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跨文化沖突現象有哪些

跨文化沖突現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6 00:56:13

❶ 中西方文化交際的文化沖突


所謂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

中西文化沖突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全人類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代為具有應用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等特徵的談判提供了更為廣

闊的天地。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貿易和對外交往將日益頻繁,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外貿、外經、外交談判也越來越顯示其在社會、政

治、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試圖從中西文化沖突的角度來研究我國國際商務談判的內在規律,尋求加入WTO後我國涉外商務談判的方

法和策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一、西方現代談判理論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直接或間接地跨進了談判領域,英美等國僅商務談判人員就占人口的5%以上。談判學在西方現代管

理教育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都把談判學

作為培養現代政治、經濟、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課程,有的國家還成立了全國性的談判學會。在西方激烈的競爭和特定

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談判理論,其原則與方法日趨完善和系統化,日益顯示出其對談判實踐的指導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尼爾倫

伯格的"談判需要理論"。在與科羅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寫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統地

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約翰·溫克勒的"談判實力理論"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費希爾、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則

談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從美國人的觀點出發,主要研究談判中策略的運用;等等

其中的"原則談判法"被譽為"西方談判理論的集大成者"。原則談判法的主要內容由四大部分構成:第一,始終強調在觸及實質問題時,人

與問題一定要分開分別處理;第二,主張談判的重點應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場上,因此必須隨時把握住談判各方的利益,盡量克服立場

的爭執;第三,在決定如何實施方案前,先構思各種可能的選擇,談判者應該安排一段特定的時間,構思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創造性地

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沖突,為對方談判者主動提供某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提案的機會;第四,堅持客觀的標准,談判者應設法引

入盡可能多的具有科學優點的客觀標准。客觀標准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難,而且以客觀標准而不是以主觀判斷來解決問題,

溝通和交際會更加順暢;通過對客觀標準的引入及其應用來逐步達成協議,有利於提高談判效率,減少無謂的爭執。縱觀西方談判學的研

究和實踐,除了對談判本身固有規律的研究外,還特別注重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傳統與習慣對談判活動的影響,特別針對東方文

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談判方略。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加以重視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對談判活動的影響

涉外商務談判的已方優勢首先來自於對對手的了解,並且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長處,制約對手的長處。搞好談判,除了談判者的

個人氣質、談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觀念、國家制度等影響下形成的談判習慣及體現在這些習慣中的談判作風,對於談判活動的成

敗,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關系,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沖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沖突在談判中的體現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國民性上。所謂國民性,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判

斷和行為方式上,有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性。國民性形成的基礎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於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談判過

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看?quot;而子"或者說"體面"。在談判桌上,如

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作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而西方人則不一樣,他們則看重利益,在"體面"和"面子"二者中會

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中國人對於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談判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告誡在

和中國談判時,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國的這種國民性。很顯然,只有正確地認識並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國民性的差異,才能有效地幫助

我們及時地糾正自己的缺點,強化自身的優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瓦解對方的優勢。

在國際談判的領域,中西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而自豪,這種自豪感使中國人富有濃烈的民

族感情、宏放的氣魄和極強的愛國之心,這對於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產生一

種"自傲的偏見",形成一種"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這種"面子"心理甚至滲透到幾乎所有的領域。英國談判學家

比爾·斯科特在他的談判學著作中曾對此作過專門分析,他說:"中國人極重面子,在談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國人做出讓步,則千萬注意,

不要使他在讓步中丟面子但又決不準別人當眾說出來給了他的"面子",否則,也會使他感到不自在。

美國人盧西思·W·派伊在他的《談判作風》一書中指出:"用幫助中國人得到面子的辦法可以得到很多東西。"任何時候,如果不給面子,

就可能造成損失。看來,西方人對我們的"面子"觀念還是看得比較透徹的。我們能否在談判領域乃至所有的領域克服自身的偏見,是我們

能否能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再次成為世界強國的一個重要問題。

❷ 外企職場的跨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外企職場的跨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文化素質方面的差異和生活的差異

❸ 如何解釋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放眼今天的世界,「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成不可抗拒的趨勢,其浪潮洶涌澎湃,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群統統捲入其中。跨文化交際正在成為越來越普遍的日常現實。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對於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而文化之間的差異往往會給交際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難與問題,誤解、困惑、矛盾甚至沖突也因此而時時發生。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主要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 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2. 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能理解。
3. 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4. 飲食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西方人比較隨意,吃飯的時候,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通常會舉杯祝福,但幾乎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
5. 教育理念的沖突
中國人比較注重孩子的學習效果,尤其是文化知識的掌握,而西方人卻看重孩子學習的過程,認為孩子只要嘗試了,結果怎麼樣關系不大。中國人習慣對孩子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中的每件事都進行干預,使其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規劃線路來發展。西方人非常重視孩子的自由發展、獨立精神與人本化教育,中國的家長傾向於以大人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同樣作為父母,西方人始終是用平等、尊重的心態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往。他們盡可能地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自然成長。
6. 個人價值取項的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推崇無私奉獻與團隊精神,中國人普遍認為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與獨立意識很強,喜歡隨心所欲、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例如:公司如果有一個緊急任務需要加班完成,中國人肯定是二話不說哪怕是通宵加班也要完成,而西方人會對此表示強烈抗議或拒絕,認為公司這樣的安排很無理,侵佔了他個人的休息時間。
7. 行為規范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在西方人看來,與人交流時,應該注視對方的眼神,保持眼神的交流意味著對彼此的尊重以及對談話內容的專注。但是中國人好像並不太習慣說話時看著別人的眼睛,也不習慣於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8. 非語言交際方面(如:身勢語言和空間語言)
在西方一些國家中,朋友見面習慣用擁抱或親吻來表示見到對方的激動之情,而中國人通常比較含蓄,僅僅用握手來表示。中國人看到年輕的父母帶著可愛的孩子時,總是願意撫摸孩子表示喜歡,而做父母的也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歡而驕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對此比較反感,他們不願意讓他人撫摸自己的孩子。
二、如何培養日常生活中跨文化交際能力
1.提高跨文化意識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要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尊重對方文化,承認其合理性,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對方文化,並學會相互間理解對方文化與母語間的文化差異,逐漸適應並接受這種差異,學會將母語文化融入對方文化中,將對方文化融入母語文化中。為達到這一交際目的,應該積極地參與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立相互間的信任感、採取改變自我的態度,努力學習對方文化,努力適應對方文化,避免自我文化的優越感。在接受對方文化的同時,要努力排除母語語言文化的干擾,學會理解和接受對方文化的交際原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學會將詞語置於目的語文化環境和實際交際環境中理解其文化涵義和交際價值,注意進行目的語和母語詞語的語言概念意義的對比。不僅要正確了解所學詞語的語言意義,還要正確理解其文化涵義,學會在實際交際中正確、得體地運用所學的詞語。 因此,中西方各國間在交流中由於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間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誤區,又通過相互承認、理解對方文化並相互吸收對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使各國間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以達到相互間的融合。
2、掌握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如:國家概況、日常生活、個人交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注意母語與所學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點,通過對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避免無意識地用母語的思維方式或觀念套用目的語。注意區別母語與目的語在日常生活、詞彙表達、身勢語言、空間語言、時間語言以及觀念、信仰、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諸方面的差異。培養對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避免出現交際誤區,便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者。

❹ 跨文化溝通存在的問題

首先跨文化溝通要考慮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社會背景差異等等問題,同時人們對同一事物理解的差異也是一個問題,具體分析如下,僅供參考!
1、語言障礙
由於各個國家地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認知,所以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個樣尷尬的問題
2、非語言仿配亮障礙
在非語言障礙中,艾伯特·梅拉賓博士的經典研究發現賣模其中非言語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的姿勢等佔55%,跨文化溝通,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觀念沖突,這因為不同成員意識、外在和內在動機取向以及不同文化之間道德備寬觀的不同,在進行互相的溝通交往中,會產生激烈的碰撞,有時可能產生摩擦;
制度沖突,每一個國家和團體或者組織有其自己的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團體成員,這些制度會深深印在該成員的腦海里,其行為都受制度支配,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會因此難以互相融入;
行為方式沖突,每個人生活成長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都會有所差異,因為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跟人交往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我們從自己身邊都能看得到,你跟這個人相處很好不一定代表能跟另外一個也能很好相處,甚至會產生沖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有可能難以相處。
最後解釋以下什麼是跨文化溝通,具體如下:
跨文化溝通通常是指國際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發生的溝通行為。具體表現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如通過經商、婚姻、遣使、求學、傳教等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互相碰撞、相互接觸,從中互相學習,彼此融合,從而不斷發展的一種文化現象。

❺ 美國文化與墨西哥文化在談判中的不同表現和帶來的沖突

美國和墨西 哥在婚戀性愛觀、平等與權威、過去導向和未來導向、圈內人-圈外人區分、高語境與低語境的交流方式五個方面的價值觀差異並導致了人物間的沖突,推動了情節 的不斷發展。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導致沖突的深層原因——價值觀的差異是我們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文化間的溝通和理 解。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電影對於觀嘩唯眾而言有一定的價值。
突,或是分歧,是一種不一致,一種不和諧的隱性或顯性對抗。電影《雲中漫步》的情節是在美國和墨西哥文化的沖突中不斷展開的。這種沖突表現在諸多方面,而價值觀的差異是其根本的原因;換言之,片中種種跨文化沖突的實質是美國和墨西哥價值觀的不相容。價值觀的差異對沖突有重要影響。一個文化群體的生存有賴於其成員共同遵守規范的價值觀體系。如果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交流雙方都帶有不同價值觀,他們就有不同的假定前提,他們都以各自的價值標准去衡量對方的言行,並據此對對方發出的信息做出不同反應,導致信息的錯誤傳達,從而引發沖突,表現為直接的對抗或是心理、情感、思想等精神領域隱性的對立與矛盾。墨西哥屬於集體主義文化,而美國文化則是以個體為本位的,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中兩個不同文化群體的主人公們沖突不斷,而隱藏其中的是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
作為美國個人主義文化的代表,男主人公Paul的性愛觀打著美國個人主義的烙印。首先,他的愛情觀有強烈的個人主義的色彩,即真正的愛情是以對方個人而不是任何外在物化的東西為標準的,如門第、金錢等等;對個人幸福的核心一浪漫純真的愛情要不懈追求。女主人公Victoria在美國讀碩士,也受到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她注重個人的情感需求;在愛情和婚姻上堅持自己的選擇而非家庭的安排。
與美國社會不同的是,根據Hofstede(1997)對文化價值體系的分類,墨西哥屬於集體主義文化社會,權力距離較大。集體主義的墨西哥人對待婚戀的態度與美國人大相徑庭。集體主義社會首先注重家庭,秉承一種大家庭觀。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約束和關聯,每個成員都對家庭負有責任。在這種文化的約束下,女孩的貞操非常重要,Victoria未婚先孕絕對不是個人自主的行為而是令整個家族蒙羞的事情,是要絕對禁止的。其次墨西哥大家庭特別注重家族的傳承和父母的權威。年輕人從求愛到成婚都必須得到父母同意,父母在孩子的婚嫁問題上考慮門當戶對,尤其青睞有很好背景和家族傳承的名門望族。Victoria的父親作為傳統的墨西哥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代表亂賀培和捍衛者,希望女兒嫁給有優良血統的墨西哥人。因此當他得知美國人Paul的工作是賣巧克力而非名門之後時就極力反對他們的婚姻。這些都與美國式的自主自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產生了強烈的沖突,使得Victoria叛逆地喊出「I am not a horse,It´s mychoice who I marry not his」(我不是一匹馬,我嫁給誰由自己決定而不是他);使得她身處兩種文拍早化的夾縫中為自己未婚先孕倍受煎熬;使得Paul對她的煎熬感到疑惑。
二、平等與權威
美國人的平等獨立觀和個人主義也存在於家庭中。家庭成員人人平等,每個人都享有上帝賦予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人人有權為自己決策,獨自解決問題,這是個人自主自立的體現,父母無權干涉子女的事務,否則就是對自由獨立精神的摧殘;家庭成員地位平等、權利相當,辱罵、體罰、專制的家長作風是對個人權利尊嚴的侵犯:父母尊重孩子,又要在堅持生活原則和服從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上鼓勵孩子自我定向,自我發展。而墨西哥家庭則強調父母的絕對權威,如Victoria所言,在家中「everyonetells you how you should live yourlife(每個人都告訴你該怎麼生活)」。片中墨西哥家庭中父母的專製作風和對個體的不尊重使得Paul不禁反問Victoria:「He doesn´t pull anypunches on you,does he(他不至於揮拳打你吧)?」從中可以看出兩種文化價值觀的沖突讓Paul感到了一種強烈的「文化震盪」。
三、過去導向和未來導向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and Strodtbeck(1961)的價值觀取向文化模型,人類對時間取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過去取向(past orientation),強調對傳統、歷史、和宗教的尊重。二是現在取向(present-oriented),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利益。三是未來取向(future-oriented)。未來取向為大多數美國人的時間態度,他們著眼於未來,對未來充滿憧憬和企盼。認為此刻正在從事的事情一定不如未來的好,未來對他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片中反映的墨西哥文化是典型的過去時間導向,Victoria的父親強調他的家族可以trace the ancestor back 400years to some of the finest familiesin Mexico,是顯赫的Aragon家族:Victoria的爺爺也強調自己家的葡萄的歷史追溯到1580年第一代Pedro家族從西班牙來到墨西哥之時,是「descendent of the first finestroot」,而Victoria的奶奶來自古老的有名望的Aztec家族。比較之下,Paul心中更多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他希望將來能有「perfectlittle house,kid,great job」,而他此次賣巧克力之旅是為了「try andfigure things out for myself",為了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並改變現狀,未來在自己的掌控和追求中。進步與變化(progress and change)是美國人的主流價值觀之一。Paul身上表現出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改變現狀的積極態度,很好地闡釋了美國社會的未來時間取向的內涵。這種取向與墨西哥注重過去的時間行為極不相容,使得Victoria的父親得知Paul是孤兒而非名門望族時,評論他是「a man with no past andfuture」。

❻ 跨文化溝通的障礙有哪些

D.Hymes歸納為」SPEAKING「八項:
setting & scene--背景和場合
participant--參與者
ends--目的
act sequence--溝通行為順序
keys--基調
instrumentalities--媒介和渠道
norms--語言行為所必須遵守的各種規約
genres--體裁

也有一種說法是觀念沖突、制度沖突、行為方式沖突

第三種是:
文化遷移: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標准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准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
文化定勢: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
逆文化遷移:溝通雙方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採取了對方的立場。

❼ 跨文化差異有哪些問題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跨文化講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差異,用他們的文化理念跟他們交流,會被對方認為收到重視和尊重,如果上升到技巧可以用誠信理念或中國的本土或特色理念或方式讓對方感到舒服的新奇,對方通常會知道你很重視他,很尊重他,這樣接下來的業務也有了滑潤的開端

❽ 文化沖突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文化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綜合體。文化雖然有共性, 但文化所秉持的價值觀念體系由於地理, 歷史, 文化, 風俗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 從而在交際中容易產生沖突, 甚至成為群體相互排斥的一個原因。、

「人類學家認為,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 不同民族, 社區和集團的文化, 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基本價值觀的不同是產生文化沖突的重要原因。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或文化內涵是通過他的基本信仰, 行為以及所屬的特定群體的價值觀表現出來的。只有了解了這種特定的文化, 特別是它的基本價值觀, 才有助於理解文化沖突。

端正態度對待文化沖突

不同民族的文化, 都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每個民族都有其優秀文化傳統。要學會欣賞對方的文化, 合理地看待外來文化, 從而「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了解文化沖突的原因

因不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 而使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到不愉快。

文化沖突發生時, 我們首先應該熟悉外來朋友所在國的文化基本價值觀, 然後盡力克服由文化沖突引起的不愉快。另外, 還要積極學習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通過交流, 才能了解異國文化。

❾ 跨文化交際的特徵

跨文化交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交流和互動。跨文化交際的特徵包括:語言的多元性、文化差異、歧視和偏見、非語言行為、交流目的和策略、文化沖突的存在。

1、語言的多元性:跨文化交際中,涉及的語言種類多樣,需要具備跨語言溝通的能力,同時也需要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和背景。

2、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到人們對同一事件或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式。

6、文化沖突的存在:跨文化交際遲鎮宏容易引起文化沖突,如價值觀的沖突、文化心理差異等,需主動化解沖突,平衡雙方關系,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們需要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了解不同文化,以推動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

跨文化交際是什麼

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復雜而又關鍵性的過程,包括了語言、文化、行為、價值觀、信仰、習慣等多個層面。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需要在相互尊重、理解、接受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互動。

❿ 跨文化沖突的介紹

跨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的敬羨孫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它即指跨國企業在他國經營時與東道國的文化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又包含了在亮鏈一個企業內部由於員工分屬不同文化背景派旁的國家而產生的沖突。

閱讀全文

與跨文化沖突現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