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對於城鄉文化發展有哪些建議

對於城鄉文化發展有哪些建議

發布時間:2023-05-16 06:56:33

Ⅰ 如何搞好鄉村文化建設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數遲裂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的農民,農民的主動性、創造性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因,新農村建設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那麼,如何促進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呢? (一)廢除城鄉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礙,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加強城鄉文化交流與融合。 一方面,要加強城鄉文化交流,加快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動可以促使城鄉文明的碰撞與交流,這有利於沖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改變農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念,進而引發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而這種交流與碰撞得發生關鍵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鄉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構建城鄉文化交流的機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據城鄉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確處理農村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的矛盾,採取不同的文化推廣形式和推廣運行機制來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在農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與碰撞中,把推廣現代文明與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地改造。 (二)強化政府文化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增加對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旦山 各級政府應從城鄉和諧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新農村文化建設,進一步強化政府的文化職能:政府作為文化產品的供給者,應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財力投入和轉移支付,用於文化建設的財政資金增量應向農村地區傾薯閉斜;改變過去重經濟、輕文化的政府職能,強化農村文化產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監督制度,糾正農村腐朽陳舊落後的文化,傳播積極向上的新農村文化,為新文化的傳播培育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三)大力發展和推廣農業科技教育,向農村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綜合素質。 農村文化不發達最主要體現在農民無法掌握與現代社會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知識文化和能力技能,從而導致生存、生活、社會適應能力跟不上社會發展和對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作為政府除了向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傾斜外,為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可以引導民間資本、非營利組織在農村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得投入,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

Ⅱ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發展一體化_城鄉一體化農民怎麼辦

實現「兩個率先」,文化是靈魂。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要求「加快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向農村覆蓋。」當前,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首先,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城鄉統籌要求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科學組合,實現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建設欠賬多、問題多,城鄉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充分發揮文化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靈魂的社會教化功能,統籌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對文化的不同需求,從而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其次,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才能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廣大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再次,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是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文化資源和文化設施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基礎和載體。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是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木的原則,以滿足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使文化形式與公民的生產和生活相適應;堅持社會公平的原則,投入力度著力向鄉村、欠發達地區和貧困農民傾斜,使農民群眾普遍得到公共文化服務;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保證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伍答棗展,這都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戰略是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所謂一體化是指實行城鄉一致的供給體系,一體化主要解決公共服務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為公共物品的供給提供公平的制度腔拆平台和政策環境,使地域、城鄉獲得同等的待遇。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基層的延伸和覆蓋,努力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文化實惠,實現城鄉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資源上的互補、在文化權利上的平等、在文化發展上的互動,推動城鄉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文化事業投入、文化設施建設、文化隊伍培養、文化資源共享、文化市場推進的一體化。
注重整體規劃,提高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在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時,要將不同地區、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統籌兼顧,謀劃布局,做到規劃同步、設施同建、人員同組。文化建設要體現大眾情懷,眼光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藉助「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扶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重點規劃好文化陣地、文化活動、特色工程的總體格局,平穩推進各項文化工作。選擇合適的區位預留文化設施用地,建立以市級文體場館為核心,縣級文體場館為主幹,鎮(街道)文化站為樞紐,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室)為基礎的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在城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實現全覆蓋舉御後,怎樣使文化陣地功能與作用充分發揮是當前推進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輻射、輸送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陣地建設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完成一定的硬體設施,而是要為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一個平台。全面開展城鄉互動的文化活動,就是要打破為「建」而「建」的觀念誤區,促使基層認真應對經費、人才等方面的客觀困難,解決基層陣地管理不善的實際問題,激發基層文化工作的活力,使基層文化陣地真正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舞台。
創新服務機制,著力提高公共文化機構服務能力。創新是提供文化發展動力、激發文化發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把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內容創新、服務創新滲透到每一個領域,不斷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的理念、內涵和方式。包括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考評、監督體系,根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電台、電視台和廣播電視發射轉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特點,分類制定建設標准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准體系。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功能,豐富服務項目,加大農村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的界限,充分發揮鎮街文化站、村和社區文化室的陣地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文化建設要保持民俗原汁原味的一面,尊重農民的文化情趣和自娛自樂的需求,又要創新和發展,引導農民提高其文化品位。在繼續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的同時,要在「送文化」的基礎上著力開展「種文化」活動,堅持「送」與「種」相結合,既發揮城市的優勢,豐富文化的輸送內容;又調動農村自身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內生機制。將送文化下鄉與請農民自主「點菜」相結合,讓農民自主選擇所喜歡的演出劇目、影片以及其它文化活動內容。
實施共享工程,推動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輻射。政府要整合城鄉文化資源,實現城鄉公共文化資源共享。一是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信息網路的普及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開設遠程教育接收站可以把高質量的人文素質講座、科技知識培訓和經商之道講座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農民特別是中青年農民的文化素質,普及網路知識,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使之成為信息時代農村文化發展的助推器,引導農民從網上獲取豐富有益的資訊,改善農民閱讀和信息獲得的文化環境。為此,要加快發展文化信息共享的農村基層服務網點,確保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豐富快捷而又廉價優質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二是拓展圖書服務空間。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閱讀環境,建立完善的區域性圖書服務中心,增強圖書的利用率和圖書服務實效,實施圖書信息服務「一證通」王程,即以市級圖書館為中心、縣(區)公共圖書館為分中心,鄉鎮圖書館(文化站)為基層中心,村圖書室為基層服務點的四級圖書信息服務網路,形成覆蓋農村的流動圖書服務網路;三是開展城鄉文化對接互動。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同時也有很強的互補性。一方面要培育農村文化的自信,一方面要增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讓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可以通過開發鄉村文化旅遊,組織城鎮居民走進鄉村,農村文化團隊到城市展演,增強農村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創造力。
加強政府引導,集中力量共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農民「自辦文化」是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中興起的可喜現象,成為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政府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農民自辦文化是不依靠公共財政,由農民個體或群體投資,自己主辦、自我參與、自我享受的文化活動。農村文化建設自然要讓農民唱主角,農村有一大批吹拉彈唱舞,能編會導的藝術人才,把他們組織起來,因勢利導,扶持農民組建小劇團、小樂隊、農家電影院、農民書社等,鼓勵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建設庭院文化,讓農民通過各種自辦文化活動獲取市場信息、掌握增產增收技術和尋找致富項目,滿足當前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普遍文化需求。為此,文化部門要注重引導文化熱心人、文化經紀人以及農村文藝骨幹投入到農民自辦文化活動中來,提高農村文化活動的層次和質量,及時總結推廣農民自辦文化的經驗,及時制定有關扶持發展的政策,切實加強對農民自辦文化的引導和管理,讓農民白辦文化在吸引農民熱情參與中,發揮溝通鄉鄰感情、傳播致富信息、提高生活品質的社會和諧效應;採取文企聯姻、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方式,引導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參與農民自辦文化建設;文化重點工程項目要給予農民自辦文化與公益文化同等待遇;對農民自辦文化經營活動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面向市場,逐步走專業化、產業化的路子,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系南京市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劉衛東

Ⅲ 對城鄉歷史保護的建議

一、如何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

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城市肯定也沒有自己的靈魂。

走向現代大都市,城市需要繁榮的工商業,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尊重傳統,並耐心解讀那些承載著傳統與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及建築,是我們探尋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徑。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旅遊城市,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文化,可以作為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支撐,也是塑造一座具有高質量生活水平和高品味文化內涵的城市寶貴遺產。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存文化可以提高我們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內涵,為將來城區古文化街區旅遊提供廣闊空間,最終形成以旅遊收入與反哺保護良好互動的態勢。

若不對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若干年後,人們將無從了解聊城城區到底是什麼樣子,與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質和個性,有哪些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只有盡力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舊城的歷史生命才能得以延續和升華,而現代的城市開發水平,也可以得到極大地提高。

二、對文物保護有哪些合法建議

1、貫徹國家《關於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念信的通知》精神,實現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計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通過調整和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管理體系。強化 *** 宏觀管理職能和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提高全市文物工作的整體水平。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縣、區各級領導的責任制加以考核,落實各區文保機構人員的定崗定編。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因地制宜引進文物保護管理、文物基礎研究等方面的業務人才。縣區財政建立專項文物保護經費,並逐年穩步增長。

2、建立公眾參與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健全社會廣泛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遺產保護。繼續加強基層文保機仔告輪構的工作,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管理網路,注重發揮以街道、社區為構架的基層業余文物保護組織的作用,形成各級各層次管理機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緊密配合的良性運作機制。加強業余文物保護通訊員隊伍建設,逐步完善《杭州市基層文物保護組織機構管理制度》,撥出一定的專項資金,以「以獎代撥」的形式建立對業余文保員和對歷史文化保護有貢獻者的經濟激勵制度,建立市、區、街道(鄉鎮)文物保護網路,並對其運行的規律及時進行研究和總結。

3、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採取有力措施,依法落實文物保護「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使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使用保護責任書》簽訂工作全部到位。強化文物使用單位的保護意識,解決當前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社會公眾參與主體不足,參與領域不深,參與的制度化和穩定性較低等問題,確立國家保護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體制。

4、建立半官方、半民間的保護團體及專門咨詢機構——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對文物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的評估、保護、維修及使用進行研究、咨詢、監督和技術指導,並授予一定的法律權力,以作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其環境的安全屏障。

5、通過研究,改革文物保護管理財政體制,市財政政策應向文物資源豐富和經濟欠發達的縣、市(區)傾斜,加大對各區、縣(市)文物保友扮護事業的扶持力度,將文物保護經費多用於基礎工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和縣市文物保護工作,以解決各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平衡的現象,推動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

6、配合基本建設特別是重點工程為主,積極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對涉及城市建設的地段和半山、留下等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提前進行調查,為城市建設決策提供依據。

三、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

馬向明 日前,廣州越秀區的兩棟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被開發商夜半拆除,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帶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建築的保護。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但屬於廣義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定義,它是指「經城市、縣人民 *** 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護不能拆,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會有哪個開發商傻到去拆文物。但為什麼要對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舊城改造的推進,許多地方老城的大規模拆建,導致城市的歷史隨著拆遷而喪失,新建築越建越多,城市卻越來越單獨雷同。於是,人們呼籲要對反映城市歷史的街區和建築進行保護。第二,從文物的保護方面來看,要達到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的目的,必須要「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通俗地來說,就是保護文物,必須連同其周邊的環境一起保護,否則,僅僅保護文物本身,脫離了其存在的環境,文物單位的價值和意義便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案例,遠的不說,如省內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廣場的改造就是這種典型,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三影塔並沒有任何破壞,但其周邊原來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廣場和多層樓宇後,三影塔像一個盆景似地立在中間,意境和意義頓失。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於2008年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地方 *** 對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保護。並規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才能申報名城名鎮名村,而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加上文物建築的用地宜達到建築總用地面積的60%以上。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護要求沒有文物那麼全面。文物建築的保護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要保存文物建築的現存實物原狀及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築的利用不能改變原狀,也不得損毀和改建。而歷史建築的保護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義的部分,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徵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如允許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設施改造甚至改變內部結構。

歷史建築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認定,這個程序通常是由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普查情況,提出歷史建築的初步名錄;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文化(文物)、房產、建築、歷史、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根據歷史建築的認定標准,提出評估意見;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擬定歷史建築建議名錄;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經市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市 *** 批准並公布。

廣州的這兩棟建築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粵劇泰斗薛覺先故居。據報市 *** 去年五月份組織了專家考察,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於是拆遷被叫停,相關 *** 部門並發出緩拆令。但廣州的歷史建築名錄確還未公布,在這個空隙期間,便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四、為我國保護文物方面提兩條合理化建議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

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

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

《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 *** 》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

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

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

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

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

五、國內外對於城鄉規劃改革過程中 對具有文化歷史特色或特殊紀念意義

國外古建築保護之歷史過程 英國連電線桿都保護 一座城市要有一個靈魂,這就是它的過去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張芝年 編者按:隨著現代風格的摩天大樓、住宅社區在中國遍地開花,如何保護 古建築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怎樣進行舊城改造?怎樣合理發展古城的旅 游業?在古建築保護方面,其他國家是怎麼做的?記者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采 訪。 英國保護古建築也走過彎路 就國土面積而言,英國是一個小國,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遺產和古建築 資源豐富的國家。

要做到城市發展與保護古建築相互協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方面,英國也有不少教訓。

英國著名的古建築保護組織「喬治亞集團」主 任貝傑瑞介紹說,二戰之前的150多年裡,英國保護古建築的工作並不盡如人意。 利物浦古建築被毀現象特別嚴重,大興土木對那裡的古建築造成了災難性的破 壞。

英國其他地方的許多古建築也未能倖免。在20世紀,有1/6的鄉間別墅遭到 厄運。

貝傑瑞向記者展示的兩本書《鄉村別墅的破壞》和《英格蘭消失的豪宅》 ,分別出版於20世紀70年代和2002年,記載了英格蘭被拆毀古建築的圖片和歷 史資料。這兩本書在譴責拆除古建築行為的同時,也強烈呼籲全社會關注對古 建築的保護,停止並制止拆毀鄉間古樓、宅第和宮殿式建築。

有人說,英國的城市與美國的不同,美國城市一般只有一個中心,其他都 是郊區;英國城市,如倫敦,可以說是多中心的城市,33個區分別擁有自己的 中心、步行街和商業區。也有人說,倫敦是一座由劇院、餐館和咖啡廳組成的 城市,體現了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和不同風貌的歷史沉積。

貝傑瑞說,一座城 市要有一個靈魂,這就是它的過去和歷史,年代久遠的建築則是一段歷史的見 證。19世紀20年代,英國城市也經歷了大規模的擴建,當時對古建築的保護並 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他對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面臨拆除舊房的壓力 表示理解。

英國人喜歡在古建築里居住和工作 最近幾十年來,英國 *** 加強了對古建築的保護力度。1984年,英國成立 了一個名為「英格蘭遺產」的組織,專門負責對全國的古建築進行系統的調查、登記和保護,同時制定了相關法律,使英國對古建築的保護走上了法制化的軌 道。

目前,全國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建築和歷史遺跡共約50萬處,大到皇 宮、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門、電話亭,甚至電線桿。 被保護建築的清單還在不斷加長,任何人擁有的建築,只要有獨到之處, 無論是歷史的深厚背景、建築的匠心獨具、石雕的栩栩如生、木工的精巧裝飾, 還是名畫的陳年軼事,都可以作為理由,向「英格蘭遺產」申請。

列入保護清 單的建築按其價值,分為三個等級。屬第一等級保護的建築僅占總數的4%左右, 約2萬處。

貝傑瑞介紹說,凡是列入保護清單的建築,如果有人想要拆除,或者 對其內部格局進行改動,當地 *** 都會徵求「喬治亞集團」的意見。該集團每 月召開一次會議,審議改建古建築的申請。

他說,目前很少有人提出拆毀的要 求,許多都是申請擴建,包括改變建築的用途,比如將原有的建築隔為成套公 寓,或將其改裝成辦公樓等等。 貝傑瑞說,經歷了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的破壞之後,英國人更加喜歡在 古建築里居住和工作,更加珍惜設計精湛、古樸高雅的歷史性建築。

英國人說, 不能破壞作為歷史見證的古建築,要發展請到別處去。 現在,倫敦舊城幾乎都是老房子,原貌原樣,甚至給人破舊的感覺。

有人 卻盛贊道,當一個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都建成水泥森林的時候,倫敦獨具魅力, 成為一座不可多得的充滿藝術珍品的博物館。 保護古建築不惜工本 成立於1877年的英國古建築保護協會(SPAB)至今已有127年的歷史,是一 個志願者組織。

該協會秘書長范寧對記者說,英國過去在古建築保護方面犯了 許多錯誤,理由雖然是正當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當過去熟悉的東西 一下子都消失後,人們又為之大驚失色。為此,英國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設立了5 00個保護區,不僅保護古建築本身,而且對其周圍環境也加以保護。

如果古建 築被高樓和高速路所環抱,就會失去它應有的韻味。 范寧介紹說,英國保護古建築還有一條原則, *** 不能強行拆除私人住宅, 要按市價支付賠償金。

如果遭到拒絕, *** 可以上訴。如果引起大的爭議,該 案例則要舉行公開聽證會,以聽取當事各方、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意見。

倫敦希 思羅機場的擴建工程曾引起廣泛爭議,結果由獨立調查人舉行了長達5年的聽證 會,終於解決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的矛盾。 英國人保護古建築不惜工本已經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英格蘭東北部 的紐卡斯爾有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它是由麵粉廠改建而成的。僅僅為了保留 麵粉廠的牆體和上面碩大的「波羅的麵粉廠」字樣,英國人竟花費了7500萬英 鎊,而推倒重建只要花3500萬英鎊。

這是懷舊,也是紀念該廠在工業革命時代 對當地經濟所做出的歷史貢獻。這樣的例子在英國比比皆是,從中也許能夠集 中反映出英國保護古建築的價值觀。

正如英國古建築保護協會的創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說:「這些建築絕不僅 僅屬於我們自己,它們曾屬於我們的祖先,還將屬於我。

Ⅳ 城市發展意見和建議

1、工業下鄉並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轉移

國家彎碧在規劃產業布局時,努力推動工業下鄉,將國家重大項目和製造業產業鏈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並且通過製造業的發展帶動相關配套領域、服務業(第三產業)在中小城鎮的發展,並大力發展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鄉鎮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給予一定的財政、稅收、信貸優惠措施,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和市場要素向縣鎮集中,引導就業主體向內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實現勞動力就近轉移。

2、制度創新,促進中小城市城鄉統籌,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

在中小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鼓勵進行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組織制度、社會保障全方位覆蓋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和試點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在教育、醫療等城鎮公共服務方面享有同等的權益。

同時,對於已在城市城鎮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在完成城鎮化進程後,由國家收購其農村土地,出租給其他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進而推動農業產業集約化,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真正提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而進城農民也可以用這些資金買房置業,加速融入城鎮的進程。

3、通過土地埋此舉等政策,合理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

國家在指導大城市發展規劃時應適當限制其發展規模,根據城市容納度和資源情況,限制土地審批;同時調整大城市考核指標,逐步降低GDP、財政收入扒友等數據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增加民生指數、市民滿意度等指標;大城市在發展規劃過程中也要調整定位,削減產業聚集功能,將第二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降低城市人口聚集,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實現資源和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Ⅳ 對群眾文化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有哪些

關於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建議
目前,農村大部分地方文化生活相當貧乏,主要是三項:看電視、打麻將、喝燒酒。近年來農村賭風日盛,已嚴重影響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這與農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不無關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強黨對廣大農村思想陣地領導權的重要舉措。建議——
1、在有條件的村社率先建立文化活動中心,並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村村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使農民群眾文化活動有陣地。現在農村有許多老藝人,有一定的文藝基礎。只要政府在基礎設施上、樂器等設備上給予一定支持,就會在農村出現一個個文藝「星星之火」。這樣,有利於帶動全區農村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帶動全區農村風氣的好轉。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建好了,可能會成為引導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基層幹部了解民情的「情報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加油站」。
2、推進特色文化村建設,開展全市特色文化村文藝匯演。要扶持與發展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鼓勵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充分利用節日,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群眾文化競賽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引導、扶持和組織區域性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對農民進行文明素質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3、引導農民籌資自主建設或利用自己多餘和空置的房屋建設文化大院、農民書屋、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等文化設施,鼓勵農村文化自籌資金、自選項目、自主經營、自我發展。
4、大力實施文化下鄉工程。通過多種形式(送戲、送電影、送科技、送醫療下鄉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來豐富農村文化,充實村民精神。
5、建立組織保障機制、投入保障機制、協作保障機制,做到有人管,有錢辦,合力辦。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之中,從而構成綜合競爭力的「軟實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農村的要求,以推進發展為目的,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Ⅵ 談談如何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傳播中必然會發生文化交流與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間必然會出現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隨時代的進步文化會不斷進行文化傳承和進行文化創新。本文擬從廣義文化上來討論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問題,談粗淺認識,提出一些建議,供領導參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文化建設既是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從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的整體情況看,普遍存在著文化建設滯後的問題,一些城市在現代化的名義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變得千篇一律,直接影響了城市化進程中的質量。要正確引導城市發展,科學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城市文化建設,以形成和強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它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斷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人們已不再單純看發展速度和國民生產總值,還要看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以此來判斷城市的綜合實力,是否可持續發展。要建設現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品位的城市,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城市。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是泗陽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正在努力推進文化興市發展戰略。如果要讓外地人能更好地識別泗陽,讓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陽,讓來泗陽人能更加喜愛泗陽,那就主要在於通過文化符號來識別,通過文化傳承來認知,通過文化特色來吸引。因此,在城市擴張和建設發展中,如何體現出泗陽城文化特色,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重新審視和共同研究的問題。泗陽城市文化建設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一是城市建設發展加快,新城區擴張提速上檔,老城區改造正在強力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二是文化載體方面,修建了體育中心、體育館,大劇院等。二是文化景觀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騾馬街的建設;三是從精神成果方面,提煉過泗陽「人文精神」,確定泗陽精神、泗陽「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經進行過一些打造,對楊樹文化、泗水漢文化,已經具有較強的對外社會影響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過教育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建設和發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陽特色的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強了法制建設,制定了城市管理規范,加強了公民道德建設,出版了《市民必讀》、《市民公約》、《市民守則》等。七是文化聯動發展開始起步,進行了文化與教育、體育、衛生、旅遊、商貿等產業與聯動發展的探索,特別是「四城同創」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泗陽城市文化建設中還有一些問題。一是歷史文化總量不多,搶救保護工作力度不夠,尚存歷史文物古跡不多,發掘開發利用不夠;二是建設發展力度不夠,文化投入不夠,文化規劃不夠,項目數量不多,文化質量不高;三是對泗陽文化認識還需深化,如對泗陽的文化資源、文化特徵、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標志等的理解還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陽文化風貌方面,特色不突出,個性不突出,特點不突出,具象化不強,影響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寬度不夠,文化與旅遊結合不夠,文化與產業結合不夠,對外文化交流不夠。城市的魅力在於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為地改變一個城市的傳統風格和特點,牽強附會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東西,是對城市特色的扭曲。在發展城市文化時,不能人雲亦雲,一定要搞好論證,結合實際,把握和弘揚本地及民族、人文、歷史、地理、經濟方面的個性和優勢,把文化特色納入城市化建設之中,使自己城市硬體建設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內容,營造特色文化的氛圍,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簡要分析作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發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陽的文化建設發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對影響泗陽文化發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簡要分析。(一)從文化源流來說,泗陽是古泗水漢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漢文化是泗陽文化的根源,可以說泗陽是漢文化的傳承地。(二)從地緣文化來說,泗陽地處長江流域,泗陽飽經長江文化的影響,泗陽位於長江下游地帶,是長江下游文化的組成地;地處齊魯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地帶,可以說是南北文化的結合地。(三)從經濟文化來說,泗陽農耕文化影響久遠,泗陽一直是一個農業大縣。泗陽商業文化於近代興起,商貿業發展時間較晚,工業文化的傳播時間不長,信息時代文化影響是當代才開始的。(四)從歷史名人來說。書法家林大木、地理學家張相文、紡織大師盧庭蘭等,這些地方歷史名人還是具有重大歷史影響和歷文化意義的。上述情況表明,泗陽歷史文化因種種原因確實存在著「歷史缺陷」,但泗陽歷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著比較豐富的底蘊和眾多的文化影響存在。影響泗陽文化發展的因素,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有外來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會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加以對待,不承認和看不到泗陽歷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響是不對的,而且必須認識到這些因素都會對泗陽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而要打造泗陽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因素的積極方面,從而找到泗陽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現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進泗陽城市文化建設和彰顯泗陽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主要原則一個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經過一個歷史過程,按照建設發展規律,結合泗陽實際情況,打造泗陽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則。(一)要堅持歷史的與現代的相結合。不能忽視泗陽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也不能簡單地只追求泗陽現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陽從建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中,有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出現過一些歷史名人,曾有過一些古代文化建築物。雖然保留和傳存下來的甚少,這正是泗陽歷史文化保護的悲哀所在,也正是當代人對泗陽進行文化尋根、留下歷史文化符號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點之一。然而,現在我們已進入建設現代大城市的重大發展時期,建設具有現代文化感的新泗陽,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和長期目標,這是我們必須為之努力奮斗的。但在城市擴張發展和城市文化建設中,我們不能簡地單復制再造一個古代泗陽,也不能機械的移植一個現代泗陽,一定要堅持歷史的和現代的結合,讓泗陽歷史文脈的傳承和泗陽現代建設的實施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陽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堅持人文的與自然的相結合。注意將泗陽自然景觀人文化和泗陽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陽有較好的自然環境、自然風貌和自然景觀,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點自然景觀也不少。泗陽人文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只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有的還沒有被我們發現和利用,有的已經開始被發現和正在進行挖拙和打造。但這還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陽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設中,一定要堅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結合 ,充分發現和發掘泗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這不僅能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做出貢獻,而且能為後世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三)要堅持特色的與共性的相結合。泗陽文化要強調自己的地域特點,也要有與時代相宜的時代特徵。泗陽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還有獨特的地理資源和人文資源,在建設發展中,要從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陽的文化個性,強化泗陽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陽的文化符號。同時,要立足本地文化特點,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古漢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鑒外來文化的積極影響,努力創新先進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彰顯泗陽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民族的時代的先進的文化共性。只有這樣,泗陽文化才能根正枝繁葉茂,才能讓人產生獨特感和具有認同感。(四)要堅持歷史再現與創新體現相結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陽的重要歷史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進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創新現代文化景觀和當代文化形象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在建設過程中,要努力發現、挖掘、整理和再現在泗陽發展歷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歷史文化意義的重大過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堅持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基礎上,通過城市規劃布局、建築風格、城市雕塑、旅遊景點、主題公園、文化廣場、人文景觀、特色街巷、商號牌扁、店堂裝飾等加以歷史再現或創新體現,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記錄集成,設置專門地點和機構行進行徵集管理,記錄、塑造、再現一批文化標志和文化符號,讓人們能從感覺泗陽文化形象和領悟泗陽文化精神。四、泗陽城市特色文化建設的概念設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陽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僅要城市物質財富積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個性體現。在泗陽城市特色文化建設中,我們可以從廣義文化角度作一個概念規劃。(一)繼續加強文化場館建設,圍繞文化大縣建設目標,加大了文化載體建設力度。」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小雨告訴筆者:「全縣先後投資近3億元,建設圖書館、城市展覽館、革命歷史博物館、農耕教育博物館、中國楊樹博物館、體育館、棉花博物館、科技館、游泳館。打造出泗陽「文化紀念碑」。(二)建設「新城文化景觀」。新城區泗陽城市的重要組織成部分,是城市擴張發展的重點,是泗陽現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載體、人文景觀、文化標識、建築風格、城市風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礎。因此,在新城區的建設發展中,要結合建設發展進程,更加應注意規劃和建設好城市特色文化項目,在新城區進一步呈現具有泗陽文化特點和現代文化特徵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在形成文化娛樂街、文化用品街、飲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設。泗陽文化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商貿經營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街容巷貌建設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店堂裝飾結合起來。從而多方面展現泗陽文化,讓人們從多角度感受泗陽文化。(四)修建「泗陽文化新載體」。泗陽會展中心。在會展中心中,同時內設立泗陽歷史博物館,泗陽文物展覽館、泗陽歷史名人館、泗陽區情展覽館,泗陽規劃展覽館,集中展示泗陽的文物博物、泗陽發展歷史、泗陽歷史名人、泗陽建設成就,泗陽發展前景,形成泗陽的城市發展「泗陽文化綜合展覽館」。同時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城要,抓好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新的載體工程建設 。(五)抓好文化標識工程。要在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新區擴張中,在城區特別是在新城區要注意規劃和建設體現泗陽的文化特點和現代特色的文化標志。如建設體現泗陽文化主題的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陽城區特色文化景觀,彰顯泗陽的文化特色,增強人們對泗陽的識別度,強化泗陽的文化影響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擴大泗陽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對泗陽的積極影響,必須加強文化交流。要組織文化部門和文化組織,運用多種方式,拓寬多種渠道,進行文化互動、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合作、增進文化融合、推進文化發展。從而擴大泗陽文化影響力和泗陽對外知名度。五、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發展規劃,強化公共文化設施。要以完善城區基礎設施、強化農村基礎設施、發展基層基礎設施、發揮基礎設施作用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二)加強文化建設投入,做到硬體軟體並重。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要加大對軟建設的投入。在資金投入上,要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加大政府對公益文化設施投入,引導民間資本向文化產業投入,引導社會單位加大對文化活動投入。(三)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發揮文化人才作用。加強管理者隊伍建設。深化機關改革,加強領導班子、管理幹部隊伍建設、文化市場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工作者隊伍建設,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強事業人員管理,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引進、培養、文藝創作人才,壯大創作隊伍,提高創作水平。加強經營者隊伍建設,結合產業發展的需要,健全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組織。大力開展文化企業經營者培訓。(四)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產業支持文化建設。堅持以國有和民營多種所有制共同以展,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事業繁榮的要求。重點抓好國有文化資產經營業、廣播電視網路傳輸經營業、電影放映服務業、文化娛樂市場經營業、體育賽事市場經營業、圖書音像製品營銷業、新聞出版印刷包裝業、廣告和影視音象製作業、文化藝術體育培訓業、文化藝術中介經營業。(五)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體制改革,創新運行機制,革新管理辦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機關要由管辦結合向管辦分離轉變,要由管理文化單位向管理轄區文化轉變,要由重視城區發展向城鄉統籌發展轉變。在經費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實行政府采購制、專項活動實行政府補貼制、社會文化活動實行社會單位資助,商業文化活動實行市場運作。在人事管理上,事業單位要改革,在用人機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種社會分配形式。在激勵機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評估制度和獎勵制度。

Ⅶ 未來中國在農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主要舉措有

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政協常委劉福連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關鍵,應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廣大農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對文化的需求明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適應這些需求和變化,不斷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選配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們的政治文化素養,考核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專干配備到位,並適時提高文化專干經費補助標准。
適應農村的發展現狀,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針對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挖掘弘揚鄉土文化,釋放鄉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讓群眾自覺參與文化、欣賞文化,大力激發農村的生機和活力。
適應文化的特點規律,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持續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端正政績觀,以釘釘子精神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宣傳宣講要更接地氣
全國政協委員田進
我們對農村宣傳宣講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氣。建議:
進一步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使其成為農村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基層陣地和凝聚共識的精神家園。省市兩級宣傳部門應進一步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縣級融媒體中心傾斜,在內容扶持、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集中力量開辦面向當地農村的文化道德建設專欄節目。
進一步把面向農村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知識和科學放在宣傳宣講的重要位置。各類宣傳宣講要更多從老百姓角度出發,更加註重結合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減少硬性灌輸,努力講好故事。
繼續發揮好農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層相關部門統一制定農村大喇叭定時播放新聞、鄉土文化等節目的制度規定,報道好人好事,傳播正能量。重視開發移動端的「三農」場景新應用,指導相關機構開發免費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些APP還可以對接商業平台,為農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開辟創業新渠道。
發揮文化力量促進產業興旺
全國政協委員余留芬
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實踐中,對發揮文化力量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有兩點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學懂弄通黨的好政策。黨支部把強化黨員幹部思想武裝、提升政策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村「兩委」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學習機制並堅決落實,使黨支部始終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確保黨的政策在鄉村這「最後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轉變群眾落後的思想觀念。黨支部把宣介黨的政策、開展文化教育當成長期任務。以鄉親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讓黨的政策入腦入心,推動幹部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議:一是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宣傳文化和農業農村部門在組織教育培訓時,應重點提升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跟黨走、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能力。二是對各地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給予政策傾斜和技術支持,注重宣介推廣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的成功範例。
農村文化產業需走融合路
全國政協委員譚躍
今年到安徽、湖南調研,收獲良多。在農村文化產業方面,發現兩省存在五種產業類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創意型、生態景區型和特色觀光型。五種類型體現了五個融合特點:政府、企業、個體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立足「三農」,又促進了工業化、商業化;文化、旅遊、生態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態資源和旅遊要素;傳統文化和現代創意融合,科技、網路、創意助推了農村面貌改變、農業升級和農民轉型;城鄉融合,城市的智力、資本盤活了農村的資源資產。
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建議實施農村文化產業「五納入」:納入「十四五」各級城鄉發展規劃,納入「新基建」投資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安排,納入各類文化投資基金的投資,納入稅費減免和扶持的范圍,納入城市文化產業集團的發展戰略。
發展古村落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較多的古民居類文物,承載著文化傳統,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護。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安徽省黃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黟縣為例,2018年該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9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8億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從中獲益。古村落的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優化,公共服務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質大為提高。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經費缺乏、文化內涵發掘利用不夠、某些法規需要調整、鄉村旅遊缺乏特色等。為此建議:分析其保護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予以推廣,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借鑒其他國家利用社會力量保護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產權轉讓中有關限制性法規予以修訂。組織力量研究,幫助解決古村落旅遊同質化問題。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鄉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可以從中找到促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應發揮民族文化力量。建議:
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許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麗鄉村示範村。遊客到這里旅遊,可以體驗生活,品嘗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傳承。利用特色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議國家加強對民族地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鼓勵有條件的鄉村建設地方性文化公園、文化長廊或地質公園,探索以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主流媒體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呂煥斌
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體責無旁貸。建議:
主流媒體應當以文化自覺主動承擔起文化使命,創新推出「文化走基層」活動,不斷增強宣傳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好的傳播方式、好的傳播內容、好的文化創意,寓教於樂,將文化送進百姓的心裡,做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者與建設者。
以主流媒體為載體,大力發展「互聯網 」的鄉村文化建設模式。主流媒體應當大膽創新數字文化服務的傳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機等新興傳播渠道,推動鄉村振興和互聯網發展的深度融合,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民俗節慶中
全國政協委員陳際瓦
民俗節慶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大力打造民俗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鄉村振興的自豪感、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議:
深入挖掘民俗節慶中的深層思想,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以民俗節慶為背景,創作一批深情謳歌民族英雄、時代楷模、優秀鄉賢事跡的文藝影視作品。在鄉村建設中,推動鄉史、村史文化展館(室)建設,保護和利用好鄉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整合民俗節慶中的人文資源,增進公民人文素養。及時搶救記錄口口相傳的山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等,利用節慶加以保護和傳承。
打造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張妹芝
非遺扶貧,一頭連著黨中央的民生政策,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文脈賡續。建議:
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頂層設計。將發展非遺工坊納入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制定非遺工坊總體建設指導方案,建立非遺工坊效能評估、數據統計和工作考核機制,為非遺工坊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強化人才培養,提升發展能力。幫助鄉村群眾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之上,學習電子商務、產品設計、市場銷售等技藝技能;培育扶持學得好、留得住、幹得強的非遺工坊帶頭人,加強宣傳,培樹典型,鼓勵勞動致富,提高傳承人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強化品牌價值,增強市場活力。扶持非遺工坊進行產品創意創新設計,提升整體品質,推出符合時代特徵、融入當代生活和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扶持非遺工坊與各互聯網電商平台、商貿平台建立合作對接機制,線上線下結合,延長產業鏈。
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
新鄉賢可以說是賡續文化傳統、完善鄉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議:
政府引領,搭建鄉賢回歸與幹事的平台。建立相關部門、村兩委、群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明確新鄉賢的基本標准,確保其公信力。
培根鑄魂,挖掘新鄉賢文化內涵。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有關培育、弘揚鄉賢精神的教育活動。建立榮譽激勵機制,營造「知鄉賢、敬鄉賢、學鄉賢」的氛圍。
創新機制,打造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鄉村實際,創優體制機制,培育帶著鄉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鄉賢議事平台,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公共事業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提升與公序良俗形成。
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丁元竹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一代參與。在2020年6月的實地調研中看到,安徽省潛山市招募來的青年志願者作為文化輔導員,活躍在全市16個鄉鎮文化廣播站和164個行政村,在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志願服務活動得到了普遍認同。
由此建議,把應屆畢業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組織起來,到鄉村從事一段時間的青年服務活動。既可以服務鄉村社會,繁榮鄉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鍛煉磨礪。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設計符合鄉村振興的文化服務項目。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鄉村文化機構建設,補足鄉村文化機構人才短板,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骨幹作用,建設一支「能創新、用得上、會幹事」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農村文化建設應走好群眾路線
全國政協機關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青墩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章程
駐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今年青墩村舉辦了多場文化活動,其中7月1日晚舉辦的群眾聯歡活動,活動由村裡主辦,演員都是群眾,掌聲歡呼聲不斷。
通過舉辦活動,我對農村文化建設收獲了三點體會:探索建立文化指導員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借鑒扶貧專乾的做法在每個村設一名文化專干,負責文化建設;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實現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領。
加強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走好群眾路線。宣傳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才能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創作出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也才能更好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總的要求是實現「四有」:有標准、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有標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輪標准目錄調整應重點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農村公共閱讀。農家書屋納入縣域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或者是納入縣級新華書店基層流通體系,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農村電影放映。應加大力度在鄉鎮文化站特別是中西部鄉鎮文化站配建數字影廳,提升農民看電影的環境品質。三是送地方戲。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戲曲演出送到農村,也要加大對鄉村本土創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民文化生活的參與性。四是提升服務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推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管理運營,以社會化、專業化、連鎖式服務供給豐富內容、提升品質、增強效能。
提高科學素養和法律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王愛琴
長期以來,科學素養匱乏、法律意識淡薄成為制約鄉村文化振興的瓶頸。為此建議:
持續推進「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健全科技、衛生、教育等專業領域從業人員開展農村基層科普的績效考核機制。重點加強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科普工作。突出宣傳預防接種、傳染病監測和預警、衛生消毒、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等與農村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法律法規。結合各地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類等文明新風尚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增強農村法制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地方戲曲等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服務的主要內容和獲取途徑,促進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貴在精準
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
近年來,農村文化環境持續向好,不過也存在供需錯位等問題,有待解決。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存在與農村實際文化需求脫節情況,文化設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適需。
實現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精準供給,要配置專兼職人員,更要著力破解過去單純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剛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動」的柔性供給機制,充分對接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同時,要把保護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納入農村文化建設。只有讓文化基礎設施精準對接農村實際需求,才能縮小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的差距,化解「供需錯位」矛盾。
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吳尚之
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鄉土文明的地標。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是更好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保留住鄉村風貌的基礎工作。為此,建議:
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合理控制商業開發。保護村落特色,保留鄉村風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強規劃引領,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列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納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協調機制。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組織有關專家和鄉賢,對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設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村史館、鄉賢館。通過多種方式,調動農民保護利用的積極性。解決資金缺口大的問題,一方面呼籲各級政府增加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政策,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鄭大發
在農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對農村現有生態和歷史文脈造成破壞。應當從「大拆大建」向「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轉變,使村居空間仍葆有時間的色彩、人情的溫度。
重塑觀念,扭轉「新舊」對立的鄉村建設觀。應當努力將鄉村現代化功能的提升與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為社區鄰里的記憶留下文化載體。村落的形成是農民經過世世代代選擇與創造的結果,農村城鎮化也應當是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進程。珍惜每個村莊的個性和特色、傳統,聆聽農民自己的需要,給予鄉村社會以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找准策略,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一是修舊如舊,實現保護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二是積極引導,將鄉村建築納入規劃管理范疇。三是強化保護,確保農村用地的規范化。
加強民族地區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文化建設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主席陳國芳
文化建設承擔著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關鍵一招。培養新市民,樹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文化引領、綜合施策、合力共建。為此,建議:
強化規劃引領。把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特別是安置點文化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實行差異化政策,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傾斜支持,銜接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好脫貧成果。強化資金支持。加大對民族地區安置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鎮的規模配套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打造一批民族鄉村文化精品工程。強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點傳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傳承人補助標准。
文藝創作要著力扶志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
脫貧攻堅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問題和重要任務,「三農」題材文藝創作,必然繞不過脫貧話題。今年,我有幸參與了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項目《脫貧十難》的拍攝,負責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飄飄》,講的是扶貧幹部在位於秦巴山區的陝西安康帶領村民賣茶脫貧的故事。拍攝這部劇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扶貧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一些貧困群眾缺乏通過辛勤勞動脫貧的意願。
自助方能人助,扶貧先要扶志。文藝作品在激勵人心、移風易俗、凝聚共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文藝創作在扶貧扶志工作中大有可為。以扶志實現扶貧目標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給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文藝工作者要大力發掘利用這些素材,努力創作更多反映農民思想實際的優秀文藝作品,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努力脫貧。
挖掘利用鄉村紅色文化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需要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領。我在陝西綏德郝家橋村調研時,看到他們修建了一個內容鮮活生動的革命史陳列館,雖然只是一個村級小型陳列館,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覽,都非常激動,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議:
加大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獻,保護革命舊址,還要徵集更多散落在民間的紅色家書、立功受獎喜報、獎狀、烈士證書、光榮牌匾、革命歷史照片、革命標語、革命歌曲民謠和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紅色記憶。
充分利用本鄉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幹部群眾。本鄉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輩的革命事跡易於激發當地幹部群眾的深度認同,從而激勵幹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為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而不懈奮斗。
激活歷史文化基因築牢振興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張昌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
秉承天人和諧理念,著力提升鄉村規劃水平。整合相關力量,充分聽取文化、生態界人士意見,對村莊規劃建設如何汲取歷史文化的和諧生態觀等作出指導。
弘揚傳統德治文化,著力優化鄉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傳統德治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揮新鄉賢群體的道德示範、先進帶動作用,就傳統德治文化在鄉村的傳承與創新拿出辦法,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進鄉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託地域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鄉村文旅產業。歷史文化也是富民寶藏,是村民同步實現「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重要抓手。建議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培養文創人才,更好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9日 07 版)

Ⅷ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基層治理的問題和對策

####市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到了新時代的重要位置。農村文化發展作為新時代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撐,必須緊扣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農村文化建設,逐步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我市通過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設施變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加豐富。一是按照「整合資源、綜合利用、共建共享、統一管理、服務群眾」的原則,通過新建、改建、資源整合等方式,三縣(區)20個鄉鎮全部建成綜合文化活動站,設置率達100%,全部達到國家西部建設標准。站舍面積達到300㎡,單獨設置率100%,均設有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圖書室、培訓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動室並配備相應設備及室外活動場地;全市194個行政村均建有基層公共文化活動則山中心,補齊了文化站服務不到的地區,提升了服務半徑。二是實施品牌活動走進基層,常年組織開展「我為鄉親送戲來」、「三下鄉」、百姓健康舞培訓等活動,建立了文化輔導員下派制度。按照「資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務下移」的原則,積極面向基層、面向農村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實施品牌活動走進基層,常年組織開展廣場文化藝術節、春節秧歌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賽、全市群眾性優秀文藝節目展演等活動。全市90%以上的鄉鎮、村都有群眾自發成立的文藝團隊活躍在各類舞台,為市民帶來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成為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市農村文化現狀的調研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市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陣地建設較南部地區還有差距。2017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三五」建設規劃》,201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推進全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其中對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作了具體要求,即:有1間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可與黨員活動室共用)、1間圖書閱覽室(藏書不少於1500冊,可與農家書屋整合,含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個簡易戲台(50平方米左右)、1個文體廣場(不少於500平方米)、1套文化活動器材(含1套音響和部分樂器)、1套數字電影放映器材、1套體育健身設施(含1個籃球場、2個乒乓球台、1套體育健身器材)。2017年,按照「七個一」的標准在南部地區建設了60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重點完善了村級公共文化服務硬體、軟體設施。目前我市與南部地區相比,全市314個(社區120個,村194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仍然有70%未達到「七個一」標准,差距還很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城鄉發展不均衡,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的需要比較迫切。二是陣地建設比較完善的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用發揮不充分。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全覆蓋,有些地方的文化站還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築,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是運行的情況不理想,人氣不足余簡,很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處於半開放狀態,不能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不但沒有較好的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反而讓人民群眾覺得是資金浪費和陣地閑置。三是村級民間文化藝術團隊文化設備匱乏。近年來,我市村一級文化藝術團隊蓬勃發展,涉及歌舞、戲曲等多種藝術門類。其中每個村都有的1—2支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團體,但是普遍存在活動缺乏服裝、音響設備的問題,制約了團體的活動開展和水平提升。四是農村的文化活動供給總量偏少。盡管我市每年開展農村送戲下鄉活動近300場次,平均每個鄉鎮、村一年不到兩場次演出,總體服務供給還是偏少。五是農村文化隊伍力量薄弱。一些鄉鎮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夠。由於機制與體制的不完善,鄉鎮人員編制限制豎盯褲,致使長期以來,許多鄉鎮文化站站長身兼數職,沒有精力開展好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農村一些老文化人的逐漸老去,新一代農村文化人又很難涌現,從而導致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尤其是關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建議

為更好的推動我市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工作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是結合我市鄉村振興計劃,繼續推進鄉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整合資源、綜合利用、共建共享、統一管理、提升效能、服務群眾」的原則,三年內共打造50個村級文化陣地。2018年通過文化助力的形式,配套資金打造特色田園小鎮5個,以所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重點,完善圖書室,培訓室,創作室以及文化廣場和大舞台;配套資金建設美麗家園試點10個,重點結合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和文體資源,因地制宜提升服務能力,按照自治區「七個一」標准提升陣地建設水平;配套資金打造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個,按照自治區「七個一」標准提升陣地建設水平。二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採取政策解讀、專題報告、百姓論壇等多種方式,開展基層宣傳教育,使群眾更好地理解、支持黨委和政府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和中國夢 主題教育 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歌舞、傳統體育比賽等民族民俗活動,打造基層特色文化品牌。三是組織引導開展群眾文體活動。以廣場文化藝術節、「我為鄉親送戲來」、「舞動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訓」等文化品牌為載體,深入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引領示範活動。支持群眾自辦文化,依託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興辦讀書社、書畫社、民間文藝社團、健身團隊以及個體電影放映隊等。結合「我們的節日」活動,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文藝演出、經典誦讀、書畫攝影、體育健身等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四是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採取「訂單」服務方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農村文化設施實行錯時開放,提高利用效率,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推出一批特色服務項目;建立文圖兩館分管制,以縣區級文圖兩館為總館、鄉鎮為分館、村為支館,推進一體化服務。廣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通過開展流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活動,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流動服務點,積極開展文化進社區、進農村和區域文化互動交流等活動;充分發揮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利用文化雲,為基層群眾提供數字閱讀、文化娛樂、公共信息、技能培訓、場館預約等服務;深入推進文化輔導員下派制度,通過輔導員「包片定點」的形式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協助鄉鎮、村組建文化活動團體,建立健全團隊管理制度和活動計劃,並引導轄區居民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定期開展對群眾文化輔導業務培訓等。

新型農民培訓現狀 調查報告

南溪地處成渝經濟走廊城鎮組團的核心區域,距離宜賓僅33公里,已完全融入宜賓半小時經濟圈。宜賓是萬里長江的源頭城市,是川南經濟區重要的產業聚集區,南溪作為宜賓市城市發展及沿江經濟的重要組團,其優勢十分凸顯。

隨南溪工業的大發展,區城經濟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必成當務之急,傳統的生產模式必將打破,失地待業人員必將產生,各種新的種養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農民必將出現。同時,現代農業、服務業、生產製造業的發展和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的興起,也必將催生新型農民的出現。因此,開展新型農民問題的研究,構建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面實施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是適應我區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工的學習需求,2012年4月6日,我們深入羅龍鎮長江村、東風村對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農民進行了調查,總體來說,現在的農民學習進取心都非常的強,都希望能有更好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知識水平,讓自己能在今後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間。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便有一批批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農業戶口人員而進入城鎮務工,這個群體就是農民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朋友走出家鄉,為夢想為生活在城市奮鬥打拚,他們大多數在城市的基層成為城市的基層砥柱,為城市的發展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朋友的學歷、知識、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農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節奏的生活。為了解廣大農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學習需求,特此隨機對三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農民工朋友做了調查問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實際工作能力的運用和發揮情況,針對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給予相應幫助和合理的解決方法,使農民工朋友們能夠快速提高自我,熟練掌握工作技巧並能達到專業水平,從而更快更好更輕松的適應城市生活。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的對象和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學習需求」問題而進行。

李麗絲,女,19,職高,群眾,未婚,家庭成員有3人,她現在一個民營企業任職,月收入1500—2000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學習農學,在獲得專業知識後回家鄉支持當地農村的發展。本來學旅遊的她在現實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她也考慮到通過短期培訓進行脫產學習服裝加工,這對於她繼續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幫助。畢竟手工製造業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藝的人。

王月琴,女,23,初中,群眾,已婚。家庭成員4(有子)。她現在一酒店工作。因為自己的學歷低,所以成了她競爭的門檻。所以她現在最想取得一個本科學歷,主修經濟學,當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短期餐飲服務培訓她也感興趣,可以先在餐飲業好好乾下去,尋找更好的機會去深造。

周 強,男,23,大專,團員,未婚,家庭成員3人。他有些靦腆,但是計算機的水平不賴,學歷也還不錯。所以他想到廣播電視大學學習經濟學,當一名財務人員。如果不行的話,他就去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短期培訓,學習數控技術,畢竟對於一個男士來說,數控這個職業也是不錯的。

(二)學歷及收入狀況

從農民工調查對象中受教育程度來看,其學歷主要集中在中專、高中、初中,比例為90%,最少的是大專,比例僅為10%。50%的農民工反映缺乏技術成為他們找工作的最大困難,35%的農民工反映學歷成為他們工作過程中的最大困難。從調查對象崗位看,主要崗位辦事員30%,技術工10%,普工為60%

(三)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 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或在鄉鎮企業就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農民工現有學歷一般都低於本科學歷。而且農民工的學歷與年齡成反比例。50歲以上一般為小學以下學歷;30歲—50歲一般為高中以下學歷;20歲—30歲為本科以下學歷。其學歷與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顯的差異。

三、農民工學習需求的現狀及分析

(一)學習需求明確

農民工生活在社會生活的底層,每個月只領到微薄的工資。而工資的花費除支付日常開支之外還存在著其它方面的費用。例如:郵寄回家鄉的親人生活費、子女的教育經費等。這樣的狀態下使農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變生存環境,那就是可以掙更多的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農民工參加學習障礙,勞動時間長 「沒有時間」成為首位原因。因為現在大部分工廠上班時間名義上8小時制,但實際上班時間往往12小時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得到國家規定的每周休息兩天的,農民工的休息權益基本上沒有得到保障。但是農民工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學習技能、學習知識,也很難有時間去學習。

(三)培訓的費用高 因為參加培訓,出培訓費外,書本費、考試費、職業技能鑒定費等費用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這讓農民工掙扎需不需要參加這些培訓。另外國家政府雖然明確提出農民工就業專項資金補貼,讓其使用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上,但由於使用范圍狹窄,審批卻很嚴格,往往資金很難到位。而造成農民工一面急需幫助,另一面資金卻又不到位的現象。

四、關於農民培訓的調查述評:

農民教育培訓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造就規模宏大的新型農民隊伍,切實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態度,對市場信息的選擇和運用水平,對新品種和新科技的吸納能力,以及能否移風易俗過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決於農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在構建和諧社會及促進農村穩定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對於農民培訓問題,綜觀省內、外的培訓現狀,普遍認為:

(一)政府對加快經濟發展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而有些部門對農民教育是現實的生產力卻認識不足,認為教育只是一種間接生產力,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重經濟建設,重項目投入,忽視教育特別是輕視農民教育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存在「上熱下冷」現象。我區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非常重視,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鄉鎮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農民教育培訓不是自己的重點工作,工作落實不到位。部分基層幹部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民只要不上訪,就沒有必要進行農民教育;農民只要有活干,就沒有必要進行技能培訓;工作存在形式主義,教育內容不夠豐富,浮在上面打電話、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層示範引導服務少;教育手段比較單一,依然停留在「讀讀報,開開會」、照本宣科上級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個別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敷衍了事,做過場,教育培訓工作僅僅是「報名冊爭投資」,既耽誤學員、又欺騙政府。 農民培訓沒有實效。

(四)重課堂理論講座,輕實踐技能操作培訓。

(五)缺乏本土教材、沒有穩定的培訓師資、沒有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沒有通過培訓後去實際指導、幫助農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幫助轉移就業。因此,新型農民技能培訓隨意性很大,培訓效果甚微。

五、調查反思:

(一)培訓機構的問題研究:目前,參與農民培訓的部門多,又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致使教育資源嚴重浪費。由於多個部門(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勞動、婦聯、共青團、科協、扶貧辦)搞培訓,加之一些企業、社會團體、個體戶也進行培訓活動,造成:一是培訓內容難以統一,農民在生產中無所適從。二是重復培訓多,主要表現為培訓地點和內容的重復,往往一個地方培訓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訓也沒有;一種內容培訓多次,出現了「學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沒處學」的怪現象,使本來有限的教育培訓資源浪費嚴重。三是培訓缺乏連續性。有些部門的培訓是一陣風,使農民無法受到連續性的培訓。

(二)參訓農民的現狀問題:農民群體差異大、需求多,培訓難度大。一是文化素質偏低。他們對新興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缺乏接納、吸收能力,導致農民教育培訓難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識保守、安於現狀。相當一部分已就業農民雖有培訓願望,但同時他們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輕視對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的學習,認為學習技術耽誤生產,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的提高、市場風險的規避都寄希望於政府,市場觀念、市場意識非常淡泊。雖然小部分人對於能使個人有較好收益的技術往往熱情很高,但是談到費用時,就不願參加培訓學習,更沒有形成交費參加科技培訓的觀念。三是由於年齡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參差不齊,決定了農民對科技的認知、需求、接受和實踐操作上有很大的差異,使培訓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訓難度加大。

(三)培訓的方式和教學的手段問題研究:目前的培訓仍以傳統的教學為主,主要是理論講述多、實踐指導少,理論和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遠程教育設施不足,信息滯後,新技術不能及時推廣,就更談不上數字化信息的多媒體教學培訓。

(四)培訓教材問題:目前,培訓的教材、資料五花八門,不切合當地實際。故如何解決切合當地實際的培訓教材,以期達到應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課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培訓基地及設備設施問題:空洞的說教和抽象的講座,只能是一種走形式、做過場,沒有實際意義,達不到應有的培訓目的。

六、調查建議

(一)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充分認識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行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市場需求為依歸,以轉移就業形式為引導,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要逐步完善培訓服務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把職業需求情況、技能要求等及時傳遞給農民工朋友,使他們了解參加培訓的重要性。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對農民工朋友培訓需求進行分類,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應服務。

(二)關於培訓內容要進一步豐富,科學的制定培訓項目,以長訓或短訓結合學歷教育的形式開展。培訓要加強成效結果宣布,在實際教育中切實提高培訓含金量。針對農民工朋友的資金不足培訓中心可以推出相應的優惠制度,適當降低培訓的成本。

(三)靈活辦學,把培訓班辦在企業、工廠、村社,送教下鄉,把職業學校的辦學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四)只有在整合資源、多部門聯動的基礎上,才能為農民工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充分利用現有閑置的中小學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二O一二年八月八日

一、活動背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當代,大多數中學生越來越不注意飲食的健康問題,隨之而來是各種由飲食不良引起的疾病,關注飲食健康,合理搭配食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能使當代中學生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以至於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生活中。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學生飲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通過相關資料使同學們多知道一些食品與營養的關系。

二、參加對象

初二(14)班三、活動形式獨立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主要調查對象是小區里的中學生四、活動內容1、設計「中學生營養與健康」的調查表

2、進行問卷調查

3、對問卷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

4、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5、上網或查閱資料,了解營養與健康的知識

6、製作ppt和手繪小報7、成果分析與展示

五、活動要求

1.調查前要做好准備工作,想好預設問題。

2.與他人交往中,要注意禮貌,顧及自身形象。3.注意安全問題。4.調查中及時記錄,做好文字、相片、錄音等資料收集。

六、活動反饋

當代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更需要一個健壯的體格承擔,同學們和家長們應對飲食健康問題引起重視。我們小組倡導的是每天營養飲食,了解日常飲食的相關知識,此外還要加強體育鍛煉。通過對中學生的日常飲食健康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查閱,使同學們了解到飲食與健康的內在聯系,引起同學們對飲食健康問題的重視,增加其對日常食品所含營養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的了解,既擴展了大家的知識面,豐富了課餘生活,又樹立起健康飲食的良好意識。

七、活動總結

飲食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而是要增強衛生健康飲食的意識,日積月累才能有一個健康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常常給孩子們買補品,但沒注意到其實我們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這些營養,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攝入量就可以了,何必要舍近求遠呢?

附表:

Q1:作為中學生你平時有沒有注意營養與健康問題呢?○會注意○不會注意○不怎麼注意

Q2:正直春節期間你有沒有整天大魚大肉呢?○會有○沒有○有時會有

Q3:放假期間有沒有按時吃早餐呢?○有○沒有○有時有

Q4:在正直長身體期間你覺得營養重要嗎?○很重要○廢話,當然重要○不是很重要

Q5:在飲食方面,你是否有真的注意,平時都吃些什麼?□零食□辣辣□牛奶麵包□五穀雜糧□按時吃飯,吃早餐□多喝碳酸飲料

Q6:你覺得怎樣的飲食方式才算是健康的呢·?____________

Q7:你是否有吃宵夜的習慣?一般都吃什麼?□零食□飯□燒烤□小吃□面□泡麵□花生,酒

Q8:你怎麼理解營養飲食」?○吃飽就行,沒怎麼注意營養○吃飯時要注意營養平衡攝入○營養歸營養,與飲食無關

Q9:你平時有挑食的習慣嗎?○有○沒有○有時有

Ⅸ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的問題有:

一、在硬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面對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變化、變革、變動,面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我們應當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增強創造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的堅定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二是和中國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而且包括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並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

三、如何提高文化的品位與格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是優秀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的問題是功利化和低俗化。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因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因為追逐暴利、見利忘義,於是就沒有了格調,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境界,甚至沒有了道德底線。

解決當前文化建設問題的方法:

一、專設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機構

我國應設立專門統籌機構,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完善產業經濟政策,提供財政支持,打破各行業界限,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生產經營等方面逐步加強機制建設,對文化產品的研發、製作、經銷、出口,實施系統性扶持。在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同時,可採取先行委託統籌管理的專門部門,逐漸在改革深入的過程中整合各部門功能。

二、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

法律制度的健全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文化產業的全球流通、交易與創新,是以文化、知識、信息、技術為內容的產權交易與版權經濟的產權資本流通。中國一方面要推進全球版權經濟中建立自己的文化版圖及版權保護體系,另一方面在國內立足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構建統一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

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辦法,形成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大力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力度。
只有構建統一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才能真正促進文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9)對於城鄉文化發展有哪些建議擴展閱讀:

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一是提升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素養,影響個人的發展方向和價值觀的確立,主要包括審美觀、文化品質和自我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等。通過培養個人對於各種藝術形式的愛好和欣賞能力,提升國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是文化建設的歸宿和價值性成果。

二是提高文明素質

文明素質主要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強的意志力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對公民人格塑造、社會文明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公民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和物質基礎。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傳遞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發展,尤其是那些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文化建設三大前沿問題

閱讀全文

與對於城鄉文化發展有哪些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