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判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有提升,判斷的依據、標準是什麼設計評價的指標體系是怎樣的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銷簡啟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咐臘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對象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虧如該有的一些行為。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採用將課堂教學區分為不同的要素來進行,不同的評價可根據不同目標來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評價標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前、中、後所採用的預備性測驗(不管是課堂教學進行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准備情況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形成相應認知、情感等教學目標時應有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之後主要通過作業、考試等來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即評價者或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反思來獲得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的內容了嗎?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鞏固性與持續性怎樣?學習內容的遷移性如何?
(4)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幾種評價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課堂教學評價要素中涉及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行為標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實質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下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如,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體驗目標,那麼,不同的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就是不一樣的。基礎層次的評價行為有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學懂會用,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等;而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㈡ 我們應該怎麼去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野明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2)傳統文化怎麼量化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塌肆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團脊轎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㈢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1、傳承傳統文化我咐謹大們應該怎麼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
2、處理好繼承弘衡豎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尊重傳統,繼承和弘晌歲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於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3、談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一個基本理論前提,是必須釐清「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各自內涵。
㈣ C管理模式的創始人
C管理模式理論創始人王汝平先生,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高級策劃師、經濟師、國際培訓師。1997年-2000年在西門子家電(中國)公司從事區域市場推廣和營銷管理工作;2001年-2005年在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及TCL信息實戰學院從事戰略企劃、組織管理研究、營銷策略策劃及職業經理人培訓工作。主編教材有《市場與銷售》入門版、加強版,《現代職業人素質訓練》,《人力資源管理》等。著作有《智慧型組織管理》,《該建立怎樣的企業組織》、《五行與企業發展戰略》、《如何策劃執行活動》、《C管理模式》等著作,其中《C管理模式》在2008中國管理科學大會上被評選為國家級「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管理學專著」。榮獲「中國十大傑出營銷人」,「中國營銷案例最高金獎,「第二屆(2005)中國品牌建設實踐創新貢獻獎」等榮譽和稱號。2007年9月,被評選為北京師范大學第九批次榮譽校友。
c管理模式的另外一個推動人物就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閻雨。
閻雨
現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產業發展研究院 執行院長
曾任:北京大學人本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文化與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資源學院企業管理學院院長。
兼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經濟應用與管理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市場學會房地產專家委員會主任。
一,主要研究方向
管理哲學、企業戰略、文化產業、地產經濟、社會問題。
為在校生先後講授《戰略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等學科。
二,主要專著
《中國管理—C模式》、《文化與經濟論衡》、《中國大陸房地產戰略聯盟運營機制研究》、《集團戰略管理》
三,學術貢獻
管理學家閻雨博士對當今管理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四發現一推動」。
發現西方管理學理論三偏差:在國內,閻雨先生較早地發現了西方管理學理論出現的三個偏差,即人性指棚穗假設理論的偏差、價值觀理論的偏差以及研究方法的偏差。西方管理學的成立是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經濟學的成立是建立在人性假設基礎之上,而這種人性假設是以西方人為主體的哲學邏輯和倫理動力,東方跟西方在人性假設上有很大的偏差,中國古人認為「和合生物」,認為合作高於競爭,組織和個體的發展在於厚德載物,講究身心和諧,天地一體而非二元對立。西方以科學管理為核心的古典管理理論由於缺乏人文精神而受到指責,同樣現代管理唯卜理論的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受到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解構。而後現代主義管理理論並沒有拋棄古典理論和現代理論,仍然繼承了其中的理論內核,因此可以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有共同的邏輯起點——功能主義。
洞悉知識經濟催生C管理:閻雨先生指出,西方管理模式日漸衰退,傳統的生產資料、要素價值被顛覆,以前那種單一線程的管理模式已經疲於應對,事實證明,緣起工業文明的西方管理制度已經不適合新的經濟模式了,隨著知識經濟取代工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發現中國文化的源動力:中國五千年文化源源不斷,閻雨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源動力在於——「生生之德」,其表現形式為「和合」。全新解讀了中國傳統管理,可使得這一歷經千年的東方智慧重新煥發生機,C模式使中國傳統管理的要素予以系統化,建立了嚴謹的理論體系;同時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指導實踐,實現管理效能的飛升。
實現傳統文化管理量化:如何使抽象的傳統文化模型化、數據化,將抽象的東方文化與管理思想轉化成生產力,是學界長期思考的問題。閻雨先生創建的C模式有效的克服了西方管理工具化的弊病,將管理工具回歸其工具本位。即用C模式下的傳統文化元素對管理工具進行再造,運用文化管理指導、統帥管理工具,解決了中國傳統文化量化與實用問題,讓中國文化管理的觸及和敬戰略、運營、治理多個方面,體現了管理最高境界——管理哲學的現實功用:解密企業基因密碼;指導企業組織變革;優化企業新陳代謝。
推動東西文化共生共融:C模式讓東西文化實現圓融統一,兼容互補。推動東方傳統文化的再傳承、東方管理思想的再實現。閻雨先生立足國學根脈,萃取百家文化菁華,提煉出具有實踐價值的管理模式—C模式。改變了東西方文化的對立局面,使其圓融共生,互補互助,推動了東方傳統文化的再傳承、再發展,帶來了東方管理思想的再呼籲,再實現。
㈤ 怎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拓寬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面,豐富完善教育方式。2、圍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誦讀課程。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和方式組織教育活動。4、加大師資力量,跟進教師培訓。5、加強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傳統文化教育的密切合作。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1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起源於遠古文化時期拍彎的神農氏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到夏朝建立,發展至今,形成具有豐富多彩文化岩段元素的燦爛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襲棗悶於傳統文化的范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㈥ 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呢
㈦ 關於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為有力保證活動開展的質量水平,通常需要提前准備好一份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從活動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活動方案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xx〕3號)和貴州省教育廳《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扎實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意見》(黔教基發〔20xx〕286號)精神,進一步推動我鄉各校德育工作體系建設,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人文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基礎,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二、組織領導
成立學孔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全鄉各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學孔小學德育處,袁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趙健同志任副主任並負責日常工作。各學校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統籌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三、教育內容
1、廣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各學校要堅持分層施教,有選擇地誦讀經典,確保誦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誦讀活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紮根學校。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可選擇《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堅持以讀為主,注重培養語感和整體感知能力;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可選擇《論語》、《大學》、《道德經》、《離騷》、唐詩、宋詞等中華優秀詩文,引導他們在誦讀基礎上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邊讀邊思考規范自已言行。要寓教於樂,不斷豐富誦讀方式,運用讀、講、賽、吟等方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增強誦讀效果。同時,鼓勵師生共誦、家長與子女共讀,使誦讀活動成為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組織學生圍繞學習、研究、宣傳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例如組織成立詩詞、書法、戲曲等方面的興趣活動小組等,開展小組活動,發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活動之中,成為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或紀念日,積極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讀書系列活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書畫比賽等活動。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孔子誕辰日等,廣泛開展多種多樣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教育活動、展演活動、講座活動,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於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文化、慶典文化之中。
4、各學校要結合實際開展國學優質課、觀摩課比賽,並推薦優秀課堂參加上級比賽,探索各學段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的有效課堂模式。定期召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研會,集思廣益,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與本校校情相結合。
5、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體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引導學生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學孔小學將適時舉行主題班會評比,經典誦讀、徵文比賽、才藝展演,大課間展示,讀書心得論文交流等活動,為師生搭建交流平台。開展尋找「最美教師」和「美德少年」活動,「孝親模範」、「德藝雙馨」教師評選活動,發現身邊模範,樹立先進典型。
四、實施途徑
1、各學校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常規工作,落實到學校工作的各時段、各環節,結合早誦讀、大課間、國旗下講話、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2、各學校要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充分利用道德講堂、學校積德榜等形式,邀請本校離退休知名教師作講座、輔導報告、專題討論等,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樣性和實用性,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規范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3、充分發揮教學主渠道作用,在德育、語文、藝術等學科教學中適當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感受、認同、接受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
4、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班級文化建設,發揮師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各自設計,各具特色,使校園變得典雅,做到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文化濃厚。
5、倡導家長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共同創設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適時開展學生曬家風家教活動。
五、工作要求
1、各學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形成校長主抓,團隊幹部主管,班主任具體實施,科任教師課堂滲透的工作機制,確保真正實現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2、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及時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方案,落實具體措施,在課程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安排上建立長效機制,並在3月18日前將實施方案報送學孔小學德育處。
3、各學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學校量化管理體系,常抓不懈,推動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和資料收集工作。
4、學孔小學將加強督導檢查,把各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況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並適時開展交流表彰活動。
為了貫徹落實《懷集縣教育局關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的通知》精神,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育人成效,我校就開展經典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特製訂計劃。
學校一直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貫穿於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既懂得經典句章的道理,也學會運用於現實生活和學習的社會實踐之中。
一、課堂融入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開展「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傳統文化課堂教學質量,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門課程,並努力讓學生熟讀背誦經典中的章(句),引導學生「與經典同行」,知行合一;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所有學科教學,強化其他課程的融入和滲透,並結合當前德育內容,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培養高尚品質,汲取聖賢智慧,提高人文素養,鑄造健康人格。
二、班級懸掛經典名句,強化認知,悟出道理,並運用於學習和生活的實踐之中。
在班級開展「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精確理解經典名句的深刻含義,並把它運用在學習和生活的社會實踐之中,把中華文化經典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德智慧融入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經典的要義,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和家校關系。例如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等經典名句,讓學生理解其精確含義,並在社會實踐中實施踐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積極參加教育局組織的徵文活動
1、3月下旬,宣傳發動各班級學生,以「與經典同行」為主題,寫一篇學習傳統經典感悟的作文。
2、4月中旬,學校各年級組織初賽、初評。各年級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20篇。4月23日前,學校評出3篇優秀作品上送教育局參加復評。
四、組織學生參加「與經典同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手抄報比賽活動。
活動時間:4月下旬——6月中旬。
4月下旬。宣傳發動學生參加「與經典同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手抄報比賽活動;6月上旬作品評選,各班選出3—5優秀作品;6月中旬,舉辦優秀作品展覽。
五、開展尊老愛老、孝敬父母活動。
活動時間:7月—10月
1、暑假期間,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我為父母來分憂」為主題的孝敬父母活動;體會「能溫席,小黃香」的等典故的深刻含義。在9月,走訪村委會,由村委會和群眾推薦,尋找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2
2、重陽敬老活動,讓學生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敬老名句的深刻含義。重陽節期間,學校舉行「尊老敬老」活動,組織學生到懷城鎮敬老院進行系列的尊老敬老活動,如為老人打掃房間衛生、與老人談心等活動,培養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思想,構建和諧家庭和社會。
六、開展班級的「我與經典同行」的故事表演比賽
比賽時間:11月—12月。
1、11月初准備階段,以經典名句與小故事結合,創新自編,進行表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初賽,每班選出一個優秀節目參加學校的復賽。
2、12月中旬進行復賽,挑選1—2個節目作為元旦文藝晚會的表演節目。
我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認識。只有去實踐了,你才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經典的要義;完善學生行為准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和家校關系,傳播主流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著力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提高人文素養,鑄造健康人格。
一、活動目的: 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中的優秀成果。探究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推進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書香校園,培養中學生傳統美德。
二、活動主題: 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經典,展現當代學子風采。
三、活動時間:
四、組織機構:
五、活動安排:
1、各班開一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
2、早讀前各班組織誦讀《弟子規》。
3、出一期主題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手抄報。(每班一份)
4、每班籌備表演一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
5、舉行傳統文化交流、誦讀、演講等活動。
6、舉行書法比賽(硬筆、毛筆皆可),抄寫《弟子規》內容。
7、每班交一篇閱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六、要求:
1、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立足於校園,時刻銘記於心,尊重師長。孝敬父母。
2、參加年級:高一、高二年級
㈧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怎麼才能深入了解它呢
傳統文化起源於炎黃,歷經自夏,商,周,秦,漢以來十數次朝代更迭,強盛於李唐,光大於宋朝,至今五千餘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集中體現和代表,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根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寶藏。傳統文化可以用有容乃大,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里我談些自己的小看法,供大家作一參考。
順著這個思路來看,讓我一起走到可循的歷史盡頭,有史可究。伏羲。是什麼呢?伏羲一畫開天,演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不是感覺有點脈絡了。順著歷史的河流而下,我想是不是就清晰起來了。如果要深究「伏羲氏」之前的,我想只能交給神學了,各人依各自的觀點,咱們求同存異就好。
順著歷史的脈絡,傳統文化就鑲嵌其中。就像DNA鏈一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㈨ 傳承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吸收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而對於其糟粕只能夠去除。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見加以改造或剔除。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尊重傳統,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於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必須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