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我的漢字文化館怎麼畫

我的漢字文化館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2-04-27 10:07:58

1.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圖片或視頻]4k紙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探討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一筆一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來源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託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一種巫術保佑其長大成人,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對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了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秘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最佳答案見雞而作
從前有一個地主,很愛吃雞,佃戶租種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還得先送一隻雞給他.
有一個叫張三的佃戶,年終去給地主交租,並佃第二年的田.去時,他把一隻雞裝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說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見他兩手空空,便兩眼朝天地說:"此田不予張三種."張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立刻從袋子里把雞拿了出來.
地主見了雞,馬上改口說:"不予張三卻予誰 "
張三說:"你的話變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話是'無稽(雞)之談',此刻這句話是見機(雞)而作'."
鄉村開會
一個鄉里開會,由於諧音,村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不要漿瓜,鹹菜太貴了."(同志們,鄉民們,不要講話,現在開會了.)主持人說:"鹹菜請香腸漿瓜."(現在請鄉長講話.)鄉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們,鄉民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有幾個例子,
1人為人,2人為從,3人為眾[很多人]。
1木為木,2木為林,3木為森[很多木]。
1火為火,2火為炎,3火為焱[(yan,2聲),很多火]。
類似,
3水為淼[(miao,3聲),很多水]。
3金為鑫[(xin,1聲),很多金]。
3口為品。
這些漢字,字形和字義都一致。
但有些漢字,字形和字義可能就不能說是一致的。
比如,
千里為遠,但組合起來為 重。[可以勉強解釋為千里無輕擔。]
千口為舌。

2. 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 我們可否說圖畫就是漢子如果不能為什麼

不能。漢字不是圖畫發展來的。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

每一筆,都是飽蘸著華夏碧血寫就的。在海外,無論你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只要有方塊字的伴隨,你就會有幾多慰藉幾多寄託,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經成為方塊字的魂魄。

3. 我要做一張手抄報,誰有關於漢字的資料啊……

【來歷】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最常用的500個漢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時來用們生到作地於出就分對成會可主發年動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產種面而方後多定行學法所民得經十三之進著等部度家電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現實加量都兩體制機當使點從業本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樣與關各重新線內數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質氣第向道命此變條只沒結解問意建月公無系軍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並提直題黨程展五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指幾九區強放決西被干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熱領七海口東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油思術極交受聯什認六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轉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斗完類八離華名確才科張信馬節話米整空元況今集溫傳土許步群廣石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眾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歷市克何除消構府稱太准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養易置派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適屬圓包火住調滿縣局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編輯本段【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編輯本段【字形】
(漢字書法):「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4. 我愛你漢字手抄報3種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

戰國文字: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

5.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咋畫

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sf=1&fmq=&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9%D8%D3%DA%BA%BA%D7%D6%B5%C4%CA%D6%B3%AD%B1%A8&s=0
內容:寫上歇後語,笑話,漢字的來源,古詩,謎語。
一人 ,猜一個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內,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兩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夾
一人腰上掛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個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一大二小,猜一個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個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個字 答案是:脂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後語:
媽媽的眾姐姐 -- 多疑(姨)
戲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戲台上的鞭子 -- 加碼(假馬)
觀音堂里著火 -- 妙哉(廟災)
孫猴子坐金鑾殿 -- 不象仁(人)君
壽星打靶 -- 老腔(槍)
壽星彈琵琶 -- 老生常談(彈)
麥柴稈吹火 -- 小氣(器)
弄堂里跑馬 -- 題(蹄)難出
扯鬍子過河 -- 謙虛(牽須)過度(渡)
扯鈴扯到半空中 -- 空想(響)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恥(刺)
護國寺買駱駝 -- 沒那個事(市)
花椒掉進大米里 -- 麻煩(飯)了
蒼蠅飛進牛眼裡 -- 找累(淚)吃
豆渣貼門神 -- 不沾(粘)
豆箕柴著火 -- 著急(箕)
豆腐乾煮肉 -- 有份數(葷素)
豆腐乳做菜 -- 哪還用言(鹽)
兩口子鋤地 -- 不顧(雇)人
兩百錢的花生 -- 有得駁(剝)
兩手捧壽桃 -- 有理(禮)
兩把號吹成一個調 -- 想(響)到一塊來了
旱魅拜夜叉 -- 盡(精)見鬼
園外竹筍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氣(夫妻)
秀才做詩 -- 有兩手(首)
禿子脫帽子 -- 頭名(明)
何家姑娘給鄭家 -- 正合適(鄭何氏)
肚子里撐船 -- 內行(航)
龜蓋量米 -- 什麼聲(升)
飯鍋里冒煙 -- 迷(米)糊了
床底下點蚊香 -- 沒下文(蚊)
凍豆腐 -- 難辦(拌)
謎語:
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 用
四個山字山靠山, 四個川字川套川, 四個口字口對口, 四個十字顛倒顛。 田
頭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實不是一。 三 說起舊社會,兩眼淚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蓋身。 苦
一個大,一個小, 一個跑,一個跳, 一個吸血,一個吃草。 騷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兩邊, 有個風流女,卻被鬼來纏。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戰呂布打掉巾冠, 罵候成盜去花馬, 恨董卓有心無肝。 德 說它小,能代表一國, 說它大,填不滿麻雀肚皮。 米
一點一橫長,一甩去南陽, 南陽兩棵樹,長在石頭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稱哥, 頭頂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來橫,老是躺著困, 若要問本事,樣樣是頭名。 一 一堵大圍牆,牆外水汪汪, 水從左邊來,沖走右邊牆。 匯
中字加橫不加點,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頭是字,去尾是字, 去頭去尾還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當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兩個動物並排站, 一個游泳,一個吃草。 鮮
上頭在水裡,下頭在天空, 要問家在哪,老家在山東。 魯 一座石灰山,出產各種炭, 石墨、金鋼石,也是它生產。 碳
十個哥哥,體重真輕,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聽到,有口能請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煩惱。 門
外面會說話,裡面飄雪花, 里外合起來,大家愛著它。 圖 木字加一筆,猜對是稀奇, 本未木術禾,一個也不是。

6. 我愛你,漢字的手抄報怎麼弄

啊哈。我們也正學呢~
【漢字起源說】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產生在殷商時代,距今大約有三千四百年的歷史。它已是一種有著比較嚴密體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僅從它相當發達的冶煉技術和銅器、陶器、玉器上的藝術紋飾看,便可以確定它已是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甲骨文產生的時代,恐怕不會處在中華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
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但是,沿著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雖然神話與傳說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歷史現實的折射反映。但這些傳說並非漢字起源歷史面貌的詳盡寫實,它們只能推斷漢字起源前後的狀況和漢字起源的大體時間。可以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系統和充分,因此,對漢字的起源,只能以不連貫的歷史證據和依照發展邏輯的推測為基礎,建立科學的假說。
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歷代學者各抒己見,這包括
1,漢字源於結繩.認為文字是在上古時期結繩記事的啟示下創制而成的。
2,漢字始於八卦.認為文字產生於易卦的卦象,如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坎卦為水,離卦為火等。
3,倉頡視龜作書.認為倉頡受到靈龜的啟示創制了文字。
4,漢字、圖畫同源.認為書畫異名而同體,在文字產生的初期,書亦畫,畫亦書。
5,漢字源於圖畫.認為二者並不同源,圖畫在先,文字在後,文字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產生的。
6,漢字源於先民的社會實踐。認為文字的產生直接導源於原始的記事方法

漢字的演變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一、漢字的演變
關於漢字的起源,曾因倉頡造字的傳說而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考古的大量發現,這層面紗被逐漸揭開,露出廬山真面目。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漢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2O世紀8O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時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流行的青銅銘文(金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春秋以後,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國字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稍後,程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曹魏時,鍾繇創立真書(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而且自東漢末年起,漢字的書寫已成一種專門的藝術即書法。
二、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志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是為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採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

漢字字體】
目前可將各類漢字的字體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宋體、黑體(包括粗、細等線體)等;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等;第三類是屬於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體多是屬於以上三類字體的變異,例如:由宋體演變的大標宋、小標宋、報宋、長宋、中宋、姚體等;由黑體演變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線體(包括粗、中、細等線體,後又演變出粗、准、細圓體)等;由楷體、仿宋體等演變而來的中楷和細仿宋等;由黑體和宋體演變而來的美黑;由隸體演變而來的隸變體等。

漢字的奇跡】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現象難道不是很奇特嗎?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這話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傳說是天神大梵天創造並授予人類,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據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閃米特字母。但是,這種字母也不是他們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最初是象形圖書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變成釘頭的樣子。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除此之外,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編輯本段]【漢字的發展】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3 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6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7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8 草書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還有啊,把那個《贊漢字》抄上~
贊漢字
汪竹柏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
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

書法字體,各具特長。

篆書隸書,古色古香。

行書流暢,正楷端莊。

狂草奔放,鳳舞龍翔。

對聯形式,漢字獨創.

左右工整,能簡能詳。

既便言志,又供觀賞。

7. 急需漢字手抄報

(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
漢語是我國的主要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並且是世界上最發展的語言之一。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社會斗爭和發展的工具。目前,漢語正在為我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學好漢語,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由於歷史的原因,漢語的發展現在還沒有達到完全統一的地步。許多嚴重分歧的方言妨礙了不同地區的人們的交談,造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許多不便。語言中的某些不統一和不合乎語法的現象不但存在在口頭上,也存在在書面上。在書面語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詞彙上和語法上的混亂還相當嚴重。為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的進一步發展的利益,必須有效地消除這些現象。

漢語統一的基礎已經存在了,這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在文化教育系統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廣這種普通話,是促進漢語達到完全統一的主要方法。為此,國務院指示如下:

(一)從1956年秋季起,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在全國小學和中等學校的語文課內一律開始教學普通話。到1960年,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中學和師范學校的學生都應該基本上會說普通話,小學和師范學校的各科教師都應該用普通話教學,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的教師也都應該基本上用普通話教學。各高等學校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該增加普通話的內容。中等學校、高等學校的就要畢業的學生和高等學校的青年教師、助教,如果還不會說普通話,應該進行短期的補習,以便於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應該分別定出大力加強各級學校漢語教學、促進漢語規范化的專門計劃,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文化教育中的語文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各級學校的語文課,都應該用普通話教學。戰士入伍一年之內,各級軍事學校學員入學一年之內,都應該學會使用普通話。各機關業余學校中的語文教學,也都應該以普通話為標准。

(三)青年團的各地支部和工會的各地組織,都應該採用適當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廣普通話。青年團員在學習和推廣普通話方面應該起帶頭作用。工廠(首先是大工廠)中的文化補習學校、文化補習班和農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級班,都應該盡可能地、逐步地推廣普通話的教學。

(四)全國各地廣播電台應該同各地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合作,舉辦普通話講座。各個方言區域的廣播站,在它們的日常播音節目中,必須適當地包括用普通話播音的節目,以便幫助當地的聽眾逐步地聽懂普通話和學習說普通話。全國播音人員、全國電影演員、職業性的話劇演員和聲樂(歌唱)演員,都必須受普通話的訓練。在京戲和其他戲曲演員中,也應該逐步地推廣普通話。

(五)全國各報社、通訊社、雜志社和出版社的編輯人員,應該學習普通話和語法修辭常識,加強對稿件的文字編輯工作。文化部應該監督中央一級的和地方各級的出版機關指定專人負責,建立制度,訓練幹部,訂出計劃,分別在2年到5年內基本上消滅出版物上用詞和造句方面的不應有的混亂現象。

(六)全國鐵路、交通、郵電事業中的服務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商業企業中的服務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衛生事業中的工作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警察,司法機關中的工作人員,報社和通訊社的記者,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縣級以上的機關、團體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學習普通話。上述各有關機關應該分別情況,訂出關於所屬工作人員學習普通話的具體計劃,井負責加以執行,使它們所屬的一切經常接近各方面群眾的工作人員在一定時期內都學會普通話。

(七)一切對外交際的翻譯人員,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應該一律用普通話進行翻譯。

(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應該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漢語拼音方案,以便於普通話的教學和漢字的注音。

(九)為了幫助普通話的教學,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該在1956年編好以確定語音規范為目的的普通話正音詞典,在1958年編好以確定詞彙規范為目的的中型的現代漢語詞典,並且會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組織各地師范學院和大學語文系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國每一個縣的方言的初步調查工作。各省教育廳應該在1956年內,根據各省方言的特點,編出指導本省人學習普通話的小冊子。教育部和廣播事業局應該大量灌制教學普通話的留音片。文化部應該在1956年內攝制宣傳普通話和教學普通話的電影片。

(十)為了培養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幹部,教育部應該經常舉辦普通話語音研究班,訓練各地中學和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各機關、團體、部隊也應該派適當的幹部參加受訓。同樣,各省、市和縣的教育行政機關也應該普遍地舉辦普通話語音短期訓練班,訓練各地中、小學和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當地機關、團體、部隊也應該派適當的幹部參加學習。

(十一)國務院設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分工進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整個工作的計劃、指導和檢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負責全國各級學校和業余學校的普通話教學的領導,普通話師資的訓練和普通話教材的供應;文化部負責出版物上的語言規范化工作,有關普通話書刊的出版和留音片、電影片的生產;語言研究所負責普通話語音、詞彙、語法的規范的研究和宣傳。各省、市人民委員會都應該設立同樣的委員會,並以各省、市的教育廳、局為日常工作機關。

(十二)各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在各地區的漢族人民中大力推廣普通話。各少數民族學校中的漢語教學,應該以漢語音通話為標准。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台的漢語廣播應該盡量使用普通話。各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以便統一領導在各自治區的說漢語的人民中推廣普通話的工作。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還有
推廣普通話宣傳提綱和宣傳口號

——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辦公室2005年修訂

1. 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於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及普通話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於促進人員交流,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培育統一的大市場。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的基本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信息技術水平是衡量國家科技水平的標志之一。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處理水平的先決條件。推廣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於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總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2. 推廣普通話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第三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第四條規定:「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第五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 第十一條規定:「漢語文出版物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准。」 第十二條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第十三條規定:「提倡公共服務行業以普通話為服務用語。」第十四條規定:「廣播、電影、電視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 《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第十九條規定:「凡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崗位,其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准;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的,分別情況進行培訓。」第二十條規定:「對外漢語教學應當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 ( 班級 ) 和其他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根據情況從小學低年級或者高年級起開設漢語文課程,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四十九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在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要學習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規定:「學校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可以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 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在教育教學和各種活動中,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師范院校的教育教學和各種活動應當使用普通話。」

《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第六條規定:「掃除文盲教學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民族鄉的中小學可以使用當地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同時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台、電視台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3. 推廣普通話的方針和政策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語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的自由。國家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教學的學校開設的漢語課程應當教授普通話,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漢語的場合要使用普通話。

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的關系,堅持社會語言生活主體化與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並在正式場合和公共交際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

4. 推廣普通話工作的目標

2010 年以前,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普及,交際中的方言隔閡基本消除,受過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備普通話的應用能力,並在必要的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本世紀中葉以前,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交際中沒有方言隔閡。經過未來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國民語文素質大幅度提高,普通話的社會應用更加適應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需要,形成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的良好語言環境。

5.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基本思路

推廣普通話工作要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遵循語言自身發展規律,依法強化政府行為。要以學校為基礎,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為榜樣,以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並逐步向廣大農村地區拓展,向更寬的領域延伸,逐步實現全社會普及普通話。

6. 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基本措施

推廣普通話工作以實行目標管理、量化評估,實施普通話水平測試和開展以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為中心的宣傳教育為基本措施,不斷加大依法推進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

7. 推廣普通話工作基本要求

推廣普通話要努力做好四個重點領域的工作:第一,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城鎮學校和幼兒園要實現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要把普及普通話的要求納入培養目標,納入管理常規,納入教師基本功訓練,滲透到德智體美和社會實踐等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校創建活動,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出色的示範學校。第二,黨政機關要率先垂範,把普通話作為公務用語,並督促和帶動全社會推廣普及普通話。公務員的普通話水平要達到規定等級。第三,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 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要成為全社會說好普通話的榜樣。第四,提倡商業、旅遊、郵政、電信、鐵路、民航、金融、衛生等行業以普通話為服務用語,鼓勵從業員工努力提高普通話水平。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要以普通話為工作用語,幫助幹部戰士努力提高普通話水平。

8. 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

(1)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 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 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 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 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8) 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9) 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10) 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

(11) 新聞媒體要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12) 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

(13)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4) 普通話: 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5) 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6) 溝通——從普通話開始

(17)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8) 說普通話,從我做起

(19) 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請評為最佳答案

(20) 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話——時代的需求,時尚的追求

(22) 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23) 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24) 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26) 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8.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在漢字已經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5億以上。演變是:先是象形文字,再是甲骨文,產於商朝,繼而是金文產於西周,還有隸書秦到漢朝,草書漢初到晉,楷書南北朝,也叫真書,行書南北朝之後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說不出」)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火燒旗桿——長嘆(炭)
糞坑關刀——文(聞)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
百川歸海——大勢所趨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
阿二吹笙——濫竽充數
阿二當郎中——沒人敢請
阿二滿街串——吊兒郎當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鬍子——反常
阿慶嫂倒茶——滴水不漏;點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軟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雞——拿別人出氣
挨打的烏龜——縮脖子
挨刀的鴨子——亂竄
挨了巴掌賠不是——奴顏媚骨
挨了棒的狗——氣急敗壞
挨了打的鴨子——亂竄
挨了刀的肥豬——不怕開水燙
挨了刀的皮球——癟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著火爐吃海椒(辣椒〕——里外發燒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風箏——節節高;節節上升
矮子放屁——低聲下氣
矮子觀光——隨聲附和
矮子過河——安(淹)心
矮子看戲——聽聲
矮子裡面拔將軍——將就材料;短中取長
矮子爬樓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見識低
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夠不著;上下夠不著;上下為難
愛打官司逞英雄——窮斗氣
庵堂里的木魚——任人敲打
鵪鶉要吃樹上果——夠不著;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見死不救
岸上撈月——白費功夫;白費勁
按別人的腳碼買鞋——生搬硬套
按綵球的乞丐——高興得發傻
按方抓葯——照辦
按雞頭啄米——白費心機
按牛頭喝水——辦不到;沒法辦
按下葫蘆起了瓢——顧了這頭丟那頭;此起彼落
案板頂門——管得寬
案板上的擀麵杖——光棍一條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隨人宰割
案板上的魚——挨刀的貨
暗地裡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裡耍拳——瞎打一陣
暗室里穿針——難過
暗中使絆子——蔫兒壞
熬盡了燈油——燒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湯了
鏊子上烙餅——翻來翻去
八百吊錢掉井裡——難摸哪一弔
八百年前立的旗桿——老光棍
八百銅錢穿一串——不成調(吊)
八寶飯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輩子的老陳帳——說不清
八寸腳穿七寸鞋——別扭
八斗的小垂缸——裝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揀軟的欺
八個老漢劃拳——三令五申(伸)
八個錢的膏葯——沾上了
八個錢買碗餛飩——沒有面
八個歪脖坐一桌——誰也不正眼看誰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爐里睡覺——熱氣騰騰
八卦陣里騎馬——闖不出路子;出路難找
八級工學技術——精益求精
八級師傅學手藝——長到老,學到老
八角掉進糞坑裡——香臭不分;香臭難分
八斤半的鱉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鱉吞了個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狀元——規矩(龜舉)不小
八十個人抬轎子——好威風
八十老漢害個搖頭病——不由人願;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燈——喘不上氣;上氣不接下氣
八十老翁練琵琶——老生常談(彈)
八十老翁學打拳——越練越結實
八十老翁學手藝——老來發奮
八十歲的老絕戶頭——後繼無人
八十歲刮鬍子——不服老
八十歲老翁挑擔子——心有餘而力不足
八十歲留鬍子——老主意
八十歲沒兒女——老來孤單
八十歲生兒子——代代落後
八十歲跳舞——老天真
八十歲玩猴子——老把戲
八十歲學吹笛——盡是老調;老調子
八十歲學摔打——拚老命
八十歲演員扮孩子——返老還童
八十歲站櫃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償失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八仙聚會——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擱不平
八仙桌上放燈盞——明擺著
八仙桌子——有稜有角
八賢王進宮——好難請
八月的苦瓜——心裡紅
八月的蓮藕——又鮮又嫩
八月的石榴——滿腦袋的點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紅;老來紅
八月桂花開——到處飄香
八月里的黃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飯——還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與眾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時候
八月十五的月餅——人人歡喜;個個喜愛;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樣;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過端陽——晚了;遲了
八月十五看龍燈——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餅——趕在節上
八月十五雲遮月——掃興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棗)
八月十五種花生——瞎指揮
八隻腳的螃蟹——橫行霸道
八字不見一撇——沒眉目;差得遠;差遠了
巴掌長瘡——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攤煎餅——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癩蛤蟆——活著討厭,死的還嚇人
扒了牆的廟——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樹上——粗枝大葉
芭蕉開花——一條心;緊相連
芭蕉葉上壘鳥窩——好景不長
疤瘌眼長瘡——壞到一塊了
拔草引蛇——自討苦吃;自找苦吃
拔蔥種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節的高梁——節節高;節節上升
拔浪鼓——兩面光
拔了的鬧鍾——專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蘿卜——窟窿在
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拔了毛的鴿子——飛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跋腳驢子追兔子——趕不上;攆不上
跋腳馬上戰場——有死無活
跋子拔蘿卜——歪扯
跋子踩高蹺——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圍——坐著喊;坐地吶喊
跋子趕馬——望塵莫及
跋子上台——立場不穩
把鼻涕往臉上抹——自找難看
把肥料澆到莠草上——勞而無功;有勞無功
把臉裝進褲擋里——見不得人
把人趕到牆根下——走投無路
把娃娃當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當成菩薩——善惡不分
靶場上的老黃忠——百發百中
霸王別姬——奈何不得;無可奈何
白脖老鴰——開口是禍
白脖子屎殼郎——有特色;與眾不同
白布進染缸——洗不清;洗不凈
白布做棉襖——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幫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鐮刀——散了心
白菜燴豆腐——誰也不沾誰的光
白菜葉子炒大蔥——親(青)上加親(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氣
白骨精打跟頭——鬼把戲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說人話——妖言惑眾
白骨精送飯——有野心;沒安好心
白骨精演說——妖言惑眾
白骨精遇上了孫悟空——原形畢露
白鶴站在雞群里——突出
白虎進門——大難臨頭;災禍臨頭
白開水畫畫——輕(清)描淡寫
白蠟桿結桂花——根子不正
白蠟桿子翻場——獨挑
白蠟做的心——見不得日頭見不得火
白臉奸臣出場——惡相;惡模樣
白臉狼戴草帽——變不了人
白臉狼戴眼鏡——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貓鑽灶坑——自己給自己抹黑
白毛烏鴉——與眾不同
白娘子鬥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動干戈
白娘子遇許仙——千里姻緣一線牽
白日見鬼——玄乎;心裡有病
白日做夢——胡思亂想
白水鍋里揭奶皮——辦不到;沒法辦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白菜——淡而無味
白水做飯——無米之炊
白素貞不舍許仙——恩愛難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裡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劍
白天打燈籠——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電簡——多此一舉
白天捉鬼——沒影兒的事
白鐵斧頭——兩面光
白仙鶴長了個禿尾巴——美中不足
白紙上畫黑道——抹不掉;明擺著;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紙寫黑字——黑白分明;明擺著;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紙做的燈籠——一點就亮
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
百川歸海——大勢所趨
百貨大樓賣西裝——一套一套的
百貨店裡賣鞋襪——各有尺碼
百斤擔子加鐵砣——重任在肩;肩負重任
百斤面蒸壽桃——廢物點心
百斤重擔能上肩,一兩筆桿提不動——大老粗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單單
百里奚認妻——位高不忘舊情
百里奚飼牛拜相——人不可貌相
百靈戲牡丹——鳥語花香
百米賽跑——分秒必爭;爭分奪秒;急起直追;奮起直追
百年松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歲公公吹火——老氣
百萬雄師下江南——興師動眾
百丈高竿掛紅燈——紅到頂了
柏木椽子——寧折不彎
柏油燙豬頭——連根拔
敗家子回頭——金不換
敗將收殘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開繭店——結黨營私(絲)
拜年的嘴巴——盡說好話
拜旨走進呂祖廟——走錯門了;找錯了門
扳不倒騎兔子——不穩當;不穩
扳不倒坐到燒餅上——面上人
扳倒碓窩嚇婆婆——潑婦
扳倒葫蘆灑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著爐子烤頭發——了(燎)不得
扳著指頭算帳——有數
班房裡的衙役——聽差的
斑鳩抱窩——懸蛋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斑鴆打架——賣弄風流
搬菩薩洗澡——越弄越糟;白費神;空勞神
搬起石磙砸碾盤——實(石)打實(石)
搬石頭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辦不到;夠不著
板凳倒立——四腳朝天
板凳上放雞蛋——好險;冒險;危險;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擱蒺藜——坐不穩;坐不住
板凳上睡覺——難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麻將——扒拉不開;打不開場面
板凳上鑽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門上貼門神——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板上的泥鰍——無地容身;無處藏身
板上釘釘子——實實在在;沒跑;跑不了;變不了;沒法變
板上敲釘子——穩扎穩打
半邊羊頭——獨角
半邊豬頭——獨眼
半道上撿個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個銅錢——不成方圓
半截磚頭——甩了
半斤對八兩——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碼事;彼此一樣;誰也不吃虧
半斤放在四兩上——翹得高
半空的雲彩——變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式——栽個大跟頭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空中的氣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著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響)得高
半空中蓋房子——沒處落腳;落不得腳
半空中趕牲口——露馬腳
半空中掛蒺藜——諷(風)刺
半空中掛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騎馬——騰雲駕霧
半空中數指頭——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個人(仁)
半籃子喜鵲——唧唧喳喳
半路開小差——有始無終
半路上的新聞——道聽途說
半路上丟算盤——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熱鬧;嘴上熱情
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來
半瓶子醋——亂晃盪
半山崖的觀音——老實(石)人
半山腰倒惡水(滑水〕——下流
半天雲里踩鋼絲——提心吊膽
半天雲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雲里吹嗩吶——想(響)得高
半天雲里的雨——成不了氣候;不成氣候
半天雲里吊口袋——裝瘋(風)
半天雲里翻帳簿——算得高
半天雲里看廝殺——袖手旁觀
半天雲里拉家常——空談
半天雲里飄氣球——高高在上;沒著落
半天雲里騎仙鶴——遠走高飛
半天雲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雲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尾
半夜吃燒雞——思思想想(撕撕響響)
半夜彈琴——暗中作樂
半夜雞叫——不曉;亂了時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門——來者不善
半夜裡的被窩——正在熱乎勁上
半夜裡的寡婦——難過
半夜裡和面——瞎鼓搗
半夜裡掄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裡捉迷藏——瞎摸;摸不著
半夜聊天——瞎說
半夜起來穿衣服——為時過早
半夜敲門心不驚——問心無愧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惡夢——虛驚一場;一場虛驚
半夜做夢啃豬蹄——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夢娶新娘——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秦檜的沒卸裝——誰沒見過那二花臉
扮豬吃老虎——大智若愚
絆倒趴在糞池邊——離死(屎)不遠
膀子一甩——不幹了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裡面
棒槌吹火——一竅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當針——粗細不分
棒槌改蠟燭——粗心
棒槌進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針——粗中有細
棒槌敲竹筒——空想(響)
棒槌上天——總有一天落地

1.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2.拔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4.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1、字謎:皇帝新衣——襲

2、字謎:一流水準 ——淮

3、字謎:石達開 ——研

4、字謎:拱豬入門——閡

5、字謎:格外大方——回

6、字謎: 走出深閨人結識——佳

7、字謎:一千零一夜——殲

8、字謎:七十二小時——晶

9、字謎:床前明月光——曠

10、字謎: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11、字謎:一口咬住多半截——名

12、字謎: 一月一日非今天——明

13、字謎: 要一半,扔一半——奶

14、字謎: 綜合門市——鬧

15、字謎: 不是冤家也碰頭——硼

16、字謎: 上氣接下氣 ——乞

17、字謎: 四方來合作,貢獻大一點——器

18、字謎: 貪前稍變就成窮——貧

19、字謎: 半布春秋——秦

20、字謎: 銀川——泉

21、字謎: 一來再來——冉

22、字謎: 守門員——閃

23、字謎: 有人偷車——輸

24、字謎: 釀酒之後隔日香

25、字謎: 半青半紫——素

26、字謎: 自己——體

27、字謎: 秀才翹尾巴——禿

28、字謎: 重點支援大西北——頭

29、字謎: 身殘心不殘. --息

30、字謎:十八乘六——校

31、字謎:一勾心月伴三星——心

32、字謎:一撇一豎一點——壓

33、字謎:八字頭——學

34、字謎:千里挑一,百里挑一——伯

35、字謎:群雁追舟—巡2110 ,猜一個字 答案是:言

36、4個人搬個木頭 ,猜一個字 答案是:傑

37、一人 ,猜一個字 答案是:大

38、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39、一人在內,猜一字 答案是:肉

40、一人挑兩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夾

41、一人腰上掛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42、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個字 答案是:告

43、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44、一大二小,猜一個字 答案是:奈

45、一斗米,猜一個字 答案是:料

46、一月七日,猜一個字 答案是:脂

47、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 王

48、一半兒,猜一個字 答案是:臼

49一字十三點,難在如何點 ,猜一個字 答案是:汁

見雞而作
從前有一個地主,很愛吃雞,佃戶租種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還得先送一隻雞給他.
有一個叫張三的佃戶,年終去給地主交租,並佃第二年的田.去時,他把一隻雞裝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說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見他兩手空空,便兩眼朝天地說:

9. 我要辦手抄報,要一些關於漢字的內容.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它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又稱「書法」。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

書法展示(6張)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另外,有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以及源於中華漢字書法派生的日本書道。
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張旭、懷素、蘇軾、黃庭堅、褚遂良、米芾、最為出色。
王羲之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 東晉)世稱「書聖」。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偉大的書法家。代表作品有:行楷《蘭亭序》;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楷書《樂毅論》、《黃庭經》等。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寫出的字端莊清秀,飄若浮雲,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
歐陽詢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稱為「歐體」。
顏真卿
顏真卿 多寶塔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琅玡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人,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柳公權
柳公權 神策軍碑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柳公權一生書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蘇軾 張旭古詩四帖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代表作《黃州寒食寺貼》天下第三行書,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的主要書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令子帖》《懷素自序》等。
編輯本段
詞語解釋

毛筆楷書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10. 【漢字文化】為什麼「過」字的繁體字筆畫數是16畫(我算的是左7右8共15畫)望知者不吝賜教!

右邊是八畫。


【筆畫數】共十一畫,分別是:豎、橫折、橫折、豎、橫折鉤、豎、橫折、橫、點、橫折折撇、捺。

閱讀全文

與我的漢字文化館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