。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著名的昆劇孕育於明代的吳地,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至今依然為海內外所注目。評彈將評話與彈詞合為一體,操吳語,博採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熔說、噱、彈、唱、演於一爐的綜合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中華民族的輕音樂「江南絲竹」,於音樂天地里獨樹一幟。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變化有致,在構思、布局、造型上深蘊詩情畫意,藝術與自然之美和諧地統一。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都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一大特徵。

吳門的書畫藝術為舉世公認。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世時,就為國內外人士所欽佩。那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書畫為一生中之殊榮。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不僅在歷史上曾獨步全國,至今在絲綢、刺綉、木石雕刻、燈彩、制扇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絲綢、刺綉之精美絕倫,紅木傢具及雕刻技藝世無其匹。蘇州燈彩與蘇扇之華美精巧曾在歷史上享第一之譽很長時間,茲僅舉兩小例以一斑窺全豹。①擔相。用泥捏成各種人物面相,肢體以香樟木做成,手腳都能活動,再配上四季農飾,組成各種藝術場景擺設,它將中國雕塑大師唐代楊惠之的技藝實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會意義很大。仿照顧客的相貌,哪怕額上一塊小疤都能維肖維妙地捏出來。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種製作場店,能以一根發條作動力,制出像「童子拜觀音」、「攪娥奔月」等高級玩具,不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動作,就連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搗葯。「工巧絕倫,舉國無雙」,確是歷史的真買寫照。

吳中的飲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鮮享譽全國。吳地不僅有自成體系的「蘇幫菜」以及一大批高檔菜館酒樓,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講究日常餚菜而名聞遐爾。歷史上「船菜」特具水鄉地方特色,蘇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及糕點糖果,其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質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來一直令海內外人士贊不絕口。

人文景觀「聚寶盆」的吳地民俗是吳文化的又一代表。在歷史上它就以博厚豐繁饒有興致而稱絕全國,而且無論其衣食住行、生產勞動、愛情婚姻、人生禮儀、生老病死、節令玩耍等等無一不多姿多采,別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還品位高級。比如,明清時代的八月中秋節除通常的賞月吃月餅食菱藕外,還在虎丘山上舉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戲曲演唱競賽;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節至山塘街「看出會」,好比西方許多國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歡節」,其內容奇特豐富,傳統色彩鮮明濃烈,傳唱至今的古代中國民歌〈大九連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足以為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十魚文化十稻文化十蠶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凝煉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徵。

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徵,導致了吳地吳人千百年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榮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較諸其他地方文化更強的開放性、吸收性與融匯性的特點。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經濟型的文化。優秀的吳文化必將對祖國的四化和統一大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J. 吳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歷史上的吳文化成果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景仰和矚目的文化成果。從物質層面看:有被法國啟蒙主義大師孟德斯鳩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嘆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有美侖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綉之一的「蘇綉」,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築,有精細雅緻的吳中工藝等。有文化層面看:有「百戲之祖」的崑曲,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蘇州吳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